信息技术与农村课堂传统教学模式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初中教科研课题:《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究》开题报告
初中课题申报\初中信息课题申报《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究》开题报告《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究》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提到课堂提问,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各有论述。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韩愈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美国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
”由此可见,课堂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当今世界每位教师都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
课堂提问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有效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回应和回答的提问。
在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中,有效的提问可以促使学生深入地思索工具、软件的作用及内在含义,培养学生学习工具并用工具解决题的意识和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但在现实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存在着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和现状近年来,我区为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一方面大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设,目标实现“校校通”。
另一方面又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我去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遵循心理学、教育学及教育教学规律,坚持需要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原则。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让老师们意识到在学习活动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
同时让老师对正确的提问原则有所了解,能够有效地运用各种提问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应以主导及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
三、本课题研究目标1、以研究科学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为核心,扎扎实实地开展课例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探索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开题报告摘要:本开题报告旨在探讨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中的应用及整合方式。
通过研究现有的教育环境和技术趋势,我们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正日益成为现代教育的趋势。
然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习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报告将讨论信息技术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案例,探讨整合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有效的整合策略。
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领域也不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工具,还改变了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然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应该被单独看待,而是应与各学科课程相结合,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和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案例1. 语言学科信息技术可以为语言学科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在线词典、语法和翻译工具。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在线讨论平台与海外学习伙伴进行交流,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在写作方面,学生可以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和在线评估工具进行作文的撰写和评估。
2. 数学学科信息技术可以为数学学科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如数学模拟软件和在线数学游戏。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工具进行数学问题的实践和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学生可视化数学概念和数据分析,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 科学学科信息技术在科学学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学生可以使用模拟软件进行科学实验的虚拟模拟,提前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和在线数据库,获取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促进科学思维的培养和科学知识的掌握。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优势与挑战1. 整合优势(1)提高学习效果: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培养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创造和表达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拓展学科边界:信息技术能够将学科课程与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进行连接,促进学科维度的拓展。
课题申报模板: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效果的案例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效果的案例研究课题名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效果的案例研究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案例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课题类别:专项课题学科分类:其他研究类型:其他预期研究成果:立项号:课题设计论证一、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时代的发展,引发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在全国各地已有广泛的实践,但具体情况大不相同。
安徽省地处江淮中部,东部临近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浙江省,从多次学习和交流的情况来看,江浙一带在信息技术装备和应用上,领先我县所在区域可能有十年。
同样,一些发达地区和北京、上海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研究多年,具有很高的水平。
、但不可否认的是,安徽并不是中国最欠发达的地区,安徽的状况,特别是安徽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的状况,能够代表中国很大一部分地区的现状,也就是说,电教在教学上的应用,幅员广大的全国范围内,非常不平衡,所以,如何让电教在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从我县的调研情况看,县城学校、乡镇中心学校应用情况较好,在校公开课、研讨课上都能应用信息技术,但村小的应用少得多,条件也有不足。
纵然是中心学校,也只是在锦上添花的时候使用,平时课堂教学中,用得就少了,更谈不上综合应用和创新性应用,不能充分发挥电教的效能。
另外,对于教师繁杂的教学工作来说,优化组合应用电教媒体很不容易,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设计、制作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此形成的矛盾使教师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5429-信息技术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性的研究
信息技术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改变了人的学习与发展的环境,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进入教学领域,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将成为探索新型教学结构和模式的有力技术支撑,它将影响教学改革的方向。
计算机的普及和推广,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密切联系逐步加深,二者似乎已达到了如胶似漆的地步,彼此谁也离不开谁。
可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也不断加大,特别是农村学校,更是“深受其害”。
因此,找到一种让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完美结合的路子,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
(二)课题的界定1、核心概念的界定(1)“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学资源与教学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内各要素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产生教学效果最优的整个过程。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里的教师、学生、教材有机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将计算机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而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寻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2、研究范围的界定本课题以“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为对象。
(三)省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信息技术的爆发式发展,对传统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
近年来,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研究亦是不断有突破。
华师王强的《湖北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对策研究》,湖北信息工程学院邹艳萍的《信息技术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武汉黄陂区泡桐二中彭艳红的《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秦皇岛海港区十一中学刘坤的《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冯桥凤的《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等,均是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可以说应该很全面了,其经验和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信息技术在乡镇小学数学中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解读精品PPT课件
3、本课题的创 新意义
4、本课题核心 概念的界定
1、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国外:国外从19世纪末期开始进行信息技术在课 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研究,发展到今天,其信息技术已普 及到教育的各个层面,更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交互性中 的有效研究。 (2)国内:对学科有效课堂策略的研究还处在初步阶 段,此类大部分课题就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 整合,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的 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 动方式的变革。
3、研究内容
(1)多媒体环境下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研 究,探索出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新模式。 (2)乡镇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提高。 (3)乡镇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选材,制作切合实际的多每一教学课 件。 (4)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以多媒体技术或计算机网络为支撑的现 代信息技术开发建设数学网站,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5)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以教 定学”的传统教学模式。
二、本课题的论证设计
1、理论依据 2、研究目标 3、研究内容
信息 技术 与小 学数
学
4、实施对象 5、研究思路 6、研究方法
7、研究过程
1、理论依据
(1)新的课程改革理论 (2)现代教与学理论 (3)认知学习理论 (4)有效教学理论
(5)小学教学“数学化”理论
2、研究目标
(1)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 (2)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培养师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 力;提高课堂效率,让信息技术在乡镇小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建设我校的数学教育教 学网站。 (4)进一步丰富学校教学资源库,提高参加研究教师的研究能力 和师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2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2篇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
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1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根据《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指南》的有关精神,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确定为我校的“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核心课题。
选择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点认识: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网络环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第二,信息技术为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带来了更加实用的辅助;第三,信息技术使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信息化普及的今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本立意的教学目标,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
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这次课改关系到亿万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教师来说,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改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广大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取决于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
202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CATALOGUE 目录•开题报告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研究预期成果与实际应用价值•研究的可行性与风险分析•已具备的与本课题相关的工作基础和条件01开题报告的目的和意义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23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和研究,为学科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案例。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本课题组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校的整体科研实力。
有助于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科教学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有利于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有利于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本课题的背景与现状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存在一些问题,如整合不紧密、不深入、不规范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课题组教师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0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逐步推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
美国教育部于2000年提出“21世纪技能计划”,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欧洲国家以“e-Learning”项目为引领,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质量。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相关研究综述21世纪初,我国开始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并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
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与启示我国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等问题。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研究背景新课程实施以来,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但由于教师对新课堂理念理解不到位以及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倾向,课堂上耗时多,收效低,“出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十分普遍,教学有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学到什么,这是什么教学都必须追问和思思考的问题,课堂上表面上的的热闹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内在功能的实现,反而有可能出现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因此,只有认真研究课堂教学有有效性问题,掌握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才能全面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求真务实,有血有肉,富有有效。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课题研究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及有效学习理论等为指导,改革和创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摸索出一套提高本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以能较好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同时,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本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农村小学:党坝学区地处平泉县最南部,所辖小学全部为农村小学,其中大吉口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最为完善。
所以本课题所称的农村小学是指在学区下属的大吉口小学,学校中以三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以三年级学生为实验班。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策略,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协作互助,让学生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四、省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时代,以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开题报告临时聘用人员合同甲方:_________乙方:_________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双方根据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就甲方临时聘用乙方工作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岗位及工作内容1、乙方应按照甲方的要求,认真履行所承担的工作,完成工作任务。
2、乙方承担的工作内容、岗位和职责等详见聘用合同附件。
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1、工作时间:乙方的工作时间按照甲方的安排进行,甲方有权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乙方的工作时间。
2、休息休假:乙方的休息休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甲方依法制定的相关制度执行。
三、薪酬待遇1、乙方的工作报酬按照甲方的规定执行,甲方应按时足额支付乙方的工资。
2、甲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乙方缴纳社会保险。
四、保密条款1、乙方应严格遵守甲方的保密规定,对于涉及甲方商业秘密和机密的信息,不得泄露或滥用。
2、乙方在聘用期间及聘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应保守甲方的商业秘密和机密信息,不得将相关信息泄露或滥用。
五、违约责任1、如乙方违反本合同的约定,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赔偿甲方因此遭受的损失。
2、如乙方泄露甲方商业秘密或机密信息,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六、其他事项1、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至聘用期满终止。
2、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协商解决或签订补充协议。
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签字):_________日期:____年__月__日日期:____年__月__日标题:临时聘用人员合同一、合同概述临时聘用人员合同是一种为期较短的工作合同,通常用于满足公司或组织在特定时期或特定项目上的临时人力资源需求。
这种合同的主要特点是其期限性,即合同期满后,雇佣关系自动终止。
二、合同要素1、合同期限:明确规定合同的起始日期和终止日期,以及试用期。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精)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在信息技术高速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情景,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可能。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建一种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思考、学会创新的目的是非常有意义的。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学与教是人类教育中的永恒现象。
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更是实现教育目的、任务的主渠道。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策略和方法,最终实现把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和学科教学的目的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二、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的信息环境只有经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转变成学生的自身知识,在学生的学习建构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这就强调以学习为中心,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进入情景,进行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对事物的性质三、本课题界定1、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
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及相应的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手段。
具体说就是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学习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智能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课题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课题实验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即是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对相关学科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能力、协作能力和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迫使人们变革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和合作性,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将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同时,一方面,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依赖的技术平台和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成为可能、成为必然。
农村初中中学校与城市比较相对落后。
因此,进行“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归纳如下:(一)农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应用研究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对于这一发展态势,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本国的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为此我国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利用问题探索》开题报告
《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利用问题探索》开题报告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利用问题探索》开题报告宁晋县耿庄桥中学张连奎一、问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广泛使用,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改革和创新,在教师现有基础上,发现并找到适合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综合利用的方法和规律,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是本课题的出发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提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的综合利用问题具有即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采用什么样信息设备能适应农村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信息设备如何应用能发挥设备应用的作用。
在这两方面的原因基础上,让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促进农村学校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这些都会对农村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促进农村教育有整体的提高。
结合我校教学工作的特点和现有实际,集合我校各学科的部分优秀教师,结合个人所任教的科目,在此课题的框架下,在完善和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总结出适合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综合利用的经验。
提高信息技术整体应用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与其他课题研究的不同在于,我校地处农村,信息技术设备最近几年才开始配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较差,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到位,鉴于此,我们研究的重点在于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并以此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随着新课改的发展,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项教育教学能力,在推广和使用信息技术较早的学校,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我校教学设施的改善,进行《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利用问题探索》课题的研究,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一定得到明显的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题报告
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书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课题主持人:杨凌云联系电话:所在单位:宜昌市西陵区营盘路小学填报日期:2017年12月宜昌市教育局教研室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题报告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我校《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课题,是经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的省级一般课题。
经过有关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的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题。
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向大家汇报本课题的实施方案:一、选题背景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因其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等特点,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对于这一发展态势,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本国的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并利用信息技术来服务于课堂教学。
为此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宜昌市西陵区在2016年教育工作专题调研会上,专门提出智慧教育(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我区教育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工作之一。
不仅如此,早在2015年,营盘路小学就成为了现代课堂试点综合实验校,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在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融合有一定基础,此时申报“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课题,有助于我们将零散的经验整合成系统理论,理论应用于实践,将对学校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课题的界定: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是在二十一世纪信息化的世界,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为基础的研究。
它是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学校课堂教学、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为人类社会进步而服务的一项教学信息技术类综合研究。
该课题的提出主要是,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应如何将这一技术很好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从而为提高更高效,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在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
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课题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特征逐渐明显,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程在教育领域的开设和推广使用后,它一方面激发了广大师生了解和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使得计算机的使用面越来越广,普及率越来越高;同时,它也带来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变化,从计算机学科最初的开设与研究,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再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的铺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功能越来越多样化。
让我们感受较为强烈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带来了学科教学新的空间和气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便是乡镇或在边远地区,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因此,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无论是理论发展还是实践操作,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先期探索。
当然,这种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在部分地区还是零散的、粗浅的、散兵式的,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无系统的经验。
如何把握整合规律,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功能又凸现学科教学应有的功能,这样的话题既具有前瞻性,更具有现实性。
因此,选择该项课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目前的研究成果,给学科教学带来深刻影响和深度变革,更可以寻求到未来教育的发展路径,为构建现代化、信息化的新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与热点,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全国上下都在关注整合教学的研究。
但是,冷静的思考一下整合教学的开展情况,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1、在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的教学活动较多,常规教学偏少;过于注重整合的形式,缺乏对教与学的理论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研究不够系统,导致教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不够充分,教与学的关键困难解决不够理想;2、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数集中在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信息,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多停留在文字信息层面上,缺乏问题解决的信息化交流途径;缺乏有效的学习、引导、监控、评价、反馈支撑体系;缺乏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体系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及结题报告(立项模板)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及结题报告问题的提出(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是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从新的和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技术’是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构思、实施和评估的系统方式,既包括技术的资源,又包括人的资源以及人机之间的交互关系,并以此来实现更有效的教育。
”从功能结构上看,教育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特殊分支,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五大分支,妈教育模式、教育传播技术、教育资源利用技术、教育研究技术和教育评估监控技术。
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以后,主要使这五大分支中的前三项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1、对教育模式的影响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组织形式和动作规则等主观形态的技术。
它体现了知识积累、社会文化传递的渐进性,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最基本、最有全局意义的方面。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知识翻新速度快、问题出现类型复杂的时代要求。
为了改变这种善,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技术专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一致认为:发展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
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2、对教育传播技术的影响教育传播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它既包括远距离大范围的声像图文信息传播技术,也包括面对面的课堂形体、语言传播技术;既包括以教学演示、实验、信息传播为目的的工具技术,也包括教学方法、工艺、过程、技巧等智能技术。
提高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提高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课题负责人高军孝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步入了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平常生活当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掀起,人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技能,更需要养成主动探究知识技能的习惯,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跨领域合作的能力、高情商合作能力、高效能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
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代中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常识和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更有效地完成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目标。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
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实效,这是提高课程改革质量的关键,也是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共同面对的困境。
就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由于大环境的要求和自身在各方面发展上的滞后,使得在教学上的影响更为巨大,目前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不足,而且陈旧,正常教学难以进行;2、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课时严重不足,每周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并且容易受到学校安排的影响,甚至取消。
3、学生实践机会太少,农村家庭不一定具备信息技术实践条件。
既就是有机会实践,他们也只知道上网游戏、聊天。
4、学生自觉性太差,并且层次不齐。
入校后,有些同学对计算机操作很熟练,但有些同学没任何基础,甚至连正常开关机都不知道。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白集小学是一所村级小学,有1-4个年级,现有任课教师27人,学生522人,共有10个教学班,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班班通教学设备,电脑和投影仪一应俱全,每位教师都配备了一台电脑,拥有现代的教育技术装备,为了使我校的这些设施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课堂教教学服务,我们决定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这一课题研究。
课题小组有12名成员,,全部深入到教学一线工作,具有极好的研究环境。
通过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及时地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推动农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课题的界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旨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优势,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网络为资源,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抢占这一“制高点”,让网络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我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作为这次研究的课题。
1、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各种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文献资料、课件、案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等。
数字化和教育价值是它的核心特征。
2、信息化教育资源包括的内容从知识管理角度看,教育资源的建设应该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显性资源就是一些静态的、客观存在的信息资源,按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规定,信息化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媒体素材:这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可分为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等,这些素材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组合,也可以以散件形式建库,由教师或学生根据需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组合。
信息技术与农村课堂传统教学模式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农村课堂传统教学模式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农村课堂传统教学模式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信息技术与农村课堂传统教学模式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传统教学媒体,如粉笔、黑板、挂图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信息技术正在成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依托,成为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空间,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目的是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构建一种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模式。
因此,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
我们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把学习看作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即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其“万物于眼前,观古今于须臾”的特质,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拓展学习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正因如此,“应用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校广大教师的共识。
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小学,自购置计算机多媒体后,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关系并没有因此发生重大改变,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其作用仅仅停留在辅助教学上,仅仅是教师教学手段的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农村课堂传统教学模式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传统教学媒体,如粉笔、黑板、挂图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信息技术正在成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依托,成为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空间,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目的是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构建一种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模式。
因此,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
我们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把学习看作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即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其“万物于眼前,观古今于须臾”的特质,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拓展学习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正因如此,“应用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校广大教师的共识。
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小学,自购置计算机多媒体后,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关系并没有因此发生重大改变,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其作用仅仅停留在辅助教学上,仅仅是教师教学手段的补充。
它更象是录像,只能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东西,以此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作为信息源的功能,其“双向交互性”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并没有形成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其中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
“应用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也就了一句空话。
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整合的研究和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选择以《信息技术与农村课堂传统教学模式有效整合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
拟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总结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施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因素,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模式或操作程序,同时努力构建起一支新课程意识强,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科研队伍,优化教师教学行为;通过课题研究,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及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同时带动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通过研究,以求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经过研究,将探索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模式:把电脑定义为学具,有效地辅助学生认知、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教育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他们从目标到任务、步骤等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可以看出他们都力图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学科教学体系中。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将计算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
在我国,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自此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CAI);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阶段。
而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指,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伴随着经济、社会、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教学首先要更加贴近生活,结合实际。
应该少讲知识,简化头绪,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教学中应引进现代化手段,例如录音、录像、网络等等,以提高效率。
一方面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还处于探索、实践、积累的阶段,因此同类课题的研究基本上都刚刚起步。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现代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该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与资源发生关系后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是,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2.未来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它是针对传统课件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教学软件模式。
基于人本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原则的设计思想充分注重了人的主体性,为学校课堂教学过程提供了可供师生自主使用与组合的积件素材库,将CAI与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主动权又重新交给教师和学生。
四、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重难点(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从学生的层面上来讲,本课题研究的是怎样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广泛的认知范围,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有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学会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在想学、乐学、会学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信息素养,实现全面素质的提高。
2.从教师的层面上来讲,本课题研究的是怎样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过程中转变观念,让教师的角色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的“讲解员”、“指导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培养兴趣,掌握技能,形成特长,提高素质、同时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并在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验的操作经验。
3.从媒体层面来讲,本课题研究的是怎样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中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
4.从教学层面来讲,本课题研究的是怎样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中使教学内容的星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多种新型教学方注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怎样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最优化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成了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1.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根据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运用和实施的具体情况,所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寻找问题所在,提出合理改革意见或方案,调整研究计划和目标,使研究者在不断地调整过程中得到启示。
2.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课例的分析,分析现代教育媒体在小学教育的应用与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兴趣爱好产生的影响。
3.经验总结法:根据研究计划,各年级对阶段或全过程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工作,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课题的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重难点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就是以教学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它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进行整合。
1.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因此,现实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所以,学习材料的选择应该是生活化、前沿化的。
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注入了时代活水,它蕴藏的教学资源是浩如烟海。
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
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听百家言语,看百家思想。
2.信息技术与教学形式的整合班级授课制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
由于受教学时间统一的限制,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于发挥,因材施教难于落实,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则为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
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授课形态,采用更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呈现教学,比如教师可利用现成的教学软件用于自己的讲解,也可用PPT或其它制作工具充分利用各种素材编制适合自己教学的演示文稿和教学课体,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于理解的内容,或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或用外接传感器来演示一些当时当地无法看到和无条件演示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3.信息技术与学习方法的整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主体教育、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民主化教学也成为广大教师的日常话题。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则是交互性、开放性、多媒体化、全球化的全新视野。
网络下的协作学习便是其中一种,它有利于促进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
计算机网络为信息技术与学习方法的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
它大大扩大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
在基于internet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竞争、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协作学习。
并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学习,是学习方法的一种崭新姿态。
五、研究工作的步骤(一)理论学习阶段:(2010.5—2010.9)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发展动态,充分认识转变教育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育手段的重要性,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和切入点、组织课题参与人员系统训学习有关运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对全体实验人员进行运用信息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