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中土地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第 1 8 5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CONOMI C RE S E ARC H G UI DE
No . 3, 2 01 3
S e ia r l No . 1 8 5
关 于 统 筹 城 乡 发 展 的 几 点 思 考
叶 帆
(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 , 江苏 泰州 2 2 5 3 0 0 )
纵观 全国新农村建 设的先进地 区 , 如江阴华西村等 , 大
多是依靠农业起家 、 工业发家 、 三产发家。一方面 , 当地 工业
发达使农 民进 了工厂成 为 了产业工 人 , 另一方面 , 农业是集
中规模 的高效农业 , 并通 过发展休 闲观 光农业 , 促进农 民增
收致 富。农 民住房保证有整齐划一的联排别墅 , 出行有 宽阔 的大路 , 身份 也逐渐 向市 民转换。因此 , 要大力实施以工促农
后是一个 由城镇 向农村的扩散过程 。 虽然城乡差距 可通过市 场的配置在漫长的经济运行过程 中自动予以克服 , 但仅靠市 场来 缩小 城乡差距 是一 个漫长的过程 , 政府在其 中的作用往 往能取得赶超 的效果 。目前中国还处在城乡一体化的第一 阶
段 ,但部分 地 区也 已经 开始呈现城 市要 素要农村 流动 的趋 向。为此 , 立足长远 , 应当把促进土地 、 资金 、 技术等优质要素 流入农村作为下一步推进城 乡一体化的关键 , 最终 实现城 乡
一
体化 , 形成 城 乡经 济 社 会 发展 一体 化 格 局 。 关键词 : 城 乡一 体 化 ; 适度规模 ; 公 共 服 务
中图分类号 : F 1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9 1 X( 2 0 1 3 ) 0 3 — 0 0 0 1 — 0 2
浅谈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的问题及发展潜力
浅谈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的问题及发展潜力摘要:城乡统筹规划是在国家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传统规划缺乏对城乡空间的协调安排和快速城镇化造成城乡建设无序等问题,出现的新的规划类型。
城乡统筹规划目的是要消除制度和体制性因素引致的城乡差距,以实现城乡和区域的均衡和协调发展。
“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城市化,恰当的城乡统筹规划路径,能有效保持社会的和谐共处和经济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城乡统筹规划;方法和途径1、我国城乡统筹规划存在的问题1.1任务式的规划编制很多规划没有详细的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在没有产业聚集、人口没有大量机械增长的前提下,想当然地确定在近期要聚集的人口数量,盲目地扩大城镇规模,而且这项工作已作为年度考核各级政府业绩的“政绩工程”。
1.2规划变成利益重新调整的工具与手段城乡统筹规划实践中产生利益博弈和功利的倾向。
在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长期性与眼前发展需求的紧迫性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现实难题,获取更多的建设用地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是破解难题的“现实选择”。
现阶段土地问题已成为城乡规划建设中最核心的内容,编制的城乡统筹规划某种意义上被演变为掠夺乡村建设用地的规划。
城乡统筹规划已经被异化为“建设用地指标转移规划”,从乡村建设用地挖潜来保障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将其工作重点放在如何从乡村“挤压”出建设用地,却忽视了对乡村地区长远合理发展的整体考虑,更忽视了对农民根本利益的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我解读《建议》的核心观点和目的是希望利用“城乡统筹”的手段来解决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
“城乡统筹”的目的是将农村的资源要素依然留在农村,而不是向城市转移,造成新的不均衡。
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把握,否则有悖“城乡统筹”的目的。
1.3缺乏配套制度法规支撑的规划编制的城乡统筹规划也面临着实施难题。
虽然“城乡统筹”以中央文件、区域发展指导意见等形式发布,但是目前尚未有一部正式的法规对如何实现城乡统筹、促进乡村地区发展予以明确具体的规定,更没有具有法定地位的实施计划。
关于我国城乡统筹的几点思考
5 2
发展・ 月刊
FZ A ・IO H Y NI A H ND CA A J A U
调 查 研
究
收学费杂 费作为一 条重要原 则予 以确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的 比例 分 别 为 :.3 源优化配置 。围绕城市消费热点 , 3 : 2 大力
抑 城 乡 居 民 收 入 差 距 ,提 供 农 村 公 共 品 ,全 面 发 展 农 村 社 会 事 业 转 变 。 同
户协会的建立是 以农 民 自愿参加为基
础 的 。 民 用水 户 对 协 会 的认 识 程 度 和 农
接受程度直接关系到协会 能否顺利组
建 和运 行 。对 农 民的 宣传 发 动 如 何 、 宣
会能够有组织 、 有计划地对基础设施进
行必 要 地 投 入 , 成 良性 运 行机 制 。 形
财政部公布 的数字 , 十五 ” “ 期间 , 中央 财政安 排用于 “ 三农 ” 的资金达 13 0 10 多亿元 , 年均递增 1%, 改革开放 以 7 是 来投入增加最多 、增 长速度最快的时
师 旎
去几年 , 中央到各地 , 从 围绕农 民增收
这 一 主 题 ,通 过 一 系 列 强 有 力 的 政 策
会广 大用水户了解和熟悉 国家有关 的
法 律 法 规 和 政 策 , 及 灌 溉 管 理 、 程 以 工
措施 , 直接给农 民以实惠。 04年全国 20 共安排粮食直补 资金 16 1 亿元 ;全面
传内容是否全面是组建农 民用水户协
会的关键 。 既要宣传农 民是协会建设 和
管理 的主体 , 协会是为农 民自己服务 的 组织及组建协会的好处 , 也要宣传会员 应该履行的义务 , 真正使用水户树立水 是商 品的意识 。
关于农民土地权益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民土地权益的几点思考作者:张云华来源:《国土资源导刊》2012年第03期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与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与生活差距,而农民土地权益问题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农民不需以放弃土地为代价获得社会保障从古至今,土地都是农民最重要的保障条件,土地也一直被视为是具有基本而重要的保障功能。
那么,土地被征用后,农民的保障问题也就成为农民土地权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近几年,不少地方都在推动“土地换社保”工作,相比以往的征地不考虑农民社保,这种做法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但是,“土地换社保”还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农民是不是需要以放弃土地为代价才能获得社会保障?土地被征用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关系是什么?《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正)第四十七条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
”2007年3月通过的《物权法》重述了《土地管理法》的以上三类补偿,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了一步。
《物权法》第42条规定:“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对于被征地农民的土地权益,《物权法》相比《土地管理法》有明显进步,明确了征收土地不仅要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不仅要给予“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这三类征地补偿,还要“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实际上就是增加了征地补偿的第四类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让被征地农民享有社会保障权益。
但由于缺乏权威的、统一的操作性条款,各地在征地补偿与社保费用方面多是各行其是,与物权法要求相去甚远。
在此,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是:第一,社保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民天生就应该享有的,农民社会保障并不是必须用失去土地为代价才可以“换”来的,我国的法律和政策上从未将二者挂钩。
城乡统筹发展与土地制度创新的思考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种全局性的发展战略,旨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 题,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它强调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平等、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注 重发挥城市和乡村的优势和潜力,形成互补、互动的发展格局。
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
促进经济增长
城乡统筹发展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市 场空间,推动经济增长。
定义
土地制度创新是指通过改革和完善原有土地制度,以适应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目标
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农民权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地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01
02
03
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创新土地制度,提高 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土地 供给,有助于促进经济增 长。
保障农民权益
创新土地制度,赋予农民 更多土地权益,有助于保 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经 济发展。
04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与土 地制度创新的实践与问 题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与土地制度创新的实践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允许农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宅基地制度改革
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 置实现形式,盘活农村宅基地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保障粮食安全
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加强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 建设,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产业协作等方式,可以缩小城 乡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距,提高 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推动绿色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可以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绿色低碳 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用地问题的探讨
以形成一个协 调一致的整体 ,并且 由于城 乡发
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 ,保证城市合理发展 的用地需
展步伐不一致 ,也 产生了城乡用地需求之 间的 求 , 以节约土地 、 合理利用及 土地综合效益最大化 为原则 , 在科 学 矛盾 问题 。笔 者就 如何 统筹我省城乡用地 这一 论证 的基础上 ,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 总规模 , 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迅
( ) 化 城 乡用 地 结 构 , 进 城 乡协 调 发 展 三 优 促
一
施等方面 的联 系,对全 省城镇体 系的健康发展
产生一定 的影响。
尚有 潜 力 可挖 掘
一
是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 的关系 , 开展 区
域性规划的编制 , 建议对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
关于 筹城乡 用 问题 讨 统 发展 地 的探
黑 吉 辽 省 城镇和乡村作为两个相 对独立而又不 可分 步实施 , 、 、 三省的经济发展将逐渐 形成一个大产业 带 , 割 的统一体 ,长期 以来受国家体制 和计划 经济 份之间 的差 异将 逐渐减小 , 黑龙江省 如仍 按现状发展 , 将不 能适
小城市( 的发展相对缓慢 , 镇) 成为全省城镇 体系 控制村镇建设用地 , 采取有效 措施 , 引导村 民按规划 、 有计划地逐 发展的薄弱环节 ; 三是城镇经济结 构普 遍偏重 , 步向小城镇和 中心村集 中 ;三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管理 , 第三产业不够发达 , 产业结构 的弹性较 小 , 经济 省级人 民政府 国土资源管理部 门要加强对各县( 农 村宅基地 占 市) 效益较差 ; 四是全省各级城市 , 尤其是 中小城镇 用农用地年度计划执行情况 的监督检查 , 不得 超计划批地 。四要 n 的社会设施不够完善 , 影响 了城市 功能的发 挥 , 统筹安排 , 合理 布局 , 对居 民点 内部用地合理布局 , 中进行农业 集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模式的反思及矫正建议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模式的反思及矫正建议摘要:关于城乡发展的理论经历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到城乡分割发展理论、再到近年来注重城乡融合的发展理论的演进过程。
城乡融合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已被实践证明。
我国目前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和政策,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一些主要思想流派的影响,缺乏从城乡融合层面的理论反思。
立足于现实国情,必须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发展的理论的指导地位,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思考我国城乡关系和统筹城乡发展模式,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从科学发展特色小城镇,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三个方面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学界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近些年来开展了诸多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并相应地对现实实践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统筹城乡发展目前仍处于攻坚阶段,任重道远,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比较,对城乡统筹的现实实践进行深入思考,有利于结合我国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好地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向和正确处理城乡统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溯源19世纪初期,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最早观察到英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城乡分离已发展成为尖锐的城乡对立,成为当时突出的社会矛盾,遂提出“和谐社会中是没有城乡差别和城乡对立的,城市不是农村的主宰,乡村也不是城市的附庸,二者是平等的”①。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这一观点,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分析了城乡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前瞻性地提出未来社会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归宿是城乡融合,“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②。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和误区
根据观察 , 关于农村土地问题在认识和实践中存 在三个误 区。 第一个误 区是 片面强调搞土地的规模经营 , 片面强调要流转 士地 。0 5 20
年 我们在全国 24 7 9个村庄做了一个调查 ,发现有 2 %的农户发生过 土地 3 流转 。 到农民那里问 , 有没有想 多种地的有很多 ; 没有农 民不想种地 , 有 找不 到租 种的几 乎没有 , 民不想种总会有办法流转 出去, 农 这说 明, 农民 白发 的
土地流转是 比较充分的。 源自第二个误区是片面强调农 民当了市民 , 拿土地换户 口和住房 , 拿土地换 保障。 这个问题在现实 当中非常复杂 。 根据土地承包法规定 , 民在设 区的 农 地级市 以上城 市落户要放弃家庭承包地 。南 京市要给 5 个优 秀农民工落 0 户 , 只有一个农 民办 了落 户手续 。 但 农民讲 , 家里还有十几亩地 , 把土地就这 么放弃了 , 给一个城镇户 口, 划算 。因此 , 不 首先要明确土地是一种权利, 是
心的土地 问题?城里人议 论很 多农村 土地 问题 , 对农民来讲 , 可能根本不是
一
个 问题 。
进一步提高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 加快建 立新 型农 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逐步提 高扶 贫标准 , 大扶贫政策覆盖 范 扩
围, 对农村低 收人人 口全 面实施扶贫政 策 , 实现扶贫和低 保两项 制度有 效 衔接 。建立健 全农 村文化设施网络和文 化服 务机制 , 大力发 展公益性文 化 事业 。近年来 , 无论是财政对 “ 三农 ” 入总量 、 投 增量 , 还是增 幅 , 是较高 都 的。但财政支农资金 比重总体上处于波动和下 降状 态, 财政 支农 力度与 国 家财力的增长状况还不 相匹配。不能光看财政支农 资金总量和增速 , 还要 看 比重和 口径。 随着我 国财力的增强 , 要更加 自觉 、 大幅度 地调整 国民收入分 配格 更 局和国家财政 支出结构 , 促进公共 财政资源在城 乡均衡 配置 , 完善对农 业 生产和农民增收的财政支持 与补贴 政策 , 面提高财政对农村基础设 施和 全 基本公共服务 的保障水平 , 巩固和完善强农 惠农政 策。 第二 , 民工 的市民化 问题。城镇化的一个根本标 志就是农村人 口向 农 城镇转移并沉 淀在 城镇 , 吸纳农业转 移人 口在城镇 就业 和定 居 , 并使之 向 市民转变 , 是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 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举措。我国农 民工转移 的稳 定性得到显著提升 , 流动的“ 家庭化” 趋势 明显。新生代农 民 T l成 为主体 , 他们对土地 的情结弱化 , 思想观 念 、 活习惯 、 为方 式 已 日 生 行 趋城市化 , 融人城市 的意愿强烈 。 针对农 民就业和转移政策 , 实际上过 去 3 O 年可 以划分 为三个阶段 : 上世 纪 8 年代 的政策基 调就是消除离土 的限制 。 O 因为在改革开放前 ,农民没有 自由转移就业的权利 ,O年代乡镇企业发展 8 起来了 , 促进 了农 民就地转移 ;0 9 年代 的政策基调是消除农 民离乡 的限制。 9 o年代初农 民工规模只有几百万人 ,9 3 19 年才不到 2 0 0 0万人 ,现在 外出 就业是 1 亿 多人 。0年代后政策有 了根本性 调整,消除了农 民流 动就业 . 5 9 的限制。进入新世纪 , 我国政策基调 正在 向消除农民工在城镇定居 限制的
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是指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的过程。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为干预、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规定不完善等原因,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用地混乱、规划缺失、管理松散等,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农村用地混乱农村土地普遍存在用地混乱的现象,农民闲置、荒地占用、违法用地等问题较为严重。
这些问题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对农村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等方面造成了不良影响。
对策一:增加土地利用科学性要解决用地混乱问题需要增强对农村土地资源的科学认识,通过建立土地利用标准和评估制度,明确土地利用的类型、范围和规划,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
对策二:强化土地管理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土地管理,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完善扶持政策,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使其合理、科学、有序使用,减少闲置和荒地的数量,有效遏制违法用地。
问题二:农村规划缺失农村规划缺失是指农村地区缺乏科学的规划,导致产业相对集中、交通不便、资源丰富却利用不当等问题。
这种现象对农村高质量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挑战。
对策一:规划编制标准化要解决农村规划缺失的问题,需要推进规划编制标准化。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农村规划制度,并制定一套完整的标准化流程,提高规划编制技术水平和规划制定效益,推动农村发展进程。
对策二:主动整合资源为解决农村规划缺失问题,应当加强乡镇政府对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等领域的资源整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则需要乡镇政府主动整合资源,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必须合理利用,建立起合作共赢的“园区”机制,在农服务业中打造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聚集区,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农村产业。
问题三:管理松散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管理松散问题,主要表现在职责不清、监管不力、协作不畅等诸多方面。
这使得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处理,影响农村规划管理效果。
城乡统筹发展问题论析
(三 )劳动 力流 动 不合 理 在 经济利益 的驱动 下 ,大量 劳动力外 流 ,大 量的 劳动 力流人 城市 ,使 本来 就不发达 的农业 更加缺 乏劳 动 力 ,影 响了农 业生产 的发展 。 民工潮 的盲 目涌人 也加剧 了城市 问题 ,农 民不能 在城 镇落 户定居 ,长期奔 波于城 乡之 间。劳动力 的这 种 不彻底 的转移方 式起 不到稳定 减少农 民 、使 土地 向
一 、 城 乡统 筹 发 展 理 论 基 础 (一 )城 乡二元结构 1、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 元化结构 包括二 元经济结 构和二 元社会结 构 两方 面的含义 ,二元 经济结 构是指 在广大 的发展 中 国家 ,其经 济生 活的一元 是 以古 代村 落为载 体 的传统 农业 部 门 ,另一 元是 以较为先 进 的城 市为载 体 的现代 工业部 门。 二元 经 济 结 构 之 间 隔层 像 一 堵墙 ,隔断 了 中国
2、二元社会结 构 二元社 会结构是 在二元 经济结构 的基础 上产生 、 存 在并逐 步发展起 来 的 ,它 的 内容是 由教育 ,医疗 养 老保 障制度 等一 系列城 市社会 福利制 度构成 的 。中国 存 在着两个 享受社 会福 利制度 ,使用 社会 资源方 面存 在 着带有 根本性 差别 的社会 群体 。在 早期 ,公 民不能 自由迂徙 ,农 民进城经 商做 工都是严 格控 制的甚 至是 不 允许 的。 因此 ,农 民和城镇 居 民就 被完全 的划分 开 了 ,农 民无法享受 国家的物质文化 的大部分成 果 。 (二 )城 乡统筹发展理论 统筹 城 乡经 济 社 会 发展 ,是 相 对 于 城 乡分 割 的 “二元经 济社会 结构 ”而言 的 ,实 质是 给城乡居 民平 等 的发展 机会 。充分 发挥工 业对农 业 的支持和 反哺作 用 、城 市对农 村 的辐 射 和带 动作 用 ,建 立 以工促 农 、
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的几点思考
农业 的支持 力度远远小于农业产值 。 这凸显 出城 乡之间财政 资
金支 持不平衡 , 国家 财政 资金对农业 的支持力度还 有待进一步
加强 。
二 、 筹我 国城 乡资 源 配 置 的 基 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思 路 统
和行政 两种手段调节土地 资源 配置中的利 益补 偿问题 , 通过政 府 宏观 调控手段 , 政和法律 等方 式对城 乡土地 资源进行统 以行
动; 农村要 建立全方位 吸纳科技 人才 的引进机 制 , 健全 为科技
城市应积极为农村提供生 产设备 、 技术设 备、 能源产 品 、 人 才资源 、 资金投入 等资源要素 , 织和调控 农村 在扩大 再生 产 组 过 程 中生 产 、 流通 、 分配 、 消费 等涉 及资源 配置 的各 个主 要环 节 。城市 在 资源 流动 、 组合 等方面比 农村更具 优势 , 经济 活 在 动 、 市建 设 、 城 市场消 费 、 技文化 、 的发展 等资源配 置层面 科 人
场 引导资源在城 乡之间合理流 动 , 破城 乡市场体 制条块分割 打
的状 况 ,营造城 乡各类经 济主 体平等使用生 产要素的环境 , 要 面 向市场 加快农业 、 村市场化 的进程 , 立健 全城 乡统一 的 农 建
市 场网络 , 把市 场拓展的重点从城 市转 向农村 。建设一批功能 强大 、 射面广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 辐 促进 农业产业化 经营 。
一
调配或 者统一要求 。
2 统 筹 城 乡劳 动 力 资 源 配 置 、
统筹城 乡资源配置要通过 发挥 市场 、 政府 、 城市 、 企业等 方
面 的作用 , 乡生产要素资源 顺畅流动 、 使城 优化组合 、 高效利用。
统筹利用城乡建设用地的思考和对策
统筹利用城乡建设用地的思考和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建设用地的利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城市面积扩大,乡村资源被挤占,农村耕地减少,土地流转价格上涨,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说明城乡建设用地的利用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相关部门已经制定出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政策,但是,如何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的有效利用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面临的问题城市用地拓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城市不断扩张,原有的城市规划往往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于是需要大量的城市用地来满足这一需求。
然而,城市用地的拓展又往往会占用大量的耕地和农村资源,导致农村面貌日益萎靡,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老旧工业用地再利用难题我国一些老旧工业用地已经过度占用了土地资源,如何将其能够再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有些地方通过政策和法律手段鼓励老旧工业用地的再利用,但是具体机制和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需要进行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是我国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要注意土地的集约利用。
当土地使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时,就需要实行集约化利用,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更好地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乡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城乡地区之间的差异也是比较显著的。
因此,在进一步开发利用城乡建设用地时,需要注意城乡地区之间的差异,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对策和建议加强城乡规划的协调首先,我们需要构建科学全面的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加强农村和城市规划的协调,实现统筹规划和利用建设用地的目的。
在规划上需要注重发挥农村的生态和农业资源优势,引导城市向生态城市方向发展。
制定土地政策其次,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土地政策,从政策上引导土地的流转和使用。
在政策的设计上,需要考虑土地的持久利用,科学灵活地运用土地出让和土地流转的方式,有效避免城市扩张对耕地的占用。
加强土地管理在实际操作中,也需要加强对土地的管理。
对实施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思考
对实施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思考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意义1. 促进乡村振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更好地整合村庄建设用地、农田用地和生态用地,推进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土地整治,可以实现农村“三变”:变得更美丽、变得更有活力、变得更有吸引力,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2.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
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田土地的质量和产出,保护水源地和森林资源,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品质。
3. 提高农民收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扶持农民合作社等方式,提高农民土地的利用效益和经济收益,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1. 健全政策法规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适应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土地整治的目标、原则和政策措施,为土地整治提供政策保障。
2. 强化规划引领要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总体规划编制,充分调研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需求,科学布局各类土地资源,推动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规划相衔接。
3. 完善资金保障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确保整治工作的资金落实。
4. 加强技术支撑加强科技创新,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田土地的产出效益。
5. 健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土地整治项目的实际进度、效益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1. 土地所有权问题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涉及到土地的所有权问题,土地权属不清晰、矛盾复杂,将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难点之一。
2. 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较大,资金投入不足将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挑战之一。
3. 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需要大量技术支撑和管理经验积累,当前农村地区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将成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难点之一。
农村土地整治引发的几点思考
农村土地整治引发的几点思考摘要:土地整治既包括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又包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统筹城乡发展用地,注重“田、水、路、林、村、房”的综合整治,强调整村整镇全域推进,在保障和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中优化城乡用地空间格局,提高用地效率,提升土地资产价值。
推进土地整治,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土地整治农用地农村居民点城乡挂钩1、农村土地整治现状1.1 农用地整治现状农用地整治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
农用地整治工作可以改变农村面貌,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农用地整治工作,在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开发等方面逐年加大投入,挖掘补充耕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不仅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而且完成了大量的补充新增耕地任务。
但从近年的土地整治项目类型的分布来看,由原来的开发较多到现在的整理较多,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耕地后备资源的逐年减少。
此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城镇建设、工矿企业、交通、水利等非农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更为艰巨。
1.2 农村居民点整治现状农村居民点整治,是通过村庄改造、归并和再利用,使农村建设用地逐步集约利用,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促进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使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户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农村新居民点建设呈不断扩大之势。
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和严格管理,农村居民点出现无序化扩张,形成了大量的空心村,农村闲散地、废弃地、多占地、占好地等土地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较大。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实现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生动、全面和有指导意义的角度进行思考,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首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能够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融合。
传统的农村发展模式往往是分散的,各个农户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单独农田整治。
这样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能够将农田整合起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促进农田合理利用和增效。
同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还能够引导农民转变思维,走向多元化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其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能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农业生产力。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土地资源有限、劳动力不足、农业技术落后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以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培育高效农业产业链、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等措施,提升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还能促进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抗旱和防洪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
第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能够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人居条件。
农村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农田、村庄、农户等要素纳入考虑,通过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更新农村建筑、提升基础设施等举措,为农民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和舒适的人居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最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能够促进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建设,还要注重社会建设。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既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以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自治意识和参与度,形成稳定、和谐、有序的农村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人居条件,以及促进农村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关于农民土地权益的几点思考
应 当依 法足 额 支付 土地 补偿 费 、安置 补助费 、地上附着物和青苗 的补偿 费等
费用 ,安排 被征 地农 民 的社会 保 障费
农 民的社会保 障费用 ,让被 征地农民享 有社会保 障权益 。但 由于缺乏权威 的 、
农民不需以放弃土地为代价获得社会 保障
从古 至 今 ,土地 都是 农 民最 重 要 的保 障条件 ,土地 也一 直被视为是具有
基本 而重要 的保障功能 。那么 ,土地被
征用 后 ,农 民的保障问题也就成为农 民 土地权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 内容 。近几 年 ,不少 地方都在推动 “ 土地换社保” 工作 ,相 比以往 的 征地 不考 虑农 民社 保 ,这种 做 法具 有 明显 的进 步 性 。但 是, “ 土地换社保”还需要 回答 的一个 问题 是 ,农民是不是需要 以放弃土地为 代价才能获得社会保障? 土地被征用与失 地农 民社会保 障的关系是什么?
将二者挂 钩。我国正在建立的农 村社会 保 障体 系是全 体农 民都应享有的权利 , 并不 以农 民交 出土地为条件 。第二 ,给
并在此基础上更进 了一步 。 《 物权法 》
第4 条规定 : “ 收集体所有 的土地 , 2 征
5O 国土资叠 导刊
2 1 , 3 总第0 7 0 0 2 6 期
.
农 民社 会 保 障 并 不是 必 须 用失 去 土地 为 代价 才 可以 “ ” 换 来的 。
权划 定 为用 益物 权 ,但 又 只规 定农 民
有 占有 、使用的权利 ,唯独没有明确收
妥善解决城乡统筹发展中失地农民问题的若干思考
征地 集体 经 济组 织和 农 民之 间分 配 不合理 ,使 用 管理 混 乱 ;被征 地农 民安置 难 的问题 较 为突 出 。
・
2 8・
20 年第8 06 期
维普资讯
制这 特 权 ,国家 征地 应该 仅 限于 这 些 问 题 是 长 期 以来 政 府 重 工 解决 不可 的时候 了。 三 、 解 决 失 地 农 民 问 题 的 对 公 共利 益 的需要 ,并 对 公共利 益 业 、轻农 业 的政 策偏 向的延续 。 需 要做 出明确说 明 ,而 且征 地 中 最 近2 年间 ,国家 在征用 农 民集 策 建 议 O 体所 有土地 1 亩的运作 中,通过 亿 解 决失 地农 民问题 ,根本 出 国家应 根据 市 场价 值进 行 补偿并 土地价 格 、剪 刀差( 即土地 价格 与 路 在于统 筹城 乡 发展 ,积极构 建 保 障 被征农 民利 益不 受损 害 、对 公共 利益 ” 的土地 征 用则 应 土地征 用补偿 费之差) 从农 民手里 城 市化 、工业 化 、现代 化 与农 村 非 “ 拿走土地 资产收益2 多亿元 。而 发 展 、农村 劳动 力转移 相互 促进 该完 全 纳入 市场 化操 作 ,应该 通 万 且 ,在 实际操 作 中 ,征地 时不 尊 的 良性 循环 机制 ,给 失地农 民平 过 被征 地者 和 土地使 用方 之 间 , 重农 民的知 情权 ,政 府一 般 以行 等 的市 场经 济 主体地 位 ,千方百 在法 律 允许 的 范围 内和 自愿 的基 2) 政 命 令 形 式 ,农 民 不 同意 也 不 计保 障他们 的合 法利 益和 长远 生 础上 进行谈 判协商解 决。 ( 按 行 ,这 种 政策性 的倾 向 ,使 农 民 计 ,让他 们真 正成 为经济 社会 发 照可 持续 发展 的要 求 ,合 理分 配 利益得 不 到应有 的保 障 ,利 益被 展的受益者 、参与者和拥 护者 。 补偿 费 。与私 有 土地制 度 相 比 , 忽视。 ( )完 善 土 地 制 度 是 根 中 国征 地 补 偿 费 的 分 配 更 加 复 一 ( )政府 自律 不足 。鉴 于 本 。建 国 以来 ,我 国土地制 度经 杂 ,这 是 因 为 土 地 所 有 权 归 集 三 升 官考 核 和 自利 之需 ,一 些地 方 过 了三 次 大的变 革 。第 一 次是建 体 ,但使 用权 却 归农 民 ,这就 要 政 府官 员 以地生 财 ,对 土地实 行 国之初 的 土地改 革 ,没收 了一切 求在 所 有者 和使 用者 之 间 以及 土 “ 低征 高卖 ” ,牟 取暴利 。征地 大地 主 、大官僚 的 土地并无 偿分 地 使 用 者 之 间合 理 地 分 配 补 偿 成 为他 们 “ 租 ”的重 要手 段 , 配 给农 民 :第二 次 15 年 农业合 费 ,以保证 可持 续 发展 和 分配 中 寻 92 农 民则始 终处 于弱 势地 位 ,作 为 作 化运动 以后 ,农 民个 体所有 的 的公平公正 。 ( 3)明确各级 政府 农 民利益 维护 者 的村 集体 又基本 土地 改变 为集 体所 有 ,并实行 集 的职 能 ,进一 步规 范征 地 程序 。 上倾 向于政府 方 面 ,致 使 失地农 体 劳 动 ,统 一 经 营 ;第 三 次 是 征地 程序应 纳 入法 制 化轨 道 ,保 民利 益再 三 被侵蚀 ,长远 基本 生 17 年 党 的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以 证 农 民在 征 地 过 程 中 享 有 知 情 98 活得不到保证 。 来 ,全 国农 村土地 实 行家庭 联产 权 、参 与权 和上诉 权 。在 征 地过 ( )针 对 失地农 民 的就业 承包 责任 制 ,在 土地 集体所 有 的 程 中 ,各级 政府 的职 能应 明确划 四 措 施 滞后 。 由于农 民文 化素质 不 前提 下 ,农 民通 过 承包方式 拥有 分 ,不 能越权 、包 办和代 办 ,对 高 ,劳动技 能单 一 ,失 地 以后 再 土地 的使 用权 。城市 土地 的所有 违 反法 律法 规 ,通 过征 地牟 取私 就 业处 于竞 争 劣势 。就 目前 看 , 权一 直归 国家 所有 。我 国现行 的 利 者要依法严惩 。 普 遍存 在 就业 措施 滞后 的问题 , 农村 土地 制度 明显 不利 于农 民 , ( )加 强 失地 农 民就 业是 三 具 体 表现 在 :对农 民转 变 就业 观 土 地所有 权属 于 国家和 集体 ,农 关键 。就业 是 民生 之 本 。农 民失 念 教 育 滞 : ( )制度 缺 陷。城 乡二 元 一
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整治思考
2 农 村 土 地 整 治 中 需 要 把 握 的 主 要 方 面 和 问题
农 村 土 地 整 治 的 实 质 是 统 筹 运 用 多 方 资 金 , 现 行 农 村 中 对 不 规 范 的用 地 结 构 进 行 整 治 、 整 . 调 以实 现 合 理 的 人 地 关 系 , 其 核 心 可 以 归 纳 为 处 理 好 “ 、 、 ” 方 面 关 系 , 决 好 “ 从 钱 地 人 三 解 钱 哪里来”“ 、地往 何处 用 ” “ 向 哪 里 去 ” 问 题 。 、人 等
并 、 村 建 设 和 土 地 流 转 , 进 农 民 居住 向 中心 村 镇 集 中 、 业 新 促 农
发 展 。也 为 其 它 地 区 积 累 了土 地 整 治 和 统 筹 城 乡 发 展 的经 验 。 南京市在 2 1 0 0年 《 于加 快 推 进 全 域 统 筹 、 设 城 乡一 体 化 发 关 建 展的新南京行动 纲要》 明确提出 : 中 以土 地 综 合 整 治 为 切 人 点 , 作 为 新 一 轮 统 筹 城 乡 发 展 目标 的实 现 路 径 . 过 土 地 的 综 合 整 通 治 , 进 工 业 向 园 区集 中 、 住 向社 区集 中 。 业 向规 模 经 营 集 推 居 农 中 . 高 农 村 集 体 建 设 用 地 和 农 民 承 包 地 的集 中 度 、 动 性 和 提 流
陆 进:筹 发 视 下的 村 地 治思 跃 统 城乡 展 角 农 土 整 考
资 源 与 环境 科 学
统筹城乡发晨视角下的农村±地整治思考
陆 跃 进
( 南京 市地产发展 中心 , 苏 南京 江
200 ) 10 5
[ 摘 要 ] 为统 筹 城 乡发 展 重要 抓 手 的 农 村 土 地 整 治 , 作 已在 全 国各 地 逐 步推 开 。 阐 述 了统 筹 城 乡发 展 背景 下农
关于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体系的几点思考
关于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体系的几点思考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城乡土地利用政策不一致,城市建设用地市场与农村建设用地市场相对独立。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体系的构建。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体系进行深思熟虑,提出可行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的整合。
当前,城市、农村的土地利用计划和规划相对独立,两者之间缺乏联系。
因此,我们需要将城市和农村的土地规划整合为一体,统一考虑城乡的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的利用。
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整合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划编制,保证城乡间土地利用政策的一致性和可执行性。
其次,要加强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市场的对接和整合。
目前,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市场相对独立,交易与流转成本较高,市场运作不够灵活,无法满足城乡土地利用的需要。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体系,打破城乡土地流转的壁垒,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互通互联,提升土地流转的效率和市场的灵活性。
第三,要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管理机制。
目前,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管理机制相对单一,缺乏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导致市场乱象频现。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管理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防止乱象的发生,保证市场的公平、公正和规范。
最后,要注重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当前,我国城乡土地利用市场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透明度不够。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信息平台,实现市场的信息透明、交易的高效运作和规模经营。
总之,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体系是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增强社会公平正义。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体系的全面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五篇)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五篇)第一篇: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成为淳安未来的战略取向。
在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量力而为,逐步推进。
城乡差别曾经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三大差别之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不仅没有缩小这一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依靠市场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政府对资源的再分配成为最主要的手段。
作为地方政府,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其财力是十分有限的,情况较好的淳安也才刚刚解决吃饭财政的问题,所余财力用来加快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尚不足够,再支持农村,确实力有不逮。
城乡差距又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矛盾,数十年的欠帐不可能在一夜间补起来,必须做好长期艰苦努力的准备。
在具体工作计划的制定中,不可盲目乐观,求胜心切,要找准切入点,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在宣传上,要有分寸,要冷静,避免夸大其词,造成目标与实际的巨大落差而损害政府形象。
二是科学规划,有序建设。
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是加快城市化,减少农民。
因此,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当是个扩张与缩减并存的规划,即城镇的大扩张与农村的持续缩减。
农村人口是按逐步下降来规划,这点特别需要注意。
在人口减少的同时,人口结构也会有较大变化,以大通为例,年青人进城的比例高,农村老年人由于生活习惯等原因留在农村。
这些就要求我们在规划新农村中,新的中心村功能要突出农村养老功能,通过建立较为方便的医疗卫生和养老助老体系,让农村老人在子女进城后,有一个不离开农村却又有较好条件的生活环境。
新农村规划中要切忌贪大求全,把新农村建成空心村、无人村,浪费宝贵的资源。
三是坚持自愿原则,重在调整布局。
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中,特别提出了尊重农民自愿的原则,这一点非常重要。
新农村建设虽然有政府投入,但大部分还是要与农民自己的财力相结合的,因此政府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不能不顾实际,盲目攀比,搞实质上的强迫命令和政绩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中土地问题的几点思考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开启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
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土地问题是核心问题之一。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维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
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就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土地问题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土地及其制度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
土地问题始终与江山社稷和人民福祉息息相关。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各个时期,始终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中心问题。
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土地问题始终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土地管理,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资源保障。
第一,建设用地的有效供给,为工业发展和城乡建设提供了承载空间。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乡的布局、规模、结构和形态等发展特征。
充分发挥土地调控职能,通过统筹安排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布局和时序,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地,坚持有保有压差别化供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
仅1997—2010年,全国共批准新增建设用地8000多万亩,其中“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建设用地700万亩左右。
第二,耕地的严格保护,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八连增”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把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土地管理的首要任务。
仅1997—2010年,通过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执行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强化土地遥感动态监测,从严格控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建设占用耕地每年控制在320万亩左右。
第三,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搭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新平台。
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理和土地复垦开发,建设农村土地整治10个省(区)示范,实施10个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每年补充耕地500多万亩,改造和建设高标准农田2000多万亩。
不但适应了城乡统筹发展对建设用地的调整与需求,而且大大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了用地布局和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
2.土地作为经济要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产、资本支撑。
第一,土地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发展资本。
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我国于1988年开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实现土地从无偿到有偿,从资源到资产、资本形态的转换,将土地功能从传统生产功能拓展到资本功能,为城乡建设发展提供大量土地收益,被人们公认为“第二财政”。
仅“十一五”期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每年达到1.49万亿元。
巨额土地收益支撑着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教育等方面,有力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第二,土地为“三农”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发展资本。
随着土地出让收入的逐年增加,支出范围也逐步拓宽,经历了由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到保民生和重点向“三农”倾斜的过程,土地出让收益用于“三农”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
一是不低于土地出让收益的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二是土地出让收益的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三是部分出让收益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每年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按照因素法分配各地,专项用于土地整治和耕地开发;五是每年征收的耕地占用税,征地部门或单位缴纳的土地开垦费也用于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
第三,土地及其制度改革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整体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农村包产到户的推行,拉开了我国改革的大幕。
运用土地的级差效益有效实施了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国企改制、“退二进三”和住房制度等改革。
3.土地作为社会要素,为社会基本制度和社会管理提供了重要社会组织支撑。
第一,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土地权利制度。
土地国有制与土地集体所有制并存,奠定了我国基本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既符合我国的国情,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
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土地对农民所承担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要远远重于它的生产经营功能。
《土地管理法》以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为核心,明确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产权代表,农村集体土地三级所有,即乡(镇)农民集体所有、村农民集体所有、村民小组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农村长期得以稳定的制度基础。
第三,土地是农村社会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土地及其制度不仅是推进“三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资本,土地的制度设计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社会结构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是我国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物质支撑。
4.土地作为生态要素,是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土地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是万物生存、生活、繁育的基础。
土地在调节气候、净化美化环境、维持生态多样性、涵养水源、固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通过恢复工矿废弃地生态功能,加强退化土地防治,巩固生态退耕成果,努力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
第二,土地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城市和乡村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聚集地,建筑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民居是乡风民俗的象征符号,土地的变迁见证了我国城镇和农村发展的历史,也传承了我国淳朴、宝贵的民俗民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多年来,在城市建设、旧城改造、村镇整治过程中,注重统筹安排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重视对历史文化名城、古村落和古民宅的保护,保护土地原有的风貌和农耕文化,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地区的格局、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土地是资源、资产、资本的综合体,具有自然、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种属性,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城乡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土地及其制度改革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土地问题,对加强土地管理,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充分发挥土地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加强和改进土地管理,积极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有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
特别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和实践,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有效途径和广阔空间。
1.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探索——成都实践。
2007年,成都市被国务院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有关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下,在体制、制度、机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大进展。
成都市在探索土地及其制度改革等方面,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第一,统筹城乡规划,推动城镇村一体化建设。
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城市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衔接,打破行政区域、部门和城乡分割,将全市19个区(市)县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建立了市、乡(镇)、村的规划体系。
第二,确权颁证,实现农村集体使用权流转。
成都市用了近3年时间,投入近10亿元资金,基本完成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做到了“土地、台账、证书、合同、耕保基金”相对应、账实相符,为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财产权益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此基础上,鼓励农村集体使用权流转。
结合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开展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区域内统筹试点。
第三,设立耕地保护基金,探索耕地保护新机制。
耕地保护基金主要从土地出让收益、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占用税中提取一定比例构成,不足部分由市、县两级财政兜底。
耕地保护基金对基本农田每亩每年补贴400元,一般耕地300元。
耕地基金中的10%用于耕地流转担保和农业保险补贴,其余90%用于承担耕保责任的农民养老保险的保费支出。
这种做法有效地把“保护耕地”的国家意志转化为农民意愿,调动了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实现了保护耕地、农民增收、社保扩面的多赢效果。
2.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探索——重庆实践。
2007年,重庆市也被国务院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重庆市根据特殊市情,提出以破解分割城乡二元体制为核心,围绕“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劳务经济健康发展、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三条主线推进改革,即以财政倾斜和“圈翼”帮扶机制带动城乡协调发展;以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土地流转和进行土地利用改革,通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换取产业和资本支撑;以加强劳务经济发展,产业、资本支撑和保障覆盖促进农民进城,最终实现城市与农村的统筹协调发展。
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方面,主要做法是:在守住3200万亩耕地的前提下,采取政府、个人、银行三方共同担保的同时,设立了农村土地交易所,交易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探索农村土地股份流转新机制。
以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城乡空间合理布局的体制机制,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同时,重庆市还通过农村土地整理,将废弃或节约出来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经土地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后,向土地使用权人核发相应面积的“地票”,可以在农村土地交易所交易。
3.城乡土地集约高效配臵探索——江苏实践。
江苏省在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以“有效集聚潜在资源、有序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载体,开展了万顷良田建设工程。
实现农村耕地资源、建设用地资源从零星分散转向空间集聚,进而推动劳动力资源、市场需求和公共服务资源等各类关联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内流动集聚、集中配臵。
主要做法是:第一,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涉及土地整理、集中居住区等规划充分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镇规划进行衔接,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配套。
第二,开展农村土地整治,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理,建成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
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现代化。
同时,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村民既享受土地流转的收益,又获得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收入。
第三,建立全方位的农民保障体系。
实施“三接轨”,即做到失地农民保障三年内和城镇职工保障接轨,医疗保障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接轨,最低生活保障和城镇“基保”接轨,使农民生活水平有提升,长远生计有保障。
4.集体土地产权实现途径探索——浙江嘉兴实践。
2007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将嘉兴列入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按照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的总体要求,以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农村人口要素集聚,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