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

合集下载

郭店楚墓竹简与儒学研究(2000年)

郭店楚墓竹简与儒学研究(2000年)

郭店楚墓竹简与儒学研究(2000年)---------------------------------------------------------------------------------------------------------------------------郭店楚墓竹简与儒学研究(2000年)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一处墓地中发现了一批竹简,学术界称之为“郭店楚墓竹简”。

这批竹简共804枚,其中有字竹简730枚,这是建国以来简帛佚籍的重大发现。

经过整理,这批竹简于1998年5月由文物出版社以《郭店楚墓竹简》为名正式出版,其中包括该墓出土全部竹简的图版、释文和注释。

竹简的内容分属道家和儒家,除了道家的《老子》和一篇《太一生水》外,其余文献全部属于儒家。

儒家著作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有《缁衣》、《五行》、《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和《六德》6篇;第二组有《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2篇。

此外还有《唐虞之道》、《忠信之道》2篇、《语丛》4篇。

这些著作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对儒学各个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郭店楚墓竹简》出版后,立即引发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巨大震动,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讨,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继1998年和1999年后,郭店竹简的研究继续成为2000年学术界的热点。

1月份,日本东京大学郭店楚简研究会编辑出版了《郭店楚简思想史的研究》第三卷,辽宁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出版了专号《郭店简与儒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则召开了西安30余位学者参加的“郭店楚简学术座谈会”(下称“西安座谈会”),这次会议的基本情况也已经在《西北大学学报》第2期和《孔子研究》第5期进行了报道;5月份,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辑的《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以《人文论丛》特辑的形式,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去年10月中旬在武汉大学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下称“武汉国际学术会议”)的成果汇编;8月份,由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廖名春编辑的《清华简帛研究》第一辑刊出,这是清华大学“出土简帛与中国思想史研究”项目的成果汇编。

儒家“无为”说──从郭店楚简谈开去

儒家“无为”说──从郭店楚简谈开去

儒家“无为”说──从郭店楚简谈开去【摘要】本文探讨了儒家“无为”思想,以郭店楚简为切入点,揭示了其发现背后的重要价值。

郭店楚简的发现揭示了儒家“无为”思想的源头,其内涵包括顺应自然、不强求、不懈怠等。

儒家“无为”思想的实践方式则强调以德治国、以仁行事,通过无为而治来实现道德修养。

这一思想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时代影响,影响深远。

在当代,儒家“无为”思想依然有其重要价值,可以指导人们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保持冷静,让事物按其自然规律发展,取得更好的效果。

儒家“无为”思想的当代价值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1. 引言1.1 儒家“无为”说──从郭店楚简谈开去儒家“无为”说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旨在强调“不为”、“无为”的境界。

而从郭店楚简中发现的一些文献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儒家“无为”思想的探讨方向。

郭店楚简是中国最早的竹简书目,其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儒家经典以及其他学术著作,还有一些未知的罕见文献。

通过对郭店楚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儒家学说在古代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在儒家“无为”思想的探讨中,郭店楚简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儒家“无为”思想的起源和内涵。

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的传播和影响力,以及对今天的启示和引导。

儒家“无为”说虽然古老,却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当代社会和个人的建设仍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启示。

2. 正文2.1 郭店楚简的发现郭店楚简是一批在河南郭店出土的战国时期竹简,其中包括了大量关于儒家思想的文字。

这批楚简的发现对于研究儒家思想的历史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郭店楚简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关于“无为”的论述。

在儒家经典中,“无为而治”是一种理念,主张不主动干预自然发展,让事情自然发展,从而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楚简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观点,强调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不要刻意追求功利。

略论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及其限度

略论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及其限度

略论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及其限度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楚文字竹简。

1998年5月,经荆门市博物馆整理、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教授校审的《郭店楚墓竹简》由文物出版社发行。

几乎就在同时,5月2日,北京的一批学者在国际儒学联合会就郭店楚简中的早期儒家思想进行了首次讨论;5月22-26日,来自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在美国Dartmouth College召开的郭店《老子》国际研讨会;6月10日,《郭店楚墓竹简》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联想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至今尚未全部整理完毕并公开出版,郭店楚简在出土后所受到的“待遇”,不敢说是绝后至少也是空前的。

从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角度看,“郭店楚简”如今几乎成了重写历史的象征,诸如下面所引的这些文字,在有关的论文中随处可见――“郭店楚墓竹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

……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需要重新定位。

”(杜维明语)“这次郭店的楚简,虽说数量最少,若从学术史的角度看,也许价值最高。

”(庞朴语)“郭店楚简的出土,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估早期儒家,而前期儒学发展史必定要改写。

”(姜广辉语)有见于此,本文试图对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及其限度略作阐发,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批竹简的情况。

据说郭店一号墓曾经被盗,竹简亦未幸免一难。

劫后竹简剩余804枚,出土时已散乱无序,经整理,共得13000余字,全部是有关思想文化的文字。

根据墓葬的型制和随葬器物的纹样等证据,考古学家推定入葬年代当为战国中期偏晚,约公元前300年上下。

墓主属士级贵族,很有可能是墓中殉葬耳杯所称的“东宫之师”,也就是楚国太子的老师。

经整理,楚简所包括的典籍大致可以分为道家和儒家的著作。

道家著作共计两种四篇,其中互不重复的摘抄本《老子》三篇、《太一生水》一篇;儒家著作有11种共14篇,它们是《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唐虞之道》、《忠信之道》各一篇,以及《语丛》四篇。

文学史哲学

文学史哲学

文学史哲学自荆门郭店楚简出土、出版问世以来,各种研究性的文章层出不穷,人们从考古学、简牍学、文字学、文献学、校堪学、史学、民俗学、人类学、哲学、思想史、文化史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唯独从文学史的角度进行思考的研究几乎没有。

实际上,郭店楚简在文学史上也同样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一郭店战国楚墓下葬于公元前320年,文献的书写应当早于这个时间。

根据《先秦诸子系年》,我们已经确知,孔子的生卒年是公元前551-479年;子思子是公元前483-402年;孟子是公元前390-305年。

因此,这一批竹简(其中的儒家文献包括《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语丛》一、二、三等十二篇)介于子思子与孟子之间。

目前,学术界已经基本上接受了这批竹简属于先秦儒家思孟学派的论断。

笔者是同意这种说法的。

因此,拙文就是把郭店楚简定位在这个历史时期和思想背景之中来立论的。

郭店儒简的各个篇章都具有深厚的儒家文献背景。

这种背景是由《周易》、《尚书》、《诗经》、《论语》、《春秋》、《礼》等共同组成的,对此,我们一打开《郭店楚墓竹简》的文本就一目了然了。

也就是说,这一批文献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表达的手法上,都继承了儒家的真传。

杜维明先生说:“儒家既不是一种哲学又不是一种宗教,正因为儒家既是哲学又是宗教。

”(杜维明:《一阳来复》,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5页。

)这是我们认识先秦儒家散文文学价值的肯綮。

由于儒家哲学既是哲学又是宗教,因此先秦儒家散文,在哲理的阐扬、论证之中,浸透着宗教性的直觉与感悟;在冷峻的叙述、辨析之中洋溢着情感的波涛。

这与先秦墨家、法家的散文大不相同。

我们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一文的开头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种特殊性:凡人虽有性,心无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定。

喜怒哀悲之气,性也。

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

儒家“无为”说──从郭店楚简谈开去

儒家“无为”说──从郭店楚简谈开去

儒家“无为”说──从郭店楚简谈开去【摘要】本文探讨了儒家“无为”思想,以郭店楚简的发现为切入点。

首先分析了“无为”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探讨了其与“为”的关系。

接着讨论了儒家“无为”在实践中的表现,以及对个人修养的影响。

在探讨了儒家“无为”说的现代意义,强调了对其进行继承和传承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儒家“无为”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并思考如何将其传承下去,为个人和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关键词】儒家,“无为”说,郭店楚简,地位,关系,实践,表现,个人修养,现代意义,继承,传承1. 引言1.1 儒家“无为”说──从郭店楚简谈开去儒家“无为”说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和孟子。

这一思想在郭店楚简的发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对郭店楚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儒家“无为”说的内涵和历史渊源。

郭店楚简是中国考古发掘中的重要文物,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先秦时期文献。

在这些文献中,儒家“无为”说得到了详细的阐述和论证,为我们解读儒家思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通过对儒家“无为”说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在儒家经典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与“为”相对立的“无为”思想,强调的是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结果,以达到圣人境界。

在实践中,儒家“无为”说体现了一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修养方式,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虚心。

通过修炼自身的品德和修养,实践“无为”之道,可以使个人达到心灵的宁静和智慧。

儒家“无为”说对个人修养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可以帮助个人修身养性,提升自我修养,还可以培养个人的胸怀和气度,使之成为真正的君子。

通过实践“无为”,个人可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在当代社会,儒家“无为”说依然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巨大,追求功利的目的导致人们的心灵失衡。

儒家“无为”说提供了一种对抗这种现象的方法,通过实践“无为”,可以使人们重拾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郭店楚简古代竹简文献的珍贵

郭店楚简古代竹简文献的珍贵

郭店楚简古代竹简文献的珍贵郭店楚简是中国考古界重要的发现之一,这批竹简文献的出土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古代社会、文字、文化等方面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下面将介绍郭店楚简的价值和意义。

1. 背景介绍郭店楚简出土于河南省郑州市郭店村,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竹简文献之一。

考古学家对郭店遗址的发掘表明,郭店楚简约在战国时期的楚国繁荣时期出土,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2. 文献内容郭店楚简共有约8000余枚,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如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医药等。

这些文献以简洁、直观的文字记载,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3. 古代社会研究价值郭店楚简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的众多面貌。

从这些文献中可以了解到楚国的政治体制、官员职位及权力分配、土地分配、税收制度等。

此外,郭店楚简还提供了关于农业生产、商贸、社会交往等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信息。

这些都为我们认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和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4. 文字研究价值楚简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这些竹简上的文字虽然已经被时间所侵蚀,但通过专家的辨识和研究,已经有一部分文字得到了解读。

郭店楚简的文字被认为是汉字演变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我们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5. 文化研究价值郭店楚简还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从这些文献中可以了解到楚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宗教信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楚国曾经是古代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通过对郭店楚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楚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6. 保存与展览郭店楚简的保存和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这些文献受到时间和环境的侵蚀,特别容易受潮、腐朽和虫蛀等。

因此,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修复、保护和数字化保存,以便后人继续研究。

同时,郭店楚简的展览对于推广古代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也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加大力度推动相关展览和交流活动。

总结郭店楚简作为中国古代竹简文献的珍贵遗存,在历史、文字、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孔孟之间_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

孔孟之间_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

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庞 朴本文指出,先秦儒学的三大坐标为孔、孟、荀,其基本思想虽同,却有很大变化发展。

其间的变化轨迹,特别是孔孟之间的一百七十年,由于资料缺乏,一直看不清晰。

最近湖北荆门一座战国墓葬的竹简被整理出版,为了解战国中期及前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前所未知的宝贵资料。

作者认为,这批竹书属思孟学派著作,是早期儒家心性学说的重要文献;它的出土,补足了孔孟之间思想链条上所曾经缺失的一环。

作者庞朴,192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大思想家之所以为大,不仅在于他提出的问题异常深刻,思人之所不敢思,发人之所未曾发,而且往往也由于,他涉及的问题异常广泛,触及人类知识的许许多多、方方面面。

他所达到的思想上的深度与广度,标志着那个时代所可能到达的深度与广度,非一般人之力所能及。

所以,一位大思想家一旦故去,他的弟子们,纵以恪守师说为务,其实所能做到的,往往是各守一说,各执一端,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像粉碎了的玉璧一样,分崩离析以去,历史越是靠前,情况越是如此。

一位战国末年思想家说过的“儒分为八,墨离为三”,便是发生在中国的典型事例。

不过韩非此言多有夸张,我们不必过于认真,真的以为孔子以后,儒学便八瓣开荷花了;其实并没有那么多,逻辑地说来,也不可能有那么多。

事实大概是,“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①;真正能“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者,只有“威、宣之际”的“孟子、荀卿之列”②而已。

这一历史叙述倒是合理的。

我们知道,孔子学说主要是强调仁和礼两个方面,仁孔孟之间者内部性情的流露,礼者外部行为的规范。

仁不能离开礼,所谓“克己复礼为仁”;礼不能离开仁,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①。

仁和礼的相互为体、相互作用,是孔子思想的最大特色和贡献。

二者之中,礼是传统既有的,仁是孔子的发明;为什么人间需要礼,早已为大家所熟知,至于为什么人性会是仁,这样一个新问题,孔子自己也没有来得及做出完满的回答。

试论郭店楚简的文化史意义(一)

试论郭店楚简的文化史意义(一)

试论郭店楚简的文化史意义(一)内容提要]在郭店楚简面世之前,由于出土楚器物的独特性以及传统上认为的楚人精神文化别成一家,加以文献中某些楚“不与中国”的记载,导致楚文化史学界形成了楚与中原文化分流对立的强势观点。

基于这一观点,楚文化史学界对文献中同样存在的楚人依中原文化立论以及中原文化在楚地流布的记载加以忽视或别解。

在此学术背景下,郭店楚简的面世以及其中儒道两家文献并存、两家文献中都含有世不经见的内容的基本事实,对于重新审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分流对立的观点具有崭新的、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郭店楚简;文化史;楚文化;中原文化郭店一号楚墓儒道简“和平共处”的事实以及这些文献作为楚怀王东宫之师用以自诵并教授太子的典册的推断1,基本上辨驳了楚文化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强势观点,即:以道家学说为精髓的楚文化与以儒家学说(包括其前源)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分流甚至对立的两个文化支系2。

郭齐勇先生指出:“郭店楚简及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它的初步研究成果昭示:原始儒道两家的关系,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对立;春秋末至战国初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互动远比人们想象的要普遍而深入得多;楚国精英文化思想之主调并非只有一家,至少是儒道两家;六经之学及《诗》教、《书》教、《礼》教、《乐》教、《易》教、《春秋》教的传统并非只是中原士人的专利……儒家(包括南方之儒者的创造)颇为楚国治世者和知识精英所倚重,成为治国安民之重要方略。

”3本文拟循此思路,从比较宽泛的角度,对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道家学说与儒家学说的关系作进一步探讨,以期揭示郭店楚简在文化史研究方面所具的特殊意义。

在此拟对楚文化以及作为其主体的楚人(楚族)加以定义。

关于楚文化的时空范畴,楚文化史学界通常将其界定在自传说时代的楚始祖(颛顼)以迄楚王负刍五年(前223年)楚灭于秦这一时段内以荆雎之间为发祥地而扩及今鄂、湘、豫、皖、川、陕、黔、鲁、苏、浙之全部或部分地区的四维阈界之中,本文同意这一界定;而关于楚文化的内涵,本文则在大文化范畴的基础上,以集中反映文化之基本性质的精神文化作为主要立论对象,因此对于器物和制度文化基本不予涉及,除引述驳论理据之外。

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的忠臣观

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的忠臣观

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的忠臣观作者:[韩]李承律一、前言近30年来,中国的先秦楚简研究,因南方楚地出土了为数众多的楚简而日益活跃。

特别是在考古学、历史学、宗教学、古文字学等领域,以前仅仅依据文献资料而获得的旧说随楚简的出土而变更,因此其重要性早就得到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世界各地不停地得以发表。

其中,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发现的、被看做是战国中晚期的坟墓(郭店1号楚墓)是最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它出土后备受从事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世界各地学者的瞩目。

郭店楚简中的两篇道家系的文献、十四篇儒家系的文献,是可以弥补自战国至西汉时代中国古代思想史欠缺的珍贵资料。

它的出土,使中国先秦时期的楚简研究打开了新的天地。

本文即以其中儒家系的文献——《鲁穆公问子思》(原无篇题,以下简称本篇)作为考察的对象。

二、至今为止的研究状况及方法论上的问题郭店楚简公布于世虽然时间不长,但世界各地出版发行的著述已令人目不暇接。

然而,其中大部分集中于《老子》等道家系的文献,以及《缁衣》、《五行》等与今本及马王堆帛书有共通部分的文献,对于那些可视为古佚书的儒家系诸篇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初步阶段。

关于这些儒家系诸篇的文献,中国学者大致认为其性质是:1.属于早期儒家的作品;2.就学派分类而言属于思孟学派;3.其成书年代要早于《孟子》;4.它反映了从孔子到孟子的过渡时期的儒家思想。

这四点可以说是占主流的见解。

例如,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文物天地》1998年第2期;《中国哲学》编辑部、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郭店楚简研究》第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版)、庞朴《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兼谈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廖名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等文是持以上观点的代表作,其他如邢文、郭沂等人也持同样观点①。

儒家无为说──从郭店楚简谈开去

儒家无为说──从郭店楚简谈开去

儒家“无为”说──从郭店楚简谈开去大凡燔经绎史者不能不注重出土文物──“ 历史一”,这恐怕也是其他相关学科研究者的共识。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即要求以考古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来印证书籍文献;到饶宗颐等人则又有加,提出“三重证据法”,将出土文物分为“有字”和“无字”两种,认为不能忽视后者的史料价值。

我们知道,研究方法的改进、理论视角的变换等,都可能对以往的一些“成论”带来冲击;而出土实物与文献资料的互证则可能从根基上修正或改写以往的学术史,不可不慎。

也恰恰如此,有价值文物的发现或出土,便促进科学研究的进步乃至“革命”。

如,若没有王懿荣1899年(距今整整一百年!)发现甲骨文,导致殷墟考古发掘产生近代考古学,带来中国古史研究的划时代发展,大概就难有今天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1970年代以来,银雀山汉简(1972)、马王堆汉帛书(1973)、睡虎地秦简(1975)、曾侯乙墓战国初期简(1978)、以及近年尹湾汉墓简牍(1993)、荆门郭店战国中晚期楚简(1993)等等的发现,对典章、律法、官制、学术等研究颇具价值,引发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尤其是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面世以来,由于楚简中的儒道典籍学术价值颇高,许多学者投入了研究。

庞朴先生发表《古墓新知》(《读书》1998年第9期)等文章,说郭店楚简“填补了儒家学说史上的一段重大空白,还透露了一些儒道两家在早期和平共处的信息,这些都是我们闻所未闻的。

”还说这可能提供儒道两家关系的“一个摇撼我们传统知识的大信息”,确有振聋发聩之益。

他还列举了儒家反对“有为”的材料,又说“不过在竹简儒书中还未发现提倡无为的话。

这些有同有异之处,大概便是当时儒道的界限所在。

”儒道关系历来是学术思想史的复杂问题,而且在许多论题上两家的界限也不大容易厘清,例如“天”“人”、“性”“理”、“道”“德”等等。

但是,无论如何“无为”都是道家学说的典型话语,以此作为道家与其他学派的界限应是很有道理的。

评“郭店楚简”

评“郭店楚简”

评“郭店楚简”——《郭店楚简校释》前言一九九三年冬,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纪山镇郭店村的一座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一批有字竹简,计七百三十一枚(含遗简一枚、残片二十七枚),13000多字, 全部是哲学著作,内容涉及儒、道两家学说。

消息在报端披露后,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1998年5月下旬,美国达慕思学院召开了《老子》国际研讨会,1998年6月以后,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日本东京大学等,都举办了专门的座谈会、报告会。

一时,以郭店楚简研究为中心内容的“简帛学”成为国际显学,国际“简帛研究”网站起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成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郭店楚简研究专著已逾百部,研究论文数以千计。

一、郭店楚简的文献价值一九九八年五月,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郭店楚墓竹简》,公布了除遗简以外的全部竹简图版以及七百零三枚竹简的释文、注释。

其中有楚简《老子》、楚简《儒书》、楚简《语丛》,凡十八篇。

楚简《老子》大部分文字见于今本《老子》,其中简长32.3厘米的39枚竹简其文字多见于今本《老子》,被称简长30.6厘米的18枚竹简其文字也多见于今本《老子》,之为“老子甲”;被称之为“老子乙”;简长26.5厘米的28枚竹简有14枚其文字多见于今本《老子》,被称之为“老子丙”;简长26.5厘米的另14枚竹简其文字不见于今本《老子》,被称之为“太一生水”》楚简《儒书》,除《缁衣》篇曾见于《礼记》、《五行》篇曾见于七十年代初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外,其余八篇均为先秦儒家佚书。

楚简《语丛》是四组长度不到20厘米的短简,所书写的多为类似格言的文句。

依简长以及编连线距离的差异,分为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语丛四。

1、改写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郭店楚简面世,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先秦学术思想的许多新知识。

“‘五四’以来,特别是‘疑古派’所提出的许多观点,现在都需要重新认识,甚至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需要重新定位。

郭店楚简与儒学人性论

郭店楚简与儒学人性论

郭店楚简与儒学人性论摘要:在对先秦儒学的传统研究中,人性说的发展脉络即为: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至战国中期孟子提出性善说,战国后期荀子提出的性恶说。

在获得郭店楚简这一重要史料后,我们可以解决众多历史遗留的疑难问题,弥补理论研究中由于缺乏史料基础而产生的缺陷。

本文主要讨论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的人性说,填补孔子与孟、荀人性说之间的空白,发掘战国时期的主流人性论思想及其在整个关于人性说的儒学思想史中的地位。

关键词:人性说;《性自命出》;儒学一、郭店楚简中人性说的内容郭店楚简中的《性自命出》篇集中讨论了关于战国中期儒家的人性学说。

(一)“性”与“情”在先秦两汉哲学中存在将“性情”并称,将二者不加区分而混同使用的传统,因而出现以情论性的情况,将人的情感意识活动直接当作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而在《性自命出》篇中已将情与性二者进行抽象区分,提出“情生于性”。

在“好恶,性也。

”一句中,好恶实际指人的情感意识活动。

因在“所好所恶,物也。

”一句中的“好”与“恶”均是指人的情感活动。

因而出现了好恶之情即为性的性与情的混同,但若在“情生于性”的前提下进行理解,即为好恶的情感是居于表层的现象,性才是内在的本质。

《语丛》中对情进行了分类,将其归纳为喜、愠、惧、慈、爱、恶、欲等,在此基础之上还存在生于喜的乐、生于愠的忧、生于恶的怒、生于爱的亲等。

此处并不能因派生的关系而将某类当作性,二者均应划归为情,只是乐、忧、怒、亲等情感较之喜、愠、惧、慈、爱更为强烈,若将前一组视为初级情感,则后一组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的次级情感。

在此列举的各种情,均为性的外在表现,而性的内涵则为气。

(二)“性”与“心”二、战国时期人性说的主流在《性自命出》中有关于“性善”的字样但其含义并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论。

“未言而民信,有美情者也。

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

”此处的“善”是针对相对于“民”的统治者,表明统治者如果“性善”,可使得人民即使不經教化也能拥有常心。

郭店竹简研究成果及反思

郭店竹简研究成果及反思

然截然相反,却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情。 孟子将人性 归结于情爱本能,荀子归结于生理欲望。 程朱陆王
流行就有很长时间了,其中涉及的人物也就很多了, ‘性即理’、‘心即理’之争的实质,在于前者心、性
其思想内容就更加复杂了,……荀子批评其‘闻见杂 分离,后者心、 性合一,其源头又可以分别追溯到
博’,就足以说明思孟一派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吸取 子思和孟子。”[11]蒙培元先生认为:以情说性,是思
思孟学派存在形态问题的探讨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 大拓展了早期儒家研究和思孟学派研究的理论视野。
蒙培元先生指出思孟学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郭沂先生对早期的心性论发展作了梳理,指出“情”
涉及到的人物并非仅限于子思、孟子:“如果不是将 为孟荀人性论的基础:“孟荀对人性的价值判断虽
思孟学派限定在子思、 孟子二人之间,而是将其看 作一个形成、 发展的历史过程,那么,思孟学派的
, 32 w , 1 t 2011 2
ÞBB¥
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Vol.32 No.1 Feb. 2011
郭店竹简研究成果及反思
李华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二十世纪末,湖北荆门郭店楚简的出土,对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哲学史和学术史的
合称,因二者具有某种思想一致性而被联系在一起, 运。 这一主题奠定了思孟学派的基本思想格局,一
在历史上他们则分别是独立的。”[8]
直影响到后来,意义重大。
2007年,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与山东师范大学 合办的“儒家思孟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对于
杜维明先生曾指出,儒简中蕴含着的“情”的因 素,这大大丰富了儒家的思想内容。 这一观点,大

儒家心性说的发展演变—郭店楚简中心性说与孟、荀心性说之比较

儒家心性说的发展演变—郭店楚简中心性说与孟、荀心性说之比较

儒家心性说的发展演变—郭店楚简中心性说与孟、荀心性说之比较论文摘要:历代思想家关于心性说也提出过许多不同的见解,儒家对此也是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从孔子到郭店楚简,再到孟子,荀子等人的著名的关于人性的理论不同程度地显示了这一理论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

郭店楚简中关于心性说的认识是以前所未见的,这一重要材料的发现也为我们研究儒家心性说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关键词:儒家心性说郭店楚简孟子荀子儒家文化是影响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种文化,大思想家孔子历来被人们尊为圣人,但一位大思想家一旦故去,他的弟子虽以恪守师说为务,但往往各执一说,各自发展。

《韩非子》说:“儒分为八,墨离为三”便说的是这种情况。

众所周知,孔子学说主要强调仁和礼两方面,这两方面中礼是传统既有的,而仁则是孔子的发明,对于人间需要礼是我们熟知的,但对于为什么人性是仁这个问题,孔子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试图从人性的角度解决这个问题,而孔子的弟子们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大体也分为向内求索与向外求索两种方向。

向内求索的是明见心性的由子思到孟子、《中庸》这一方向;向外求索是从宇宙本体到社会功利,推天及人,是由《易传》到《大学》、荀子这一方向。

一、历代关于心性说的几种说法历代思想家关于心性说也提出过许多不同的见解,如周人世硕的人性有善有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有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以及有性善,有性不善论等。

其中最具特色、最系统的是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

孔子并没有明确提出过性善、恶的问题,但他对于仁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同时礼不能离开仁,“人而不仁如何礼”。

所以说要成就道德,既要外学于礼,又要内求于仁,不外学于礼,不知礼义法度,必然不知什么是善,更谈不上如何性善;不内求于仁,缺少行善的内心基础,即便知道了什么是善,也会因贪图食色利欲而不去行善。

另外,孔子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的“性相近”说。

子思学派的“君道”观——以郭店楚简为考察对象

子思学派的“君道”观——以郭店楚简为考察对象

子思学派的“君道”观——以郭店楚简为考察对象
孙德华
【期刊名称】《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6)006
【摘要】子思学派是介于孔孟之间的重要儒家派别,在孔孟之间的儒家传承中起过重要作用。

郭店楚简中所反映的大量的"君道"思想,正说明这一问题。

首先,子思学派主张为君者要实行"德治仁政";其次,呼吁为君者要有"表率作用"和"重民思想";再次,提倡为君者要有"尚贤"观。

这些思想虽大都为孔子所提出,但却语焉不详。

子思学派的相关论述无疑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又影响了后来的孟子。

可以说,对郭店楚简中子思学派"君道"观之考察,可以加深对儒家学说的体认。

【总页数】3页(P26-28)
【作者】孙德华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历史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4
【相关文献】
1.郭店楚简所见子思的修身思想
2.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与孔子思想的某些会通
3.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思想
4.郭店楚简所见“子思之儒”政治观辨析
5.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的忠臣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郭店楚简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价值

试论郭店楚简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价值

试论郭店楚简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价值
王独慎
【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00)006
【摘要】郭店楚简的出土给人文学科带来了新的研究资料,其中也有许多可作为研究中国教育史的文献.本研究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探讨郭店楚简在中国教育史研究
中的价值:“(态)”字的出现说明早期儒家教育已具有“身心合一”的身心观,表明
宋明理学教育的修身方法除了受佛教影响之外,实际上有其源自儒家本身的心理基础;《性自命出》以性情论阐发了儒家礼乐教化的内在向度,提醒我们从情感心理、
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儒家教育过程;郭店楚简中“六经”并称的表述,证明了“六经”的传习在儒家教育的早期阶段已经成形.七十子时期,儒家的内求和外化的教育路向
没有完全分化,而孟子、荀子则各自发展了一种路向.
【总页数】7页(P56-62)
【作者】王独慎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9
【相关文献】
1.试论《金刚经》灵验记在汉语史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 [J], 陆琳
2.试论训诂材料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价值 [J], 张青松
3.试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认识系统 [J], 张国
4.试论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学科性质与基本原则 [J], 黄明喜
5.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三次视角下移 [J], 杜成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
提要:先秦儒学的三大坐标为孔孟荀,其基本思想虽同,却有很大变化。

其间的变化轨迹,由於资料缺乏,一直看不清晰;特别是孔孟之间的一百七十年。

最近湖北荆门一座战国墓葬的竹简被整理出版,为了解战国中期及前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前所未知的宝贵资料。

本文认为,这批竹书属思孟学派著作,是早期儒家心性学说的重要;它的出土,补足了孔孟之间思想链条上所曾经缺失的一环。

大思想家之所以为大,不仅在于他提出的异常深刻,思人之所不敢思发人之所未曾发,而且往往也由于,他涉及的问题异常广泛,触及人类知识的许许多多方方面面。

他所达到的思想上的深度与广度,标志着那个所可能到达的深度与广度,非一般人之力所能及。

所以,一位大思想家一旦故去,他的弟子们,纵以恪守师说为务,其实所能做到的,往往是各守一说各执一端,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像粉碎了的玉璧一样,分崩离析以去。

越是靠前,情况越是如此。

一位战国末年思想家说过的“儒分为八,墨离为三”,便是发生在的典型事例。

不过韩非此言多有夸张,我们不必过于认真,真的以为孔子以后,儒学便八瓣开荷花了;其实并没有那么多,逻辑地说来,也不可能有那么多。

事实大概是,“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
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1];真正能“遵夫子之业而润
色之,以学显于当世”者,只有“威、宣之际”的“孟子、荀卿之列”[2]而已。

这一历史叙述
倒是合理的。

我们知道,孔子学说主要是强调仁和礼两个方面,仁者内部性情的流露,礼者外部行为的规范。

仁不能离开礼,所谓“克己复礼为仁”;礼不能离开仁,所谓“人而不
仁如礼何”[3]。

仁和礼的相互为体相互作用,是孔子思想的最大特色最大贡献。

二者之中,礼是传统既有的,仁是孔子的发明;为什么人间需要礼,早已为大家所熟知,至于为什么人性会是仁,这样一个新问题,孔子自己也没有来得及做出完满的回答。

孔子以后,弟
子中致力于夫子之业而润色之者,在解释为什么人的性情会是仁的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上,大体上分为向内求索与向外探寻两种致思的路数。

向内求索的,抓住“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者几希”处,明心见性;向外探寻的,则从宇宙本体到功利,推天及人。

向内求索的,由
子思而孟子而《中庸》;向外探寻的,由《易传》而荀子而《大学》;后来则兼容并包于《礼记》,并消失在儒术独尊的光环中而不知所终。

儒家学说早期发展的主要脉络大抵
如此。

但是我们一直缺乏足够的资料来描绘它的细部。

一些传世的文献,由于年代不能敲定,也不敢贸然使用。

于是,一个重要学说的重要阶段,多年来始终若明若暗,令人徒唤奈何。

谁也不会料到,事情竟在今天出现了转机。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据说
曾数经盗扰,可是仍幸存八百余枚,凡一万三千余字。

墓主姓名、身份及下葬年月因无文
字记载,已无从确知。

考古学家根据墓葬规格、器物型样推断,墓主当属士级贵族,且很有可能便如殉葬耳杯铭文所示,乃“东宫之师”,即楚国太子的老师;入土年代约在公元前300年上下[4]。

这批竹简全部为学术著作,经整理编定为十六篇,其中除《老子》、
《五行》两篇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同名篇章大体相似、《缁衣》一篇与
传世文献基本相同外,其他十二篇儒家类的书籍和一篇道家类的书籍,皆为今人所未之或闻[5]。

初步阅读后可以认定,这十四篇儒家经典,正是由孔子向孟子过渡时期的学术史料,儒家早期心性说的轮廓,便隐约显现其中,实在是一份天赐的珍宝。

二十四年前,马王堆汉墓帛书部分资料面世,有一篇被称为“《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之一”的书,因其儒家面孔,当时倍受冷落,以致能够轮到我来发现,它的思想属于“孟子之列”,是子思孟轲五行说的重要佚著,可以帮助解决儒家学说史乃至整个学术史上的许多
难题,於是为文推荐,施以注释,并取名为《五行》篇。

现在这同一篇著作又以简明形式在郭店楚简中出现,且自名“五行”,抄写时间较帛书上提约百年,与其他十多篇“孟子之列”的竹书同在。

根据这些新的情况,我猜想,这些见于竹帛的儒家经典,属于同一思孟
体系,以文体互有差异,故非一人一时之作[6];其成书年代,应与子思(483?-402?BC)孟
子(380?-300?BC)的年代相当,肯定在《孟子》成书之前。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有“子思子二十三篇”,《孔丛子》又说子思“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这些书籍虽已失传,我
们仍可想象得出,它们当像与之同时的《庄子》那样,也是一部论文集,由孔子向孟子过渡学派的论文集;现在郭店楚简儒家部分的一些篇章,很有可能便曾厕身其中。

( 一 )
上面提到孔子以后有向内求索和向外探寻两大路向,郭店楚简属于向内派,其向内面目,在在都有表现,即使当它处理天地这些最大外在对象时,仍然毫不含糊。

现在被名为《语丛一》的诸简中,有十几片论道的短语,它们这样说∶
有天有命,有物有名有命有序有名,而后有鲧有地有形有□,而后有厚有生有智而后好
恶生有物有鲧而后谚生有天有命,有地有形,有物有容,有家有名有美有善,有仁有智,有义有礼,有圣有善[7]
读着这些哲理诗,首先会感到奇怪的是,它在谈天说地时,居然没有来一句“有阴有阳”这
样顺理成章的话,当然也就没有由之推演开去,构造出一幅宇宙生成图和人间浮世绘来,像人们在《易传》之类著作中通常总能看到的那样。

其中奥秘所在,就在于不同的路向。

在《易传》里,我们随时能够读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尊
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类由天到人、以天准人的高论,它设想,人的
善性,乃继阴阳之道而成;人间社会的尊卑贵贱,完全脱胎于天地效法于天地。

这便是孔子以后儒家向外探寻的典型论断。

郭店楚简代表的是另一路向。

它也谈天,甚至很有可
能也是从天开始构筑自己体系的。

但它着眼之点不是天道,而是天命;不是天以其外在于人的姿态为人立则,向人示范,而是天进入人心形成人性,直接给人以命令和命运。

所以它一则说“有天有命,有地有形”,再则说“有天有命,有物有名”。

在它看来,天之有命,正如地之有形、物之有名那样正常和简单,而且,仿佛是,天之主要的(唯一的?)属性、作用,就在于这个“有命”。

命者命令,命令固化了,便是命运;听令受命的,当然是人,只能是人。

天命是人性得以形成的直接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