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庆棠与日本人士来往看他的民族主义立场

合集下载

论日本的“满蒙”政策

论日本的“满蒙”政策

论日本的“满蒙”政策——日本统治下的协和会“满洲国”成立之后,日本侵略者为了维护和巩固其殖民统治,除了武力镇压、控制政权、强化治安外,还大力推行以思想统治和精神麻醉为目的的愚民政策,标榜所谓“日满一德一心、共存共荣、民族协和”等思想。

“满洲国”协和会就是以此为出发点建立起来的。

1932年7月25日,“满洲国”协和会成立,溥仪被推举为名誉总裁,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任名誉顾问。

第一任会长为“满洲国”国务总理郑孝胥。

协和会根据伪满初期日本侵略政策的需要,以“思想建国”为出发点,抓住关东军、伪满政府所触及不到的之处,从侧面发挥自身独特的辅助作用,协和会初期所造成的影响并非很大,处于低潮,发展一波三折,但是协和会在伪满殖民时仍有一定的影响及地位。

就其性质而言,协和会并不是伪满政府的下属政府机关,而是伪政府为落实其精神统治而扶植的一个傀儡机构,协和会建立后,日本对东北的统治就不仅仅依靠其关东军的军事力量还有了协和会这一思想统治工具。

军事和思想的双管齐下,支撑了日本在东北从1931年——1945年长达十四年的统治。

因此,作为日本在东北统治的一大支柱,协和会在东北的所作所为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协和会的根本任务有二:一是宣扬“日满亲善”、“民族和协”、“王道乐土”、“大东亚共荣”等等。

其实质是一实现灭亡中国称霸亚洲;二是日伪统治者把协和会当做日本侵略军进行武装占领和日伪军警进行大屠杀的特工队和别动队。

在此宗旨下,协和会便采取了一系列辅佐日本在东北统治的行动,使被奴役者从思想到行动服从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一)奴化东北人民思想,灌输“建国精神”协和会根据日本统治者的需求以“思想建国”为出发点。

它的建国精神包含了:王道主义,民族协和、日满不可分割和一心一德。

在建国精神指导下,协和会展开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仅1932年协和会出版的著作资料就有《全满的爱国者携起手来》、《日系满洲国国民》、《寄语日本人》、《满洲国协和会规定》、《满洲国协和会创立理念》、《满洲国民必读》、《国际联盟调查团诸卿》、《共产党对策资料一号》、《协和会的根本精神》等等。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10篇优秀文章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10篇优秀文章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10篇优秀文章《爱国主义教育征文》爱国主义教育征文(一):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几千年的礼貌史。

而在近代的一百多年里,历经磨难,饱受屈辱,爱国志士们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抗争,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重新站起来了!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爱国主义和历史教育更就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强音。

应对小学生观看电影《紫日》时发出的笑声,我们感到痛心;应对青少年沉湎于外来的游戏、动画而不能自拔,我们感到茫然;应对日本右翼否定历史、歪曲历史的种种挑衅,我们感到愤怒;应对犹太人、韩国人对自己民族苦难过去的深刻记忆,我们感到敬佩;尤其应对民族历史教育的淡漠,导致了一系列诸如赵薇军旗装等事件,更使我们感到震惊所有这些,我们感到的是一种职责。

江泽民同志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史育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振兴祖国。

他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为了弘扬这一精神,我们在影视、网络流媒体、平面漫画、图书、动画、音乐、游戏等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领域内进行了探索,以期充实爱国主义和历史教育的精神食粮(详见爱国主义教育题材项目制作发行一览表及有关项目的具体资料)。

但这与当前信息时代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为此,我们真诚地向社会呼吁:共建爱国主义教育题材项目,这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步。

这个项目情系过去、事关将来,为了不容忘却的历史,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人类的和平,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肩负起历史使命吧!我们诚挚期望中国的企业家、社会各界人士、华人华侨、爱国同胞,同策同力,加入到具体制作发行推广的工作中来。

期望各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共建爱国主义教育题材项目做出您的贡献。

当我们大家应对良心与职责时,我们别无选取,否则我们将无地自容。

爱国主义教育征文(二):爱国主义教育华夏五千年悠悠历史,积淀了多少礼貌与沧桑;川流不息的黄河之水,传承了多少信念与期望。

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

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

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重要人物
2.主要人物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3.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其他因素
正文
在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对两国关系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人物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有所建树,而且他们的行为和决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中日两国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首先,李鸿章是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重要人物之一。

作为清朝末年的名臣,李鸿章主张借鉴西方科技和制度,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改革。

然而,他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得清朝的国际地位严重受损,也加剧了中日之间的矛盾。

在李鸿章之后,袁世凯、段祺瑞等北洋政府领导人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日关系。

其次,日本方面的人物对近代中日关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伊藤博文是日本明治时期的重要政治家,他曾担任日本首相,并主导了日本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扩张政策。

在伊藤博文之后,山县有朋、桂太郎等日本政治家和军阀继续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进一步加剧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关系。

除了以上提到的人物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影响了近代中日关系。

例如,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竞争加剧了
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

在这种背景下,民族主义情绪在两国国内迅速升温,进一步导致了中日关系的恶化。

总之,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各自的行为和决策,对两国关系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九一八特别策划直视恶邻 一衣带水的历史宿命

九一八特别策划直视恶邻 一衣带水的历史宿命

九一八特别策划直视恶邻一衣带水的历史宿命发布时间:2012-9-19 浏览人数:53 本文编辑:高考学习世界从来不太平比起日本人来,中国人对国际政治总是更多了一层玫瑰色的幻想。

中国最早的外交家之一郭嵩焘认为:“夫能以诚信待人,人亦必以诚信应之;以猜疑待人,人亦即以猜疑应之,此理无或爽者。

”1876年,李鸿章与日本使臣森有礼进行了会谈。

李鸿章说:“两国和好,全凭条约”,“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而森有礼却干脆地宣称:“和约没甚用处”,“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着条约”。

即使在甲午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李鸿章还一直认为“日本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即谁理诎。

”当然,李鸿章或许只是言不由衷地玩了下外交辞令而已,但日本使臣赤裸裸地表达出来的见解,却揭示了国际政治的达尔文主义本质。

国际政治究竟“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成为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理论体系的分野。

德国哲学家康德是自由主义(或曰理想主义)的先驱,他将战争视为文明的灾难,呼唤和倡导“永久和平”。

自由主义者们相信,理智能将世界建设得更美好,“好国家”(比如民主)会战胜“坏国家”(比如专制),国际经济的相互依存、民主的扩散、国际制度的制约等,都会推动世界和平。

但遗憾的是,考诸历史,向往和平的占卜者们似乎很少应验过:着名历史学家、《世界史纲》的作者赫伯特·韦尔斯曾在上世纪初乐观地预言:“对于20世纪初的人们来说,战争正迅速成为一种不可能再次发生的事,没有什么比这一点更为明显了。

”但不久,惨烈的世界大战接连爆发。

进入冷战后,根据《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在《战争与反战争》一书中统计,在1945~1990年之间的2340个星期里,地球总共只享受了3个星期没有战事的太平日子。

东欧剧变之后,冷战结束,“民主和平论”“经济相互依赖和平论”“国际制度和平论”等等一度成为时尚。

这些论断,在愿景阐述和道义扞卫方面,都很容易显得“政治正确”。

清末日本人为何支持中国革命

清末日本人为何支持中国革命

清末日本人为何支持中国革命部分日本人对中国革命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满怀热情的与中国的留学生们谈论革新,谈论举义,谈论“扬州十日”,在革命党遇到挫折与失败时,他们尽其所能为这些流亡者提供各种便利包括住所、金钱甚至武器等。

日本黑龙会乃至日本军部中那些同样支持革命的军方或半军方人士则是一种赤裸裸的利我主义。

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转而支持满蒙独立,其中动机无外乎令中国陷于分裂以火中取栗。

长期支持孙中山革命的日本友人宫崎滔天晚年回到故里,有一次他同兄长宫崎民藏与儿时好友一起呷酒,老友笑着对宫崎两兄弟说:“你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啊,也说给我们听听。

你们想的事情太大了,太太们为了你们站立不安,村里的人等不及,一个个都死了。

……你们能为我们百姓做些什么呢?我们百姓辛苦了一辈子,连个饱饭都吃不上,这是为了什么?”在《荒唐日记》中记载了这段话后,宫崎滔天不无惭愧的写道:“教我兄弟无颜色!”宫崎滔天原名宫崎寅藏,他一辈子都是个日本浪人(没落武士),但他是社会平等与自由民权的坚定信奉者,在他看来,日本的社会变革少不了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由此才能阻止欧美的侵略并进而推动整个世界的变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宫崎滔天称得上世界革命主义的先行者,只是他把这个目标寄托在了孙中山身上。

在孙中山革命失败潜往日本时,正是宫崎滔天把他介绍给了犬养毅等日本实力派政治家,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其中也少不了宫崎滔天的推动之功。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宫崎滔天等日本友人帮助的话,清末革命恐怕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清末时节,部分日本人对中国革命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满怀热情的与中国的留学生们谈论革新,谈论举义,谈论“扬州十日”,在革命党遇到挫折与失败时,他们尽其所能为这些流亡者提供各种便利包括住所、金钱甚至武器等。

如果说宫崎兄弟对孙中山的帮助是一种天真善良的利他主义的话,那日本黑龙会乃至日本军部中那些同样支持革命的军方或半军方人士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利我主义了。

一个最简单的事实,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转而支持满蒙独立,其中动机无外乎令中国陷于分裂以火中取栗。

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

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

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和演变受到了许多关键人物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在1894年至1945年间对中日关系产生显著影响的人物及其入选理由:1. 李鸿章:-理由:作为清朝洋务运动的领袖和晚清重臣,李鸿章主导了北洋海军的建设。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期间,他代表清政府与日本谈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中日两国力量对比,并且导致中国领土和主权的严重损失。

2. 伊藤博文:-理由:作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领导人之一,伊藤博文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政府的主要决策者之一,后来又参与了《马关条约》的签订,促使日本成为亚洲地区新兴的帝国主义强国,加深了对中国的控制。

3. 孙中山:-理由: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革命活动与日本有着密切联系。

在日本的支持下,孙中山多次在日本策划反清起义,并与日本政界和民间保持了复杂的关系,这对当时及之后中日两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长远影响。

4. 蒋介石:-理由: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蒋介石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领导了中国的全面抗日斗争。

这一阶段中日两国处于全面冲突状态,蒋介石的政策和战略直接影响到战时以及战后初期中日之间的关系。

5. 裕仁天皇:-理由:裕仁天皇在位期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其作为国家象征和最高统帅,在决定对外扩张政策方面起着核心作用,对中日关系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6. 毛泽东:-理由: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领导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并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抗战胜利后推动建立新中国,从而彻底改变了中日之间以及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

这些人物的选择涵盖了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各自的方式深刻塑造了近代中日两国间的互动关系,或友好交流,或激烈对抗,或影响深远的和平协定与冲突事件。

法国大革命的起止时间与意义

法国大革命的起止时间与意义

法国大革命的起止时间与意义一、法国大革命的起止时间我国史学界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起始于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结束于1794年7月27日的热月政变。

但从广义上说,法国大革命远远不止是五年时间,直至1830年7月君主立宪制在法国确立,法国大革命才算真正结束。

对于法国大革命起于1789年7月14日的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点的质疑不多,顶多是有学者认为1789年6月17日国民会议宣布成立这一事件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而我认为,法国大革命还是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为起点比较合理,如果非得提前,那就提前一天好了,因为,巴黎人民于1789年7月13日就举行了武装起义,占领了巴黎绝大部分城区,资产阶级接管了市政权,并决定组建国民自卫军。

而巴士底狱是巴黎人民攻下的巴黎市最后一个堡垒。

那为什么说1830年7月君主立宪制在法国的确立意味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呢?目前史学界已有人对把热月政变作为法国大革命下限提出质疑,因为热月党人作为资产阶级的一个派别,所发动的政变只是退到当时已经成熟的基点上去,后来热月党人所推行的“秋千政策”,始终是在巩固一般资产阶级统治的范围内左右摆动,从广义上说,革命并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中。

列宁指出:“资产阶级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并破坏社会的一切桎梏。

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宁的这句话规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所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摧毁旧的制度;二是建立和巩固新的资本主义制度,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法国大革命是在1830年7月革命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才真正完成了它应做的一切。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从1789年到1815年,法国连年战争(包括国内与国外的战争),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后,法国经济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向资本主义的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它还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社会,即还没有完全成为资本主义社会。

陈济棠主粤时期对日关系述论

陈济棠主粤时期对日关系述论

陈 棠 粤 期 关 述 济 主 时 对日 系 论
● 赵 宝 崔 凤 河 ,
(. 1 安徽师 范大学 社会 学院, 安徽 芜湖 2 1 0 ;. 4 0 0 2 崔楼 中学, 安徽 灵璧 2 4 2 ) 3 2 1


要: 陈济 棠主粤 时期 , 维护 自己的“ 从 南天王” 的地位 出发 , 既反对 日本侵 华, 反对 蒋介石 对 日的妥协 , 又与 日本保 持 定的联 系。总的说 来是 游 离于亲 日和反 目之 间。通过对 陈济棠主粤 时期 的对 日关 系进行 阐述 分析 , 一来 可以窥 出陈
棠;1 1 1 月 3日, 日本公使 松村 到广 东会 见 陈济棠及其 他要人 。
13 94年 3 2 月 2日, 日本第三舰队司令 官中村 中将率军舰抵达广 州访 问。2 3日, 日领事 川越茂等 陪同拜会 陈济 棠、 由 林云陕 、 刘 纪文 。13 年 2月 1 95 3日, 日本舰 队司令l 白武源访问粤省 当局 。 3 4日, 月 土肥 原抵 广州 , 分访 林 云陔 、 佛成 、 萧 邹鲁 陈济棠等 。 2 6日, 再访胡汉民。6月 2日, 松井 石根访 问粤 当局 。2 1日, 喜 多诚一访陈济棠 、 李宗仁 。2 6日, 冈村宁次抵广州, 分访李宗仁 、
亲 日反德抗美” 为外交政策。 ] 其当时宣布的外交政策 我们 可 [从 1
以看出, 日是排在第一位的 , 亲 是其对外交往 的重 心。后来 陈济 棠等人的“ 广州国民政府” 开始在 “ 日” 策下 “ 亲 政 聘请 日本驻 广 州总领事为顾 问, 聘请 日本下 级军 官为军事 顾 问。l 为 了增 强 ” _ 2 反蒋力量 , 陈济棠开始 派人 到 日本 活动 。“ 州国 民政 府” 长 广 外 陈友仁偕刘纪文 、 甘介侯到 日本活 动 , 陈化名 “ 友三郎 ”其 妻 外 , 化名“ 道子” 。抵 日后 。 日本政府提 出对满蒙 问题 让步 , 向 以换 取

师生变换、恩怨交加的重要邻邦历史上中日关系

师生变换、恩怨交加的重要邻邦历史上中日关系

师生变换、恩怨交加的重要邻邦──历史上中日关系河北耿建涛张兰俊【时空隧道】一、古代史上的中日关系1.古代隋、唐朝时期与日本的友好往来:隋时,日本遣使来中国。

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唐朝,学习唐朝文化、典籍,回国后还仿效中国进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唐玄宗时,僧人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经,设计了唐招提寺。

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日本出土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出土的日本银币就是最好的证明。

2.但到明朝时,倭寇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明朝中期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平息倭寇。

二、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获胜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日关系开始进入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从此以后,老师逐步变成了学生,学生逐渐成为老师,在两国关系中日本取得了主动地位。

于是,以往的和平友好主要被侵略和压迫所代替。

侵略与被侵略成为此后近百年来两国关系的主色调。

(一)拜日本为师,寻求救国之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极力主张采用日本政治模式推行变法维新。

康有为把仿效日本当作中国转弱为强、变贫为富的捷径,他编写并向光绪进呈的《日本变政考》,实际上就是建议皇帝参照日本明治维新的办法,制定中国的变法方案。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许多领导人物都与日本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把日本作为革命运动的“大本营”,许多宣传革命的刊物,包括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都是在日本出版的,连中国同盟会也是在日本成立的。

包括孙中山本人在内的许多革命党人,都受到同情中国革命的日本志士的帮助。

但是革命党人却从来没有把日本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当做自己学习和仿效的榜样,而且不论是《兴中会章程》、同盟会纲领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是与日本宪法规定的政治制度格格不入的。

可以这样说,清末中国的三种主要政治势力中,革命派人士与日本关系最密,对日本了解最多,但其主张仿效日本社会政治制度的最少。

高考历史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册 人民版必修1

高考历史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册 人民版必修1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南京条约》的内容中,哪项最能说明这一点()A.割让香港岛给英国B.开放五处通商口岸C.协定关税D.赔款2100万银元2.英国《虎门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这意味着()A.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纠纷由英国领事解决B.英国领事享有对《南京条约》的解释权C.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D.英国领事可以决定中国政府的事情3.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A.英国军队B.法国军队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4.马克思说:“俄国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文中的“好处”是指俄国()A.得到大量战争赔款B.取得许多通商口岸C.在中国内地开设工厂D.割占中国大片领土5.台湾义士邱逢甲上奏朝廷:“万民誓不从日,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手,不愿死于倭人之手……”与这段话反映的史实有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北京条约》6.中日甲午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有()①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深②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③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7.右图是我国近代的一幅漫画。

图片为一个渔夫在钓鱼,上面一把剪刀要剪掉鱼竿的钓线;剪刀上的字为“欧洲的干预”,鱼竿钓上来的鱼身上写着“辽东”。

这幅图片所反映的事件是()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B.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C.三国干涉还辽D.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8.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B.“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C.“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D.“陈腐世界的代表”指腐朽落后的清政府9.中日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军备落后B.政府腐败C.军费匮乏D.军纪松弛10.李鸿章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环境所迫,无可奈何”。

高中历史第8章日本明治维新第3节明治维新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8章日本明治维新第3节明治维新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

第三节 明治维新教材整理1 废藩置县,改革封建等级制度 1.废藩置县(1)背景:明治政权建立后,消灭封建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成为当务之急。

(2)概况①1869年,伊藤博文就提出了废藩置县的建议。

②1871年,明治政府废除藩国制度,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官员管理。

(3)作用:封建领主制被废除,实现了真正的集中统一,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改革封建等级制度 (1)取消武士的特权,封建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瓦解了。

(2)取消公卿、大名称号,除皇族外的全国居民划分为三个等级:华族、士族、平民。

(3)各等级间可自由通婚。

(4)平民享有选择职业和迁居的自由。

[深度点拨] 如何认识“废藩置县”“废藩置县”消灭了封建割据,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并在事实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成为维新运动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教材整理2 改革封建土地制度,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改革封建土地制度(1)背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和实物地税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目的:缓和矛盾,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概况①1872年,明治政府废除不准土地买卖的禁令,确认了土地私有。

②1873年,明治政府又颁布法令,宣布全国土地一律按地价的3%以货币形式征税。

(4)作用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使广大农民因负担过重而失地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2.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方针:大力推行殖产兴业。

(2)两个阶段:示范阶段和扶植阶段。

(3)意义:使日本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工业近代化。

[深度点拨] 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1)用政府力量大力推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表现在: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利用政府力量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日本工业发展的重点是军事工业等重工业,这是由日本军国主义传统所致,并增强了日本对外扩张的力量。

论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论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论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民主主义在政治方面是个永恒的话题,那写好一篇民主主义的论文必然显得个人出色的能力,那么如何写好呢?下面请看下小编为您准备的一些优秀的民主主义论文范文。

“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

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

”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摘要: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先行者,其民族主义思想极其丰富、深邃,主要来源是中国的传统民族平等观念、西方的天赋人权学说、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以及日本民族运动的启迪等。

其学术价值在于,立足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国民认同特质的民族国家。

关键词: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渊源;学术评价一、梁启超对民族与民族主义的认识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民族、国家观念的认识与理解有着明显不同。

据史料记载,古时“民”一般指“百姓”、“平民”和被统治者,“族”指某个群体,表达家族、种族、宗族等多种意思,而“民族”旧时主要指宗教范围内的人,与近代以来人们对民族含义的理解截然不同。

但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古时民族观念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民族观念相通于种族观念;第二,民族观念疏离于国家观念。

”①鸦片战争爆发后,受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传统民族观念悄然生变。

受此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奠基者梁启超在1899年的《东籍月旦》一文中,首次并高频率使用“民族”一词,随后发表的《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又对西方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状况做了阐述。

随后梁启超在借用瑞士政治家伯伦知理所著《国家学》中的民族定义时,对伯伦知理所理解的民族做了具体阐释,而且对民族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此外还对伯伦知理的“民族”定义进行了初略评析。

1902年梁启超著述的《新民说》,首次对民族主义做出了概念诠释:“民族主义者何?各地同种族、同言语、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

甲午战争前日本间谍报告大清全民腐败

甲午战争前日本间谍报告大清全民腐败

甲午战争前日本间谍报告大清全民腐败2012年10月24日 13:01 来源:人民网核心提示:甲午战争之前,日本间谍在中国活动已有十几年之久,他们庞大的间谍网已深入到中国内地最偏远的边塞。

他们编写的有关中国的报告,堪称一部包罗万象的中国百科全书。

他们对中国的了解,甚至远远超过了庙堂之上的清廷。

他们有这样的一段记录:从中央到地方,庸官俗吏献媚当道,清廉高洁之士多不容于时流,官场一片漆黑,“朝野滔滔,相习成风”。

官场腐败更导致上下隔阂,中央政府即使要施行仁政,也因为地方官吏的“壅塞”而导致“美意不能贯彻至民间”,而少数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只好在“愤懑不平”之余“退居闲地”,隐然形成一股力量。

“大清全民都腐败”1889年4月,荒尾精向日本参谋本部递交了乐善堂间谍们的第一份重要成果:有关中国大势的分析报告--《复命书》。

这份报告认为,清国的“上下腐败已达极点,纲纪松弛,官吏逞私,祖宗基业殆尽倾颓”。

而中日两国“唇齿相保、辅车相依”,在列强虎视眈眈下,清国一旦不保,日本势将进退维谷。

因此,“清国之忧即日本之忧也”,日本要先发制人。

此后由驻华间谍们提供的一连串大势报告中,最鲜明的就是强调中国的全民腐败,而不只是官场腐败,然后强调日本必须先改造中国,才能团结中国对抗西方。

在这方面,分析最为深刻的,是宗方小太郎。

甲午战争爆发后,宗方小太郎对其上一年草就的分析报告《中国大势之倾向》进行了全面的修改。

他首先分析中国的年财政收入仅有9074万两银子外加523万石米(作者注:清廷在1893和1894年两年的财政收入均在8300万两左右),以中国之大,这是很不般配的。

据他实际调查,民间的实际税赋是此表面岁入额之四倍,而且此类“定额以外之收入,一钱不入国库,均为地方官吏所私有”。

他认为,中国历来贿赂之风盛行,地方官肆意刮削民众膏血,逞其私欲。

因此雍正帝时始设养廉银,随官位之尊卑于俸给之外另行支给,拟以此杜绝其收敛之弊。

但滔滔之势,非区区制法所能禁遏。

晚清知识分子日本观的考察

晚清知识分子日本观的考察

晚清知识分子日本观的考察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周启乾 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相互之间有着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

有清一代(1644~1911年)正值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晚期,尤其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大举入侵,出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①原有的统治体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这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人们——首先是对于外部世界变化最为敏感的知识分子(广义的,下同)——开始了“睁眼看世界”的观察与思考。

与此同时,东邻日本则通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结束了长期的封建幕藩体制,不仅走上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且跻身西方列强的行列,开始了向近邻国家的侵略扩张活动。

在这样的形势下,晚清知识分子的日本观究竟如何呢?本文对此试作一考察。

一清政府在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中遭到失败后,中国由此逐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这使中国人民受到极大震动。

此后不久,西方列强也以武力“逼境”,迫使日本开国,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也出现“举国鼎沸,人心惶惶”②的局面。

为了避免重蹈清国的覆辙,日本便把目光转向了西方。

在中国的有识之士中,冯桂芬(1809~1874年)这时即已注意到“前年西夷突入日本国都求通市,许之,未几日本亦驾火轮船十数,遍历西洋,报聘各国”。

他慨叹“日本蕞尔国耳,尚知发愤为雄”,难道惟独我们中国要“纳污含垢以终古哉”?③在幕府末期,日本已向西方派出了留学生,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倒幕维新运动中的志士与明治政府的领导人。

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明治维新,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近代天皇制,实施了涉及各个领域的重大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明治日本学习西方“仿行新法”所取得的成就,对晚清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促使他们用新的目光来重新审视日本。

他们虽然暂时未脱传统的窠臼,视日本为“蕞尔国”、“海东小国”、“弹丸之地”等等,但对其在一二十年的短期间内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则给予了充分评价。

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日本学论坛》2007年第2期总第184期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的八个问题孟庆枢(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1X124)[内容摘要]本文结合我国日本文学研究实际,认为应该克服一些"自明"之见,与时俱进,提高这一领域研究水平,这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加深两国人民的互相理解很有现实意义.构建和谐世界,中日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关键词]日本学研究;克服"自明";促进交流;加深理解[中图分类号]1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93(2007)02—0003—06 [收稿日期]2007—04—28[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课题《当代日本文学纪事》(批号为06BWWO09)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孟庆枢(1943一),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日本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当今时代是多元的时代.在全球化,地域化语境下加强各国人民间的文化,文学交流,是达到互相加深理解的重要一环.在这之中,中日之间的文化,文学交流又占有非常重要与独特的地位.中日两国具有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之深,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在世界历史上亦属罕见.当今中日两国在世界舞台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日关系的走向不仅关系两国,而且对亚洲及世界格局也有着重要影响.构建和谐世界,中日关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更好地促进中日文化,文学交流,我们有必要总结在这一领域的经验,教训.总结本身即是自我超越.毋庸讳言,虽然在这一领域成绩斐然,但是,所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仍然不少,特别是一些"自明"的东西束缚着我们的手脚,我们应该走出一些误区,以更积极的态度加强这一工作,为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作出应有的努力.一,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全面了解一些重要国家的文化,文学,通过该国文学发展全貌探讨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以日本为参照系具有独特价值,对这一点的认识应该加强日本作为地处东亚的一个重要国家,是汉文字圈国度.在古代深受中国文化的浸润,近代以来又始终处于和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漩涡(但在深层次上仍与中国文化有割不断的关系),为此在日本发生的东西文化交融中的经验,教训足资借鉴.在过去的许多研究着述中关注,记述了近代中国借助日本这个"窗口","桥"而了解西方和借鉴西方的作用,这当然很有必要.但是,如果将日本文化的作用止于此,则是片面的.其实,在近代史上,日本了解西方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来自于中国,当时中国译介西方的一些着作倒是早于日本. 费正清先生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指出:"从中国传来的危机新闻以及在中国的直接观察和经历都是重要的.日本人对西方的感受本身又引起他们与中国人的竞争意识.从西方着作的中译本中得到的教益虽然是重要的,但不是主要的."uJ同理,3?我们不仅应该重视从日本转手得到的对西方的了解,而且更应深思日本是如何消化,吸纳西方文化的过程,这一参照系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由于在封建社会,中华文化处于强势,也不可能产生现代的开放意识,为此,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发现是相当迟到的.前苏联着名学者弗?伊?谢曼诺夫说:"日本文学真正使中国产生兴趣竟然经历了17个世纪之遥的漫长岁月."l2J明治维新之后中日文化,文学交流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又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发动那场灭绝人性的侵华战争致使中日双方文化交流在40 年时问里(1972年恢复邦交正常化)处于几近停滞状态.我国改革开放前的闭关锁国又加重了相互理解的障碍.从1972年到现在35年间中日文化,文学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是真正意义的双向交流阶段.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文坛处于多元态势,其根本原因是西方多种文化思潮,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使得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更为激烈,它被评沦界称作日本文坛的"转型期".对这一阶段日本文学全面了解就必须考察这20多年的日本主要作家,作品,评论,文学机构和文学奖项,重要文学活动(特别是一些争论).在世界文化动态的网络中展示日本文学发展的律动,这是以日本为参照系的重要内容.我们以日本为参照系,在于更加深入探讨西方理论的复杂性,揭示日本如何吸收,改造西方理论,其结果(当然有的还在进行中)如何,这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非常有利.当今,我国正处在新一轮东西文化交融的高潮之中,自觉地,清醒地认识其中的规律很具现实意义.二,克服片面性,全面,深入了解日本文学(文化)才能达到双方更好的理解任何事物都处于一种运动,变化的状态,中日关系也不可能例外.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在那段时问里由于中日关系突破性的改善,出现所谓"蜜月外交","干杯外交"是情理中的.但是,这并不能将一些重要历史问题全部化解.由于出现各种摩擦,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必然产生失望,甚至愤怒的情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媒体上出现的一些文章和调查说明了这一点.从逻辑上讲这种变化4?是正常的,因为它是事实的反映.但是,作为从事这一专业的研究者来说不能不注意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对一些根本问题不论何时应有一个全面的总体的认识,使之不失偏颇,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就尤显必要.单从文学,文化研究来说,有的学者从日本某位学者的着述中讲日本文学有"脱政治性"的特点,忽视所论述的语境和整个日本文学历史就匆忙认同.殊不知,任何国家的文学根本不可能与政治无涉,且不说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政治小说,几近政治的传声筒,稍后的夏目漱石,森鸥外,芥川龙之介,这些文坛巨子,他们的成就恰恰在于与时代气息相通.至于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无产阶级文学不是曾给我国无产阶级文学以相当的影响吗?从另一方面来说,在那场法西斯战争中出现的为军国主义张目的"笔部队"的"侵华文学"非但与"脱政治性"挂不上钩,恐怕在世界文学史上其政治色彩之强烈也是少见的.然而,对于这种文学却长期存在盲点,相当长时问除少数专业人员, 很少有人了解这一实际,似乎成了一个"遗忘的角落".值得充分肯定的是,一位研究者从1997年起陆续发表了以《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日文学》为开端的一系列论文,经过几年艰辛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着者王向远教授不仅仅填补了日本文学研究中这块不应忘却的"空白",而且体现出了中国学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当然,所谓"笔部队"中的作家情况各异,既有象火野苇平那样的法西斯文人,又有曾被郁达夫斥为"却真的连中国的娼妓还不如!"的佐藤春夫和被林林斥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一只"小疯狗"的林房雄等作家,这些"笔部队"成员的绝大多数是被战争裹挟进去的.我们今天谈论这一话题只是强调"以史为鉴"的必要性,而并非要把一些作家重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中国人民是能够区分军国主义分子和一般民众的,会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但是,作为日本文学研究者如果把它从文学地图上一笔抹去,给一般学习者的导向就有以偏概全之虑了.这种片面性还表现在对日本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研究给予较大的关注,对其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关注不够.为什么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同德国相比,为什么日本对待侵略战争态度迥异? 这是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从日本文化的深层次探讨尤显必要.有一些学者已注意到这一点,从内容上我们只习惯于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去认识日本,而少有立足于文化的角度去剖析它;从时间上看我们习惯从明治维新的断面去领略日本,而甚少从'前近代'的角度去梳理日本的传统.在日本,也有一批学者注意到从文化上剖析日本军国主义的成因,如小森阳一的《日本近代国语批判》等着作,即是从话语问题人手,剖析日本军国主义产生的文化原因.近年,已有中国学者提出日本式的东方主义问题, 这对认识日本近现代文化中深层次问题很有必要.最近,我的一位日本籍博士生在他的论文《日本式的东方学话语——近代日本汉学与中国游记》中从日本汉学在历史上不同阶段的变迁透视出了日本近代以来"日本式东方话语"形成的过程.全面论述了"进入明治时代之后,日本将中国看成'落后'国家,汉学已不再作为达到'先王之道'的学问,随之汉学渐渐地分成几门客观的,科学的学术领域.一批研究中国经典的学者及爱好汉学的作家,虽然一方面对传统中国有憧憬,向往的心情,但另一方面他们一致认为应该用近代化获得的优势,对中国施加压力,进而改变它.在这一过程中,秉承西方列强,形成了为日本帝国主义获得殖民地提供理论支持的日本式东方学话语."315我们一方面很称赞这位日本学者的理论勇气与锐敏,同时切感我国的日本学研究者应该克服一些"自明"的东西,全面地认识,把握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三,任何国家的文学都是与时俱进的,研究日本文学必须动态地把握从上个世纪7O年代后至今的四分之一世纪里,日本文学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在西方当代各种文化思潮影响下,日本文学创作,理论研究新作迭出.单从文学理论来说,一些理论家,文学史家,对明治维新以来"自明"成见的反思,特别是对近代历史,文化,经典作家,作品的再认识成为日本文学界的一个引人瞩目的焦点.本文在这里只想从对几位经典作家的再认识僚陈己见.坪内逍遥作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开拓者",在中日两国文学史上均有评论(当然中国的日本文学史多是引自日本学者论述).虽然评价很高,但是,人们总认为他的《小说神髓》在理论上有"局限性","落后"一面也很突出.近年,一些日本学者对他进行再认识,认为以往的评价实质上是以西方话语来框定,指出坪内在剧烈变化的明治初年, 既有急于接受西方文化,赶超西方的一面,又有执着于江户文学,植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面.在他身上充分地反映了日本文学转折期的特征,他是"处在日本近世与近代境界上的人物".这一评价体现了日本文学界力图克服在西方话语下被湮灭或忽视的东西.同样,我们从这里可以借鉴如何看待我国近代以来一些新文化,新文学先驱的着述.夏目漱石在中国是近乎家喻户晓的外国作家,他的作品大都译介成中文,有的亦有多种译本(如《我是猫》),但是,作为研究,新成果却很少见.从1929年《草枕》译介出版(崔万秋译,上海真善美书店)至1997年共有33种(次)出版(含重译者).全面研究漱石的着作至今鲜见,这不能不是个缺憾L4j.众所周知,漱石研究在日本文学界盛传不衰,是门显学,它成为不少博士论文的题材来源.在日本文学处于新的历史时期中漱石研究出现了许多成果,开拓了许多新的空间.在这篇短文中笔者不能全面综述,只能只鳞片爪地采摘若干加以介绍就可管中窥豹了.也许由于文学创作的辉煌,对于文艺理论家漱石的成就形成了某种遮蔽.其实包括《文学论》,《文学评论》,《创作家的态度》,《文艺的哲学基础》和一系列文学理论短论,讲演,随笔中的文学理论论述都有极高的价值.可喜的是近年日本学者在这一领域作出了很多成绩.有的学者通过对作品《草枕》的解读,挖掘出漱石独具特色的阅读理论.理论家前田爱指出,漱石通过作品中两个主人公画师和那美的不同的读书方法,早于伊瑟尔提出了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者阅读理论,同时这一作品对文学与绘画的关系,与福柯的"差延"理论的相似等问题都作了很有启发的论述(见前田爱《增补文学文本入门》,筑摩书房,1993年9 月版,第9—32页).围绕夏目漱石与中国这一论题不仅在日本引起研究者的注意,而且在我国也有学者论及.一方面,从小就对汉学产生浓厚兴趣,而且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教养于一身,且有5?很深造诣的漱石,从内心对中国,中国文化是憧憬的.但是,在漱石的《中国游记》里也有对中国人描写上的"侮蔑"话语,对此有不同评论.综观多家论述,大都认为,在漱石作品中不乏对中国和中国人赞美之辞,但是,针对具体人与事(如卫生问题,苦力形象,车夫形象)的描写确实让人感到有"反感".从漱石所处时代看,他的所见所闻并非虚构,偏见所致,有的研究者从漱石"现实主义"手法的视点来阐释也并非是为漱石故意遮掩一些什么.但是,漱石在《满韩处处》(1909)中所体现的"对殖民地的态度偶尔流露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迟钝"'【]20的看法也是很有说服力的.比如他在描写中国时称日本为"内地",相对而言流露出对中国东北的殖民意识,在这篇纪行里,夏目漱石对在中国能半价买到"纯白的纺绸"一事表示说"太好了",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对此深江浩在《漱石与日本的近代》一书中作了很有意味的论述. 他说:"这与漱石的留学体验而形成的特殊性格有关.他所说的自己本位=个人主义是在价值观方面由西洋的心理压迫而产生的独立性,文学论述即是在他专业研究领域中的具体化……但是,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漱石)赴英国旅途上他亲眼目睹了在西洋列强压迫下亚洲被殖民民众的生活,但漱石只是冷淡地观察而已.(中略)但这一感受并未与自己所感受到的心理压迫重合在一起思考."_5J也就是说漱石没有把殖民地受压迫民众与自己置于同一身份.这一点对于认识夏目漱石的中国观是值得玩味的,当今研究文化身份问题也成为日本文学理论界的课题之一.小森阳一通过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重新细读《哥儿》这本小说,从明治时代中学"值宿室"一词人手,恢复原来的历史维度,指出了主人公哥儿私自漏岗,离开值宿室去温泉玩耍,过去研究者对这一细节只当不尽职来读取.然而,在明治时代"值宿室"乃是供奉天皇御照和"教育敕语"之重要场所,他的所作所为,以及学生们敢于往"值宿室"放蝗虫,实在是对天皇的大不敬.这就对重新阐释这部作品提供了新的视点.还有的研究者们结合绘画论述《草枕》与美术之间的关系,都别开生面. 偶举几例只是想说明,我国研究日本文学极需有新的进展,要克服陈旧感,就必须及时了解日本学者的新成果.如果在上个世纪8O年代之前资料6?问题有相当制约,致使一些学者的着述难以借鉴先行研究成果,难免出现重复日本学者一些旧调. 那么,今天这一问题已大大改观,我们已有条件接受新的资料,与日本学者在新的平台上对话,这是推进日本文学研究的新契机.四,将日本近百年文学研究■于世界文学场域之中,从中,日,西多维互动关系中动态把握,着眼于我国文坛实际,形成问题意识,有利于提高这一领域研究水平在科学研究中,形成问题意识是衡量有无创新的关键.伽达默尔曾多次强调,在追求智慧或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优先于回答问题.问题意识的形成依赖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超越自己的欲望.我们研究日本文学(文化)决非把它当成一种死学问,静止之物来对待,而是要以它为借鉴,有助于解决我国文学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问题意识是在知己知彼中锐敏的创新思维触发形成. 如前所述,自上个世纪8O年代以来,日本文学处于转型期,在西方各种文学理论,文化思潮影响下,不少理论家结合日本实际进行了勇敢探索, 近20多年出版了一系列很有新意的着作.在这些着作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几乎都可作为我们的参考.有许多论述看过之后颇有在我国似曾相识之感.在这一篇短文中不必开单罗列,我想仅举出由小森阳一等学者主编的一套丛书为例来谈这一问题.这套丛书为《岩波讲座?文学》,丛书分为13卷,加上别卷计14册,是本世纪初付梓的(从2002年起至2004年出齐)大型丛书.因为我国读者至今还不大熟悉(未有译介),在这里简介一下. 第1卷为"何为文本?",第2卷为"媒体之力学",第3卷为"从物语到小说",第4卷为"诗歌的盛宴",第5卷为"演剧与表演",第6卷为"虚构的愉悦",第7卷为"被制造的自然",第8卷为"超越性的文学",第9卷为"是虚构还是历史",第1O卷为"对政治的挑战",第1l卷为"身体与性",第l2卷为"现代与后现代",第13卷为"超越国家",第14 卷为别卷,集中了对当今一些重要文学理论的探讨.这一套皇皇巨着已涉及当前在全球化,地域化语境中人们所遇到的各种重要文化(文学)现象.仅从后现代主义思潮来说,在日本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与西方几乎同步呈现出来,如今在日本文学理论界和文化研究各个领域都显示了受其影响的态势.日本学者对待西方后现代主义采取了一种积极的策略.仅从这14卷着作中,我们有如下感受:首先日本学者锐敏地意识到,后现代主义理论是在当代世界发展历程中的产物,并非空穴来风. 它们梳理了后现代理论家和其他理论家,思想家的关系,如解构主义与索绪尔以来的语言学理论, 现象学,弗洛伊德心理学说,巴赫金理论等等的纠葛,对此作了认真的探讨.同时他们能够结合日本实际,为我所用,如对日本近代的反思.他们对于在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所谓"近代文学","近代文学史"都进行重新思考,正如小森阳一指出的"在新闻界概念随意流行的背景下,称作'近代'的概念就有了极为流通的方法,在文学研究领域里,'近代'这一概念是一种花言巧语,是起着给某作品,某作家以特别好的权威标签的机能",明确指出这是以西方话语"把自己的想法与思考通过一个框架来相对化的自我意识."J对于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研究日本学者通过与美国女权主义比较,指出美,日两国女权主义明显不同,在日本体现为一种理论的探讨,而在美国往往是与政治实践相结合.而且,我们从日本学者的研究中看到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趋于综合的态势,如今跨学科研究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向.在这当中包括大学教育在内的研究,教学将如何面对,不仅在日本,同样在我国都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在这当中日本学者所遇到的困惑同样也可引发我们的思考.我国也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介绍西方后现代主义,至今译着可谓琳琅满目.不加分析的简单介绍者有之,轻率否定者也不乏其人. 虽然后现代主义随着几位代表人物的去世似乎已成历史,可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却并非是过时的话题.在一定意义上讲,它在许多方面的影响还刚刚开始.一些学者认识到了后现代主义"具有积极的文化反思与社会批判意义.后现代主义思潮无疑有力地促进了当代文化思想及人的个性的进一步开放,激发了人类对某些文化成规,思维方式及科学技术之弊端的反思."7_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不要说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迥异,和日本亦有很多不同,但是,面对全球性的问题,结合我们实际,还是可以从中借鉴很多重要的东西.结合日本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立足于我国实际,似可从后现代主义研究中思考如下问题:1.重视"差异性"与破除"欧洲中心主义"论及当今世界文化的态势,"多元化"频频出现,这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在多元化的世界里,人类所面临的是机遇与挑战共存,为此求得"和谐"就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目标,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希望.有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已经指出,"我认为多元文化的主要形式就体现在现在这种重新组合里.多元文化主义促使人们互相沟通,而不互相保持距离,促使人们彼此做出反映,而不是彼此轻视,互相分离."_8J明确地显示了摒除"欧洲中心主义"的态势.后现代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家福柯认为应当"差异地"理解差异,"因而差异就不再让位于导致产生概念一般性的普遍特征,而是要使关于差异的研究本身成为当然的东西,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即着眼于差异的思想,对差异的思想."j另外一位理论家德勒兹则提出"差异逻辑",在他看来概念是差异的超常(excess)表达,而不是一致性的仲裁者.强调真理与意义的可解释性,多元性; 重视差异性,反对普遍性;以对话求得的"协同性" 来取代再现事物的客观性.2.批判元叙事,质问其合法性,给阐释开拓新空间正因为强调"差异性",摒弃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把认识看作是不断生发的过程, 则必然批评具有"权威性"的"元叙事",这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对启蒙运动以来受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影响,把人类认识建立在因果联系及寻找所谓普遍规律之上的质问.在文学批评上对许多"自明"的结论的诘问,对一些所谓规律的反思都可以说是在这一思潮影响下的产物.这一影响如今在中国文学批评中也俯拾皆是.3.解构与建构——东西文化进一步交融。

董学升:从边陲到“中央”,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国知识界对东北的认知流变

董学升:从边陲到“中央”,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国知识界对东北的认知流变

董学升:从边陲到“中央”,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国知识界对东北的认知流变内容摘要: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学术上对东北业已进行多年的研究,妄图在“学理”上将东北与中国割裂开来。

面对如此严峻情形,以金毓黻、张伯苓等为代表的学人,一方面在话语上驳斥日方谬论,另一方面用具体研究与日本学界抗争。

但是,纵观九一八事变前国内学界对东北的研究,多年来一直处于零散状态,始终没有形成气候。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整个东北,中国知识界在总结与反思之余,开始着力研究东北,“东北学”一时间成为当时学界研究的“中央”。

通过观察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国知识界尤其是知识精英对东北的认知流变,能够看出其中的明显变化。

因此,九一八事变可以看作是中国知识界对东北认知的重要分水岭。

在近代中国区域历史、社会文化及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中,东北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与地域,在国内外学者的著述中屡见不鲜,且呈现出日益深化的的研究态势。

然而,目前国内外历史学界对东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移民史与边疆史等领域,而有关东北认知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

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东北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即为日本侵略,然而在九一八事变前,国内学界对东北的研究相对较少,以致于在一些问题上失去了话语权,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有鉴于此,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知识界开始着重研究东北,一时间东北研究成为当时中国知识界研究的“中央”。

本文以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国知识界对东北的认知流变为研究对象,拟在重构社会心态的基础上,增进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资料所限,本文主要探讨上层知识分子及报刊媒介的看法与认知,因为这些知识精英的认知在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知识界对东北的认识九一八事前,日本对中国东北步步紧逼,致使东北局势日趋紧张。

长久以来,从文化层面进行渗透是日本学界的惯用伎俩。

就东北研究而言,日本多位学者宣称此地为“满洲”抑或“满蒙”,大肆渲染“中国本部”这一称谓,声称历史上的东北与“中原十八省”并非同为中国领土,其目的无非是欲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孟昭联眼中父亲的作品

孟昭联眼中父亲的作品

孟昭联眼中父亲的作品 2004-03-11 09:06【专题】天津设卫筑城600周年过去常有书法家在古玩店里“挂单”,将自己的字与金钱挂上钩,孟广慧也以卖字为生,但却很少采用这种方式卖字,而一些普通百姓如果有了什么难处,他却十分帮忙,而且分文不取。

据孟昭联先生介绍,“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天津,日本宪兵在日法租界的梨栈(现在和平路、锦州道口)设立了卡子口,男女老幼要想从此处通过,都要挨个接受日军搜身检查,经常要排队长达20小时,弄得老百姓叫苦连天。

但日本兵非常喜爱中国书法,有人试探用孟广慧的书法送与日本兵,果然得到通融,当时不用排队就能够通过。

消息一传开,无论远近亲朋、街坊四邻都来求孟广慧书写条幅对联,孟广慧很有骨气,不会给日本人写字,当时也正是因为要摆脱日本人的纠缠才住进了法租界。

但为了让乡亲们能够顺利通过卡子,对来到家中求字的人是有求必应,不取分文。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些所谓的日本书法迷们是把得来的孟广慧书法运回日本贩卖了。

但在当时,确实有许多人是拿着孟广慧的字作为通行证,通过了卡子。

方砖就是写字本在孟昭联老人的家中,记者看到四面的墙壁上都挂满了孟广慧、孟昭联的书法作品。

看得出,孟昭联的书法颇得孟广慧的真传。

那么,这位名列四大书法家的孟广慧先生在教自己孩子练习书法的时候,是否有什么诀窍呢?俗话说,“严师出高徒”,而在孟昭联的眼中,在他的记忆里,似乎父亲从来没有因为练习书法而责骂过他。

孟昭联学习书法的时间却是很早,在他4岁的时候,孟广慧就开始让他练习书法。

但开始的时候,孟广慧不让他在纸上练习,而是让他在大方砖上写字。

这种大方砖在过去老城里经常能够看得见,很平常。

孟昭联握着毛笔,在方砖上练习写字,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在纸上练,孟昭联有些想不通。

“当时,我记得问过父亲,为什么要在这砖上练习书法,父亲告诉我,在砖上写字,以后写出来的字就会有力量。

”说到这里,孟昭联伸出右手让记者看,原来他的手已经开始上翘,这是他一辈子写毛笔字留下的印痕。

【配套K12】高中历史第8章日本明治维新第2节明治政权的建立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

【配套K12】高中历史第8章日本明治维新第2节明治政权的建立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

第二节 明治政权的建立教材整理1 尊王攘夷1.背景: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举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2.提出:吉田松阴和西乡隆盛等改革派领袖。

3.含义: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

4.发展:改革失败后,发展成为倒幕运动。

[深度点拨] 如何理解尊王攘夷19世纪中期,日本新的生产关系尚不成熟,不能产生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思想。

尊攘派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攘夷”是中心口号、中心活动,是为“攘夷”而“尊王”,它成为反对幕府封建体制各派的共同纲领,这是由日本资本主义不成熟的条件所决定的。

教材整理2 倒幕运动1.1865年,高杉晋作主持长州藩政,建立新式军队——奇兵队。

2.1866年,萨摩藩与长州等藩结成同盟,倒幕力量大大增强。

3.1868年1月,新政府军与幕府军在鸟羽、伏见展开了激战,政府军歼灭了幕府军。

4.1868年3月,德川庆喜被迫投降,倒幕战争胜利结束。

[深度点拨] 中下级武士成为倒幕运动领导者的原因(1)由日本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

(2)武士等级内部的分化日益加剧。

(3)日本武士中间的大多数人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

(4)中下级武士大多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

教材整理3 明治政权的建立1.1868年4月,天皇宣读《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

2.1868年6月发布《政体书》,规定实行太政官制,这在形式上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三权分立的政府。

3.1868年7月,江户改名为东京,确定为日本首都。

4.1869年4月,明治政府迁往东京,标志着明治政权正式建立。

[深度点拨] 《五条誓文》的意义表现了新政府改革封建旧制度和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决心,明确了日本走现代化道路的方向。

探究点倒幕运动和尊王攘夷运动的异同(1)史料一中高杉晋作的说法是否有道理?【提示】有一定道理。

但没有认识到中国衰败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落后,政府的腐败、因循守旧和武器落后只是加剧了衰败。

(2)根据史料一、二说明为什么“尊王攘夷”运动会转变为倒幕运动。

梁启超日本观的演变与反思

梁启超日本观的演变与反思

梁启超日本观的演变与反思崔志海• 2012-03-26 11:08:39 来源:《江海学刊》2011年第5期内容提要: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日本的感情经历了由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以日为师,称赞日本为可爱可钦之国,以及辛亥旅日时期认日本为第二故乡,到民初“反日”、“憎日”、“惧日”的转变历程,深刻揭示了19世纪的“大亚洲主义”愿景伴随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至20世纪10-20年代之交趋于破灭的现实。

关键词:梁启超;中日关系;日本观作者简介:崔志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产生过广泛影响的百科全书式人物,集政治家、启蒙思想家和学者于一身。

同时,梁启超也是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曾流亡日本14年,与日本发生很深的关系。

对于梁启超旅日期间的活动及其学术思想与日本的关系,近年学术界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发表了几本有影响的著作和论文集[1],本文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梁启超日本观的演变做一比较系统的梳理和勾勒,从中反映梁启超与日本关系的另一面相。

一、戊戌时期,以日为师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接触到有关日本知识是在1891年师从康有为就读于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期间。

据梁本人所说,他在万木草堂学习期间,康有为就向他授读过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吉田松阴的《幽室文稿》。

但梁启超真正开始研究和关注日本还是在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甲午战争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此前,中国在与西方国家的交手中虽然已屡战屡败,但在亚洲国家中还抱有一些优越感,对60年代以来的“同光中兴”仍寄于很大希望。

而甲午一役,中国被同属东方文明的邻国日本战败,彻底击碎了中国人残存的一丝优越心理和“同光中兴”的梦幻,将中国的虚弱暴露无遗。

因此,甲午战争给当时中国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冲击,迫使中国朝野上下对中国的富强之道进行全面反思,诚如梁启超所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孟庆棠与日本人士来往看他的民族主义立场孟庆棠公在抗战之前及抗战期间与日军及日本人士有一些来往,本文意图澄清相关事实并说明其民族主义立场。

孟庆棠,1877~1944年,字泽南,号稚孙。

翰林院五经博士,亚圣奉祀官。

孟子世家大宗子,孟子第七十三代嫡系后裔。

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代理“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光绪三十一年正式承袭。

民国三年(1914年),依《崇圣典例》,改封为奉祀官,继续管理孟庙、孟府、孟林、孟子故宅等圣迹,并主持祭祀活动。

至1935年1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议决:改衍圣公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以特任官待遇;孟子、颜子、曾子嫡裔原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均改为奉祀官,享简任官待遇。

庆棠公即为“亚圣奉祀官”,于7月6日,随同“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并“复圣奉祀官”颜世镛、“宗圣奉祀官”曾繁山一起赴南京就职,8日在国府礼堂举行就职典礼,10日在贡院街圣庙举行告庙典礼。

日本于二战前期相继发动了东北“九一八”事变(1931年)、拥立溥仪建伪满洲国、上海“一二八”战役(1932年),至1935年时日军已占领山海关,1937年又发动“七七事变”。

国人对日仇恨加剧,抗日情绪高涨,举国上下同仇敌忾。

此时舆论界爆出庆棠公与日本有关人士交往的消息,顿时举国哗然,报界恶语相加,坊间也多有微词。

到1939年时庆棠公已达65岁高龄,自1894年代理“翰博”,掌管孟府家务政务已达45年,身心交瘁,健康每况愈下。

于1939年向民国政府提出辞职,由儿子孟繁骥公接任“亚圣奉祀官”。

庆棠公是一位学者,也可以称为老师,他的武器是儒家思想,他的战场是教化人心。

从中华民族的立场出发,他虽然没有慷慨激昂地挺枪与日军直面对抗,但他以儒家思想影响日人,教化人心,树立中华思想主导地位,维护民族利益,符合“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原则。

仍不失为一名战士,文化统战也是一条战线。

从遗留的他赠予日人的书作看,毫无掩饰地阐明了自己的民族主义立场,表现出了孟子所倡导的“舍生取义”精神,践行了先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训言;同时也表明他试图用正统儒家思想影响日人,期望达到教化人心的目的。

其掷地有声的壮举颇有我祖孟子的风范。

1935年,日本东京汤岛圣堂孔庙复建成功。

汤岛圣堂(今东京都文京区汤岛一丁目)是1690年由江户幕府第5代将军德川纲吉建立的孔子庙,后来作为幕府的学问所,被称为“日本学校教育发祥地”,也算是日本东京大学的前身。

1922年汤岛圣堂被指定为国家级历史遗迹。

1923年(大正12年)关东大地震时除入德门和水屋以外,圣堂的其它建筑全部损毁。

1935年(昭和10年)由著名工学博士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伊东忠太设计,大林组施工,仿照宽政年代的原孔庙建筑式样,使用钢筋水泥重建了圣堂孔庙,在大成殿里供奉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和儒家四圣(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

日本汤岛圣堂大成殿日本驻济南领事馆总领事拜访孔府,特邀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赴日本参加落成典礼。

当时“九一八”和“一二八”抗战已经爆发,民间反日情绪激烈,中日两国处于准战争状态。

孔德成向中央政府报告此事,政府从加强中日双方文化交往以缓和局势的目的出发,同意以民间组织的形式参加典礼,但孔德成是正部级官员,代表政府的姿态,不便前往。

孔德成本人也表示坚决不去日本。

于是孔德成组织了“中国圣裔代表团”,任命孔府明德中学校长孔昭润为团长,代表他前往日本参加仪式,孟、颜、曾三圣后裔为代表团成员。

亚圣奉祀官孟庆棠既为该团成员。

代表团除参加汤岛孔庙落成典礼外,还参加了日本儒学“斯文会”举行的儒学讨论会。

“斯文会”是专门研究和宣传中国儒家思想的组织,成立于明治时期(1920年),办公地点就在汤岛圣堂内。

下面两幅字是庆棠公1935年参加代表团去日本时赠给日本友人的,“石井先生”未能考证清楚。

所书内容来自《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这是孟子的“四圣论”,是说圣人各有圣处。

另一幅的内容来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是中国正统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之道。

两幅作品的内容都出自《孟子》原句,不是现就的媚词。

杭州孟翔宗亲收藏有庆棠公写给渡边氏的一幅行草立轴,是由日本回流国内的,写的是李白一首诗: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是李白于758年(乾元元年)流放夜郎途经武昌游黄鹤楼时所作。

西汉的贾谊,因针砭时弊,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在流放途中,他“西望长安”,表达了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心生惆怅,倍感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笔者认为当时渡边氏不是日本军人,以庆棠公的身份,普通日本军人是无缘得见庆棠公的;又以庆棠公的严谨,与日本军界的交往均使用官称。

称“渡边氏”说明不是写给一个人的,是写给一个家族的。

渡边氏是孟氏宗亲,此轴应该是1935年庆棠公在日本期间,渡边氏觐见族长时恭请庆棠公所作,以此证明孟氏宗府接纳渡边家族为孟氏后裔。

至于内容,也许庆棠公认为渡边氏孤悬海外,与李白“同是天涯沦落人”,李白这种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能够唤起渡边氏作为孟氏后裔的情感共鸣,十分应景,进而期望加强中日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

另有一件庆棠公书赠山岸一雄先生的作品,对山岸一雄未作考证。

内容取自《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是教导世人做人的道理,教人仁善礼爱,由此可以得到别人的爱和敬。

这似乎就是指明日本军队侵略中国的无理,日本政府如此做法必遭世界鄙弃。

这幅作品也可能是1935年在日本时所作。

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庆棠公确实有与日军来往的书作。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暴发后,日军第十师团于8月中旬在天津大沽登陆,师团长就是后来在台儿庄折戟的矶谷廉介中将,其下辖的第33旅团由田岛荣次郎少将担任旅团长。

第33旅团于1938年1月4日进驻孔子故里曲阜,之后奉命不扩张战线,守备在曲阜、邹县、新泰、蒙阴一线达两个月。

田岛荣次郎崇尚儒学,奉行尊儒政策,在此期间与孔孟后裔多有交流。

而且日本政界军界在侵华期间,采取攻城与攻心双管齐下的策略,拉拢各地有影响力的人物,期望为“东亚共荣”鼓吹。

适时孔德成夫妇已由国民党第二十师师长孙桐萱率部护送至武汉。

自然,尚在邹城的“亚圣奉祀官”孟庆棠成为他们拉拢的重要对象。

写给田岛的书作估计就是这段时间内田岛荣次郎拜访孟府时庆棠公所作。

书作的内容是崇祯年间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拜谒孟庙时题的一首诗:恭谒孟夫子庙峄山连泗水,吾道更谁豪。

五夜神来梦,三迁母训劳。

春秋归嫡派,仁义破群嚣。

气象知何似?岩岩东岳高。

有人据此指责庆棠公与日军来往有汉奸嫌疑。

出现这种误解是由于他们没有读懂吕维祺的这首诗。

吕维祺,明朝河南新安人,字介孺,号豫石,其父是河南府名儒吕孔学,吕维祺和书家王铎是亲家。

新安吕氏家风甚好,从吕维祺起,仅到清乾隆年间就有十五人成为著名学者、诗人,有八人中进士。

吕维祺自幼习理学,26岁时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中进士,授兖州推官,擢升吏部主事。

因得罪魏忠贤,辞官还乡,设芝泉讲会,传播理学。

崇祯元年(1628年)复官,任南京兵部尚书。

崇祯八年(1635年)退居洛阳,成立伊洛会,广招门徒,著书立说,门生达200多人,学术著作甚多。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进攻洛阳,吕维祺劝福王朱常洵散财饷士,以济时荒。

福王不听,吕维祺乃尽出家私,设局赈济。

城陷,吕维祺被俘,农民军中有受赈时认识吕维祺者,欲释放之,吕维祺“不辱大节”,宁死不去,后于洛阳城周公庙“引颈受死”。

据《明史·吕维祺传》载,在押送吕维祺的道上,遇到被抓住的福王朱常洵,吕维祺大呼曰:“王,纲常至重。

等死耳,毋屈膝于贼!”庆棠公选择这首诗给田岛作为某种拉拢意图的回答,就是向他表明誓死不降的心声,以绝其拉拢幻想。

同时也指明,侵略者及其扶持的伪政府是群嚣,最终会失败,中华民族是正义嫡派,最终会胜利。

这几乎就是给日军的“誓死不做亡国奴”、“坚决抗争到底”的宣言。

铮铮铁骨,掷地有声。

庆棠公书赠日本中尉松田利通的书法作品,收录在松田利通于1941年写的《从军散记》中,书作内容是《孟子》的原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

这是直截了当的告诉日军“我誓死不降”。

松田利通所作《征野二年》(中文译名《从军散记》)所收孟庆棠的书作从上述几幅书法作品看,庆棠公写给日本军人的都是直截了当的宣誓自己的舍生取义誓死不降的心声,不仅毫无献媚之态,而且尽露铮铮铁骨。

而写给日本民间人士的,都是如何做人的谆谆教导,传播圣教,教化人心。

从统战的角度说,文化交流也是一条战线,叫文化统战。

在日本国内,对华侵略早有预谋。

早在1926年,毕业于日本东洋大学的学者马场春吉,受日本外务省派遣来到山东,在日本特务丰田松岩创办的济南东文学校任教,以此做掩护,搜集中国情报,并对“大成至圣奉祀官”孔德成以及孔孟颜曾四氏圣裔进行了长期有计划的游说和笼络。

日本占领山东后,马场春吉组织成立了山东文化研究会,开展文化侵略活动。

此后数年间,马场春吉和山东文化研究会十分活跃,在青岛搞祭孔典礼,相继出版了《孔孟圣迹图鉴》、《山东文化丛书》、《济南读本》、《和汉二十四孝图》等书籍,进行文化渗透。

其中在《孔孟圣迹图鉴》中有庆棠公的题词“圣域贤关”。

《孔孟圣迹图鉴》是一本介绍孔孟庙府等文物和儒家活动的大型彩色图集,发行较广,今天在国内仍有大量收藏。

单就这本书本身,并不能说明带有侵华的反动立场,此书本身还是宣传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倍受民间赞誉的爱国人士吴佩孚将军在此书也有题词,并未受到指责。

在沦陷期间,日军和山东伪政府也确实较好的保护了孔孟庙府林文物,禁止在内驻军,也有效防止了民间对文物的盗抢。

今天我国更有大量的文化研究项目与日本学者合作,并没有人指责这是汉奸行为。

只是当时是在战时,被冠加了立场属性。

《孔孟圣迹图鉴》(马场春吉著,山东文化研究所1940年版)孟庆棠题词“圣域贤关”从以上庆棠公与日本人士的交往中,可以看出他鲜明的民族主义立场,决定不与日本侵略者合作,在山东陷落期间不参与伪政府。

态度鲜明,立场坚定。

同时,庆棠公也积极参与中日文化交流,传播儒家思想,教化人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