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精选8篇)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精选8篇)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精选8篇)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第1篇《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平均数》教学反思。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一、预学-谈话导入,引出课题课的开始我拿去年期末考试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的成绩来做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做最公平。

学生在没有平均数的概念下,会说求两个小组的共分数,我故意找的两个小组人数不是一样多,所以这个时候学生就想到了求出平均成绩,因此引发出课题--平均数。

后面我又以即将到来的世界卫生日作为背景,学校环保小队为了打扫卫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为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与数学相关,并且蕴含了德育的思想,教学反思《《平均数》教学反思》。

但是这一环节,可能进入主题太快,让学生还没有概念,就突然进入了课题,或者让学生复习二年级的平均分知识后再进行教学。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此环节我用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来教学,我在课件中自学提示中出示环保小组收集废旧塑料瓶,让学生找出平均数,学生会移动多的塑料瓶补给收集少的学生这种方法和二年级所学的平均分的方法来做,因为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此时我就引发出疑问,为什么要讲多的移给少的人?他们就得出结论:因为这样他们收集塑料瓶就能一样多。

接着我又将整个移多补少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心里更加明确这种方法的意义。

后自学提示中这些平均数是实际数量吗,让学生区分平均数与实际数的区别,但是学生仍然还不知道平均数处于一组数字的什么水平之中,这时我就利用超链接转向小明身高140cm,到水深110cm的河里去游泳的题型来引导学生,虽然水深是110cm,但是实际上水最深的地方达到200cm,平均数并不是最高值,也不是最低值,它处于中间的一个水平。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门•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P90-92。

教学目标:1 .通过具体情景,让学生历经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对数据的代表性意义。

2 .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能根据数据确定平均数的范围。

3 .初步学会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4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白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的能力。

5 .浸透初步的统计思想,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统计原理的角度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片、跳绳、彩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一一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L 10秒跳绳比赛,人数相同比输赢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喜欢。

师:那我们来个跳绳比赛怎么样?生:好。

师:要•个•个比,估计下课也比不完,这样吧,我们分成男生队和女生队,每队各派三名同学,时间10秒,看看哪队会获胜,行吗?生:行。

师:好,交流一下,请代表上台来。

其他同学一起来当小裁判,谁愿意帮他们数数?师:准备,开始!师:请大家仔细看看。

比比,哪队获胜r?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师:为什么可以直接比总数?(因为人数相同啊)师:看来人数相同比总数,总数多就获胜。

10秒1§魄3男生组跳绳成绩统计表J序号©②③合计个数女生组跳绳成绩统计表序号©②③合计个数I哪个队的成绩好?2.男、女套圈比赛,人数不同比输赢师:同学们,好玩吗?生:好玩!师:不仅好玩,还可以锻炼身体,这样的体育运动我们要经常做。

你看,朱老师班上的同学上周就举行了有趣的套圈比赛,一起去看看吧。

■ 男生组套圈成绩统计表女生组套圈成绩统计表嫩个队的成绩好?二师:经过了十五个回合的激战,比赛已经结束了,让我们来看看比赛成绩!看着两份成绩单, 你还能快速判断出哪一方获胜吗?(如果学生答:女生获胜。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体会平均数的作用和特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感知平均数1、视频引入:这个视频熟悉吗?(学生体育课上套圈游戏的视频)师:李老师采访一下,你套中几个?你呢师:在你们玩的时候,李老师悄悄记录了两组数据,请看,这是男生的数据,这是女生的数据,请问,哪一组成绩好?你是怎么比的?(男生:6 10 9 7 ;女生:9 5 8 7 6 )2、小组合作请一个同学读合作要求:(1)先独立思考,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

(2)再在组内说说你的想法小组汇报:学生汇报,用展台展示。

师追问:你第一步求什么?总数,第二步呢?平均数,也就是先合并再平分,板书:合并平分师:刚才你们求出的这个8 (边讲边画虚线)就是男生这组数据的平均数,那么这个7(边讲边画虚线)表示什么呢?生:是女生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二、分析对比,深入认识平均数1、了解求平均数的办法师:你们刚才都是通过计算得到平均数的吗?有没有人能一眼就看出这组数据平均数?生回答。

课件演示:移多补少师: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就会出现每个人的圈数同样多,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师:这个过程就是移多补少,板书)师:女生组也可以移多补少吗?怎么移?生回答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合并平分都是把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个时候就有了平均数师:假如李老师把我们全班45个人的数据都记录下来,你会用哪种方法求平均数学生回答移多补少只适合数据比较少的情况,当数据比较大的时候,我们用计算的方法会更合适。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追问:刚才通过比平均数得到了男生的成绩更好,你们都是这样比的吗?为什么这里不比总数呢?生:因为他们的人数不同,什么情况下可以比总数师:那么可以比最大的数吗?生:不行,因为它只能代表两个人,师:那比最小的数呢?师:所以我们要比平均数,因为它能反映一组数的平均水平。

小学四年级求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求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求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求平均数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了解数据信息、估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及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3、在估计平均身高,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用平均数描述、分析说明问题的作用。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结舌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课型新授课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板书设计:求平均数教学过程:一.口算练习(50+40+60+20+30)÷5=(60+45+35+20)÷4=(30+50+80)÷4=(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某市举办小学生篮球友谊赛,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部分队员的体重和身高如下:红星小学队姓名体重(千克)身高(厘米)王立平47153李斌35138王晓光45153张强54163李云州53165马岩松51158刘劲松56166胡东风56168赵亮53158银河小学队姓名体重(千克)身高(厘米)王希钟48152张春光58172李来群40140张哲42140。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我们应该跟他们说什么?(老师好)2、这节课,老师把小朋友们分成5个小组来共同学习。

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你们最喜欢的小红花,比比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花最多,大家有信心吗?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出示大象卡通图)小朋友们,瞧,今天谁来到我们班级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它吗?你们应不应该向大象爷爷问声好呢?2、小朋友真有礼貌!大象爷爷为了感谢大家,决定带小朋友们去他的神奇果树园摘水果吃。

(出示果树)这些果树可真神奇啊!树上长满了苹果、梨、西瓜、桃子、草莓,小朋友想吃吗?每人摘一个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

3、让学生摘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怎样才能很快地看出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的个数呢?4、让学生贴水果。

通过贴水果的活动,初步感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体会领悟。

1、师:今天是大象爷爷的生日。

(出示图)看,很多客人领着全家、带着礼物来到大象家给他过生日(动物们头戴面具依次出现)。

你听,他们一起为大象爷爷唱起了生日歌(播放音乐)大家跟着一起唱吧!(学生欢快地唱起了生日歌)师:看了这张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是学生学习平均数的起始阶段,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求平均数的方法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来进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和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性质,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计算,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情境图片、实例和练习题。

2.学具:准备一些小棒、卡片等学具,用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计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情境图片,如篮球比赛、水果重量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出这些情境中的平均值。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平均数的性质。

如在篮球比赛中,将所有球员的得分加起来,除以球员人数,得到的值就是平均分。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优秀教学反思(精选8篇)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优秀教学反思(精选8篇)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优秀教学反思(精选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平均数》优秀教学反思(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优秀教学反思1一、问题引导学习,提示概念本质数学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抽象出来的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

课堂教学中,要全面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紧抓概念的核心,通过适当的情景设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数学形式体会概念的特征,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核心概念是加权平均数,概念的核心是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权即权数或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某一指标而言。

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

权重表示在评价过程中,是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

本节课的导入部分,第一题是计算七年级两个班的平均成绩,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讨论,没有出现预想的效果,学生没有出现老师预想的两种计算方法,都是直接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很准确。

因此,我觉得这个引例的设计是不合理的,不适当的,即使改变班级的人数,同学虽然都能正确的计算出来,但是始终没有体会能不能权的意义和重要程度。

问题二中,求三郊县人均耕地面积。

这个问题是课本中的引例,由于学生已经对问题一进行了研究,对权有了初步的认识,只是还不太理解,因此给出了两个问题:追问1: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求三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合理吗?为什么?追问2:0.15、0.21和0.18这三个数中,那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这两个问题是让学生第二次体会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权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通过上面两个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问题的分析,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本节的核心概念展开教学活动,基本达到预定教学目标,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P90-92)【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产生的价值,通过分析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发展统计观念,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和经验。

2.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在具体问题解决中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和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揭示课题:平均数设疑:你在生活中听说过平均数吗?2.创设情境:四(5)班的男生和女生要组织一次一分钟踢键子比赛,女生队选拔选手时进行测试的成绩如下。

女生队选拔成绩单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引导建立平均数的意义,研究求平均数的方法:设疑:你觉得用哪个数据代表每个女生的成绩比较合适?引导解疑:杨羽一一17个曾诗涵——19个(移多补少)李玲一一18个(合并均分)2.引导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设疑:19个和18个能分别代表曾诗涵和李玲每次踢健子的水平吗?解疑:(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组织交流,相机引导: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的虚拟性。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请比较男生队和女生队的比赛成绩,哪个队的成绩更好?(1)看了这个比赛成绩单?你有什么想法?(人数不同,不公平)(2)设疑:该怎么办?(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3)小结:平均数的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价值。

2.参加踢健子比赛的5名男生年龄如下王小飞:10岁刘东:9岁李雷:10岁谢明明:11岁孙奇:10岁(1)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2)如果40岁的姚老师也加入踢健子游戏中,那么六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3)计算完毕你有什么想法?(要点:平均数的敏感性及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3.判断说理:王小飞身高1. 4米,一定可以安全趟过一条平均水深1.2米的小河。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三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三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学情及教材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

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是在学习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

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

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通用7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通用7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通用7篇)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第90—91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课件、题卡、磁扣等。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吧?我们班级的同学也特别喜欢搬运玻璃球的游戏。

今天老师带你们看一场30秒的运球比赛,不过看比赛有个任务,请第一、二、三组的同学分别为女1、2、3号选手计数,第四、五、六组同学分别为男1、2、3号选手计数。

听清楚了吗?请看大屏幕。

二、讲授新知1、探究平均数的方法师:紧张的比赛结束了,请小组长统计一下选手的成绩。

我们用1个磁扣表示运了1个球,请组长们汇报运球数,把运球的个数贴到黑板上。

(说一个贴一个)师:大家看,他们每人各运了几个球?师:请同学们观察,如果比较两组同学的成绩,你认为哪组成绩好?为什么?生:男生成绩好。

女生总数12,男生总数15。

师:对,我们比较总数,可以看出男生队成绩更好。

师:大家能不能再分别找出一个数能代表每一组的平均水平,让他们比一比,还很公平。

生:用3或者2等表示,教师要抓住问其他同学,用3代表这一组每个人的成绩可不可以。

(2号7个,用3不合适)生:4.师:用4表示可以吗?生:可以。

师:男生队用几表示呢?生:5.师:那么请大家借助手中题卡,小组合作,画一画,写一写。

用什么方法得到4或者5的。

想一想,为什么用这个4或5可以代表每组的水平?生:小组合作。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班级情况分析1、学习习惯和兴趣我班共21人,整体上讲,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但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需要老师的调动。

培养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少数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探索规律的精神。

(3)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目标1、学习习惯:(1)进一步培养学生勤学习、爱动脑的好习惯。

(2)继续加强纪律教育。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5)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干净整洁。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

2、知识与技能:(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过程,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分数。

(2)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3)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术3、数学思考方面:(1)能对现实生活有关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形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2)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平面图形特征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和条理。

(4)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解决问题方面:(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一年级学生2、学科:数学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具体的统计活动的过程,学习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从而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的计算》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的计算》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的计算》教学反思一、引言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数学中关于平均数计算的内容。

通过本次教学,我试图引导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培养他们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的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思考探究,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反思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从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基本达到了这一目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操作等活动,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但有些学生仍然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合作精神。

在这方面,我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活动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总体来说,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情感态度,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反思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基础,主要是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我在教学中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同时,我还设计了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方法:我采用了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讲解部分注重简洁明了,让学生快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示范部分则通过具体例子展示如何应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交流互动,共同解决问题;练习部分则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几点: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回顾已学的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已有知识,并为新知识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基础。

2.有效的教学策略:我采用了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练习等多种教学策略,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

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

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篇11、“根本就没算”——抢答中体会移多补少的价值第一次求平均数时,笔筒里分别有6枝,7枝,5枝铅笔,由于数据特别接近,同学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就比较简约,很真实地体会了移多补少这一方法的价值,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

2、“用计算的方法”——计算中体会求和平均分的普遍价值第二次平均枝数时,我有意出示1枝,2枝,15枝铅笔,使三筒铅笔的枝数相差较大,从而使同学产生认知冲突:“我还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吗?怎么移?似乎比较难。

”同学打破上题的思维定势后,很自然地就想到了用求和平均分的方法。

老师无痕的操作,让同学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到了当数据“相差较大”时,用求和平均分的方法更合理优化了求平均数的算法,理解了求和平均分的普遍价值。

这样小小的改动,显着不满意于建立起两种求平均数方法的联系,而是让同学在自主探究中体会依据数据的特征,敏捷选择算法的意义,培育了同学敏捷解题的意识。

3、“根本不用算”——对比中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我再次移动笔筒里的`铅笔,让同学求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

这条看似“重复劳动”。

“没有什么价值”的改动,却大大提高了此题的思维含量,引发了同学的数学思索。

一位同学用计算的方法,另以为同学很快发觉了规律:总数不变,平均分的份数不变,平均数当然不变,同学对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得更加深刻。

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篇2在教学求平均数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想的:课一开始,我以同学熟识而又喜爱的套圈游戏导入,把同学一下子引入了课堂。

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在例题教学中,同学留意力特别集中,爱好盎然,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然后进行全班沟通。

有的同学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同学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

这时候鼓舞他们将心中的冲突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的争辩,使同学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

《求平均数》案例与反思教案

《求平均数》案例与反思教案

《求平均数》案例与反思教案第一章:平均数的定义与意义1.1 引入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实际情境(如篮球运动员的投篮命中率)来引入平均数的含义。

讲解平均数是如何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数值。

1.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展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将所有数值相加后再除以数据个数的方法。

第二章:求平均数的实际应用2.1 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家庭支出、学绩等)来展示平均数的应用。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2 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讲解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平均数来评估数据集的总体状况。

第三章:求平均数的练习题3.1 基础练习题提供一些基础的求平均数练习题,让学生巩固计算方法。

检查学生对平均数计算的掌握情况。

3.2 应用练习题提供一些实际应用的练习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第四章:求平均数的错误分析与反思4.1 常见错误分析分析学生在求平均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讲解如何避免这些错误。

让学生回顾自己在求平均数过程中的表现。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方法和策略。

第五章:求平均数的综合案例分析5.1 综合案例介绍提供一份综合案例,涉及多个数据集的平均数计算。

让学生独立完成案例中的平均数计算。

5.2 案例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数据,讨论如何合理运用平均数。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第六章: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6.1 统计学中的平均数讲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描述数据集特征方面的局限性。

6.2 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介绍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如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理解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统计量的合理性。

第七章:平均数的扩展概念7.1 加权平均数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讲解如何计算加权平均数,并展示其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7.2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讲解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求平均数在本次教学中,我选择了求平均数作为教学内容。

通过这个任务,我旨在匡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详细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开始本次教学之前,我明确了以下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解释平均数的意义;2. 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进行数据分析,形成自己的思量和判断。

二、教学准备工作在准备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1. 确定教学内容:我选择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教学资源准备:我准备了一些实际数据,以供学生进行求平均数的计算和分析。

3. 教学工具准备:我使用了投影仪和白板,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教学内容和计算过程。

4. 教学方法选择: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练习和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预度。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1. 导入环节: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并与他们共同探讨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 知识讲解:我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如何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

3. 实例演示:我选择了一些实际问题,并通过示范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如何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4. 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者小组练习,以巩固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讨论与总结: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解题思路和答案,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以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本次教学,我观察到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1. 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解释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够将平均数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思量和分析。

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求平均数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求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求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求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清晰地介绍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场景。

3. 求平均数的方法:详细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包括求算术平均数和求加权平均数。

4. 求平均数的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求解平均数,巩固所学知识。

5. 求平均数的应用:介绍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平均成绩、平均工资等,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实际运用价值。

6.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7. 归纳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梳理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求平均数的理解。

8. 练习检测:设计一些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掌握情况。

9.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合作学习。

10.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练习、讨论等,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本节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课件、练习题等。

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来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求平均数的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概念讲解环节,我清晰地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和意义,学生对此有了较好的理解。

在求平均数的方法环节,我采用了示范演算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求算术平均数和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求解平均数,巩固了所学知识。

在拓展应用环节,学生积极思考如何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介绍中美教师对一节课的不同处理方式,大概意思是说,中国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美国教师则会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现象,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在学习中更注重记忆知识,而美国学生更注重培养思维能力。

我们似乎一直在做教育的奴隶,总在不知不觉中被推着向前走。

对于“求平均数”这一课,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一教学内容?一、教材分析“平均数”在人教版教材中安排在四年级下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材中先通过例1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通过操作和讨论使学生体会到要求几个数量平均多少,只要把他们“移多补少”,使每个数量都相等。

这种思想是比较重要的。

因此我在教学中安排了多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试图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理解和应用平均数。

然而,课后学生虽然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但对于如何灵活地运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是不太清楚。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教法上的反思(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开课我就给学生呈现了他们最熟悉的场景——学校广播操比赛,并告诉学生老师要求他们算出男、女生的平均身高来决定哪个队伍参加比赛。

学生在这样一个他们既熟悉又感兴趣的情境中很快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而且这个情境也是贯穿着整节课的。

(2)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探究新知部分,我让学生亲自动手移一移、算一算,经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求平均数的过程,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同时体会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数的过程也是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到“移多补少”方法的应用价值。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学法上的反思(1)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多次创设机会让学生观察、思考和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如:在求平均数的操作中让学生观察发现“移多补少”的方法;在练习中让学生与同伴交流对平均数的理解;在比较两个平均数的值时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哪个值更合理等等。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与教学反思3篇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与教学反思3篇

1、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与教学反思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统计。

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意义“1”:说一说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平均水深140厘米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处处水深140厘米?(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浅)“2”:自己看题,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你认为哪些平均数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1、3合理,2不合理)二、求平均数的练习:1、“3、4、6、7”题。

“3”:从表格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独立解答(1)、(2),全班交流。

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想到了什么?你还能向大家说说哪些(1)和(2)题没能介绍的'情况?“4”:(1)先算一算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

假如今天算出的平均数是11棵,不计算,你能不能判断它是错的?为什么?假如是6棵呢?为什么?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能不能给出平均数的范围?(2)哪些小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比平均棵数少?“6”:(1)同桌讨论,可以怎么估计?介绍自己是怎么估计的。

(选取6个数据中处于较中间位置的一个,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补少后是否和它较接近,进行调整,学生有合理的方法也应给予肯定)(2)你还能说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7”:独立练习。

“你还发现什么?”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说一说。

2、“5、8”题。

“8”:先说一说这一题的解决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记录、解答问题。

“5”:课堂上老师指导说清要求,课后学生完成。

三、“你知道吗?”举例: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47、78、80、81、82、82,如果不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学生计算:(47+78+80+81+82+82)÷6=75去掉以后,是多少呢?学生计算(78+80+81+82)÷4 约为80分看一下评委给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了解数据信息、估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及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3、在估计平均身高,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用平均数描述、分析说明问题的作用。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结舌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 1
板书设计:求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50+40+60+20+30)÷5= (60+45+35+20) ÷4=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
课前尝试小研究
某市举办小学生篮球友谊赛,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部分队员的体重和身高如下:
红星小学队
姓名体重(千克)身高(厘米)
王立平47 153
李斌35 138
王晓光45 153
张强54 163
李云州53 165
马岩松51 158
刘劲松56 166
胡东风56 168
赵亮53 158
银河小学队
姓名体重(千克)身高(厘米)
王希钟48 152
张春光58 172
李来群40 140
张哲42 140
马鹏飞50 154
王建安56 160
朱文亮52 167
宋丹晨50 161
李帅45 167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先估计一下那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再算一算,看看估计的结果和实际计算的结果一样吗?
红星小学队:
银河小学队:
3.计算一下两队的平均体重?
红星小学队:
银河小学队:
课上尝试小研究
1、求出的平均身高是每个队员的身高吗?
2、某个队员的身高能代表整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吗?
3.最高的队员的身高超过本队平均身高多少厘米?最矮的队员的身高比本队平均身高矮多少厘米?
4.两支球队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什么关系吗?
【设计意图:课上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三.小组合作探究
大屏幕上出示课上尝试研究4个内容。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


四.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大屏幕上四个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

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
平均数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五.挑战自我
完成教材练一练2题、3题。

(88页)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是否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六.巩固提升
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一题:
引导学生将统计表的合计一栏填写完整。

总人数是将六个小组的人数加在一起,植树棵树是将六个小组的植树棵树加在一起。

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分别是什么意思:
(1)平均每个组植树多少棵?用植树总棵树除以组数。

(2)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用植树总棵树除以人数, 关注学生是否理解。

【设计意图把一个数按不同的标准平均分,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中富有挑战性的题目。

】六.反思收获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课后反思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