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社保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第一节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
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
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
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
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述“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伴随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金保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地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普遍建立了数据中心,多数地区实现了业务数据在市级的集中统一管理。
部、省、市三级网络进一步贯通,基本覆盖了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并延伸到大部分街道、社区、乡镇、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初步形成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框架。
信息系统安全基础设施进一步巩固,防护能力普遍加强。
社会保障卡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实际持卡人数超过1亿人。
全国统一的核心业务应用软件已在绝大部分统筹地区部署实施,与“十一五”之初相比,对提高经办效率和服务能力的支撑力度显著加强。
开辟了联网监测数据采集渠道,探索了现场监督与非现场监督相结合的基金监督模式,启动了基于信息网络的跨地区业务协作。
信息化建设还丰富了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手段,政府网站、12333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基层信息服务平台使人民群众可以就近享受便捷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总体上看,信息化建设成果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基础,在落实相关政策、创新管理模式、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向精细化、一体化、科学化、规范化转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制度、加快发展和提升能力的重要历史时期。
我国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2.6.14
《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2.6.14 《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第一章总则本规划纲要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节目标与任务一、目标:到2020年,全面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确保全体人民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二、任务:1: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2: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养老金待遇。
3:加强失业保险制度建设,提高失业人员的生活保障水平。
4:健全工伤保险制度,加强职工工伤保护。
5:加强社会救助与福利事业,提高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水平。
6:改革人才培养和研究机构,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研究和发布。
第二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1:扩大参保人群覆盖面,实现全民参保。
2: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质量。
3:加强基本药物目录的调整和管理。
4:完善医疗费用结算制度,规范定点医院收费标准。
第三节养老保障体系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提高养老金水平,确保退休人员基本生活。
2: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加强监管和管理。
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完善参保条件和领取养老金的规定。
2:加强养老金调整机制,适度提高养老金水平。
第四节失业保险制度一、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1:加大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力度。
2:改善失业人员的生活待遇。
第五节工伤保险制度一、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与健全1:改善工伤保险待遇,提高职工工伤保障水平。
2:加强工伤事故的预防和管理。
第六节社会救助与福利事业一、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1: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提高困难群众的救助水平。
2:加强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工作。
3: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与福利事业。
第七节人才培养和研究机构改革一、人才培养机构改革1: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社会保障人才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答问]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把纳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答问]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把纳入6月14日,国务院批转了《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
这一规划出台有什么意义,事实上施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如何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当前社保工作还有什么不足。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就这些问题对《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进行熟悉读。
注。
2010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中未包含城镇居民,2015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很多于3.07亿人。
一、制订社会保障的专项规划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
《社保规划》是社会保障领域第一个国家级专项规划,它的制订颁布,充分表达了党与政府更加重视保障与改善民生,也说明社会保障工作在经济社会进展全局中处于越来越重要位置。
《社保规划》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的布局与谋划——不仅覆盖城镇,而且覆盖农村;不仅突出制度建设,而且强调经办管理服务;不仅明确中央责任,而且给予地方政策指导;不仅指出进展方向,而且提出保障措施。
这种科学性、系统性是其他文件形式很难做到的。
二、《社保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什么工作任务。
这些任务完成后对老百姓会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
《社保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6个方面任务。
第一是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基本解决制度缺失问题。
包含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体系,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障政策,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大力进展补充保险等。
制度体系基本完备后,就能够更好地满足不一致群体的社会保障需求。
第二是加快城乡统筹,稳步推进保障制度与管理服务一体化建设。
包含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切实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工作。
实现了这方面目标,参保群众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一致制度流淌,社保关系衔接不上、转移不畅的问题就能够逐步缓解。
第三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人群实现基本覆盖。
人社局“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规划”.doc
人社局“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区人社局紧紧围绕“人才优先、民生为本”的主线,充分发挥部门职能,锐意进取,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十三五”顺利推进奠定基础一、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二五”期间,XXXX城镇新增就业增加59% 。
自XXXX 995 XXX以来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自XXXX 以来开展了各种职业技能培训。
此后,全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XXXX,劳动监察共受理747起。
在44XXXX组织大型招聘会,至少在XXXX培训劳动力,在XXXX 25日之前在城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在XXXX 。
之前实现全市医疗保险的实时结算(3)提供较好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XXXX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256XXXX,用人单位在XXXX年内开展专项执法检查3次以上,各类案件及时结案率超过95% 。
三、XXXX年工作发展(一)完成目标=全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2359个,下岗职工再就业629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5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7XXXX 人。
雇主的年度工作安排是327XXXX。
1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扎实做好就业和创业工作。
通过多种渠道提供就业服务。
计划城镇新增就业28XXXX,XXXX有计划培训,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XXXX,我区社保卡基本发放到位xxxx 。
异地就医“八县四区”实时结算。
与市级合作完成医疗服务监控体系建设。
3,继续稳定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保险影响,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经办水平三、加强人事和人才工作的日常服务和管理,稳步推进人事和人才工作。
开展公务员四类培训,如初始培训、岗位培训、知识和专业技能更新培训,并培训300名用人单位进行XXXX年审。
指导、督促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
日常投诉和仲裁案件及时解决率超过95% 。
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建设,启用监察网络系统,动态掌握企业用工信息。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主要成绩以实施新一轮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为工作重点,发挥促进就业整体功效,提升就业服务能力,优化就业服务质量,努力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抓落实、抓推进、抓实效,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城乡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和高校毕业生等人员的就业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已经制定了涉及促进各类劳动者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近年来,通过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为我市城乡的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市12个乡镇(园区)已设立了保障事务所,10个居委会、224个行政村均已设立了保障事务站。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失业保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在此期间,失业保险制度不断深化,参保登记管理、保险费申报缴纳、保险金申领、发放等工作流程得到规范。
(六)各项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七)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参加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共有5689人,其中企业4810人,机关事业879人。
年发放养老金过亿元。
按时足额发放率保持100%。
社会化发放率100%。
为70周岁以上退休人员进行了免费体检;为高龄退休人员送生日蛋糕。
晋州市社会保险基金有一定积累,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强的抗风险能力。
社会保险工作深受社会各界的赞誉,社会保险局连续多年被石家庄市评为先进单位。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一)结构性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二)就业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三)就业形势还存在不稳定因素。
(四)失业保险工作仍有不足。
平阴县“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
平阴县“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一、“十一五”期间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回顾十一五期间,我县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保稳定”的中心任务,致力于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致力于强化保障措施、增强保障能力,就业社会保障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制度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通过深化劳动就业改革、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引导广大劳动者突破传统就业观念等措施,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起自强自立、职业平等、创业光荣,面向多种所有制、面向多种形式自主择业的新型就业观。
形成了择业观念市场化、就业渠道多元化、就业形式多样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就业机制,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联网。
“十一五”期间,累计安置城镇就业1.9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以内,保持了就业增长大于失业增长的良好态势。
(二)社会保险水平明显提高。
强化扩面征缴工作,完善社会保险政策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信息化管理体系,社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保基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
截止2010年12月,城镇基本养老、职工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9万人、5.17万人、3.38万人、2.8万人和2.1万人。
企业离退休人员月养老金从2007年的人均974元提高到2010年的1450元,失业人员领取失业金标准增加至472元,2010年五项社保基金征缴总额达到3.52亿元,支出3.47亿元。
(三)优抚安置工作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县以心系国防、关爱功臣,解决优抚对象医疗难问题作为推进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在全市率先建立了以“三级优抚医疗网络”为载体、以“一个体系、四个层次”的优抚医疗保障机制为核心、以“一册、一卡、一站式结算”程序为补充的优抚医疗保障新模式,创建了“优抚医疗一站服务”贴心民政服务品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下)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下)(四)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推进信息资源共享1.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发展需要和系统建设要求,建立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包括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应用服务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等。
加强标准体系的宣传贯彻,推动其在信息化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建立标准体系执行状况检查机制,提高标准的执行力度,确保信息系统的标准统一。
2.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
继续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业务系统内部及系统间的数据整理、整合工作,进一步完善联网数据采集规则,在业务经办、数据转换、数据上报等各个环节把好数据质量关,保证信息的一致性和衔接性。
建立并完善数据质量控制标准,有效运用联网数据质量检查机制,加大生产系统数据标准规范执行力度,逐步核实、记实业务数据。
逐步建立与国家人口库、法人库的信息交换机制,支持业务办理过程中的基础信息核准。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
统筹考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对外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共享逻辑区域和对外信息共享集中库。
适应业务发展需求稳步拓宽对外信息共享的业务范围,在部一级实现与人口、法人、信用、统计等基础国家信息资源的信息共享,并以部级为中间平台,进一步实现与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信息交换。
继续推进与人民银行的征信信息交换,逐步实现与金融机构、邮局、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以及财政、民政、公安、组织、教育、工商、编制、军转、计生、残联等部门的信息交换,为业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数据支撑。
专栏7 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01基础设施标准制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络建设和管理规范,包括IP地址规划、域名规范、运行维护管理规范等;制定社会保障卡系列规范。
02信息资源标准制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信息结构通则;制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个人和单位基础信息标准、各业务领域信息系统指标体系、各业务领域联网监测指标体系;制定决策支持模型和指标体系。
甘肃省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十二五”时期是甘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全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
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的基础与环境(一)发展基础。
1.稳定和扩大就业成效显著。
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到2010年末,全省就业总量达到1499.56万人,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由“十五”末期的17万人增加到29.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全省完成农民工培训230.27万人,5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168.69万人次,比“十五”期间增加1142.77万人次,增长111.39%。
全省创劳务收入1441.8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147.26亿元。
高校毕业生年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
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服务能力有较大提高。
全省已建立省、市、县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十一五”期间,累计有100万人享受了职业培训补贴,76.5万人享受了职业介绍补贴,11.5万人享受了技能鉴定补贴。
困难群体就业得到有效援助。
实现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的并轨。
50.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扶38914户零就业家庭的43599人实现就业再就业。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基本形成。
建立健全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十一五”末期,劳动合同签订率90%,其中国有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
全省共有2851家企业实现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涉及用工70.5万人。
全省14个市州、46个县区建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劳动保障监察进一步加强,重点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整治非法用工,共检查用人单位20.3万户,涉及劳动者944.1万人。
2.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
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社保基金会社会保障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
一、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是建国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修订了《工伤保险条例》。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制度并开展试点,全面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建立并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普遍实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
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完善了灾害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从城镇扩大到农村,从国有企业扩大到各类用人单位,从职工扩大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城乡居民,越来越多的人享有了基本社会保障,并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的突出问题。
社会保障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形成了以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主干、以银行及各类定点服务机构为依托、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为基础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并逐步向乡镇、行政村延伸。
“金保工程”一期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建立了中央、省、市三级网络,并全部实现省、部联网。
专栏1 社会保障“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指标2005年2010年规划目标实际情况增长率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新农保参保人数(万人)〔1〕17487—22300—257071027747.0%—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新农合覆盖率1378323.5%30000>80%43263〔2〕95%〔3〕213.9%—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8478140001616190.6%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10648120001337625.6%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万人)5408800012336128.1%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人)——10300—注:〔1〕2005年和“十一五”规划目标未列新农保参保人数,2009年开始组织新农保试点,2010年数据中不包括各地自行试点的参保人数。
2024年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十二五规划
2024年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十二五规划就业形势与需求分析就业形势概述“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不容忽视。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方面,新增劳动力供给持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就业岗位减少,新兴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足够的就业容量。
此外,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
需求分析面对新形势,就业工作必须更加注重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这要求我们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测和预测,及时了解行业需求变化,为劳动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就业指导。
同时,还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就业帮扶,如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就业市场。
就业促进政策措施为了推动就业市场的稳定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包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财政对就业的投入,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等。
此外,还通过税收减免、社保补贴、贷款优惠等手段,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一方面,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推动职业培训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需求。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了保障水平。
包括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待遇水平;同时,加强了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和帮扶,如低保、五保等社会救助制度。
劳动关系与权益保护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加强了对劳动关系的规范和协调,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葛延风:“十二五”期间社保事业要上新台阶
葛延风:“十二五”期间社保事业要上新台阶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已于日前正式颁布。
“纲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位置。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改善民生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作了题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演讲,对“十一五”时期社会保障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十二五”时期发展重点给了明确阐述。
尹蔚民部长指出,“十一五”时期,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社会保险法》正式颁布实施;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制度上实现了对城乡居民全覆盖;建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省级统筹,扩大了基金调剂范围,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制定了医疗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政策。
这些进展既大大改善了民生,也使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逐步趋于完整。
尹蔚民部长在报告中简洁而清楚地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进展。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方面,在巩固各项主要针对城镇职工的保障制度的同时,全面强化了对城乡居民的医疗和养老保障,大大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更主要的任务是完善制度,实现更好的保障功能。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逐步完善保障功能,确保所有社会成员在面临年老、疾病、失业等各种风险是能够得到保障、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意义重大。
这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条件。
就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方面,尹蔚民在报告中强调,“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核心是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强化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突出公平性;适应城市化和人口流动需要、加强制度整合与衔接;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通过制度调整和管理强化,保证制度本身的可持续性。
县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十二五规划
县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十二五规划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县级行政区域内的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央政策,制定县级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十二五规划,逐步实现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任务人才引进在吸引人才方面,县级行政区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人才吸纳率。
首先,建立健全的人才招聘制度,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提高人才选择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其次,在各个领域开展人才选拔和培养,发掘和吸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的人才。
此外,需要通过合理的薪酬制度、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措施,为引进的人才营造相应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保障县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为此,县级行政区域需要加大教育投入,推进人才培养。
具体措施包括: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加强学校建设和有关设施和设备的投资;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劳动力质量;加强科学研究投入,促进科技创新。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县级行政区域的人才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劳动社会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是社会保障的核心。
为保障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的合法权益,县级行政区域需要制定合适的政策和制度,建立健全的劳动保障机制,加强劳动力培训和技能提升,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险体系,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等各项权益,增强其社会保障的实际收入。
技术保障为实现县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十二五规划,县级行政区域需要加强技术保障。
具体来说,需要加强数据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科学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平台,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县级行政区域还需要引入智能化技术,加强线上线下协同,依托物联网技术,建立一套设备智能化监控系统,以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
展望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已经成为县级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通过制定并严格实施县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十二五规划,县级行政区域将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完善劳动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加快县级经济发展,实现县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五规划---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第一节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切实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
逐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衔接。
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
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健全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
完善失业、生育保险制度。
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
继续通过划拨国有资产、扩大彩票发行等渠道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
第二节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分类施保,实现应保尽保。
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
加强城乡低保与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扶贫开发等政策的衔接。
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
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完善临时救助制度,保障低保边缘群体的基本生活。
第三节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
围,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逐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坚持家庭、社区和福利机构相结合,逐步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推动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
加强残疾人、孤儿福利服务。
加强优抚安置工作。
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积极培育慈善组织,落实并完善公益性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三节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及保障水平并缩小差距。
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全面推进门诊统筹。
做好各项制度间的衔接,整合经办资源,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医疗费用异地就医结算。
全面推进基本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改革付费方式。
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
第一节健全住房供应体系
立足保障基本需求、引导合理消费,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
对城镇低
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廉租住房制度。
对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对中高收入家庭,实行租赁与购买商品住房相结合的制度。
建立健全经济、适用、环保和节约资源的住房标准体系,倡导符合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
第二节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
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
多渠道筹集廉租房房源,完善租赁补贴制度。
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
加快各类棚户区改造,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
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住房公积金贷款、银行贷款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
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定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保障性住房配租政策和监管程序,严格规范准入、退出管理和租费标准。
第三节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和问责机制,把保障基本住房、稳定房价和加强市场监管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目标,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县级人民政府负直接责任。
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增加住房用地供应总量,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用地,有效扩大普通商品住房供给。
健全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合理引导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
加快制定基本住房保障法,修订完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强管理和扩大覆盖范围。
加强市场监管,
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信息发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