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2杂说 日喻
高中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目录课件PPT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董邵南序 *赠黎安二生序 考点链接(三) 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 阶段综合测评(三)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教战守策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答司马谏议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考点链接(四) 文言断句 阶段综合测评(四)
*圬者王承福传 段太尉逸事状 *方山子传
祭十二郎文 *祭欧阳文忠公文
柳子厚墓志铭 *泷冈阡表 考点链接(五) 识记文化常识 阶段综合测评(五) 模块综合测评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原毁 *桐叶封弟辩 *朋党论 留侯论
进学解 *名二子说 *日 喻 考点链接(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阶段综合测评(一)
*丰褒禅山记 后赤壁赋 考点链接(二) 翻译句子 阶段综合测评(二)
张中丞传后叙 《伶官传》序 *战国策目录序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课件:专题二 杂说(3课时)
4.词类活用
①国子先生晨.入太学 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在__早___晨_ ②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 __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每__月_______ ③补苴.罅漏 __名__词__活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填__补____ ④踵.常途之促促 名__词__活__用__作__动__词__,__走__,__跟__随__ ⑤细.大.不捐 形__容__词__活__用__作__名__词__,___小__的__事__物__;__大__的__事__物_
3.一词多义 (1)具③①②故治左人具右.具毕具..鸡张宜黍__名副_____词词动______,,___词___工都___,___具,___准___全___备____饭___食__或__酒__席____
④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_动__词__,__准__备__,__备__办___
专题二 杂说
通过对为二子命名的解说,说明了苏轼、苏辙两兄弟不同的性 格特征,对他们的一生做了十分准确的预言,表现了对儿子的 担心和希望。《日喻》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又有连续性、发展性 的寓言故事构成富有变化的结构,使寓言的主旨更趋深入,丝 丝入扣,环环相接,体现了苏轼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创新精神。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2.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进学解》 3.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山石》 4.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山石》 5.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课件杂说日喻
C.作者认为,有的人求道就他自己的见解来阐明它,有的人 求道虽没有理解它但借助主观猜度它,这都是求道中行之有效的策 略和方法。
D.作者运用“盲人识日”“北人学没”等寓言故事,让读者 从对具体形象的体悟中明白所要讲的道理,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 生动性和说服力。
【解析】 C项,“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与原文意思相 悖。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 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 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 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 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 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 《日喻》以告之。
【答案】 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 道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在句式上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然而公不见信于人 D.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解析】 A、B、C三项都是被动句,D项为一般句式。
苏教版语文选修《日喻》ppt课件1
•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 苏轼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 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那么 什么叫做自然来到呢?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 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不使自己处于 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 在店铺作坊里,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 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道自然到来。”不是 强求它而使它自己到来.
miǎo
mén
yuè
pì
眇
zú
扪
sì
龠
yú
譬
mò
卒
shè
肆
nì
欤
bó
没人
yàn
涉
溺
渤
彦
•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问看 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
•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 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一 天听到钟声,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 阳。
•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 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 学习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 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 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学。 • 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 • 《日喻》以告之。
•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
•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失 明的人用手摸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
• 他日揣龠 ,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 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 一天,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 就把它当做了太阳。太阳和钟、龠的 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 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 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 关于太阳的知识。
高中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杂说 名二子说课件PPT
【解析】 A项,乎:介词,于/语气词,啊。B项,而:连 词,表转折。C项,焉:语气词/兼词,于之。D项,则:连词,那 么/连词,表转折。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A.名.二子说 C.相如廷.叱之
B.左右欲刃.相如 D.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皆有职.乎车
职:作用
B.车仆马毙.
毙:仆倒
C.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若:好像
D.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有职乎.车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B.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解析】 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A、B两项为名词用作
动词。D项,名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C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洵通过打比方的形式,告诫儿子应注意自己的特点,随 时调整自己。 B.苏洵对小儿子寄予很大的希望,极力褒奖;对大儿子却忧 心忡忡,极力贬斥。 C.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 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 D.苏辙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父亲为他取 名“辙”的深意。
杂说
*名二子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名二子说
苏洵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 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课件:专题二第3课日喻
⑤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_动__词__,__责__备___ ⑥愿枉车骑过.之 _动__词__,__拜__访__,__探__望___ 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_形__容__词__,__过__分__,__过__于_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专题二 杂说
第 3 课 *日 喻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定风波》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5.文言句式 (1)___判__断__句_____ ①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者也”,表判断) ②皆求道之过也(“……也”,表判断) ③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者也”,表判 断)
(2) 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 ①道之难见也甚于日(状语“于日”后置) ②无以异于眇(状语“于眇”后置) ③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状语“于盘与烛”后置) ④问于没人(状语“于没人”后置) ⑤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状语“于道”后置)
发,恐怕也不比用盘子和蜡烛来解释太阳强多少,因为打比方 总不能百分之百把道理讲清楚。于是作者下结论说:“故世之言 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这是说,当时一般谈论“道”的人,谁也没有真懂“道”是什 么,只就他自己所看到的一点点东西硬给起个名字,说这就是 “道”。有的人连看也没看见,只是凭空臆测。这都是不动脑筋, 专门依靠别人而产生的错误。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 散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目录
0002页 0028页 0087页 0119页 0205页 0245页 0274页 0333页 0366页 0422页 0536页 0680页 0694页 0744页 0758页 0772页 0842页
辩论 *桐叶封弟辩 留侯论 进学解 *日喻 *丰乐亭记 越州赵公救灾记 游记 游褒禅山记 书序 《伶官传》序 赠序 送董邵南序 奏议 教战守策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辩论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原毁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桐叶封弟辩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朋党论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 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日喻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杂记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留侯论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杂说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进学解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名二子说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课件:专题二第1课进学解
纂.(zuǎn)言 幽眇.(miǎo) 正而葩.(pā) 何裨.(bì) 纡.(yū)余 崇庳.(bēi)
继晷.(ɡuǐ) (nónɡ)郁
闳.·(hónɡ)其中 侏.(zhū)儒.(rú) 卓荦.(luò) 瑕疵.(cī)
2.通假字
①登崇畯.良 __畯__,__同__“__俊__”__,__优__秀_____ ②校.短量长 _校__,__同__“__较__”__,__比__较____ ③冗不见.治 _见__,__同__“__现__”__,__表__现___ ④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 __繇__,__同___“__由__”__,__遵__循_____ ⑤若夫商财贿之有亡. ___亡__,__同__“__无__”__,__没__有_____ ⑥计班资之崇庳. __庳__,__同__“__卑__”__,__低__下___
专题二 杂说
通过对为二子命名的解说,说明了苏轼、苏辙两兄弟不同的性 格特征,对他们的一生做了十分准确的预言,表现了对儿子的 担心和希望。《日喻》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又有连续性、发展性 的寓言故事构成富有变化的结构,使寓言的主旨更趋深入,丝 丝入扣,环环相接,体现了苏轼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创新精神。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⑥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_介__词__,__当__…__…__时_____
(5)竟① ② ③竟 执 何.手 死 竟.相 何 日看 默 裨泪 默眼 在 _动__此 ,词__竟,.__无 _完形____语毕容____凝,词____噎终,____了全____,__副__整__词____,__竟__然__ ④道竟.何为邪 __副__词__,__究__竟__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专题二 杂说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经典PPT课件
进学解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经典PPT课件
*名二子说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经典PPT课件
辩论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经典PPT课件
原毁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经典PPT课件
*桐叶封弟辩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经典PPT课件
*朋党论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经典PPT课件
留侯论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经典PPT课件
杂说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经典PPT课件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 散文选读经典PPT课件目录
0002页 0069页 0137页 0204页 0311页 0370页 0486页 0602页 0642页 0713页 0799页 0943页 1087页 1231页 1342页 1382页 1445页
辩论 *桐叶封弟辩 留侯论 进学解 *日喻 *丰乐亭记 越州赵公救灾记 游记 游褒禅山记 书序 《伶官传》序 赠序 送董邵南序 奏议 教战守策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日喻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经典PPT课件
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2杂说 进学解PPT42页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课件:02杂 说 进学解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谢谢!
高中语文 02杂说 日喻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日喻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日喻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扪.烛而得其形扪:抚摸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达:通达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致:自然获得、得到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务:致力、从事【解析】达,知道、明白。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扣盘而.得其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解析】B项,“其”,均为代词,他们。
前句指瞎子,后句指古之圣人。
A项“而”,前句连词,表承接;后句连词,表修饰。
C项“于”,前句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后句助词,补足音节。
苏教版语文选修《日喻》ppt课件4
• 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 学以致其道。”
解读:通篇理解,把握主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A.作者所说的“道”,可以讲成“道理”,也可以引申 为“法则”“规律”,实际上是指儒家之道,总之是无 形的。 • B.文章前两段,先引寓言然后进入议论;后两段,则先 议论然后引寓言,既形象生动,又活泼多姿。 • C.文章引用子夏的话,意在说明:君子只有虚心向各行 各业的手艺人学习,掌握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致 道”。 • D.文章最后一段点明作文主旨,作者的立意在于反对 “杂学而不志于道”和“求道而不务学”两种倾向,而 认为后者危害尤烈。
•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题西林壁》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赤壁赋》 水落石出 • 山高月小, 。 ——《后赤壁赋》 •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 ——《惠崇〈春江晚景〉》 •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拓展学习: 苏东坡《与王郎书》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 书之富,如之海,百货皆有,人之精 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 今兴亡之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 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 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若学 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 语。
•
所谓“八面受敌”(功力 深厚,能应付各种情况)读书 法,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反复阅 读同一篇文章,每一次阅读都 选定一个明确的目的,这样每 次都有新的收获。
选题参考
•1.思路中心 •2. 材料使用 •3.写作目的 •4.学习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 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 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 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今者以经术取士, 士知求道而不务 学。 .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普 通人尚未明白这个道理,这与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差别。了解道的人要告诉 别人什么是道,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用铜盘与蜡烛的比喻 来说明太阳的比喻的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用蜡烛 比喻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 所以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 观猜度它, 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这样, 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
)
【解析】 以为,认为。B.南面,古义,面朝南;今义,表方位。C.口语, 古义,言语;今义,与书面语相对的口头语言。D.面目,古义,脸面;今义,指 相貌,事物的外表、形态,面貌。
【答案】 A
4. 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①故世之 言道者 . ②而人之 未达也 . ③皆求道之 过也 .
)
【解析】 B 项,“其”,均为代词,他们。前句指瞎子,后句指古之圣人。 A 项“而”,前句连词,表承接;后句连词,表修饰。C 项“于”,前句介词, 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后句助词,补足音节。D 项“则”,前句用在假设 关系中,相当于那么;后句连词表转折,却。
【答案】 B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他日闻钟,以为 日也 .. B.南面 称孤,系狱抵罪 .. C.仆以口语 遇遭此祸 .. D.亦何面目 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
*日
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日喻 苏 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 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 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 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 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 . 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 ,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 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 欤?苏子曰: “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 “善战者致人, 不致于人。 ”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 也 . 欤?
) ④莫之 求而自至 .
⑤道之 难见也甚于日 ⑥达者告之 籥 ⑧转而相之 . . ⑦自烛而之 . . A.①②/③⑤/④⑦/⑥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③/②⑤/④⑥⑧/⑦ D.①③⑦/②④⑤/⑥⑧
【解析】 ①③结构助词,的。②⑤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代 词,代“道”;⑥代词,代问“道”之人;⑧代词,代“道”。⑦动词,到。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这是因为天天与水为伴的缘故。他们七岁就能趟水 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那些会潜水的人,难道 是随随便便学会潜水的吗?一定是掌握了水的规律。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 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如果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 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潜水的人请教怎样潜水的方法,按照他们说的 方法到河里试着游泳,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于 强求道的,其实都像北方人学潜水一样。
)
【解析】 A、B、C 三项都是被动句,D 项为一般句式。
【答案】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盲人识日”比喻-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系统 全面的了解,难免犯错误。 B.作者指出了“昔”“今”之士对待“道”的错误态度和不足,肯定吴彦 律的“有志于学”,劝勉吴彦律下功夫读书。
Hale Waihona Puke C.作者认为,有的人求道就他自己的见解来阐明它,有的人求道虽没有理 解它但借助主观猜度它,这都是求道中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D.作者运用“盲人识日”“北人学没”等寓言故事,让读者从对具体形象 的体悟中明白所要讲的道理,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解析】 C 项,“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与原文意思相悖。
【答案】 C
5.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错误的求“道”方法的一组是( ①扣盘而得其声 ②未尝见而求之人 ③莫之见而意之
)
④学以致其道
⑤莫之求而自至 ⑥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A.①②③ C.②④⑥ B.①③⑤ D.④⑤⑥
【解析】 排除④⑤即可。
【答案】 A
6.下列句子在句式上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然而公不见信于人 D.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答案】 (1)而盲人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这是由于盲人从未见过太阳而 只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知识的缘故。 (2)所以世上讲道的人,有的是就其看到的来解释道,有的是没有理解道而主 观猜度它,这两者都是求道的弊病。
【参考译文】 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 的形状像铜盘。”说着敲击铜盘 使瞎子听到了声音。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又有人 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像蜡烛。”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有一天,瞎子 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又把它当作是太阳了。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 但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是因为瞎子从未曾见过太阳而只是向他人求得太 阳的知识的缘故。
苏先生说:“道是 ( 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而 ) 自然得到的而不能强求 的。”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 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 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不是强求道而是使道 自己自然到来,这就是“致”的意思啊!
【答案】 C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扪 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 也 达:通达 .
)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 也欤 致:自然获得、得到 . D.士知求道而不务 学 务:致力、从事 .
【解析】 达,知道、明白。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扣盘而 得其声 . 顺风而 呼,声非加疾也 . B.以其 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 古之圣人,其 出人也远矣 . C.士杂学而不志于 道 . 王于 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 D.生不识水,则 虽壮,见舟而畏之 . 于其身也,则 耻师焉,惑矣 .
过去国家以讲究声律的诗赋考试择取人才,所以士人所学繁杂而不是立志学 习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知道要追求儒道而不是专力踏踏 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应 试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