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权现状和保障机制

合集下载

小学学生权益保护制度

小学学生权益保护制度

小学学生权益保护制度一、平等受教育权的保障1、学校应确保每一位符合入学条件的小学生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不因家庭背景、性别、民族、宗教信仰等因素而受到歧视或排斥。

2、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教材等,使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条件。

3、对于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如身体残疾、学习障碍等,学校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特殊教育服务,保障他们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参与和完成学业。

二、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1、学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品德、审美和劳动等方面。

2、教师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确保学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三、安全与健康权益的保障1、学校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2、对校园设施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消除安全隐患,如楼梯扶手、体育器材、电器设备等。

3、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包括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4、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5、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合理安排课程和作业,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人格尊严与隐私的保护1、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体罚、变相体罚或侮辱学生,不得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和歧视。

2、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未经学生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不得公开学生的个人信息、成绩、家庭情况等。

3、营造一个相互尊重、包容和友爱的校园氛围,倡导学生之间平等相待,不欺负、不歧视他人。

五、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1、学校应建立学生代表制度,让学生能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过程,如校服的选择、课外活动的安排等。

如何保障学生的权益?

如何保障学生的权益?

如何保障学生的权益?最有保障学生权益:统合公平、法律公正、安全、尊重、包容的教育生态学生是教育的核心,最有保障学生的权益是构建和谐教育生态的基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重要前提。

在当今时代,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保障学生权益的内涵也必须不断拓展和不断深化。

一、明确学生权益的内涵与范围学生权益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应享有的权利,范围涵盖法律赋予的权利和社会公认的权利,体现了教育公平、公正、安全、尊重、包容的价值追求。

具体而言,学生权益主要包括:受教育权:享有接受义务教育和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权利,包括认可优质教育资源、选择学习内容和享有公平评价等。

安全权:在校期间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权利,包括不受校园欺凌、暴力、性骚扰等侵害,以及校园环境安全保障等。

发展权:享受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权利,包括个性兴趣培养、能力提升、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保障。

尊严权:在教育活动中享有尊严和尊重,包括人格平等、言论自由、隐私保护、信仰自由等方面的保障。

参与权:享有参与学校管理、课程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权利,包括学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等。

二、形成完整可靠的学生权益制度体系保障学生权益需要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条例、学校规章制度等,必须明确如何界定、规范流程、完善机制等手段,为学生权益提供法律护航和制度保障。

增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制定政策条例:制定相关政策条例,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应对侵占学生权益的行为,建立学生权益保障机制。

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制定学生手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权益保护条例等,细化学生在校期间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违反学生权益行为的处理流程。

三、共同营造尊重学生权益的文化氛围保障学生权益不仅需要制度保证,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尊重学生权益的文化氛围,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态。

评析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不足及其政策建议

评析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不足及其政策建议

评析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不足及其政策建议学前教育是指儿童从出生到学龄前接受的教育,是儿童人生教育的第一阶段。

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分享、尊重、组织等社会技能,发展智力、语言、情感、身体、审美等编程技能,构建和谐、安全、幸福的成长环境。

因此,保障学前儿童受教育权是一项具有极高社会价值的任务。

然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资源分配不均衡,公共学前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据统计,我国城市学前教育覆盖率仅为65%,而农村相对更低。

其次,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机构多而杂,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

第三,部分学前教师专业素养不够,缺乏专业培训和支持。

第四,学前教育刚性入学制度导致学前教育供需不平衡。

为了让孩子入好学前班,家长需要提前半年以上预定学前教育,导致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不应求。

第五,学前教育支出高昂,造成了儿童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鉴于以上问题,制定和完善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十分必要。

首先,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政府应该将教育作为国家重点发展项目,大力投入学前教育。

其次,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管理机制。

政府应该统一管理学前教育,制定具有可行性和一致性的管理标准,加强学前教育的质量监管与评估,实现流程标准化,推动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

第三,加强学前教师队伍建设。

应该对学前教师的职业标准、教育水平、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进行严格规范,推动学前教师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第四,应该取消学前教育刚性入学制度,推动“实名制入学”模式,让每个孩子能够平等地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

第五,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全社会共同承担学前教育的开支。

总之,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不足是一项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

唯有在持续改进学前教育的政策及其执行效果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

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

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

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儿童受教育权是指儿童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以及《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法律文件,所有的儿童都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保障儿童受教育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教育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实现自我价值和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

保障儿童受教育权有利于提高儿童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养。

通过受教育,儿童可以获取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教育还能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使其成为具备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人才。

保障儿童受教育权有助于减少贫困和不平等问题。

缺乏教育机会是导致贫困世代相传的主要原因之一。

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可以通过提供贫困家庭和社区的资金支持、免费教育和奖学金等政策,使贫困儿童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并打破贫困世代相传的恶性循环。

保障儿童受教育权还可以减少不平等问题,使每个儿童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取教育资源,提高社会整体的平等程度。

保障儿童受教育权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和进步。

现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投资教育是投资国家未来的重要举措。

通过为儿童提供基础教育,培养人才,可以增强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还有助于传承和发展文化遗产,培养和保护国家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保障儿童受教育权是一项重要的国际承诺。

作为对《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签约国,各国应该根据公约的规定,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和机制,确保儿童受教育权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国际合作和援助也是推动全球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重要途径,各国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教育的发展。

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对于儿童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应该致力于提供免费、义务、优质的教育,通过加强政策、投入和监督,创造有利于儿童受教育的环境。

只有确保儿童能够充分受教育,并实现其潜能的发掘和发展,才能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持久的保障。

学校保护学生权利制度

学校保护学生权利制度

一、引言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保护学生的权利,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我国制定了学校保护学生权利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学校保护学生权利制度的内容。

二、学校保护学生权利制度的基本原则1.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学校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进行侮辱、体罚、变相体罚等行为。

2. 平等对待学生:学校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得因学生的性别、民族、宗教信仰、家庭背景等因素歧视学生。

3. 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学校应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不得随意泄露学生的个人信息。

4. 维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学校应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剥夺学生的学籍,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学生的学业发展。

5.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校保护学生权利制度的主要内容1. 建立健全学生权利保护机制(1)成立学生权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监督学校保护学生权利工作。

(2)设立学生权利保护办公室,负责处理学生权利保护相关事宜。

2. 加强学生权利教育(1)开展学生权利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2)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班会等形式,普及学生权利保护知识。

3. 完善学生权利保护制度(1)制定学生权利保护办法,明确学生权利保护的范围、程序和责任。

(2)建立健全学生申诉制度,为学生提供申诉渠道。

4. 加强学生权利保护队伍建设(1)选拔和培训一支具备专业素质的学生权利保护队伍。

(2)加强学生权利保护队伍建设,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5. 加强与家长、社会的沟通与合作(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2)与社会各界携手,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四、结语学校保护学生权利制度是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学校应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学生权利保护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学生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其宪法救济论文

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其宪法救济论文

论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及其宪法救济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5-335-01摘要受教育权的普遍化问题,是世界各国教育步入现代化必须普遍面对的问题,受到了各国立法者们的关注。

本文对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及其宪法救济的途径进行探讨,意在使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

关键词受教育权宪法救济一、我国受教育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使我国人民享受到了广泛的受教育权利,但由于种种原因,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并不总能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

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国家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在相当一部分立法者和执法者的头脑中,受教育权利意识仍然是残缺不全的,他们口头上虽然承认教育的战略作用,但实际上是只重视当前经济的增长速度,舍不得把钱花在教育事业上,他们对教育所采取的这种过分功利主义态度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正当权利。

国家立法机关除了主要的教育法律外,通过委托或授权的方式把相当一部分立法任务交由行政机关和学校执行了,这就给学校滥用权利制造了机会。

(二)学校作为教育单位对公民教育平等权的侵害学校作为以教书育人为首要责任的单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化,学校在某些方面也似乎被市场经济化了。

如议价收生,降低学校的录取标准;自主招生,缺失公正平等性。

在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过程中,除义务教育阶段外,始终存在一个平等竞争的问题。

像所谓的“退学权”,毕竟是影响公民受教育权的重要事项。

对“退学”“开除”这类严重影响学生受教育权的主要事项的处理不能过于随意。

作为教书育人的事业单位不能置他人的平等受教育权利于不顾,利用自己的手中的权利弄虚作假,破坏了相对平等公正的教育秩序。

(三)其他行政权利随意干预破坏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有一些行政机关领导存在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利用自己手中的公权力为自己谋私事,置他人利益于不顾,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这种以公谋私的思想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负面影响,破坏了行政机关廉洁公正的执政形象。

学校学生权利保护制度

学校学生权利保护制度

一、制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权利保护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责任。

为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特制定本制度。

二、制度目的1. 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2.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营造和谐、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

3. 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

三、制度内容1. 学生基本权利(1)受教育权:学校应当保证学生按照国家规定接受教育,不得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2)人格尊严权:学校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3)人身安全权:学校应当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防止学生受到意外伤害。

(4)隐私权:学校应当保护学生的隐私,不得泄露学生的个人信息。

(5)言论自由权:学生有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2. 学校学生权利保护措施(1)建立健全学生权利保护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合力。

(2)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定期开展安全检查,确保校园安全。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杜绝侵害学生权益的行为。

(5)完善学生申诉制度,设立学生申诉委员会,为学生提供申诉渠道。

(6)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四、制度实施1. 学校各部门应当严格执行本制度,确保学生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2. 学生有权对本制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应当认真听取并采纳合理意见。

3. 学校定期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4. 对违反本制度,侵害学生权益的行为,学校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五、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学校学生工作部负责解释。

通过以上制度,我们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行政法保护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行政法保护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行政法保护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日渐成为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教育权利。

因此,行政法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权的现状近年来,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但是农民工子女面临的教育困境仍然存在。

主要原因如下:1.户籍限制:由于孩子的户籍与父母的户籍绑定,造成农民工子女流动受教育的障碍。

他们只能在父母所在地的学校就读,如果想在外地读书,必须办理转学手续,而一些地区政策不允许流动人口转学,这样就让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减少。

2.经济压力:大多数农民工收入不高,不足以支付子女的高昂学费,以及与读书有关的额外费用。

此外,孩子的养育费用也是农民工的一大负担,导致很多人选择让孩子辍学或上起早贪黑的私立学校。

3.教育资源不平衡:一些地区的公立学校都是像大城市一样的高水平办学,而在一些偏远地区,教育资源非常匮乏,甚至有些学校鸡肋化。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权的法律保障教育权被视为基本人权之一,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也不例外,其教育权在宪法、法律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1.宪法保障教育权:我国《宪法》第45条明确规定:“国家保障每个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这就保障了每个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不得因为户口、经济条件等原因而受到限制。

2.国家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政策:国家出台的政策,如《义务教育法》、《关于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若干意见》等,对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做出了重要的规定,强化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3.教育部门管理:教育部门是实施教育政策的具体单位,在为农民工子女落实教育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可以加强与各级政府、各种教育机构的合作以推进政策的落实。

三、提高农民工子女教育权的保障水平提高农民工子女教育权的保障水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除了政策方面的创新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

1.建立规范的政策体系:要出台旨在保护农民工子女教育权的具体政策,并加大对政策的执行力度。

如何保障孩子在教育中的权益

如何保障孩子在教育中的权益

如何保障孩子在教育中的权益在教育中,保障孩子的权益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教育权益的保障涉及诸多方面,如平等受教育权、公平评价权、安全学习环境权等。

在以下内容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全面保障孩子在教育中的权益。

一、确保平等受教育权孩子们应该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无论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性别、种族或残障状况如何。

政府和学校应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包括建立普惠的学前教育制度,提供免费或补贴的教材和学费,以及为学生提供奖学金或助学金等经济支持。

二、推行公平评价制度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多样性,教育评价应该体现这种多样性,并且对每个孩子公平透明。

学校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包括学术成绩评价,也涵盖综合素质评价。

评价应注重发展潜能和个人特长,而不仅仅是基于课堂学习的分数。

此外,评价结果应及时向家长和学生反馈,以促进他们的共同成长。

三、创造安全学习环境安全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前提。

学校应该确保学生在校园内的安全,采取措施预防欺凌、暴力和其他安全问题的发生。

同时,学校还应教育师生有关个人安全、网络安全和心理健康的常识,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支持。

这样,孩子们才能在安全的环境中专注学习,并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

四、提供个性化支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学校应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这可以通过小班教学、教师辅导、课程差异化等方式实现。

学校还应提供特殊教育服务,以满足残障儿童和有特殊学习需求孩子的教育需求。

个性化支持有助于每个孩子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避免因过高或过低的要求而导致的学习压力。

五、家校合作促进共同成长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家校合作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学校应积极与家长合作,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分享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表现。

此外,学校还应提供家长教育,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教育成长。

六、加强监督与维权机制为了保障孩子在教育中的权益,监督与维权机制必不可少。

评析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不足及其政策建议

评析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不足及其政策建议

评析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不足及其政策建议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是对未成年人权利的一种体现,也是国家义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践中,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存在许多不足,包括资源不足、政策不完善、服务不均等问题。

针对这些不足,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全面保障。

一、资源不足资源不足是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主要问题之一。

资源不足表现在教育设施不足、教师队伍不足、资金不足等方面。

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从多方面增加资源投入,保障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学前教育基础设施。

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确保学前教育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学前教育,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

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相对匮乏,需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积极性。

提高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事学前教育工作。

3.建立健全资助政策,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针对经济困难家庭,建立健全的学前教育资助政策,降低学前教育的经济门槛,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

二、政策不完善政策不完善也是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完善的政策会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和公平,因此需要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

1.建立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系。

加强学前教育的管理体系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确保学前教育政策的落实。

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管,确保教育质量和安全。

2.加强学前教育课程建设,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建立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满足不同地区和群体的教育需求。

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综合能力,提高教育质量。

3.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学前儿童受教育权。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和责任,保障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

建立教育投诉和维权机制,保护学前儿童的合法权益。

教育公平如何通过治理机制得到保障

教育公平如何通过治理机制得到保障

教育公平如何通过治理机制得到保障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均等原因,教育公平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保障教育公平,需要建立健全的治理机制,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是保障教育公平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向教育资源薄弱的地区倾斜。

在硬件设施方面,要确保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校拥有与城市学校相当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

在软件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待遇、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等方式,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和偏远地区任教,并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

此外,还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通过建设在线教育平台,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课程资源,打破地域限制,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二、完善招生制度招生制度的公平性直接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

应改革现行的招生制度,减少特殊招生、加分政策等可能导致不公平的因素。

实行就近入学、随机派位等方式,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机会进入优质学校。

同时,要加强对招生过程的监管,严厉打击招生中的违规行为,如择校费、条子生等。

建立公开透明的招生信息发布机制,让招生过程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社会监督。

三、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特殊群体的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要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提供助学金、免费午餐等帮助,确保他们不因贫困而失学。

对于残疾儿童,要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设施和教育方式,让他们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

对于流动儿童,要解决他们在流入地的入学问题,简化入学手续,保障他们能够在城市里接受教育。

同时,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通过建立关爱机制、提供远程教育等方式,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

四、加强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新时代公民受教育权:内涵发展、多重挑战与权利救济

新时代公民受教育权:内涵发展、多重挑战与权利救济

新时代公民受教育权:内涵发展、多重挑战与权利救济目录一、新时代公民受教育权的内涵发展 (2)1. 受教育权的基本定义与重要性 (3)1.1 受教育权的含义及起源 (4)1.2 公民受教育权在新时代的重要性 (5)2. 受教育权的内涵演变 (6)2.1 传统教育模式的受教育权 (7)2.2 新时代教育模式下的受教育权拓展 (8)二、公民受教育权的多重挑战 (9)1. 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11)1.1 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受教育权的影响 (11)1.2 社会变迁带来的教育需求变化 (12)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13)2.1 城乡教育资源差异 (15)2.2 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 (15)3. 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的问题 (17)3.1 教育质量对受教育权的影响 (18)3.2 教育公平面临的挑战 (19)三、公民受教育权的权利救济 (21)1. 法律保护与司法救济途径 (22)1.1 宪法及法律对受教育权的保护 (23)1.2 司法救济途径及实践案例 (24)2. 教育行政救济与教育申诉机制 (26)2.1 教育行政部门的救济措施 (26)2.2 教育申诉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27)3. 公民社会参与与监督途径 (28)3.1 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30)3.2 媒体监督与网络时代的公民参与四、新时代公民受教育权的促进策略与发展方向31一、新时代公民受教育权的内涵发展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新时代公民受教育权要求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保障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消除城乡、贫富、性别等方面的教育差距,为公民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教育质量与素质教育:新时代公民受教育权要求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新时代公民受教育权要求实现终身学习,鼓励公民在不同的阶段和时期都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教育保护工作机制

教育保护工作机制

教育保护工作机制概述教育保护工作机制是为了保护学生权益和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研究环境而设立的一系列工作机制。

本文将介绍教育保护工作机制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实施策略。

重要性教育保护工作机制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它能够确保学生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包括受教育权、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同时,教育保护工作机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学校的教育质量。

主要内容教育保护工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学生权益和教育保护的法律基础。

2. 建立学校保护机制: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育保护工作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确保学校内学生的安全和健康。

3. 加强学生权益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权益的教育,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主动维护自己的权益。

4. 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学校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实施策略在实施教育保护工作机制时,应采取简单明了的策略,避免法律复杂和不确定性。

以下是一些实施策略的建议:1. 制定明确的责任分工:明确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责任,确保各方共同参与并发挥作用。

2. 定期进行学生权益调研:定期开展学生权益调研,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及时改进和完善相应的教育保护工作机制。

3. 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加强学校、家长、社会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机制,共同推动教育保护工作。

结论教育保护工作机制是保障学生权益和提供安全、健康研究环境的重要保障。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学校保护机制、加强学生权益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保护工作机制的实施和发展。

学生权益保障机制

学生权益保障机制

学生权益保障机制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拥有学习、成长和发展的权利。

为了保障学生权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相应的机制。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生权益保障机制的重要性、内容和作用。

一、宪法保障学生权益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也是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法律依据。

在宪法中,许多国家明确规定了学生的权利,例如受教育权、言论自由权、参与决策权等。

这些规定为学生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他们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教育法保障学生权益教育法是保障学生权益的重要法律工具。

教育法通常规定了学生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明确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权益。

同时,教育法也规定了学校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学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学生权益保障的具体内容学生权益保障的具体内容包括多个方面。

首先是受教育权,包括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选择受教育方式的权利。

其次是言论自由权,学生应有发表自己观点和意见的自由。

此外,还包括参与决策权、文化权、休息和娱乐权等。

这些权益的保障,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自由成长。

四、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学校是保障学生权益的重要责任主体。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确保学生权益得到保障。

学校应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指导。

同时,学校也应设立相关的投诉处理机构,解决学生的问题和矛盾。

五、家长的角色和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学生权益保障的重要参与者。

家长应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

家长应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帮助他们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应教育他们要尊重他人的权益。

六、学生组织的作用学生组织是学生权益保障的重要力量。

学生组织可以代表学生利益,与学校、政府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

学生组织可以举办各种活动和讲座,提高学生对权益保障的认识和参与度。

同时,学生组织还可以协助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困难。

七、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在学生权益保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八节社会保障权和受教育权

第八节社会保障权和受教育权

具体而言,社会保障权具体包含以下几项 内容:
1、免予饥饿的权利。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说, 又可称为获得食物和营养的权利,是指公民不能 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基本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和营 养时,政府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保证每个人都能直 接获得必要的安全且有营养的食物。
2、住房的权利。无论个人还是家庭,也不 论其年龄、经济状况、群体归属、户口所在或者 其他因素有何不同,都应有权获得相当的确保公 民能安全、和平和有尊严地生活所必要的居住场 所,尤其是老人、儿童、残疾人、临终病人、医 疗事故当事人、精神病人、灾民等均应获得这种 居住场所。
(二)类主体的权利 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的受到 宪法和法律的特殊保护。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妇 女、儿童、老人、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的权 利和利益受特殊保护。具体内容: 1、老人、病人和残疾人获得物质帮助的权 利(物质帮助权); 2、退休人员获得保障的权利; 3、保障妇女的权利;(性别平等) 4、保护婚姻、家庭、儿童的权利; 5、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利; 6、保护外国人的正当权利。
3、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 (1)保障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受教育权的 权利主体主要是青少年儿童,因此,受教育权保 障的重点是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学习权利,以使他 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保障免费义务教育,国家有权利也有 义务提供教育并规定一定年龄的孩子必须接受教 育。 (3)保障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待遇,国家 负有通过立法和其他方法确保人人不受歧视,和 消除现存的在获得和享有教育方面的不平等的义 务。
(2)有义务禁止以种族、肤色、性别、国 别、户口或其他类似因素为理由,在获得食物、 住房和医疗保健方面进行歧视;
(3)有义务直接或间接提供必要的被所有 公民直接、自由、平等、免费(或低费)、安全 利用的公共道路、图书馆、博物馆、学校、医院、 公园、供水供电供气设施、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

依法保护学校、教师和学生合法权益的措施和办法

依法保护学校、教师和学生合法权益的措施和办法

为了加强学校法制建设,强化师生的法制意识,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依法保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均衡、协调发展,特制定如下的措施和办法。

1、建立咨询制度,实施依法办学。

中小学要聘请法制副校长,设立法律事务办公室,作为学校日常法律事务的管理部门。

一方面代表学校处理以学校为诉讼方的诉讼事务,维护学校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法律援助和服务。

另一方面负责处理学校内的非诉讼法律事务,为学校制定发展规划、重大决策出台、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提供法律咨询,提高学校依法决策的水平;参与审定学校文件、各类规章制度和各类合同、协议,提高学校依法管理的水平;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水平。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一是建立《校园安全及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措施》,实行目标责任制,保护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学校的治安。

二是制定《校园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建立师生伤害事故报告制,增强预防和处理事故的能力,维护学校正常秩序。

三是制定《信访工作暂行办法》,积极稳妥解决信访事宜,维护学校的稳定团结。

四是制定《资金和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金和资产的使用效率,维护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经济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校园。

3、依法行政,维护学校办学合法自主权。

一是教育局要依据法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对学校进行管理,切实维护学校的办学合法自主权。

二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推行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大力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

三是建立教育行政执法制机制,依法监督办学活动,保障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四是健全和规范申诉渠道,及时办理教师和学生申诉的案件,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五是建立举报制度,发现和纠正违规办学行为和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中的违法行为,保障学校依法办学。

1、依据法律法规,行政保护教师的权益。

一是按《义务教育法》第 31 条第 1 款规定: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要求,将教师工资纳入财政预算,逐月按时足额拨付到教职工工资银行账户。

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

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

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儿童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也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权利。

它被视为儿童生存、发展和参与社会的基本保障,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保障儿童受教育权是每个国家的责任,也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

在现代社会,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保障机制,为儿童的受教育权提供坚实的保障。

保障儿童受教育权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

法律是保障儿童受教育权的基础,它具有约束力和规范性。

各国家和地区应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儿童受教育权的内容和范围,保障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受教育的资源和环境不尽相同,所以在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确保儿童受教育权得到充分的保障。

保障儿童受教育权需要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是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机制,它需要包括完整的教育资源、均衡的教育机会、优质的教育环境等方面。

在建立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为每一个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

教育体系还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家庭等各方的作用,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机制,共同为儿童的受教育权提供保障。

保障儿童受教育权需要提高家长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意愿,关注孩子的成长,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社会应当加强对孩子的保护和关爱,提高对儿童受教育权的认识,积极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儿童的受教育权保驾护航。

保障儿童受教育权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教育资源、环境和条件存在着差异,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共同推进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工作。

国际合作可以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积极互通有无,促进资源共享,为全球儿童的受教育权提供更好的保障。

保障儿童受教育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家庭等多方共同参与,形成一个立体的保障体系。

国家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措施

国家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措施

国家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措施近年来,中国在教育领域的投资日益增加,不仅建设了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且积极推行多项政策,保障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教育服务。

本文将就这些措施展开阐述,以期更加完善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保障机制。

1.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是中国政府对受教育权利保障的基本法规之一。

从2006年开始全面实施的义务教育阶段,不仅有国家投入不断增加的资金和财政扶持,更有各省市自治区及基层政府加大教育投入、落实保障计划等多项措施,确保每个儿童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从而获得基本的教育技能。

2.少年儿童福利法少年儿童福利法也是中国政府为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所制定的法律。

其中针对儿童受教育的规定明确提出,必须保障每个儿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受教育权利,并禁止学龄儿童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或无法接受教育的情况。

在具体实施方面,少年儿童福利法的相关规定无疑将更多关爱和照顾给予到了那些有特殊困难和需要的儿童身上。

3.“两免一补”政策针对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家庭,中国政府推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即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的学生,可实行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免费提供午餐,并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生活费的补贴。

在教育投入的过程中,中央政府提供的资金通常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训等大项,而“两免一补”政策则更关注到了基层家庭,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4.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央政府将专项资金用于师资培训,不断提升义务教育教师的培训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在地方方面,各省市自治区及基层政府也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支持力度,不断丰富师资培训的形式和内容,让教师们能够对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有更深刻的认识。

5.高等教育普及计划中国政府还推出了高等教育普及计划,以确保每个公民都能接受到高等教育。

2003年至目前,中央和地方共计投入5万亿元用于支持和发展高等教育。

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

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

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是保障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以实现其全面发展。

儿童教育权利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规定的一项重要权利,是指儿童获取基本教育权利的保障和实现。

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有助于提升国家整体教育水平,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才能、有道德修养的新一代,增强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以下是关于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的一份文章。

一、儿童受教育权的意义儿童受教育权利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平等权利:每个儿童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受种族、性别、贫富等因素的影响。

2. 不受歧视权利:在受教育过程中,儿童不应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视,包括因性别、残疾或其他身份特征而受到的歧视。

3. 免受虐待权利:儿童受教育权利也包括免受任何形式的身体或精神虐待的权利。

4. 获得信息权利:儿童有权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包括教育内容、文化知识等。

5. 参与决策权利:儿童有权参与影响他们受教育的决策,包括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方面。

1. 政策保障:各国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儿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政策中。

2. 资源保障: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包括学校建设、教师培训、教材供应等方面。

3. 教育质量保障:政府和学校应当注重提升教育质量,包括改善教学条件、提升教师素质、更新教育理念等。

4. 家庭教育保障: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于儿童成长同样重要,政府需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支持和指导。

5. 社会支持保障:保障贫困家庭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通过社会资助、助学贷款、奖学金等方式,让更多的孩子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四、典型案例中国教育部出台《义务教育法实施条例》等政策法规,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负责保障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针对这些特殊群体,政府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学校建设、提供免费教育等措施,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

在西方国家,一些国家采取公立教育制度,对所有儿童提供免费的基础教育,保障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教育权的涵义受教育权,也即Right to Receive Education 或 Right of Access to Education 。

关于受教育权的定义和内涵,学术界有不同表述。

从权利性质的角度来解释受教育权,多存在如下几种理论:第一,接受教育的权利。

张维平认为,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和其他方面教育的权利。

李步云认为,“公民的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享有的在各类学校、各种教育机构或者通过其他途径学的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业务水平的权利。

” 姜小川认为受教育权是指达到一定年龄并且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力的公民,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物质帮助,从而进入各种学校或者其他教育设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权利。

第二,生存权说,也称经济性权利说。

其实质是为了使贫穷的公民获取与人的生活能力有关的教育,故而要求国家从经济角度提供必要的文化教育条件和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即认为受教育权是一种经济收益权利,其实质就是为了获取更好的生存能力而要求国家从经济角度公共必要的文化教育条件和均等的受教育机会的权利。

第三,学习权说。

它是从个体意义角度强调充分运用教育的自由权,积极的参加教育过程,选择教育内容,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看待接受教育的。

其凸现了受教育权利主体在享受受教育权利时的主动性、自由性。

第四,公民权说。

受教育权为公民权利可以提升受教育权的法律地位,特别是受教育权的人权地位。

受教育权的这种法律地位决定受教育权对其主体所具有的固有性、不可剥夺性、不可让与性、不可动摇性和必须保障性。

受教育权为公民权利,即受教育权也不可避免的归入第一代人权,并带有第一代人权的特征属性,它关注的是选择的自由,以排除国家的干预。

第五,社会权利说。

受教育权是社会权利,或许直接的根据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社会权利是第二代人权,则受教育权也被划入第二代人权,并带有第二代人权的特征属性。

就社会权利而言,其重点是强调国家主体的积极保障作用和受教育权的主体的诉求和权利。

受教育权义务主体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因而各义务主体在受教育权的实现方面所起的作用和担当的责任也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国家的主要主导作用是不可动摇的。

我国受教育权的现状1、有关受教育权法律救济的程序性规定较少目前,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文件对程序的规定相当薄弱。

很多已出台的教育法律法规属于宣言性立法,条文多为原则性的规范,没有多少程序性规范,致使法律规定难以收到实效,立法的精神难以实现。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都规定了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有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的权利,但没有法规对“有效措施”作了细化,或规章对学生申诉制度作进一步的具体规定,缺乏专门负责受理学生申诉的机构和人员、关于申诉时效、申诉后处理机制等方面的规定。

学生申诉制度在法律性质上定位也不明确,是行政裁决制度是行政复议制度还是一种非正式的法律救济制度因此,在现实中很少有高校充分实行,以至于迫使学生不得不放弃申诉途径。

2、司法介入缺乏法律依据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2条规定了受教育者具有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但《行政诉讼法》等相关程序法关于受案范围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 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这些规定的不确定性带来了司法介入教育纠纷的不确定性,况且我国高校法律地位不明确,致使很多受教育权利被侵害的事件,只能以受教育者权利受到侵害致使财产受到损失为由,转化为民事赔偿,最终使公民受教育权侵害案件往往既不符合行政诉讼要求,又与民事诉讼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使得公民在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的诉讼以不在受理范围为由被驳回,结果得不到应有的司法救济。

3. 现行教育法律法规对侵害受教育者权益的法律责任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

如《义务教育法》规定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应当承担的责任不明确,也没有规定学校违反职责的法律责任,不仅不利于督促未成年人的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履行义务教育职责,也给处理学校侵害公民受教育权的案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 行政机关在对这种违法行为做出行政决定时难以形成具体内容,也很难对违法行为人产生约束力。

4.我国受教育权利的程序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文件对程序的规定相当薄弱,这也使得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缺乏充分的程序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权利保障,不利于高校学生管理的顺利进行。

对于教育管理中的程序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已有诉案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教育教学管理行为中的程序瑕疵严重地侵犯了公民的受教育权。

5、公民受教育权的不平等性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实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上存在严重的不平等。

最为突出的是高等教育上的严重不平等,也就是说教育的每个层次上都存在不平等问题。

(1)义务教育领域的不平等。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占有和受教育权的实现程度,存在严重的城乡差别,既有纯地域上的表现,也有身份上的表现。

由于我国城市的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是由国家财政拨款,而农村的中小学教育则基本上是以摊派的方式由农民自己负担,这使农村儿童无论是受教育的机会还是受教育的待遇都无法与城市儿童平等。

城市受教育者拥有比农村受教育者更多、更好、质量更高的义务教育,城里人享有比乡下人(即使他们已经生活在城市,也只能成为城市“边缘人”)更优秀、更廉价的义务教育。

(2)高等教育阶段的不平等。

主要是接受高等教育权上的差别对待,即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中的偏向主义和身份歧视。

在我国现阶段,高考仍然是决定公民能否进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手段,是直接关系公民受教育权的一个重要筛选机制。

因此,高考整个组织过程是否公平,是否真正平等,特别是录取标准是否统一、一视同仁,直接关系到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与否,而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高考这种重要筛选机制长期以来是由行政部门规章调整的,具有很大的不规范性和任意性,它难以体现全国人民的意志和根本要求,不能公正、平等地利用教育资源,从而造成公民受教育权存在极为严重和明显的不平等。

(3)性别保障上的不平等,尤其是对农村贫困地区女童的受教育权保障严重不足。

我国已从宪法的高度赋予了妇女在教育上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在获得教育机会上亦然。

但现实中,由于观念和文化因素、家庭经济困难、教育资源短缺等,使得女童的受教育机会严重缺失。

特别是经济困难家庭,女童处于因性别和家庭贫困而导致的双重不利处境,受教育权利很难得到保障。

由上可知,在现实生活中,公民的受教育权有时会受到来自各方的侵害。

这些侵害不管来自哪里,不管方式如何,如果国家在侵害之前没有一个及时有效的预防侵害发生的机制,在侵害发生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及时有效的制止侵害继续的机制,在侵害发生之后没有一个及时有效的权利救济机制,则公民的受教育权就得不到有效的实现和保护。

受教育权的保障机制1、公民受教育权的行政救济继续加大各级政府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力度。

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物质保证,也是公民受教育权的物质保证,是国家财政部门为教育作出的财政贡献。

我们应当建立起科学的教育投资体系,即以投资为主,设立教育拨款委员会和教育基金会,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

使教育经费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促进我国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而切实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

2、加强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惩罚力度。

在我国,为了保障公民基本的受教育权,国家已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可以说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已基本上实现了有法可依。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公民的受教育权并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违法不究的现象,严重侵害了公民的受教育权。

因此政府应当运用其行政权利强化对法律规定的监督实施,对于任何侵害公民受教育权的组织和个人,都应该一查到底,追究责任,切实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落到实处。

3、建立完备的教育执法制度。

全面建立有关教育处罚制度、行政复议制度、教育申诉制度、教育仲裁制度等教育法律救济制度;国家执法、司法机关必须严格公正执法,正确地规范和引导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追究违反教育法的责任人,依法保护公民的一切合法权利。

同时要建立健全教育执法、司法机构,要明确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在教育执法中的职能,强化该机构在处理教育申诉、教育行政复议等教育纠纷中的职责和权限,同时建立教育纠纷处理过程中的听证制度,保证行政处理的公平公开公正,要进一步增强司法机关在教育执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扩大人民法院对教育行政纠纷的受理范围;同时要建立受政府授权委托的教育仲裁机构,明确教育执法、司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的职责和分工,保证大量的教育纠纷和违法案件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以切实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

4、建立和完善学生申诉制度。

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

但是,当前我国的申诉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申诉权的内容和范围相对狭窄,申诉中还存在着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现象,以及对执法过程缺少必要的监督等。

为此,我们应不断完善我国的学生申诉制度,真正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

5、明确司法介入的正当性。

相对于行政救济而言,司法救济是一种更公正、更彻底、更权威、更令人信服的救济方式。

因而必须尽快建立起受教育权的司法救济机制。

从理论上可引入大陆法系的公务法人的概念,把我国公立学校的法律性质界定为“公务法人”,承认高校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行使了国家公权力,至少部分行使了国家公权力,因而高校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其管理相对人的行政诉讼被告。

立法上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进行修改,在该法中明确规定公民的受教育权受到侵害时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也可通过新的司法解释的形式,明确司法介入教育纠纷的标准,规定公民在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受教育权时,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