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练习答案第四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单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 )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C、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D、人们的精神活动
2、在认识问题上,“跟着感觉走”是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C.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唯物主义认识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 )
A、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唯心主义认识是不可知论
B、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反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是能动反映论
C、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认识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唯物主义认识论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唯心主义认识论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
4、科学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 人类已经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不断深化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E 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大作用
5、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我党的思想路线的( )
A、具体化 B、理论基础 C、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 D、理论形式
6、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历史性的优点 B、绝对性的优点C、直接现实性的优点D、相对性的优点
7、人类认识事物的秩序( )
A、从特殊到普遍再特殊 B、从实践到感性再到实践
C、从同一到斗争再到同一 D、从否定到肯定再到否定
8、认识过程中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C、从现象的认识到本质的认识的飞跃 D、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
9、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
A、求知欲望 B、好奇心理C、科学兴趣 D、社会实践
10、感觉、知觉、表象是( )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1、主张认识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这是( )
A、唯心主义观点 B、旧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2、感觉是( )
A、客观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B、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C、对许多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或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D、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
1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B、任何实

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补充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1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其主要依据是( )
A它具有客观实在性 B它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它具有形式的多样性 D它具有社会历史性
15、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犯了( )
A类似经验的错误 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1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1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18、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 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 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20、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 )
A、内部联系的、全体的、本质的反映 B、外部联系的片面反映
C、生动、具体的外部形象的反映 D、现象的直接反映
21、“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原理是(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认识具有反复、无限性、上升性 D、理论来源于实践
2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 )
A、先验论 B、能动的反映论C、不可知论 D、消极的反映论
23、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
A、指出人们可能通过感觉反映世界B、指出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
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D、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24、认识的客体是( )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识的创造物C自然界的存在物
D进入实践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
2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C )
A、社会的人和自然界的关系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C、改造和被改造、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6、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基本规律是(C )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循环往
B、认识、实践、认识的循环反复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运动
D、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27、认识的主体是( D )
A、客观对象 B、人的主观世界 C、人的大脑
D、处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8、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D )
A、只是唯物主义的观点B、只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只是不可知论的观点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接受的观点
29、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
A、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
B、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
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D、认为感性认识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30、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B )
A、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B、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C、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D、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31、承认客观真理与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C )
A、理论前提不同的问题 B、同一个意思的问题
C、本质和现象的辩证统一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32、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D )
A、相对真理不断积累相加的过程B、主观真理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C、真理和谬误相调合的过程 D、真理和谬误相斗争的过程
33、“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D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4、“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 (B)
A 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D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E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35、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B )
A、正确理论 B、社会实践C、客观事物本身 D、大多数人的意见
3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B )
A、唯物主义真理论 B、主观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37、客观真理是(D )
A、所有唯心主义都承认 B所的有唯物主义都承认
C、只有旧唯物主义承认 D、只有辩证唯物主义都承认
38、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 B )
A、都包含有客观内容B、都是对客观世界一定范围和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C、都是可知的和无限的D、按其本性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
39、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观点是(B )
A、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B、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C、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 D、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
4

0、真理的内容是( )
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41、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 )
A、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符合 B、主观认识是否清晰明白
C、主观认识是否和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 D、认识和理论是否相一致
42、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C、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A、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B、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C、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D、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44、相对真理是指( )
A、不包含绝对性的真理 B、相对谬误 C、基本上正确,包含有谬误的成分
D、正确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于进一步精确和完善化
45、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 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 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 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 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46、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真理的客观性C、真理的辩证性 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47、真理是( )
A、标志主观的范畴 B、标志客观的范畴
C、标志客观规律的范畴 D、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48、“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主观真理论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混淆了真理同谬误界限的错误观点
49、承认我们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 )
A、陷入诡辩论 B、导致怀疑主义C、防止相对主义 D、防止绝对主义
50、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是( )
A、绝对确定的 B不确定的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51、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 )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5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我党的思想路线的( )
A、具体化 B、理论基础C、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 D、理论形式
53、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是因为( )
A、它是对人类有

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有主观性的活动 D、它是直接的现实性的活动
54、“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理论本身”,这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心史观物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55、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就( )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相对主义 D、可能防止科学发展受到束缚

二、多项选择题
1、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可知性 B、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D、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E、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
2、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多次反复,是因为( )
A、事物因果联系性 B、事物发展的规律性C、事物矛盾暴露的过程性
D、人类认识能力的不可靠性 E、人们的实践及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3、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是( )
A、从感性到理性 B、从理性到感性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到理性
E、从感性到实践
4.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 )
A.概念 B.知觉 C.表象 D.判断 E.推理
5、理性认识的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它们之间( )
A、只有量的差别 B、只有性质的不同C、是相互渗透,难以区分的
D、既有量的差别,又有质的不同 E、是在相互联系中从多方面表现出其差别的
6、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说明了(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B、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的主观要求
C、理论科学不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D、所有科学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E、所有科学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7、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实践的特征是( )
A、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B、主观精神的活动,具有随意性
C、能动的活动,具有自觉性D、社会的活动,具有阶级性
E、动物式的本能活动,具有遗传性
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
A、是唯一的,不能再有第二个标准 B、是主要的、逻辑证明是次要的标准
C是绝对的,永远不会变化的 D是根据人的实践需要改变的 E它是相对的和绝对的统一
9、作为改造世界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
A、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B、精神的活动C、客观的物质活动
D、社会的历史的活动E、个人的生活活动
10、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
A、占有丰富和真实的感性材料 B、具有天赋的聪明才智
C、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D

、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E、感性认识丰富了,自然就会变成理性认识
11、社会调查是认识社会现象的重要途径,其性质和意义在于( )
A、通过它可获得丰富的和真实的感性材料B、通过它可学到许多间接经验
C、通过它可直接获提系统的理性认识D、它本身就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E、它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1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
A、认识上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关系B、认识上的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C、具体的认识和抽象的认识的关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E、认识的直观和理论关系
1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个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 )
A、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 B、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C、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E、科学地认识规律性
14、有人说“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提出的新的路线方针政策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还不能证明它是真理,因而不能坚决贯彻执行。”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不承认党的新路线方针政策( )
A、是建立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的 B、是经过试点证明其正确后制定的
C、只有在执行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完善D、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对现状经过调查研究制定的 E、都能在马列和毛泽东著作中找到答案
15、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逻辑证明对实践检验具有重要作用,表现在( )
A、逻辑证明是可以证明实践无法直接检验的科学理论的正确性
B、逻辑证明是一种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手段C、逻辑证明是检验以理论的根据和说明
D、它给实践经验以理论的根据和说明 E、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基础
16、能动的反映论同( )
A、唯心主义先验论是根本对立的 B、不可知论是根本对立的C、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本质的区别D、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是对立的E、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是对立的
1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
A、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必须是正确的B、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C、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D、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手段
E、遵循唯物辩证的科学逻辑思维方法
18、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前提出发,坚持反映论,认为( )
A、认识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 B、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认识是“理念世界”“绝对观念”的映像D、认识的

内容是客观的,认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E、认识是对经验自身的反省
19、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点( )
A、动摇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之间 B、离开了社会实践来考察人的认识问题
C、认识停留在感觉上D、离开辩证法考察人的认识问题 E、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20、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是( )
A、书本知识是源,实践经验是流]B、书本知识可靠,实践经验不可靠
C、书本知识重要,实践经验不重要D、书本知识是流,实践经验是源
E、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都重要
21、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又能用物质的力量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能决定一切E、理论对实践不起作用
2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第C、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E、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23、下列活动中属于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表现有( )
A、司法人员办案 B、艺术家表演C、农民培育作物新品种
D、运动员训练E、医师诊病
24、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之所以是相对的因为( )
A、它是不完全可靠的真理 B、它是已经过时了的真理
C、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限度和适用条件D、任何真理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E、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错误成分
25、把社会上大多数人承认的观点就视为真理,这种认识实质是( )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观点C、主观真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D、否认了真理必定在少数人手里E、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26、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 )
A、都包含有客观内容 B、都是具体的和有限的 C、都是可知的和无知的
D、都具有近似的性质 E、都是对无限物质世界的接近
27、“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这就是说(ACDE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和谬误有确定的界限
C、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D、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E、有用就是真理
28、“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这说明( CD )
A、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 B、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内可以互相转化 D、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 E、真理和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互相转化
29、“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B

CD )
A、检验一切实际工作成败的标准B、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C、一切实际工作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D、群众路线的核心E、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
30、绝对真理的含义是指( DE )
A、绝对正确的永恒真理B、人类知识所达到的终极真理
C、尽善尽美的真理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
E、人类的认识对于无限发展的物质的世界接近的无条件性
31、每一人具体真理都是( )
A、客观真理 B、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相对的包含着错误的真理E、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的统一
32、“因为真理是有用的,所以凡有用的就是真理。”这是( CD )
A、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D、主观真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E、诡辩论的特征
33、人们在认识上犯错误的主要原因是(BC )
A、人们总要追求新知识 B、人们认识过程的复杂性C、人们的认识能力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D、人的认识有预见性 E、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有主观能动性
34、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C )
A、真理超出了其适用的一定条件和范围B、只有少数人赞成,遭到多数人的反对
C、背离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在实践中一时未能得到预期的结果 E、承认客观真理具有相对性
3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DE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不包含错误和包含错误两种真理的统一
C、同一个真理所具有的两重属性D、正确和谬误的对立
E、从真理发展过程看,是人们获得真理认识的两个不同方面
36、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 ACD )
A、相对真理,不是普遍真理B、绝对真理,其结论不能改变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D、人类认识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一个阶段
E、穷尽了一切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3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这是因为( DE )
A、逻辑证明是另一种检验真理的标准B、有些真理需要逻辑证明作为检验标准
C、逻辑规律是永恒真理D、逻辑证明是一种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手段
E、经过逻辑证明的理论还需要实践最后的检验和判决
38、“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 BCD )
A、检验一切实际工作成败的标准 B、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C、一切实际工作中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D、群众咯线的核心
E、历史唯物论和历史唯心论划分的标准
3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表明( ADE )
A、人类认识运动的反复性

和无限性 B、人类认识的不可靠性
C、人的认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D、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E、人类的认识运动是无止境的辩证发展过程
40、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表现为(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C、实践对认识起指导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E、自觉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41、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 )
A、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取得规律性的认识C、提高到理性认识
D、取得真理性的认识E、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4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 )
A、它是多样的 B、它是唯一的C、它是绝对的 D、它是客观的
E、它可以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认识
43、“有用的就是真理”的错误实质是( )
A、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 B、把真理性和有用性混同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D、歪曲了真理的本性]E、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44、真理转化为谬误,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
A、真理超过了一定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B、真理超过了一定条件,就会转化为谬误
C、把真理的全面性加以片面性,就会转化了谬误D、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就会转化为谬误E、真理运用不当,就会转化为谬误
45、我们党的组织原则之一是“少数服从多数”,有人就认为多数人的意见永远是真理,这个观点是( )
A、把多数人的意见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B、把真理的内容看作是们的主观意志
C、把同一对象的认识看作只能有一个真理D、否认了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
E、否认了有时真理是在少数人手里
46、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是指( )
A、真理处于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无限发展的过程中 B、每一个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一个环节 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D、人们可以不断地排除认识中的错误,使认识越来越具有真理性 E、人类可以通过无数相对真理无限地接近绝对真理
47、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人类认识的成果是( )
A、完备无缺的绝对真理 B、颠扑不破的客观真理C、开辟了人类认识真理的道路
D、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E、包罗各种知识的终极真理
48、割裂和歪曲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错误观点有( )
A、相对主义 B、诡辩论C、教条主义D、绝对主义E、经验主义
49、任何真理都是( )
A、具体真理 B、客观真理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E、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同谬误相互转化
50、真理和谬误是( )
A、相比较而存在 B、相斗争而发展C、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转化 D、没有确定界限和区别
E、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51、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相互渗透,是指( )
A、相对真理寓于绝对真理之中 B、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C、相对真理中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D、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E、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
5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表现在( )
A、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必然联系B、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必然联系
C、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D、后者是前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
E、思想路线是认识论的一般原则的具体化
5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论、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相互关系是
A.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B.思想路线是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
C.政治路线决定思想路线 D.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E.认识论是政治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