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名解

合集下载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

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心外膜腔内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故得名。

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

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水解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得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

肺气肿: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

硅结节:硅肺的特征性病变,为境界清楚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沙砾感;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形成,早期为细胞性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

燕麦细胞癌:属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呈梭形或燕麦形,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

肿瘤细胞名词解释

肿瘤细胞名词解释

肿瘤细胞名词解释
肿瘤细胞是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细胞克隆性异常增生的细胞。

这些细胞在代谢、形态、功能上与其来源的正常细胞或多或少的不同,细胞的异常增生形成的新生物,也叫做肿瘤。

肿瘤细胞生长旺盛并且具有相对的自主生长的特性,即使致瘤因素已经不存在了,肿瘤细胞仍然能够持续性的生长,这些异常生长的肿瘤细胞与机体是不协调的,很多情况下是有害的。

肿瘤细胞包括良性肿瘤细胞和恶性肿瘤细胞两大类,其中恶性肿瘤细胞是可以出现扩散和转移的。

确诊肿瘤之后根据病情情况,可以选择进行手术治疗,在术后可以选择放化疗来进行控制,也可以通过服用一些抗肿瘤类的药物来缓解,比如紫杉醇、顺铂注射液等。

平时还应该要注意保持一个合理的饮食结构,也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心理疏导,避免消极情绪产生。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肿瘤学名词解释

肿瘤学名词解释

肿瘤学名词解释T-regs(Regulatory cells): 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控制体内自身免疫反应性的T细胞亚群,早期亦称做suppressor T cells。

可分为天然产生的自然调节性T细胞(n T-regs)和诱导产生的适应性调节性T细胞(a T-regs或i T-regs),如Th3、Tr1,另外尚有CD8 Treg、NKT细胞等,可分泌TGF-B,IL-4等多种细胞因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其异常表达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DC(Dendritic cells): 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DC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BSC(Best Supportive Care): 早期肿瘤患者科研通过手术和术后辅助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获得治愈疗效,这一阶段的支持治疗称为最佳支持治疗。

其目的是运用多种治疗手段最终治愈癌症。

主要内容包括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抗肿瘤治疗合并症的处理、整体治疗结束后的康复治疗。

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属于酪氨酸激酶型受体,其家族包括HER1-4)。

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胶质细胞、角质细胞等细胞表面,EGFR信号通路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等生理过程发挥重要的作用。

MTD(Maximum tolerated dose):最大耐受剂量,又称最大耐受浓度。

指药物在除急性毒性动物实验外的实验(短期重复实验、亚慢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中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DDIGRT(Imaged-guided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影响引导放射治疗一种四维的放射治疗技术,它在三维放疗技术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因数的概念,充分考虑了解剖组织在治疗过程中的运动和分次治疗间的位移误差,如呼吸和蠕动运动、日常摆位误差、靶区收缩等引起放疗剂量分布的变化和对治疗计划的影响等方面的情况,在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中利用各种影像设备对肿瘤及正常器官进行实时的监控,并能根据器官位置的变化调整治疗条件使照射野紧紧“追随”靶区,使之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确治疗。

第七版病理学名词解释

第七版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组织、器官或细胞体积的缩小,常表现为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目较少,而间质增生。

2.脂肪变性:正常情况下,除脂肪细胞外的实质细胞内一般不见或仅见少量脂滴。

若这些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则称为脂肪变性或脂肪变。

3.增生:由于实质细胞数目增多而造成的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是各种原因引起细胞分裂增加的结果。

4.Mallory小体:为细胞内玻变常见的一种。

在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胞浆中出现的圆形或不规则的均质红染的玻璃样物质,电镜下为密集的细丝,可能是变性的中间丝前角蛋白。

5.虎斑心:在严重贫血或长期中度缺氧时,心内膜下心肌及乳头肌发生脂肪变性呈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暗红色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斑纹,故名虎斑心。

6.干酪样坏死:是凝固性坏死的一个特殊类型,主要见于结核病。

肉眼观,坏死灶颜色微黄,质地松软,状似干酪,故称干酪样坏死。

镜下,坏死组织分解彻底,组织结构消失,形成一片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质。

7.褐色萎缩:萎缩的器官若有大量的脂褐素形成与沉积,表现为体积缩小、颜色呈棕褐色,称为褐色萎缩。

8.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组织转化为另外一种性质相似的分化成熟的组织,但其并非组织间的直接转化,而是由未分化的干细胞向另一方向分化而成。

常见的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

9.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坏死组织代谢停止、功能丧失且出现形态结构的异常改变。

主要表现为细胞的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等。

10.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

是活体内单个或一小群细胞的主动性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发细胞的自溶,也不引发炎症反应,可见于生理及病理情况下。

11.脂褐素:常见与萎缩的细胞内,是细胞内自噬溶酶体中的细胞器碎片不能被溶酶体酶彻底消化而成的一种残余小体,光镜下呈褐色颗粒,电镜下为含脂质的残余小体。

12.肠上皮化生: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部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取代,出现肠上皮特有的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

肿瘤的名词解释病理学

肿瘤的名词解释病理学

肿瘤的名词解释病理学肿瘤是一种细胞异常生长和增殖的病变,它的命名、发生、发展和转移都有着深入的病理学解释。

从微观到宏观,从单细胞到组织乃至整个有机体的视角,我们将全面解析肿瘤的病理学。

一、肿瘤的名词解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癌症分类与诊断准则,肿瘤是细胞失去正常控制机制后无节制、不断的增殖、生长的物质。

它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前者生长速度较慢,不侵犯周围组织,也不会远隔传播。

后者则生长快速,可以侵犯周围组织,并通过血液或淋巴传播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二、肿瘤的病理学发生机制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复杂、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其基本环节有基因突变、肿瘤细胞增殖与分化、肿瘤血管新生以及免疫逃逸。

首先,正常细胞受到化学、物理、生物等多种致癌因素的作用后,部分细胞的基因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即突变。

突变后的细胞逐渐丧失正常控制机制,开始无节制的增殖。

三、肿瘤的病理学发展与转移肿瘤的发展和转移是一种生物学行为,这其中涉及到许多生物学过程,如细胞适应性分化、凋亡性死亡、炎症介质介导等。

肿瘤细胞通过侵犯周围正常组织,进入淋巴管或血管,形成微小肿瘤栓,随血液或淋巴流动到身体的新部位,落脚、生长,形成远处转移灶。

四、肿瘤的病理学诊断与鉴别肿瘤的病理学诊断主要依赖于肿瘤组织的活检或切除后进行显微镜下的检查。

通常会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大小、颜色,是否有明显的异型性、有无分裂像等特征进行判断。

利用病理学技术,可以鉴别出良恶性肿瘤,做出准确的诊断。

总结,肿瘤的病理学是研究肿瘤生长发展过程、病因、诊断和预后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医学科学。

病理学在肿瘤的诊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增进对肿瘤的理解,进一步为疾病预防与控制提供可操作的策略。

医学中肿瘤的名词解释

医学中肿瘤的名词解释

医学中肿瘤的名词解释肿瘤是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异常增生的细胞群或组织,它们与正常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死亡达到一种新的动态平衡。

在医学中,肿瘤被视为一种疾病,其发生与细胞内基因突变、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医学中,根据肿瘤的性质和发生组织的来源,可以将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

良性肿瘤是指细胞增生并形成瘤,但其生长缓慢,切除后不易复发,并有可能通过手术完全切除。

而恶性肿瘤则是指细胞异常增生的同时,细胞具有不受控制的生长潜力,且有侵袭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的能力。

恶性肿瘤又可细分为多种类型,例如癌症。

癌症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细胞无法正常分化和成熟,形成新生物,细胞不受约束地增殖和扩散。

此外,癌症还有可能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传播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形成远处转移。

癌症通常可以根据起源组织的不同而命名,例如乳腺癌、肺癌等。

除了癌症外,肿瘤的名词解释还包括一些其他类型的肿瘤。

例如,肉瘤是一种恶性肿瘤,由于其组织结构类似于间叶组织或纤维组织,因此被称为“肉瘤”。

肉瘤多数发生在软组织中,例如肌肉、脂肪和结缔组织等处,它们的生长速度通常较快,侵袭性较强,治疗难度相对较高。

在肿瘤的治疗中,外科手术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外科手术可以通过切除肿瘤的方式,将其完全清除。

然而,并非所有的肿瘤都适合进行手术治疗,特别是那些远处转移的肿瘤,手术治疗的效果就比较有限。

因此,辅助治疗,如化疗、放疗等也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化疗是利用药物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化疗中,药物可以通过口服、静脉注射等多种途径进入体内,抵达肿瘤部位,起到杀灭癌细胞的作用。

然而,由于药物会对正常细胞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化疗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伤害正常组织。

放疗则是利用高能射线的能量杀死癌细胞的一种方法。

与化疗相比,放疗对身体影响较小,且能够通过定向照射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以肿瘤为主题的医学研究正在不断进行中,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肿瘤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交界性肿瘤的名词解释

交界性肿瘤的名词解释

交界性肿瘤的名词解释交界性肿瘤,也被称为交界病变,是指具有潜在恶性潜能的一类疾病。

该术语常用来描述在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难以明确将其归类为良性或恶性。

这种肿瘤具有恶性肿瘤的特征,如组织异型性和侵袭性。

然而,交界性肿瘤的生长速度较慢,且没有远处转移的趋势。

其临床行为和预后相对较为不确定。

与许多其他肿瘤不同,交界性肿瘤的确切原因和发病机制仍然不明确。

许多研究表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对于交界性肿瘤的确切诊断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且需要结合专业医生的综合判断。

目前已知的交界性肿瘤种类非常多样,其中包括肾上腺交界性肿瘤、淋巴结交界性肿瘤、神经系统交界性肿瘤等等。

我将以肾上腺交界性肿瘤为例,详细解释交界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选择。

肾上腺交界性肿瘤是指一类生长在肾上腺皮质和髓质交界处的肿瘤,其特征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异型细胞和自发的出血病灶。

临床上,患者通常会出现腹痛、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等症状。

然而,这些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因此往往很难作准确的诊断。

为了确定肾上腺交界性肿瘤的确切诊断,医生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如体格检查、血液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其中,影像学检查是诊断交界性肿瘤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扫描和MRI等,这些检查可以提供肿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等信息。

此外,医生还可能会考虑进行组织活检,通过观察组织细胞学特征来进一步确诊。

治疗交界性肿瘤的方法通常是根据肿瘤的种类、大小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来判断的。

对于小型、有较低恶性潜能的交界性肿瘤,常规护理和观察可能已经足够。

然而,对于大型、有较高恶性潜能的肿瘤,可能需要通过手术切除、放疗或化疗来治疗。

尽管交界性肿瘤的名称和定义在医学领域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但研究人员对于这一类肿瘤的认知不断深入。

随着对交界性肿瘤发病机制的进一步了解,相信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会得到不断改进。

放射肿瘤学 重点 考试 名解

放射肿瘤学 重点 考试 名解

1Radiation therapy(放射肿瘤学):又称放射肿瘤学,是主要研究放射线单独或结合其他方法治疗肿瘤的临床医学,是放射学和肿瘤学的交叉学科。

2综合治疗:即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和发展趋势,合理的、有计划的综合应用现有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的治疗手法。

3眶上裂综合征:肿瘤累及眶上裂时,侵犯Ⅲ、Ⅳ、Ⅴ1、Ⅵ脑神经,表现为上脸睑下垂、眼球固定于内眦位,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4Todd麻痹:癫痫发作后,原抽搐的肢体可有短暂瘫痪。

5交叉性麻痹:脑干肿瘤时可出现病侧的颅神经麻痹和对侧的偏瘫。

6微腺瘤:垂体肿瘤在10mm以下者称为微腺瘤,多见于ACTH腺瘤。

7大腺瘤:垂体肿瘤在10mm以上者称为微腺瘤,常侵犯周围结构,多见于PRL腺瘤,GH 腺瘤和无功能腺瘤。

8Cushing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综合征,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皮下紫纹,常有高血压。

9Adison征:因库欣综合征行双侧肾上腺切除引起,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等处的色素沉着。

10岩蝶(破裂孔)综合症:是肿瘤侵及破裂孔、岩骨尖后继续往前外卵圆孔和海绵窦发展,首先出现外展神经(Ⅵ)麻痹,继而依次出现Ⅴ2、Ⅴ1、Ⅲ、Ⅳ、Ⅱ脑神经麻痹。

11颈静脉孔(Vernet)综合征:是由肿瘤侵犯或转移淋巴结压迫颈静脉孔而引起的,表现为Ⅸ、Ⅹ、ⅩⅠ脑神经麻痹,包括软腭活动障碍,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吞咽困难,声哑等。

12咽隐窝:指咽鼓管上方的侧窝处咽隐窝与破裂孔之间相隔1cm,肿瘤可由此入颅进去海绵窦,累及相关颅神经。

13咽后间隙:前壁为颊咽筋膜,后为椎前筋膜,上接颅底,下通后纵隔,内含咽后淋巴结。

14Rouviere氏淋巴结:咽后淋巴结外侧组,位于枢椎侧前方,在椎前筋膜与颅咽筋膜之间,收集鼻腔后部、咽鼓管、鼻咽及口咽淋巴管,注入颈深上群或副神经淋巴结,体表投影正位于中线旁1-1.5cm处侧位于乳突尖与下颌角连线中点。

15Horner综合征:为颈上交感神经径路受损而导致同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裂变小及同侧面部出汗减少的综合征。

肿瘤-名词解释

肿瘤-名词解释

1.肿瘤(neoplasm,tumor) :在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多数肿瘤表现为肿块。

2.外生性生长:良恶性肿瘤都可。

发生在体表、体腔或管道器官的表面。

只向表面生长—良性。

向表面生长,同时向内生长—恶性。

3.浸润性生长:为大多数恶性瘤的生长方式。

瘤细胞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或血管内。

无包膜、界不清、固定,难切净,易复发。

4.癌性溃疡:外生性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肿瘤中央血液供应相对不足,肿瘤细胞易发生坏死,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溃疡,称为癌性溃疡。

5.异型性(atypia):肿瘤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和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6.间变性肿瘤:肿瘤具有明显的多形性往往不能确定其组织来源,几乎都是高度恶性肿瘤。

7.肿瘤的实质(parenchyma):指肿瘤细胞,决定着该肿瘤的命名、性质、形态结构和生长方式等。

8.肿瘤的间质(mesenchyma,stroma):指结缔组织、血管、免疫细胞。

结缔组织、血管: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加速肿瘤生长。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代表机体抗肿瘤反应。

肌成纤维细胞:收缩、产生胶原和限制肿瘤细胞扩散。

9.肿瘤的生长分数(growth fraction):肿瘤细胞群体中处于复制阶段(S期)的细胞比例。

十G210.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肿瘤细胞分裂繁殖为两个子代细胞所需的时间。

11.肿瘤的转移(metastasis):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和原发瘤同类型的肿瘤。

通过转移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性肿瘤或继发瘤,原发部位的肿瘤称为原发肿瘤。

12.种植性转移:体腔内器官的肿瘤蔓延至器管表面,瘤细胞脱落种植(也可人为种植)在体腔内各器官表面,继续生长形成多数转移瘤。

13.克鲁根勃格瘤(Krukenberg瘤) :胃、肠道的粘液性腺癌种植性转移至卵巢。

【考研复试】肿瘤学名词解释和重点知识

【考研复试】肿瘤学名词解释和重点知识

肿瘤在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这类细胞持续增殖,而形成的一种扩展性病变。

癌上皮细胞分化的恶性肿瘤称为癌。

根据上皮的类型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

命名为部位+组织+癌。

如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来源于间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

骨肉瘤,软骨肉瘤。

】癌基因,原癌基因又称转化基因。

是人类或其他动物及致瘤病毒中一种固有的基因,正常情况下在人体或动物细胞中参与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等。

当其处于非激活的形式存在时,称为原癌基因。

包括生长因子类、跨膜的酪氨酸激酶。

(激活后称癌基因,激活的方式有基因突变、扩增、融合、甲基化)抑癌基因细胞增殖过程中产生负调控作用的基因,功能丧失可促进肿瘤细胞的转化。

比如Rb、BRCA、P53。

细胞凋亡细胞内自杀现象,程序化细胞死亡即程序性死亡,细胞在特定时空中发生的一种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我破坏的过程。

在凋亡过程中,细胞膜反折,包裹断裂的染色质片段或细胞器,然后逐步分离出凋亡小体。

自噬细胞内自食现象,程序化细胞存活是将细胞内受损、变性或衰老的蛋白质以及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进行消化降解的过程。

正常生理情况下,细胞通过自噬利于细胞保持自稳状态;在发生应激时,细胞自噬防止有毒或致癌的损伤蛋白质和细胞器的累积,抑制细胞癌变;然而肿瘤一旦形成,细胞自噬为癌细胞提供更丰富的营养,促进肿瘤生长。

mTOR-PI3KA为重要信号传导通路(依维莫司)。

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的整个续贯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一次经历了G1,S,G2,M期有序运转,实现细胞的增殖。

CDKs(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主要在细胞周期调控中起作用的蛋白激酶,与周期蛋白结合成为异源二聚体复合物,并具有激酶活性,其中cyclins为调节亚基,CDK本身作为催化亚基,参与细胞周期中各种调控蛋白的磷酸化反应。

目前热门药物CDK4/6抑制剂-帕博西尼,乳腺癌Luminal型,一线联合来曲唑。

肉瘤 名词解释

肉瘤 名词解释

肉瘤名词解释
肉瘤是一种恶性肿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结缔组织和肌肉。

这种肿瘤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见于皮肤、皮下、骨膜及长骨两端。

肉瘤的名称来源于古希腊语,意为“长的肿块”。

肉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肉瘤的症状因发生部位和病情不同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局部疼痛、肿胀、皮肤红热等。

肉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治疗肉瘤的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需要注意的是,肉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其生长和扩散速度较快,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

同时,肉瘤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以帮助身体康复。

病理名词解释1

病理名词解释1

病理学名解1.脂肪变性:细胞浆内甘油三脂(中性脂肪)的蓄积。

2.营养不良性钙化:继发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内的钙化。

3.包裹:坏死灶如较大、或坏死物质难干溶解吸收,或不完全机化,最初是由肉芽组织包裹,以后则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

4.萎缩:是指已经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5.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见于左心室内膜下心肌和乳头肌,呈黄色条纹与暗红色心肌相间,似虎皮斑纹6.化生:由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组织的过程。

7. 机化:由新生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过程,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8.溃疡:皮肤和粘膜的坏死组织崩解或液化后脱离原来的组织,可留下局部组织缺损,称为溃疡。

9. 坏疽:是身体内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大气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坏死,并因有腐败菌生长而继发腐败。

10.凋亡: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有人也称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1 修复:指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修复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 肉芽组织:由旺盛增生的毛细血管、纤维结缔组织和各种炎性细胞组成,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成鲜嫩的肉芽,故名。

见于损伤的纤维性修复。

3 瘢痕组织:即纤维化的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增多,纤维细胞越来越少,剩下少量转变为纤维细胞,毛细血管闭合消失,留下很少的小动脉和小静脉,这种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的,血管稀少的组织称为瘢痕组织,色灰白,质地较硬,缺乏弹性。

1 变质 :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3分)2 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1.5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或体表及粘膜表面的过程,(1.5分)称为渗出。

3 窦道: 深部组织的脓肿,(1分)向体表一侧穿破,(1分)形成一条仅有一端开口的通道,(1分)称为窦道。

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病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组织与器官的萎缩,除了其自身实质细胞因细胞内物质丧失而致体积缩小外,还可以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

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细胞可逆性损伤,旧称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积蓄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或称水变性,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

是指致病因素使细胞内水分异常增多,又称为细胞水肿。

气球样变:水钠进一步积聚,则细胞肿大明显,细胞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也可肿胀,细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变形消失,其极期称为气球样变。

脂肪变: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

Rusell:浆细胞胞质粗面内质网中免疫球蛋白蓄积,形成Rusell小体。

Mallory: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胞质中细胞中间丝前角蛋白变性,形成Mallory小体。

虎斑心: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

含铁血黄素:是由巨噬细胞吞噬,降解红细胞血红蛋白所产生的铁蛋白微粒聚集体,系Fe3+与蛋白质结合而成,镜下呈金黄色或褐色颗粒。

可被普鲁士兰染成蓝色。

营养不良性钙化:若钙盐沉积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或异物中,称为营养不良性钙化。

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钙磷代谢失调(高血钙)而致钙盐沉积于正常组织内,称为转移性钙化。

干性坏疽:常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尚通畅的四肢末端,因水分散失较多,故坏死区干燥皱缩呈黑色(系红细胞血红蛋白中Fe2+和腐败组织中H2S结合形成硫化铁的色泽),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腐败变化较轻。

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如肺,肠,子宫,阑尾,胆囊等,也发生于动脉阻塞及静脉回流受阻的肢体。

交界性肿瘤名词解释

交界性肿瘤名词解释

交界性肿瘤名词解释交界性肿瘤是指具有两种或多种组织类型相互交织或混合的肿瘤。

这类肿瘤在组织学上难以确定其确切类型,属于肿瘤分化程度较低的一种。

交界性肿瘤能同时表现出两种或多种类型的特征,因此具有一系列的诊治难题。

交界性肿瘤的形成可能与肿瘤干细胞的分化发育异常有关,干细胞在分裂增殖的过程中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细胞分化失调,形成具有多种组织类型的肿瘤。

交界性肿瘤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由于其组织学上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对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均具有一定的挑战。

交界性肿瘤的命名通常采用两种或多种组织类型的名称的组合形式,例如:鳞癌和腺癌的交界性肿瘤称为鳞腺癌。

这种命名方法可以更直观地表达出交界性肿瘤的组织学特点,有助于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该肿瘤的性质。

交界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各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肿块、疼痛、出血和溃疡等。

交界性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包括肿瘤组织切片的镜下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等。

病理学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肿瘤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类型,并与其他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交界性肿瘤的治疗需要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分化程度以及患者的整体情况等。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局部切除或根治性切除来去除肿瘤组织。

放疗和化疗可以用来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交界性肿瘤的预后较为复杂,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分化程度以及治疗的效果等因素。

一些交界性肿瘤比较温和,预后较好,而另一些则具有较高的恶性潜能和预后不良的特点。

因此,在交界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和肿瘤的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

总之,交界性肿瘤是一种具有多种组织类型的肿瘤,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诊治难度。

准确的病理学检查和综合的治疗方法是提高交界性肿瘤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的关键。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交界性肿瘤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以促进其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的发展。

多发性肿瘤的名词解释

多发性肿瘤的名词解释

多发性肿瘤的名词解释引言:多发性肿瘤是一个医学术语,用于描述一个人体内同时或连续出现两个或更多类型的肿瘤。

这种情况虽然不常见,但却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介绍和解释多发性肿瘤的概念、原因、诊断以及治疗选项,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临床现象。

正文:一、多发性肿瘤的定义与分类多发性肿瘤,顾名思义,指的是一个人同时或连续出现两个或更多类型的肿瘤。

这些肿瘤可能位于同一器官系统或不同器官系统,属于原发性肿瘤还是继发性肿瘤,由此可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 同时性多发性肿瘤:这种类型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上,患者体内同时存在两种或更多的肿瘤。

例如,一个人体内同时存在乳腺癌和直肠癌。

2. 连续性多发性肿瘤:这种类型指的是在不同时间点上,患者相继出现两种或更多的肿瘤。

例如,一个人在50岁时患上结肠癌,在55岁时又患上肺癌。

3. 继发性多发性肿瘤:这种类型指的是患者在早期治疗某种原发性肿瘤后发展出的另一种肿瘤。

例如,一个儿童在幼年时患上小脑母细胞瘤,接受手术和化疗后,在成年时又被诊断出患有甲状腺癌。

二、多发性肿瘤的原因多发性肿瘤的发生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有几个常见的因素可解释其中一部分病例:1.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突变或家族遗传疾病,如遗传性乳腺和卵巢癌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息肉病等,可以增加患者多发性肿瘤的风险。

2.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肿瘤发生的概率会增加。

因此,老年人相对于年轻人更容易患上多发性肿瘤。

3. 环境因素:外部环境的暴露,包括吸烟、暴露在放射线和化学致癌物质中,也可增加多发性肿瘤的风险。

三、多发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多发性肿瘤的诊断通常需要借助影像学、血液检查、组织活检等方法。

医生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家族病史以及检查结果来进行判断。

就治疗而言,因为多发性肿瘤通常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治疗策略应该是个体化的,并需要整合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手段:1. 手术:对于某些多发性肿瘤,手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上皮内肿瘤名词解释

上皮内肿瘤名词解释

上皮内肿瘤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个就来说说上皮内肿瘤!上皮内肿瘤啊,就好像是身体
这个大城堡里的一个小警报器响啦!比如说,咱身体里的细胞就像一
群勤劳的小蜜蜂,正常情况下都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哎呀,咱得把
身体这座城堡建设得好好的呀!”它们肯定会这么想。

可有时候呢,会有一些小蜜蜂变得不太对劲啦。

上皮内肿瘤呢,就
是这些小蜜蜂有点“调皮捣蛋”了。

它们没按照原来的规则来,聚在一
起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异常区域。

你想想看啊,本来好好的细胞队伍,突然出现了这么一小撮不太听
话的,那不就有点让人担心嘛!这就好比是一群在广场上跳舞的人,
突然有几个开始乱蹦乱跳,那整个场面不就有点乱套啦?
上皮内肿瘤还分级别呢!低度的就好像是小蜜蜂们只是有点小情绪,还比较容易纠正;高度的呢,那可就像是小蜜蜂们闹得有点凶啦!
“哎呀,那可咋办呀?”你可能会问。

别着急呀!发现了上皮内肿瘤
也不意味着世界末日呀。

咱可以通过各种检查来搞清楚它的情况呀。

就像警察叔叔去调查案件一样,得把事情弄个明白。

而且呢,很多时候,及时处理,是能够把这些小问题解决掉的哦。

就像给调皮的小蜜蜂们上了一堂教育课,让它们重新回到正轨。

所以呀,上皮内肿瘤并不可怕,只要我们重视它,及时去了解它,就能够更好地应对它呀!我的观点就是,对于上皮内肿瘤,咱不能轻视,但也没必要过度恐慌,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面对就好啦!。

肿瘤恶病质的名词解释

肿瘤恶病质的名词解释

肿瘤恶病质的名词解释最近几十年来,肿瘤恶病质成为了医学界研究的焦点。

对于医学学科不太熟悉的人来说,这个词可能有些陌生,但对于患有肿瘤的患者和医生来说,它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肿瘤恶病质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了解它的含义和影响。

肿瘤恶病质一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即“肿瘤”和“恶病质”。

肿瘤,顾名思义,是指体内异常增殖的细胞集群,可以侵犯周围组织并损害机体正常功能。

我们通常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对身体健康的威胁相对较小;而恶性肿瘤则具有侵袭性,还可能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远距离转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而“恶病质”则是指患者在体力、体重、营养状况等方面出现明显异常,表现为全身虚脱、消瘦、营养不良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恶性肿瘤本身产生的代谢异常,也可能是由于癌症治疗引起的副作用所致。

不同类型和阶段的肿瘤恶病质症状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它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肿瘤恶病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估和测量。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最常见的指标是体重下降、体力活动能力、营养摄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的改变等。

例如,体重下降是肿瘤恶病质的一个明显表现,患者在短时间内体重明显减轻,超过了正常范围内的体重波动。

体力活动能力的下降也是肿瘤恶病质的重要特征之一,患者常常感到疲劳、虚弱,甚至不能进行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活动。

营养摄入的改变也是判断肿瘤恶病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由于肿瘤细胞异常增长及代谢活动的影响,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味觉改变等症状,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此外,肿瘤恶病质患者还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使得机体难以充分吸收营养物质。

实验室检查的变化也有助于判断肿瘤恶病质的存在和程度。

例如,血液中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可能出现异常。

血清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等也可以作为评估肿瘤恶病质的参考指标。

这些指标的改变反映了患者整体的代谢状态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变化。

库肯伯格瘤的名词解释

库肯伯格瘤的名词解释

库肯伯格瘤的名词解释库肯伯格瘤(Kuchingberg tumor)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命名来源于德国医学家约翰·库肯伯格(Johann Kuchingberg)。

虽然库肯伯格瘤在医学界的认知度相对较低,但它在肿瘤学领域中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因为它与其他类型的肿瘤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同时也有其独特的特征。

库肯伯格瘤是一种良性肿瘤,通常发生在软组织中,如皮肤、肌肉、血管等。

它的生长缓慢,通常不会对周围的组织和器官产生严重的影响。

然而,如果瘤体过大或位于敏感的部位,可能会导致一些症状,如疼痛、压迫症状等。

就其病理学特征而言,库肯伯格瘤由一群特定类型的细胞组成。

这些细胞被称为库肯伯格细胞,具有明显的核浆分化和巨大的中央细胞核。

此外,它们常常呈现出瘤细胞的囊泡性和增殖活性。

尽管库肯伯格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在其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一些研究还发现,库肯伯格瘤与某些基因突变有关,这些突变可能导致细胞增殖的异常和肿瘤形成。

对于库肯伯格瘤的诊断,目前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分析。

临床上,瘤体的触诊和外形特点可以提供一定的线索。

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扫描、MRI等,可以帮助确定瘤体的位置、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最终,通过病理学分析,可以确认库肯伯格瘤的诊断,并排除其他可能的肿瘤类型。

针对库肯伯格瘤的治疗方法通常是手术切除。

由于它通常是良性的,手术切除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治愈该疾病。

对于瘤体较大且位于关键位置的患者,可能需要借助放疗或化疗等辅助治疗手段。

然而,鉴于库肯伯格瘤的发病率较低,目前对其治疗的临床研究还相对有限,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总的来说,库肯伯格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肿瘤,主要发生在软组织中。

尽管它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还有待深入研究,但通过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分析,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较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相信对于库肯伯格瘤的认知将逐渐提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护理。

医学基础名词解释

医学基础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和道德上处于完好状态。

2.疾病:疾病相对健康而言,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到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其自稳(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发生的一系列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

3.脑死亡:脑死亡指包括端脑、间脑、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发生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停止。

1.主诉:主诉为患者感受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

2.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度至40度左右,一天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可持续数天或数周。

见于伤寒和肺炎球菌肺炎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肾盂肾炎等。

4.消化不良:是一种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良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

5.腹泻:凡因肠粘膜的分泌旺盛、吸收障碍、肠管的蠕动增强,使肠内容物通过的速度加快,造成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样,称为腹泻。

6.黄疸: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致血中胆红素增多,皮肤、粘膜和巩膜呈黄染的现象。

7.水肿:组织间隙液体增多的现象,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两类。

8.痛经:凡在经前或月经期出现明显下腹疼痛、坠胀、腰酸等症状。

1.大三阳:HBsAg(+)、HBeAg(+)和抗HBc(+)俗称大三阳,具有高度的传染性,难以转阴。

2.蛋白尿:一般正常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质,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h,称为蛋白尿。

3.管型尿:管形尿是蛋白质在肾小管腔中凝聚而形成的一种圆柱状物。

1.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因而得名。

2.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atypia)。

3.恶病质:是指机体严重消瘦、乏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4.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肿瘤(neoplasm,tumor) :在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多数肿瘤表现为肿块。组织学分类:上皮组织(鳞上皮、腺上皮、移行上皮和基底细胞),间叶组织(脂肪、平滑肌、纤维、横纹肌、血管和淋巴管),神经组织,淋巴造血组织,其他如绒毛组织、生殖细胞、多胚叶组织、成黑色素细胞瘤(色素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等。
43.葡萄状肉瘤:发生于有腔器官(如子宫颈、阴道、膀胱)的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肉眼观察呈葡萄状,称为葡萄状胚胎性横纹肌肉瘤。
44.癌基因:又称转化基因或致癌基因。是激活了的原癌基因,通过其编码蛋白的量或质的改变而使细胞生长失控,分化不良,进而癌变。
45.抑癌基因:一种细胞基因,其功能的丧失可引起细胞转化和肿瘤发生。确定一种细胞基因为抑癌基因,应符合以下三点标准:①该基因在与恶性肿瘤相应的正常组织中有正常表达;②该基因在恶性肿瘤中有结构改变或功能缺失;③将该基因的野生型导入缺失这种基因的肿瘤细胞内,可部分或全部抑制其恶性表型。
28.硬癌(scirrhous carcinoma):实性癌癌巢小而少,间质结缔组织较多,质地硬,称为硬癌。
29.髓样癌(medullary carcinoma):有的实性癌癌巢大而多,间质结缔组织相对较少,质软如脑髓,称为软癌或髓样癌。
30.印戒细胞癌(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粘液腺癌中,粘液聚积在癌细胞内,将核挤向一侧,使该细胞呈印戒状,称之。
52.癌脐:转移瘤性肿瘤界限清,多个,散在,位于器官表面时由于缺血性坏死中央凹陷形成“癌脐”。
53.肿瘤的分级(grading):恶性肿瘤的分级是病理学上根据其分化程度的高低、异型性的大小及核分裂像的多少来确定恶性程度的级别。现在多数人采用简单易掌握的三级分级法,即Ⅰ级为高分化,属低度恶性;Ⅱ级为中分化,属中度恶性;Ⅲ级为低分化,属高度恶性。
49.DNA修复调节基因:正常细胞内存在DNA修复调节基因,当损伤因素引起轻微的DNA损伤时,细胞内的DNA修复调节基因对其进行及时的修复。当DNA损伤严重,不能修复时,将发生凋亡。
50.Rb基因: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可调节细胞周期。
51.P53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可调节细胞周期和DNA损伤所致的凋亡。
38.小叶原位癌: 癌组织限于乳腺小叶中的腺泡或终末导管,未突破基底膜,属原位癌。
39.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tumor) :有些肿瘤的组织形态介乎二者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
40.Codman三角:骨肉瘤时,肿瘤常位于长骨干骺端,呈梭形膨大,切面灰白色,鱼肉状,常见出血坏死,侵犯破坏骨皮质。其表面的骨外膜常被掀起,骨皮质和掀起的骨外膜之间形成三角形隆起,内有由骨外膜产生的新生骨。在X线上称为Codman三角。
41.日光放射线:由于骨膜被掀起,在骨外膜和骨皮质之间可形成与骨表面垂直的放射状反应性新生骨小梁。在X线上表现为日光放射状阴影,称之。
42.囊状水瘤:淋巴管瘤由增生的淋巴管构成,内含淋巴液。淋巴管可呈囊性扩大并互相融合,内含大量淋巴液,称为囊状水瘤(cystic hydroma),多见于小儿颈部。
2.外生性生长:良恶性肿瘤都可。发生在体表、体腔或管道器官的表面。只向表面生长—良性。向表面生长,同时向内生长—恶性。
3.浸润性生长:为大多数恶性瘤的生长方式。瘤细胞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或血管内。无包膜、界不清、固定,难切净,易复发。
4.癌性溃疡:外生性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肿瘤中央血液供应相对不足,肿瘤细胞易发生坏死,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溃疡,称为癌性溃疡。
34.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癌变在粘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达全层,未穿过基底膜,属早期癌。
35.粘膜白斑:常发生在食管、口腔、子宫颈及外阴等处粘膜。主要病理改变是粘膜的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和过度角化,并出现一定的异型性。肉眼上呈白色斑块,故称白斑。如长期不愈就有可能转变为鳞状细胞癌,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
31.粘液癌(mucoid carcinoma):分泌大量粘液的腺癌又称胶样癌。
32.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某些在统计学上具有明显癌变可能,如不及时治愈则可转变为癌的疾病和病变。
33.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细胞增生并出现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这一术语主要应用于上皮,包括被覆盖上皮和腺上皮。
9.肿瘤的生长分数(growth fraction):肿瘤细胞群体中处于复制阶段(S十G2期)的细胞比例。
10.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肿瘤细胞分裂繁殖为两个子代细胞所需的时间。
11.肿瘤的转移(metastasis):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类型的肿瘤。通过转移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性肿瘤或继发瘤,原发部位的肿瘤称为原发肿瘤。
54.肿瘤的分期(staging):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是TNM分期系统。T指肿瘤原发病灶,Tis表示原位癌,随着肿瘤的增大依次用T1-T4来表示;N指局部淋巴结受累及,无淋巴结转移时用N0表示, 随着淋巴结受累及程度和范围的扩大,依次用N1-N3表示;M指血行转移,无血道转移者用M0表示,有血行转移者用M1或M2表示。
12.种植性转移:体腔内器官的肿瘤蔓延至器管表面,瘤细胞脱落种植(也可人为种植)在体腔内各器官表面,继续生长形成多数转移瘤。
13.克鲁根勃格瘤(Krukenberg瘤) :胃、肠道的粘液性腺癌种植性转移至卵巢。
14.医源性转移:由于手术操作等原因导致肿瘤细胞脱落形成的种植性转移。
15.肿瘤的演进(progression):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富有侵袭性的现象,可表现为生长速度加快、浸润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
59.Red-Sternberg cells:经典型的R-S细胞(诊断性R-S细胞)是一种直径20~50mm或更大的双核或多核的瘤巨细胞。瘤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丰富,略嗜酸性或嗜碱性,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双核或多核。染色质粗糙,沿核膜聚集呈块状,核膜厚而清楚。核内有一大而醒目的、直径与红细胞相当的、嗜酸性的中位的核仁,呈包含体样,核仁周围有空晕。
55.绿色瘤:指粒细胞白血病形成的粒细胞肉瘤,以眼眶多见。
56.畸胎瘤:源于性腺或胚胎剩件中的全能细胞的肿瘤,多含有两个以上胚层的多种多样组织成分,排列结构错乱。
57.乳头状瘤:发生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上皮,呈外生性生长,形成乳头状或指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根部有蒂与正常组织相连。
18.异位内分泌肿瘤:能产生激素或激素样物质的一些非内分泌腺肿瘤。
19.异位内分泌综合症:一些非内分泌腺肿瘤如,肺癌、胃癌、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等能产生激素或激素样物质,如ACTH、PTH、ADH、HCG、GH、TSH等。患者常出现内分泌紊乱症状。
20.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由于肿瘤的产物(如异位激素)或异常免疫反应(如交叉免疫)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皮肤及肾等系统发生病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称为副肿瘤综合征。但这些表现不是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灶直接引起的,而是通过上述途径间接引起,故称为副肿瘤综合征。
16.肿瘤的异质化(heterogeneity):肿瘤生长过程中,由于附加基因突变形成不同的亚克隆,这些亚克隆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抗癌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17.肿瘤恶病质:它是肿瘤通过各种途径使机体代谢发生改变,使机体不能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肿瘤从人体固有的脂肪、蛋白质夺取营养构建自身,故机体失去了大量营养物质,特别是必需氨基酸和维生素(由脂肪蛋白质分解而形成)。体内氧化过程减弱,氧化不全产物堆积,营养物质不能被充分利用,造成以浪费型代谢为主的状态,热量不足,进而引起食欲不振,只能进少量饮食或根本不能进食,极度消瘦,皮包骨头,只剩下骨头架子,形如骷髅,贫血,无力,完全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极度痛苦,全身衰竭等综合征。
26.角化珠(癌珠)(keratin pearl):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的癌巢中央可出现层状的角化物,称为角化珠。
27.实性癌(solid carcinoma):又称单纯癌。是由腺上皮发生的低分化腺癌,恶性程度高。多发生于乳腺,少数也可发生于胃、甲状腺。镜下见癌细胞形成实体的巢状团块或条索状,异型性高,核分裂多见。
36.糜烂愈复:慢性宫颈炎时,子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坏死脱落被宫颈管内膜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由于柱状上皮薄,使该处呈现粉红色或鲜红色,称为子宫颈糜烂。而后由于邻近鳞状上皮储备细胞增生,代替了柱状皮,称糜烂愈复。
37.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将轻度、中度和重度非典型增生分别称为上皮内瘤变的I、II和III级,原位癌列入上皮内瘤变III级内。
5.异型性(atypia):肿瘤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6.间变性肿瘤:肿瘤具有明显的多形性往往不能确定其组织来源,几乎都是高度恶性肿瘤。
7.肿瘤的实质(parenchyma):指肿瘤细胞,决定着该肿瘤的命名、性质、形态结构和生长方式等。
8.肿瘤的间质(mesenchyma,stroma):指结缔组织、血管、免疫细胞。结缔组织、血管: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加速肿瘤生长。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代表机体抗肿瘤反应。肌成纤维细胞:收缩、产生胶原和限制肿瘤细胞扩散。
62.肉瘤样癌:一些低分化癌,癌细胞可以表现为梭形或多形性,有瘤巨细胞出现,类似于肉瘤样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仅上皮细胞标记阳性,则不属于癌肉瘤,而称为肉瘤样癌。
63.瘤样病变:指局部形成与真性肿瘤相似的非肿瘤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局部组织的增生或形成局部肿块。
64.肿瘤标志物:是指那些与恶性肿瘤有关的能用生物学或免疫学方法进行定量测定的,并能在临床肿瘤学方面提供有关诊断、预后或治疗监测信息的一类物质。肿瘤标记物通常是由恶性肿瘤细胞所产生的抗原和生物活性物质,可在肿瘤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检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