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合集下载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温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温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温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2.18•【字号】温政发〔2024〕6号•【施行日期】2024.0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温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温政发〔2024〕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温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第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全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新定位新使命,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系列决策部署,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深入实施“强城行动”,全面推进“四大振兴”,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着力稳增长提质效、打基础利长远、除风险保平安,奋力实现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货物贸易出口额增长5.5%、稳定全国1%的份额,实际使用外资额6亿美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5%以上,新引育人才2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86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95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03万人;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减排量、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等约束性指标确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10人/亿元以内。

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前言. 1一、发展背景与趋势. 2(一)国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来. 2(二)浙江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设想. 2(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3二、现实基础和优劣势分析. 5(一)现实基础. 5(二)优势分析. 10(三)劣势分析. 11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14(一)指导思想. 14(二)基本原则. 14(三)发展目标. 15四、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 17(一)先进装备制造业. 17(二)新能源产业. 19(三)新材料产业. 21(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3(五)节能环保产业. 25(六)生物产业. 26五、主要任务. 28(一)着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及项目. 28(二)着力实现重点领域突破,攻克一批关键技术. 28(三)着力完善政府引导机制,实施一批示范应用工程.29(四)着力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引进一批领军人才. 30(五)着力规划科学空间布局,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区. 31六、产业空间布局. 32(一)总体框架. 32(二)分类产业布局. 36七、保障措施. 39(一)加强组织领导. 39(二)出台相关政策. 39(三)拓宽投融资渠道. 40(四)搭建“产、学、研”平台. 40(五)培育推进重大项目. 41附表1: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及主导产业附表2: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布局附表3: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重点建设平台附表4: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重点培育项目附图1:总体框架图附图2:产业集聚区布局图前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结合,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属于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它最突出特点是各地产业发展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初始水平,在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具有很大发展空间、较快成长速度和较大成长幅度,还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是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核心力量。

《区经信局工业经济工作要点》

《区经信局工业经济工作要点》

《区经信局工业经济工作要点》一、总体思路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发展处于重要转型期、机遇期,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更加注重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更加注重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更加注重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突出抓好工业投入、自主创新、节能降耗、企业改革管理、运行调控等关键措施的落实,努力实现全区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主要目标力争各项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继续保持全区工业经济较快发展。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增长20%,产销率达到98%以上,两金占用增幅控制在15%以内。

三、工作重点及措施三项工作重点:一是更加注重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以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推进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为重点,加速传统产业的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全力向产业链高端迈进,特别注重提高轻工纺织、机械铸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培育一批适应市场需要、拥有核心技术、重视创新、机制灵活的优势企业和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优势。

二是更加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重点推进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引导企业加强高端产品、终端产品研究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关键措施,大力实施国家和省市技术创新工程,加强创新平台、创新联盟和创新型企业三大载体建设,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膨胀。

依托现有新兴产业基础和优势,突出大项目带动,以应用开发带动产业发展,结合重点产业技术改造和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新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产业化、规模化进程,着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重点推进圆友玻化微珠、三建新型建材、恒联再生纤维素膜等一批节能环保、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促其不断扩张提升,做大做强。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概况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概况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概况分析一、滨海园区概况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2年3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浙江南部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区。

1998年和2000年,省级的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相继设立。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14年来,龙湾园区全部建成,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建成起步区0.5平方千米和启动区0.7平方千米,使温州开发区形成了“一区三园”联动发展的格局和“三园合一”的管理体制,总规划面积将近40平方公里。

我市城市东部将划分为五大功能区,根据目标,五年后,这里将成为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区。

近日,市委办、市府办下发这五大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实施方案。

温州城市东部五大功能区由西向东依次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湾中心区、空港新区、瓯江口新区和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包括滨海园区、民科基地和沙城镇、天河镇和海城街道,区域面积109平方公里,总人口14.6万。

滨海园区位于东海之滨、瓯江口南岸,离温州市行政管理中心21公里,温州铁路货运站13公里。

龙湾拥有大型港区2个,即龙湾作业区、灵昆作业区,温州港拥有大小泊位3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个吨位达到6.2万吨。

滨海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北邻温州机场,南接瑞安丁山,西邻滨海大道,东至沿海规划围垦大堤。

起步区6平方公里(五大道十六路)。

天成围垦吹填工程以于2011年11月24日开工。

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拟分三期用15年时间开发。

起步区创造了惊人的建设速度,计划5年建成结果仅用了3年多时间。

永强机场南侧滨海大道以东,北起滨海一路,南至纬十二路,西起滨海大道,东到滨海塘河,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4.99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为1353.83公顷。

园区就业人口9.78万人,居住人口7.6万,区内有大面积公园与道路水系配合形成绿化系统,分别延伸到东南面大罗山景区和西南面湿地风景旅游区,构成天然的绿化和生态系统,是一个先进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商贸服务、生活居住配套等协调发展,城市功能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人性化现代工业社区。

产业用:“十二五”规划推动行业全面发展

产业用:“十二五”规划推动行业全面发展


公共服 务平 台建设 、产 业结 构调整和 节 能减 排 方面
“ 二 五 ”末 汽车 的年 产 量 将达 到 3 0 十 0 0万 辆 ,为 交 通 工具 用 纺织 品的 发 展提 供 了广 阔空 间 。根 据
取得突破 。根 据国 家产业政 策和 与社 会 、经 济发 展 的关联 程度 ,规划选 取医疗 与卫 生用纺织 品 、过 滤
化 要求 的提 高 ,各种 高性 能的水 处理过 滤用膜 材料
的市 场需求增 长迅速 。
土 工与 建筑 用 纺织 品 开 发应 用功 能性 机 织 或
经 编土工布 、土工膜 ( 格栅 )注重 新型土工 用纺织 , 品的生态化 开发 。土工 用纺织 品在水 利工程 、垃圾 填 埋场 、高速公 路和铁 路等基 础设 施建设 中应用 广 泛 ,起 到防水 、排 水 、结构增 强 的作 用 ,其 市场状
处理面 料为主 。 集耐 久J、 l 服用性 等综合性 能于 一体 生 的高档 技术纺 织品主 要依赖进 口, 年进 口量在 50 00
万平 方米 以上 。
过 滤与分 离用纺 织品 重点发展 耐高 温、 耐腐 蚀 过 滤材 料、提 高中空 纤维液体 过滤 材料 的性能 、发 展 医药 、 工、 品、 化 食 造纸 等加工领 域过滤 材料 。随 着 国家对空气 排放标 ; 隹的提高 ,火力发 电厂原有 的 静 电除尘设备 将不 能满足 要求 ,将 会使用 除尘效 率
优质 企业 、人 才和 资本加入 到行业 中,优 化产业 结
况 和国 家基 础设施 投资政 策密切相 关。 “ 十二 五 ” 期
间国家在 基础 设施上 的巨额投 资将 带动土 工用纺织
品行业 年均将 增长超过 两位 数。南 水北调 东线一 期

“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居民消费率上升。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

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全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用地高质量利用全周期管理的若干意见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用地高质量利用全周期管理的若干意见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用地高质量利用全周期管理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06.03•【字号】温政办〔2020〕53号•【施行日期】2020.07.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用地高质量利用全周期管理的若干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工业用地(含用海、创新型产业用地M0)是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的重要支撑要素。

为进一步完善工业用地保护和利用机制,提升工业用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促进我市工业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温委发〔2018〕57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工业用地高质量利用全周期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为基本指向,以改革创新为基本动力,按照“总量只增不减、存量有效盘活、质量逐步提升”的要求,创新与完善同步,严控与激励并举,统筹实施工业区块线制度,确保与工业经济增长相匹配的用地规模总量;引导激励存量工业用地内涵式挖潜、集约化利用,提升我市低效工业用地产出效益,为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强化土地要素支撑。

二、发展目标——总量锁定。

摸清全市存量工业用地总量,科学测算未来与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总量规模,并保持10年内总量只增不减。

——存量激活。

开展工业用地综合整治,强化工业用地集约高效利用,着力提升各类工业园区土地开发利用率。

3年盘活“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工业用地3万亩以上。

——增量保障。

优化资源配置,严格落实新增建设用地、建设用海和转而未供土地优先保障工业用地项目,近三年全市每年新增工业用地(用海)供地1万亩以上。

——质量提升。

通过综合施策,实现工业用地产出效益明显提升,政策期限内,每年净增“小升规”工业企业500家以上,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与亩均税收年均提升7%以上。

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及十二五发展规划调研报告

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及十二五发展规划调研报告

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及十二五发展规划调研报告“十二五”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也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战略眼光审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开展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理清“十二五”发展的基本思路,对于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的调研报告,以供讨论。

一、“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评价“十一五”以来,我县紧紧围绕“三个”建设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政府效能不断提升,各项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良好,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正逐步迈向宽裕的小康社会。

“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gdp从的19.36亿元发展到的31.59亿元,年均增长17.9%,人均gdp由5574元增加到8975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

农业产值由的3.76亿元发展到的5.7亿元,工业总产值由的10.92亿元提高到的21.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9%、26.1%。

财政总收入由的1.81亿元提高到的2.1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的1.26亿元提高到的1.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9%、21.9%。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的25.27亿元提高到的42.06亿元,比期初增16.79亿元,年均增长18.5%。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十五”期末,三次产业结构为13.5:38.5:48,调整为11.9:36.9:51.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业继续稳步发展。

“十二五”规划与绿色发展

“十二五”规划与绿色发展

2010年10月17日10:12 文汇报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获得中国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做访问教授和客座研究员。

国情问题研究专家,1998年起创办《国情报告》,产生了广泛影响。

2011年,中国将开始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五年规划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手段,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十二五”时期,中国既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挑战,也拥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绿色发展,推动绿色革命,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发展模式由“黑猫”向“绿猫”转型。

绿色发展不仅仅是国家的重要发展目标,同时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治理、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的主要途径之一。

2010年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同时又是“十二五”规划的制订之年,明年中国将正式实施“十二五”规划。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了人们对“十二五”规划的普遍期盼。

一、经济增长越快,并不意味着社会的净福利越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其理论框架是什么?实际上很简单,就是提出了经济社会净福利的最大化,这一方面意味着民生福利最大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经济社会发展成本要最小化。

从经济角度看,经济净福利如果用绿色GDP来表示的话,就应该考虑包括资产损失、环境污染等在内的成本,同时,从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的话,经济社会的净福利也应该考虑各类社会成本的存在。

以往,我们都认同发展是硬道理,在很多人那里,实际上增长是硬道理。

但经济增长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简单;事实上,并不是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社会的净福利就越大。

经济增长速度往往有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经济的增长速度越快,社会的净福利反而是急剧下降的。

1996年到2000年我国的“九五”计划时期,当时的经济增长率平均只有8.63%,这个时期,无论是能源消耗、发电量,还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仅是低增长的,有的还是负增长的。

“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方案可编辑

“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方案可编辑

“⼗⼆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案可编辑⽬录前⾔ (3)(⼀)部分重点⾏业所需装备⽔平显着提升 (4)(⼆)重点⾏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4)(三)产业可持续发展能⼒进⼀步加强 (4)⼆、⾯临的国内外形势 (4)(⼀)国际竞争⽇趋激烈对产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新挑战 (5)(⼆)加快⼯业转型升级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新机遇 (5)(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新需求 (5)(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产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新任务 (5)三、指导思想和发展⽬标 (5)(⼀)指导思想 (5)(⼆)发展⽬标 (5)四、重点任务 (6)(⼀)加强技术创新能⼒建设 .................................... 6 “⼗⼆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案【最新资料,WORD ⽂档,可编辑修改】(⼆)构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6)(三)⼤⼒开发关键和共性技术 (6)(四)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7)(五)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7)五、重点领域技术发展⽅向 (7)(⼀)原材料⼯业 (7)(⼆)装备制造业 (8)(三)消费品⼯业 (9)(四)信息产业 (9)六、保障措施 (10)(⼀)建⽴统筹协调机制 (10)(⼆)加⼤资⾦投⼊⼒度 (10)(三)发挥政策引导作⽤ (10)(四)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10)(五)扩⼤国际科技合作 (11)(六)加⼤⼈才培养⼒度 (11)前⾔“⼗⼆五”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实现重⼤关键和共性技术突破,加快发展⽅式转变,是当前⼯业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

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现经济发展⽅式转变、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段,也是⾛新型⼯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撑。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五”期间⼯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的⽬标和重点任务,引导和加强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作,促进⼯业转型与升级,特制订《“⼗⼆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3.23•【字号】温政办[2007]33号•【施行日期】2007.03.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温政办〔2007〕3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现将《温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七年三月二十三日温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承前启后、加快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

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实现建设“三个温州”的目标。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是《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目的是以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加快推进改革攻坚力度,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

本规划是我市“十一五”时期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背景(一)“十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十五”期间,我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深入实施“三个温州”战略,不断深化和推进改革,微观主体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政府职能转变取得进展,改革为温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坚实的保障。

1.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战略性成果。

积极实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全面进行股份化改制,全面改革劳动用工制度,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到“十五”期末,国有工业企业已完成改制达到90%以上。

在国有工业企业改革顺利推进的同时,非工业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也在稳步推进。

温州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温州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温州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温州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排头兵之一,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城市。

我对温州产业发展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主导产业温州的主导产业是制造业,尤其是鞋业和服装业。

温州的鞋业以生产高质量、高性价比的鞋类产品而闻名,被誉为“中国鞋都”。

温州的服装业也以中低档次的时尚产品著称。

这两个产业的发展对温州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了巨大支撑。

二、新兴产业除了制造业,温州还在不断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科技创新领域,温州有着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孵化环境。

高新技术企业和创业孵化基地的数量逐年增加,为温州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外贸发展作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温州的外贸发展势头迅猛。

温州的企业通过自主品牌建设和国际营销创新,成功打造了一批知名的外贸品牌。

不仅在传统的鞋类和服装领域有着强大的竞争力,还在电子产品、家居用品等领域有所涉足。

四、金融服务温州作为中国的民营经济重镇,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也非常活跃。

温州的私人银行、股权投资基金、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数量众多,为温州的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和创业服务。

五、产业转型尽管温州的传统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也面临着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挑战。

尤其是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温州需要加大对高新技术、绿色制造等领域的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六、政府支持温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创新力度、加强金融政策支持等途径,为温州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府服务。

七、展望未来温州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城市,其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温州的产业将继续围绕制造业和创新产业两大支柱发展,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为温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综上所述,温州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

同时,温州还面临着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和绿色发展,以实现更加高质量的发展目标。

解读国家十二五规划

解读国家十二五规划

解读二:基本实现工业化
三是传统比较优势渐失。(经济全球化和技术 创新的加快,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比较 优势正在逐渐削弱,知识和技术成为竞争的最 为重要的关键因素)
四是工业化推进面临制度障碍。(中央与地方 双重控制体制导致产业趋同于重复建设、国内 市场分割;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和财政 收入,降低税收、扭曲劳动力价格以及土地价 格)
解读三:阻碍中国未来发展的 几个突出问题
问题一: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失衡。 首先是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农业基础 较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其次 是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 拉动,导致消费低迷,内需严重不足;最后,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失衡,严重挑战社会 和谐。 问题二大蛋 糕”,但如何分好蛋糕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得 到解决。按联合国日均一美元以下的贫困标准 计算,迄今中国仍有近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2010年10月15至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 会,有关“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经 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前景。
解读国家『十二五规划』
前 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迄今已经制定了十一个“五年计划”,目前正 着手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制 定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一部分,主要 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布局和国民经 济重要比例关系作出相应的规划,为国民经济 发展远景确立目标和方向。 2006-2010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第一次 从“五年计划”中改为“五年规划”,传递的 信息主要是强制性和指令性计划逐渐消失、计 划经济体制基本破除,国家全面接受市场经济 观念。
解读三:阻碍中国未来发展的 几个突出问题
问题三:完成了工业产品的数量积累,但缺乏 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工业化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按 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制造 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15个大类 中名列前三。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计算机、移动通信、抗生素、疫苗等产品产量 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的制造业技术对外 依存度较高、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上处于价值 链的低端。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7.14•【字号】温政发〔2020〕13号•【施行日期】2020.07.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为主载体,加快传统制造业重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促进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政策意见。

一、强化创新驱动发展1.支持核心技术攻关研究。

每年择优遴选不超过25%的基础性科研项目予以立项,每个项目根据立项申请额度,市级财政给予不超过10万元补助。

在“5+5+N”领域实施市级重大科技创新攻关项目,按照项目评审结果分三类给予不超过500万元、300万元和100万元的补助,其中企业承担的转化应用类项目补助比例不高于项目总经费25%;从中单列10个左右项目专项用于自创区(科创走廊)(以下简称“一区一廊”)内两大主导产业领域,单列项目给予研发投入(不含财政补助)35%、不超过500万元的补助。

以第一项目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的,分别奖励300万元、200万元;以第一项目完成单位获得省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省科学技术进步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奖励80万元、50万元、30万元;获得省科技大奖的奖励100万元。

2.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对企业的R&D投入,按照在浙江省企业研究开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录入、税务部门认定的上年度允许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核查调减部分相应扣除)的10%给予不超过300万元的补助。

经认定的企业自主的省级以上创新载体,每年为温州其他企业提供公共服务超出500万元的部分,按照提供公共服务合同执行额的20%给予不超过200万元的奖励。

温州市科技局、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温州市科技局、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温州市科技局、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3.02.11
•【字号】温政发〔2023〕8号
•【施行日期】2023.02.1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技计划
正文
温州市科技局、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
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温政发〔2023〕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为主载体,加快传统制造业重塑和。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温州市重点行业落后产能认定标准指导目录(2013年版)的通知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温州市重点行业落后产能认定标准指导目录(2013年版)的通知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温州市重点行业落后产能认定标准指导目录(2013年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3.04.22•【字号】温政办〔2013〕62号•【施行日期】2013.04.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正文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温州市重点行业落后产能认定标准指导目录(2013年版)的通知温政办〔2013〕6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为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浙江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指导目录(2012年本)》及有关产业政策规定,综合考虑规模、设备、工艺、产品及行业能耗限额、行业水耗限额、环保排放等各种指标,结合我市实际产业状况,市经信委联合市质监局、市环保局、市安监局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温州市重点行业落后产能认定标准指导目录(2013年版)》。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年4月22日温州市重点行业落后产能认定标准指导目录(2013年版)市经信委市质监局市环保局市安监局一、钢铁行业落后产能认定标准适用范围:全市范围内的钢铁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

标准来源:《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2年修订)》、《浙江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指导目录(2012年本)》、国家行业能耗标准GB21256-2007、浙江省地方标准DB 33/806-2010。

具体认定指标:(一)生产规模。

粗钢年产量30万吨以下,且合金钢比小于60%的特钢企业(不含合金钢比100%的高速钢、工模具钢等专业化企业)。

(二)工艺装备。

(1)生产地条钢、钢锭或连铸坯(机械铸造用钢锭除外)的工频炉和中频感应炉。

(2)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不含铁合金转炉)。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考试重点要点考生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和基本思路是什么?2.如何正确认识“唯GDP论英雄”等片面论调?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何重要意义?4.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的重大意义?相关知识点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转变发展方式的内涵。

在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从追求经济总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由国家增长优先向为富民优先发展转变,由投资生产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由出口导向向出口和内需并重转变。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基本国情和我国经济成长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需要。

(1)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2)中国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还比较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经济快速发展所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相当大。

(3)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过强,必须将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与扩大内需有机结合起来。

(4)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

(5)人民收入增长还比较慢,发展成果分享的公平性还有待增强。

3.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原则(“五个坚持”)(最新提法,请启航读者注意)。

(1) 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4.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两个坚持、三个转变”)。

(1)两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式。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详细)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详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一节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

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1)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1)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4)第二章总体要求 (8)一、指导思想 (8)二、发展原则 (8)三、发展目标 (9)第三章优化产业发展体系 (13)一、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13)二、全面提升特色优势产业 (15)三、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20)第四章整合提升产业发展平台 (23)一、整合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 (23)二、加快建设一批重要产业基地 (28)三、改造提升一批工业功能区 (31)第五章提升工业创新能力 (34)一、强化技术创新 (34)二、推动品牌创新 (38)三、鼓励管理创新 (39)第六章调整产业组织结构 (41)一、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41)二、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42)第七章推进工业节能减排 (44)一、突出抓好节能降耗 (44)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46)三、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47)四、严格工业污染监管 (48)第八章保障措施 (49)一、强化项目支撑 (49)二、强化土地保障 (50)三、强化资金保障 (51)四、强化人才保障 (51)五、强化政策保障 (52)六、强化执行保障 (53)附表:温州市工业“十二五”续建或拟建重大项目表 (55)附图1:重点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示意图附图2:转型升级工业功能区布局示意图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照《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改委关于温州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根据《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制定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本规划主要提出“十二五”工业发展目标和任务,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指导全市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组织实施“创新强工”战略和“工业转型升级321行动”,推动工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工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6516亿元,工业增加值1389亿元,五年间年均分别增长12.9%和10.6%,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7.5%,产业贡献率达到60.3%;实现工业性投资310亿元,年均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42亿元、利润总额26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7%和15.4%。

全市现有工业单位14万多家,民营企业数量、工业产值、上交税收、外贸出口、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市的99%、96%、75%、95%、80%,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表1-1 2006-2010年温州市主要工业经济指标2、产业结构调整有所突破。

“十一五”期间,全市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获得较快发展。

重工业加速发展,产值比重从2005年的57.4%提高到2010年的64.8%。

服装、鞋革等特色轻工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特征逐步凸显。

企业组织结构持续优化,大中小企业呈协调发展态势。

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加到8096个,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449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8.9%;其中,年总产值或销售额超10亿元企业34家,超5亿元企业94家。

3、空间布局调整持续推进。

“十一五”期间,全市继续把11个重点工业园区(开发区)作为工业集聚发展主平台,规范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2009年,开发面积约56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1095亿元。

及时启动沿海产业带建设和乐清临港产业基地、民科基地等重点产业区建设,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深入落实“退二进三”和“退二提二”等相关政策,工业逐步由以城镇工业功能区为主向以沿海产业集聚区为主的布局结构演变。

4、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市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2010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89亿元,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3%,新产品产值率占比达到9.96 %。

新认定316家高新技术企业,列全省第三位;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180家,年专利授权量突破万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7项;建成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含孵化器)共41个;建成乐清智能电器产业基地、永嘉特种泵阀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基地,以及1个国家级科技产业基地和9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基地。

5、可持续发展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市加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严格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全市单位GDP 能耗降低20%,2010年降到0.595吨标准煤/万元,圆满完成了节能降耗目标。

累计实施308个节能降耗项目,创建232家省级、190家市级清洁生产企业和27家省级绿色企业。

推广应用垃圾及其他废弃物等低品质燃料能源化、LED照明、制革行业清洁生产和无氰电镀等节能新技术。

但是,工业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仍然较慢。

消耗大、污染大、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仍然较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偏低。

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水平较低。

工业用地切分过多,单个项目用地规模过小,产业规模效益难以发挥,且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园区配套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企业规模总体偏小。

工业企业“低小散”尚未根本解决,全市现有工业企业约14.5万家,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占工业企业总数的5.5%,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不足。

企业创新能力仍显不足。

全市R&D经费占GDP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2%),企业技术人员、技术设备难以满足企业研发需要。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处于人均GDP5000美元向10000美元发展、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进入加速期。

同时,随着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工业发展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新环境。

(一)抢抓“四大”机遇1、工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优化带来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国家先后颁布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浙江省、温州市也编制了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或行动方案,在技术开发、项目建设、税收、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政策环境。

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把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积极培育市场。

浙江省、温州市也相继出台了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或培育方案。

这些都为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

2、新一轮沿海开发开放带来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温州将充分把握国家部署东部沿海开发开放、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发挥温州“北承长三角、南接海西区”的国家多重战略结合点优势,加快和扩大海港、空港口岸开放;加强对台合作交流,扩大状元岙港区对台货运直航,开通客运直航,争取永强机场成为对台直航机场;加速完善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区域大交通体系。

这些都将进一步凸显温州作为长三角和海西区枢纽城市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各类物流系统、市场网络建设,构建完善的物品流通、展览和交易体系,有助降低工业产品的配送成本,有效提升温州产品市场竞争力。

3、温州大都市建设和投资环境改善带来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全市全力构筑温州大都市“1650”空间发展格局,将带动重点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建设,城市投资环境和人才发展环境将大幅度改善,为我市发展先进制造产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条件。

同时,我市在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强化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相继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特别是沿海地区开发和工业用地存量调整,随着大量工业用地加快推出,长期以来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用地严重不足、发展空间缺乏问题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4、世界温商网络整合提升带来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温州把整合提升温商市场网络、打造温商总部服务基地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充分发挥在外温州人资源优势和温州作为后方服务基地作用,加快建立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这将有利于引导我市工业企业整合市内外资源,发挥温州商会网络在拓展国内外市场、促进企业投资中的纽带和平台作用,加大品牌、销售渠道建设力度,实现由传统生产模式向人力资源优势即研发设计与营销网络两端攀升。

有利于吸引在外温州人回乡投资创业,在温设立企业总部或研发、销售中心,进一步推进温州工业转型升级。

(二)应对“三大”挑战1、节能降耗压力加大带来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并且不再按“五年”算总账的方法进行考核,而是要按年度对各地进行一票否决制和行政问责制的目标考核。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节能目标基本确定为单位GDP能耗降低18%左右,预计分解到我市的节能目标为15%左右。

综合考虑我市能耗基数较低和节能潜力较小等因素,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2、企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带来的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消费需求低迷,我国出口面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人民币升值不断加快等不利条件,企业出口成本不断加大。

国际大宗原材料供应偏紧,价格波动频繁并且总体呈现上涨趋势。

随着我国劳动力供求形势变化,预计“十二五”期间的劳动力供给将开始下降,劳动力供给短缺和用工成本上升越来越明显。

并且,随着温州土地供给紧缺、用地价格上涨与生活成本上升,工业发展将面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严峻挑战。

3、区域竞争更趋激烈带来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上海、杭州、南京等中心城市和苏州、宁波、无锡等发达城市,将依托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先进要素集聚优势,加速吸引工业龙头企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省内的丽水、衢州等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部分城市具有发展制造业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对温州发展传统优势制造业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

同时,长三角及海西区各城市主导产业存在较大雷同,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制造业和传统产业上,温州将面临更激烈的区域竞争压力。

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两创”总战略,依托温州“1650”大都市总体格局,围绕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双优化”为重点,以现代产业平台建设为载体,以自主创新、扩大开放为动力,积极培育大产业、做强大企业、引进大项目,突出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建立具有温州特色和全球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全面建成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