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昆曲作为一种文士文化

合集下载

昆曲对中国文化影响分析

昆曲对中国文化影响分析

昆曲对中国文化影响分析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海内外。

它渊源流长,可以追溯到唐代乐府的说唱,发扬光大于明代。

昆曲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深刻而广泛的。

下面将从历史、文化、思想、技艺等方面分析昆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历史影响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发展最为完备的一种,其形态、演唱方式、乐器配合、舞台布置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渊源。

昆曲在演唱、表演、音乐方面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使得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

昆曲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就在它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底蕴之中得到了体现。

昆曲起源于宋朝南唐时期,经过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演方式。

昆曲的历史渊源非常深厚,涉及到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例如宫廷音乐、地方剧种、传统文化等等,它的发展演变也具有相应的历史意义。

昆曲的表演形态,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内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文化影响昆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对于艺术、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深厚的影响。

在文化方面,昆曲以独特的表演形态、精湛的艺术技巧、优美的旋律和词曲,渗透着古代文化、民间传说、宫廷生活等多种文化元素,深刻地反映出了古代中国的思想、风俗和文化内涵。

昆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还涉及到很多生活方面的问题,例如家庭关系、社会伦理、政治道德等等,这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昆曲所展示的社会风俗、人生态度、道德观念等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和传承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思想影响昆曲对于中国思想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通过昆曲的艺术表现形式,观众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昆曲中展现的诸如“以和为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等思想观念,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表述。

昆曲中还经常涉及到哲学和宗教方面的内容,例如佛教、道教、儒家、墨家等等,这些思想文化都对昆曲的表演方式和内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昆曲艺术论文

昆曲艺术论文

昆曲艺术论文昆曲艺术论文昆曲艺术论文【1】摘要昆曲作为一种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昆曲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今这门美轮美奂的戏曲艺术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瑰宝,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传承,本论题正是出于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珍爱,将对昆曲的传播,产生,及历史沿革予以探讨,希其能让读者更深刻了解昆曲这一艺术界的国宝,让美传承下去,以致千秋万代。

关键词昆曲传播昆曲产生历史变迁艺术性一、昆曲传播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的大型昆曲《十五贯》进京演出,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此,《人民ri报》专门发表了一篇关于《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说起》的社论,充分肯定昆曲的艺术价值,周恩来,毛泽东等也特别关注。

此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一大批表演艺术家重又回到昆曲表演舞台,昆曲重新得到人们的认识。

2000年,在文化部直接领导下,江苏省昆山市等单位成功举办了“中国昆剧艺术节”。

期间,各地昆剧院,团纷纷组织艺人“回娘家”交流演出。

百位老艺术家和昆曲爱好者共度百年盛事,昆曲艺术进一步得到重视。

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01年,在古镇周庄兴建昆曲博物馆和古戏台,用来展现昆曲漫长六百年历史,如今的周庄每天安排为过往游人免费表演昆曲,使其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2002年10月,昆山举行纪念昆曲入选文化遗产周年活动,爱川纪子发言说;“昆山创建了昆曲博物馆,并在古镇周庄每天为成千游人安排昆曲演出,对昆曲保护和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随后,由江苏省苏州市政府投资,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与江苏电视总台专题部联合制作,历时近两年,成功摄制讲述中国昆曲历史与艺术成就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共八集)在央视播出,对昆曲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起到很好推动作用。

2004年11月,北京保利剧院全本《长生殿》公演,经过大胆改革后的戏装一时成为人们的焦点。

昆曲

昆曲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源远流长,透过中国昆曲蕴藉雅致的古典美,可以更多地关注中国的戏剧艺术。

昆曲曾经在中国晚期封建社会文化生活中充任盐末齑粉的作用。

作为当时文人士大夫一种主要文化消遣形式的载体,它得到社会支配阶层的支持;作为当时领袖群伦的一种主要声腔剧种形式,它又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注目。

由此,昆曲得以广泛发舒其自身的文化浸润能量,将辐射脉冲穿透社会的肌肤,深入到它的各个角落。

由此,昆曲得以同时进入上流文化圈和山野民众娱乐环境,成为沟通各阶层社会意识的重要渠道。

也由此,昆曲的文化载负构成了当时民间社会的主要内容成份,成为与政体社会相吞吐的补充乐章。

然而,曾几何时,随着红氍毹娱乐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衰退与消逝,昆曲失去了它作为社会娱乐文化主流的基础支撑点,从而哀婉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导致昆曲走向衰竭的主要社会支配力,是时代变换了审美聚焦点。

在时下“快餐文化”盛行的氛围中,昆曲成为曲高和寡而极其脆弱的雅文化,成为最易受流行文化涤荡的对象。

然而,昆曲在它兴盛的时代却并非如此,它也隶属于当时的俗文化范畴,是市井小民贩夫走卒都乐于欣赏的艺术,只是由于文人精神的多量介入,使它的文化品位呈现出俗中偏雅的格调而已。

现在昆曲的所谓“过雅”,是由于在时代转换的路径中当代人丧失了读解它的钥匙,失去了转接其信息符号的接收器。

人们不再能够轻松理解并品味它所运用的文字符号的涵义与意蕴,对于它所采用的韵律森严的词曲格式倍觉疏离,更不用说对其内容与形式所依托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凭空把握了。

由此,昆曲在社会观众心中平添了一丝神秘、一缕朦胧、一层深奥,这是它的致命处。

然而,昆曲所富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又使它具备了传统文化结晶体的品格,于是,当代人对它的品尝与把玩,无形增添了研琢传统文化的意味。

观赏昆剧,在某种意义上与观赏出土文物的意蕴接近。

由此,当代舞台上的传统昆曲演出,就不仅仅具有表层的娱乐文化的审美价值,而且还有绍续历史与文化的内在价值。

浅谈昆曲

浅谈昆曲

班级:会计1004班学号:2101100405 姓名:丁惠平时戏剧作业论文浅谈昆曲昆曲,也称为“昆腔”、“昆剧”,是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省昆山的一个传统声腔剧种。

再往上追溯,它的源头是南戏。

南戏最初流行于浙东一带,称为“温州杂剧”。

为了和北方杂剧区分,便称为南戏。

昆腔则是南戏流传到江苏的一个支脉。

现在,昆曲已被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单中,并名列榜首,是古老中华文化的辉煌的又一例证,是中华名族的光荣。

文化界不少人士认为,这与中国“申奥”成功具有同样的意义。

昆曲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文化价值,这与它的艺术特色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昆曲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历代戏曲家把明清“传奇”——昆曲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便是由昆曲的文学性着眼的。

剧本就是文学著作,优美的古典诗、词、曲是昆曲剧本的组成部分。

昆曲文词典雅生动,从意境的营造到心理气氛的渲染都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昆曲的第二个艺术特点,便是它在音乐上的高度成就。

昆曲成为一个剧种之前,是经历了由元末顾坚到明嘉靖年间魏良辅二百多年丰富、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因此,也可以说昆曲成为一个剧种,它在音乐方面的准备长达二百多年。

这是其他戏曲所没有的。

昆曲的另一个艺术特点便是唱念表演的协调统一。

昆曲的诗词曲强调人物性格、戏剧节奏;必须突出语气语调,必须突出语气语调,必须具有鲜明的动作性。

因此,昆曲的唱念必然与表演、舞蹈相辅相成、协调一致,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艺术特征。

提到昆曲,不得不说说汤显祖,在文学思想上,他明确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张,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

他虽然也创作过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传奇。

他是我国古代继关汉卿之后的有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五种,其中著名的是“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而在这四部作品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

《牡丹亭》讲的是一个很美丽、很浪漫的爱情故事,“游园惊梦”一折更是令人难忘。

昆曲艺术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瑰宝

昆曲艺术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瑰宝

昆曲艺术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瑰宝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而昆曲作为其中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代表之一。

昆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精湛的演技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从昆曲的起源、表演特点与魅力以及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意义等方面,探讨昆曲艺术作为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瑰宝。

一、起源和发展昆曲艺术起源于元朝时期,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沧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昆曲以儒、释、道的思想精髓为基础,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二、表演特点与魅力昆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演技而闻名。

昆曲以声腔、唱腔和表演为主要表现手段,以其高亢悠扬的音乐和独特的身段动作,展现了情感的深沉和人物角色的鲜明。

昆曲的表演注重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演员通过声音、动作和面部表情等多种方式,传达出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昆曲还以其细腻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艺术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震撼。

在舞台上,演员们通过优雅的身姿和缓慢的动作,将观众带入一个虚拟的世界,体验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同时,昆曲艺术也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诠释和演绎,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中国文化的深远内涵。

三、昆曲艺术的意义与传承作为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瑰宝,昆曲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首先,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昆曲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昆曲艺术对于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昆曲艺术不仅在中国内地广泛流传,而且在海外华人社区也有广大的影响力。

通过昆曲艺术的推广和交流,可以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最后,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表达人们对于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文化遗产知识:昆曲艺术的魅力——品味唐代戏曲文化,感受中华传统艺术之美

文化遗产知识:昆曲艺术的魅力——品味唐代戏曲文化,感受中华传统艺术之美

文化遗产知识:昆曲艺术的魅力——品味唐代戏曲文化,感受中华传统艺术之美昆曲艺术的魅力——品味唐代戏曲文化,感受中华传统艺术之美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括许许多多的艺术形式。

昆曲艺术是其中的一种,被誉为“中国五大戏曲”之一,也是经典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昆曲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珍品,不管是从其历史渊源、艺术特色、表演技巧和文化内涵上,都足以令人惊叹。

昆曲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精湛的表演技巧,更在于它所传承和体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昆曲艺术起源和发展昆曲是一种流传于中国南方的古典戏曲,在整个中国古典戏曲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和影响。

它起源于唐代,形成于宋元时期。

昆曲的流行区域主要是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

随着昆曲的发展,它吸收了其他戏曲剧种的元素,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形式和格调。

昆曲艺术表演技法昆曲艺术以它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技巧著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

昆曲的表演方式注重情感的细腻和传达,演员往往不是通过大声高喊,而是通过语音语调、面部表情、手势、身段等诸多手段,表现出来角色的内心和情感。

昆曲艺术的特色和魅力昆曲艺术的特色和魅力主要在于其情感的深沉、艺术的精湛和文化的内涵。

昆曲厚重而柔美的情感和流畅的表演技巧,使观众很容易陷入到戏剧中,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又如昆曲歌唱的特点,采用了多声部的演唱方式,常常是演员五音不全,但是通过类似音乐的乐曲调子配以词曲,使昆曲歌唱具有独具特色的韵味和感染力,极具美感。

昆曲艺术中强烈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曲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昆曲中的语言、音乐、舞蹈、服装等元素,都具有戏曲文化的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每一个细节都通过人物故事和文化传统来塑造,又寄托了观众心中的情感。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渗透了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艺术。

昆曲艺术的发展和保护随着时代的变迁,昆曲艺术也逐渐受到了冲击。

在近几十年的时期内,它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昆曲六百年心得体会作文

昆曲六百年心得体会作文

昆曲六百年心得体会作文昆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经历了六百年的发展,昆曲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我来说,学习和欣赏昆曲给我带来了许多心得和体会,下面我将就此展开阐述。

首先,昆曲教会我专注并培养了耐心。

昆曲表演中的每个动作、每个音符,都需要演员经过反复琢磨和练习才能流畅地呈现,而观赏昆曲也需要全神贯注地聆听和观察。

在学习昆曲时,我逐渐意识到,只有通过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领略昆曲的魅力。

在排练中,我也体会到了耐心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反复排练,才能舞台上每个细节都达到最佳状态。

这种专注和耐心,不仅在昆曲学习中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适用。

学着专注,做事情一丝不苟;学着耐心,相信付出和坚持一定会有回报。

其次,昆曲教会我欣赏美和塑造审美情感的能力。

昆曲曲调婉转动听,唱腔高低起伏,表演动作优美,舞台布景精致。

每一部昆曲剧目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观赏昆曲让我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感。

通过欣赏昆曲,我学到了如何去感受、理解和欣赏优美的艺术作品。

我愈发明白,美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

从昆曲中,我学会了用心感受、体味和理解不同的审美感受,提高了我的审美素养。

再者,昆曲教会我团结协作和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昆曲表演是一个高度协同的艺术形式,需要演员之间互相配合,才能展现出最佳的效果。

在与同伴排练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配合,锻炼了用心倾听和合作的能力。

而在公演时,与导演、化妆师、舞台技术人员等各个岗位的合作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只有通过团结协作,才能完成一台优秀的昆曲演出。

这种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不仅在昆曲学习中发挥作用,也对我今后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中有着积极的影响。

最后,昆曲教会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昆曲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通过学习昆曲,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昆曲点评介绍

昆曲点评介绍

昆曲点评介绍
昆曲是中国戏曲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起源于明代,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昆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表演、舞蹈等元素而闻名,它通常以古老的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高亢激昂的唱腔、华美的服饰以及精湛的表演技艺,传递着深沉的情感和文学内涵。

以下是对昆曲的点评介绍:
1.音乐:昆曲的音乐以“三绝”为代表,即琴、笛、鼓。

演唱者
在演出中常常伴随着传统的乐器演奏,音乐旋律悠扬、婉转,通过不同
的唱腔表达情感,给人以深沉的艺术享受。

2.唱腔:昆曲的唱腔非常独特,包括“慢板”、“中板”、“快
板”等不同的唱腔形式。

每一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音域和表达方式,演
员需要通过声音的变化来传递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故事情节。

3.表演:昆曲的表演注重舞台语言和动作的协调。

演员需要通过
身段的灵活运动和面部表情,展现人物的性格、境遇和情感。

同时,昆
曲舞台布景和服装也非常注重细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美学。

4.文学内涵:昆曲常常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
梦》、《西游记》等。

演出过程中,不仅演绎了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故事,
还传达了其中的深刻思想和哲理。

5.文化传承: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代表了一
种特殊的审美和文学追求。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昆曲在传统
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体而言,昆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的文学内涵和浓厚的历史
文化底蕴,为中国戏曲传统增添了独特的光彩。

昆曲论文

昆曲论文

保护与弘扬昆曲文化08020246 李腾摘要:昆曲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和弘扬昆曲文化是我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将重点讲述作者对于保护与弘扬昆曲文化的一些看法,探索出拯救民族瑰宝的新途径。

关键词:戏曲之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通过这学期昆曲鉴赏课的学习,我初步领悟到“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魅力。

昆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保护和弘扬这一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要责任。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代,昆曲淹没在流行音乐的大海之中。

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复兴昆曲,弘扬传统文化。

昆曲被称为“戏曲之母”,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有高尚的艺术观赏性。

对于如何保护昆曲,大概分为两种观点:1、较多的人主张昆曲要原汁原味保护、保存起来,认为唯一的任务是挖掘、抢救、继承、保存、整理,不让遗产丢失,不让昆曲灭绝。

昆曲不需革新和创新,因为她已达到应有的高峰,具有不朽的价值。

古典昆曲现代化、变高雅昆曲通俗化,结果是只能损害甚至毁灭昆曲,会使昆曲面目全非,使昆曲真正价值丧失殆尽;2、有部分人则认为昆曲应该现代化,通俗化。

由于历史原因及自身原因,昆曲观众越来越少,“雅”得连雅人也看不懂读不懂。

如果昆曲一成不变,就只能作为文物保护保存下来,使其纯粹化地保留,即使挖掘了,抢救了许多传统剧目,因为是遗产,只能原封不动成为和起到国粹文物保护作用,或是“克隆”下一代。

我的观点是:昆曲就是在不断与时俱进中发展起来的。

固守不变只会使昆曲丧失活力,反而不利于昆曲的保护。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她是一种有思想有艺术性的产品。

在新的时代和形势下,应当以其为根再长新芽,再多新花,再结新果才是继承的目的。

任何事物和文化都是“与时俱进”的。

昆曲从昆腔起,到昆曲而后清时昆曲是不断创新和成熟的过程,今天昆曲一些优秀“传统节目”正是前人的“新作”,是那个时代的“当代题材”,在今天人们观赏起来必然感到有很大距离。

昆曲的发展及其文化影响

昆曲的发展及其文化影响

昆曲的发展及其文化影响昆曲,又称为“昆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

它源于南宋时期,起源于山东地区,较早流传于南方。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2001年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的民间文化传承中,昆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篇文章将从昆曲的历史沿革、艺术特色、文化价值和现代发展这四个方面来探讨昆曲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影响。

昆曲的历史沿革昆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约有 800 年的历史。

在元、明、清时期,昆曲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完整的戏曲体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五大剧种(京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昆曲)之一。

昆曲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困难期,20世纪30年代,国共内战爆发,昆曲遭到了破坏和抵制,但在1950年代中期起,国家对昆曲进行了重视和保护,大力进行昆曲的推广和研究,这也为昆曲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艺术特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代表之一,昆曲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特色。

昆曲的主管唱者要求准确的发音、清晰的语调,并能够体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配角们则需高度依赖歌唱和音乐手段,塑造他们的角色特性。

昆曲的音乐包括板锣、大鼓、笛子、三弦、小军鼓等乐器,清晰的、优美的旋律为整个剧情注入了生气,极大的提高了观众的感知度。

昆曲的表演形式讲究从容、优雅和动静兼备的效果,运用“四传三接”的表演方式,即手传眼、眼传耳、耳传心,情感常常在暗示和心理描述中体现。

而且,昆曲的内容也多以传统的文献为蓝本,内容深刻,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价值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和深邃。

而且,昆曲既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又是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综合特征,具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通过运用戏曲语言、表演形式、剧情转折,昆曲充分表现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一个演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关于昆曲的传统文化散文

关于昆曲的传统文化散文

关于昆曲的传统文化散文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起源于中国南方,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已成为中
国戏曲中的一朵奇葩,被誉为“东方歌剧”。

昆曲以其独特的唱腔、优美的舞姿和精妙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它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唱白”、“念白”等传统形式,也
有“昆曲新戏”等现代演出形式。

昆曲的表演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演出中,演员们通
过歌唱、舞蹈和表演,将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展现得淋
漓尽致,让观众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昆曲的音乐美、舞蹈美和表演美,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
特魅力。

它不仅是一种戏曲表演艺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昆曲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演
员们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传承,才能让昆曲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推崇和传统文化的复兴,昆曲
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越来越多的人开
始学习和欣赏昆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昆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艺术表现形式,更在于其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昆曲的美妙旋律在世界的舞台上继续奏响。

昆曲感悟和启示

昆曲感悟和启示

昆曲感悟和启示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我在欣赏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感悟和启示。

首先,昆曲的表演艺术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唱腔、细腻的表演和丰富的情感,将一个个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并不是抽象的、高高在上的,而是可以通过具体的艺术形式,让人们产生共鸣和感动。

其次,昆曲中的剧情和人物塑造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

通过欣赏昆曲,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

此外,昆曲还让我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最后,昆曲的学习过程也让我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让我更加坚信,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总之,昆曲给我带来了许多感悟和启示。

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也让我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学习和探索昆曲的魅力,让这份传统
文化在我的生活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从昆曲看传统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

从昆曲看传统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

从昆曲看传统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06009314 陈燕达摘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传统的东西逐渐被人们忽略。

事实上,经济、政治、文化都是国家发展重要的一部分。

伴着“文化兴国”的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开始得到更多人的重视。

在这条文化道路上,昆曲艺术是传统中的亮点,它是“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昆曲所涵盖的历史文化内容,既复杂多样,又不乏特色与经典。

昆曲艺术是戏曲音乐家、剧作家、表演艺术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和昆曲一样,众多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语言、习俗、文学于中华历史中的发展与变化,都在传统艺术中展现得栩栩如生。

关键词:昆曲,传统艺术,历史,文化,价值。

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端电子设备的运用、信息的快速传播,造就人们快速便捷的工作、生活与娱乐。

在这看似与古装、文言文这些传统事物格格不入的时代,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却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国家的强大,与经济、政治、文化都是息息相关的。

文化道路,在我们的历史与未来发展中,是永不可中断,不可停止的。

昆曲,作为中国“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昆曲所涵盖的广泛历史内容与传统文化,其博大高深与精典唯美,值得当代人学习之并将其继承发扬。

昆曲是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

昆曲的表演,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其最大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昆曲原先分南曲和北曲。

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

昆曲艺术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容是多样化的,苏州的方言、古代戏曲文学、昆曲所引申的各地不同民俗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所遗留下的瑰宝。

关于昆曲的传统文化散文

关于昆曲的传统文化散文

关于昆曲的传统文化散文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
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它不仅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昆曲起源于元朝,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
风格和艺术特色。

其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
声腔婉转悠扬,行腔优美多姿,表演动作细腻婉转,富有古典美感。

昆曲的唱腔有南、北、西、东四大派,每个派别都有其独特的表演
特色和风格,如苏州昆曲、梆子昆曲、沪剧等,各具特色,各具魅力。

昆曲的剧目丰富多彩,内容涵盖了历史、传统文化、神话传说
等各个方面,其中不乏经典名篇如《牡丹亭》、《红楼梦》等,这
些剧目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昆曲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在国际上有着一定的
知名度,被誉为“东方歌剧”。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昆曲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
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昆曲艺术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传承人口减少、受众群体缩小等问题成为了当前昆曲发展的障碍。

因此,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昆曲这一传统文化,让它继续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传承昆曲文脉,感悟文化自信演讲稿

传承昆曲文脉,感悟文化自信演讲稿

传承昆曲文脉,感悟文化自信演讲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为我们所接受、认可和继承,也成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规范与处世准则。

对于这样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我们需要将其进行有效保护,并将之传承下去,使得这份珍贵遗产永久留存,历久弥新!“非遗”即物质性与非物质性遗产。

作为中国古老艺术的昆曲无疑是属于后者的。

它以独特的声腔唱法让观众沉浸在了其清丽雅致的意境当中,令人如痴如醉,深感欣慰;同时还凭借着其精湛高超的舞台演绎手段征服了广大观众的心,被称赞为“东方文化的明珠”。

由此多人发出感叹:“倘若没有了昆曲,那么世界上就会少了许多值得欣赏的东西。

”昆曲是中国戏剧的代表,其悠久的历史底蕴,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丰富的文学价值等,足以证明昆曲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从唐朝起,昆曲便开始盛行于宫廷,至今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了。

它不仅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到了晚清,几乎面临失传的危险。

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才加强了对昆曲的扶持力度,大力培养昆曲人才,鼓励昆曲创作,提升昆曲影响力,促进昆曲事业的繁荣昌盛。

然而这些都只是外在条件,真正想要弘扬好昆曲文脉,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以外,最关键的因素莫过于对于昆曲文化本身的热爱程度了。

虽说如今昆曲正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困境,但仍旧有很多热爱昆曲的人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希望能够挽救这个曾经辉煌却又如今遭遇冷落的艺术瑰宝。

而在他们看来,昆曲能否得以延续,完全取决于昆曲的热爱者们,倘若没有了这群热爱昆曲的人,昆曲注定只能成为一个永恒的传奇。

昆曲不仅仅只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文化。

倘若没有了对昆曲的热爱,那么再美妙的昆曲都只能是徒劳的!。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受众培养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受众培养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受众培养中国昆曲是中国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被称为“戏曲之首”。

它是中国戏曲中最古老、最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一种演出形式。

昆曲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性,并且在受众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昆曲的表演艺术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昆曲的表演形式独特,既有唱腔、乐曲、舞蹈,又有身段、脸谱等元素的综合表演。

它以唱腔为主,音调高亢、落音奇特,充满了戏剧性和表现力,通过唱词来表达剧情、塑造人物。

昆曲还强调动作的优雅和舞蹈的姿态,舞台布景、服装等也非常精细。

这些特点使得昆曲在表演艺术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

昆曲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昆曲的剧本大多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它通过精心编排和演绎,将经典文学作品的情节和人物生动地展现出来。

昆曲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如孔子的仁义道德观、荀子的性善论等,使观众在欣赏演出的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昆曲作为非遗项目,其传承和发展需要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

而受众培养对于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加强昆曲的推广和普及工作。

通过举办演出、举办展览、举办讲座等形式,向大众普及昆曲的基本知识、演出技巧和艺术鉴赏水平,提高人们对昆曲的认知和兴趣。

要加强昆曲剧团的培养和交流。

昆曲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有才华的演员和懂行的作曲家、编剧等。

要加强对昆曲艺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演出机会。

要加强昆曲剧团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演出和表演活动之间的相互参观和交流,促进昆曲剧团的全面发展。

中国昆曲何以成为人类文化遗产

中国昆曲何以成为人类文化遗产

中国昆曲何以成为人类文化遗产摘要: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宣布了19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通过的这19项文化遗产中,中国昆曲名列榜首。

中国昆曲何以获此殊荣?从民族戏 剧的角度看,昆剧是民族戏剧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真正的“文士戏剧”,也代表了民族戏剧的最高成就;从中国文学的角度看,昆之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学、特别是中国韵文学的继 承和延伸;从民族音乐的角度看,昆曲唱在根本上是由我们汉民族的“文”(文学、文字)所决定的,是我华夏民族“歌永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真正的“民族唱法”。

中国昆曲可以说是民族戏剧、文学、音乐等多种民族艺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会聚和凝结, 故昆曲作为“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江苏昆山或苏州的,而是我们华夏民族的。

而唯其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全人类的。

关键词:中国昆曲 昆剧 民族戏剧 中国韵文 民族音乐 文化遗产自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以来,国内昆曲演出和研究稍见活跃、转机的气象。

中国昆曲何以能成为人类文化遗产 的“代表作”,其文化价值何在?这也成为人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中国昆曲是民族戏剧、民族文学、民族音乐等多种民族艺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凝聚和结晶。

基 于此种认识,本文拟从中国戏剧、中国文学、中国音乐等三个方面,对中国昆曲的文化价 值试加阐述,疏漏之处,祈请达者匡补。

一昆曲在历史上的存在形态主要有二:一为戏剧班社场上之搬演,一为文人闲士案边之 清玩。

近代以来前者被通称为“昆剧”(而昆班所唱不尽为“昆腔”),后者称“清曲”(而唱家所歌不必皆是剧曲)。

在1949建国之前,清曲家及其清唱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是远 过于昆班的,而建国以来的情况则恰相反,当代人了解昆曲则大多因为昆班的演出,故我 们此处也暂且从俗,从戏剧说起。

就其作为戏剧而言,在中国目前尚存活的各种形态的戏剧中,昆剧最典型地体现了中国 戏剧的民族特色,也代表了民族戏剧的最高成就。

昆曲赏析心得

昆曲赏析心得

昆曲赏析心得第一篇:昆曲赏析心得昆曲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演绎历史传奇,传颂人间佳话,凝聚文化精髓,承载千古情意。

昆曲,用它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传承着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神韵风采。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明末清初,昆曲发展为全国性剧种,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昆曲作为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可称为戏曲艺术中的珍品佳酿,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的悠久,对南北曲唱腔优点的吸取,各地文化语言的融合,造就了昆曲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吟词唱诗话情意昆腔唱词极具中国古典诗词的色彩,字斟句酌,字字珠玑,韵调优美,含情蕴意。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

它所使用的曲牌不计其数,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词本为唱而生,字数、平仄、韵调、对仗,处处讲究,只是当世人多作古典文学作品来赏读,但亲耳听其谐调而唱时,才能感到真正的韵味之所在。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游园》中的这段唱词是我最喜欢的,看似描绘园中景,实有幽愁怨情生,全然是古典诗词的一贯作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意含蓄不外露,颇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2011年第4期(总162期)试论昆曲作为一种文士文化解玉峰内容摘要:今日被称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其在初始阶段,主要是一种民间文化或地方性文化,并不特别引人瞩目。

明中叶后,因士大夫阶层的日渐参与,它逐渐由一种民间文化演进上升为一种文士文化,这一点在其文学、音乐、戏剧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反映。

此后的昆曲,可以说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歌唱和中国民族戏剧的杰出代表。

故今日如果过于强调其与地方文化的联系(江南或苏州),或者把昆“剧”看作中国三四百个“剧种”中一个“剧种”,可能都是有大问题的。

关键词:昆曲民间文化文士文化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943X(2011)04-0021-11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19项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教科文组织认定通过的这19项文化遗产中,中国昆曲属于全票通过的遗产之一。

近几年来,伴随着国内渐次升温的“申遗热”,昆曲作为最早被国际组织认可的文化遗产,也得到国人愈来愈多的关注。

昆曲之文化价值何在,也成为人们开始共同思考的问题。

若从“遗产”角度来看待,今日之昆曲无疑属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中国社会的遗存。

按笔者个人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或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可称为文士文化,另一类称民间文化。

①前者是以传统社会中受教养的士大夫阶层为代表的、反映其思想、情感和趣味的文化,诗、词、歌、赋及文人书画等皆属此类;后者是以普通民众为代表的、主要以民间风俗、宗教、仪式等为载体的文化,如民间传说、民歌谣谚等皆属此类。

如果说文士文化往往具有普遍性或全民族性特征,民间文化则往往多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

由于中国文士文化大多以古代书面语———“文言”(古汉语)为其载体,而汉语言文字有较强的稳定性,故往往形成绵延不绝的传统。

由于民间文化多不以最可靠的文化载体———文字为依托,故很容易因时消亡,也很难形成始终一贯的传统。

②我们看到,近五十年来,一方面昆曲常被人们冠以“高雅艺术”的美名,但另一方面它又有“南昆”、“北昆”、“苏昆”、“湘昆”、“川昆”、“晋昆”等带有明显地域性标志的名号,近些年来更有不少以“苏州(文化)”或“江南(文化)”为题阐释昆曲的文著。

昆曲究竟是一种文士文化,还是一种民间文化或地方文化,还是两者的结合体?在笔者看来,昆曲在其初始阶段,主要是一种民间文化或地方性文化,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士大夫阶层的日渐参与,它逐渐由一种民间文化演进上升为文士文化,今日所存之昆曲,主要是一种文士文化。

以下,笔者拟从音乐、文学、戏剧等三端,对昆曲之文化价值试加阐述,疏漏之处,祈请达者匡补。

一昆曲早初称“昆山腔”,发源于江苏昆山,为一种地域色彩非常浓厚的唱腔或歌曲。

中国各地方的歌唱,所谓“赵、代、秦、楚之讴”(《汉书·艺文志》),从根本来说,都是以方言入唱,各地不同的语音语调直接决定了各地歌唱的特征和风格,“昆山腔”也不例外。

但正是因为其初始时以方言入唱,故直至明嘉靖时,“昆山腔”仍“止行于吴中”。

[1](P.242)当“昆山腔”仅为一种地方性唱腔时,其文学(唱辞)自不足称道。

明嘉隆之际,魏良辅、梁辰鱼等尝试改革“昆山腔”,改革后的昆山腔深受文人雅士青睐,开始风行南北,以昆腔演唱传奇、杂剧也成为风尚。

自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梁辰鱼《浣纱记》之后,文人竞相编撰传奇,时人感叹说文人才子“竞以传奇鸣,曲海词山于今为烈”。

[2](P.198)早初时的传奇作家仍多是官场失意的中下层文人或致仕缙绅,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传奇家的身份地位则有显著提高的趋势,像清初的吴伟业、王夫之、傅山、曹寅等皆为当时文坛学界第一流人物,这说明中国文人的参与日益广泛和深入了。

文人为文学、文化的载体,熟于经史、善长辞赋的文士一旦加入到剧本编写的行列,即将中国文学深厚的传统带入到杂剧、传奇的写作中,故其文学很快即被提升到相当高的水准。

中国文学的主要成就在韵文写作。

自诗经、楚辞以来,在历代文人的参与和探索中,中国韵文的写作不断走向成熟。

除赋、比、兴以及对仗、排比、重章、叠句等艺术技巧方面的尝试外,最主要的则表现在对汉字本身的韵和声调的有意使用。

诗中的用韵,一方面是标志停顿,使诗句获得相对独立;另一方面则是形成呼应,使诗篇构成整体,有流畅和谐之美。

大概说来,在齐梁沈约、周颙提倡声病之前,中国韵文写作对汉字本身的利用也仅限于用韵,对平、上、去、入四声并没有有意识地加以区分、利用。

自齐梁时的“永明体”到初唐沈(佺期)、宋(之问)“近体诗”的成熟,中国诗人对平仄二声组合规律的发现和利用,使得中国韵文获得长足进步。

平仄二声有轻重、高下、长短、疾徐之别,近体诗平仄二声的相对、相粘,既使诗句前后字的组合更加紧凑,有抑扬顿挫之美,也使前后诗句的衔接更加紧密,收弛张徐疾之效。

故唐诗(主要是近体诗)对后来的中国韵文的写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后来兴起的以长短句为主要形式的词、南北曲,我们都可以看到唐诗对它们的影响,这种影响,质言之,即是对汉字声调、韵二因素的有效利用。

我们以下以高濂《玉簪记》“琴挑”折【懒画眉】曲为例,试析诗律对南北曲的影响。

字下○、●、⊙等符号标其平仄,○表平声,●表仄声,⊙表可平可仄。

按此曲为南曲【懒画眉】正格,格式为“七。

七。

七。

五。

七。

”共三十三字,五平韵。

近体诗律句的根本特征是:律句以句脚(末字)为基点向上(前)构建时,以(两字)“步”为基本结构单位,由“步”组成“句”,步步相对(两字步的前一字平仄不定,后一字必平仄相反,故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从这一标准来看,【懒画眉】曲的四个七言句、一个五言句,皆为律句。

近体诗律句的组合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一联之内出句与对句步步相对(两字步的后一字平仄相反),二是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步步相粘(两字步的后一字平仄相同)。

由于词、曲韵文大都是长短句相间,对律诗之“律”影响之下的词曲之“律”主要是:每句皆为律句(步步平仄相对),而律诗联内平仄相对这一条法则对有些词调而言是适用的,对有些词调则不适用;律诗联间平仄相粘这一条结构法则基本上派不上用场。

“琴挑”折【懒画眉】曲的第一个七言与第二个七言为相粘,第二个七言与第三个七言为相对。

但这里的“粘”、“对”并非是必须的。

从意象选择和意境描绘看,【懒画眉】曲也像所有的古典诗词一样,给人似曾相识之感。

如曲中明月、淡云、秋风、落叶、落红、寒蛩等意象,都是诗经、楚辞以来中国韵文经常使用的,【懒画眉】全曲抒发的文人感时伤逝的情绪在古典诗词中也极为常见。

所以从中国韵文的形式技巧和内在情趣两方面来看,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国韵文的深厚传统对南北曲的深刻影响和浸染,这一点在《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杂剧、传奇名作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从文体的规范、稳定以及对汉字本身声、韵、调的有效利用看,两宋词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韵文学的最高成就,南北曲(特别是北曲)的文体结构与此前的词是难以媲美的,南北曲的格律化过程并没有最终完成,但南北曲也有其作为一类文体的特殊性或长处。

首先,从韵文结构看,南北曲的“套”是继唐大曲、宋词“套”之后的更进一步的探索。

唐之大曲是有“套”的,但结构极不稳定。

唐之大曲,其后因慢词的成熟而最终瓦解。

宋词中的慢体词,在篇幅结构上与律诗相比为宏肆。

③慢体词借用“换头”、“易尾”的技巧,使得上、下阕紧密衔接,全篇结构谨严。

但从篇幅结构看,慢词仍是很有限的,而慢词之后,词家们在词套方面很少有更进一步的探索。

④从这一意义上说,元“北(曲)套”的出现,对中国韵文而言,是值得注意的。

如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双调?新水令】套包括【新水令】、【驻马听】、【风入松】、【胡十八】、【庆东原】、【沉醉东风】、【雁儿落】、【得胜令】、【搅筝琶】、【离亭宴带歇指煞】等十支曲,如此多的曲牌如何组织成一整体?王骥德《曲律》论套数云:“套数之曲,元人谓之乐府,与古之辞赋、今之时义,同一机轴。

有起有止,有开有合。

须先定下间架,立下主意,排下曲调,然后成章。

切忌凑插,切忌将就。

务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又如鲛人之锦,不著一丝紕颣。

字响调圆,增减一调不得,颠倒一调不得,有规有矩,有色有声,众美具矣!”[3](P.132)王氏所论不免有故弄玄虚之嫌,但金元间冒出的北曲套,似乎像为了完成一种历史使命一样,在尝试词套所未竟的事业,在更高级的层面上尝试中国韵文的结构!后来的“南(曲)套”以及“南北合套”也应当在这种意义上加以体认。

如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出使用了【绕池游】、【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好姐姐】、【隔尾】、【山坡羊】、【山桃红】、【鲍老催】、【山桃红】、【绵搭絮】、【尾声】等十二曲,整套为天田韵。

考虑到曲牌的组织问题,我们也应承认,汤显祖的写作难度至少应不低于周邦彦写作【兰陵王】。

不过杂剧、传奇套曲的结构,从总体而言是依靠叙事来支撑其篇幅的,其文体结构是很不稳定、规范的。

考虑到中国韵文后来的命运,这不免令人深为遗憾!文人最早尝试写作诗、词时大多是代言,但诗自汉末古诗十九首以后、词自东坡词以后,主要成为文人自抒情性之具,代言体的诗词未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从代言的角度而言,杂剧、传奇中的南北曲将代言体韵文发展到近于极致。

南北曲的写作之难,概括而言主要是:杂剧家、传奇家须设身处地,写人须人肖其人,写景则身临其境,所以需“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臧懋循《元曲选序》);诗词文采贵典雅蕴藉,而戏剧观众既有高才博识的文人学士,又有斗字不识的贩夫走卒,故南北曲需“雅俗兼收”(臧懋循)、“贵机趣”(李渔);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生、旦、净、末、丑各色功能不同,须考虑庄谐映衬、冷热调剂、劳逸均衡等问题。

故传奇大家李渔尝云:“作文之最乐者,莫如填词;其最苦者,亦莫如填词。

”[4](P.31)此外,由于戏剧剧本是供于舞台演出的,因客观情境的需要,除南北曲之外,诗、词、文、赋以及其他实用性文体都可能被兼入传奇中,从而使得明清时期的传奇大多“文备众体”。

孔尚任尝云:“传奇虽小道,凡诗赋、词曲、四六、小说家,无体不备。

至于摹写须眉,点染景物,乃兼画苑矣。

其旨趣实本《三百篇》,而义则《春秋》,用笔行文又《左》、《国》、太史公也。

”[5](P.1601)孔尚任的“无体不备”说,固然有抬高传奇体之嫌,但也确乎反映了传奇创作的实际。

传奇中所用的“赋”,最著名是《琵琶记》“辞朝”出中插用的三百余言的《黄门赋》,《黄门赋》的吟诵,后来成为昆班末角的重头戏。

与《黄门赋》情况相似的还有《辕门赋》、《荆州赋》,而类似《黄门赋》的赋体文,在《六十种曲》所收传奇中即有三十五种之多。

传奇中的“文”,最常见的是孔尚任提到的“四六”,即明清两代最流行的八股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