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历史
昆曲艺术价值

昆曲艺术价值一、引言昆曲,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历史悠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
昆曲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内涵,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昆曲艺术的价值,从历史渊源、艺术表现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昆曲的历史渊源昆曲起源于明代,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发源于中国南方的昆山地区,因此得名。
昆曲是源于古代宫廷音乐演变而来的,它的演出形式有唱、念、做、打等多种表现手法。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昆曲充分吸收了汉唐音乐和南戏的技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昆曲的艺术表现1. 音乐表演昆曲的音乐表演是其独特之处。
昆曲采用唱腔和弦乐伴奏的形式,音乐旋律优美、婉转动听。
昆曲的唱腔富有表现力,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同时,昆曲的弦乐伴奏也起到了很大的衬托作用,使得整个演出更加生动。
2. 表演技巧昆曲的表演技巧独具特色,包括身段、脸谱和动作等方面。
昆曲演员通过精湛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表达角色的内心感受,充分展现出角色的多样性和层次感。
同时,昆曲的动作也非常讲究,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剧情和故事昆曲的剧情和故事丰富多样,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昆曲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演绎,生动地再现了一段段精彩的历史故事。
这些剧情和故事不仅可以让观众了解历史,还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四、昆曲的社会影响1. 传承中华文化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对于保存和传播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昆曲通过剧本和表演形式,传递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使得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价值观。
2. 促进社会交流昆曲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在国际间享有盛誉。
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许多外国人的关注和喜爱,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互动。
3. 精神食粮和情感寄托昆曲以其深厚的艺术内涵和优美的音乐表演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和情感寄托。
昆曲历史发展简介

昆曲历史发展简介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元朝末年的苏州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
以下是昆曲历史发展简介:起源与初期发展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苏州昆山地区,据传是由于当地民间音乐的流传和戏曲爱好者的创作而形成的。
在明朝初年,昆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戏曲形式,并受到了皇室的重视和喜爱。
在明朝嘉靖、隆庆年间,昆曲在艺术上逐渐成熟,并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明代戏曲繁荣与昆曲的普及明朝万历年间,戏曲繁荣发展,昆曲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许多著名的戏曲作家和演员应运而生。
其中,汤显祖是当时最著名的戏曲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等对昆曲的表演风格和文学水平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著名演员沈璟、梁辰鱼等也为昆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昆曲的鼎盛时期进入清代,昆曲继续繁荣发展,并达到了鼎盛时期。
康熙、乾隆年间,许多著名的戏曲家和演员涌现出来,如孔尚任、洪昇、唐英等。
他们的作品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对昆曲的表演和文学水平产生了深刻影响。
同时,清代宫廷也开始将昆曲作为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推动了昆曲艺术的发展。
近代以来的传承与发展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昆曲逐渐面临生存危机。
然而,在20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昆曲的珍贵和传承的重要性,开始推动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在此背景下,一些著名的戏曲家和演员如梅兰芳、俞振飞等人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现代保护与传承进入现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1956年,昆曲“传习所”在上海成立,致力于培养专业的昆曲演员和音乐人才。
1980年,中国昆曲研究会在苏州成立,旨在推动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进一步彰显了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
昆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昆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昆曲,又称昆腔等的名称,他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昆曲原是民间小调,后来逐渐的流传扩散于长江以南地区等,最后成为明清时期影响最大的剧种。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昆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昆曲文化的起源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
昆曲文化的地位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昆曲文化的作品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昆曲的形成历史

昆曲的形成历史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
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
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
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
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为主。
历史上有名的陈圆圆就会唱昆曲。
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
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
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
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
昆曲的发展历程

昆曲的发展历程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元朝,至今已经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的发展可分为元曲时期、明清时期和现代时期三个时期。
元曲时期
元曲时期是昆曲的起源时期。
元曲包括元创作和元东坡等人的旧调新词,以及从汉南唱来的南曲、风雅小令等多种曲调。
元曲在结构上相对简单,在唱腔和表演中强调旋律和动作,并在舞台设计和舞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一时期形成了昆曲的基本唱腔和表演风格,为后来的昆曲发展打下了基础。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昆曲的全盛时期,也是昆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明代时期,昆曲逐渐在社会上传播,昆曲剧团开始形成。
清代时期昆曲再次得到了发展,昆曲剧目的数量不断增加,唱腔更趋完善,表演技巧更加成熟,舞台美术和舞美设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昆曲成为了贵族、文人和市民家喻户晓的文艺形式。
现代时期
现代时期是昆曲进入现代舞台的时期。
在20世纪初,戏曲演出开始遭
遇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逐渐走向没落。
但是昆曲的传承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昆曲剧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昆曲的表演形式和题材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新创作和传统经典的相互融合,昆曲逐渐被融入了当代文化生活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总结
总体来说,昆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旧到新的漫长过程。
从元曲时期到现代时期,昆曲在唱腔和表演上有了显著的进步,同时也逐渐被市民所接受。
在今天,虽然出现了不少新的文艺形式,但昆曲还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文化遗产,保持了其古典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昆曲的历史发展过程

昆曲的历史发展过程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它以优美的旋律、精湛的表演、丰富的情感传达著称。
在现代舞台上,昆曲依然是一种极为优美的表演艺术形式,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观众。
那么,昆曲的历史发展过程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历史吧!一、昆曲的历史渊源昆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也就是13世纪。
当时,这种曲艺形式还叫做“昆山戏”,主要是在江苏南部的昆山地区流行。
在明朝时期,昆曲的表演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二、昆曲的发展历程1. 明朝时期在明代时期,昆曲的表演形式开始向繁华的都市逐渐发展。
表演场所从广场、街头等公共场所转移到专门的戏台上。
同时,演员的数量也得到了逐渐增多。
这种形式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昆曲的壮大和发展。
2. 清朝时期在清代时期,昆曲的表演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由于民族国家面临的各种挑战,昆曲的表演形式也开始承担起了国家文化传承的使命。
在乾隆年间,昆曲达到了全盛期。
当时,昆曲的表演剧目逐渐增多,同时演员的表演水平也越来越高。
到了康熙年间,在北京皇宫中也开始演出昆曲,这一时期的昆曲被称为“宫调”,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支持和喜爱。
3. 现代时期在现代时期,昆曲的表演形式逐渐改变,除了传统的演出场所,如戏曲院、戏楼、筵席、祭祀等场合外,也开始走向商业化的剧目演出。
同时,昆曲的表演形式也得到了现代化的改进,使得这种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保留和发扬。
三、昆曲的表演特点昆曲的表演特点非常丰富多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旋律优美:昆曲的旋律美妙,常常被称为“肝胆相照”。
它的旋律具有优美、流畅、婉转等特点。
2. 舞蹈精湛:昆曲表演中,舞蹈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舞蹈动作优美、协调,有时甚至可以替代了对话和情节的表达。
3. 情感传达:昆曲的艺术传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精湛的表演、深厚的文化情感。
昆曲演员通过表演来传达剧作中的情感。
4. 服装装束:昆曲的表演服装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如旗袍、单褶冠、圆高粉、束腰蟒等,都是昆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昆曲的基本发展历程

昆曲的基本发展历程昆曲是一种地域性的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本文将介绍昆曲的基本发展历程,以加深读者对昆曲的了解。
一、昆曲的起源昆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昆曲被称为“秦曲”。
秦曲以神话、传说为题材,把诸子百家的思想、宗教和理论融入其中,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据史料记载,秦曲在秦统一中国之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艺术形式。
二、昆曲的发展随着春秋时期的出现,秦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演变成了春秋曲。
春秋曲主要描写古代英雄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以及他们所参与的战争、宫廷斗争等故事,把古代社会现实生活和英雄传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接着,昆曲进入了唐代,这一时期的昆曲被称为“唐曲”。
唐曲主要描写唐代时期的历史及其人物,以及宫廷斗争、政治阴谋等故事,把唐代社会现实生活和古代英雄传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随着宋代的到来,昆曲进入了宋代,这一时期的昆曲被称为“宋曲”。
宋曲以宋代历史事件为题材,以及宋代名士、官僚以及宋代宫廷斗争等故事,把宋代社会现实生活和古代英雄传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三、昆曲的现代发展随着明清时期的到来,昆曲进入了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昆曲被称为“明清曲”。
在明清时期,明清曲受到了政治、哲学、宗教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同时,明清曲也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如西方喜剧、歌剧等,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至今,昆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受到广泛的欢迎。
综上所述,昆曲的发展历程悠久而复杂,从先秦时期的秦曲、春秋时期的春秋曲、唐代的唐曲、宋代的宋曲、明清时期的明清曲,一直发展到当今,昆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昆曲

中国传统文化——昆曲
昆曲历史沿革
▪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 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 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 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 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 通称昆曲。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 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 尤以歌妓为主。历史上有名的陈圆圆就会唱昆曲。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 “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 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 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 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昆曲的发展及其文化影响

昆曲的发展及其文化影响昆曲,又称为“昆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
它源于南宋时期,起源于山东地区,较早流传于南方。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2001年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的民间文化传承中,昆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篇文章将从昆曲的历史沿革、艺术特色、文化价值和现代发展这四个方面来探讨昆曲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影响。
昆曲的历史沿革昆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约有 800 年的历史。
在元、明、清时期,昆曲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完整的戏曲体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五大剧种(京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昆曲)之一。
昆曲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困难期,20世纪30年代,国共内战爆发,昆曲遭到了破坏和抵制,但在1950年代中期起,国家对昆曲进行了重视和保护,大力进行昆曲的推广和研究,这也为昆曲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艺术特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代表之一,昆曲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特色。
昆曲的主管唱者要求准确的发音、清晰的语调,并能够体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配角们则需高度依赖歌唱和音乐手段,塑造他们的角色特性。
昆曲的音乐包括板锣、大鼓、笛子、三弦、小军鼓等乐器,清晰的、优美的旋律为整个剧情注入了生气,极大的提高了观众的感知度。
昆曲的表演形式讲究从容、优雅和动静兼备的效果,运用“四传三接”的表演方式,即手传眼、眼传耳、耳传心,情感常常在暗示和心理描述中体现。
而且,昆曲的内容也多以传统的文献为蓝本,内容深刻,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价值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和深邃。
而且,昆曲既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又是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综合特征,具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通过运用戏曲语言、表演形式、剧情转折,昆曲充分表现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一个演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精品]关于昆曲的一些介绍
![[精品]关于昆曲的一些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7f7ff5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f.png)
[精品]关于昆曲的一些介绍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有着长达六百年的历史,发源于江苏昆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我们将从起源与发展、艺术特点、传承与保护、现状与前景等几个方面来介绍昆曲。
一、起源与发展昆曲起源于昆山腔,起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昆曲的起源与民间音乐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密切相关。
明朝初期,昆山腔在江南地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时流行的戏曲声腔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昆山腔不断吸收各种音乐、戏剧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明朝中叶至清朝中期,昆曲迎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昆曲以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和丰富的剧目著称,被誉为“近代戏曲的鼻祖”。
清朝中后期,由于战乱等原因,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直到20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开始致力于昆曲的传承和保护,昆曲才得以重现生机。
二、艺术特点昆曲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唱腔优美:昆曲的唱腔旋律优美,婉转悠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演唱过程中,演员的呼吸、发音、咬字等技巧都十分讲究,以追求完美的音色和情感表达。
2.表演细腻:昆曲的表演非常细腻,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外部形象的塑造。
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3.文学性强:昆曲的剧目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牡丹亭》、《西厢记》等经典剧目,都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4.舞蹈性强:昆曲中融合了许多中国传统舞蹈元素,如水袖、扇子舞等。
这些舞蹈元素的运用使昆曲的表演更加生动、形象。
三、传承与保护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各种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昆曲在传承和保护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1.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将昆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定保护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等措施来加强对昆曲的保护工作。
2.建设昆曲剧院和演出场所:在各地建设昆曲剧院和演出场所,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观赏机会和演出场所。
昆曲简介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始于元代末年的江苏昆山一带,是南曲的一个支派,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曾经有“昆山腔”(简称“昆腔”)、“昆调”、“昆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种不同的名称。
一般而言,着重表达戏曲声腔时用昆山腔,表达乐曲、尤其是脱离舞台的清唱时用昆曲,而将指表演艺术的戏曲剧种,则称做昆剧。
昆曲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很高,许多唱词唱词其实就是婉约凄美的诗词。
昆曲成为明清两代拥有最多作家和作品的第一声腔剧种。
昆曲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发音吐字比较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它的曲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每出戏曲都由成套曲牌构成。
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
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
昆曲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
昆曲的成长代表了中国戏曲的成长,它对京剧和川剧、湘剧、越剧、黄梅戏等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这也就是人们常常把昆剧称为“百戏之祖”的原因。
昆剧的兴盛和它称霸剧坛的时间约长达二百三十年久(1570-1800),即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
这是昆剧艺术最有光辉和成就最为显著的阶段。
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
昆曲从晚明开始就经常在封建贵族及宫廷中演出,日益脱离人民,脱离现实,形式主义的倾向日趋严重,到清代中叶便转入衰落时期。
昆曲的唱腔以悠扬宛转见长,在它新起的时候,听者感觉回肠荡气,到后来节奏愈趋缓慢低沉,行腔转调过于细密,大多数人不能欣赏。
由于偏重曲词的欣赏,忽视作品的内容,题材范围也日益狭小,这些都限制了它的发展和改进。
到了十八世纪后期,剧坛上出现了“花部”与“雅部”之争,导致了昆剧消衰的局面。
昆曲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

昆曲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昆曲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源自于中国南方地区,起源于元代。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汉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通过学习和研究昆曲,我们可以认识到许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
一、历史背景昆曲的历史非常悠久,起源于元代,而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时期。
昆曲曾经是皇家宫廷的表演艺术,并成为上层社会消遣娱乐的重要形式。
昆曲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的高度水平。
二、表演形式昆曲表演形式十分特别,它采用的是身、音、乐、舞、道具等多种手段以及花脸、狮子、胡子等多种角色的表演形式。
在昆曲中,有“西皮”、“南戏”、“北曲”和“东皮”四大门派,每个门派均有自己的代表作和表演风格。
这些不同的门派和作品,共同构成了昆曲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
三、人物类型在昆曲中,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和丑角人物。
正面人物通常是男性或女性主角,代表着积极向上、道德高尚的形象。
反面人物一般是反面角色,代表着邪恶和罪恶的形象。
丑角人物则是为了增加戏剧效果而设置的,它们展现了社会阶层的下层人物,具有喜剧性。
四、音乐艺术昆曲的音乐艺术十分独特,有着非常精湛的表现力。
昆曲乐曲广泛采用民族传统器乐,如二胡、琵琶、笛子等,并融合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元素,表现了中国古代音乐和戏曲艺术的完美结合。
昆曲中的唱腔也非常独特。
它采用了一些特殊的唱法和抑扬顿挫的节奏,追求出声的清晰、韵律的优美、情绪的真实。
五、美学价值昆曲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昆曲艺术强调传统美学的精髓,即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它不仅在音乐表演、戏剧表演方面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而且表现出了深厚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
六、社会背景昆曲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之一,对于承载历史文化场景,增强人们对传统民族文化和道德观的认同,以及传递家国情怀具有重要作用。
它不仅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文/刘 佳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公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昆曲艺术入选,中国也因此成为首批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后又称“昆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戏之祖”,在我国已传唱了六百多年。
昆曲历史传承元末明初:昆山腔起源于江苏苏州昆山一带,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并称“明代四大声腔”。
明朝万历末年:昆山腔流传到北京,成为明朝中叶至清朝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清朝末年:随着地方戏的兴起,昆曲逐渐衰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全国仅有周传瑛、王传淞等组建的民间戏班“国风昆苏剧团”坚持演出。
1956年:1月,国风昆苏剧团在杭州演出昆剧《十五贯》,周传瑛和王传淞的出色表演深深地吸引了观众,连演二十余场。
4月17日,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首长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演出,并给予好评。
周恩来总理于4月19日观看演出,并接见全体演职人员,他说:“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20年幼的侯少奎一定无数次地凝望着红氍(q ú)毹(sh ū)上演出的悲欢离合,也一定无数次地梦想自己能像父亲那样,在舞台上叱咤风云,演尽世间英雄豪杰。
但是,唱了一辈子戏的父亲深知在舞台风光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所以一直不让儿子学戏。
尽管怀揣着唱戏的梦想,但侯少奎一直秉承父命,老老实实地写字作画,后来甚至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
然而,命运好像要考验这个心有不甘的少年,那一年北方昆曲剧院招考学员,他以一段酣畅淋漓的演唱令在场的艺术家们喜出望外,大家不约而同地鼓励他:“你的嗓音这样得天独厚,昆曲艺术的发展和振兴正需侯 少 奎1939年生于梨园世家,后成为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昆曲艺术传承人。
他的代表剧目有:《单刀会》《林冲夜奔》《千里送京娘》《武松打虎》等。
要你这样的人才呀!”去学画,还是去学戏,这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摆在这个十六岁少年的面前。
国粹昆曲的历史和师承文化

国粹昆曲的历史和师承文化国粹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它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
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昆曲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昆曲的历史和师承文化两个方面来介绍国粹昆曲。
一、昆曲的历史昆曲起源于唐朝时期,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
它最初是由一些著名演艺家和文化人士在唐代时创作的。
在宋朝时期,昆曲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的表演范围也逐渐扩大,不仅在宫廷中表演,而且还在民间广泛传播。
到了明朝末年,昆曲艺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昆曲的演员们在演出过程中有很多独特的表演技巧,常常采用高耍、对唱、击鼓、吹板等表演方式,使得昆曲的表演效果非常震撼人心。
同时,昆曲的音乐和表演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二、昆曲的师承文化昆曲是一种传承自己的艺术形式,因此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昆曲的师徒制度和师承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昆曲师徒制度存在已久,它是昆曲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在昆曲师承文化中,师傅与徒弟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他们不仅仅是表演者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建立了深厚的师徒情感。
昆曲的演员们在传授艺术技巧的同时,也会互相交流学习,相互帮助,这种师徒互相扶持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此外,在昆曲师承的过程中,通常会有“收门徒”、选择弟子、传授技艺、传承文化等各个环节。
可以说,昆曲的师承文化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丰富着昆曲艺术的内涵,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昆曲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昆曲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同时,昆曲中的师徒制度和师承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之一。
我们有责任去传承和弘扬这一非凡的文化传统,让昆曲这一国粹在未来的岁月中,更加辉煌灿烂。
被称为百戏之祖的是昆曲

被称为百戏之祖的是昆曲
介绍昆曲
昆曲又称昆剧,是中国戏曲中唯一具有独特历史传统和地域特色的一种戏曲剧种。
被誉为“百戏之祖”。
自宋以来,昆曲一直是中国戏剧艺术史上最古老的戏剧种类之一,它是以粤
语及汉语带点方言为主要表演语言,在一定地域内广泛传播,具有较强的流传度和传统性的戏剧表演体系。
昆曲起源于南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上将它与宋家陆游的诗篇以及南宋的“满上湾儿”、南朝的“增大奇士山”、元代陆游的“一头婆”一起归类为“南宋乐曲”。
经历了一个世纪以上的发展,昆曲形成于明宣德年间,并被称为“昆剧”或者“昆曲”。
明朝以后,昆曲越来越受欢迎,表演者也越来越多,开始演出各种各样不同类型和内容的昆曲剧目,发展到清朝,早
已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昆曲种类繁多,声音、伴奏都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昆曲曲调优美,语言华美,既有现代的歌曲,又有古典的叙事诗词,充满忧郁的哀愁,用
一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出生活的点滴,表达自然的意境。
近代演唱的技巧更加复杂,多了一
些技法性变化,使昆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昆剧作为中国历史地域文化的文艺代表,已经
被拿去讲授和展演,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在民间文化创造方面的生死节奏。
昆曲就像一只百年老鹰,见证了中国人民百年梦想的变化,传承着中国乃至亚洲游子的流淌,耐人寻味。
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民族独特的历史发展背景和审美观,让我们沉
浸在古老的文化河流之中,深深感受来自崇山峻岭的苍洋山谷,让这种历史情怀将一直传
承下去。
关于昆曲的介绍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
以下是关于昆曲的详细介绍:1. 历史背景: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南曲四大声腔。
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全面改革和创新,建立了昆曲歌唱体系,使其成为一种细腻婉转、柔和悠扬的声腔。
2. 艺术特点:昆曲的表演艺术具有载歌载舞、唱念做打、文武兼备的特点。
它的唱腔清丽柔婉、细腻抒情,如行云流水般连绵不断,被誉为“水磨腔”。
昆曲的念白注重声调的抑扬和节奏的快慢,与唱腔和谐统一。
其表演身段、程式和武打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3. 剧目丰富:昆曲拥有丰富的剧目,包括《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等经典名剧。
这些剧目题材广泛,涉及爱情、历史、政治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
4. 音乐体系:昆曲的音乐体系非常独特,其曲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每出戏曲都由成套曲牌构成。
其唱腔属曲牌体,具有独特的声腔系统和表演体系。
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
5. 影响力:昆曲在中国戏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对京剧、川剧、湘剧、赣剧、桂剧等众多戏曲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
同时,昆曲还流传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成为东亚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6. 现状与传承: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昆曲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然而,许多艺术家和团体仍然致力于保护和推广昆曲,通过举办演出、培训和学术研究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总的来说,昆曲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的戏曲形式,它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中国昆曲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昆曲的知识点总结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珍贵艺术瑰宝。
昆曲以其独特的唱腔、优美的舞姿、精妙的表演方式而著称,被誉为“戏曲之源”,对中国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昆曲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音乐特色、剧目体裁、流派流派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希望对读者深入了解昆曲和中国传统戏曲有所帮助。
一、历史渊源昆曲起源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
传说昆曲是由曲艺演化而来的,曲艺是指在古代即兴演唱故事的艺人,其中有一种曲艺叫做“昆山腔”,因此昆曲得名。
据史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湖南昆山曲艺人白朝奉携带昆曲来到嘉靖年间津沽(今天津)地区传播昆曲。
白朝奉收集了当地的山戏、柳词、杂剧等民间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创立了昆曲的三大流派——梨园、坐回、青衿,标志着昆曲的成型。
此后,昆曲逐步形成并传遍全国各地。
清朝时期,昆曲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宫廷和达官显贵娱乐的主要节目。
20世纪初,昆曲逐渐式微,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昆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相关剧目得以保存与传承。
如今,昆曲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种昆曲演出和研究也得到了新时代的发展和壮大。
二、表演特点1.音律婉转昆曲的音乐体现了古代中国音律的特点,其音乐旋律细腻婉转,曲调多样。
昆曲的音乐分为“腔调”和“唱腔”两种,腔调是指曲牌,唱腔是指唱腔曲牌的演唱方式。
昆曲音乐中的腔调多以古琴、古筝为伴奏,悠扬动听,具有浓厚的古代音乐韵味。
2.表演细腻昆曲表演讲究精细和细腻,演员要求表演出精湛的唱功、功力深厚、表演细腻,更重要的是要有极高的美学修养,驾御舞台、情感、音乐、感知、体现出真情实感。
3.化妆服饰昆曲表演中,化妆服饰也有其独特之处。
演员进行精细的脸谱化妆,用色艳丽鲜明,服饰华丽堂皇,演员的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与角色的性格特点相呼应。
4.舞蹈形式昆曲的舞蹈形式也有其独特之处,舞蹈动作、身段优美雅致,动作多以手舞为主,手部动作细腻多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曲的历史昆曲发展简史昆曲(昆剧)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剧种,是中国最优雅的文学和最精致艺术结合的典范。
昆曲形成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故而得名。
它有着近六百年漫长的历史,剧目丰富、名作林立、文词典雅;表演技艺载歌载舞、细腻传神;唱腔音乐清丽婉转、淡雅飘逸,在戏曲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有着足以傲人的至高地位。
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昆曲曾在华夏大地纵横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社会性痴迷,创造了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它对许多后起戏曲剧种的生成和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素有“百戏之师”之盛誉。
二OO一年五月十八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昆曲世界文化遗产即“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殊荣。
昆剧,是指用昆山“水磨调”来演唱的戏曲剧种。
它既可用以演唱体制剧种中的“明清传奇”和“杂剧”,也可用以演唱金元“北曲杂剧”和宋元“南曲戏文”,其中以“明清传奇”为主。
从北宋永嘉乡土歌舞小戏和南宋“永嘉杂剧”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南戏“,从它的发源地浙江永嘉(温州)九流十折,逐渐流传至江西南丰、浙江杭州、江苏昆山等地,并与当地居民所唱的“土腔”和所讲的“土语”相融合,于是大约在元末明初产生了被称为“南曲戏文”的四大声腔-即江西的“弋阳腔”、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江苏的“昆山腔”。
初始的昆山腔,从腔调上说,还是一种比较粗糙的地方土腔。
据史籍记载,元末当地声乐家顾坚就曾对演唱加以改进。
当时所唱的唱词体裁多为“月儿弯弯照九州”之类的民间歌谣、小调和一些南戏曲词。
据明代《泾林续记》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设宴邀请一些有社会名望的高寿老人,应邀赴宴当中有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叫周寿谊。
朱元璋知道周寿谊是昆山人,便问周寿谊:“人们都说昆山腔好听,你会唱吗?”。
周寿谊就用昆山腔唱起了“月儿弯弯照九州”。
那时的昆山腔究竟怎么唱,如今已不得而知,现今我们所听所唱的,都是在明嘉靖、隆庆间经等人精心琢磨创发出来的一种艺术歌曲-昆腔“水磨调”。
明代嘉靖十年至二十年前后(约公元1531-1541年),清曲家魏良辅住在昆山附近的太仓。
自明以来,江南古城苏州一带,上流社会演唱北曲之风颇盛,演唱水平也很高。
文人士子对已“北曲化”、“文士化”的南曲也是关注有加,比如长州人士祝允明虽视南戏诸腔为「愚人蠢工」所为,但对昆山腔度新声,在散曲清唱上的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
另外陆采更作《王仙客无双传奇》,从戏曲上提高昆山腔艺术。
昆山腔在明代正德以前,与海盐、余姚、弋阳等腔调一样,都只有锣鼓伴奏,到了嘉靖年间则有了笛、管、笙、琵琶等管弦乐的伴奏。
而且在邵灿《香囊记》的影响之下,许多剧作家也附庸而兴起骈丽化的风气来。
当时这些被昆山腔用来演唱的明代“新南戏”剧本,则被曲论家吕天成改称作“旧传奇”,而著录在他所著的“曲品”之中。
然而,到了嘉靖晚叶,以魏良辅为代表的一大批吴中曲家仍“愤南曲之讹陋”,乃尽情发挥昆山腔流丽悠远的特点,对昆腔曲剧做了更进一步的改革。
特别是魏良辅,博采众长,透过与同道的切磋,“足不下楼”,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最终成就了“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昀,功深镕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传衍至今而成为最高尚的中国艺术歌曲。
在创发“水磨调”的同时,魏良辅又和他的同道在原有的笛、管、笙、琵伴奏乐器中加入了三弦、筝、阮等弦乐器,使之成为以笛为主的管弦众乐合奏。
一方面强化了“水磨调”的音乐功能,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北曲昆唱”的扞(han)格,从而倍受曲坛和文人士大夫的青睐。
魏良辅“水磨调”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昆腔艺术的发展,他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立昆之宗”、“昆腔之祖”。
但严格说来,他是集昆山腔改良者大成的人,真正的功绩在“水磨调”的创发。
而这时的昆腔“水磨调”主要用于“清歌冷唱”的清曲演唱,直到明代嘉靖、隆庆间,是梁辰鱼所作《浣纱记》传奇翻开了昆腔“水磨调”走上戏台演唱的历史。
梁辰鱼是一位与魏良辅同时代的音乐家和传奇作家,为人风流豪举,精于度曲。
他直接继承魏良辅衣钵,终日与吴中众曲家“考订元剧,自翻新调”,成功地运用昆腔水磨调将自己写作的《浣纱记》传奇搬上舞台。
这在当时产生巨大的轰动,使得许多文人学士争相运用昆腔水磨调创作传奇剧本,许多原先不唱昆腔水磨调的表演艺人也争相学唱昆腔,一时间出现了人人“争唱梁郎雪艳词”、“谱传藩邸戚畹,金紫熠耀之家”的盛况。
虽然,同时期汪廷纳的《狮吼记》、张凤翼的《红拂记》、高濂的《玉簪记》等也都以水磨调演唱,但终被梁氏所创作的散曲《江东白苎》和戏曲《浣纱记》所掩,而独享“昆剧”开山之名。
昆山腔自此也一跃成为众腔之首,并从江浙一带迅速流布至全国各地,受到了士大夫阶层和平民百姓的普遍欢迎,万历年间入京成为宫廷演出的主要形式,从而取得了“官腔”的地位,昆曲艺术从此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
此后的“昆山水磨调”一般仍被称作“昆山腔”,而用昆腔水磨调演唱的南曲戏文,经过“北曲化”、“文士化”和“昆腔化”之后,无论体制规律、音乐艺术都更加严谨和升华,就腔调剧种而言,人们则称之为“昆剧”,就体制剧种而言,则称之为“传奇”(吕天成《曲品》称作“新传奇”)。
《浣纱记》传奇也因梁辰鱼的声望和成就,独得中国戏曲演出史上“昆剧”与“传奇”剧目创始者之名。
从明代天启年间到康熙末年的一百多年中,可以说是昆曲艺术最为蓬勃兴盛的时期。
(1)新的剧作不断涌现,各地戏班竞演新剧,学习昆曲演唱者日益增多,一时间蔚然成风,通国若狂。
(2)表演艺术也日趋成熟,身段表情、说白唱念、服装道具等洗练讲究,脚色行当更是分工细致,并拥有了一大批技艺高超的演员,出现了家班和职业戏班等形式的演出团体,它标志着中国戏曲演出体制构建的完成。
(3)在演出形式上,昆剧初期,戏班以演全本传奇为主,每一本戏通常有四、五十出,须两日或更多时间才能演完。
后来艺人们通过不断的演出实践,在丰富完善的过程中,大胆地删除一些松散场子,使剧情、表演紧缩凝练,大大缩减了演出时间。
同时,又从剧中选出特别精彩的一出或数出,加以充实、丰富,使之成为可供演出的短剧,习惯称之为“折子戏”。
逐渐盛行的折子戏以其生动的内容,细致的表演,多样的艺术风格弥补了当时传奇剧本冗长、拖沓、雷同的缺陷,给万隆、嘉庆年间的昆剧活动带来了生动活泼的局面,出现了许多观众百看不厌的精品。
明清时期的昆曲,除了家班和职业戏班的舞台演出外,民间的清唱活动也十分流行。
特别是在苏州一带,明末清初每年的中秋之夜在苏州的虎丘都有清唱聚会,亦称“虎丘曲会”。
其参与人数之多,演唱水平之高,参加者情绪之热烈,可谓空前绝后。
“一赞一回好,一字一声血,几令善歌人,唱杀虎丘月。
”(李渔《虎丘千人石上听曲》)清唱活动推动了当时整个社会性昆曲演唱的普及和进步,许多清曲家还结合自己的演唱,对昆曲的唱法进行精研和考订,刊印众多昆曲曲谱流传于世,著名如苏州曲家叶堂整理校订的《纳书楹曲谱》,他所记录的叶派唱法,成为后代清曲家和专业演员习唱昆曲的经典曲谱。
直到晚清,清曲家结社习唱昆曲之风仍在江苏、上海、浙江和北京等地流行。
有些清曲家还不时登台演出,其中也有佼佼者成了著名的昆剧表演艺术家。
昆曲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一大批既是实践家又是理论家的涌现,也使它全部活动和进展始终伴随着清晰的逻辑表述和理论性指导,始终得到智力的点化和精神指引。
从魏良辅《南词引正》开始,文人们在从事昆曲活动时都赋予了一定的理论意识,努力把自己的实践活动上升到理性高度。
到了明万历年间,以汤显祖和沈璟的出色理论成果和著名“意趣神色”与“词人当行,歌恪守腔,大家细把音律讲”的理论对峙为标志,加上潘之恒《鸾啸小品》的表演理论以及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臧懋循《元曲选序文》、吕天成《曲品》等等论述,使理论水平的构筑有了整体建树。
此后又有极为厚重的王骥德《曲律》,以及祁彪佳《远山堂剧品》、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序》的思考,接连不断。
到了清代,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戏曲理论家李渔的《闲情偶寄》在昆曲领域应运而生,又出现了昆曲表演理论著作《梨园原》,以及其它种种理论著作,从而使昆曲的发展在中国戏剧史上获得了无可匹敌的至高地位,对后世其它剧种众生和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它也享有了“百戏之师”之盛誉,它所达到的文化品位在整个中国戏曲史上,至今也是绝无仅有。
当历史进入清代中叶,随着各地方戏曲剧种的兴起,随着时代审美心理和观众审美情趣的变迁,昆曲在竞争中开始渐趋衰落。
作为剧种兴盛标志的职业戏班,从当时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城退出,并由北向南全面萎缩,日益减少。
到了清末明初,具有姑苏风范的正宗昆曲戏班,仅在苏州存有一个约三十余人的全福班,他们时聚时散,断断续续于苏州、杭州、嘉兴、湖州一带的城镇、乡村演出,艺人们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度日,惨淡维系着昆曲艺术的一脉香火。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为挽救和延续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生命,苏州名曲家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还有实业家穆藕初,著名人士吴梅、汪鼎丞等人,出资在江苏省苏州市桃花坞的五亩园,创办了一所以传承昆曲艺术为宗旨,专业培养昆剧演员的戏曲科班“昆剧传习所”。
与旧戏班采用收徒授艺的演员培养方式不同,昆剧传习所是一所新型的学堂式科班,学生们除了学习戏艺,还要学文化,学武术,兼学乐器。
聘请的教师都是清代末叶在苏、沪地区享有盛名的“全福班”后期艺人和学有专长的知名人士。
所招收的五十名学生在取艺名时,都在姓名中嵌一个“传”字,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传字辈”演员。
“传字辈”演员学艺五年,学有传统折子戏四百余出,其中不少明清传奇名剧。
昆剧传习所培养学员仅此一期,却实实在在地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整整一代、个个成材的艺术家群体,为昆曲艺术的存亡继绝保留下了星星火种。
八十余年来,昆剧传习所“传字辈”演员在继承和发展昆曲艺术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九五六年周传瑛、王传淞主演了经过整理改编的昆剧《十五贯》,曾以“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而轰动海内外。
各地昆剧院团纷纷成立,至今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众多昆剧演员,都是在“传字辈”艺人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艺术家,昆剧艺术在经过近百年的低迷后,又获重生。
二OO一年五月十八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艺术正以其卓然不群的秀姿神韵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恒远地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光辉。
(一)文人的戏曲活动中国的风雅文化,是一种由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所倡导、为一般人所习染,从古到今,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追随喜好,以至为之痴迷的地道中国文化形态。
在这种高雅文化中,体现出了中国文人的作风气派,以及特有的精神、气质、崇尚、癖好。
在这种高雅文化中,体现了中国文人所追求的真挚、崇高、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