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建安说”质疑
语文必读: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
语文必读: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以前我曾提到,汉初的诗歌有几种不同的体式,有四言体、楚歌体、杂言体,还有新兴的五言体,也就是五言的乐府诗。
现在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
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
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组非常美丽的诗——《燕台四首》。
有一次,他的一个叔伯兄弟吟诵他写的这四首诗,被一个叫作柳枝的女孩子听到了,就十分惊奇地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这两句话里充满了内心受到感动之后的惊喜和爱慕,意思是什么人的内心竟有如此幽微窈眇的感情,而且竟有这么好的写作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每当我读古诗十九首的时候,内心之中也常常萦绕着同样的感情和同样的问题。
这十九首诗写得真是好,它有非常丰厚的内涵,外表却很平淡。
后来的诗人也能写很好的诗,但总是不如十九首这样温厚缠绵。
比如卢照邻有两句诗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写得当然也很好,可是你要知道,这两句太逞才使气。
也就是说,他有意地要把话说得漂亮,说得有力量,结果在感情上反而太浅露了。
诗人写诗讲究“诗眼”,就是一首诗里边写得最好的一个字。
例如王安石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他在诗稿上改过好几次,写过“又到”、“又过”、“又满”,最后才改成“又绿”,这个“绿”字就是诗眼。
两汉·佚名《古诗十九首》全文
两汉·佚名《古诗十九首》全文《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
一起来看看全文,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古诗十九首》,组诗名,五言诗。
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又称《文选》)而成。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行行重行行》之一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也可写作“行行复行行”。
)《青青河畔草》之二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青青陵上柏》之三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今日良宴会》之四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西北有高楼》之五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古诗十九首》的年代综述
《古诗十九首》的年代综述作者:辛玉晶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摘要:《古诗十九首》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评价,钟嵘赞它“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刘勰称它“五言之冠冕”。
由于其显著地位和影响,使其很早就成为单独的研究对象。
而关于其成诗年代,长久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本文即是对有关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做一个简单地综述。
关键词:年代;东汉末年;两汉;建安曹魏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15-01对《古诗十九首》创作时代的研究大体有三次高潮,第一次在梁代,萧统、刘勰等人都倾向于其为两汉之作。
第二次在20世纪20至4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倾向于东汉末年说。
第三次是在20世纪80至90年代,马茂元等学者也持“东汉末年说”。
而张启成等对以前的讨论重新审视,持“两汉说”。
也有学者如木端持“建安曹魏”说。
总之,学者们对这一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论,并做了较为详实的论证。
一:东汉末年说。
这是近代最通行的一种学说。
由梁启超提出,经袁行霈等支持,由教科书定为官方观点被广泛接受。
持此说的学者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论证。
首先,从十九首中可确定其年代的诗句及个别涉及当时文化背景的诗句进行考证。
唐·李善《文选注》中推测《十九首》中有作于东汉的,“诗云,‘驱车上东门’,又云:‘游戏宛与洛’,此则词兼东都,非尽是乘,明矣。
”唐·皎然《诗式》说:“《十九首》辞精义炳,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盖东汉之文体。
又如《冉冉孤生竹》,《青青河畔草》傅毅,蔡邕所作。
以此而论,为汉明矣。
”认为十九首都是东汉之作。
近代梁启超、马茂元等都持此观点。
另外“盈盈楼上女”以及“馨香盈怀袖”中的“盈”字犯西汉惠帝讳的问题,梁启超认为汉代避讳极严,惟东汉对西汉诸皇帝不避讳。
所以,这两首诗一定不出于西汉而应出于东汉。
避讳制度在封建社会是一直存在的,所以此说法应较为可信。
古诗十九首赏析1
古诗十九首赏析1《古诗十九首》一、概述1、关于《古诗十九首》这个题目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
东晋陶渊明、南朝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
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2、《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学者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良非虚言。
例如《青青陵上柏》写作者游戏宛洛,意在仕途。
然而他发现这个宫殿巍峨、甲第连云,权贵们朋比为奸,苟且度日的都城,井非属于他的世界。
在诗人貌似冷峻的态度中,蕴含有失去人生归宿感的迷惘。
古诗十九首赏析
古诗十九首赏析其一“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
在晋南北朝时代,人们把流传下来的一些无主名的古代诗歌统称为“古诗”。
萧统编《文选》时,从这些“古诗”中选择了十九首,编在一起,题为《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古来就有分歧的看法,现在多数的文学史家认为这些诗是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作品,作者是当时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文士。
《古诗十九首》主要表现这些文士伤时失志的悲哀、离别相思的痛苦和人生无常的慨叹。
《行行重行行》篇是《十九首》的第一首。
诗以思妇的口气写出,写女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的深情。
全诗十六句,可分四层。
开篇二句开门见山地交代本诗相思离别情绪的起因,皆由丈夫出门远行,夫妻别离而来。
“行行重行行”是说丈夫行而又行,行行不止,终使夫妻“生别离”。
“生别离”出自《楚辞?6?1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是生离作死别之意。
“行行”二句既有空间上的相去渐远之意,为下文“相去”二句伏笔;又包含有时间上的岁月流逝之感,亦为下文“思君”二句作一伏笔,可谓有一举两得之妙。
“相去万里余,各在天一涯”是申言前二句,正因“行行重行行”,所以才相去万里,人各天涯。
第一句是因,后三句是果,因果交代清楚。
“道路阻且长”以下四句是诉说对丈夫的相思和幽怨。
四句分从夫妻双方说起。
前二句是说思妇自己。
“道路”句用《诗?6?1秦风?6?1蒹葭》“道阻且长”成句,表达思妇不能追从丈夫的痛苦心情。
“阻且长”恐怕不仅是指道路之远险,当也包括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的阻隔。
如此,则“会面安可知?”更何况,丈夫仍在“行行重行行”,此情此景,她如何不怨?“胡马”二句是对丈夫说的,是思妇的怨望之辞。
朱自清先生说“是希望游子不忘故乡”,但希望中含有怨情在内,只是很委婉,就为“浮云”二句的怨中含怒做了铺垫。
所以清人方东树说:“‘胡马’二句,忽纵笔横插,振起一篇奇警,逆摄下‘游子不返’,非徒设色也。
”(《昭昧詹言》卷二)非仅如此,“胡马”二句还在文章上承接上一句“会面安可知”,并申足其意。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反思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反思作者:木斋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02期〔摘要〕我的《古诗十九首》研究,缘起于《中国诗歌演变史》的整体写作,其中汉魏五言诗演变历程的研究和写作,既为十九首研究的缘起,也为其写作的主要方法。
审美学术观,对文本与史料的思考在先、现有结论在后,实践第一等诸多方面的统一,为本研究学术观和方法论的本质。
十九首中的部分作品应为曹植所作,其余作品、苏李诗和《孔雀东南飞》等,皆应与曹植、曹彪、甄氏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建安诗歌;五言诗;方法论〔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0)02-0054-13拙作《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已于近期出版,本文拟就有关我十九首研究的缘起、写作过程、方法论的心得体会等方面来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坦率而言,我是带着一种惶恐的心情来写作这篇反思文章的。
这种惶恐的心情,来源于多个方面,一个是我个人的学术资历和学术贡献,都还不值得受到如此的关注,诸位学者的高见,鞭策我再接再厉,将十九首和诗歌史演变历程的研究引向深入;再一个方面的惶恐,来源于我对方法论研究方面的匮乏。
我所研究的领域,不论是五言诗起源还是词的起源发生史,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摸索,并未有任何先入为主的系统理论作为引导。
若说是在方法论上有所体会,也是青少年时代所受到的朴素哲学思想,结合长时间中国诗歌史流变写作的规律自行总结出来的,难登大雅之堂;这种惶恐,更来源于我深知,我长时期以来形成的学术观念和方法论,既受益于传统之滋养,又游离于当今之观念。
但不论如何,我理应认真总结经验,抛砖引玉,将对十九首以及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引入更为深入的境界。
一、《古诗十九首》研究的缘起我个人有关十九首的研究,大抵从2004年秋季开始,到2009年岁末出版《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告一段落,历时近六年的时间。
若要我总结其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一时之间,我也是无言以对。
论《古诗十九首》与曹植的关系
论《古诗十九首》与曹植的关系———兼论《涉江采芙蓉》为曹植建安十七年作笔者此前发表了有关《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十九首”)和汉魏五言诗演变历程的系列论文,从各个侧面论证了“十九首”是五言诗在建安十六年“成立”之后的产物。
五言诗在两汉期间,还仅仅是涓涓细流的“发生”时期,而不是“成立”时期。
“十九首”是成熟的具有“穷情写物”审美特质的抒情五言诗,不可能产生于建安十五年之前,五言诗的这种意象抒情体制,是由三曹六子以及曹彪、甄后等诗人所共同创造的,“十九首”的作者范围应该就在这个范围之内。
可以说,笔者此前的论文,都还仅仅是铺垫,从本文开始,笔者将进一步系统考察“十九首”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一、曹植之原罪及其作品的遗失曹植作品的遗失,是一个历史的发展链条:首先与曹、甄之间的隐情有关。
所谓隐情,含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曹植与甄后之间,确实存在着男女之间的爱情;另一个层面,是指曹丕、曹睿父子认为曹、甄之间有暧昧之原罪。
这是两种性质的问题,需要分别清楚。
曹睿由于不能容忍这种暧昧关系对于皇室的侮辱和损害,遂有景初中临终前撰录曹植文集的行为。
以笔者之见,曹甄之间,确有隐情,这一隐情,主要体现在曹植现存的作品之中及《魏书》《魏略》《三国志·魏书》(以下简称《魏志》)等史料中,其中王沈的《魏书》和鱼豢的《魏略》,提供了比陈寿《魏志》更为真实的信息,而此两种史书早于《魏志》,更为可信,这些有关曹魏时代的最早记录,分别体现在甄后、曹植、曹睿、卞太后、曹丕等多人的言行中,散见于各种史料中,史料记载连同曹植诗文作品及散失的曹植作品,就像是一颗颗非常有价值的珍珠,单独来看,似乎不能说明问题,但当把它们使用逻辑的、理性的线索串联起来,同时,摒弃宋明以来学者给予我们先入为主的陈腐观念,重新冷静客观来审视曹、甄之关系,考量曹植文集的重新撰录,我们不难得出“十九首”之从曹植文集中的删除,正与曹、甄隐情有着密切的关联。
详论参见笔者稍后将发表的《论曹甄隐情与十九首的关系》一文。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
哎呀呀,咱今儿个就来好好唠唠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歌!古诗十九
首啊,那可真是诗歌界的宝贝呀!就好比那璀璨的星星在夜空中闪耀。
你想想看,“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把
那种离别之苦刻画得淋漓尽致,是不是让你一下子就仿佛身临其境了?
再来说说建安诗歌,那可是充满了豪情壮志的呀!就像那汹涌澎湃
的海浪,气势十足。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多么豪迈的感慨啊!曹操的诗歌,那真叫一个霸气!
古诗十九首呢,它更侧重于情感的细腻表达,像个温柔的女子,轻
声诉说着内心的喜怒哀乐。
而建安诗歌呢,则像是个英勇的战士,充
满了力量和激情。
这两者就像是音乐中的不同旋律,各自有着独特的
魅力。
咱就说,要是没有古诗十九首,我们怎么能那么深刻地体会到古人
的那些细腻情感呢?要是没有建安诗歌,又怎么能感受到那种气吞山
河的豪迈呢?它们就像是文学宝库中的两颗明珠,互相辉映。
你难道不觉得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歌都超级厉害吗?它们都是我们
中华文化的瑰宝呀!它们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才情,也让我们
对那个遥远的时代充满了向往。
所以呀,我们一定要好好研究它们,
珍惜它们,让它们的光芒永远照耀着我们!我的观点就是,古诗十九
首和建安诗歌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传承!。
建安诗歌与《古诗十九首》
建安诗歌与《古诗十九首》建安诗歌和《古诗十九首》是汉末魏初的两个重要诗歌流派,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区别,但在表达人情人性方面却有相通之处。
建安诗歌以曹操父子及建安七子为代表,其特点在于其反映社会矛盾,表达人生感叹,以及追求理想等主题。
建安诗歌以其实践性、现实性以及个性化等特点而闻名,其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抒情浓郁,气势磅礴。
其中,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等作品,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感慨;而曹植的《洛神赋》、《白马篇》等作品则展示了他对爱情、人生理想的追求。
与建安诗歌不同,《古诗十九首》则更注重表达人情人性,其通过对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别离的痛苦、迟暮的悲感等主题。
这些诗篇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富有情感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的无奈和悲凉。
例如,《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等作品,就表达了诗人对离别、迟暮等主题的深刻感受。
尽管这两个流派在时代背景、作者身份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在表达人情人性方面却有相通之处。
建安诗歌以社会现实为基础,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而《古诗十九首》则通过个人情感来反映社会现实。
这些诗歌以其深情、真挚的语言和意象,感染着读者,让人们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与悲凉,也给人们带来了安慰与启示。
建安诗歌和《古诗十九首》在内容和形式上各有特色,但在表达人情人性、反映社会现实等方面却是相通的。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古诗十九首》和建安五言诗都是中国古诗的杰出代表,然而,它们的主题却有着显著的区别。
尤其是在表达悲情方面,《古诗十九首》和建安五言诗有着各自独特的方式和效果。
《古诗十九首》起源于东汉末年,是中国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之一。
这组诗歌以抒情为主,表达了诗人们对生命、爱情、别离等人生主题的深刻感悟。
在表现悲情方面,《古诗十九首》以其朴素、自然的语言,直击人心,使人深感诗人们对生死、别离的无奈与痛苦。
例如,《去者日以疏》中写到:“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死。
关于《古诗十九首》整体框架的一点思考(二)
关于《古诗十九首》整体框架的一点思考(二)饶学斌在《月午楼古诗十九首详解》里明确“或谓十九首非出于一人一时之事,亦未将全诗并读而合玩耳!”他的论断具有一定的可取性。
但在对十九首诗进行合符逻辑性地解读与推论方面,他做得显然不够,以致于漏洞百出,为人诟病。
叶嘉莹即在《一组易懂而难解的好诗》里论述道:即以这一首“行行重行行”而言,有几个说法,就是我所不曾引用,如饶学斌月午楼《古诗十九首详解》把这十九首诗全看作一人之作,云:“此遭谗被弃,怜同患,而遥深恋阙者之辞也。
首节总冒,标“会面安可知”“思君令人老”二句为柱;自其三至其七为一截,承“会面安可知”一柱而申之;自其二其八至其十六为一截,承“思君令人老”一柱而申之。
其十七收束思君;其十八收束思友;末以单收下截结。
”他之所以要把此章“行行重行行”一首中之二句看作两根分别的支柱的缘故,实在因为他要把这十九首诗全解作逐臣被弃思君恋阙之词,而且又要认定是一人之作,但又发现有几首诗按照这一说法实在无法讲得通,因此遂又不得不加个“怜同患”的理由,把另一些诗勉强解作思友之词。
至于“行行重行行”一首何以又被分为二根支柱呢?他的解释是:“夫曰'各’曰'会面’曰'南北’,此分谊相等,尔我同侪,直平等观者非可概之于尊长也,虽层愚氓,亦共知君父之尊......即不敢彼此平衡......此上截思友确是思友,断不得混作思君也。
”又曰:“夫'日’者君象也,'浮云蔽日’......此孤臣孽子所自伤者也,而曰'游子’曰'思君’,明乎其为臣子也,此下截思君确是思君,断不得混作思友也。
”像这样牵强比附任意割裂的说法,当然一望可知其为愚妄拘执,这是我们虽有心兼容众说,也无法采信的。
叶嘉莹先生说得完全没有错。
其批驳也完全在理。
首先,饶学斌解诗的出发点值得商榷的。
他将古诗十九首创作的初衷归并为“思君亦阙”,即君臣关系,其局限性不言而喻。
比如其七对于友情的背叛,就很难纳入君臣关系的理解中去。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
咱来聊聊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歌哈。
先说这古诗十九首,就像是一群低调的民间高手写出来的心里话。
这些诗呀,特别擅长表达那种普普通通人心里的小情绪,什么思念呀、哀怨呀、对时光匆匆的感叹之类的。
你看,就像“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简单一句话,那种和爱人分别之后,越走越远,心里空落落的感觉就出来了。
而且它写的都是很日常的事儿,用词也不怎么华丽,但是就是能直直地戳到你心窝子里。
就好比是你隔壁邻居在那唠家常,唠着唠着你就被感动得不行。
再说说建安诗歌呢,这建安时期就像是诗歌界的一场大狂欢。
那时候的诗人一个个都像是充满热血的战士,写出来的诗都特别有力量。
建安七子啊,曹操、曹植父子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曹操的诗就很霸气,“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感觉他站在那大海边上,整个天下都在他脚下似的。
建安诗歌的风格很慷慨悲凉,为啥呢?因为那时候社会动荡不安呗,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有抱负,又有点小忧愁。
这些诗人就把这种复杂的情感都写进诗里了。
和古诗十九首比起来,建安诗歌就像是穿着铠甲的勇士,古诗十九首则是穿着布衣的百姓。
不过呢,这两者也有相似的地方。
它们都很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古诗十九首反映的是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里的酸甜苦辣,建安诗歌则更多地展现了那个乱世里文人们的雄心壮志和无奈叹息。
而且它们在文学史上都有着超级重要的地位,就像两座大山,后来的诗人都得仰望着它们,从它们身上汲取营养呢。
《古诗十九首》解析典藏版,值得收藏的经典!
《古诗十九首》解析典藏版,值得收藏的经典!《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昭明文选》),是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01《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02《青青河畔草》这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二首,是代思妇设想的闺怨之作。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河边青青的草地,园里茂盛的柳树。
在楼上那位仪态优美的女子站在窗前,洁白的肌肤可比明月。
打扮得漂漂亮亮,伸出纤细的手指。
从前她曾是青楼女子,而今成了喜欢在外游荡的游侠妻子。
在外游荡的丈夫还没回来,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实在是难以独自忍受一个人的寂寞,怎堪独守!03《青青陵上柏》这首诗与《驱车上东门》在感慨生命短促这一点上有共同性,但艺术构思和形象蕴含却很不相同。
《驱车上东门》的主人公望北邙而生哀,想到的只是死和未死之前的生活享受;这首诗的主人公游京城而兴叹,想到的不止是死和未死之时的吃好穿好。
XXX讲《古诗十九首》
XXX讲《古诗十九首》一以前我曾提到,XXX的诗歌有几种不同的体式,有四言体、XXX、杂言体,还有新兴的五言体,也就是五言的乐府诗。
现在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
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XXX,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
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晚唐诗人XXX曾写过一组非常美丽的诗——《燕台四首》。
有一次,他的一个叔伯兄弟吟诵他写的这四首诗,被一个叫作柳枝的女孩子听到了,就非常惊奇地问:“那个有此?那个为是?”这两句话里充满了内心受到打动以后的惊喜和爱慕,意义是什么人的内心竟有如此幽微窈眇的感情,而且竟有这么好的写作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每当我读古诗十九首的时候,内心当中也常常萦绕着一样的感情和一样的题目。
这十九首诗写得真是好,它有非常丰厚的内涵,外表却很平平。
后来的诗人也能写很好的诗,但总是不如十九首这样温厚缱绻。
比如XXX有两句诗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写得当然也很好,可是你要知道,这两句太逞才使气。
也就是说,他有意地要把话说得摩登,说得有力量,结果在感情上反而太浅露了。
诗人写诗讲究“诗眼”,就是一首诗里边写得最好的一个字。
例如XXX有一句“东风又绿江南岸”,据说他在诗稿上改过好几次,写过“又到”、“又过”、“又满”,最后才改成“又绿”,这个“绿”字就是诗眼。
《古诗十九首》与汉魏诗歌研究——《古诗十九首》百年研究之总检讨
作者: 欧明俊[1]
作者机构: [1]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研究
页码: 18-24页
主题词: 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说”;“建安说”;循环论证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近百年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许多问题如作者、作年、主题、文学史地位等,至今还没有“定论”,有必要系统梳理和检讨。
东汉末年下层文人所作,梁启超以来,成为通行的主流观点,木斋教授则认为是建安时上层文人所作,这一“颠覆”性观点,值得学界重视并积极回应。
“十九首”是原创还是拟作?是“代言”还是写实?是不是组诗?是单一主题还是多元主题?文学史地位究竟如何?仍需继续探讨,还应检讨“循环论证”等方法。
“建安说”与《古诗十九首》
“建安说”与《古诗十九首》摘要:汉代诗歌与《古诗十九首》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写作手法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从惧时观、功名观、游仙观和音乐观四个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古诗”所传达的思想和建安文人的观点是相同的,是一种“自觉”的体现。
因此,《古诗十九首》产生于建安年代的可能性最大。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建安说”;汉代诗歌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推测《古诗十九首》发生的大体年代,具体一点说,就是根据五言诗的起源、发展来考察。
这方面的研究者大多承认《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成熟之作,是“五言之冠冕也”。
既然如此,《古诗十九首》创作于五言诗的成熟期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一、五言诗的发展五言诗的成立非一人之力,也非一时之功,最关键的是需要它作为新兴事物迅速成长的时代背景。
早在先秦时代,《诗经》中的少数诗章就出现了半章或全章五言的诗句,如《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只是四言诗中偶尔为之。
秦始皇时的民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属于完整的五言,但却质木无文,远远没有成熟。
两汉诗歌大抵有这样几种形式:骚体诗、四言诗、三言诗、杂言诗和新兴的五言诗。
首先是承接屈原楚辞而来的骚体诗,其次是承接诗三百而来的四言诗及三言歌诗。
传统典雅的四言诗,继韦孟之后,仅存其6世孙韦玄成《自劾诗》等2首,已趋末路。
随着汉宫楚调的盛行,乐府官署的建立,俗曲新声的传播,今存几首西汉文人诗歌,也多为楚歌及杂言。
汉成帝时著录的诗作,也并无五言诗作品。
而传为苏武、李陵、枚乘及班婕妤所做的五言诗,在六朝已都疑为后人伪托或拟作。
从东汉班固之后,五言诗渐次兴起,文人五言诗渐次出现,但东汉时代,对于五言诗成长的限制作用,也是不争的事实。
至桓灵时代,帝王的个人兴趣有从经书而艺术、由儒家而转向佛老的趋向。
可以说从《诗经》时代到东汉末年,由于种种原因,五言诗并没有真正的成熟起来。
从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优秀的五言诗人是不可能出现的。
建安与古诗十九首
再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象他拟王粲,称王粲“遭乱流寓,自伤情乡”。
他的拟诗:“幽厉昔崩乱,桓灵今板荡。
伊洛既燎烟,涵崤没无象。
整装辞秦川,秣马赴楚壤。
”这六句都是工整的对偶,正显出谢灵运诗讲究辞藻对偶的风貌。
再看王粲的《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迫攀。
”除了用“豺虎”作比喻外,不讲究辞藻,不讲究对偶,反映当时的时代和生活,比较真实。
这里显出谢灵运诗的风貌跟王粲不同,所以气象不似。
《沧浪诗活·诗评》:“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
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
”这里提到建安气象,同谢灵运诗不同,提出诗歌的时代风貌问题,即建安诗的时代风貌,同东晋到刘宋诗的时代风貌不同。
《文心雕龙·明诗》里讲建安诗道:“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
”它的时代风貌,一是慷慨磊落的才气纵横,二是不追求细密,要求表达情意的鲜明。
《明诗》里讲谢灵运诗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即讲究对偶,追求新奇。
工于描绘景物。
这才说明建安诗的气象同谢灵运诗的气象不同。
严羽光就是否可以摘句和有无对偶立说,还不确切。
就王粲的《七哀诗》说,它的好处在真实地反映人民的苦难生活,不讲究对偶,也不宜摘句来欣赏。
象“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但建安诗并不都是这样,象曹植《美女篇》:“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以上八句全是对偶,不能用有没有对偶来分别建安诗的气象跟谢诗不同;曹植诗也可以摘句,不能用能不能摘句来分。
谢诗的气象,还是象《明诗》讲得确切。
如《登江中孤屿》,其中六句:“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他从景物中看到灵异,看到景物中含蕴的真实情意,把它写出来。
从语汇语句角度对《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再审视
作者: 张振龙
作者机构: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184-190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6期
主题词:�古诗十九首》;三曹七子;语汇语句
摘要:从语汇语句这一内证视角,通过对《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的重新审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两者存在有相同的语汇语句是一种普遍现象,三曹七子中曹植的诗歌与《古诗十九首》所用相同语汇语句的相对值是偏低的。
得不出《古诗十九首》中的部分作品为曹植所作的结论。
第二。
以作品之间是否有相同、相似的语句和相同、相似语句的多寡为依据,来判定其著作权的归属,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与建安诗歌的作者不是同一创作群体。
第三,《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间旱于建安三曹七子的诗歌,是建安三曹七子在创作中引用了《古诗十九首》中的语汇语句。
所以,木斋先生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古诗十九首“东汉”说质疑
古诗十九首“东汉”说质疑
木斋
【期刊名称】《中华文化论坛》
【年(卷),期】2006()2
【摘要】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时间,古者主要为建安说和西汉说,现当代以来,才渐次形成东汉说这第三种说法。
西汉说之衰落,是东汉说与建安说合力的结果。
在西汉说被彻底否定之后,学术界才有可能开始进行东汉说和建安说这一细致的辨析,西汉说质疑的十九首中有使用非太初历的问题,在建安曹魏说中反而可以得到圆通;五言诗体的成立,在建安、黄初之间,作为五言诗冠冕的十九首,应该是建安、黄初及其之后的作品。
【总页数】3页(P67-69)
【关键词】西汉说;东汉说;建安说
【作者】木斋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2.7
【相关文献】
1.论谶纬对东汉文人抒情心态的影响——以《古诗十九首》为例 [J], 王宁
2.从《古诗十九首》看东汉士人的忧生忧世情结 [J], 张铁慧
3.《古诗十九首》 "建安说"质疑 [J], 欧阳冰
4.从《古诗十九首》看东汉文人的生命意识 [J], 付海平
5.《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与东汉末年士人心态探析 [J], 胡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生年不满百》等六首 ,约 占 3 1 . 6 %,且意识强烈 , 无所节制 ,可谓从 《 诗经》时代 的萌芽变成了 《 十九 首》 时代 的思 潮 。及 时行乐 思想 集 中 出现 于 ( ( 十九
收 稿 日期 :2 0 1 5 — 0 4 — 0 9
作者简介 :欧阳冰,男 ,安徽 蚌埠人 ,蚌埠学院文学与教 育 系副教授 ,主要从 事先秦 两汉文学教 学与研 究。
这种 意 象抒 情体 制 ,是 由三 曹六 子 以及 曹 彪 、甄后 等诗人 所共 同创造 的 ”I 2 1 。究竟 是汉末 还是建 安 ,是
( 一 )个体 生命意识 的高度 觉醒伴 随着价值 系统
的崩溃
( ( 十九 首》 表 现 了高度 觉 醒 了的个 体生 命 意识 ,
并且伴 随 着对 主流 文化 价值 的颠 覆 ,如 : “ 斗 酒 相 娱乐 ,聊 厚不 为 薄 ” “ 极 宴 娱 心 意 ,戚戚 何 所 迫 ”
十九首中这类表现孤独感的作品往往托之于夫妇友朋现代读者遂多按夫妇题材读之但对这类作品自古来就有歧解或以为写友朋或以为写夫妇或以为写臣不得于君诸说均不免拘泥着实凡臣不得君怀才不遇仕途坎坷孤无友生平素思学不合于时操持人格不容于俗不能挤进上层社会者皆有孤独伤感发而为诗或托之于夫妇友朋或比拟于君臣
2 0 1 5年 l 0月 第2 7卷 第 5期
、
从 《 十九—
个体 生 命 意识 的 高度 觉 醒 、促发
令 ,此三 首虽表 现 了及 时行 乐思 想 ,但还是 有节制
的 ,诗人还 能恪守 自己的社 会角 色 ,保持责 任意识 ;
生命 之 悲 的诸 因素 ,伴 随生命 悲 哀 的诸 情绪 以及创 作心 态 、词语 选 用 ,均可 透露 出作 品 的时代 信 息 和
摘 要 :关于 《 古诗十九首》 的时代及 作者 ,梁启超 的东汉末年 文人说 几成定论 ,现代 学者 又确 定为下层文人
所作 。近年来木斋先 生发表 系列文章 ,提 出 “ 五 言诗 的这种意象抒情体制 ,是 由三 曹六子以及 曹彪 、甄后 等诗 人所 共 同创造 的” ,且考证精审 ,论据博洽 ,影响 巨大。但从文本的思想 内容与时代的关 系以及语言风格、创作心 态诸方
4 5
首》 ,说 明这 是在短 时间 内忽然膨 胀 的一 种思潮 ,一
定 有其社会原 因 。 中国传统 文 化崇群 体 、抑 个体 的倾 向把个 体 的 生 存价 值融 入 到群 体价值 中 ;宗法 社 会把 个 体视 为
谓名 士者 ,……刻情修 容 ,依 倚道艺 ,以就其 声价 , 非所 能 通物方 ,弘 时务也 ……李 固 、殊 穆 等 ,以为
古 今 学 人对 《 十九 首》 题 材 的划 分莫 衷 一 是 , 无 论 怎样 划 分 ,都 有 夹缠 不 清 的现象 。盖 因 ( ( 十九 首》 题 材 虽涉 及 多个 方面 ,但 无不 关 涉 生命 这 一核 心问题 ,其 中表现生命 短暂 ,及 时行乐 者 固不待 言 ,
就 连 世路 坎坷 、人 心 浇薄 、孤 独悲 凉 、思 乡 欲归 和 爱 情友 情诸 题 材也 无 不是 由生 命 意识 所 引发 。只有 从 生命 主题 人手分析 ,方 能各 得其所 ,豁然贯 通 。
作者 的身份信 息 。
而且 ,整部 ( ( 诗 经》 中 ,表现 及 时行乐 思 想 的作 品 仅有三首 ,不足 百分之一 。至 《 十九首) ) ,这 一题材 比例大 增 ,仅直 接表 现生 命短 暂 ,当及 时行 乐 或博 取 荣名 的就有第 三首 ( ( 青青 陵上柏》 、第 四首 良宴会》 、第 十一 首 《 回车驾 言: 迈》、第 十 二首 城 高 且 长》、第 十 三 首 ( ( 驱 车 上 东 门》、第 十 五 首 日
处 士纯 盗 虚名 ,无 益 于用 ,故其 所 以然 也 。然而后
“ 何不策 高足 ,先 据要路 津 。无 为守穷贱 ,坎轲长 苦
辛” “ 荡 涤放 情 志 ,何 为 自结束 ” “ 不如 饮 美 酒 , 被服纨 与 素 ” “ 为乐 当及 时 ,何 能待 来兹 。愚 者 爱
惜 费 ,但 为后 世 嗤 ” 等表 现 了对 感 官 欲 望 的追 求 , 与前 《 十九首》 时代 的作 品表 现 积极 进取 、社 会关 怀 的言志 诗判 然不 同 ,并 开后 代文 学 追求 感官 享 乐
面 分析 ,仍 有 可疑 。
关键词 : 《 古诗 十九首》;粱启超 ;木斋 ;东汉末年 ;建安 ;作者 中图分类号 :I 2 0 6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0 0 9 2( 2 0 1 5 )0 5—0 0 4 5—0 5
( ( 古 诗十 九首》 ( 以下 简称 《 十九 首》 )是 中 国 诗歌 史 上一 个重 要 的里 程碑 。正如 《 《 颂》 的 思想 内容反 映 了作 者 的贵族 身 份和 西周 时代 的礼 乐 文化 精 神 ,同样 ,从 ( ( 十九 — 首》 的思 想 内容 也 应 当 能看 出 《 十九 首》 所产 生 的时代 及作者 所属 的阶层 。 关于 《 十 九 首》 的时 代 及 作 者 ,以 粱 启 超 的 “ 东 汉末 年 文人 说 ”影 响最 大【 1 1 ,现代 学 者 多确 定 为 下层 文 人所 作 。近年 来木 斋 先生 又 提 出 “ 五言 诗 的
安康学 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An k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
0c t . 2 01 5 Vo 1 . 2 7 N o . 5
《 古诗十九首 》 “ 建安说"质疑
欧 阳 冰
( 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 系 ,安徽 蚌埠 2 3 3 0 3 0 )
之先河 。
上层 文 人还 是下 层 文人 ,关 系 到作 品 的主题 、思想
内容 、文学史上 的地位及 评价 等一系列 重要 问题 。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与 ( 古诗十九 1 思想 内容伴 随 个体 生命 意识 的觉醒 在 《 诗经》 时代 就初 见端 倪 ,如 艚 风 ・ 蟋 蟀》 艚 风・ 山有 枢》 ( ( 秦风 ・ 车 的相关 问题 看作者身份 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