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最新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科学发展是指在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思想指导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我国要走怎样发展道路的重大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建设小康社会的理想进程描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一)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一方面,科学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现在,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富裕不一定和谐,但贫穷必然导致不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繁荣和兴旺,是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在经济实力不断增

强的条件下,逐步理顺各方面的经济社会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健康有序,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和创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持续巩固。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科学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这里就包括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科学发展观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必须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共同进步,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这里的“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指社会的个别集团或个别人,而是指当代中国的一切公民,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落脚点,在于使全体人民共同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只有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使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都得到保障,价值都得到提升,才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既是和谐社会的受益者,也是和谐社会的推动者,只有动员社会的成员自觉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离开科学发展观所倡导“以人

为本”这个核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失去根本意义和力量源泉,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三)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以经济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均衡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在经济实力增长、综合国力提升的基础上,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激发社会活力,才能有效地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稳定,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自然环境,使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

多年来,我国在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不断的拉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下岗职工增加,给就业和社会保障增加压力;文化、教育、卫生、公益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矛盾加剧,在这个重要阶段,

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把发展与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我们通过统筹兼顾、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在客观上使社会达到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的状态。

(一)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新时期的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城市,而且要着眼于农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九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和谐建设,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只是一句空话。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对农民种植补贴,积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方针。另一方面,统筹搞好产业规划,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发展。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以城镇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

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坚持统筹区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域特点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重点不同,我国东部地区利用政策支持和地域优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而西部经济发展缓慢,据2008年数据显示,中国沿海五六个省市的GDP总值占到了全国的50%以上,这种差距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必然影响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防巩固和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在中西部,特别是在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国家要从宏观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工业基地、实现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大崛起。逐步缩小地区差距,通过东西互动,尤其东部对中西部的智力、技术的支持和援助,加快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是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需的。

(三)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质是协调社会经济不同部门之间所承担的发展成本,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和人的发展,出现了政府投资偏重于经济建设方面而对社会事业偏少的格局。随着各部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问题也凸现出来,这需要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短腿”问题。因此,应从当前的最为突出的主要矛盾入手,国家和地方要扩大对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积极向科技、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