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生存与生活的探讨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谈谈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谈谈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主题: 矛盾与人生关键词: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的价值在于能给人以智慧,智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于人类的各项事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了智慧就会有知识,有了人性根源和社会发展的深度思考;有了智慧,有了工具的出现,解放了体力劳动.有了智慧,有了人类的各种奇迹.具体于个人来讲,哲学能够指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少走错路弯路.其中最为具体的例子莫过于用马克思哲学原理来分析生活中的矛盾.1.生活中的矛盾无处不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矛盾只要包括两个方面: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基本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
我国的古代学者程颢、程颐曾在他们的学著中提到“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
”古代孔子有过事物都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名句.这些都可见矛盾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在考研和工作中作出选择就是一对矛盾的双方面.选择了考研就意味着暂时无法参加工作.选择了工作就意味着无法在学校中接受进一步的研究生的教育.这也就是我们常在经济学中提到的机会成本.2.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但次要方面也不可忽略.既然矛盾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那我们该如何应对矛盾,如何在矛盾中做出最优的决策呢?这个要从矛盾的分类中考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可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称主要矛盾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谈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自己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谈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自己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指导意义谈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自己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更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工作等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就简单分析其对我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1.对我生活的影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我自觉的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思想上我自觉的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不断进步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更是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
作为一名党员,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与党,政府保持一致,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顾全大局,服从分工,勇挑重任,在雅安地震中我已报名参加雅安地震志愿者,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共产党员要时刻冲在最前线,时刻保护着人民,保卫着国家,不怕苦,不怕累,勇于牺牲。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生产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总之,认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根本不可能的。
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解及在现实生活的体现
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解及在现实生活的体现马克思的思想内容深广而富有内涵,今天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试着从马克思主义中去寻求理解视角。
异化概念主要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马克思是通过工人的劳动这一范畴来阐释其异化概念的。
异化(alienation):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
其英文本义是偏离主体性、相异性,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高到哲学的层面,被理解为主体自身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象,而反过来反对、奴役主体自身。
从一定程度上它是指主体与自身所创造的客体生产出的矛盾。
当人类快速迈入21世纪的大门时,为了更好地追求与享受生活,在人类日常的生活中的种种现状也表现出了种种异化现象。
这些现象真实的发生在我身边,对于这些现象,我将从自己对异化理论的理解与认识予以描写。
学了马克思的异化论以后,从某种程度上,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异化现象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也是无处不在,可以想见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广泛、之深远。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中心思想是“异化劳动”,它作为一个以否定形式肯定劳动的本质意义的范畴,被马克思用来表达人的生命活动的真实性的疏离与相即。
就劳动所具有的自由自觉的性质而言,它体现着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因而是人的某种无愧于他的本质或本性的真实的实现;就劳动在现代的具体社会情境中只是被人们有意识地用作谋生手段而言,它获得的却是一种与它的本质意义相悖的现实。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劳动者的劳动不是自愿而是被迫的,在劳动过程中也体会不到劳动的快乐,而是沉浸在被迫劳动的痛苦之中。
自己整日为了生活辛苦的劳动,没钱去购买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
这样劳动成果就会反过来支配劳动者的自身生活,整日为购买劳动产品而奔波、劳动。
二、现实生活中异化现象的不同体现(一)消费行为的异化消费是人为了满足日常生活必要的行为之一,日常生活所需是推动消费行为的动因之一。
但是现代社会的消费行为很多时候是不必要的消费,带有一种异化的心理,进而产生异化行为。
论文: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77911 马克思主义论文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和问题域是可以被超越的,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在总体上是无法超越的,马克思的思考方式不会过时。
为了突出实践哲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曾这样论述道: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
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更是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概言之,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初期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现实的指引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的活动,不过这不是黑格尔所说的人的精神活动,而是一种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
人正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深入全面地认识人自身以及客观物质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作为其理论核心和研究的中心,涉及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不只局限在理论研究领域,因而导致哲学活动范围就扩大了。
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世界观和生成性思维,其基本精神是回归现实生活,哲学的创新更要以回归现实生活为依据。
我们应当从正在研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新的挖掘、新的研究、新的阐释和新的运用。
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有意识的摆脱纯粹抽象的思辨而把现实的生活世界作为自己的出发点。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篇一关键词:人的生活意识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地是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批判的产物,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是“绝对精神”,费尔巴哈哲学的出发点是直观的感性,即直观的感性世界和直观的抽象的人。
马克思批判神秘主义的“绝对精神”使哲学的出发点回归于感性世界,又批判直观的感性,使哲学落脚于人的生活,落脚于由于人的活动而历史地变化这的生活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摆脱纯粹的思辩而回归到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使得自己不同于以往的一切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的哲学,包括古希腊哲学,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黑格尔的哲学以及费尔巴哈的哲学在本质上有一个共同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之相区别的——特征,即这些哲学都是在思维中提出抽象的问题同时又试图通过抽象的思辩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古希腊的本体论哲学追问世界的本原,按其不同的逻辑线索可分为两支。
其中一类哲学家往往将一种具体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泰勒斯的“水”和赫拉克利特的“火”以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其实这些哲学家只是借用了这些具体的物质的名称。
一旦“水”成为泰勒斯世界的本原,并以此为起点描述世界的演化图景,“水”就不是泰勒斯看见的水而变为思维的符号,成为泰勒斯表达想象中世界本原的符号。
另一类哲学家则把一种纯粹的思维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如柏拉图的“理念”,他把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概念当作世界的本原。
这两种哲学的共同点在于都在追问世界的本原,并都把只是存在于哲学家头脑中的非感性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并以脱离经验的方式对世界作出解释。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世界本原问题的提出本身是抽象的,而对于这一问题的各种解释也只是假说,是思维的游戏。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意蕴
2024年3期(总第498期)湖湘论坛Huxiang ForumNo.3,2021General No.198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意蕴喻文德(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湖南吉首416000)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考察新时代美好生活提供了基本方法。
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出场语境来看,美好生活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大众化和时代化表达,是人民立场和世界胸怀的辩证统一。
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构成要素来看,美好生活是一个标志优良生活品质的总体范畴,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总体概括,是优良生活条件和满意生活体验的辩证统一。
从美好生活的生成过程来看,美好生活是人的一种感性活动,是对美好生活过程的动态描述,是艰苦努力和悠闲自在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好生活;理论内涵;辩证统一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3160(2021)03-0023-0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的工作场合数十次论及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成为了他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话语和工作议题。
新时代美好生活观念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而且是对不同民族美好生活经验智慧的借鉴和传承。
新时代是一个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
当前,国内学界对于美好生活理论内涵的阐释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实际上,美好生活不仅是大众话语,而且是政治话语;不仅是生活理念,而且是政治理念。
美好生活本身有着复杂的理论内涵,要给出一个完整的定义确实很难。
但是,我们从某个特定的视角出发,阐释美好生活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还是可能的。
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现实生活的三种基本方法出发,对美好生活的理论内涵作出相应的阐释。
一、作为奋斗目标的美好生活从新时代美好生活出场的语境来看,美好生活首先是一种政治理念和政治话语一一收稿日期:2021-01-2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价值引领的基本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9XKS009)作者简介:喻文德,男,湖南浏阳人,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道德建设。
哲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4篇
哲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4篇哲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范文1:克罗齐认为哲学就是精神的自我意识,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
只有当心灵转过身来,直面自己,审视自己时,才会认真思考人在世界上的处境。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起点。
当一个人学会怀疑,尤其是怀疑自己珍视的信念、原则时、哲学便出现了。
我认为哲学帮助一个人更清楚认识世界,深入内心的,而不是一门换得生存资料的谋生工具。
哲学不能不关心人生而仅作为无色透明的纯粹抽象而存在。
它应当关心人和人的内心,应与迷惘的现代人一起走上一条也许永无答案的探索之路。
哲学中不能为人生之谜提供万应不变的现成答案,但它至少具有探索的读意和勇气。
闻名于世的海德格尔被纳粹笼络,自觉地为希特勒鼓吹,但他最终也躲不过被抛弃而隐居山林的命运。
他对现实的伦理观察竟是如此薄弱,所以我很个人偏见的认为这样的人并不配得到如此高的景仰。
他选择的用以指导行动的哲学出了错。
大二时有幸在古典文学老师的推荐下读了爱因斯坦的著作。
惊叹于一介物理学家竟然有如此优美的文笔。
他在《自述》中谈到了选择。
他说:“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吞噬人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他“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思想的东西,而把其它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认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时,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给我们提出了选择的问题。
人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自身的行动决定的。
在萨特看来,人的一生是不断地对各种可能性进行追求的过程,“懦夫使自己变成懦夫,勇士使自己变成勇士”。
在物存在以前它就具有那些固有本质了,而唯有人的本质是由自己不断创造出来的。
后天的努力决定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就个人而言,我对存在主义哲学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与现实有真实的联系,是一种很人道的思想。
用马克思三大原理看生活中的事例
用马克思三大规律品生活一提起“哲学”,人们觉得似乎距我很遥远,也难怪,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真的令人眼花缭乱。
搅得那颗原本质朴的真心,似真非真了,哲学家感到了困惑,而那些众多的疑问似乎在说:“哲学吗,不知何来之怪物?”。
听到这些,哲学家摇着脑袋扪心自问:难道哲学是海外来客吗?搞了数千年的东西怎么成了怪物呢?迷茫和困惑似乎在告诉人们,哲学刚在混沌中诞生,哲学家就是那诞生的婴儿。
要想正本清源还“哲学”以本来面目,襁褓中的婴儿似乎早熟了许多,他发现了“哲学”就在我们生活之中,它以不可争的的事实告诉每一个人如何去思,如何去做。
不是这样吗?其实我们思考问题,办每件事,都想达到完美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自觉不自觉的在运用哲学上的认知观和方法论。
知道这些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将理论具体化、简单化。
毛泽东在这方面可称得上是全能的大师。
搞社会主义,前人研究了一百多年,只有马克思才系统的总结了一套革命理论。
拿到中国来完全对号入座,那是机械的教条主义。
陈独秀吃的就是这个亏。
然毛泽东通晓中国历史体察民情,在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上,知国情、知自己、知国民党、知民众。
这几个“知”字,正好是兵法“知己知彼”的原则,针对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半封建、半殖民地,敌强我弱,要将无产阶级的理论变成现实,最重要的就是客观的分析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用自己的长处克制敌人的短处,这样革命才不至于空谈。
结合革命理论,具体化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细节上,那样,理论也就成了具体的生活常识,谁都能看的懂,也会用,这样胜利就有了起码的保证了回想一下我们几十岁的生涯,其实也是从生活到工作很多地方结合自我实际走过来的,只是在每个细节上,过多的认识了自己的优点,忽略了或少看了他人的优点,时间长了也就形成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以为自己是一盏明灯,总想照亮他人,却忘了我以外的东西闪光的地方很耀眼。
这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只知自己,不知他人。
我们虽然不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厮杀,但人生之路也到处充满了火药味,兵法上说,知自己,知对方,才能百战不殆,联系到我们的人生,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地步,正是不知己,也不知彼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仰望人类思想史的浩瀚星空,上面闪烁着千百颗荣耀照人的智慧之星,从探究世界本原的古希拉的先哲们,到构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庞杂的一个辨证法体系的黑格尔;从重人事,定礼乐、倡仁道的中国儒学始祖的孔夫子,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面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的孙**,他们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出色奉献。
但是,在群星灿烂的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的认识如此深刻和透彻,更没有一种理论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如此富有成效地改造了人类生存的“小小寰球〞。
当今世界和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最伟大的革命,而这场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做为精神武器和思想旗帜。
可以说,要了解世界最近一百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是不行的,要认识现代世界的根本格局和纷繁复杂的现象,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也不行;同样,要展望我们食品药品开展的前景,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更不行。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代“必要〞的哲学。
它不仅提供了给我们一种历史观,同时,它也是我们作为历史创造和工作实际的行动指南,尽管当今的世态和社会包括一些工作思维是多变的,但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的必变是肯定无疑的,但我们要看到大局部的改变将是在马克思理论本身的鼓舞和指导下进展的。
就从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来看,从成立至今我们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平安作出了许多的奉献,成绩是肯定的。
但我们也要清晰的看到,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要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答复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就不能更好地前进和开展创新。
如何答复解决处理好这些工作中的问题和矛盾,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加以解决和处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规律中的活灵魂,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也是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解决处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统一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日常生活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日常生活的表达首先是我对世界观问题的见解比以前更深了。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人不能脱离世界,不能脱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能使我树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维方法,办事想事既能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又敢想敢闯具有创新意识。
这对我今后一生的事业开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哲学的开展也如同一场伟大的战争一样轰轰烈烈,虽然不见刀光剑影,鲜血淋漓,但也气壮山河,惊天动地。
哲学中有一局部,对于我们人生有很大影响。
有些道理,我们不信它,我们的生活是一个样子;信了它,就会立刻变了样子。
学哲学可以养成清楚的思维,疑心的精神,容忍的态度,开阔的眼界,我们要有这种眼界,不但可以做事,而且更能善于做事。
任何一个知识领域,只要你愿意深入,展现在你眼前的将是一种不一样的画面,而知识的真谛也往往蕴于其中。
下面我就说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给我的人生的两点启示。
一、人生中的辩证法哲学就是在你人生中遇到拐点后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害处、右有右的害处。
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拟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那么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时机,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时机,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时机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表达出来的。
马克思哲学原理在生活的应用
马克思哲学原理在生活的应用1. 介绍马克思哲学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的一套思想体系,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决定论等等。
这些原理不仅仅适用于社会和政治领域,也有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生活应用2.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所推动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应用唯物史观来理解社会问题的发展和变化,例如:•经济发展: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
我们可以应用这一原理来分析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
•科技进步:科技的进步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运用唯物史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从中获得灵感和启发。
2.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社会中存在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些都与阶级斗争有关。
例如:•劳动权益:工人阶级对于自身权益的维护是阶级斗争的一个方面。
我们可以运用这个原理,在工作中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社会不公平:阶级斗争的另一方面是社会不公平问题。
我们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和解释社会不公平现象,并为公正与平等的社会积极发声。
2.3 生产力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生产力决定论这一原理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例如:•环保问题:生产方式的变革对环境影响巨大。
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思考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超越个人主义:生产力决定论告诉我们,个人的价值和发展是依托于社会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摒弃个人主义思维,更多地考虑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3. 结论马克思哲学原理不仅仅适用于社会和政治领域,它们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马克思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及现实启示
马克思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及现实启示文章标题: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人生理想与现实启示导言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思想家对人生理想进行探讨。
其中,马克思作为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启示,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深入探讨马克思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我们当下生活的启示。
一、马克思对人生理想的追求1.1 马克思的理想社会马克思认为,理想社会应该是一个没有私有制的社会,人们在这个社会里不再受剥削和压迫,而是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氛围下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这一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构想。
1.2 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主张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生理想的重要内容。
在他看来,只有在消除了物质的欠缺和精神的束缚之后,人们才能真正地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并且这种自由的发展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够享有的。
1.3 实现个人价值马克思认为,人生理想的追求应当是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而这种价值的实现,不仅要求个人在物质上得到满足,更需要在精神上得到解放和提升。
二、现实启示2.1 尊重个体差异马克思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对我们提出了尊重个体差异的现实启示。
在当下社会,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不同选择,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2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马克思主义强调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对于当下社会存在着重要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呵护公共利益,共同参与社会建设,这样才能实现马克思理想中的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目标。
2.3 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解脱马克思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私有制、物质充裕、精神自由的社会,对于我们也提出了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解脱的启示。
在当下社会,我们需要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品质的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理想中的人生理想。
结语马克思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及现实启示,对于我们认识和塑造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010-5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由“占座”所引发的有关马哲的思考:记得刚上大一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一批学姐来到我们的宿舍向我们传授各种“首经贸生存技能指南”。
其中有一条便是——你要想在五教阅览室上晚自习,就必须早上去占座。
于是,第二天我就带着学姐们的叮咛早上七点二十分来到了阅览室。
此时占座的人已经分两路在自习室外排成了长龙。
有的是真人在排,有的以书包代替,一起看起来都很有气势。
七点四十五分左右,开门的老师来了,引起一阵骚动。
座位上大学的第一次体验,我当时兴奋又激动。
然而当时的情况使我诧异,排队的人在门要开的一刹那迅速聚成一团,人们挣扎几秒钟之后会有几个成功挤出人团,然后他们迅速跑到自己心仪的位置,前面的队伍还很长。
我透过那些玻璃窗看到虽然里面的座位很多,但几乎进去的人都肩负重任,一个人会占三四个座位,所以排在队伍后面的我很有可能空手而归。
事实证明我的第一次占座之行以失败告终。
如今回头看当初失败的教训便可以总结出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只有通过真正体验占座的过程才能够判断学姐们的话到底有没有道理。
然而我没有占到座位的事实有证明了:真理具有相对性。
在一定条件下,学姐们对占座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总是局限的,不完全的。
不完全表现在“早上去占座”应该改为“早上七点以前去占座”。
此外,我还总结了另一条宝典:当你身处人团之中万万不可挣扎,因为你越是想要摆脱被挤的状态你就会被扭曲的越厉害。
所以应该保持身体轻盈,随后用你的心去领会“顺水推舟”的字面意义。
那么你就会成功的被人流推送到自习室里。
突然发现自己在上一段的总结是一个实践的认识过程。
在我的总结中,我的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是我在占座问题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占座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我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两年来占座经验的基础上,达到的关于成功占座规律性认识,即我所总结的占座宝典。
谈谈哲学视角下生存与生活
谈谈哲学视角下生存与生活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生存与生活的哲学含义•哲学视角下的生存•哲学视角下的生活•生存与生活的平衡与融合•哲学视角下生存与生活的实践应用•结论:哲学视角下生存与生活的意义与启示01生存与生活的哲学含义生存的定义生存是指生命体的存在状态,包括生命体的存在、延续和活动。
在哲学上,生存被视为一种基本的、首要的存在状态,是生命体最基本的活动和状态。
哲学思考生存的哲学思考主要关注生命体的存在状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生命体的存在与宇宙的关系等问题。
在哲学上,生存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与死亡相对立,是人类思考自身存在和意义的重要基础。
生存的定义与哲学思考生活是指生命体的活动状态,包括生命体的行为、情感、思考和创造等。
在哲学上,生活被视为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存在状态,是生命体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过程和结果。
生活的定义生活的哲学思考主要关注生命体的活动状态、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生命体的生活与宇宙的关系等问题。
在哲学上,生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人类思考自身存在和意义的重要基础之一。
哲学思考生活的定义与哲学思考生存与生活的联系与区别联系生存和生活是生命体的两种基本存在状态,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生存是生命体存在的基础,而生活则是生命体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过程和结果。
生存为生命体的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而生活则是在生存的基础上进行的积极活动。
区别生存和生活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生存是一种基本的、首要的存在状态,而生活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存在状态。
生存主要关注生命体的存在状态和价值,而生活则更关注生命体的活动状态和意义。
此外,生存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过程,而生活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过程。
02哲学视角下的生存意义生存的意义在于寻找和实现生命的价值,包括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人们可以通过工作、学习、社交和创造等方式来寻找和实现价值,从而赋予生命意义。
价值生存的价值在于为个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个人可以通过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为社会做出贡献;社会则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为个人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
马克思需要理论视域下美好生活需要的多维解读
马克思需要理论视域下美好生活需要的多维解读马克思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消除社会阶级差距和私有制度,实现人们的平等和自由,从而达到真正的幸福和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在马克思的理论视域下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裕,而是包括了多维度的内容。
马克思所倡导的美好生活是指物质条件的改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长期以来被剥削,贫困和匮乏是他们生活的困境。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才能够摆脱贫困,享有充足的物质生活。
他把这种物质上的丰富归结为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避免了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从而建立了一个均衡和稳定的社会。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能够真正享受到物质上的富裕,实现美好生活的第一步。
马克思理论视域下的美好生活还包括了精神层面的幸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为他们需要不断地努力工作以获取更多的财富和地位。
这种竞争和压力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健康,也削弱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情感交流。
马克思主张,真正的幸福和美好生活应该是在一个自由和平等的社会中,人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中,享受到精神上的满足。
马克思也主张要建立更加公平的教育体制,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美好生活还包括了社会关系的和谐。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往往是建立在利益和权力基础之上的,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人们才能够真正地享有美好生活。
这种和谐的社会关系要求人们相互尊重和理解,共同合作共同进步,而不是彼此争斗和压迫。
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实现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需要理论视域下的美好生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了物质富裕、精神满足、社会和谐和自由创造力等方面。
在当今的社会里,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的社会问题,如贫困、文化沟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域下人的美好生活需要
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域下人的美好生活需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生活需要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幸福而必须满足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域下,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以下特点: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辅相成,公平、平等、协作、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辅相成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物质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包括食物、衣物、住房、医疗、教育等物质商品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强调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实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也指出,人的精神需求同样重要,包括知识、文化、艺术、娱乐等精神商品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生活需要既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人的美好生活需要。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以公平、平等、协作、自由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要求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平等与公正。
马克思主义也强调社会的协作与合作,认为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合作实现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以平等和协作为基础的,只有实现平等和协作,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美好生活需要。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倡导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强调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权利,让每个个体都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也提倡全面发展,强调个体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追求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只有实现个体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美好生活需要。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域下,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辅相成、公平、平等、协作、自由、全面发展的特点,只有在这些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美好生活需要。
马克思与美好生活
马克思与美好生活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的社会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美好生活也有自己的思考。
在马克思看来,美好生活是建立在社会平等和合作基础上的。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社会阶级的分裂和不平等,导致少数人拥有巨大财富和权力,而大多数人则被剥削和压迫。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无法享受到真正的美好生活。
马克思认为,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在于消除阶级差异和剥削制度。
他主张建立一个无阶级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所有的财富和资源将是公有的,人人平等分享,没有私人占有的权力。
这样,人们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与当前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比,马克思对美好生活的构想具有以下特点:马克思主张建立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卖出自己的劳动力,并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将不再是一种被迫的活动,每个人都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美好生活是有质量的生活,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裕。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物质财富和物质享受的倾向,认为这种追求只会带来虚无和不满。
马克思主张追求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生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关系,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马克思认为美好生活不应该建立在其他人的苦难和剥削之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少数人的富裕建立在大多数人的贫困和苦难之上,这种富裕是不可持续和不公平的。
马克思主张建立一个公平和团结的社会,通过合作和互助来实现共同的美好生活。
马克思也清楚地意识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通过革命和社会变革来实现。
他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对于剥削和不平等的深层次根源,必须从根本上颠覆和打破这个制度才能实现美好生活的梦想。
马克思与美好生活的关系是通过批判和反思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一种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构想,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和幸福的美好生活。
马克思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马克思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专业:建筑空间及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摘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可以高速有效地解决并调整自身的心态,出色地完成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个小点分别介绍了其在生活学习中的运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矛盾量变与质变相信很多同学跟我一样,上了研究生以后,在开阔了眼界、认识了更多形形色色的人的同时,也有着很多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更或者是工作上的问题。
早已成年的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向父母朋友请求援助,独立解决问题是每个成年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这时候,积极调整心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相关理论,或许可以更加方便有效地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上的难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它是一个相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摘自百度百科)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活学习中运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 1 )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个别事实推导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是思维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思维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
归纳与演绎的运行方向是相反的,但二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推理的前提是一般性原理,一般性原理是通过归纳获得的。
演绎也是归纳的前提和指导,任何归纳都是在一定概念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归纳也不能离开演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次 , 现 实 的人 的生 存 与 生 活 是处 在 一 定 的关 系 中的 。 人
不 是 孤 立地 存 在 , 人 总是 同他 人 、 他 物 结 成 一定 的关 系 。人 的 生存 与 生活 主要 体 现 为 双 重 关 系 : 第一 . 人 的 生存 与 生 活体 现 了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 人 是 自然 界 的一 部 分 。 “ 人作 为 自然 的 、 肉 体的、 感性的、 对 象 性 的存 在 物 , 同动植物物一样 , 是受动的、
J a n . 2 0 1 4
V0 1 . 1 1 No . 1
第1 1卷 第 1 期
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生存与生活的探讨
陈 彤
( 西华 师 范 大 学 马克 思 主义 学 院 , 四川 南 充 6 3 7 0 0 2 )
摘 要: 当前 , 人 类在 生存 的 意 义 与 生活 的 价值 问题 上 面 临 困 惑 , 思 想 上 陷入 危 机 。从 现 实 的人 、 实践 和 人 与 自
域 下生 存 与 生活 的关 联 。 生 活 这个 概 念 应 用 的 范 围很 广 , 除了
指 日常 的生 活 , 还有 物质 生 活 、 精神生活、 社会生活、 文 化生 活 等 等 用法 . 几 乎 人 的 所有 活 动 都 可 以用 “ … …生 活 ” 来表达。 正 是 在 这 个意 义 上 , 在《 德 意 志意 识 形 态 》 中, 马 克思 指 出 : “ 人们
物 为了 生存 和 发 展而 进 行 的 各 种 活动 : 3 .生 活景 况 , 生计。 从 这 基 本 解 释上 看 , “ 生活 ” 比“ 生存 ” 的 涵 义更 宽泛 , 而 且 在 某种
意 义上 生 活就 是 生存 。 要 更 深层 次 地 理 解生 存 与 生 活 ,我们 还 必 须 解读 哲 学 视
就是要研究“ 存在” 的意 义 . 而“ 存在” 又 总 是 意 味着 “ 此在” 的 存在 , 因此 只 有通 过 对 “ 此在” 即人 的研 究才 能弄 懂 “ 存在” , 而
、
生 存 与生 活 的 内 涵
在《 现代汉语词典》 中, “ 生存 ” ~ 词 的基 本 解 释 : 保 存 生 命, 活在 世 上 。 “ 生恬 ” 一 词 的 基 本 解 释有 : 1 .生存 , 活着 ; 2 .生
也 是 人 类 生存 与 生 活 的 一 个 最 基本 的组 成 部 分 。 “ 凡 是有 某 种
关 系存 在 的 地方 . 这 种关 系都 是 为 我 而 存在 的 ; 动物 不 对什 么
东 西发 生 ‘ 关系 ’ , 而且根本没有 ‘ 关系 ’ ; 对于动物来说 , 它 对 他 物 的关 系 不 是作 为关 系 存 在 的 。 因而 , 意 识 一 开始 就 是社 会 的 产物 , 而且 只要 人 们 存 在 。 它 就 仍 然是 这 种 产 物 。 ” 旧 人 的 意 识 一 经形 成 , 它就 渗 透 到 人 类 的一 切活 动 之 中 , 成 为人 的生存 与 生 活 不可 或 缺 的 组 成部 分 。
2 0 1 4年 1月
湖 北 经 济学 院学 报 (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ma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E c o n o mi c s ( H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生 存 与生 活 的 基 础 .人 类 围绕 生 存 与 生活 的一 切活 动 都 是在
此 基础 上 展 开 的 。 人 的生 产 是 人类 存 在 的必要 条 件 . 没 有 人 的 生产 , 人 类 的 生存 和 生 活 便无 法延 续 下 去 。 人 的本 质 “ 在 其现
实 性 上 是~ 切 社 会关 系 的 总和 ” 。 人是 社 会 的存 在物 , 人 的 生 存 与 生 活必 定 处 于 一 定 的社 会 关 系 中 , 因此 , 社 会 关 系 的生 产
然的关系、 人 与人 的关 系维 度 关 注人 的 生存 与 生活 , 对 构建 和 谐 的 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 、 人 与 人 的 关 系和 实现 人 与 自身 的 统一 具 有 重 大的 现 实意 义 。
关键词 : 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 生存 : 生 活
随 着科 学技 术 的 发展 , 全 球 化 程 度 的加 深 , 物化 、 异 化 等 诸 多 负 面 因素 不 断 滋长 , 人类 的生 存 与 发展 面临 严 峻 的挑 战 . 人 与人 、 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 发展 遭 遇 前 所 未 有 的 困境 。“ 人 类 理 性一 直 是 文 明社 会 发 展 、 进 步 的精 神支 柱 。但 是 , 理 性 主 义 没 有 把 美 丽 的 鲜花 和 幸 福 的果 实 带 给 人 们 。 ” I l 1 全 球 范 围 内人 文 价 值 理 性 的迷 失 和 工 具 理性 的肆 虐 ,使 当代 人 在信 仰 上 显 得 迷 茫 、失 落 ,在 生 存 的 意义 与 生 活 的 价值 问题 上 也 陷入 了危 机 。在 此 背 景 下 , 对 当代 人 生 存 与生 活 的探 讨 , 是 非 常必 要 而
且 有重 要 意 义 的 。
一
活就 பைடு நூலகம் 人 不 断生 成 、 演 进 的历 史 过 程 。 其次 , 生 存 与 生 活 的最 基 本 的 方式 是 实 践 。 实 践 在社 会 历 史 领域 直 接 表现 为一 种 现 实 的 生产 .人 的 现实 生 存 与生 活 就
是 在生 产 过 程 中展 开 的 。生 产 主 要有 四种 形 式 : 物 质生 产 、 人 的生产、 社 会关 系的 生 产 和意 识 的生 产 。 物 质 生 产活 动 是 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