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教案【教学设计】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冷和热1 冷热与温度2 热胀冷缩3 水受热以后4 水遇冷以后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 地球6 月球7 太阳8 太阳钟第三单元昆虫9 庞大的“家族”10 养昆虫11 探究昆虫的奥秘第四单元繁殖12 用种子繁殖13 用根、茎、叶繁殖14 动物的繁殖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5 生物与非生物16 动物的庇护所17 环境变化以后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2021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与实验计划××小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班级:四年级任课教师:×××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具体如下:①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问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养蚕》 教案
第二单元养蚕课题:1、我们来养蚕授课时数:一课时备课时间:2011年 2月 16 日授课时间:2011年月日~月日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
2、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3、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知识与技能:1、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2、知道蚕卵能孵出蚁蚕。
3、能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4、知道蚁蚕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1、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2、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3、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教学难点: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讨论蚁蚕的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教学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干毛笔、纸盒。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一块丝绸,给学生看一看、摸一摸)?2、那你们知道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3、蚕是怎样一种小动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想不想亲自看一看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养蚕,亲自体验一下养蚕的乐趣。
二、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1、关于养蚕你们都知道些什么?2、小组讨论3、汇报讨论结果4、谁养过蚕?能告诉大家养蚕要注意什么吗?没养过蚕的同学也可以说说,你准备养蚕了,你将要做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5、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三、观察蚕卵1、要养蚕首先要了解蚕卵是什么样的。
你知道蚕卵长什么样的?2、下面我们来观察蚕卵(出示蚕卵并分发给各组)。
3、小组观察:分别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把你看到的写下来或画下来,用尺子量一量蚕卵有多长?4、汇报:说一说蚕卵是什么样的?5、关于蚕卵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6、师生讨论解决办法。
四、观察蚁蚕1、蚕宝宝出世了,你们看刚出壳的蚕像什么(将刚出生的蚁蚕分发给学生)?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好呢?2、学生给刚出生的蚕宝宝起名字。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有效的课程资源,和学生一道,探索科学问题,了解科学知识,尝试科学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打好基础,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第二单元;本单元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学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通过一些列的分辨活动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观察;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的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的;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技能学习,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那就是提出问题、观察与测量、排序与分类、调查与预测、解释与建立模型、交流与质疑、假设与实验、拓展与应用等。
四、教学基本措施: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科学课本。
明确本学期的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对课本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一)分析全书的结构。
生命世界: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第2单元《养蚕》:研究动物的周期性变化物质世界:第3单元《物体的运动》: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第4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研究事物的性质过程与方法显性化:第5单元调查与预测过程与技能训练:在各单元学习中均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四个方面渗透在各单元的教学活动之中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单元总体说明本单元围人体运动系统中——骨骼、关节、肌肉三个主要方面和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构建而成。
本单元教材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让学生知道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了解人体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由四课组成1、骨骼:感受骨骼的存在,认识骨骼的作用,初步了解骨的构成以及功能。
2、关节:在第一课认识骨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人体骨与骨的连接——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知道常见的关节的类型和它们在运动中的作用。
3、肌肉:初步认识肌肉的作用、工作原理和存在部位。
结合前两课知道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相互作用使人体运动起来的,让学生对人体的运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4、骨骼、肌肉的保健:在前三课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运动、营养、安全对骨骼、肌肉的保健,让学生了解运动系统的保健知识,增进学生的运动保健意识。
第二单元养蚕单元总体说明《养蚕》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领域里有关“常见的动物”和“动植物的一生”的具体内容标准编写的。
在去年,孩子们种植了大豆,亲历了植物生长的完整周期。
这学期的养蚕活动,重在观看教学碟“养”,让学生在观看中经历养蚕的过程中,了解动物(昆虫)生长的完整周期,感受生命的神奇和伟大,观看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材简介《科学》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共分为四年级上、下两册。
四年级下册共八个单元,涉及到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本教案为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掌握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督促学生能够掌握重点知识点。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督促学生了解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共性。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课内外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知识的传授方式和效果;•督促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及进度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掌握常见的昆虫的生态特征、群体行为等;•能够对某一种类型的昆虫进行观察和分析。
第二单元环境中的声音•掌握声音的来源、产生、传播和接收;•督促学生认识声音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有关声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三单元空气和气候•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掌握空气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能够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的影响。
第四单元感光器官•了解人类的感光器官的构造和功能;•掌握人类眼睛的视觉机理;•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光线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影响。
第五单元消失的古生物•了解古生物的基本知识;•掌握恐龙和其它古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消失的原因;•能够对某一种古生物进行深入研究、探究。
第六单元静电现象•了解静电的概念和产生原因;•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规律和实验方法;•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第七单元物质变化•了解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实验方法;•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及其应用。
第八单元食品安全•了解食品安全关注的对象和内容;•掌握食品的基本营养元素、检测方法;了解食品的加工和储存;•能够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并正确进行食品消费。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说课稿(新版共4课)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说课稿(新版共4课)一. 教材分析《地球、月球和太阳》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
这一单元共有4课,分别是《地球的结构》、《月球的奥秘》、《太阳的力量》和《人类对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探索》。
本单元主要围绕地球、月球和太阳展开,通过探究它们的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使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内部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仍然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和有趣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球的盈亏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球的盈亏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月球盈亏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生动展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天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地球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模型,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3.探究月球的奥秘:让学生观察月球的图片,了解月球的表面特征,如环形山、平原等,并探讨月球的盈亏现象。
(完整版)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骨骼》 1.骨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 ●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 3.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些无肉的猪骨头供学生观察用; 4.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 5.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 .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 2.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教案安排
本教案安排是针对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兴趣。
以下是具体的教案安排。
第一课神奇的石头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石头的类型和特点,掌握石头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通过PPT、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将石头的类型、特征、用途等介绍给学生,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摸索等方式去感受石头的不同特点和用途。
教学重点:了解石头的类型和特点,掌握石头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实物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评价:通过PPT分享、学生观察、摸索、讨论和小组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第二课物体的运动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速度、加速度等,掌握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方法。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PPT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速度的测量方法,并在课堂上组织实验,让学生使用工具实际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教学重点:学习物体的运动规律、速度、加速度等,掌握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速度的测量方法,同时引导学生重视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对比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评价:通过实验结果表现、学生作业、讨论和小组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第三课气体的压力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气体的特点和常见现象,掌握气体的压力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介绍气体的特点和常见现象,并让学生亲身体验气体的气压感受,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气体的压力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气体的特点和常见现象,掌握气体的压力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体的特点和常见现象,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精神去探究气体压力的本质。
教学方法:实物演示法、实验法、对比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评价:通过实验结果表现、学生作业、讨论和小组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第四课土壤的特点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掌握土壤的测量和观察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1.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实验能力。
2. 教学内容2.1 单元一:天气变化- 学习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天气现象- 探索天气与季节的关系- 进行简单的天气观察实验2.2 单元二:物质变化- 学习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过程- 了解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性质和特点- 进行简单的物质变化实验2.3 单元三:生物的生长变化- 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求- 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和繁殖方式- 进行简单的植物观察实验2.4 单元四:人体的生长变化- 学习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 了解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进行简单的人体观察实验3. 教学方法- 示范教学:通过直观的示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现象和实验过程。
- 实践探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参与到科学实践中,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教学评估- 观察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表现,评估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观察力。
- 笔试评估:组织小测验或期末考试,检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评估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教学资源-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实验器材和材料- 多媒体设备和教学投影6. 教学安排- 每个单元约需花费2-3周的时间进行教学和实践探究。
- 每周安排2-3节科学课,每节课时长为40分钟。
7. 教学活动设计7.1 天气变化- 活动一:观察天气- 活动二:季节和天气的关系- 活动三:制作天气预报仪7.2 物质变化- 活动一: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区分- 活动二:物质的溶解和凝固实验- 活动三:气体的扩散实验7.3 生物的生长变化- 活动一: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活动二:植物的繁殖实验- 活动三:制作植物生长记录表7.4 人体的生长变化- 活动一:人体各器官的功能- 活动二:观察人体的生长变化- 活动三:制作人体器官模型以上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冷和热》第1课《冷热与温度》教案
第1课冷热与温度【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感受水的冷热差别,形成温度的概念。
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放入冷水、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中,比较手指的感觉。
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在小企鹅的追问下很快明白,光凭手指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水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水的冷热需要使用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用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
然后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第二部分,做热水变凉实验,发现水温下降的规律。
热水变凉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过其中的规律。
这一部分重在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与记录的能力,并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热水温度下降先快后慢的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探究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
实验结束后,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发现这个现象是由热水与室内空气之间的温差造成的,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测量水温的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即温度计的液泡应完全浸没在水中,且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待温度计液柱稳定后再读数。
为使学生学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可以安排学生先测量前面三杯水的温度,在操作中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第三部分,观察不同种类的温度计,认识温度计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材最后罗列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温度计,通过观察,学生能发现这些温度计虽然在外形、结构上不同,但它们都能测量温度。
在此基础上,认识各种温度计的不同特点和用途,让学生理解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应该选择不同的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选择的依据与所测量的温度范围以及特殊需求有关。
【教学目标】1、通过感知水的冷热,知道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2、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运用图表将数据记录下来。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课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案630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很容易让学生实验结论中总结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
结全本课课文,汇总天文地理知识,知道世界万物一切都在运动中。
课外延伸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一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玩意儿在游动着,飞行员以为这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当他抓到手里仔细看时,却大吃一惊,原来这是一颗射向他的子弹。
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飞机以一定的速度飞行,从背后射向来的与飞机飞行方向相同的子弹在空气中飞行一段距离之后,速度减小了。当子弹的速度和飞机的速度相近时,对飞行员来说,子弹几乎是静止的,顺手就可以抓住。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发挥课外连接的作用,了解更多的知识。
课堂练习
我知道:
观察图片,汇报观察结果,总结运动的特点——位置变化。总结判断运动的方法,认识参照物。
学生自主发言,合作探究。
通过实验观察,参照物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假定不动或静止的。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是不同的。
讨论合作,能够独立找出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通过图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向,对问题更好地理解,。
12、用刚才的方法说说,行驶中的轮船上的乘客动了吗?
(出示轮船图片)
学生反馈:行驶中的轮船上的乘客以轮船上的任何物体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行驶中的轮船上乘客以两岸的树木和建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13、出示问题:怎么同一个人,我们一会说他是运动的,一会又说他是静止的,还都有道理,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因为我们两次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看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优秀教案《关节》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2课《关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与第一课骨骼一样,都是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运动中获得认识。
本课在上一课研究骨骼的基础上,重在研究关节的作用,它以指导学生开展体验活动为枢纽,通过找关节、绑关节、找同类型关节、踮脚尖后脚跟下落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体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懂得关节的类型和在运动中的作用。
本课的显著特点是以学生的活动贯穿始终,这也是本课的结构线索。
教材没有对关节的作用和类型作任何文字上的介绍,始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思考中获知。
综观本课的四个主要活动,它们从两个方面来分别引导学生认识关节的两大基本作用。
第一方面,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
这一方面的内容可分为逐渐递进的三个步骤:1.找关节,认识人体主要关节的部位。
教材要求学生通过活动身体,认识关节在哪里,并指出关节的位置,在图上标示出来。
2.绑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教材指导学生用夹板或木棍阻碍指关节、腕关节.膝关节的运动,体会关节受阻时的活动困难.从中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教材以三组动作为例,要求学生固定关节后做关节能活动时可轻易完成的动作,体会丧失关节功能后的不便,表现关节的功能。
3.体验关节运动,了解关节的一些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材以图示的方法展现出三种关节及其不同的运动方式,并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关节类型寻找身体上同类型的关节,从而使学生认识自己身上不同关节的运动方式,进一步巩固关节的运动作用。
第二方面,认识关节的缓冲作用。
在此方面,教材设计了一个身体挺直状态与膝关节弯曲状态下的踮脚尖后脚跟下落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头部受到的震动,从而发现关节具有缓冲作用。
从理论上来讲,关节的运动和缓冲作用是并列的。
在本课中教材更加重视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关节的运动作用。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喜欢运动,也对人体有一些简单的了解。
但对于关节的活动方式、作用等仅仅是一些浅显的认识。
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应在活动中进行,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切身感受,探究身边的科学知识,认识关节的重要性,从而懂得主动去保护它们,爱惜自己。
苏教版(2021)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元第6课《月球》教案
讲授新课一、环形山的成因1、阅读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月球的地形主要有两种:月海和环形山。
月海是月球上比较低洼的平原。
环形山,即月坑,希腊文中是“碗”的意思,是一种环形隆起的低洼地形。
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环形山,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
月球上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多达33000多个。
许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结合观测证据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体撞击形成的。
2、模拟实验1(1)实验材料托盘、直尺、大小不同的石子、细沙(2)实验步骤①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用尺子刮平。
②从不同高度、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
③再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
(3)注意事项①把沙子倒入盘子后,把沙子抹平,以便在实验中成坑明显。
②石子要自然下落,手松时不要用力。
③取出石子时要小心,注意不要破坏“陨石坑”的形状。
④重复三次。
(4)实验说明(5)实验观察记录表阅读资料模拟实验观察记录了解月球表面特点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6)实验现象①大小相同的石子越高形成的沙坑越深越大,越低形成的沙坑越浅越小。
②从相同高度扔石子,石子越大形成的沙坑越大,石子越小形成的沙坑越小。
(7)实验结论环形山是陨石或流星撞击形成的。
2、实验2:“环形山”阴影的变化(1)实验过程用手电筒光模拟阳光,直射、斜射沙盘里的石子坑,观察石子坑阴影的变化。
(2)实验现象当手电筒直射沙坑时,观察到沙坑影子较小;而斜射时沙坑影较大。
(3)讨论你认为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明确:由于每月农历十五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每月农历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左右。
二、月相的变化1、实验: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的变化(1)想一想①用什么模拟月球和地球?还要模拟什么?②月球是如何运动的?③进行模拟月球“运动”时要注意哪些?(2)实验器材台灯(模拟太阳)、排球(模拟月球)、人(模拟地球)(3)实验过程①拉上窗帘,关上顶灯,打开台灯并放在教室中央。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二生命活动与健康教案
很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分享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二-生命活动与健康教案。
这个教案是牵涉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和健康,这也是每个人都十分重视的领域。
在这个教案中,学生将会学习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身体健康的相关知识,包括如何科学健康的饮食和如何预防疾病等等。
学生将会学习到人体的生命活动。
生命活动包括饮食、呼吸、循环、排泄、运动和复制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体的生理过程,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
例如,学生将学习到有关人体器官的功能和相关的生理过程,如何进行循环和呼吸等。
健康饮食也是本教案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
学生将会理解到食物和营养对身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
在今天社会,很多孩子都有不良的饮食习惯,这可能导致很多健康问题。
对于孩子们来说,保持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健康饮食以外,教案中也会涵盖其他方面的健康知识,如如何预防一些疾病。
在今天的社会,各种疾病都非常普遍,预防重于治疗。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将会教授孩子们如何预防疾病,如何通过科学的方式保护身体。
本教案还会教授学生如何保持健康的身体。
学生将会学习到如何进行正确的体育锻炼,如何保持睡眠的充足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们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预防疾病和保持一个强健的身体。
总而言之,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二-生命活动与健康教案中,学生将会学习到关于生命和健康方面的各种知识,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和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今后的生活中,将会对孩子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1.冷热与温度XXXXXX【课标落实】1.本课通过观察现象、认识与学会使用仪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探究、记录与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拓展应用等一系列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立场: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能给与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合作,举行多人合作的探究研究;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气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并意想到人类对产品精益求精以适应自己不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开展的关键因素。
2.本课研究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6.3.1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苏教版】2019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59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一、基本情况分析通过一学年对科学课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强了,但有个别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学习习惯有待改进的。
二、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总课时23课时。
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这一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仍以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事物的相互关系为主。
从探究水平上看,仍以引导探究为主,逐步过渡到指导性探究。
特别是在控制变量、做定量观察的实验上,学生还是第一次,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
从过程与方法上看,学习运用推理,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主要是围绕人体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肌肉三个主要方面、运动系统的卫生和保健构建而成,主要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单元教材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让学生知道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了解人体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关节、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第二单元《养蚕》是以蚕一生的变化为观察对象的一次亲历活动,主要研究动物的周期性变化。
经历动物的一个完整生命周期,了解昆虫和变态的知识,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还是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通过教学让学生意识到一个物体在运动,总是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即某个参照系(参照物)课文中称为“参照物体”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是物理学上的重要原理之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这一知识背景下展开的。
意识到物体的运动又是有规律的,只有亲身去研究才能了解这些运动之间是什么样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骨骼》1、骨骼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1.人体骨骼图、硬纸板, 2.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动物骨,3.骨骼模型、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2.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评析】通过建筑工人造房子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从而引入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那就是人的骨骼。
以这样的情境揭示课题,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使学生联想到骨骼的作用。
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引导学生探究:人体骨骼的结构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
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评析】在组织学生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说出骨头数,还应该说出骨头的位置,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骨骼的概念。
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能不能称一块骨头为骨骼,突出骨骼是一个完整骨架的概念。
8.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9.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
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补充: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
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
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10.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你拼对了吗?【评析】通过学生分解骨骼图,再还原骨骼图,力图通过一分一合,使学生内化骨骼的概念。
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观看他人拼的骨骼图,以便进行比较和相互印证。
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
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二、观察骨骼的特点1、用放大镜观察动物腿骨;2、用锤子轻轻敲打动物腿骨的表面;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汇报交流。
说说动物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
3.思考讨论:根据观察结果,你认为人的骨和动物的骨有哪些相同之处?4.讲述:在希腊文中,“骨骼”的原意是“一个死亡了的身体”。
其实,骨都是由活细胞构成的,骨是有生命的。
观察活动:提供猪的腿骨解剖实物,观察骨头的结构图,说说骨头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评析】通过让学生观察解剖开的猪筒骨或其他动物的骨头,指导学生认识骨头的内部构造。
也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
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学生上网查找自学:了解剖开的骨的内部构造以及人骨构造和特点的有关资料或者说明。
【评析】本环节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进行整合,通过学校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分析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问:你还可以提供哪些证据来说明骨头是有生命的吗?三、体验:人体骨骼的作用1.谈话: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2.学生交流讨论。
3.组织活动: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1)队列训练——运动;(2)站姿训练——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做一些运动,让学生发现其中那些骨参加了活动。
从而总结出骨骼具有运动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一些具体的运动会涉及到许多骨,教师应在学生忽视时给与提醒。
谈话:人能站得住、坐得稳,靠什么?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它有什么作用?(出示颅腔、胸腔图)讲述:头骨里装有人体什么器官?胸骨和肋骨、脊柱围成一个笼子,你知道里面装有什么?3.拓展: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小结: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4.提问: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5.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及骨骼的卫生保健教育:观察:请一名学生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两侧、向前弯曲自己的躯干,其他同学观察。
判断:请你说一说这位同学的姿势是否正确?为什么?讲解:少年儿童的骨比较软,正确的读写姿势能使脊柱健康发育,不正确的读写姿势会使脊柱变形,形成驼背或S形脊柱,并且脊柱一旦变形,不但很难看,而且会影响人的活动,影响心、肺等内脏器官的正常发育,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做到三个“一”,即: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身体与书桌距离一拳,握笔手指距笔尖一寸。
讨论:少年儿童的骨骼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你们知道怎样才能使骨骼长得粗壮、坚固,个子长得高吗?【评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
因此,不只是让学生知道骨和骨骼的作用就可以了,关键是要学以致用,让他们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充分体现科学的价值。
四、拓展:1.看图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1)跳绳时;(2)吃饭时;(3)静坐时……2.完成活动记录上的作业。
谈话: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对人体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3.补充:了解人体内的另一种骨头——软骨。
(1)摸一摸鼻子尖,感觉到了什么?小结:鼻尖中含有软骨。
讲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软骨会发生变化。
婴儿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软骨,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部分的软骨会被硬骨所代替。
教学片断赏析: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那些动物的骨头?生:有鸡的骨头。
生:我带来的是猪的腿骨。
师:你们想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它们?生:通过放大镜来观察。
师:你们发现动物骨的表面有什么特点?生:骨头的表面很光滑。
生:动物的骨头很硬。
生:猪的腿骨中间细,两头粗。
生:骨和骨之间有个小骨头连接。
师:那么骨头里面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用小锤把它敲开,看一看里面的样子。
生:骨头内有一些小的管子。
生:骨头内有白色的液体。
生:骨头内的软软的东西是骨髓。
师:同学们说的对,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
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所以骨头是有生命的。
【评析】在学生了解了人体的骨骼系统组成后,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物的骨头之间的异同点,研究动物骨头的特点,然后再借助文字及图片资料认识人的骨骼的结构与作用,意识到骨骼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
教学反思:一.从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入手,去认识了解骨骼本课的教学设计先从运动的主要实体—骨骼开始,从学生曾经感觉到的骨的经验入手,引导学生透过皮肤以及肌肉触摸身体上的骨并且通过拼图和观察,来感受骨骼的存在,帮助学生形成骨骼的概念,认识骨骼的作用。
在宏观上认识骨骼。
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骨骼。
从问题——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探究行为。
在把全身骨头分为四部分的基础上,指导学习摸各部分的骨头并完成记录;再结合X光下的手骨的观看,说明什么是骨骼,骨骼由多少骨构成;最后要求学生把骨头的图形拼成完整的骨骼,使得学生能充分认识骨骼。
最后引导学生了解骨的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动物骨(如猪等),借助认识其他动物骨获得的经验,说明人骨的构造及其与其他动物骨的相同点。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活动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指导学生熟悉人体内骨骼的分布和数量,知道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的构成与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自由地做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隐藏于身体内部的骨骼在人体的活动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人体骨骼的存在可感却并不可见,属于一个暗盒结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借助X光照片、人体骨骼教学挂图以及一些教学资料片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和体验活动中感受人体的奥妙。
同时也对骨骼有了全面地认识和了解。
三.将信息技术与科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利用上网查询有关骨骼的结构与特点,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有机的结合,通过学校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分析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关注了学生的差异,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学生不仅了解了书上骨髓等问题,也可以更多的获得有关信息,比如骨密质、骨松质、骨膜等。
《骨骼》一课是中年级教材中教学难度较大的一课,主要是由于骨骼在身体的内部,学生在学习这一课前关于骨骼的感性认识很少,要在一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全身骨骼及其作用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难度大是显而易见的。
所设计的这课教学正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安排教学过程也是围绕着解决这个问题而展开的。
2、关节红岩小学任秀霞教学资源分析:本课在上一课研究骨骼的基础上,重在研究关节的作用,它以指导学生开展体验活动为枢纽,通过找关节、绑关节、找同类型关节、踮脚尖后脚跟下落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体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懂得关节的类型和在运动中的作用。
预期学习结果:能够通过活动身体找出一些主要关节的位置。
知道什么是关节以及关节的作用。
认识关节类型中的铰链关节、旋转关节和球状关节以及它们的活动形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和缓冲作用。
难点:认识一些关节的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笔、木棍、夹板、胶带或绳子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1、谈话:上节课通过研究,知道了人体所以的骨头共同构成了整个人体的支架,也就是骨骼,有没有想过这副骨骼是不是完全合拢的呢?人怎样才能运动的呢?2、学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