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践与思考(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践与思考(提纲)
215008 苏州市第五中学罗强
一、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如何更合理的编排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框架结构
1
(二)如何设计课程组合及课程开设安排
1.《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组合的基本建议及学分、课时数
根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5种不同课程组合对应的学分和课时分别见下表:
2
按照《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文科低水平的总课时为288课时,比《大纲》的281课时多
出7课时,但结束时间比原来早。理科低水平的总课时为360课时,比《大纲》的308课时多出52课时。其中高一、高二教学内容合计288课时,按每周4课时,总授课时数按18(周)×4(学期)=288课时计算,教学内容占总授课时间100%。
(四)要求失控的问题
造成教师理解、把握和执行《标准》中产生了一些偏离的原因虽然不同,但教师们采用的处理方式却大致相同,不外乎是“超标拓展(如反函数\复合函数的处理)、内容提前(如集合的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一步到位(如函数的性质\立体几何的处理)”,在教学要求上只做加法不做减法,这种简单的加大教学投入的处理方式必然造成课时偏紧这一结果。
(五)初高中衔接问题
(1)知识方面,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分式运算、根式运算等内容有较大幅度的削减;几何中引进几何变换来构建几何的认知体系;相似形、圆等方面的定理有较大幅度的删减;概率与统计要求有所提升。
(2)能力方面,运算能力、推理论证等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而探究、发现、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3)学习方式方面,初中课改强化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化了观察、实验、操作等学习活动和合情推理的思维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课堂气氛更加活泼。
(六)负担过重的问题
普遍存在“容量过大、要求过高、进度过快”的问题,归集到学生身上就是学习进度加快,学习负担加重的问题。
二、解决新课改面临问题的一些建议
1.主动衔接初中课改,适应学情变化
高中教师还需要主动适应学生。面对新课程培养的初中毕业生,教师要了解数学知识整体要求的变化,要转变教学方式,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探究、数学应用、合作交流等方面适应学生对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在初高中知识衔接方面,如果能严格按照课标与教材进行教学,知识上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影响不是很大。目前有些教辅资料没有按照初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编写,是造成教学要求混乱的重要原因。
2.认真学习《课标》,深入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对教材的解读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前奏,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前提,能否准确深刻地解读教材、领悟教材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准。
新课程的学习内容跨度大,知识面宽且新,很多内容教师自己也不熟悉,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必修和选修1、2中新增了“算法初步、概率与统计,向量,导数及其应用,框图,推理与证明”等,这些内容教师必须要重新培训学习。选修3、4的16个专题中,教师熟悉的专题很少,开设这些专题,教师必须要重新学习。
3.认真研究新旧教材差异,准确把握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教学内容有较大幅度的删、减、增、留;
教学要求的升、降以及分步到位、螺旋上升的变化;
数学知识的呈现顺序也有一定的变化。
教师需要认真研究课标的定位和教材的变化,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要求、教学设计、教学方式、试卷习题等不能完全延用,必须有较大的调整。
要体会教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写意图,整体把握教学要求,不求一次到位。对明确不作教学要求的内容及严格界定了教学难度的内容,务必严格按照“规定动作”进行,控制“自选动作”,尤其不赞成用增加课时的方式补充讲解超出教学要求的知识点。
4.难度服从进度,学情决定教情
针对实施新课程后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我们提倡关注学生学习,因材施教,以学定教,一切服从教学进度,尤其要注意难度服从教学进度。从课改实施比较顺利的学校情况看,严格按教材的核心内容进行教学,课时基本上是够的,过分增加课时,只能造成“深挖洞→课时不够→增加课时→深挖洞”的恶性循环。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5.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角色的转变——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学要求的把握——深度与广度
教学过程的设计——以问题为中心、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学手段的更新——以多种媒体呈现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互动交往,提倡“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整体预设,局部生成”;
主张在具体教学情境中通过实践与对话来展开教学,强调师生共同体验、探索而获得知识。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改变传统的讲授、机械训练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自我建构、理解确认”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对教学内容要精中求简,追求鲜活、互动、高效的课堂教学。
6.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已经成为新课程的一个亮点,需要教师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算法已经作为必修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它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又如,统计中数据的处理、方程的近似求解等都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的要求。
7.以教学评价引领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评价应该分成“评教”与“评学”两大块,从教育的根本目标看,应该“以学评教”,就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笔者提出以下几个评价维度:
(1)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这个指标指向教师课前预设的目标,取决于目标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实现的程度,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一个基本指标;
(2)学生参与教学的覆盖广度。这个指标指向教师课堂教学效益的受益面,关注学生是否参与教学过程,多少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技术指标;
(3)学生有效思维的持续长度。这个指标指向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效益,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效益的另一个技术指标;
(4)学生理性思维的推进度。这个指标指向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是衡量教师数学教学的一个高级指标;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反思,概括提炼,升华等。
(5)学生学习情感内化的深度。这个指标指向学生自主学习和未来发展,是衡量教师培养学生的一个发展性指标。如: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否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