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新大国协调机制的构建
时事政策小论文---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发展
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冷战塑造的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瓦解,世界进人美国“一超多强”的后冷战时代。
新世纪以来,由“9〃11”事件引发,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陷人两场至今仍难以收场的战争,美国实力下降。
2008年秋,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大规模的金融风暴,美国软、硬实力遭受进一步打击,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世界政治开始摆脱后冷战格局,加速向更加均衡的多极世界前进。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及特点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导致美欧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陷人衰退,发展中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深受影响,其效应亦不断向国际政治领域扩散,国际体系受到剧烈冲击,国际政治格局酝酿大的变化与调整,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一)美国实力地位有所下降,但其一超优势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实力形成较大冲击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自2007年12月开始衰退,至2009年第三季度触底回升,经历了17个月的衰退期,失业率一度高达10%,美国实体经济及国民士气均受到严重打击金融危机还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
据美国财政部报告2009财年美国预算赤字达1.42万亿美元,而预计2010财年美国财政赤字将进一步上升至1.5万亿美元,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11%,创下美国财政赤字新纪录。
高额预算赤字意味着美国面临爆发财政危机的潜在风险,一些美国学者甚至认为当今希腊面临的财政危机就是美国的前车之鉴。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尼尔〃弗格森甚至担忧美国会因此突然转向衰落他在《洛杉矶时报》上撰文称,世界历史上大多数帝国的衰落与财政危机相关,因此美国走向衰落的警钟已经拉响。
他尤其强调,物质因素并非导致帝国危机的关键,关键是人们对帝国前景的预期,言下之意美国民众对美国未来前景的信心不足。
最近,美国《华盛顿邮报》与美国广播公司联合进行的一项民意测验显示,当被问到21世纪是更多地属于美国还是中国时,在经济方面,40%的受访者选择美国,41%的受访者选择中国,基本上不相上下;但在全球事务方面,受访者则更倾向于中国,43%的受访者认为21世纪属于中国,只有38%选择了美国。
“大国协调”格局与两岸关系新建构
“大国协调”格局与两岸关系新建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是“大国协调”。
经过本世纪初十几年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不平衡、军事发展与安全发展不平衡给国际格局带来了冲击,迫使大国调整关系,以维护世界的稳定,其结果是开始进入一个“大国协调”的时代。
由于地缘战略矛盾的复杂激烈,面对“冷对抗”的压力和冲击,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标签的“大国协调”首先从东亚开始。
中美两国是亚太地区“大国协调”的主角,可以带动其他大国,通过协调来制衡地缘政治冲突,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这给两岸关系带来了新机遇,两岸双方有可能以协调方式开辟新和平局面。
一中框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其内涵的新建构,即中华民族国家架构下的协调,它可能成为两岸关系的最大公约数,以之为基础寻求两岸关系政治突破是可行的。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是不言而喻的,外部因素一直在起一定的作用。
仅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而言,就不仅涉及政治、军事、警务等领域,还牵涉美国、日本以及东亚(含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以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须通过转换思路和创新机制才能继续推进并走向更远大的目标。
新境界:发展不平衡的国际格局当今世界正在形成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国际格局: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之间不平衡;军事革命与安全格局之间不平衡;文化发展与意识形态之间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状况之间的不平衡,等等。
这些不平衡的发展基本上是世界动荡不安和国际关系矛盾冲突的根源,而这些不平衡的调整变化有助于减缓世界的动荡不安和减少国际冲突。
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先看世界经济格局。
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将在十年后可能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和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
作为拥有世界最多外汇存底的经济体,中国对美国和欧盟享有债权,对西方世界的这两大板块拥有金融杠杆。
多位资深华尔街金融人士在2013年5月于杭州举行的《华尔街传奇》国际高端系列论坛上表示,中国制造优势仍在,“世界工厂”地位不会被取代。
大国协调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应对策略
威 ,并认为它是维护欧洲和平的主要载体 。[' 3 。 1 卜) 0
二 是 反 对 和遏 制 单 边 主 义 。单 边 主义 受 个 体 私 利
的驱 使 ,并 破 坏 了 国际 公 约 和 规 范 的权 威 ,只 有
事 项进 行 磋 商并 签 署 条约 ,这种 会 议 在 1 4年至 8 1
曾强调 “ 洲 的正 常生 活 ”在 于维 护 “ 法 ”的权 欧 公
12 年期 间共召开 了 5 ; 82 次 三是一般 的针对具体
问题 和危 机事 件 的会议 ( ofrn e ,主要 是 各 国 C neec )
大 国协 调机 制一 般是 指 发 源于 1 1 84年维 也 纳 会 议 之 后 ,在 1 1 至 1 1 期 间 曾经 间 断 出 84年 94年 现 的欧 洲 大 国间 的 均 势 与协 调 机 制 。 鉴 于 它 产 生 和存 在 于 1 世 纪 欧 洲 的特殊 国际 环境 ,其被 严 格 9
里 墨堂堕兰
92 1主第4 期
J rlf neioIeaoaRlis 02 o o aoUirt fnm t l et , 1 N. u vs t i ao 2 4 n y n n
大 国协调与美 国战略重 心东移 的应对策 略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路径
的利益损失为前提。同时两国需要i对亚太地区在全球战略格局中地位i国政府应着眼于两国关系的大局,对 加强国民的友谊,防止极端民族主;的上升、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崛起!一时难以化解的矛盾进行淡化处理;
平与发展具有日益重要的影响。然而; 导致苏联走向解体。三是具有相同意 近年来随着中美国力的此消彼长,中j 识形态大国间的关系,主要代表为 美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现,并i 20世纪后半期的中苏关系。两国在新 影响着中美关系的稳定。如何让守成i 中国成立初因意识形态相同而结盟, 的霸主国美国与新兴崛起国中国之间j 但随着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两国 保持持久的良性互动关系,已经是摆; 在国家利益上的分歧导致两国最终走 在中美两国领导人面前的现实而重大i 向关系破裂,一度还爆发局部冲突。 的课题。本文试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尽管以上三种大国关系模式具有各自 的构建路径作初步的分析。 关系的新思路
互尊重。中美两国在历史文化、社i对华战略防范与围堵的力度,从而导;点;四是“转移处理”分歧,即在
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上存在巨大差i致中美矛盾和分歧近年来出现横向扩;中美分歧处于僵局时另辟蹊径,制 异,作为社会主义的大国和资本主义;展和纵向深化的发展趋势。从近年来{造中美合作的新议题,营造中美合作
大国,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包;中美关系起伏变化中可以看出,中美;的额态势,以新的合作转移对中美分 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差异,以国家;分歧的扩展和深化已经对中美双边关j歧的关注,为分歧的最终解决营造有 利益为原则发展两国关系。事实上中;系、地区局势乃至全球战略环境都产;利的氛围。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美两国三十多年总体稳定的发展给两;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管控中i (责任编辑谭力) 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积累了丰富的经!美分歧应被视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
如何看待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及中国的应对方法
如何看待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及中国的应对方法摘要:“新型大国关系”按照中方的说法,它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按照美方的说法,它是对“崛起国与守成国必然冲突”这一历史魔咒的打破,是以“新答案”解决“老问题”。
然而,要在历史传统、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大相径庭的两个大国间发展新型大国关系,谈何容易!中美之间,既有利益的冲突,又有利益的汇合;既有政治价值的分歧与对立,又有文化社会层面的共性与融合;既无法成为盟友,又不可能沦为敌人。
换个角度来看,两国都应把国内一些挑战看作双方合作的潜在领域和机遇。
两国应通过对话磋商协调合作机制,积极探讨中美合作共赢潜力,借此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中国也应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采取相应的应对办法,为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关键词:中美关系、新型大国关系、分歧、互利共赢、和平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总体上,中美关系一直朝着在良好和平稳的方向发展,但其中不乏有矛盾和分歧。
人与人之间尚且会有意见不合和互利共赢之处,二者孰重孰轻,需要仔细斟酌和权衡,况且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所以中美关系出现这种复杂而矛盾的“斗而不破与合而不同”的情况是正常而合乎情理的,就目前情况而言,中美是共同利益超过双方的分歧的。
小布什的弟弟尼尔·布什曾经说过“中国和美国像一对“已婚夫妻”,这两个国家拥有共同利益,应当建立起和谐的“婚姻关系”,而不是总在争吵。
”2012年5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
双方给中美关系定位已经有了新的共识,就是“基于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个定位是双方最高领导人达成的,和过去小布什说的建设性合作关系相比较,新的定位应该说更清晰了,也更积极了。
我们知道美国自1870年以来美国国民经济就高居全球第一,美国是个多文化和多民族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移民国家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对话机制铺就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50多年前,美国总统肯尼迪曾经说道:“如果合作的立足点能使猜忌的丛林退缩,那就让我们双方共同做一次新的努力,不是建立一种新的力量均衡,而是一个新的法治世界。
那么在这个世界中,强者公正,弱者安全,和平将得到维护。
当然这一切不可能在未来100天里完成,也不可能在未来1000天里或者本届政府的任期内完成,甚至也许不可能在我们这个星球的有生之年内完成。
但是,让我们开始吧!”这段引人入胜的话语,曾经在冷战年代标志着为人类持久和平的执着探寻。
半个世纪后,类似的情景再次出现,中美两国面临着为建设一个怎样的人类世界做出抉择的课题。
从某种角度说,如今发展中美关系恰恰需要3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那种敢于尝试、不畏一时挫折的勇气、魄力和执着。
经过35年的风风雨雨,中美两国已经遭遇对话机制铺就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战略、经济与人文三大对话并举、各种子对话与磋商综合统筹,已经成为成熟的中美双边合作必不可少的支撑。
文|张旭东2014年7月9日,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和建设性处理分歧为特征的‘新型模式’关系的共同目标。
”可以看出,美国视角下的“新型大国关系”与中方提出的“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概念内涵存在表述上的不同,也说明美方对这一概念的接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更重要的是双方对这一目标的共识在不断扩大,意愿在不断增强,双方的战略高层正在不断朝着共同的战略方向迈进。
在战略对话的开幕式上,杨洁篪国务委员强调了中美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双方需要“相互尊重,以诚相待,正确看待彼此战略意图,不要出现战略误判”,同时还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
克里国务卿在发言中重申美方致力于同中方构建互惠互利的新型大国关系,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利益,以建设性方式妥善处理分歧。
他着重提出用实际行动和双方共同的选择来界定这一关系模式,并反复重申美中之间的冲突不是不可避免的。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美领导人就共同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
需要注意的是,美、日等国对我国快速发展的焦虑感显著上升,在继续同我国合作的同时,明显加大对我国的防范和牵制力度。
——摘自2013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美国所所长袁鹏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2012年初习近平访美时提出:要把中美关系塑造成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
但新年伊始,美国参众两院通过新的“国防授权法”,进一步明确《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涵盖钓鱼岛。
这一政策宣示意味着,中美日围绕钓鱼岛乃至东北亚的战略博弈更加复杂化,无疑给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投下了阴影。
国际舆论十分关注:中美关系今后究竟会怎样?是在摩擦中逐步走向缓和,还是走向对抗?两国能否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一、新型大国关系“新”在何处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
中美双方签署新的《联合声明》,提出“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这一提法给长期处于“非敌非友”模糊状态的两国关系找到了一个新定位。
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对美进行深化“合作伙伴关系”之旅,进一步提出中美要构建一种“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正式向美方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
在3月7日纪念尼克松访华40周年的讲话中,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指出,“我们在共同树立典范,力争在合作和竞争之间达到一种稳定和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
这是前无古人的”,“我们必须通过逐渐形成一个建立信任的框架,以直接和富于建设性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其基调同习近平同志的倡议是完全吻合的。
基于这一共识,2012年4月底5月初举办的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机制均以“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主题。
中美在构建世界新秩序方面的博弈分析
中美在构建世界新秩序方面的博弈分析[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中美两国互动的政治博弈、互动的经济博弈、互动的文明博弈关系,以及新世纪中美关系的发展前景,指出中美两国需要在疑虑中加强相互信任、在摩擦中加强相互合作,双方需要共同努力,全面推进建设性合作关系。
[关键词] 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明中美关系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得到普及,从根本上重塑了社会、经济、政治关系,改变了各种行为体的观念,重构了这些行为体通过全球空间的互动方式。
原本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地缘政治时代。
在新的地缘政治时代,新的地缘空间被不断开辟出来,例如:由卫星联系的电视、电话、电脑能覆盖广阔的领域,形成一个功能强大的“行为网络”;由于互联网在世界各国的广泛使用“, 网络空间”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以电话、电子邮件、以及其他电子媒介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现金流、信息流,这些现金流和信息流使得这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所有这些因素能改变世界,改变权力关系。
在新的地缘政治时代,国际关系变得相互依存,世界上形成了一个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明相互交融的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尽管国家间的竞争仍然存在,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扩张领土和争夺势力范围的零和关系,而是在竞争中谋求可能的共同安全与繁荣。
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国家利益的实现,需要稳定的地区和全球国际关系框架,需要国家间的协调与合作,需要共同应对所面临的挑战。
在新的地缘政治时代,中美关系变得日益重要。
正如美国前总统布什所说的“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地缘政治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中美的双边关系将在21世纪上半叶的权力结构的形成过程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由于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有所加强,中国的发展中大国的地位也继续提升,中美关系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中美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影响到全球的繁荣与发展。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三原则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三原则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议题。
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是一个既迫切又复杂的任务,需要各国共同努力,遵循一定的原则。
本文将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三个原则: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和和平共处。
首先,平等互利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作为世界上的大国,各国应该平等对待,彼此尊重和信任。
在国际关系中,任何国家都不能通过武力或威胁来迫使其他国家屈服或接受自己的意志。
大国应该坚持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原则,尊重其他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同时,各国应该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实现互利共赢。
通过加强多边协商和贸易合作,大国可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其次,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原则。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各国的合作。
大国之间应该加强对话和沟通,共同协商解决全球性问题。
例如,气候变化、贸易争端和恐怖主义等问题都需要大国携手合作,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同时,大国之间应该加强在科技、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合作共赢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的问题,也有助于构建更加稳定和繁荣的世界。
最后,和平共处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前提。
大国应该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准则,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冲突。
和平共处不仅是保障世界和平稳定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经济合作和其他领域合作的基础。
大国之间的和平共处不仅仅是保持不发生战争的状态,更需要各国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合作。
通过和平共处,大国可以建立互信机制,推动全球安全体系的建设,实现长期稳定与发展。
总之,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任务。
要想实现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各国需要遵循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和和平共处的三个基本原则。
只有坚持这些原则,各国才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实现和平、稳定和繁荣。
希望未来的世界能够实现各国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合作,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对策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对策虽然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有这许多有利的条件,但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仍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
那我们经如何面对这些不利因素,怎样去解决问题呢?我们的基本思路是: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在现有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中美双方都能接受的行为尊则;丰富交流渠道以增进相互理解,以期形成尊重彼此利益的局面;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提高互信水平;互信水平的提高将为进一步扩大合作、实现共赢奠定基础。
一、以新型理论创新理念与行为方式当前的国际政治理论中,仍是西方的现实主义理论占据主导地位。
它以权力和利益为出发点,以国家实力特别是硬实力为重要依托,来研究国家的行为方式与行为逻辑。
从目前来看,无论是权力转移理论还是霸权稳定理论,都将中国置于崛起国与挑战者的地位,得出中美必然冲突的结论。
二、以共同准则协调和约束双方行为第一,平等相待,求同化异。
平等是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关系复杂,既有共同利益的交汇,又有不同利益的碰撞;老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又频繁出现,要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两国必须平等相待、坦陈沟通,用好既有的磋商和协调机制,明确各自的利益与要求,对对方的疑虑做出详细合理的解释,以合作包容的态度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交汇点。
对于暂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可以先建立切实有效的管控冲突机制,避免因小的分歧陷入大的对抗之中。
第二,互不为敌,和谐共处。
中美两国给对方的战略定位,是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
客观、理性地看待对方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意图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形成以互信推动合作、以合作促进互信的良性循环需要双方应共同努力。
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表明,双方都已放出互不为敌的善意信号,为今后双边合作的具体落实创造了良好开端。
三、健全协调机制,加强政治沟通中美作为两个差异极大的国家,双方关系既重要又复杂,出现一些矛盾与摩擦也是正常现象。
但是为了避免问题扩大化,导致事态失控,影响到中美关系的大局,必须保持沟通交流渠道的广泛和畅通,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经常就一些重大问题相互通报、共同讨论、协商合作,以避免误解,使双边关系的问题和摩擦被消灭在萌芽状态。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条件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条件作者:晏涛来源:《国际公关》 2018年第4期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有利条件(一)中美日益密切的经贸联系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战争的沉痛教训,两极格局终结以后虽然局部地区的争端和冲突此起彼伏,但是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发端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科技革命带来了人类生产力的历史性飞跃,加上各种经济合作组织的兴起,极大的促进了资本和劳力的跨国界流动。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推进的今天,各国的经济联系空前密切,经济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各国都在努力融入全球性或者区域性的经贸合作组织寻求未来经济格局中的最佳站位,经贸交往逐渐取代政治成为国家外交的主要内容。
在这样的世界大背景下,中美之间的经贸合作日益密切,据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企在美投资额达到456亿美元,雇佣美国员工超过10万人,投资范围遍及90%以上的州。
2017年中美双边贸易额突破5800亿美元,中国已经超过加拿大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成为仅次于欧盟的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2017年11月9日,特朗普访华期间中美企业家签署了总额高达2535亿美元的经贸合作大单,刷新了世界经贸合作史。
这样高度紧密的经济联系足以确保中美经济上的相互摧毁,双方离开了谁想独自发展都是不可想象的,中美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压舱石,中美经济上的密切联系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石。
(二)中美军力的确可以互相确保摧毁中美同样作为合法的核武器拥有国以及核武器的毁灭性后果,制约了两国严重的军事对抗。
科技是把双刃剑,可以给人类带来福祉,也能给人类带来灾祸,尤其是今天核技术的迅猛发展,核技术的发展一方面造福了人类,另一方面也可能开启毁灭地球的潘多拉魔盒。
中美同时作为世界核俱乐部的重要成员,双方都有毁灭对方的能力,中美严重的军事对抗可能给人类文明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这样的零和博弈的结果是双方都不愿看到和尽力要避免的。
然而历史上崛起大国挑战守成大国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成为不可逾越的历史窠臼,要想避免这种修昔底德式的陷阱就要走出一条前无古人的新路。
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两国当前外交政策的核心任务之一、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两国需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合作,推动建立稳定、可持续的新型大国关系。
以下是我认为可以采取的一些策略和措施:首先,加强高层交往。
高层交往是中美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基石,通过定期会晤和对话,加深双方的相互了解和互信。
中美两国应该建立更为紧密的沟通渠道,加强战略沟通,包括在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上进行及时磋商,增进相互的理解和信任。
其次,拓展经贸合作。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经贸合作是两国关系的重要支撑。
双方应该致力于推动贸易平衡,扩大双向投资,打破市场壁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双边经济合作走向更为可持续和均衡的发展。
第三,加强人文交流。
人文交流是中美两国关系的重要纽带,可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应该鼓励学术界、文化艺术界、青年和媒体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扩大教育、旅游和体育等交流项目,加强民间组织之间的交流。
第四,深化安全合作。
在当前的全球化威胁和不稳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中美两国需要在安全领域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网络安全等全球性挑战。
双方应该举行更多的军事对话和联合军演,建立互信和透明的安全对话机制,推动构建互利共赢的安全格局。
第五,加强在全球治理中的合作。
中美两国在联合国、国际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中拥有重要影响力,在全球治理中应该更加积极地协调立场和行动。
双方可以加强在气候变化、应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反腐败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和完善。
最后,双方应坚持以对话解决分歧,通过和平方式处理争端。
中美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和摩擦,双方需要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避免采取单边行动和过度制裁的做法,维护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总之,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妥善处理好两国之间的分歧。
通过加强高层交往、拓展经贸合作、加强人文交流、深化安全合作、加强在全球治理中的合作等措施,中美两国可以建立更加稳定、可持续的新型大国关系,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4-2015《形势与政策》第九专题 新型大国关系及其为中美未来铺路
第九专题新型大国关系及其为中美未来铺路国际金融危机已进入第六个年头,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酵,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经济治理步履维艰。
与之相对应,世界各国正面临共同的发展任务,面临共同的治理问题。
其间,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受利益驱使,围绕低碳经济展开分工,依据产业优势展开合作和基于规则的竞争。
上述大国之间业已存在的博弈态势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提出了诸多挑战。
一、新时期大国关系基本特征概而言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大国关系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对话与合作伙伴关系成为协调相互关系的主流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性挑战致使大国关系呈现竞争与合作同时强化的态势。
相关国家本着“同舟共济”精神,携手应对危机,促使20国集团成为大国合作的新平台。
后危机时期,大国共同利益相应增多,相互依存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增加,相互矛盾的对抗性有所下降,相互竞争的可控性有所上升;大国之间利益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博弈更为复杂。
与此同时,受经济周期制约,或受国内政治影响,或受新兴大国集体振兴推动,大国力量正呈现此消彼长态势,相关国家围绕后危机时期经济先发优势、市场准入和国际规则等展开的博弈有增无减。
尤其是美国,正利用其经济与金融霸权地位和低碳经济先发优势,全力构建以本国规则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和国际贸易规则。
但是,受制于共同的威胁和共同的利益,相关国家之间大多保持相对稳定及可预见的合作关系,通过协商携手应对危机后遗症,通过分工实现共同发展,通过合作将共同利益“蛋糕”做大,通过基于国际规则的竞争增强各自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通过协作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促进世界经济平衡发展。
放眼未来,金融危机后遗症短期内恐难消失,主权债务危机仍将继续发酵,世界经济正式进入低碳经济发展阶段,以绿色产业和技术发展为载体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正迎面扑来,世界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更加凸显。
受制于上述挑战和共同利益,相关国家之间业已存在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等不同类型和性质的合作关系可望得以继续和发展,以期谋求共同的发展利益,维护共同的安全,谋划共同的发展议程,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历史与展望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历史与展望作者:常文成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6期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是时代课题,其理念的提出也经历了一段中国外交的酝酿阶段。
中美关系是全球最重要、最复杂、最敏感的双边关系之一,作为一种新的对美思路,中国从长远角度考虑两国关系,体现出对发展中美关系的诚意与信心。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保持耐心,克服困难。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会对其他大国乃至所有国家形成示范效应,从而会极大地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推动世界国际关系民主化转型,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有其历史的积淀,也是中国高度重视中美关系的体现。
2013年6月,习总书记同奥巴马总统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双方达成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共识。
习近平主席就落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出四点建议:一要提升对话互信新水平,二要开创务实合作新局面,三要建立大国互动新模式,四要探索管控分歧新办法。
2014年11月,在奥巴马总统访华期间,习总书记又提出从6个重点方向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这6个重点分别是“加强高层沟通和交往,增进战略互信”,“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处理两国关系”,“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在亚太地区开展包容协作”,“共同应对各种地区和全球性挑战”。
2015年9月22至25日,在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庆典之前,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
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公开表示,中美应不冲突、求合作、谋稳定,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习近平主席重申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主张两国应努力做到“互敬、互信、合作”。
可以预期,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不可能一帆丰顺,需要中美两国的相向而行。
目前中国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依然充满期待与信心,也是中国关于对美外交的一个不断努力的目标,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未来进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方的诚意与行动。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必须掌握的典型题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必须掌握的典型题单选题1、如图是冷战期间的苏联漫画:主标题“是的,就是这样”,副标题“庄严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其意在A.促使西欧摆脱美国走向联合发展B.指出北约组织受美国的摆弄控制C.表达对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不满D.加强两极对峙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庄严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及所学知识可知,象征美国的胖子拿着象征其他国家的笔在文件上签字,苏联漫画意在说明美国是北约组织的绝对主导者,其盟国只能受其摆弄,受其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促使西欧摆脱美国走向联合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北约组织受美国的摆弄控制,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排除D项。
故选B项。
2、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农民的家庭自留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
却提供了全国牛奶产量的五分之一和生肉产量的三分之一,另外还有大量水果和蔬菜。
这表明当时苏联A.农业改革有明显成效B.农民生产积极性高C.农业集体化面临困境D.农业技术取得突破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即赫鲁晓夫改革前夕,苏联个体农民生产效率远高于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表明当时苏联农业集体化面临困境,C项正确;1950年代初,苏联的农业改革尚未开始,排除A项;材料体现是农民只在自留地上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苏联的农业技术取得了突破,排除D 项。
故选C项。
3、1947年秋,美国部际协调委员会认为,欧亚大陆国家的贫困、饥饿、社会经济混乱、政治动荡,“为苏联的扩张提供了理想的环境”;要遏制苏联,首先要“改变有利于其扩张的基本条件”,“恢复经济的健全性”。
为此,美国A.鼓动西德修筑了柏林墙B.出台了杜鲁门主义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实施了马歇尔计划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要遏制苏联,首先‘改变有利于其扩张的基本条件’,‘恢复经济的健全性’。
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未来,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确立新思路、制定新战略、实施新对策。
金融危机时期,大国关系受力量对比变化驱使,正进入新一轮调整阶段,因而成为中国政府内政与外交工作的重大课题。
一大国关系的特征其一,对话与合作伙伴关系有所增加。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和网络技术推动下,大国之间经济依存度不断增加。
受共同利益驱使,大国之间大多保持相对稳定及可预见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将共同利益“蛋糕”做大,通过分工实现共同发展,通过基于国际规则的竞争增强各自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但是,大国之间的战略矛盾并未因相互合作而消失,相互间博弈也未改变相互合作的基本态势。
其二,国际利益仍然构成国际关系的主动力。
在全球化时代,大国发展战略中的趋利性不断加强。
然而,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以来,大国遵循同舟共济原则,携手应对共同的挑战,维护共同的利益,实现共同的发展。
金融危机时期,大国之间调整相互关系,首要目标仍将是谋求协调与平衡经济利益。
其三,传统大国普遍陷入结构性困境。
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及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被迫进行战略收缩,从致力于“民主扩张”到致力于经济复苏;从全面反恐到重点反恐,从全球军事布防到重点地区布防,从先发制人到强调“巧实力”,从单边主义到多边主义。
与之相对应,欧洲大国纷纷遭受金融危机与主权债务危机双重打击,先后陷入财政危机。
其四,新兴国家正成为大国关系新的主体。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兴国家抱团取暖,共同应对危机冲击,保持了经济持续增长态势,成为世界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动力,成为危机管理与经济治理的主要参与者与决策者。
新兴国家集体快速兴起,正冲击传统大国的经济主导地位,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并影响到大国关系的调整进程。
二我国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和领导人紧紧把握上述国际局势脉络和国家发展战略大局,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致力于打破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的传统逻辑,谋划与传统大国合作共赢、与新兴国家携手共进的新型大国关系。
浅议新型大国关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议新型大国关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两国政府基于国际情势变迁而形成的基本共识。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不仅对各自的繁荣和稳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亚太地区乃至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议新型大国关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议新型大国关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浅析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摘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两国政府基于国际情势变迁而形成的基本共识。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不仅对各自的繁荣和稳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亚太地区乃至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迅速崛起的新兴大国,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实力最强的大国。
本文从新型中美大国关系的内涵与特点出发,分析了实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障碍与现实障碍,即不确定因素的挑战与考验以及中美亚太地区的冲突以及中国威胁论问题。
根据以上问题与困境,相应总结并提出了解决这一系列障碍的有效措施。
从而形成稳步前进,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关键词】互利共赢;第三方;中国威胁论;巧实力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与特点(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主席曾在多个场合表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至少应具备三方面含义:一是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
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
三是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认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应具备三大特征。
中美双方应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大局,面向未来,走出一条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国关系新路。
当前全球治理形势及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政策建议
当前全球治理形势及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政策建议一、当前全球治理的形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建立在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基础之上的全球治理体系与决策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面对世界经济的深度结构性调整和日益凸显的全球性问题,改革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议题,全球治理因此也步入机制变革的新阶段,并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崛起,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和能力逐步加强。
全球治理机制的变化反映着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导致全球经济重心开始“东移”,尤其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大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大幅提升,它们也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在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同时,也对旧有的世界格局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和诉求,成为全球治理的发展趋势之一。
纳入更多发展中国家的G20也突破了原有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G7)垄断全球经济事务的格局,转而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讨论全球经济的重大问题。
二是全球治理议题范围扩大,非传统、突发性的全球热点问题增多。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和贸易低速增长,全球政治格局转变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凸显,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进一步增多,气候变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核安全和防扩散、贸易保护主义、粮食安全和人口老龄化等方面的全球性议题显著增加,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当前的全球热点治理议题还包括一些突发性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如2009年开始的欧债危机、2011年以来西亚北非地区的持续动荡,这些议题与传统的全球治理议题相比,治理难度相对更大,更容易出现集体行动困境。
三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区域性治理平台和组织显著增加,对现有全球治理体系构成补充和挑战。
在全球治理出现局限和缺失的前提下,区域性治理成为全球化的新形势、新潮流。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作者:陈世阳郑琳川来源:《理论探索》2015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新型大国关系已成为中美双方的重大议题。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既存在积极因素,也存在消极因素,其前景取决于两国的战略选择。
为此,中美应保持战略耐心,采取措施,积极探索推进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创新思维,加强战略互信和互动;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与交流,培育和扩大共同利益;有效管控分歧,维护中美关系大局;推动人文交流,加强民间往来;加强在亚太地区合作;中国应进一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积极维护国家利益。
〔关键词〕新型大国关系,合作与交流,共同利益〔中图分类号〕D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2-0084-05自2012年中国首次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以来,这个概念已演变为中美重大议题和共识。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取得了重要进展。
2014年11月11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晤中指出,“现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目标是清楚的,双方不能让它停留在概念上,也不能满足于早期收获,还要继续往前走” ,要朝着六个重点方向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加强高层沟通和交往,增进战略互信;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处理两国关系;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在亚太地区开展包容协作;共同应对各种地区和全球性挑战〔1 〕。
习近平的讲话为在新时代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虽然从实践上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受到国际局势、中美国内政局、第三方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关键还是有赖于双方的战略选择和互动。
中美需要共同努力,充分利用双边关系中的有利因素,寻找减少不利因素的途径,推动新型大国关系向前发展。
一、中美需要创新思维,加强战略互信和互动众所周知,2008年从美国开始并迅速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中国当时正处于上升期,中美“崛起国”与“霸权国”的矛盾凸显,中美战略猜疑加深。
国家战略与国际关系的调整与协调
国家战略与国际关系的调整与协调在当今全球化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合作已成为必然趋势。
国际关系的调整与协调也越来越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而这种调整与协调,离不开每个国家的战略,也离不开国家之间对关键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对于各国来说,制定战略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制定战略时,各国需要充分考虑自身国情、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同时也需要关注周边国家、地区和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趋势。
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国际战略环境,制定出适应性强的战略规划。
在各国国家战略之间进行协调和调整时,需要考虑到各自利益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
同时,各国对国际事务的态度也往往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调整和协调各国战略,必须基于公平、正义和合作的原则,追求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在近年来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适应国际变化的速度和方向。
中国的对外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协调之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和中国自身的发展需求。
目前,中国积极倡导和参与多边主义,不断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国际体系,同时以“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提升自身的影响力,这些都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具体体现。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需要在其国家战略的调整和协调中,更加注重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这不仅能促进区域稳定和合作,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自身的发展。
除此之外,中国还需要加大对世界各国的了解和学习力度,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国际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在国家战略的制定和调整过程中,需要各国秉持着合作、互利、以人为本的原则,摒弃以往的零和思维和强权政治,以促进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发展为目标。
总之,国家战略的调整与协调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环节。
各国需要在自身利益和国际关系之间找到平衡点,并在各国间共同致力于构建和平、稳定、繁荣的新型国际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与新大国协调机制的构建:以七国集团为视角王磊、郑先武2012-10-29 09:30:52 来源:《当代亚太》(京)2012年2期内容摘要:新大国协调继承了传统大国协调通过外交会议、协商来决策的方式,治理领域由传统的军事安全扩展到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等多个领域。
从新大国协调的起源看,美国作为西方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开始起领导作用。
本文通过考察“七国集团”的治理结构,发现美国领导下的多国合作是新大国协调最有意义的制度创新。
这种一国领导、多国合作的特点不同于历史上的传统大国协调的治理体制,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多边安全治理机制。
由于这种领导的存在,新大国协调产生了明显的治理效果,主要包括:形成美国意志主导下的大国共同立场、应对国际危机的大国集体反应、其他大国对美国身份的认可以及美国对其他大国分配治理任务。
关键词:新大国协调;美国领导;多国合作;国际安全治理作者简介:王磊,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郑先武,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
大国协调始于1814年欧洲强国在反对法国拿破仑的战争获胜之后而召开的维也纳会议。
这些强国包括英国、奥地利、普鲁士、俄国和随后加入的法国。
由这五大国主导的欧洲协调开创了一种重要的国际多边安全机制,维持了欧洲大国之间从1815年维也纳会议结束至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将近40年的和平。
①在传统大国协调时期,②有三个历史阶段比较接近协调体系运行的状态,即主要大国之间通过会议外交谋求共识性决策。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1815年至1854年(尽管这种欧洲协调最有力的时期仅持续到1822年)、1919年至1920年和1945年至1946年。
由于20世纪大国协调的这两段时期都非常短暂,以至于有观点认为这两个时期根本算不上大国协调。
③从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和平会议美国正式介入,欧洲协调开始拓展为全球性大国协调;从1919年巴黎和会开始至二战末期,美国逐渐主导了这一进程,从而完成了全球大国协调的中心从欧洲到美国的历史性转移。
但就合作的议题而言,这一时期大国协调的本质未变,仍属传统大国协调的范畴。
二战以后,美国与苏联作为当时世界上两个最有权势的国家,由于意识形态和战略利益的冲突,双方没能摆脱“安全困境”的束缚,最终由战时的合作走向了战后的对抗,陷入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之中。
在冷战时期,尽管美苏两极争霸贯穿始终,但与此同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阵营内部,又开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新大国协调”。
这一时期以七国集团(G7)为核心,从1975年11月六国首脑会议开始(第二年加拿大加入,正式形成七国集团),大国协调逐步介入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非军事安全领域,并将之作为核心的安全议题,推动其国际安全合作走向综合化。
④新大国协调脱胎于冷战时期,受限于当时的苏东国家很大程度上脱离于西方经济体系之外,新大国协调还不具有真正的全球意义,且治理领域以金融和经济议题为主。
但无可否认的是,冷战期间它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发挥了重要的国际治理作用;冷战之后,新大国协调更是在治理地域、治理领域和治理效果上得到了扩展和加强。
当今世界的国际治理,从七国集团到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二十国集团(G20),大国协调的身影无处不在,大国协调已经成为国际治理的主渠道。
而在大国协调中,美国的作用又至关重要,甚至有学者从金融力量主导全球经济的角度认为,美国是当今全球治理的中心。
⑤尽管国内外对于七国集团历史进程的经验性研究已经比较丰富,但对于如何理解新大国协调的运转和治理制度的成果还为数不多。
⑥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Putnam)和尼古拉斯·贝恩(Nicholas Bayne)认为,七国集团是美国、西欧和日本的集体管理机制(collective management),峰会效果有赖于美国参与的意愿以及与其他大国的合作;约翰·伊肯伯里(G. John Ikenberry)认为,七国集团中的诸大国史无前例地都是市场导向的民主国家,就更深层的意义而言,他们形成了一个共同文明,因而新大国协调是自由民主国家的制度化体现;瑞斯特·潘提拉(Risto E. J. Penttil)认为,以七国集团为代表的新大国协调机制具有非正式性(不需要正式的国际制度)和软约束性(不缔结正式条约),是介于为处理某一重大危机而临时成立的协调组织(Contact Group)和正式国际组织(联合国安理会)之间的“元制度”(Meta-Institution);艾里森·白林(Alison Bailin)综合了霸权稳定论和制度主义两种研究方法,认为新大国协调是一种集团霸权机制,即由全球权力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国共同建立和维护的集团性霸权;郑先武认为,新大国协调保留了传统大国协调的决策程序和所依据的基本规则与规范以及涉及的核心安全议题,其运行的重要国际背景条件依然未变,新大国协调的变化是连续性变化而非革命性的变化。
总体来看,学界认为新大国协调是对传统欧洲协调的继承和发展,依然是基于诸大国合作的多边安全机制。
⑦本文认为,认识新大国协调涉及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理解七国集团中的诸国关系问题,尤其是美国这个昔日全球性霸权国(一般认为,美国担当了二战后至70年代初期二十余年的霸权国,尔后随着西欧、日本的复兴,美国的权力趋向衰落⑧)在协调体系中的作用,即七国集团的合作特点是什么?美国对这种特点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重点考察分析新大国协调的起源、治理结构、治理结果以及美国的作用。
通过历史实证分析指出,目前美国领导与多国合作并存的新大国协调机制与传统大国协调相比已发生了重大改变,因而具有开创性和独特之处。
美国与新大国协调的起源肇始于冷战时期的新大国协调,无疑受制于当时美苏两极争霸的国际背景。
纵观整个冷战时期,苏联经济落后,只在军事和政治上与美国争雄,而美国则拥有更为宽泛的权力资源,包括军事、经济、科学、文化和意识形态资源,苏联被认为迟早会丧失其超级大国地位。
⑨了解美国在二战后世界政治中的主导地位,对理解新大国协调开创的国际背景意义重大。
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尼克松冲击”——美元无力维持与黄金的固定比率,支撑战后初期国际金融领域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由此瓦解,美国宣布提高进口商品的税率,以减缓美国不断扩大的对外贸易逆差。
⑩这被认为是美国权力衰落的一个标志。
但怎样理解美国权力的这种相对衰落以及衰落程度如何,对于把握新大国协调的创立环境非常重要。
本文将选取结构和进程两个方面来考察新大国协调机制的构建,认为新大国协调的创立与运行体现了美国领导与多国合作并存的特点。
从结构方面来看,本文采用的是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 Waltz)关于结构的经典定义,即国际无政府结构根据单元间能力的分配来界定。
(11)二战以后经过将近三十年的恢复发展,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和日本的经济实力重新上升到一个较高水平,改变了战后初期的那种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
以美国、日本、法国和联邦德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而言,美国由1948年的54.6%下降为1970年的37.8%,日本、联邦德国和法国则由1948年的均不足5%分别上升为1970年的9.5%、10.1%和6.5%。
(12)但是不应夸大美国的这种衰落。
约瑟夫·奈(Joseph S. Nye)就指出,这一变化只是反映了二战的非自然效应——与其他大国不同,美国实力因战争而增强。
但是,随着其他国家经济恢复并步入正轨,这一人为的优势注定会遭到削弱。
重要的事实在于,即便是从新大国协调开创的1975年起至1990年,美国经济占全球产品的份额保持了相对不变,为年均23%。
美国中央情报局采用反映不同货币购买力的数据进行统计,认为美国占世界产品的份额从1975年的25%还略增至1988年的26%。
(13)由此可见,占世界产品将近1/4的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于冷战期间的其他资本主义大国来说依然优势明显。
西欧和日本经济复兴的意义可能更在于,降低了其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意愿,而是希望以渐趋平等的合作者身份同美国展开对话,但是当七国集团领导人坐在一起开会时,他们就会发现美国并不是诸大国中普通的一员。
这与19世纪的多中心主义和多头政治的大国协调不同。
“当英国还主导着除欧洲之外的北美、拉丁美洲和亚洲的贸易时,当法国和德国主导着文化和艺术领域时,当俄国成为1815年后最大的军事强国时,当奥地利在维也纳会议之后的头三十年中还主导着欧洲外交事务时,无法想象19世纪的欧洲存在单一霸权。
”(14)冷战时期,美国在西方阵营中的军事安全结构中的主导作用更为明显。
面对苏联的强大军事实力和由此产生的恐惧,西欧诸国以及日本均无力自保,纷纷依靠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提供安全保护。
美国通过与西欧诸大国建立北约军事组织以及和日本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为其余六大国提供安全保护,(15)以此主导着西方阵营的军事安全结构。
这种态势与传统大国协调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传统的五大国在协调中各以自己的独立军事力量为依靠,属于无政府结构下的自助,而在新大国协调中则至少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无政府结构,建立起美国一定的“合法权威”。
在无政府体制下,战争是利益冲突的最终仲裁者,自助是国家生存的唯一可靠战略。
1975年开创的新大国协调则已经不是这种情况,它不仅具有赫德利·布尔(Hedley Bull)描述“国家社会”时所说的“成员国意识到它们具有共同利益和价值观念,并且这些国家认为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受到一套共同规则的制约,而且它们一起构建共同的制度”。
(16)这一特点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协调制度中出现了“领导者”。
这一点很少有研究者涉及甚至被忽视。
后文将对七国集团中美国领导、多国合作的新治理结构进行实证论述。
此处旨在表明,新大国协调开创时美国处于西方体系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从进程方面来看,20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执政,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浮动汇率制形成;阿拉伯国家不满美国在“十月战争”中偏袒以色列而大幅提高石油价格,引发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危机;发生了始于英国而后蔓延至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
这些都使各资本主义大国认识到相互合作的紧要性,促发了新大国协调的产生。
一方面,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使其无力独自挑起西方乃至世界经济的重担,这意味着它必须转变之前那种发号施令的做法而增强与其他大国的协商。
作为西方阵营的领导者,美国多次倡议召开发达国家首脑会议并促成其实现。
尼克松上台执政后,在他和基辛格的主导下,美国外交政策至少是某种程度上向“协调体制”回归。
(17)1971年和1973年基辛格先后两次提出召开西方发达国家首脑会议的建议,1974年,法国总统德斯坦给予了响应并开始主动推动——当时法国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法美关系的紧张迫使德斯坦选择听从美国的建议,从而促进了新大国协调的建立;(18)另一方面,与“后维也纳会议”时期传统大国协调主要关注内部革命危机相似,新大国协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是主要关注内部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