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 苏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第二课《五人墓碑记》教案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第二课《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一、补充介绍作者。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

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

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祯元年(1628年),其时他26岁。

二、介绍时代背景——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概况。

1.暴动的导火线是周顺昌被逮捕。

教师简介周顺昌:曾任吏部主事,为官清廉正直,离京返乡时只有“行李一肩”。

天启五年(1625年),吏科都给事魏大中被捕路经苏州,顺昌与之周旋累日,以其女许配魏之孙。

缇骑趣行,语侵顺昌,顺昌张目叱之曰:“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以是革职。

次年,阉党追弹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词连顺昌,于三月十五日矫诏逮捕了他。

六月十节日在狱中遇害,时年43岁。

2.学生口述苏州市民暴乱经过。

(略)。

3.简介魏忠贤(1568——1627):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侍候他很小心,导之宴游,甚得他的欢心。

1620年熹宗即帝位,魏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

魏又与熹宗的乳母客氏勾结,从此掌握大权,自称九千岁,并广置党羽,残酷杀害正直的大臣和官吏。

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死,怀宗即位,十一月发配他去凤阳守陵,行至阜城,其党徒密报锦衣卫将来擒拿他回京治罪,乃自经而死。

三、诵读第1段。

步骤: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

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

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

(以下各段同此)评点: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为第三段叙事张本),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为第四至六段议论张本;“义”,全篇纲领)。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3

《五人墓碑记》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掌握各种文言词法和语法等。

体味文章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2、能力目标:能领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能体悟五位义士舍生取义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掌握各种文言词法和语法等。

体味文章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教学难点:能领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本文的教学还是要求教师在对文言文疏通的基础上进行检测之,以期让他们形成一种学习文言的教学程式,在此基础上很大的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和臧克家怀念鲁迅的诗《有的人》中的诗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来导入。

生命的价值在于“取义”,因为义重于一切。

今天我们要来看看《五人墓碑记》,想想这五个人是为何而死的呢?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听录音,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检测预习。

1、听录音,找出生字并注明生字音。

2、检查翻译疏通情况。

做到字字落实。

三、整体感知(一)思考:五人为何而死?请在原文中找一句概括性的语言。

明确: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二)、请学生翻译这句话。

明确: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愤而死于这件事的。

(三)、问:周蓼洲先生是谁呢?他为何而逮捕?五人和他有什么关系吗?1、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

万历进土,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

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

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

天启五年,被迫害的。

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票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

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五人墓碑记》是徐则臣所著的长篇小说,主要揭示了贪污、腐败、追求名利等社会现象。

小说描写了清朝末年一群官员及其家族的丑恶行径和悲惨遭遇,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此书以朴实、生动、细腻的语言,鲜明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关切。

2.教学目标1)能理解小说《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容及主旨。

2)能够分析、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倾向。

3)能够分析、评价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同时联系当下社会问题,思考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因为《五人墓碑记》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所以指导学生重视实践、培养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上探索海量信息背景下的现实意义。

同时,注重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文学细节和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1. 提问式授课通过提问确定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情况,同时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问答环节可以是以问题导向的互动形式,也可以是以课前或课后任务的形式,或者采用小组探讨方式,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予巨大的支持,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组成小组,共同探索问题,集思广益,通过讨论、分析,研究出问题的解决途径。

可以让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也可以让小组根据主题进行探究。

3. 互动讨论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讨论。

讨论时,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具体的问题、主题和任务,然后给learning等工具。

通过互动,学生们之间可以交流彼此之间的不同见解和思路。

三、教学流程设计1. 小说阅读小说制订个中心:让学生对小说的内容进行基础了解,回答基本问题,包括小说背景、主要人物以及小说的主题。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为了更好地实现我们的历史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我们教师需要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案和教学设计。

本文将介绍一套教案和教学设计,主题为“五人墓碑记”,适用于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历史科目。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掌握唐代历史的发展变化。

2. 了解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并理解其对唐朝时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3. 了解五人墓碑记绘画风格和手法,深入了解唐代绘画美学。

4. 了解五人墓碑记在贞观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历史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2. 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3. 五人墓碑记的绘画风格和手法4. 五人墓碑记在贞观文化中的地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授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使学生了解唐代历史的发展变化。

2. 分组研讨:将学生分成小组,分析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讨论归纳总结,逐一展开思考和交流。

3. 课堂讲解:通过精彩的课堂讲解,详细介绍五人墓碑记的绘画风格和手法,并通过比较分析,深入剖析其对唐代绘画美学的贡献。

4. 互动式授课:通过讨论提出问题,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加强了对教材知识的感性理解。

四、教学流程第一节: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1. 老师讲授:介绍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让学生对唐代背景有基本了解。

第二节: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1. 学生分组研讨:讨论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

2. 小组间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课堂上展开讨论和交流。

第三节:五人墓碑记的绘画风格和手法1. 老师课堂讲解: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讲解等多样化的方式,详细介绍五人墓碑记的绘画风格和手法。

2. 学生互动式授课: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加强了对教材知识的感性理解。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给课文拟一个简要的提纲。

第一部分: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

第三部分:高度评价,进而揭示中心。

第四部分: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2.课文是如何高度赞扬五位义士的斗争精神和高尚价格的?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一是直接赞美①全文开头用了一个判断句指出其“激于义而死”,直截了当对五人死义作了赞美;②描写五人临刑时的举止与死后的神色,表现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③描写五人领导的一场斗争所取得的效果,赞美五人的杰出贡献;二是侧面烘托①开篇即点明为五人修墓立碑,而且是“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意在通过五人死后给社会留下的重大反响,来突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之大,选用魏阉废祠来葬他们,是人们对五人的高度颂扬。

②两次提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和“发五十金”,足见五人的义举深受后来人的赞许,也是用贤士大夫的“激于义”来衬托五人的“激于义”。

③用“呜呼!亦盛矣哉!” 盛赞建墓立碑的盛大和隆重,说明五人声名之皦皦。

④用“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和“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表现其精神动人心魄。

三是运用对比①第一、二段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的所为对比。

②第五段中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之顾对比。

③第四、六段以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

④第六段以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之死后英名永存对比。

处处反衬出无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

3.通读全文,作者要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人固有一死,死要死得其所,要有价值和意义。

就如五人,虽是普通百姓,但他们的正义行为也能对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激浊扬清:揭露阉党罪行,赞美褒奖仁人志士为国为道义而正直斗争的光明磊落的品格。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文本主题:阐 述《五人墓碑 记》的主题思 想和主要内容
文本结构:分 析《五人墓碑 记》的结构特 点和叙事方式
文本语言:赏 析《五人墓碑 记》的语言艺 术和表达技巧
重点难点解析
重点:五人墓碑记的背景、思想内涵、艺术特色 难点:五人墓碑记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解决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五人墓碑记的现实意义
教学总结: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 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回顾: 简要回顾本单元 的教学内容,包 括《五人墓碑记》 的背景、主题、 结构和艺术特色 等。
重点难点解析: 强调本单元的重 点和难点,包括 五人墓碑记的主 题思想、五人精 神的内涵、文章 中的对比手法等。
学生表现评价: 对学生的课堂表 现进行评价,包 括学生的参与度、 思考深度、表达 能力等方面。
程度
教学效果:根 据学生的作业、 考试等评估教
学效果
改进措施:根 据教学反馈, 调整教学方法、 内容等,提高
教学效果
持续改进:不 断收集教学反 馈,持续改进 教学方法和内

06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对本次教学的得失进行总结,提出改进 意见。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教学内容方面:本次教学重点突出,难点讲解清晰,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点。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学生参与度较高,课 堂氛围较为活跃。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教学效果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理解困难,需 要加强辅导。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改进意见方面:针对部分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可以增加一些实例或案例,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教案4苏教版必修3 教案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教案4苏教版必修3 教案
2、学生分析句式
3、学生回答问题。
课外作业
完成学案练习
教 学 小 结
五人墓碑记
课题
五人墓碑记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将教学过程中,文言字词易混知识进行二次巩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巩固学生易错、易混知识点
难点:学生掌握“之”用法
授课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整理
1、结构助词“的”,连结定语和中心词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素不闻诗书之训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蹈:踏上(赴汤蹈火)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卒:终于(卒与尸合)
而又有剪发杜门 杜:关闭(杜门不出)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视:比较,和……相比
发其志士之悲哉 发:抒发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徒:仅仅、只有(徒有虚名)
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暴:显露(暴霜露,斩荆棘)
赠谥褒美 谥:谥号,褒贬死去的皇帝的称号或高官。
四海之大
宾语前置句: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状语后置句: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被动句: 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判断句: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斯固百世之遇也
三、重点实词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易:改变 (世易时移)
素不闻诗书之训 素:平时、平素(素不相识)
人皆得以吏使之(代指人,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代指物,石碑)
安能屈豪杰之流(指示代词,这)
5、助词,无实意,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学案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学案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学案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整理“之、其、而、则、或、即、既”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常识。

3•、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材料翻译全文。

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张溥(1602 —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

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

张溥自幼勤学,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

张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

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著有《七录斋集》。

2、背景简介: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魏阉而被免职。

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

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

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

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

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

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

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并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

阉党失败,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一一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称为“五人之墓”。

3、文体简介: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二、辨形正音蓼洲()被逮()皦皦()赀财()逡巡畏义()缇骑()溷藩()傫然()詈之()投缳道路()猝发( ) 抶打() 缙绅()户牖()蹈死不顾( )阉党( )矫诏() 佯狂( )扼腕() 暴于朝廷 ( )社稷( )匹夫()钩党()冏卿()高爵显位( )张溥() 废祠() 淹没()曷故() 赠谥褒美( : )三、基础知识:1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古今字①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五人墓碑记》的基本情节、主旨和文学特色。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自我意识,提高情感认知和自我决策能力。

二、教法措施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大量阅读、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实践教学法:通过参观墓葬、写作和演讲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五人墓碑记》的基本情节和主旨。

2.《五人墓碑记》的文学特色和背景知识。

3.《五人墓碑记》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4.《五人墓碑记》的写作与表达。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了解并探究学生有关墓地和死亡的文化与认知背景。

提问:为什么人们建造墓地?你对死亡有什么想法?2.阅读教学(1)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并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2)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主人公的性格、言行和命运,以及小说的主题和文学特色。

(3)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各种隐喻、象征和反思,比如“枫叶”、“银杏”等自然景观,以及“鬼魂”、“蝉”等文化或宗教符号。

3.写作教学(1)以《五人墓碑记》为主题,让学生自由创作短篇小说、诗歌或散文,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2)鼓励学生根据小说情节和文学特色,进行表达和演讲,以提高学生的口语和表达能力。

4.实践体验(1)组织学生参观墓地,感受人生短暂、生死相依的主题,了解人类对死亡与命运的各种印记。

(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人类命运与社会关怀类的志愿者活动,体验志愿者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笔试成绩:分析学生对小说情节、主题、文学特色的把握和理解情况。

2.实践表现:观察学生参观墓地、进行实践活动和演讲的表现和创新成果。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之《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之《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2021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之《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掌握本文重点实词“发、徒、私、行、明”等;掌握本文重点虚词“之、其、为”等;辨识课文中活用的词,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并熟练运用【教学过程】一、课前延伸(预习学案)二、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

检查预习(提问重点..字词句,然后课件呈现预习学案答案)2.明确目标,安排自学。

(由学案知识转化为应对问题的能力)目标(1)归纳重点词:发、为(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解释)目标(2)(07年年四川卷)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07年天津卷)吾社之行为.士先者(06年江苏卷)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05年浙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05年江苏卷)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目标(3)综合应用1.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

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

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阜而著之外阜也,君奚患焉?”(选自《吕氏春秋·权勋》)①假道于虞以伐虢①向虞国借道去讨伐虢国②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②如果收下了我的宝玉不借道于我③必不吾受也③一定不会收下我们的(东西)译文: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

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要求借路,一定会可以得到允许。

”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

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呢?”荀息说:“不会这样,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

有什么好担忧呢?”2..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3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3

2021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集体备课教案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安排】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板书:五人墓碑记张溥(pú)二.作者介绍: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

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

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

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节奏注意下面的读音蓼li?o洲阉yā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 旌jīng(表扬) 湮y ān(埋没)皦jiǎo皦(通“皎皎”,名声显赫的意思)• 敛赀zī(同“资”,钱财)缇骑tíjì(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 抶chì(笞打,鞭打)溷藩hùnfān(厕所) 傫lěi 曷hé(同“何”) 逡巡qūnxú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缳huán(绳索,套索) 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户牖yǒ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 詈lì(骂)• 冏ji?ng(光、明亮)四.学生再读一遍课文五.说说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2 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文言词语,并熟悉“况……欤”等几种文言句式的译法。

3、了解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

重难点: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看投影,说出投影中的人物——黄继光。

教师介绍黄继光黄继光是抗美援朝时的英雄,在现代也涌现了许多英雄。

比如牛玉儒,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牛玉儒。

在xx年的奥运会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英雄,请大家看大屏幕,介绍悲情英雄埃蒙斯、绝症中走出的王者范德伟德、奥运会上最伟大的母亲丘索维金娜、他们的到来就是胜利的伊拉克代表队。

由此可见,历史发展到今天,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片介绍明代一些的英雄的文章——《五人墓碑记》。

二、题解1、背景简介(结合《成才之路》)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

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市民把他们合葬在虎丘前的大堤之上,称为“五人之墓”。

正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

”这些英雄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活着。

2、文体介绍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3、有关作者本文选自《七录斋集》,张溥(pŭ)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到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

三、熟读课文,疏通字词1、听录音,给读不准的字加注拼音。

2、学生齐读四、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并掌握下列字词(1)实词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路)居于要地,比喻执掌政权的人。

“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公孙丑下》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⑴台阶。

登自东除。

《二京赋》张衡⑵清除,去掉。

诛乱除害。

《史记》⑶拜官,任命,授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指南路〉后序》⑷整治,治理。

祠:祠堂。

封建制度下同姓族人供奉祖宗或生前有功德的人的房屋。

3、以旌其所为:表扬。

/古时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虚词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助词,提示、领起作用。

当,适值,正当。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相当于“于是”。

五、再次阅读第一段,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

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辟蹊径。

只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

作者为何如此行文?本句又有何特点?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

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

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文议论张本。

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来了。

另外,“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

下文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

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

因而,这样开篇,还可起到开门见山,提纲絜领的作用。

第二课时:一、对照注释,翻译第二段,并掌握第二段重点字词(1)实词1、去今之墓而葬焉:去,距离。

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

去:⑴离开。

阳虎去齐走赵。

《韩非子》(引)过去的。

去年下扬州。

李白《江夏行》⑵除掉,去掉。

除残去秽。

⑶距,距离。

⑷到,往。

休去倚危栏。

辛弃疾《摸鱼儿》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假字,通“又”。

3、慷慨得志之徒:(做事合乎心愿,顺利)官运亨通。

4、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原指乡野,此处指民间。

5、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光明貌。

(2)虚词1、夫五人之死:发语词。

2、而葬焉:兼语词。

3、凡富贵之子:一般的,那些。

此句中的子与下句中的“徒”均指一类人。

像“郯子之徒”。

4、亦已众矣:程度副词,太。

5、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语气词,较“乎、哉”为弱。

6、独五人之曒曒:副词,只有,唯独。

(3)研讨第二段文章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

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

对比内容: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死而湮没不足道十有一月五人──皦皦其实,作者这样一些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二、研讨三、四段1、齐读三、四段。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三、四段的内容。

三、研讨第三段字词(1)对照注释,翻译第三段(2)齐读第三段(3)明确重点实词1、在丁卯三月之望: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推算。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补:农历每月初三(朏)第一天(朔)最后一天(晦)十五(望)十六(既望)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德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

先:形容词用作动词。

3、敛赀财以送其行:募集款项。

“赀”同“资”。

4、缇骑按剑而前曰:本指古代贵官的侍从,此指明代专事侦查,逮捕人犯的差役。

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5、众不能堪:⑴经得起,能忍受。

不堪设相。

⑵可以,能够。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抶而仆之:使动用法。

7、按诛五人:查究,依照……罪名。

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聚集的样子。

(4)虚词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敛赀财以送其行:目的连词。

3、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不久。

四、分析结构入手,理解第三段的意思。

1、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两层。

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三个字;后一层写五人被诛。

2、前一层叙述反阉斗争的经过,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如何?讨论明确:这一层的描写,感情真挚,写吴民,则“哭声震动天地”“抶而仆之”,其义勇可见;写缇骑,则“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凶横之态毕见;写狗官,则“匿于溷藩以免”,惶急之状可知。

可见作者憎爱分明的感情。

第三课时:一、探讨第三段内容1、为何先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点明准确时间有何作用?与全文开头处的“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相照应。

同时点明苏州暴动的原因。

点明准确时间,说明记忆之深刻,影响之巨大。

2、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

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周公之被逮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

这些行为,触怒了东厂的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

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儿扑之”“噪而相逐”,四个动词“抶”“扑”“噪”“逐”。

就是这样四个动词充分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且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

吴民之所以抗暴,一方面是因为周公正直高尚,深得百姓的爱戴。

此次被逮明显是受屈,百姓心中不平;另一方面,当时以大中丞的官衔做应天府巡抚的毛以鹭是魏忠贤的爪牙。

“吴之民”本来就痛恨他,而“周公之被逮”又正是这个阉党爪牙指使的。

所以,“吴之民”就更加痛恨他,再加上前来执行逮捕的又正是魏忠贤一手把持的东厂“缇骑”,“吴之民”就更加愤怒了。

文章虽只寥寥数语,不仅表明“周公”与阉党形同冰炭、互不相容,也点出了因阉党逮捕“周公”而激起的这场“民变”的正义性。

无论是“抶而扑之”,还是“噪而相逐”。

“吴之民”打击的对象都是“魏之私人”。

可见,“吴之民”的反暴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抗击魏阉,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祸国殃民的权阉奸佞,明确地表现出这场斗争的伟大意义。

3、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是倾向于正义的。

正义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义之所在,人心所趋,国有危难,匹夫有责。

文章正是通过这场团结一致的反暴斗争,展现了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崇高精神。

二、第四段字词(1)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2)齐读第四段(3)重点字词明确实词1、然五人当刑也:面对,对着。

2、意气扬扬:神情昂然。

扬扬:心情愉快或得意。

3、呼中丞之名而詈之:骂4、颜色不少变:脸色。

5、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起来。

虚词1、谈笑而死:表修饰关系。

2、颜色不少变:程度副词,稍微。

(4)分组讨论第四段要点。

1. 如何选材来突出五人事迹?五人之事迹不可尽书,故只写其当刑之从容,说明作者选材之精当。

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什么精神?明确:反映五人浩气长存,虽死犹生。

3.文中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脰,有何作用?明确:既有称颂贤士大夫之意,又有从侧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

第四课时:一、第五段实词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亦指搢绅,指一般做官的人。

古代大臣把笏(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来记事备忘,也叫”手板”)插在腰带里,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 。

缙,插;绅,带。

易,变。

2 、四海之大:四海,中国。

之,指示代词,这么。

3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指民间。

古时编制户口,五家为”伍” 。

4 、素不闻诗书之训:《诗经》《书经》,这里泛指《经书》。

5 、蹈死不顾:踏上死地,冒着生命危险。

顾,回头。

6 、且矫诏纷出:只(魏忠贤)假托的皇帝的命令7、不敢复有株治:牵连治罪。

株,牵连,株连8、大阉亦逡巡畏义:有顾虑而徘徊或退却。

→犹疑不决。

9、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篡夺帝位的阴谋。

猝,立即。

发,发动10、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上吊自杀。

虚词1、素不闻诗书之训:向来。

2、亦曷故哉:通“何”。

3、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最终。

4、非常之谋:不同一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