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汽油机稀燃层燃技术
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
稀薄燃烧的优势:
热效率随空燃比增加而增加 降低CO、HC和NOx的排放 改善发动机部分负荷性能
当今汽车工业面临的两大问题:环境污染加剧和能源使用过 度。这促使人们开发新的发动机技术。
进气道喷射的汽油机稀燃技术
GDI :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即缸内直喷汽油机。 优点:具有优良的燃油经济性和降低排放的潜力 国外情况:目前日本的三菱、丰田、本田,美国的福特、通 用,欧洲的AVL、Bosch等世界著名研究机构与生产企业都开 发了比较成熟的GDI机型和产品。 我国:技术还不太成熟,主要依靠国外技术支持来开发自己的 产品,如奇瑞与AVL公司共同开发的2.0升发动机同时具备以下 技术:TCI(废气涡轮增压中冷)、GDI(汽油直喷)、VVT(可变气 门正时)
• • •
一个螺旋进气道和一个直进气道控制涡流比 一个切向进气道和一个中性进气道控制涡流比 大幅降低进气门升程控制涡流比
绕气缸中心线的进气涡流
绕气缸中心线的进气涡流
进气道喷射的汽油机稀燃技术
进气涡流比电子控制
喷油正时电子控制
点火正时电子控制 稀薄燃烧λ闭环控制 稀燃极限电子控制 NOx排放的控制策略
扭矩调节 变质调节 变量调节
充量 分层 均质
喷油正时 压缩冲程的晚期 吸气冲程的早期
喷油压力 喷油雾化 油束穿透 高 的 好 差 浅 深
GDI电子控制策略
GDI技术的优点及其存在问题
4.1 GDI的优点 4.2 GDI技术存在的问题
4.2.1 排放问题 4.2.2 积炭 4.2.3 催化器问题 4.2.4 功能问题
GDI还减少了燃烧室壁的传热损失。
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
本田、三菱、雷诺的稀薄燃烧技术详解本田飞度1.3匹配的发动机从结构上看起来没有什么亮点,甚至有些落后――每缸两气阀设计,单顶置凸轮轴。
但是本田却宣称它的这款发动机的技术是世界同步的,甚至比它1.5的4气阀VTEC发动机还要先进,这是为什么呢?熟悉飞度的都知道,飞度1.3的这款发动机被本田称作i-DSI发动机,之所以先进,也就是这个i-DSI。
那这个i-DSI有什么特殊呢?是不是本田在搞噱头?从参数看,60千瓦的功率也却是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这款发动机显然注重的不是高功率输出。
从本田的宣传来看,i-DSI就是双火花塞点火,它可以提高燃烧效率。
其实,这款发动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稀薄燃烧”技术,双火花塞的设计只是为了实现这种“稀薄燃烧”所采用的手段而已。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重点讨论一下“稀薄燃烧”技术。
这种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燃烧效率高,经济、环保,同时还可以提升发动机的功率输出。
因为在稀薄燃烧的条件下,由于混合气点火比理论空燃比条件下困难,暴燃也就更不容易发生,因此可以采用较高的压缩比设计提高热能转换效率,再加上汽油能在过量的空气里充分燃烧,所以在这些条件的支持下能榨取每滴汽油的所有能量。
本田的i-DSI发动机的稀燃技术。
本田这款发动机采用的是比较少见的缸外稀薄燃烧技术,虽然没有缸内直喷先进,但是相对于直喷发动机而言成本低廉。
我们还是先来说说什么叫做稀薄燃烧吧。
所谓稀薄燃烧,是指通过提高发动机内混合气的空燃比,让混合气在空燃比大于理论空燃比数值的状态下燃烧。
说得直白一些,就是让汽油在很稀的混合状态下燃烧。
我们知道,理论空燃比是发动机的一个基本参数,普通发动机是不能随便改变空燃比的,那如果要让发动机实现稀薄燃烧,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稀薄燃烧技术需要很强的点火能量。
这一点很好理解,混合气里面汽油的比例小了,混合气被点燃就需要更大的能量,而i-DSI发动机采用双火花塞设计,就能很好的满足这一需求。
其次,稀薄燃烧技术需要空气能跟汽油充分混合。
基于TRIZ理论的车用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的应用
基于TRIZ理论的车用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的应用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更加严重,如何提高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车用汽油机的燃烧技术一直是众多汽车制造公司研究的重点之一。
稀薄燃烧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的出现将使汽车在保持优秀的动力性能的同时,更加高效、环保和经济。
TRIZ是由苏联工程师G. Altshuller在1980年提出的一种解决技术问题的理论。
它通过分析已有技术的变革和创新,提出了一系列能够促进技术创新的方法和原则。
TRIZ提出了92条技术矛盾,以及40多种解决技术矛盾的原则。
TRIZ理论可以应用于车用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的研究。
稀薄燃烧技术的出现源于传统燃烧过程中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即较高的燃烧温度和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NOx等有害气体的生成,进而影响空气质量和健康。
而稀薄燃烧技术通过弥散较稠密的燃气瓶而实现稀疏化,从而使得燃烧过程变得更加充分、高效、温度和压力降低,同时大大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
TRIZ理论可以应用于三个方面的稀薄燃烧技术的研究:燃烧室设计,燃油喷射系统优化和混合气管理的改进。
首先,在燃烧室设计方面,TRIZ理论可以启示汽车制造商们采用一些创新的方法来优化车用汽油机燃烧室,在稀薄燃烧技术中达到更加高效的燃烧过程。
TRIZ提出的“空间结构套原理”可以应用于燃烧室的设计,这个原理指出设计者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结构来达到一定的目的。
应用到燃烧室设计中,可以尝试通过改变燃烧室的结构来实现改善燃烧效率,从而实现更加清洁和节能的燃烧过程。
TRIZ理论还提出了“局部质量方案”原则,该原则指出设计者应以实际的需求为基础,对局部性能进行调整,从而达到优化整体功能的效果。
在燃烧室设计中,可以考虑采用暴露式点火、喷油及其他燃烧辅助措施,以提高燃料的自燃性和燃热利用率。
其次,在燃油喷射系统优化方面,TRIZ理论可以告诉我们,要想更好地应用稀薄燃烧技术,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燃油的喷射系统,以达到最佳效果。
浅析汽油缸内直喷(GDI)的稀薄燃烧技术
浅析汽油缸内直喷(GDI)的稀薄燃烧技术汽车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的提升和经济实力的提高,使汽车的使用价值从最开始的代步变成了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兴趣爱好、一种交往、溝通的方法。
因此人们对汽车的使用价值及节能的效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随着经济环境的提升,能源被大量的消耗,也迫使汽车向节能减排技术上努力发展。
而在最小的消耗中实现最大的动力,一直是人们心中迫切渴望的,发动机汽油缸内直喷稀薄燃烧技术的出现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不仅能减少能源消耗,还能够降低燃油费用。
关键字:稀薄燃烧;控制技术;排放控制引言: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依靠内燃机燃烧汽油产生推动力,从而实现保障发动机的工作系统的正常运行。
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中心,而各个气缸就是为发动机而服务的,每个气缸的具体工作范围及职责都是一样的。
并且他们的工作进程也是同步完成的。
以确保汽车能够持续不断的获得动力。
这种动力的提供者,就是在缸内不断燃烧产生爆炸力的汽油。
喷射方式的不同可以决定汽油在缸内燃烧的效率。
缸内直喷稀薄燃烧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汽车动力以及减少汽车燃油消耗率。
一、稀薄燃烧方式根据气缸内涡流形式的不同,分为轴向分层稀薄燃烧和纵向分层稀薄燃烧;根据喷射方式不同,分为气道喷射(PFI)稀薄燃烧和缸内直喷(GDI)稀薄燃烧。
GDI发动机的经济性和排放特性明显优于PFI发动机。
GDI稀薄燃烧技术包括缸内气流特性(滚流和涡流)控制、采用高压旋流式喷油器的喷雾及喷射时间控制、喷射压力(2-5 MPa)控制和稀薄燃烧等。
GDI 汽油机的喷油器安装在燃烧室内,在气缸内更容易形成不均匀的混合气浓度梯度分布,消除了气道油膜蒸发量对缸内混合气质量的影响,减小泵气损失,更容易实现稀薄燃烧,且混合气A/F范围变宽,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发动机的经济性和排放特性。
GDI发动机壁面导向方式通过活塞顶部燃烧室的形状将喷油器喷射的燃油导向气缸上部流动,配合燃烧室内形成的挤流,在火花塞附近形成浓混合气。
基于TRIZ理论的车用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的应用
基于TRIZ理论的车用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的应用【摘要】本文通过引言部分介绍了车用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后,通过对TRIZ理论的概述,以及对车用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的介绍,探讨了如何基于TRIZ理论优化该技术。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优化后的效果,同时还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在对文章进行总结,并展望了该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汽车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TRIZ理论, 车用汽油机, 稀薄燃烧技术, 优化, 案例分析, 未来发展方向, 总结, 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汽油机是目前主要的车辆动力源,其燃烧效率直接影响着车辆的燃油消耗和排放水平。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燃油消耗和排放问题已经成为汽车工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提高汽油机的燃烧效率,稀薄燃烧技术应运而生。
稀薄燃烧技术是指在气缸内实现更为充分且高效的燃烧过程,从而减少燃油消耗和有害气体排放。
在实际应用中,稀薄燃烧技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燃烧不稳定、氧化氮排放过高等。
基于TRIZ理论的优化方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TRIZ理论是一种系统的创新方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创新思维的引导,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将TRIZ理论应用于优化车用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可以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排放物质,并为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研究基于TRIZ理论的车用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望为汽车工业的节能减排和环保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1.2 研究意义基于TRIZ理论优化车用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快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加快创新步伐,提高研发效率。
这对于提高我国汽车发动机技术水平、推动汽车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稀薄燃烧技术进行优化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性能表现,也能够降低车辆的排放污染,减少环境负担,实现可持续发展。
研究基于TRIZ理论的车用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推动汽车工业的技术革新和可持续发展。
汽油机稀薄燃烧与缸内直喷技术
均质燃烧——普通燃烧方式,即燃料和空气混合形成一定浓度的 可燃混合气整个燃烧室内混合气的空燃比低相同的。
分层燃烧——整个燃烧室内混合气的空燃比不同,火花塞周围混
合气浓度比其他地方高。
目的—— 均质燃烧:在高速行驶、加速行驶时获得大功率; 分层燃烧:在低转速、低负荷是节省燃油。
目前,为达到分层燃烧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主要 有以下三种: 1.采用多次喷射技术,使混合气浓度加以区分。 2.利用燃烧室壁面结构,令混合气产生滚流,进 而产生浓度差异。 3.通过可变进气技术,在发动机低速运转时,对 部分进气道实施截流,以增大进气涡流强度,促 使混合气分层的形成。 一般来说气道喷射稀薄燃烧(PFI)发动机多采用 第三种技术方案,而直喷稀薄燃烧(GDI)发动机 则对前两种实现手段更为青睐。
主流。传统的汽油喷射技术即为进气道喷射技术,其
分为单点喷射和多点喷射。
随着汽车电控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需求 的不断提高,主流的进气管喷射技术慢慢的走下历史
舞台,人们为追求汽车发动机良好的燃油经济性和尾
气排放质量,从而提出了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
2.稀薄燃烧
顾名思义就是发动机混合气中的汽油含量低,汽油与空气 之比可达1:25以上,使达到燃烧效率高,经济、环保等目的, (将过量空气系数λ=1左右提高到且远超于1.1的水平,可以降 低发动机油耗并改善CO2排放。)
6.1.不足
(1) 在稀薄燃烧中,排放气体中残留很多氧气,不能进 行NOx还原反应。为了使NOx吸储型催化剂获得高效功能, 其温度必须保持在250-500℃范围内。当超过这一温度范围 发动机会自动转换到均质理论空燃比燃烧,并通过三效催化 转化器进行废气处理。然而这又与燃油经济性下降相关,为 此,必须增加废气冷却装置。 (2)另稀燃发动机由于喷射器的加入导致了对设计和制 造的要求都相当的高,如果布置不合理、制造精度达不到要 求导致刚度不足甚至漏气只能得不偿失。 (3)稀燃发动机对燃油品质的要求也比较高。
汽油稀薄燃烧简述
混合气稀薄燃烧模式简谈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
中国的汽车保有量逐年攀升,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危害也越发严重。
本文通过分析汽油机混合气的稀薄燃烧模式,从排放物、燃油经济性、动力性等不同方面加以阐述。
得出稀薄燃烧模式在保证相应的动力的情况下,其尾气量更能符合国家尾气排放标准。
关键字:混合气空燃比燃烧模式喷射1.稀薄燃烧技术(GDI)均质稀燃和分层稀燃是缸内直喷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的两种燃烧模式。
所谓均质燃烧就是进气早期将燃油喷入汽缸,使过量空气系数λ=1或附近,形成完全的均质化学计量比进行燃烧。
在压缩行程后期开始喷油,在火花塞的区域,可以形成较浓的混和气,而在远离火花塞的区域形成稀薄的混合气( 过量空气系数达λ = 2 ~ 3),这就是分成燃烧。
分层燃烧可以提高着火概率,加快火焰传播速度,实现快速稳定的燃烧。
如图 1 所示, GDI 汽油机燃烧系统结构一般由进排气道、燃烧室、活塞、喷油器和火花塞组成。
要图1 GDI 燃烧系统示意在缸内形成均匀的混合气,必须组织合适的气流运动和精确的喷油匹配。
1.1GDI的气流运动缸内气流必须要满足两点要求: (1)从微观上要求在气缸内具有高强度的紊流,以促进燃油与空气的混合; (2)从宏观上要求有控制的平均气流运动,以形成均匀的混合气[1]采用均质混合气燃烧模式的 GDI 汽油机一般靠进气道来产生强烈的滚流运动以促进燃油与空气的混合另一方面,随着活塞上行,滚流在压缩冲程后期破碎成湍流,这样有助于提高压缩终了时的湍流强度,以提高火焰传播速度及保持燃烧稳定性[2]图2是710°CA 时刻( 接近点火时刻) 缸内动能分布云图,可以看出,缸内湍动能从中心向周围递减,这样有利于火焰传播边缘处的湍动能较小对火焰传播影响不大。
火焰传播越快,则燃烧同量的燃料产生功率更高。
GDI的燃油喷射系统GDI通常划分了负荷区 ,因此要求 GDI燃油喷射系统至少要能提供2~3 种不同的操作模式,以适应不同的负荷要求。
浅析汽油机稀薄燃烧控制技术
高混合气的湍流强度;同时,在进气行程进行燃油喷射,利用混合气涡流,在火花塞附近形成比平均混合气浓度更浓的混合气,形成分层燃烧状态。
二、稀薄燃烧方式及特点稀薄燃烧控制技术建立在混合气分层燃烧的基础上,分层燃烧是在着火时刻火花塞周围分布适合于着火的浓混合气,而燃烧室其他位置为稀混合气。
在气缸内如何形成适合的混合气浓度梯度分布是稀薄燃烧的关键技术。
根据气缸内涡流形式的不同,分为轴向分层稀薄燃烧和纵向分层稀薄燃烧;根据喷射方式不同,分为气道喷射(PFI)稀薄燃烧和缸内直喷(GDI)稀薄燃烧。
GDI发动机的经济性和排放特性明显优于PFI发动机,其燃烧过程比较见图2所示。
GDI汽油机不同工况下的混合气特征如图3所示,在整个运行工况范围内采用混合燃烧模式,即稀薄燃烧仅对中小负荷工图1 油耗、NOx和△Ttq随A(反斜杠)F的变化特性图3 GDI发动机不同工况下混合气特征图2 GDI与PFI燃烧过程比较缸内已形成均匀混合气;在中等负荷、高速区采用均质的理论混合气燃烧,通过三元催化转化器降低排放。
1.PFI稀薄燃烧技术如图4所示,4气门发动机通过气流与喷射时刻的匹配,在缸内形成混合气浓度的梯度分布。
缸内气流运动规律通过直进气道和螺旋气道控制,在中小负荷正况运行时关闭直进气道,进入气缸的气流在螺旋气道的导向作用下,在缸内形成一定强度的涡流,并与喷油时刻配合,实现稀薄轴向分层燃烧的关键技术在于喷射时间与进气涡流的匹配,通过进气道导向行程的气缸内的螺旋形涡流,可分解为径向分量和轴向分量,通常径向分量大于轴向分量。
通过径向分量使进气门进人气缸的混合气向气缸圆周扩散分布,混合气沿轴向形成浓度梯度分布,保证火花塞附近形成浓混合气,空燃比可达到22,相对均质用下,浓混合气经过气缸中央布置的火花塞,两侧为空气,实现横向混合气浓度梯度分布,空燃比可达到23,经济性可提高6%~8% ,NOx排放可降低80%。
PFI式稀薄燃烧技术能改善经济性和排放特性,但由于节气门的存在,泵气损失图4 四气门稀燃系统图5 轴向分层原理图6 横向浓度分层形成原理1.喷油器2.进气控制阀3.连接通道4.直气道5.火花塞6.螺旋气道7.进气系统8.凸起壁面9.进气门 10.排气门a.进气过程早期b.进气过程后期c.压缩过程 1.活塞 2.气缸 3.火花塞 4.导气屏进气门1.喷油器2.进气口隔板3.滚流控制活塞4.中心火花塞缸上部流动,配合燃烧室内形成的挤流,在火花塞附近形成浓混合气。
浅析汽油缸内直喷(GDI)的稀薄燃烧技术
实现稀薄燃烧 , 且混合气 A / F范 围变 宽 . 有 利 于进 一 步 改 善 发 动
3 . 2 N0 x的排 放 和后 处 理
机 的 经 济性 和排 放 特 性 目前 , G D I 对 N0 X排放的控制主要依靠 F f 求 和 稀 燃 NO x催 G D I 发 动 机 壁 面 导 向 方式 通 过 活 塞 顶 部 燃 烧 室 的 形 状 将 喷 化 转 化 器 。 当前 的稀 燃 N O x 催 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化 器 包 括 富 氧 条 件 下 的 沸 石
油 器 喷 射 的燃 油 导 向气 缸 上 部 流 动 , 配 合 燃 烧 室 内形 成 的挤 流 . 在 火 花 塞 附 近 形 成 浓 混 合 气 。气 流 导 向 方式 通 过 燃 烧 室 结 构 形 状设计 , 配合 进 气 道 的 导 向 作 用 , 在 气 缸 内形 成 涡 流 和 滚 流 . 配 合 喷 射 时 间实 现 混 合 气 浓 度 分 层 分 布 .在适 当 位 置 设 置 火 花 塞 可 靠 点 燃 混 合气 二、 稀 薄 燃 烧 控 制 技 术 缸 内直 喷 技 术 的使 用 不 仅 使 燃 油得 到 了 良好 的 燃 烧 .还 减 少 了不 必 要 的浪 费 以及 在 燃 烧 过程 中 的 爆 燃 影 响 为 了提 高 发 动 机 整 体 的工 作 效 率 .我 们 的稀 薄燃 烧 技术 是 在 汽 车 电 脑 的精 确控制下进行工作 的. 当空 气 传感 器 接 收 到 车辆 进 气 信号 的 同 时 会 以最快 的速度 进 行换 算 .使 我 们 的发 动 机 喷油 系统 得 到 信号 进 行 喷 油 工作 , 使 喷 油 器器 喷 出 的燃 油量 与进 气 量 达到 最 佳 空燃 比 1 6 . 7左 右 , 提高燃烧的效率 . 使 其 维持 在 完 全 燃 烧 的 状态 。
发动机稀燃技术
发动机稀燃技术稀燃是稀薄燃烧的简称,指发动机在实际空燃比大于理论空燃比的情况下的燃烧,空燃比可达25:1,甚至更高。
稀薄燃烧不仅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完全,而且也减少了换气损失,同时辅以相应的排放控制措施,大大降低了汽油机的有害排放物,因此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排放性能。
稀薄燃烧可以提高发动机燃料经济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稀混合气中的汽油分子有更多的机会与空气中氧分子接触,燃烧完全。
采用稀混合气,由于气缸内压力低、温度低,不易发生爆燃,则可以提高热效率。
燃用稀混合气,由于其燃烧后最高温度降低,一方面使通过汽缸壁的传热损失较小,另一方面燃烧产物的离解损失减少,使热效率得以提高。
且当采用稀薄混合气燃烧时,由于进入缸内空气的量增加,减小了泵吸损失,这对汽油机部分负荷经济性的改善非常有利。
另外,稀薄燃烧时燃烧室内的主要成分O2和N2的比热容较小,多变指数K 较高,因为发动机的热效率高,燃油经济性好。
从理论上讲,混合气越稀,热效率越高。
但就普通发动机来说,当过量空气系数α>1.05~1.15后,油耗反而增加。
这是由于混合气过稀时,发动机混合气分配的均匀性变得更加敏感,循环变动率增加,个别缸失火的概率增加;等等,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盲目地调稀混合气,不但不能发挥稀混合气理论上的优势,反而会费油。
燃用混合气的技术途径1)使汽油充分雾化,对均质燃烧要保证混合气均匀及各缸混合气分配均匀。
消除局部区域混合气偏稀的现象,避免电喷发动机调整时的有意加浓;同时,使缸内混合气的实际含量有所增加,失火及不稳定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发动机便可以在较稀混合气含量的条件下工作。
要是汽油充分雾化,可以在预热、增加进气流的速度、增强进气流的扰动、增加汽油的乳化度以及使汽油分子磁化等方面采取措施。
2)采用结构紧凑的燃烧室。
使压缩时形成挤流,以提高燃烧速度,从而提高燃烧效率,减少热损失。
一般采用火花塞放在正中的半球形或蓬顶形燃烧室,或其他紧凑型的燃烧室。
发动机稀燃技术与分层燃烧技术
• 应当指出,稀薄燃烧不一定分层。 这种两级分层燃烧发动机的优点是: ① 等熵指数高 ② 可以采用高压缩比,当采用高辛烷值的汽油时,
压缩比可以提高到11~12,因而大大提高了发动 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③ 燃烧温度低,传热损失和高温分解的热损失小 ④ 排污少 • 分层燃烧发动机的缺点:
混合气,可提高热效率。如采用空燃比20和27,将比空燃比14.8 时热效率分别提高8%和12%。 – 排气污染严重。一般汽油机所需的空燃比正是废气排放高的范围
稀薄燃烧汽油机与传统汽油机的性能对比
• 但事实上,当过量空气系数>1.05~1.15之后,油耗 反而增加。这是由于混合气过稀,燃烧速度过于缓 慢,等容燃烧速度下降,补燃增加,热工转化的有 效性下降;燃烧速度下降,混合气发热量和分子改 变系数减小,指示功减小,机械效率下降;混合气 过稀,发动机对于混合气分配的均匀性和汽油、空 气及废气三者的混合均匀性变得更加敏感,循环变 动率增加。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盲目地调稀混合 气,不但不能发挥稀混合气理论上的优势,反而会 更费油。
2. 加快燃烧速度。这是稀燃技术的必要条件和实施的 基础。提高燃烧速度的主要措施是组织缸内的气体 运动和提高压缩比
3. 提高点火能量,延长点火持续时间。高能点火和宽 间隙火花塞有利于火核的形成,火焰传播距离缩短, 燃烧速度提高,稀燃极限大。有些稀燃发动机采用 双火花塞或者多极火花塞装置来达到上述目的
分层燃烧技术
• 含义:如果在火花塞附近的局部区域内,供给适 宜点火的浓混合气(α=0.8~0.9),而在其他区域 供给给稀混合气,这样可以实现稀薄燃烧。在这 种情况下,即使采用普通点火系,也能很快地点 燃很稀的混合气。由于混合气有浓、稀层次之分, 燃烧的进展也从浓到稀,故把按上述方式工作的 汽油机成为分层燃烧汽油机。
基于TRIZ理论的车用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的应用
基于TRIZ理论的车用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的应用随着汽车市场的日益扩大,汽车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此,汽车制造商需要开发更环保、更高效的汽车引擎来满足市场需求。
稀薄燃烧技术是一种可以降低汽车排放、提高燃油效率的技术,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基于TRIZ理论的车用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的应用。
TRIZ理论是一种创新方法论,它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寻求问题与解决方案之间的矛盾来促进创新。
TRIZ理论包含40多种创新工具和准则,可以帮助工程师识别并解决矛盾,从而开发出更优秀的产品和技术。
稀薄燃烧技术是一种在发动机燃烧室中使用较少的燃料和空气来燃烧燃料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燃油效率,降低排放和材料损耗。
稀薄燃烧技术也可以减少发动机中的局部高温和高压,从而延长发动机寿命。
要将稀薄燃烧技术应用到车用汽油机中,就必须解决以下问题:1. 稀薄燃烧会导致点火困难,如何解决点火问题?2. 稀薄燃烧会导致氧化剂削弱,如何克服氧化剂的问题?3. 稀薄燃烧会导致NOx排放增加,如何控制NOx排放?4. 稀薄燃烧会导致温度分布不均,如何平衡温度分布?通过运用TRIZ理论,我们可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解决点火问题,可以使用TRIZ中的“可逆性”准则。
在发动机中添加一个可逆的氧化还原剂,可以在低温下产生自燃现象,使点火问题得以解决。
解决氧化剂削弱的问题,可以使用TRIZ中的“层次性”准则。
通过将空气分层,可以使氧化剂集中在稀薄燃烧区域,从而增加燃烧效率,减少削弱现象。
解决NOx排放问题,可以使用TRIZ中的“一致性”准则。
通过调整空燃比和进气筒温度,可以控制燃烧过程中NOx排放的量。
解决温度分布不均的问题,可以使用TRIZ中的“取代”准则。
通过将传统的曲轴式发动机改为旋转活塞式发动机,可以实现温度分布的均匀化,提高稀薄燃烧过程的效率。
通过运用TRIZ理论,我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开发更环保、更高效的车用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
谈发动机稀薄燃烧技术
谈发动机稀薄燃烧技术作者:普忠正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6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114-02稀薄燃烧是提高燃油经济性的重要手段,发动机稀薄燃烧技术是为了让混合气得到更加充分的燃烧,达到减低油耗和排放的目的。
稀薄燃烧应用于汽油机缸内直接喷射技术,因此,要实现分层燃烧必须基于缸内直喷。
近些年来,对以分层稀薄燃烧缸内直喷汽油机为代表的新型稀薄燃烧模式的研究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汽油机的燃油经济性。
一、稀薄燃烧的概述稀薄燃烧FSI是Fuel Stratified Injection的英文缩写,意指燃油分层喷射。
什么叫稀燃?顾名思义就是发动机混合气中的汽油含量低,空燃比可达30~40∶1。
理论上,一份汽油完全燃烧需14.7份空气。
即理论空燃比为14.7。
一般发动机只有在中等负荷时以稍稀的经济混合气,空燃比在16~18∶1范围内运转,完全混合时,40∶1的混合气是无法点燃的。
稀薄燃烧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燃烧效率高,经济、环保,同时还可以提升发动机的功率输出。
因为在稀薄燃烧的条件下,由于混合气点火比理论空燃条件下困难,爆燃也就更不容易发生。
因此,可以采用较高的压缩比设计提高热能转换效率,再加上汽油能在过量的空气里充分燃烧,所以在这些条件的支持下能榨取每滴汽油的所有能量。
二、稀薄燃烧发动机的特点1.缸内直喷实现分层燃烧的前提是缸内直喷(又叫GDI),喷油器安装在汽缸盖上,将汽油直接喷入气缸。
且喷油压力可达5Mpa(缸外喷射方式汽油的喷油压力0.1~ 0.5Mpa),这归功于一个高压油泵的作用。
与传统汽油机不同,缸内直喷发动机类似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汽油泵从油箱吸出燃油,经过高压泵加压,存在高压分配管(共轨),再送至各缸喷油器。
喷油器接收ECU信号将高压汽油喷入气缸,如图1所示。
(图1)2.涡流的形成和分层燃烧涡流的形成的实现分层燃烧的关键。
概述汽油机稀薄燃烧发展进程
概述汽油机稀薄燃烧发展进程摘要:本文介绍了汽油机稀薄燃烧的新技术--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均匀充量压缩着火技术,分析了它们的工作原理、特点和研究发展的空间。
提出了未来车用发动机的发展关键是提高发动机的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动动力性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关键词:稀薄燃烧;缸内直喷;均匀充量压缩着火技术环保和节能是当今全球汽车行业无法回避的两大主题。
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依然占主要地位,其中,石油在交通和工业终端用能上继续保持统治地位。
“十一五”计划后,我国的汽车保有量有可能从目前的3000万辆增长到5000万辆,能源形势将更为严峻。
而同时,人们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和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也对发动机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当前的严峻形势,在内燃机领域,如何提高燃料的能量利用率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和降低排放是研究的热点。
近些年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有缸内直喷式汽油机技术(GDI)、均匀充量压缩着火技术(HCCI )。
受汽油的辛烷值和爆震燃烧等因素的限制,汽油机只能采用较低的压缩比,造成发动机的热效率较低;汽油机缸内燃烧属均质预混合燃烧,燃烧的温度高,火焰传遍整个燃烧室的时间长,因而燃烧过程产生了较多的NOx,和不完全燃烧产物CO和HC。
另外,由于汽油机需要用节气门控制进气量来调节发动机的功率,部分负荷时的泵气损失增加使发动机的有效热效率进一步降低。
柴油机的缸内燃烧属燃料在高温下的自燃,尽管柴油机燃烧的平均空燃比在2.3以上,燃烧室内气体平均温度也较低,在1200~2000K之间,但由于燃料与空气的混合严重不均,而燃烧的局部可以认为仍然是以化学计量比为1的燃烧过程,火焰温度可高达2700K。
燃烧过程存在着已燃高温区、高温火焰区和未燃高温过浓区,已燃高温区有利于NOx生成,而在高温燃料过浓区,又由于缺氧而大量生成碳烟,柴油机的非均质燃烧特性使排放降低变得非常困难。
1.汽油缸内直喷(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发动机GDI技术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最先开发,受当时内燃机技术水平的限制和尚未有电控喷射手段等原因,开发的发动机性能和排放并不理想,因而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UANG Xi -m i ng
( N anni ng Publ i c TransportC om pany,N anni ng 530000,C hi na) By i m pl em ent i ng Im pem ent at i on ofl ean-burni ng and grat e-f i ri ng t echnol ogy,not onl yt he f uel oi l consum pt i on of engi ne can be decreasedby 12 percent ,butal so t he quant i t y ofoxyni t ri de and hydrocarboni n di scharged of f -gas i s reduced, t hen t he em i ssi ons ofengi ne are cl eaner. G asol ene engi ne;Lean-burni ng;G rat e-f i ri ng
前言
汽车是消耗石油能源的大户,在目前已经出现了能源紧 张局面情况下。人们想尽办法来改进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降低 汽车的燃油消耗量的情形显得更加紧迫。自日本三菱公司开 发出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以来, 汽油机的稀燃、 层燃技术和缸 内直喷技术一时成为汽油机节能技术的热门话题。汽油机的 缸内直喷技术和稀燃、层燃技术将会是汽油机未来发展的方 向。发动机实现稀燃、 层燃技术, 可使发动机的燃油降低 12% , 还使尾气排放中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有所降低,从而使 排放更加清洁。现就汽油机稀燃、 层燃和缸内直喷等方面技术 进行探讨。
பைடு நூலகம்
H U A N G Sheng-bao
( N anni ng M achi nery Pl ant ,N anni ng 530003,C hi na) Int roduces a si m pl e and pract i calf i xt ure f i t t i ng f ori nt ernalw ork on l at he i n sm al lent erpri ses. Lat he;Fi xt ure;St ruct ure
4 结束语
汽油机采用燃油直喷技术和稀燃、 层燃技术, 不仅可增进 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 并且对尾气的排放也将大大改善。特别 在部分负荷时的经济性和尾气排放的改善更加明显。采用直 喷和稀燃、 层技术, 低速时功率可增加 5% ~10% , 燃油消耗率 降低 5% , 尾气排放中 H C 和 C O 的排放都大大降低, 再利用适 当的废气再循环和三元催化, N O X 的排放也可得到很好的控 制。这些技术都为未来的发动机发展带来的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室内局部淬熄。这不仅不利于发动机的功率输出, 而且还引起 废气排放中碳氢化合物的增加。 综上述情况, 汽油机采用稀燃混合气要采取的技术途径: ( 1) 利用预热、 增加进行流的速度、 增强朝气流的扰动、 增 加汽油的乳化度以及使汽油分子磁化等方面采取措施。 ( 2) 提高燃烧室气体的运动速度和提高压缩比, 以加快燃 烧的速度。 ( 3) 通过采用双火花塞设计, 或采用大能量的火花塞来提 高点火能力。 对于汽油机进行分层燃烧, 其主要采用的技术有两种: 一 种是利分层充气的两级燃烧,在进气管中用隔板分成截面相 等的进气管道。在气缸上管道进入的混合气充在火花塞周围, 所以是较浓的混合气,而从下面管道进去的混合气是充在离 火花塞较远的区域, 所以是较稀的混合气。另一种是先从进气 管吸入较稀的混气,再在火花塞开始点火前通过喷油嘴向缸 内喷入一定的燃油在火花塞的周围。
[ 1] 李朝晖, 杨新桦.汽车新技术. [ M]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 2] 刘玉梅.汽车节能技术与原理. [ 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 3] 舒华, 姚国平.汽车新技术. [ M] .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3 喷油设计
G D I发动可以设计成分两段喷油, 辅喷油阶段和主喷油阶 段。通过分两段进行喷油, 不仅可以达到稀燃层的目的, 还能 有效减小爆震的产生, 从而可以采用更高的压缩比 ( 可以采用
!!!!!!!!!!!!!!!!!!!!!!!!!!!!!!!!!!!!!!!!!!!!!!! (上接第 163 页) 3 小结
该夹具经过生产实践证实使用方便,适合用于一般精度 零件的半精加工和精加工, 投入成本低, 利用普通车床即可投 入生产。因夹具简单, 考虑刀杆的刚性问题, 适合用于直径小 于 300m m 的内圆球面加工。
高达 12. 5: 1 的压缩比设计) , 获得更优越的动力输出。 辅喷油阶段: 在发动机运行进气行程时, 发动机会进行一 次喷油, 这次喷油是辅喷油, 喷油的数量不大, 喷油的主要目 的也不是为了点火燃烧。当一定数量的汽油在进气行程被喷 射到汽缸内的时候, 这部分少量的汽油会汽化挥发, 我们都知 道, 液体的汽化和挥发是会吸收热量的, 这样就能降低汽缸内 的温度。气缸内的温度低了, 气缸内可以容纳的气体密度就会 自然增大。所以这次喷油的后果在给气缸降温的同时, 还可以 提高进气密度, 让更多的空气进入到汽缸, 而且能确保汽油跟 空气均匀的混合。 主喷油阶段: 第二次喷射是主喷油过程。当活塞即将达到 发动机压缩行程的上止点时, 在火花塞点火之前, 会有一定量 的汽油再次被喷出, 这次喷射成为主喷油。此时, 活塞的凹面 会使混合气在火花塞周围形成一个浓度较高的区域,这种较 浓的混合气能在火花塞点火的情况下被顺利点燃,而周围混 合气较稀的区域是无法被火花塞的火焰直接点燃的,只能在 中心区域成功燃烧以后, 利用燃烧产生的能量同时点燃。
1 发动机稀燃、 层燃技术
所谓稀薄燃烧, 是指通过提高发动机内混合气的空燃比, 让混合气在空燃比大于理论空燃比数值的状态 ( 过量空气系 2 燃油直喷燃烧技术 数为 1. 22) 甚至更稀, 让汽油在很稀的混合状态下燃烧。理论 空燃比是发动机的一个基本参数,普通发动机是不能随便改 汽油机燃油直喷燃烧技术 ( G asol i ne D i rectInj ect i on, 缩写 变空燃比的, 因为燃用过稀、 已进入一般汽油机失火范围的混 为 GDI ) , 是指改变传统的汽油机通过化油器从进气管中将燃 合气的主要困难是难以形成火核。就算用大能量的火花塞点 油与空气混合的燃油供给系统的供油方式,而采用象柴油机 火, 但在微小体积内的燃料量太小, 产生热量过少, 也不足以 一样的, 通过喷油嘴直接将汽油往气缸内喷射的供油方式。采 聚集形成火核而传播。从而导致失火。但只要一旦形成火焰, 用燃油直喷技术的发动机,发动机能在火花塞点火之前把汽 在火焰传播过程中, 即使是相当稀的混合气, 燃烧还是可以正 油直接喷射到高压的燃烧室, 同时在 E C U 的精确控制下, 使混 常进行。分层燃烧的概念就是在燃烧室内组织合理混合气分 合气体分层燃烧。这种技术可以让靠近火花塞处的混合气相 布,使在靠近火花塞间隙周围形成空燃比为 12~13. 5 左右的 对较浓,远离火花塞的混合气相对较稀,从而更有效的实现 较浓的混合气,而在远离火花塞的燃烧室内的大部分区域则 “ 稀薄” 点火和分层燃烧。并且由于不用加热进气以便汽油得 是较稀混合气。并且在火花塞开始由浓到稀逐步过渡, 以便有 到充分挥发而提高了进气充量, 在部分负荷时也没有因为要用 利于火焰的传播。因此要让发动机实现稀薄燃烧, 主要具备两 节气门进行调节发动机的功率而减小了进气气阻。采用缸内 个条件: 直喷技术的汽油机的空燃比可以调节到比用化学计算法得出 首先, 稀薄燃烧技术需要较强的点火能量。因为混合气里 的 14. 7: 1 更稀薄的状态,从而能够将内燃机的燃料效率提高 面汽油的比例小了, 混合气被点燃就需要更大的能量。 20%。 而不会对发动机性能造成负面的影响。 其局限性主要是 其次, 稀薄燃烧技术需要空气能跟汽油充分混合。汽油在 因为空气过量而使氮氧化合物 ( N O ) 排放增加。 采用直喷技 X 混合气中的比例减小了,对于空气与燃油的混合要求就更高 术后, 燃油以细微滴状的薄雾方式进入汽缸, 而不是以蒸汽的 了。如果燃油不能与空气充分混合, 当火花塞点火的时候, 遇 方式。这也就意味着当燃油雾滴吸收热量变为可燃蒸汽时, 到混合不均匀的混合气中汽油更少的部分时,就会发生燃烧
%&’
!"#$%&’() *+(#,+-)#./(0 1’-2(34305 637 89:;;<
浅谈汽油机稀燃层燃技术
黄喜鸣
( 南宁市公共交通总公司,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 发动机实现稀燃、 层燃技术, 可以使燃油降低 12% , 还使尾气排放中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都有所降低, 从而使排放 更加清洁。 关键词: 汽油机; 发动机稀燃; 层燃技术 中图分类号: TK 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545X ( 2006) 04-0174-02
作者简介: 黄喜鸣,男,广西南宁人,南宁市公交总公司机务部设备技术工程师。 收稿日期: 2006-08-01
=>8
! 装备制造技术 "!""# 年第 $ 期
实际上对发动机的汽缸起到了冷却的作用。这种冷却作用降 低了发动机对辛烷的需要, 所以其压缩比可以有所增加。而且 正如柴油一样,采用较高的压缩比可以提高燃料的效率。 采 用 G D I 技术的另一优点是能够加快油气混合气体的燃烧速 度, 这使得 G D I发动机和传统的化油器喷射发动机相比, 可以 很好地适应废气再循环工艺。例如, 在三菱发动机上, 当怠速 运转过程中如果发动机燃烧不稳定,则发动机可以以 40: 1的 空燃比很平稳地运行 ( 如果采用了废气再循环 E G R 技术, 那么 发动机的空燃比可以提高到 55: 1) 。 让发动机燃烧非常稀薄的油气混合气体也就意味着其每 个燃烧冲程燃烧的燃料量更少, 因而产生的功率也就更小。当 汽车在高速或高负荷下行驶时就会出现动力不足的情况, 因 此要配备一个电子系统, 用以检测来自的发动机各种运转情况 和探测驾驶员希望在高负载或高车速下操纵汽车,喷射脉冲 就会提前在进气冲程进行更多的燃油喷射, 以满足对高负荷时 所需要的大动力,而在正常情况下的诸如城市市区的低负载 驾驶工况, 燃油在压缩冲程延迟喷射, 这时喷油系统提供一种 极稀薄的油气混合物分层, 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 G D I技术对发动机的排放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当较少的 燃料在一个富氧的环境中燃烧时, H C 和 C O 的产生量会大大 减少。另一方面, 氮氧化含物的产生却会有所上升。为了避免 这个问题的发生, 则可以利用适当的废气再循环 ( E G R) 来抑制 氮氧化含物产生, G D I 发动机一般采用了 30%的 E G R 比率, 并加上采用了一个合适 N O X 气体催化器,通过这些措施可以 使 G D I发动机的尾气排放得到很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