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

合集下载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不仅仅是一种竞争力,更是一种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吸引优秀的科技人才。

然而,当前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培养质量不高、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等。

本文将从问题源头出发,探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问题分析1.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导,重知识传授和基础理论,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之间的脱节。

2.培养质量不高部分高校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学科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实验室设备陈旧等问题,导致毕业生在科技创新实践中缺乏竞争力。

3.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目前,科技创新人才结构中存在着基础研究人才和应用研究人才的不平衡。

基础研究人才多,应用研究人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二、解决方案1.更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的问题,应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纳入教学的重点。

例如,引入项目式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科研条件优化和提升实验室设备、引进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提高实验室管理和使用效率,营造有利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环境。

此外,高校应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引入实际的项目任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

3.完善学科设置和师资建设高校应重新评估学科设置,完善学科结构和师资力量,调整学科间的比例,提高应用型学科的比重。

同时,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4.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高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共享科技资源和研发成果。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困难与解决思路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困难与解决思路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困难与解决思路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新成为推动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在面对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时遇到了一些困难。

本文将探讨这些困难,并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二、困难分析1. 教育模式单一:当前,大多数高校教育模式仍然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导,缺乏创新和实践环节。

这种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精神。

2. 培养目标不明确: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定义不清晰,导致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

学生在追求高分数和应试技巧时,缺乏对于真正创新能力的培养。

3. 缺乏实践机会:高校在提供实践机会方面存在欠缺。

虽然有实验室、科研项目等平台提供实践机会,但学生参与的机会有限,多数时间仍然是在课堂上度过。

4. 人才培养方式滞后: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需求的变化,高校应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然而,由于行政层面决策和评估体系的滞后,高校人才培养逐渐脱离了时代潮流。

三、解决思路1. 转变教育模式:高校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引入问题导向、研究型学习等创新教育方法。

通过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中去,并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2.明确培养目标:高校应该明确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并将其融入到课程设计和评价体系中。

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在考核中注重学生对于创意思维、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3. 加强与企业合作: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开展实际项目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与企业密切接触。

这种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创新成果的应用场景,并培养市场洞察力。

4. 提供终身学习机会:高校应该推动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为在校学生提供持续的学习机会。

通过建立线上课程平台、举办行业讲座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于知识更新的需求,提升他们的自我驱动力。

5. 加强教师培训与评价:高校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动力量。

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和不足,需要积极采取对策进行改进和提升。

本文将对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招生与培养模式不够灵活
当前,很多高校仍然沿袭传统的招生与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较少重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理论水平。

这一模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
需求,需要转变现行的教育思路,增加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
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2.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足
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缺乏前沿和实用性,无法真正为学生提供实
践机会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更加灵活多样,增加实践性和项目性,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进行创新实践和创业尝试,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3.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不足
高校创新创业导师队伍相对较少,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创新创业导师
队伍的建设需要加强,增加创新创业导师的数量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4.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环境不完善
当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环境不够完善,缺乏资源和支持,无法有效地孵
化和培育学生的创业项目。

高校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环境,提供更多的
资源支持和政策扶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创业梦想。

人才培养行业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人才培养行业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人才培养行业的现状与改进策略一、引言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人才培养行业则是培养和塑造这些关键资源的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人才培养行业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现状和改进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来推动人才培养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现状分析1. 市场需求多元化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市场对不同领域、不同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但目前大部分学校教育仍然偏重于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

这导致许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人少岗位多”的局面。

2. 与产业对接不足目前,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相对较少。

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实际工作环境非常有限,导致他们在毕业后无法快速适应实际工作需求。

这种产学融合不足的现状限制了人才培养行业的发展潜力。

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普遍集中于一流城市和名校,而农村地区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则相对匮乏。

这导致一些有潜力的学生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从而影响其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4. 培训机构质量良莠不齐当前,涌现出大量培训机构,但由于监管不力和缺乏统一规范,部分培训机构存在虚假宣传、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

这使得求职者很难选择到真正优质的培训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行业整体形象。

三、改进策略1. 优化教育体系建立以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增加实习、项目实训等环节,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拓展空间。

2. 加强产学合作大学与企业应加强合作,推动产学融合。

建立实习基地、联合科研项目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接触和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加强导师制度和企业导师培养,促进教师与企业之间的深入交流。

3. 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学校设施设备水平、改善教师队伍质量。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科技创新的发展。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人才对于科技创新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高校作为科技人才的摇篮,也承担着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重任。

然而,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着种种问题,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1. 理论与实践脱节在高校教育中,理论和实践应是相辅相成的。

然而,由于社会的快速变化,学校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出现断裂。

在实践中,考验学生能力的并非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因此,理论课程中应当增加实践环节,或者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2. 课程设置不适应社会需求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产业的发展也在快速变化。

而高校课程设置也应与社会需求的变化相适应。

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已经滞后,满足不了社会的实际需求。

因此,高校应当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与社会相关的专业知识,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

3. 教育模式单一当前大学教育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讲授为主。

这种单一教育模式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拓展视野的能力。

因此,高校应该采取更灵活的教育模式,如PBL(问题驱动学习)、案例教学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师资力量不足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而同时,大多数高校的教师队伍规模没有随之增加,导致教师队伍与学生数量严重不协调。

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引进更多高水平的教育专家和工业实践专家,通过与社会资源的联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1. 加强教育目标的指导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使得学生不仅具备优秀的学术知识,还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因此,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各国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就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当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1.教育体系滞后:传统的教育体系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使得学生在学校阶段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目前很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缺乏与产业和科研机构合作的机会,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顺利融入实际工作环境。

3.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很多学校实践教学的投入不足,导致学生无法接触到最新的科技设备和技术,影响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行业需求与人才供给不匹配:很多科技行业都存在人才短缺和结构性就业问题,有些岗位缺乏合格的人才,而有些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5.缺乏跨学科综合能力:科技创新需要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包括科学素养、工程能力、人文素养等,而很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二、解决方案1.教育改革:学校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加强实践教学、项目实训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成长。

2.跨学科协同培养:建立跨学科的教育体系,让学生在不同领域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

3.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学校需要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提供更多实习和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最新的科技设备和技术,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4.提高教师水平:学校需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激励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指导。

5.强化科技创新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参与科技项目和竞赛。

6.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领域: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领域,减少人才供给和行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问题与走向

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问题与走向

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问题与走向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问题与走向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然而,在科技创新领域,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我国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展望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走向。

首先,从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来看,国内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来推动创新与发展。

政府在近年来也加大了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各类政策和项目,鼓励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

中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

然而,在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我国高校的教育体系存在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些高校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其次,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科研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创新氛围不浓、缺乏积极的激励机制等问题。

此外,我国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和价值。

针对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改善。

首先,我们需要从高校教育入手,改革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人才创新和发展。

此外,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评价和使用体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展望未来,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走向将会更加积极向上。

随着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增加,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培养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同时,科技创新的需求和推动力也将继续增长,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需求将更加旺盛。

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对策研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对于高校来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实践机会不足等。

本文将对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促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一、现状分析1. 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在职业教育领域,高校的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许多学校的创新创业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单一,覆盖面狭窄,与现实市场需求脱节较大。

这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往往难以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影响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实际就业能力。

2. 实践机会不足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丰富的实践机会,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在这方面投入不足。

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上接受理论知识的讲解,实际操作经验较为匮乏。

这对于学生将来实际从事创新创业工作是一种障碍,因为创新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实践经验。

3. 缺乏创新创业创新创业的创业文化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下,学生主要接受的是“应试教育”,缺少对创新创业创业的培养;学校教师过于重视学术研究和教学任务,缺乏实践经验;学校与企业合作不够密切,缺少实际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以上种种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水平,因此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二、对策建议1. 优化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学校应该对创新创业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更好地与市场需求对接。

这需要学校与企业、行业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实际行业的需求,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2. 加强实践教学,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学校要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实验室、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实际就业能力。

3. 培育创新创业创新创业的创业文化学校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文化,引导学生注重创新创业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树立创新创业创新创业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全球范围内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创新人才培养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各国都将创新人才培养放在了重要位置。

然而,当前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培养模式僵化、缺乏实践能力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问题一: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学生面临着师资不足、课程不完善、实验条件差等问题。

这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学生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解决方案:1.加强教育资源的下沉。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当地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

2.推行多元化教育。

实施多元化教育,丰富课程内容,提供更多的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引入互联网教育资源。

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问题二:培养模式僵化传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教育,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模式导致了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解决方案:1.强调实践能力培养。

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2.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师制度。

为学生提供专家导师指导,帮助他们在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中取得突破性成果。

3.引入跨学科教育。

推行跨学科教育,打破学科界限,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问题三:缺乏实践能力在当前的创新人才培养中,很多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

这导致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造力都受到了限制。

解决方案: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加强实习实践机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愈发成为各国重要的战略任务。

然而,当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模式不够灵活、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不够深入、产学研融合不够紧密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因此,需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提升。

问题一: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模式不够灵活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通常是固定的、僵化的,往往很难满足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需求。

这种模式下,学生被要求学习大量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需要采取更为灵活、多元化的方式,来培养创新人才。

解决方案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学校和企业可以合作开展实习、实训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的创新项目中,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解决方案二:开展跨学科合作创新往往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可以通过组织跨学科的研讨会、项目等活动,让学生在不同领域中进行学习和思考,从而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深入在教育过程中,很多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过分依赖既有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创新能力不足。

因此,需要从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入手,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解决方案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授课,而学生被动接受,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可以通过采取启发式教学、项目驱动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解决方案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等方式,锻炼其批判性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

问题三:产学研融合不够紧密产学研融合是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但当前存在着学校、企业间协作不足、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导致了产学研融合不够紧密。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繁琐的工程,一直是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科技发展的迅猛,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也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本文将讨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问题分析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面临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储备不足。

随着科技发展的不断加速,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目前的科技人才储备远远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

2.教育体系滞后。

传统的教育体系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多元化、多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

3.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种种原因,包括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前景等,很多优秀的科技人才选择离开学术界或者企业,造成了人才的流失现象。

4.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培养为主,而忽略了企业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解决方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1.完善人才储备机制。

政府和企业可以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投入,鼓励更多人投身于科技创新领域,并建立相应的人才储备机制。

2.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学校应该针对现代科技创新领域的需要,改革和完善教育体系,提供更加多元化和多能力培训。

3.提高人才的待遇和激励机制。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薪酬福利和建立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留住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减少人才的流失。

4.加强产学研用结合。

政府和企业可以加大对产学研用结合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以上提出的解决方案只是一部分,而且都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精心的布局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同时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以下将进一步详细阐述,赋予解决方案更多的实质性内容。

人才储备不足针对人才储备不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投入。

优化培养机制,鼓励更多人投身于科技创新领域。

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引进高端人才等方式,来缓解目前的人才短缺现象。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

本文将就当前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培养现状分析1.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意义创新拔尖人才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既需要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也需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2. 现阶段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1)教育体制存在僵化问题。

目前,教育系统仍然过于注重课堂知识的灌输,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机会。

(2)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教师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教师的培训与激励机制存在不足,对其进行才能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

(3)缺乏创新拔尖人才选拔机制。

现阶段对于创新拔尖人才的选拔机制仍然较为单一,大多通过高考分数等传统方式进行选拔,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力。

(4)实践环境不足。

学生在学校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无法真实接触到创新领域的实践活动,从而无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5)缺乏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专业与学科体系。

当前在教育体系中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创新拔尖人才的相关专业与学科体系,对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形式和路径不明确。

建议1. 优化教育体制,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教育体制上,可以适当减少对传统知识灌输的依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并将创新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

2. 加大对教师培训和激励力度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

同时,建立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3. 创新拔尖人才选拔机制的改革当前的创新拔尖人才选拔机制需要改革,可以引入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包括学术成绩、科研成果、创新能力等综合评估,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力。

4. 提供创新实践机会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越来越关键的问题。

然而,当前在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缺乏具备创新能力和高水平技术实践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

本文将探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1.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当前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尽合理,大城市的重点高校集中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而小城市地区的高校则相对匮乏。

这种不平等的教育资源分配也影响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资源。

2.教育模式滞后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还停留在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的阶段,没有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的机会。

这也使得学生在创新和实践方面的能力无法得到提升,限制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3.企业与学校脱节由于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交流,导致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脱节。

学校只能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但却无法贴近企业需求,也无法为学生提供实际的经验和机会,限制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4.得失不均的职业前景许多年轻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职业前景缺乏认识和信心,他们认为从事科技创新工作是一件不确定性很高的职业,得失不均,这也使更多的人望而却步,限制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解决方案1.平等分配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有利于缓解教育不平等现象,缩小地区差距。

政府应该重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教育资金的统筹和配置。

2.创新教育模式在教育模式方面,应该强调实践性教学和创新性教育,以实际项目为核心展开教育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

3.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应该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加深两者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发挥社会作用社会也应该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为学生提供课外实习机会和科研项目扶持,提供更多职业发展机会,让学生知晓科技创新行业的前景和发展,鼓励他们从事科技创新工作。

5.制定政策支持政府也应该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制定更多的政策支持。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重要驱动力。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目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科技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难以灵活应对。

其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

学生缺乏全面的科技素养,往往只重视某一领域的技能,而缺乏对其他领域的了解和掌握。

此外,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脱节也是一个问题。

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出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的人才。

二、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可以引入项目式教学和实践实习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学校应该开设跨学科的科技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全面科技素养。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此外,学校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参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授课,提供实践机会,而企业可以提供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对个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对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科技创新人才是实现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力量。

只有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推动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带动社会的进步。

其次,科技创新人才能够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他们的创新成果和创业精神能够催生新的产业和市场,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此外,科技创新人才还能够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增强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对策

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对策

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对策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才培养一直是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

然而,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现状和问题,亟需采取相应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探讨我国人才培养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对策。

一、现状分析1. 人才培养存在单一模式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学校为中心,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缺乏实践训练的机会。

很多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无法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导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2. 人才培养缺乏专业对口性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开设的专业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一方面,某些热门专业拥挤,造成就业难题;另一方面,某些专业的就业率低,出现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学生就业状况的不匹配问题。

3. 实践机会的缺失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是人才培养的一个普遍问题。

实践是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的学校实践机会有限,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才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导致融入社会变得困难。

二、问题对策1. 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可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提供科研项目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 加强对专业需求的研究学校应积极开展对各行业的需求调研,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和完善专业设置。

同时,还要与用人单位建立紧密联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和内容,以确保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相匹配。

3. 拓宽实践机会渠道学校应与企业、政府等社会单位密切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见习和实践机会。

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4. 建立全程指导体系学校应建立全程指导体系,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准备。

可以通过设立就业指导中心、提供职业咨询服务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方向,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辅导,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需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问题概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培养方式单一、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问题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1.1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目前,许多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教育模式更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培养,忽略了对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使得学生和员工在面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

1.2培养方式单一传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课堂教育和实习实训为主,这种培养方式缺乏真实的市场竞争和创新环境,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另外,传统培养模式单一化程度高,缺乏个性化的培养,难以满足不同学生和员工的不同需求。

1.3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传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传统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导致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问题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解决方案2.1建立创新教育体系针对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可以倡导建立创新教育体系,让学生和员工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多地接触和掌握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创新教育的内容,引入创新项目实践、创新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和员工学会创新和实践创新。

2.2推行多元化培养方式针对培养方式单一的问题,可以推行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创新实践等形式。

尤其是在实践环节中,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市场竞争中培养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2.3强化产教融合为解决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可以加强产教融合,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

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

人力资源Һ㊀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①朱㊀林ꎬ马颖莉摘㊀要:当前人类的发展已是知识经济时代ꎬ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的时代ꎬ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这个时代摆在面前的最现实问题ꎮ本文通过对创新人才内涵的概述ꎬ探讨创新人才的现状及问题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ꎮ关键词:创新人才ꎻ培养ꎻ管理中图分类号:C961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20)25-0147-02一㊁创新人才的内涵在创新创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ꎬ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ꎬ创新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源泉ꎬ要大力推进创新人才计划ꎬ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ꎮ而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发现ꎬ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J.R.Guilford认为创新人才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㊁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㊁广博的知识㊁敏锐的洞察力㊁丰富的想象力㊁卓越的文艺天赋和坚强的意志特征ꎮR.J.Sternberg认为创新人才具有自由的思想ꎬ同时具有质疑和批判的精神ꎬ具备很高的职业道德素质ꎮ以上表明创新人才所具有的一些共性:一是创新人才具有扎实和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ꎻ二是创新人才具有创新的精神㊁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ꎻ三是创新人才能够为组织或者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ꎮ二㊁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一)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ꎬ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ꎬ尤其是高校的管理体制㊁招生制度㊁教育质量㊁办学效益等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ꎬ但高校的总体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ꎬ同时与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也还有一定的距离ꎬ高校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的环节ꎬ只有着重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ꎬ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高校发展和改革的核心任务ꎬ才能使高校不断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新一代青年大学生ꎮ(二)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工程的导向ꎮ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工程的核心ꎬ综合素质教育是学生集思想道德素质㊁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的健康素质于一体的综合素质ꎬ而创新素质是综合素质良性互动的具体体现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认为在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前提下ꎬ素质教育理应彰显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ꎬ只有素质高的人才能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ꎮ要解决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ꎬ使受教育者能够各方面全面发展ꎬ提高创新能力ꎮ培养创新型人才ꎬ应当以素质教育为根本ꎬ更应将素质教育进行拓宽ꎮ三㊁创新人才培养目前现状及存在问题高等院校在党的教育方针引领下ꎬ坚持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ꎬ进行了很多积极尝试和有价值的探索ꎬ也初步有了一定效果ꎬ特别是985㊁211等一批名牌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已走在高等院校的前列ꎬ充分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ꎬ但高等院校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观念上还没有完全到位ꎬ没有完整形成创新教育体系ꎬ在建立创新型教师团队㊁充足的资金投入上还有很大的差距ꎬ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ꎬ使培养教育仍未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ꎮ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认识观念问题第一ꎬ认为只有高学历者才是创新人才ꎮ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ꎮ大家普遍认为创新人才应都是高学历的人ꎮ其实学习经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能力ꎬ更不等于创新力ꎮ有一些唯学历论者认为高学历即高素质ꎬ这是对高素质的浅俗化理解ꎻ另外有一些唯出身论者认为名牌大学培养出来的就是高素质人才ꎬ这些都是片面的理解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ꎬ现在的社会ꎬ拿着博士和硕士文凭的不知道公司如何开业ꎬ大有人在ꎮ研究表明ꎬ有的人虽然学识渊博ꎬ满腹经纶ꎬ之乎者也ꎬ但 书呆子 气严重ꎬ并没有什么创新和贡献ꎬ只会教条化地死板执行ꎮ而有的学者并不具有很高的学历ꎬ但他们依然有很高的创新能力ꎮ重点大学能培养出创新人才ꎬ同样职业学院等也能培养出创新人才ꎮ所以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任何一所学校都不能忽视ꎬ都不能以自己学校档次作为借口ꎮ第二ꎬ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大ꎮ英国㊁美国高等教育历来文化传统非常崇尚自由㊁科学和理性ꎬ注重启发创新教育ꎬ而中国受儒家文化思想传统的影响ꎬ人们普遍存在着重传统权威ꎬ不具有批判式精神ꎻ重经验积累ꎬ缺乏理性分析ꎻ重中庸和谐ꎬ缺乏竞争意识ꎻ重整体大局ꎬ缺乏个性化独立思维模式的问题ꎮ这些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阻力ꎬ正因为这些741①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19SJA1484):创新人才培养的跨边界协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ꎻ江苏省 十三五 工商管理一级重点建设学科项目(项目编号:SJY201609)ꎮ因素的影响ꎬ人们习惯于在生活㊁工作㊁学习中保持一种平庸心态ꎬ不愿意去冒险ꎬ削弱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ꎮ(二)制度管理问题我国政府机构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ꎬ中央权力也步步下放ꎬ但高校自主权依然较小ꎬ缺乏学术该有的自由制度ꎬ创新气氛不浓ꎮ从经济制度来说ꎬ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比较短ꎬ有很多不完善㊁不成熟的地方ꎮ在精神生活领域上ꎬ计划经济的痕迹仍然存在ꎬ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是按部就班㊁循规蹈矩的较多ꎬ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生活ꎮ高校师生求新求异㊁勇于冒险㊁积极参与竞争的精神相当缺乏ꎮ四㊁促进高校全面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一)转变思想观念ꎬ摆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位置全面理解创新人才的深刻内涵ꎬ树立正确的创新人才观ꎮ在平凡的工作中ꎬ能够通过创造思维方法获得有价值的创造性成果的ꎬ均为创新性人才ꎮ无论是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ꎬ还是文学艺术领域ꎬ也无论是研究型大学㊁省属高校ꎬ还是高职高专ꎬ凡在社会各个领域中能够做出创新性贡献的ꎬ都是创新人才ꎮ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有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ꎬ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也有值得发扬光大的地方ꎬ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ꎬ发挥孔子的教学相长㊁因材施教的经典品格ꎬ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核心ꎮ(二)稳步推进制度改革ꎬ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教育制度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ꎮ一方面主要从政府入手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ꎬ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ꎬ避免对高校进行过于呆板的管理ꎬ从刚变柔转变职能方式ꎻ另一方面弱化社会本位制度ꎬ增加信息㊁信贷㊁法制等多方面的服务ꎬ提倡社会参与由集权变为分权ꎬ以前的教育运行都是由政府计划安排ꎬ现在可以逐步改为社会机构承担ꎬ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适度调节作用ꎮ(三)完善高校管理体制ꎬ建立个性化创新人才机制高校必须找准定位ꎬ办出特色ꎬ具备其与众不同的聚焦点ꎬ通过分析学校目前实际情况ꎬ确定学校的类型㊁地域优势㊁规模等ꎬ来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㊁培养途径㊁教学过程等ꎬ发展自己的专长ꎬ从而使学校办出特色㊁办出水平ꎬ同时要放眼教育国际化ꎬ了解国外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ꎬ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ꎬ发挥自身优势ꎬ形成特别的竞争力ꎮ参考文献:[1]孙虹ꎬ安凤玲.发挥科研优势ꎬ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农业教育ꎬ2002(1):17-18.[2]STERNBERGRJ.Implicittheoriesofintelligenceꎬcreativityandwisdom[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ꎬ1985ꎬ49(3):607-627.[3]李茜.学术自由理念下我国高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ꎬ2004.作者简介:朱林ꎬ女ꎬ江苏启东人ꎬ硕士研究生ꎬ南通理工学院副教授ꎬ研究方向:财务管理㊁绩效管理ꎻ马颖莉ꎬ女ꎬ江苏泰州人ꎬ硕士研究生ꎬ南通理工学院讲师ꎬ研究方向:企业经济㊁宏观经济ꎮ(上接第95页)归到中高速区间内ꎬ还是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来提升生产效率ꎬ同时重视科技和人才的价值ꎬ持续对教育和科研进行投入ꎬ通过技术的创新和迭代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ꎮ三是ꎬ资本天然具有规模经济的集中化趋势ꎬ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造成贫富分化ꎬ西方国家忽视对财政政策的运用ꎬ给社会稳定埋下危机ꎮ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ꎬ贫富分化也日益严重ꎬ阶层已经出现固化势头ꎬ基尼系数令世界瞩目ꎬ需要加强社会财富的 二次分配 ꎬ加强社会福利ꎬ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ꎬ保证社会长治久安ꎮ3.中国金融体系发展展望展望未来ꎬ中国的金融市场会更加开放ꎬ与世界主流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会更加密切ꎬ更多资本将进入中国市场进行资产配置ꎬ更多国际顶尖同行会在中国这块市场与国内的金融机构同场竞技ꎮ中国的金融机构经过历练和成长ꎬ虽然还需要全方位向国际顶尖同业学习和进行交流ꎬ但差距已经不是那么明显ꎬ更应有自信与其一较高下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ꎮ中国的金融体系不论如何深化改革ꎬ资本市场不管如何开放与全球接轨ꎬ中国的金融体系都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ꎬ这也将是中国金融在未来前行发展的核心所在ꎮ中国金融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包容力ꎬ未来ꎬ随着中西方金融的不断影响和发展ꎬ中国金融体系将更加开放和稳定ꎬ在新时代经济金融建设的指引下ꎬ中国金融有望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的核心ꎮ参考文献:[1]祝合良ꎬSCHMITTBH.如何认识体验经济[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ꎬ2002(5).[2]派恩ꎬ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ꎬ2002.[3]诺兰.金融与实体经济:中西方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发展ꎮ作者简介:赵雄ꎬ男ꎬ苏州银行公司银行总部副总裁ꎮ841。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

然而,我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仍面临一些困境。

本文将从教育体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探讨这些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教育体制的困境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存在着一些限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首先,高考制度过于功利化,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偏重于记忆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再者,教育评价机制过于注重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和激励。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

首先,改革高考制度,减少对分数的过度依赖,增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包括创新能力。

其次,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课程和创新性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再者,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引入多元评价方式,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和激励,让创新成果能够体现在学生的评价结果中。

二、学科发展的困境我国目前的学科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首先,一些重要的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在我国的研究和教育中还不够重视,缺乏足够的支持和投入。

其次,学科之间的壁垒较高,缺乏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再者,学科发展过于功利化,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对基础研究和长期成果的培养。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

首先,加大对重要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其在教育和研究中的地位。

其次,鼓励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打破壁垒,促进跨学科研究与创新。

再者,加强对基础研究和长期成果的培养,重视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只追求短期利益。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缺乏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而目前的培养模式往往过于专业化,缺乏全面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为了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很多高校和培训机构都开设了相应专业和课程。

然而,现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理论脱离实践、眼界狭窄、创新能力不足等。

下面,本文将分别阐述以上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理论脱离实践当前,很多高校和培训机构培养的创新人才,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真实的实践场景。

因此,这些人才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更难以创造出有实用价值的创新成果。

这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解决方案: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增加实践场景的设计。

学生应该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去,感受实际问题的存在,了解实际应用的需求。

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

二、眼界狭窄很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从单一的学科出发,而忽略了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流。

这导致很多创新人才在创新过程中陷入技术性的泥潭,难以跨越不同领域的壁垒。

这也是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解决方案:要增加跨领域交流的机会。

学校和培训机构应该建立跨学科的教育模式,增加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

同时,要增加学生参与不同领域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增加实践经验和拓展眼界。

三、创新能力不足很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最基本的素质。

如果缺乏创新能力,即使拥有优秀的学术成果,也难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解决方案: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

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加入创新思维课程和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引导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

四、缺乏创新文化氛围在某些高校和培训机构中,由于种种原因,创新环境和氛围并不够良好。

这使得一些创新人才遇到了阻力,难以实现自己的创新想法。

这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问题。

解决方案:要加强创新文化的培育。

学校和企业应该打造创新的氛围,鼓励创新人才进行自由思考。

同时,要建立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创业资源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现实 、 关注前沿 的学术品格 ; 严谨勤奋的学风 和学 滑, 使得现在人们有这样一种说法, 本科生教育普及化 , 术研究的态度 ; 要有“ 敢为天下先 ” 的勇气和理性的批判 研究生教育本科化 , 博士生教育精英化。大学教育本应 精神 ; 强健 的体魄 、 健康 的心理和与他人团结协作 的精 是一种精英教育 ,研究生教育应该是精英中的精英 , 可 是现在的结果却事与愿违 , 现在的高考几乎不存在落榜 神【 l 1 0 的问题, 高考这种选拔人才的机制没有发挥其应有 的作 我 国创 新型 人 才培养 的现 状 不是高考的难度降低了 , 而是大学的门槛降低 了, 这 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到 2 0 1 0 年我国科技人力 资源 用, 就使得大学这种精英教育一下变成了国民教育。 表面上 总量约为 4 2 0 0 万人 , 但高层次创新人才仅 1 万人左右 , 其 实这 种现 象拖 在 1 5 8个 国际 一 级 科 学 组 织 及 1 5 6 6个 主要 二 级 组 织 看 国民的 整体 素质 提高 似乎 是 有利 的 , 这样的下滑最终会导 中, 中国科学家仅 占总数的 2 . 2 6 %; 我国拥有 自主知识 累了整体的高等教育的水平下滑 ,
No . 7, 2 01 3
Se r i a l谈创 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
姜 博, 许修宏, 刘 华 晶
( 东北农业大学 , 黑龙江 哈 尔滨 1 5 0 0 3 0 ) 摘 要 : 在新 的历 史时期 , 创新型人 才的培 养 已成为我 国人才战略计划和教育发展规划 中的重要任务 。文章在 阐述 了我 国 目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 分析 了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 原 因之后 , 提 出了以学生为主体 、 教 师为导 向、 学校 建平台等几 点建议 , 为今后创新 型人 才培 养模 式的构建奠定基础。 关键词 : 创新 型人 才; 人才培养 ; 对 策

而学 生通 过教 师 的讲 授 获得知 识从 而达 到 我 们 孩子 的智 商 没有 问 题 , 个 人 天 赋 也 绝 对 够用 , 可 为 有 用 的材料 , 发现学习” , “ 发现学习” 什么我们所培养 的人才大多默默无闻 、 鲜有发展呢?其 学习的目的。与之相对立的是“ 教 师应 次是 家庭 教 育 。 中国传 统 的家庭 教育 往往 不 注重 孩子 独 是 指学 习是 通过 发 现而 发生 的 。在这 一 过程 中 , 立性 的培 养 , 父 母对 孩 子 的教育 往 往批 评 多过 鼓励 。再 该给学生提供适时恰当的指导和建议 , 学生通过用 自己
( 二) 教 育模 式 的陈 旧化
我国一直以来 , 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 了学生以“ 接 为 主而非 “ 发 现知 识 ” 的 学习模 式 。 所谓 “ 接 受学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受到诸多方面 因素的影响和制 受 知识 ” 是指 学 习是通 过接 受而 发生 , 而 不是 通过发 现 。 在这 约。 首 先是 个人 的天赋 。 美 国有专 家做 过 调查 , 得 出这样 习 ” 过程 中 , 教 师应 该 给学 生提供 最 适 合 的 、 最 恰 当的 、 最 的结论 : 世界上智商最高的民族是犹太人与华人。 可见 ,
中图分类号 : G6 4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 4 1 0 7 ( 2 0 1 3 ) 0 7 — 0 0 5 7 — 0 2
创新 型 人 才是指 那 些具 有 一定 创 造 能力 的人 , 而什 次是学校教育 。 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 , 往往是基于功利 , 么 是 具有 创 造 能 力 的 人 ,钱 学 森 曾 给 出过 这 样 的 定义 忽视 兴趣 , 重考试 而 忽略 实践 。 最后 是社 会应 用 的程度 。 “ 想别人没想到的东西 , 说别人没说过的话 ” 。新时代对 在人才的应用上 , 现在缺乏人尽其才的应用机制 , 其根


这样 的教 产 权核 心 技术 的企 业仅 占万 分之 三 , 具 有 自主 品牌 出 口 致 高校 培 养 出的高 层 次人 才水 平偏 低 。所 以 , 不到 1 0 %, 高新 技术 产 品出 口 9 0 % 来 自外 资 企业 。 可见 , 育普 及化 对创 新型 人才 的培 养有 害而 无利 的 。 我 国正 处 于一 个创新 型人才 极度 匮乏 的时期 , 我国的国 际竞争力也将因此受到严重制约 。
程中 , 不 仅要 重视 知识 的传 授 , 重 视 创新 性 思维 的培养 , 自1 9 9 9年 以来 的大 学扩 招政 策 ,让更 多 的人 能 够 更 要重 视 创新 人格 的养 成 。创新 人 才 的创新 人 格 包括 : 有机会 接 受高 等教 育 ,使得 国民整 体 素质 有所提 升 , 但 扩招 使 得教 育质 量普 遍 下 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 、献身科学的品质 ; 也 出现 了一系 列 问题 。 比如 ,
创新型人 才的特征要求包括 : 可贵的创新品质 , 坚韧 的 源在于缺乏公平 的竞争机制 。在上述诸多因素 的影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高等教育 , 但是 , 在我 国 创新意志 , 超前的创新思维 , 敏锐 的创新观察 , 丰富的创 中, 新 经验 , 科学 的创 新 实践 。 由此 可见 , 人 才 的创新 性 不仅 高等教育过程 中, 却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创新 型人才培养 取决于其 良好的思维能力 ,还取决于健全的创新人格 。 的 问题与 现象 。 ( 一) 教育程度的普及化 中国人 民大学 校长 纪宝 成说 , 大学 在 培养 创 新人 才 的过
2 0 1 3年 第 7期 ( 总第 1 0 6 7期 )
黑 龙 江教 育 ( 高 教研究与 评估)
HE I L ONG J I ANG E DUCA TI ON ( Hi g h e r E d u c a i t o n Re s e a r c h& Ap p r a i s a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