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第二章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二章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第二章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导学案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形状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生物
时间
2.28
主备教师
赵建党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3、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重难点: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教师提出的各个问题。
巩固达标
1、遗传是指的相似性。
2、变异是指及的差异。
3、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4、性状就是生物体、和等特征的统称。
5、为了描述方便,遗传学家把生物性状的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6、控制生物的性状。
7、把一种生物的某个用生物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所控制的性状。
在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是什么基因?
在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控制这个形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2、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和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3、由此推论,在生物传宗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传递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8、生物体有许多性状明显表现出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步,自己解决问题;
第二步,两人小组解决问题;
第三步,四人小组解决问题。




1、什么是遗传?
2、什么是变异?
3、人类对性状的认识是怎样的?
4、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5、什么是相对性状?
6、生物的性状有什么控制?

第二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2细胞分化形成组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位于冀少版初中生物第二章第二节,主要内容是植物细胞的分化过程,组织的概念,动物细胞的分化过程。

在第一节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细胞分裂的有关知识之后,从细胞的分化引入,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组织,这样处理,就可以把细胞与组织从本质上联系起来。

二、学情分析细胞分化的概念和过程比较抽象,而七年级的学生又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这部分的内容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示意图的形式,把抽象概念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三、教学目标1. 通过了解植物叶芽的发育过程,阐述分化和组织的概念。

2. 通过合作学习,认识植物的四种组织,炼合作交流能力,提升科学思维,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3. 通过自主学习,认识动物的四种组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4. 认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社会生产、建林固土的重要意义,提升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细胞分化的现象,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

2.认识几种主要的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

难点:1.认识细胞分化的现象,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

五、教学准备PPT、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联系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吃番茄,在你吃番茄的时候,番茄的果皮与果肉口感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学生思考问题,并踊跃回答。

番茄的果皮不好嚼烂,不甜,番茄的果肉很甜很软。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并引出课题。

(二)新授1.分化和组织的概念播放番茄植株叶芽的发育过程。

请学生描述叶芽在发育成叶片的过程中,分别形成了哪些结构?它们的形态、结构相同吗?学生观看视频,根据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道,叶芽生长发育成叶片的表皮、叶肉和叶脉。

它们的形态、结构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生活中的事物。

生成分化和组织的概念。

2.提供创设情境。

2.1 植物体的组织老师分别取番茄叶片的表皮、叶片横切和叶脉制成临时装片,并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请同学们观察这组图片,结合课本第30页内容,小组合作,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番茄叶片的表皮、叶片横切和叶脉、叶芽分别属于什么组织?2.这些组织是什么样的结构,这与它们的功能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与各组织的什么功能有关?填完表格之后,教师依次举例讲解各组织特点。

2.2.1无脊椎动物导学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2.1无脊椎动物导学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二章动物的类群第一节无脊椎动物【学习目标】1.简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概念,说出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重点】1.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难点】从进化与适应的角度看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找出答案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73页,找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无脊椎动物。

学生分组阅读教材P74-76文字资料,并观察各代表图片,合作讨论各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刺胞动物1.水螅的结构2.水螅特点刺胞动物特点体形辐射对称体壁由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消化腔有口无肛门3.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二)扁形动物1涡虫结构:2.体形:身体呈两侧对称,也叫左右对称;这种体形使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动物捕食和防御。

3.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三)线虫动物1.蛔虫的结构2蛔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项目特点体表包裹着一层角质层,起保护作用,防止被消化液消化掉结构简单,肠仅由一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的半消消化管化食糜生殖器官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运动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3.线虫动物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四)环节动物1.蚯蚓(1)外形: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

(2)运动:蚯蚓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完成运动;(3)呼吸: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或疣足辅助运动。

探究一:观察蚯蚓1.如何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靠近环带的是前端。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探索生命》导学案(附带答案)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探索生命》导学案(附带答案)
3、载玻片盖玻片液体镊子生物材料液体展开盖玻片一边吸水纸
合作探究
1、(1)①粗准焦螺旋调节幅度大。
②粗准焦螺旋调节,使镜筒下降时,眼睛侧视物镜,防止损坏物镜;另外,粗细准焦螺旋调节时,应缓慢。
(2)大光圈比小光圈亮些;凹面镜比平面镜亮些。
(3)全倒——上下左右都相反。
(4)与玻片移动的方向相反。/与物像方向一致。
探究问题:
作出假设:
实验步骤:
结果:
结论:
【总结提升】(概念图/思维导图表示)
【过关检测】
1、市场上某一防晒霜宣称可以防晒。暑假期间,几个学生邀约徒步旅行,准备利用此机会做一个关于防晒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表:
学生
实 验 方 案

脸上涂上防晒霜,两手背上都不涂。一天后,比较脸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学生自主学习】
1、显微镜结构:
2、显微镜使用 :取镜(左手,右手)→放镜(显微镜放在,略偏左;上升镜筒,安装好和)→对光(转动,选倍物镜 ;转动,使大光圈对通光孔;调反光镜,到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观察(放玻片标本于上,并用压住,标本正对的中心;眼睛侧视,转降;左眼看右眼,转动上升至看到;再略微转动到更清晰)→整理:观察完后,收理显微镜、实验桌。
结果:略(为数据)。
结论:蚯蚓在光滑的物体表面爬得快。/蚯蚓在粗糙的物体表面爬得快。(根据结果而定)
过关检测:
1、C 2、C
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
自主学习
1、略(参照教材)
2、拖住镜座握住镜臂距离桌子边缘7CM处物镜目镜转换器低遮光器载物台压片夹通光孔物镜粗准焦螺旋镜筒目镜睁开粗准焦螺旋镜筒物像细准焦螺旋物像
【学生自主学习】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

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2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复习教案

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2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复习教案

第2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一、复习目标1.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2.说明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3.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概述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4.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

识别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5.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复习重难点1.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2.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知识点1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及异同点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 .动物和植物细胞的区别甲图表示的是植物细胞结构。

乙图表示的是动物细胞结构。

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叶绿体,④细胞核,⑤液泡,⑥细胞质。

⑴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相同点:都具有细胞膜(控制细胞物质进出)、细胞质、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线粒体(呼吸作用场所)⑵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不同点:植物具有细胞壁(支持、保护作用)、液泡(含有细胞液,其成分有水、无机盐、有机酸、糖分、色素等)、叶绿体(光合作用场所)。

知识点2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及动植物组织的类型1.细胞分裂⑴生物体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不断分裂和体积增大。

⑵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①染色体复制加倍;②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③细胞质分成两份;④形成两个新细胞。

⑶细胞分裂的结果:细胞数目的增多。

注意:细胞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染色体的复制加倍。

2.细胞分化:是指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

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不同的组织。

知识点3 多细胞植物体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1.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基本组织、输导组织。

2.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上皮组织(保护、吸收)、肌肉组织(运动)、结缔组织(营养、连接、支持和保护)、神经组织(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初中生物下册第二章教案

初中生物下册第二章教案

初中生物下册第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 掌握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包括开花、传粉、受精和结果。

3. 掌握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如扦插、嫁接和压条。

4. 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生殖实例。

教学重点:1. 植物的生殖方式。

2. 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3. 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1. 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的理解。

2. 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生物》下册。

2. PPT课件。

3. 实物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展示植物的生殖方式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繁殖后代的?2. 学生分享已知的植物生殖知识。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植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 讲解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包括开花、传粉、受精和结果。

3. 讲解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如扦插、嫁接和压条。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生殖实例。

2. 每组汇报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复述植物的生殖方式和实例。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图。

2. 收集生活中的植物无性生殖实例,并进行分析。

六、课后反思(教师)1.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植物生殖知识的掌握程度。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导学案(全册)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导学案(全册)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导学案(全册)
本文档是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导学案(全册),共包含800字以上的内容。

目录
- 第一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单位——细胞
- 第二章人体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第三章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第四章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第二单元:遗传与进化
- 第五章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 第六章遗传基础知识
- 第七章基因的转移和变异
- 第八章生物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 第三单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 第九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
- 第十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
- 第十一章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
- 第十二章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第十三章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 第十四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
该文档涵盖了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所有内容,是学生学习和复
习的好帮手。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遗传
和进化、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等知识。

同时,该文档注重生物
学的应用和实践,介绍了生物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人类
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希望本文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生物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全)
本导学案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的全套研究导引,共包括八个单元内容,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单元:生物:揭示生命的奥秘
1. 生命的科学概念
2. 显微镜的使用
3. 细胞及其结构
4.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5.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单元:生物:生命活动与调节
1. 新陈代谢
2. 神经系统及其调节功能
3. 感觉器官及其生理生化特性
4. 内分泌系统及其调节功能
第三单元:生物:多样的生命体
1. 生物的分类方法
2. 人类及动物的五大群
3. 植物的分类
4. 菌类及生物技术
第四单元: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1. 生态基本概念
2.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3. 生态系统
第五单元:生物: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1. 光合作用
2. 呼吸作用
3. 发酵作用
第六单元:生物:遗传的分子基础
1. 遗传的现象及初步认识
2. DNA是遗传物质
3. RNA的主要功能
第七单元:生物:变异与进化
1. 物种的起源与分化
2. 进化的理论基础
3. 进化的证据及其支持
第八单元:生物:人类的生殖与发育
1. 人类的生殖系统
2. 性别与性的形成
3. 人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每个单元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训练三个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理解学习的内容,掌握学科知识和解题技能。

希望本导学案能够为学生在生物学习上提供帮助。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学习使用显微镜》导学案(含两课时)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学习使用显微镜》导学案(含两课时)

第一节学习使用显微镜(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生命观念:学习使用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构建“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生物科学理念。

科学思维:(1)形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重要概念。

(2)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探究实践:规范使用单、双目显微镜,并看到清渐的物像。

态度责任: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学习难点认识掌握显微镜的结构。

【课前预习】1.观察微小的物体,应当借助_________。

2.实验室常用的显微镜有_________和_________,这两种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_________的,都以________为光源,属于_________。

3.对照课本,在单目显微镜的相应结构上标注出对应的结构名称。

4.对照课本,在双目显微镜的相应结构上标注出对应的结构名称。

【课中研学】探究点一显微镜的发展历史1.观看图文资料,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史。

说一说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

探究点二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2. 结合教材,辨认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并比较单目显微镜和双目显微镜的异同。

思考:在显微镜中,相当于放大镜的结构是什么?3. 结合显微镜实物,从支持部分、光学部分、调节部分认识显微镜。

思考:放大倍数如何计算?低倍镜和高倍镜下视野里有什么区别?【课堂总结】【课堂练习】1.在显微镜对光过程中,能反射光线的结构是( )A. 目镜B. 反光镜C. 转换器D. 光圈2.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在光线适宜条件下为了让物像更清晰,应调节的结构是( )A .遮光器B .粗准焦螺旋C .反光镜D .细准焦螺旋3.显微镜是探索微观世界的重要工具。

下列关于单目显微镜及双目显微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中细胞数目减少B .转动粗准焦螺旋,它们升降的结构一样C .物镜和目镜起放大倍数的作用D .它们都可以通过转动转换器改变物镜的倍数【分层作业】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展历史光学显微镜:单目显微镜和双目显微镜 认识单目显微镜和双目显微镜的结构 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支持部分:镜座、镜柱、载物台、镜臂、镜筒 光学部分:目镜、物镜、反光镜 调节部分:转换器、遮光器、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1.显微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时,为使视野更加清晰但不改变物像大小,应调节的结构是()A.目镜 B.物镜 C.转换器D.细准焦螺旋2.下列实验使用的观察工具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A.观察根毛B.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C.观察葫芦藓D.观察叶片的结构3.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较暗,应该调节()A.粗准焦螺旋B.反光镜C.细准焦螺旋D.物镜4.小丽利用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永久装片时,看到如图甲所示的物像,若要观察到图乙的视野,他应如何操作()A.调节反光镜B.转动转换器C.转动粗准焦螺旋D.转动细准焦螺旋5.显微镜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工具之一。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导学案

湘波中学 七 年级 生物 科导学案课题: 了解生物圈(1) 课型: 预习、展示 备课日期: 20120917 班级: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学习目标:1、描述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生态系统的组成;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重点)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 学习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 预展课【我的农场我耕耘】一、预习:阅读P12——P18,第一节,完成下列内容。

(12分钟)1、地球上所有的 与 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2、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 ,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 。

3、环境中影响 和 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分为两大类: —— 等 和 —— 的其他生物。

4、在研究 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 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 的实验,就叫做对照实验。

5、生物与生物之间,常见的相互关系有 等关系。

6、生物必须 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生物在 环境的同时,也 和 着环境。

7、一般来说,生物实验的步骤有: 、 、 、、 、 等。

【背诵检测者 】二、讨论:小组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15分钟)1、大熊猫主要生活在 ,因为这些地区的环境 。

2、影响池塘里的鲤鱼的因素有 。

3、观察图1—12,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 生物因素有: 。

4、阔叶林往往分布在 的地方,针叶林往往分布在 的地方。

5、在一片稻田里,有水稻、稗子、青蛙、飞蛾等,请回答:水稻和稗子是 关系,青蛙和飞蛾是 关系,青蛙和水稻是 关系。

6、骆驼采用 、骆驼刺采用 来适应干旱的环境。

7、《光对鼠妇的影响》试验中,所研究的非生物因素是 ,还有 等因素对它有影响。

之所以要用很多只鼠妇来做实验是因为 ,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是因为 。

实验完毕后的鼠妇应该 中。

三、分组展示:分工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15分钟)1、练习一,我能判断。

2、练习二,我能解释。

3、练习三,我能描述。

4、练习四,我能思考。

5、练习五,我能拓展。

6、我能归纳和例举: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的例子。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第2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第2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案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概述本节课是以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为核心内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编排上缺乏符合初一学生认知规律的条理性,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容易造成理解混乱。

教师应该对该部分的内容进行梳理,通过概念图还原其内部的逻辑。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2.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情感和行为特征:好动、好奇心重。

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动物与植物有一定的认识;对细菌和真菌有浅表的了解;接触过光合作用这个科学概念,不了解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本节课待学的科学概念: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化传统的讲授为图表演示和游戏教学本节课包含大量的科学概念。

如果教师一味的运用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灌输,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不深。

通过图表演示和游戏教学的方式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形象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理解、接受知识。

七生上3《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导学案-吴为芳

七生上3《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导学案-吴为芳

七生上3《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导学案-吴为芳第3课时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目标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如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学习程序课堂导航【回顾反馈】【回顾反馈】5分钟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该如何保护环境?通过学生回答,使学生知道破坏环境后,人就无法生活,引出生物与环境的关【自主学习】系。

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______。

【自主学习】10分钟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_______。

1.自学教材找出答案,3.生态因素分为两类,_______因素(例如___、_____、____等)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和_____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________)。

4.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2.识记自主学习内容。

______等。

3.抽测。

5.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_____;生物也在不断进化,_______环境。

【合作探究】15分钟认真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进行交流学习,为对1.人们在沙漠上栽种胡杨来防风固沙,胡杨被人们称为“英雄树”,方解决疑问。

有“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说法,想一想回答下列问题。

①影响胡杨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胡杨之间是什么关系?②胡杨能够在沙漠上生长,说明生物与环境是怎样的关系③大面积胡杨生长在沙漠上能够防风固沙,说明生物与环境是怎样的关系?④你能说出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一种形态结构特征吗?2.草原上,兔和鼠都以植物为食,狐和鹰都以鼠、兔为食,请问:兔和鼠是_____关系;狐和鹰是____关系;狐和兔是_____关系;鹰和兔是_____关系。

【展示提升】10分钟小提示:做这种题目,【展示提升】我们应该掌握一定的1.在河流中生长的鱼能否在海洋中生活呢?知识,包括课外知识,只有知识面比较广,这类题目才比较容易解决。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织成的产品十分昂贵。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第1课时)导学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第1课时)导学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

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第1课时1.能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2.认识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并说出其用途。

3.重点:能规X使用显微镜。

知识点一:认识显微镜观察右面的显微镜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标号所代表的结构名称:②镜柱,③镜臂,④镜筒,⑩载物台。

(2)对物像具有放大作用的是[⑤]目镜和[⑦]物镜。

(3)能大X围升降镜筒的是[⑧]粗准焦螺旋,能小X围升降镜筒的是[⑨]细准焦螺旋。

(4)能反射光线的是[]反光镜,能调节光线强弱的是[]遮光器。

(5)物像的放大倍数=目镜的倍数×物镜的倍数。

知识点二:显微镜的使用1.显微镜的取出与安放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轻轻放在实验台上。

镜臂靠近身体略偏左,镜座距实验台边缘一定距离,然后安装目镜和物镜。

2.对光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一白亮的圆形视野。

3.放置标本把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玻片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4.调焦观察(1)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2)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1.观察课本中图2-2“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讨论和思考下列问题。

(1)显微镜的光学部分主要是“三镜”,你能说出三镜是哪些结构吗?由下到上为反光镜、物镜和目镜。

(2)显微镜的机械部分有“两旋两器”,是指哪些结构?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转换器、遮光器。

2.小组讨论归纳显微镜的成像规律。

(1)从目镜中看,标本上的“d”字是什么字?从目镜中看到的像有何特点?标本上的“d”字是“p”。

从目镜中看到的像是倒像。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如何计算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3)在显微镜下能看清写在不透明纸上的“上”字吗?为什么?不能看清,因为光线不能透过纸片到达目镜。

生物的生存环境

生物的生存环境

2.观察校园植物的生存环境 巩固练习
1.在沙漠里,限制植物生长的因素通常是
()
A .强烈的日光
B.温度
C .水
D.土壤的盐碱化
2.某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将鲫鱼、金
鱼、水草、荷花、蟹等归为一类,而将
松、松鼠、云雀、玫瑰、喜鹊等生物归为一类。
他们是按什么方法归类的 (

A .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参考以下的调查表, 请将在校园内认真记录你观察 到的每一种生物及它们的存在环境。
讨论:( 1)全班同学一共调查到
种生物,
其中植物有
种,动物有
种。
( 2)在你调查到的生物中,说说它们的
生活环境有哪些不同?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生存的环境
1.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 自然 界中生物种类繁多, 分布的 环境非常广泛, 有陆地、 海 洋、沙漠、天空、极地、赤 道、土壤。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
活动方案
活动一、初步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
生物生存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和存在于它 周围的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 请模仿示例列举你
熟悉的生物,描述它们生存的环境。
生物 示例:蚯蚓
生活地点举例 WWG 例 土壤
环境特点
阴暗、 潮湿、 疏松 的土壤
导学策略 导入:自然界里的生物千姿 百态, 有动物, 有植物, 还 有微生物, 这些生物生存在 哪里?它们的生存环境如 何?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
如皋市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生物导学案
第 2 章《生物与环境》 主备人: 许波红
第 1 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尝试对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归类。学会观察,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归类。

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导学案

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导学案

课题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策略与反思纠错与归纳教师寄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学习目标:1、说出组织的概念,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2、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3、进一步熟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4、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学法:(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归纳教材;(2)不断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活学生的想象力;(3)利用挂图、投影等直观教具形象讲解;(4)通过练习反馈。

教学准备:1.挂图。

2.投影器材。

3.自制投影图片预习案一、课前预习一、课前预习1、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

2、每个细胞群都是由()相似、()()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

3、人体有四种基本的组织,分别是()、()、()、()。

探究案三、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概述构成人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

1、自学教材细胞分化的相关内容,明确什么是分化?2、课件展示:细胞分化过程。

分析:①②分别表示什么过程:探讨:②过程为生物带来什么后果?补充:学习任务二:观察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器官的构成1、学生观察人体基本组织切片,了解四种组织的特点。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总结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分布功能探讨:组织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关系。

学习任务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阅读教材P62,回答以下问题1、分析说明:器官如何构成了系统。

2、总结:细胞是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的?三、归航拾贝:分裂、分化按一定次序按一定次序协调配合细胞———→()—————→器官—————→()———→人体四、达标测试:1、组织形成的过程大致()A.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生长B.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细胞分裂C.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分化D.细胞分化→细胞分裂→细胞生长2、下列组织中,具有营养、连接、支持和保护功能的是()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肌肉组织D.神经组织3、想一想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心肌细胞分别属于什么组织()①结缔组织②上皮组织③肌肉组织④神经组织A.①②B.③④C.②③D. ①④4、以色列科学家利用干细胞成功地制造出了心脏细胞,这种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A.干细胞分裂的结果B.干细胞分化的结果C.干细胞生长的结果D.干细胞成熟的结果5、下列有关组织的概念,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B.组织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构成的细胞群C.组织是由形态不同、功能相似的细胞构成的细胞群D.组织是彼此否同的细胞通过胞间连丝构成的细胞群6、构成人体的基本组织有( )①②A.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B.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C.保护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D.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7、下列具有保护功能并属于上皮组织的是( )A.小肠腺上皮B.心肌C.血液 D.皮肤上皮8、下列关于器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器官是由相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B.器官都是由四种基本组织构成,并以某种组织为主C.器官的结构特点不与器官的功能相适应D.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9、下列正确表述人体结构层次的是( )A.细胞→组织→系统→人体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C.细胞→器官→系统→人体D.细胞→器官→组织→系统→人体五、学习感悟:。

初中生物第二章教案

初中生物第二章教案

初中生物第二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掌握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2. 了解细胞的功能和分类;
3. 能够描述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意义;
4. 能够区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3.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
2. 细胞的功能:营养摄取、代谢、生长和繁殖等;
3. 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转录和翻译;
4.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四、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细胞的重要性;
2. 实验演示法:进行细胞结构观察的实验,加深学生对细胞结构的印象;
3.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讨论蛋白质合成过程的意义,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细胞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重要性;
2. 学习: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介绍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3. 实践:进行细胞结构观察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细胞结构;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特点,并讨论其区别。

六、教学评价
1. 探究评价:通过实验和讨论,评价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拓展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细胞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2. 引导学生参与科学实验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以上是初中生物第二章教案范本,希望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步步为“赢”】生物人教版七上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导学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步步为“赢”】生物人教版七上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导学案

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一、学习目标1.说出组织的概念,概述构成人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说明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装片。

4.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人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图2—3—1表示了人体的发育过程,你认为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生理变化?这些生理变化的结果是什么?四、教材精华知识点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1.细胞分化(1)细胞分化的过程和概念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这些细胞起初在形态、结构方面都很相似,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

后来,除了一小部分细胞仍然保持着分裂能力外,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

在发育过程中,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组织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如图2—3—2所示。

人体组织是由受精卵经分裂、分化后形成的,包括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四大类。

例1 图2—3—3是组织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由甲→乙和由甲→丁的过程,是细胞在的基础上进行的结果。

(2)图中乙、丁所示细胞与甲所示细胞相比,失去了分裂能力,在、上发生了变化,具有了不同的。

解析:此题考查组织的形成过程。

根据图中细胞的数目、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可判断出甲→丙属于细胞分裂,甲→乙和甲→丁属于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答案:(1)分裂和生长分化(2)形态结构功能2.教材第62页“实验”全解(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目的要求:观察人体基本组织的切片,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材料用具: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正确使用显微镜,使用显微镜分别观察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

观察时,结合教材第63页插图,辨认四种基本组织,并注意比较四种基本组织在结构上的异同,与同学讨论四种基本组织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教学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重点: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堂上准备一个地球仪。

学生:同桌带一只小地球仪教学设计一、生物圈的概念1.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2.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3.老师总结:地球表层生物和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圆!二、生物圈的范围1.分小组作并讨论课本,11页至12页《生物圈范围》然后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2.教师总结: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层,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1.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课本12页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2.学生分别扮演动物和植物在各个星球上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它们对食物、水、氧气的依赖。

3.教师总结: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生,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教学反思: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目标: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设计: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1.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1.教师直接举例,(如人们征服疟疾病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进一步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1.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2.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3.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4.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四、实验探究(需1课时)1.在实验里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2.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3.将实验结果填在《实验报告册上》五、结果交流1.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2.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3.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4.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5.特别注意与结果不一致的误差的分析。

六、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空气杂草阳光蚜虫土壤小麦微生物水病毒湿度…………(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七、分析课本18页的练习教学反思: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影响。

2.通过测量等环节的学习学会探究的方法。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与其它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测量技能,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1、先自制“大树一叶一草”活动教具。

2、长颈鹿挂图。

3、投影胶片写出四个问题。

(1)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四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长颈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等途径得出答案。

2.预习教材第29页的探究内容,设计好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交给教师检查,选出一份较好表格供课堂使用。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着长颈的长颈鹿,同时也生活着短颈的长颈鹿(出示挂图)。

提问: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短颈的长颈鹿呢?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长颈的长颈鹿,另一位同学上来扮演短颈的长颈鹿,请一位普通话好的同学进行独白。

表演过程:[独白: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着很多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它们以地上的草和一些树叶为食,但后来,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长颈鹿的食物急剧减少,一天,长颈鹿们(两学生)去寻找食物,它们看见的草,很快地吃了起来(两学生把教具上的草拿掉,做吃草的样子)。

草吃完以后,就吃树上矮处的树叶(两学生把矮处的树叶“吃”掉了。

矮处的树叶吃完以后,就只能吃高处的树叶,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吃到了树叶,短颈的长颈鹿(矮个学生)吃不到树叶。

短颈长颈鹿因没有获取食物而饥饿、生病死去(矮个学生表演“死”的动作),从而被淘汰。

所以,现在只剩下了长颈的长颈鹿。

你看,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树叶呢。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表演怎么样?生:很精彩。

师:我们一起给他们鼓掌吧。

(学生鼓掌)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提示: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

所以,短颈的长颈鹿被淘汰,长颈的长颈鹿生存下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板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师: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板书;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师:请大家看教材第19页上的图片资料(展示题板),并结合题板上的问题进行思考。

思考的时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可以讨论。

5分钟后,进行抢答比赛,四个组中,看哪一组获胜。

问题1:四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提示:骆驼和骆驼刺适于生活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海豹适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里;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问题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提示:骆驼有驼峰,眼睫毛长而密,足垫厚,腿较长等;骆驼刺的根很长,地上部分很矮小;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树树冠像一面旗帜)问题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提示: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升到46 ℃才会出汗;一次性喝水100升后,可以45天不喝水;驼峰中有脂肪,可以贮存能量,所以它适于生活在荒漠中)问题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提示: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大风把树迎风面的枝条吹断,顺风面的枝条继续生长,所以只要风大的地方,就容易看到旗形树)二、抢答过程:(略)(注:教师可把三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答对一题加10分,回答不完整的,本组同学补充正确后也可加10分。

教师进行提问时,应考虑到各组学生的积极性,在最后宣布获胜小组时,其他小组也应给予鼓励)比赛结果:(略)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应该得出什么结论?(提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都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师:大家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师: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生物除了对环境适应以外,还能影响环境和改变环境。

下一堂课,同学们要做一个探究活动,要用到一种仪器——干湿温度计。

(展示自绘干湿温度计挂图,介绍使用干湿温度计的方法)三、结束新课,布置作业:各小组长领取干湿温度计以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组员一起根据教材第20页中的要求,制定探究性计划,做出假设,并设计一个调查表格,把测量的数据填入表中,下一堂课我们进行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一、引言: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实行退耕还林计划呢?(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师: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

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

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

师:植物对环境有影响吗?(提示:有)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师: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地方的湿度进行了测量。

四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平均值。

(教师展示小黑板上学生设计的表格)学生活动:(略)师: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第一、二、四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第三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师: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

学生分析过程。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沉浸在讨论和分析中)师:根据四个小组对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师: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师:四个小组的假设怎样?师:四个小组测量都准确吗?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第四节生态系统教学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一个水族箱,里面生活着水生生物。

学生:记录近日所食用的食物名称。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生态系统的概念①通过观察家庭水族箱,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②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实例,如家庭水族箱。

?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朗读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生态系统的组成①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且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书中的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