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8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案5 大自然的语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5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教学过程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这四个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且材料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
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2.语言准确、严谨、生动、典雅。
本文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例如,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列出了精确的数字,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另外,生动、典雅是本文语言的又一特色。
例如,第1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给人带来无限春意;“北雁南飞”“田间草际”“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生动、典雅,富有表现力,大大增强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结束这节课,我心里很轻松,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感觉到:说明文很单调、枯燥不生动。
而本节课学生与我配合得非常好,原因是我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几幅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讲的内容中,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为物候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更多地去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我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分清举例说明的方法时,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细读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还重点品味第一段的生动语言,在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时,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两点情况。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度八年级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2.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3.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学习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学习方法:1.朗读法。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4.涵泳品味法。
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
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语设计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
声屏显示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
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
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科普说明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加强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和整合;强化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造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创作出自己的写作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感悟自然之美,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如节气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节气、物候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理解大自然语言中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了解科普说明文的写作特点;掌握课文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如节气、物候等概念;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大自然来理解其语言;结合课文内容,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节课将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举例:分析课文开头、中间、结尾各部分的作用,以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3)修辞手法运用:使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课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这些手法在描述自然现象中的表达效果。
举例:分析课文中“春风拂面”、“夏雨润物”等句子,阐述比喻、拟人手法在描绘自然现象时的作用。
2.教学难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了解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习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惊叹于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在幽幽月光里聆听乡思,在青青柳色上读懂离别,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似乎全在向诗人倾诉柔肠。
诗人,或者是有一颗诗心的人是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的,这一点我们深信不疑。
可是你知道么?其实农民更懂大自然的语言。
他们不但听得懂而且还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了上千年。
好奇吗?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意1.检查预习,学生找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2.学生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同时思考题目“大自然的语言”究竟指什么?(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有什么效果?(生动)板书。
明确:说明文在准确的前提下可以有平实和生动两种风格。
3.思考:如果你是作者,要向大家介绍物候现象,你想写些什么内容?学生先思考,试答。
再快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小组竞答。
本文为了说明物候现象,介绍内容如下:(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三、细读课文,理清结构4、寻读课文。
试根据课文,概括回答出每一部分的核心内容。
(小组合作)学生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三篇
【导语】微风轻抚,燕⼦呢喃着春的消息;烈⽇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野⾦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
⼈有语,物有声,⼤⾃然也会说话。
⾃然界就像⼀个智者,⽤他独特的语⾔向⼈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整体感知课⽂,理清⽂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章要点,提⾼语⾔概括⼒。
2、理清⽂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体会本⽂语⾔⽣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感悟能⼒。
4、学会在⽣活中运⽤物候知识,激发学⽣热爱⾃然进⽽认识和了解⾃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理清⽂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章要点,提⾼语⾔概括⼒。
理清⽂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习本⽂准确、⽣动、典雅的语⾔,体会本⽂说明⽂语⾔的⽣动性。
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 课型:讲读课 教学⼿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因为前⼀个单元已经进⾏了说明⽂的学习,学⽣对说明⽂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法已有⼀定了解。
但本单元说明⽂是事理说明⽂,事理说明⽂所遵循的是逻辑顺序,因此,在教学本⽂时应引导理清段落间的逻辑顺序。
《⼤⾃然的语⾔》⼀⽂语⾔⽣动形象,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也要让学⽣体会本⽂的语⾔特点。
全⽂⽤⼀个课时进⾏教学。
先引导学⽣分析课⽂,从总体上把握课⽂的内容和结构。
再引导学⽣对课⽂进⾏深⼊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步掌握本⽂的说明顺序和语⾔特点。
这是⼀节说明⽂阅读课,采⽤主问题教学⽅法,设计了四个主问题:⼀、默读课⽂,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在⽂中圈点勾画)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理清顺序:1、分析本⽂的说明顺序2、研读第6--10段这⼏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三、体会语⾔:1、⽂章为什么以“⼤⾃然的语⾔”为题?2、朗读1—2⾃然段,对本⽂⽣动的语⾔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5 大自然的语言
5 大自然的语言◎文化自信: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重点)◎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维能力:梳理课文,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ꎻ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重点、难点)◎审美创造:体会事理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难点)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飘逸的春柳,芬芳的夏荷,激情的秋枫,傲岸的冬梅,四季之景如诗如画,各具风韵。
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也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我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孕育”“销声匿迹”“草长莺飞”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yú)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
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等,有《竺可桢全集》。
◎背景链接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的。
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
◎文体知识事理说明文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的说明文,叫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2.目标任务二:初读课文,筛选信息。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精品教案
5 大自然的语言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提示:教师展示有关物候图片或者视频)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
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
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1.人物介绍。
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
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2.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
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目标导学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
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4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4篇)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篇1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通过学习,掌握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
(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中各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生物之间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从而增强对大自然生物的兴趣和认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大自然充满好奇。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某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存在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耐心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例分析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例的引入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掌握相关专业术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
2.教学难点:对某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的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资料,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PPT,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3.准备生物模型或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结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的生动实例,如蜂鸟的振动翅膀、蝴蝶的颜色变化等,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生物之间的交流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生物之间信息交流的种类和特点。
在此过程中,注意讲解相关专业术语,如“触角”、“信息素”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生物之间的交流方式。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5《大自然的语言》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5《大自然的语言》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声音和语言,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些声音和语言来理解大自然的奥秘。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描绘,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自然和科学的课文,对大自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大自然的声音和语言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关于大自然声音和语言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增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培养保护自然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学生对大自然声音和语言的理解和认识。
2.难点:学生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大自然的语言。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声音和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和语言,如鸟鸣、兽叫、风吹雨打等,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大自然中听到的声音和语言,并尝试解释其含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然的语⾔》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品⽂。
此⽂通俗⽣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了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5课《⼤⾃然的语⾔》课⽂原⽂ ⽴春过后,⼤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燕⼦翩然归来。
不久,布⾕鸟也来了。
于是转⼊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间草际的昆⾍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年年如是,周⽽复始。
⼏千年来,劳动⼈民注意了草⽊荣枯、候鸟去来等⾃然现象同⽓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好像在暗⽰要赶快种⾕⼦。
布⾕鸟开始唱歌,劳动⼈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
”这样看来,花⾹鸟语,草长莺飞,都是⼤⾃然的语⾔。
这些⾃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产,已经发展为⼀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来等⾃然现象,从⽽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的⽣物。
它⽐⽓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温、湿度等⽓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候条件对于⽣物的影响。
应⽤在农事活动⾥,⽐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
下⾯是⼀个例⼦。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刺槐的花期⽐1961年迟⼗天左右,⽐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019最新编辑)
5.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什么是物候及影响物候的因素。
2、学习本文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相关链接】1、题目解读以“ 大自然的语言” 为题显得奇特奇特,令人入迷。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达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会茅塞顿开。
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质上起着预告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忧如就是传达信息的“ 大自然的语言” 。
2、走近作者竺可桢 (1890 一 1974) ,是我国现代优异的科学家。
他一世在气象学、天气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成就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沥悉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讲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融 ( )化:萌()发:..序次:悬殊:翩()然:周而复始:.花香鸟语:销声匿.( )迹:3、阅读全文,快速正确地精选信息,整体掌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察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4、再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理清结构层次。
5、我的疑问(请将你的疑问写下来,准备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合作研究解决):【合作研究】一、对学,群学,小组思疑解难。
二、理清说明序次,研究说明技巧。
[ 导航 ] :说明序次有:时间序次、空间序次、逻辑序次。
逻辑序次有:由主到次、由一般到特别、由现象到实质等。
1、从全文看本文依照什么序次安排说明内容的?文章第一介绍____________ ,尔后以详细事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 ,接着说明__________,最后说明 _____________。
2、齐读第 1 自然段,想想本段主要描述了什么?是按什么序次来说明的?3、快速阅读2- 3 自然段,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序次说明的?4、精读课文 6-10 段,思虑并谈论: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序次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拓展提升】古诗中的物候现象:1、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大自然的语言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语言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大自然的语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排比句、拟人句等句子结构,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自然语言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观察大自然来预测天气?”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季节对生物的影响。
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大自然的语言。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对于这个环节的兴趣很高,讨论和实验都十分投入。但在指导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思路不够清晰。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进行交流。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于大自然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缺乏自信或表达能力。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成长,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举例解释:
-在讲解文章主题时,可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是如何描述大自然的语言?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大自然?
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学习筛选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2、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怎样将物候学一步步引出来的。
难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重中轻”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
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
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5课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种说明文,那么,这种说明文是用一种什么样的笔调来写的呢?二、解析课题1、课题:拟人手法。
2、激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三、重锤敲打“前三段”【重锤敲打“前三段”:“前三段”的发力式教学,舍得时间,耐得性子,滋味自显。
以文体为依托,辩词析句,多种朗读,侧重于正解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突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1、第一段教学:⑴朗读①自由朗读:正确朗读课文。
②指名朗读:相机进行字词教学。
衰草连天:shuāi,翩然:piān,风雪载途:zài⑵辩词析句①品味语言:积累描写四季的“四字词语”和代表性景象的抓取。
②理清分总关系:最后一句与上文的关系结合语境,重点理解“年年如是”的“是”与“周而复始”的“复”。
⑶配乐齐读:再次走进四季图,体会文艺用笔的魅力。
2、第二段教学⑴第一句:点出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⑵中间部分:①关注修辞:“传语、暗示、唱歌”运用拟人手法。
②关注标点:为什么中间不用分号,而用句号?因为类别不一样。
⑶最后一句:指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3、第三段教学⑴概括段意:结合文中频繁出现的词语来思考。
引出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⑵理解结构意图:先写自然现象再引出物候和物候学对阅读有什么好处?避免阅读枯燥,增强了阅读的可读性和舒适感,符合认识规律。
四、大而化之“中七段”【大而化之“中七段”:“中七段”的教学,重在让学生了解物候及物候学知识,通过知识提取和说明顺序的辨识即可达成。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教学难点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法学法
讲读、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一.细嚼慢咽: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作业
设计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
反思
课
题
大自然的语言
授课
班级
八(2)
授课
教师
课 型
新授课
预设
课时
总3课时,本课为第2课时
主备
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过程
方法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部编版8下语文教案5 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了解物候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关注自然现象的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赏析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品味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点拨法、朗读法。
朗读音频、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沟通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吗?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
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卓越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
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者。
著有《竺可桢文集》。
2.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翩.然(pi ān) 销声匿.迹(n ì) 连翘.(qi áo) 衰.草连天(shu āi) 风雪载.途(z ài) 3.词语解释【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课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次第】依次。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听课文录音(多媒体播放),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主要内容:说明物候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2.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3):引出并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教师小结:这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019最新编辑)
5大自然的语言看图片听大雁声音激趣导入学习目标1.认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序次。
( 重点 )2.领悟课文正确慎重、生动形象的语言,解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 难点 )3.激发热爱科学、研究科学神奇的兴趣,培养侧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 重点)作者名片竺可桢( 1890— 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平和象学的确定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开创人。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天气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背景链接本文是依照《科学大众》 1963 年第 1 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字词学习翩然()孕育()风雪载途()酷热()簌簌()物候()农谚()连翘()悬殊()纬度()经度()藏形匿影()词语讲解序次: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藏形匿影: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藏形匿影。
衰草连天:好多草枯黄衰败的样子。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况。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天气的关系。
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天气的关系。
悬殊:相差很远。
观察: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整体感知认真读课文,完成任务: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序次。
逻辑序次言章结构(1— 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4—5)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
(6—10)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11—12)物候观察研究的意义。
课文解读默读第一部分,回答以下问题: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来往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朗读第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依照什么序次来描述的?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述了一年四时丰富的物候现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时风景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教案:5 大自然的语言
5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默读全文,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重点)2.品析文章语言,学会分析事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难点)3.迁移运用,依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仿写语句。
(难点)【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语言生动、准确的科普类文章。
在内容上,文章重点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在写作思路上,文章采用逻辑顺序,结构清晰。
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在筛选信息和准确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深入探究,所以本文的学习重点是在准确筛选、理解文本信息的前提下,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说明文生动说明的技法。
为此,本节课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感知全篇—选读一段—精读一节—仿写一段”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感受探究的乐趣,并能根据自己的体验总结归纳阅读方法,进而举一反三,将体验上升到学习方法的高度。
【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特的语言更是魅力无穷。
芍药低垂,那是在歌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去来,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燕子翩舞、落叶翻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课文标题。
教师简单介绍:作者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二、出示学习任务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有四个:1.感知一篇摘一摘(内容要点)2.选读一段理一理(说明顺序)3.精读一节品一品(生动语言)4.仿写一段练一练(表达能力)三、感知一篇摘一摘(内容要点)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1.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我们知道课文是一篇讲述物候知识的文章,请同学们根据所提示的问题,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了哪些物候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说出自己提取的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内容要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
师小结:文章首先通过描绘四季变化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然后说明物候观测与农业的重要关系;接着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大自然的语言
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词语,掌握意思并学会运
用。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地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
人。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写作背景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
农作物的产量。
读准字音
翩.然(piān)孕.育(yùn)风雪载.途(zài)炎.热(yán)
簌.簌(sù)物候.(hòu)农谚.(yàn)连翘.(qiáo)
悬殊.(shū)纬.度(wěi)经.度(jīnɡ)销声匿.迹(nì)辨清字形
衰(shuāi)衰败壤(rǎnɡ)土壤
哀(āi)悲哀攘(rǎnɡ)攘除
萌(ménɡ)萌发销(xiāo)销毁
荫(yīn)荫凉消(xiāo)消失
理解词语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
这里指生长。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悬殊:相差很远。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分别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
从“绿绿的”
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新
课
展
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边读边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
2.“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如何划分?
四部分。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符合实际。
【探究说明方法】
1.下定义。
如: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更具体,更科学,更概括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的特征)。
2.打比方。
如: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观测重要性(或物候观测复杂、灵敏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3.作比较。
如: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
4.分类别。
如文中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
5.举例子。
这是运用最普遍的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举例子方法非常成功,它不但例子多,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从说明事理的需要来举例,如为了说明物候现象而举出的丰富多彩的四季变换情况;有的例子有明确的针对性,如为了说明物候的作用,作者举出北京地区在1962年因没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迟而使农业受到损害的例子。
此外,作者的举例还注意到形式的变换,不拘一格。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写
作
方
法
运
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说明条理性强。
本文谋篇布局很讲究条理性。
课文从具体现象入手,清晰而有条理地说明了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文章一开始从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并号召人们要加强物候观测。
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作者用了“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等词语,使文章显得条理分明,既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又体现了说明的科学性。
2.语言生动而准确。
课文第一段寓说明于描写之中,使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利用生动形象而又专业性的语言和诗情画意的描写,给物候下定义,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
说明时还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加以比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也写出一则物候现象。
(200字左右)
教
学
板
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特点:
说明文语言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之分,生动说明是一种形象的说明方式。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1)看题目。
说明文的题目如果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则增加了这篇说明文的生动性。
(2)抓生动的词语。
语言生动而具有概括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给文章增添了文采。
(3)分析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有时候也借助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在说明过程中,有时还要用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了拟人修辞,使文章更加生动,富有情趣。
(4)找生动的说明方法。
一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也可以增强说明的生动性,如打比方、引资料、摹状貌。
素材积累:
竺可桢的故事
竺可桢十五岁那年从故乡绍兴小学毕业,考进了上海澄衷学堂。
在澄衷学堂,他的才学没有哪个能比得上,可是他的个头和体重,却要比同龄人矮一截,轻十来斤。
他的这副单薄瘦弱的身子骨,成了同学们讥讽和嘲笑的目标。
一天,在教室的走廊上,迎面走来几个同学。
他们中有的对着竺可桢挤眉弄眼,有的故意大声挖苦:“好一个寒酸的小矮子,准活不过二十岁!”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针锋相对地回敬几句,但他又一想,谁叫我的身子骨长得这么瘦小呢!再说,一个男子汉也犯不着为一两句恶语,就跟人撕破脸皮争吵起来。
晚上,竺可桢辗转反侧,心潮翻涌:我们祖国灾难深重,人民贫穷病弱,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
现在自己也被人看不起,被骂作短命的人。
既然立志要为振兴祖国出力,那就必须首先战胜自己病弱的身体!想到这里,竺可桢霍地从床上爬起来,连夜制订了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还选了一条“言必行,行必果”的格言,抄贴在宿舍里,作为警钟,随时提醒自己。
从那以后,竺可桢每天鸡一啼就起床,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竺可桢的体质明显增强了,再也没请过一堂课的病
假。
这时候,全班同学,包括过去讥讽过他的那些同学,都异口同声称赞他是“智体并重”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