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设计】福建省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二 第2节 文化经典阅读二、《孟子》限时作业

合集下载

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三语文文化经典《孟子》阅读及训练(一)

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三语文文化经典《孟子》阅读及训练(一)

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三语文文化经典《孟子》阅读及训练(一)(卷一梁惠王上、卷二梁惠王下、卷三公孙丑上、卷三公孙丑下、卷五滕文公上、卷六滕文公下、)1、阅读下面选自《孟子》文段,回答问题。

(6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1)(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不仅要将仁爱之心施与家人,还要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身上,这样才可以达到自如地统治天下。

B、《诗经》所说的“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的道理与孟子所说的推恩是一样的。

C、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无以保妻子”造成强烈的对比,说明推恩与不推恩其结果是不同的。

D、孟子认为古时候的人大大地超过今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推销自己。

(2)“推恩”就是推行仁政,这里孟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导齐宣王?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⑤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⑥,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上》1) 【注】①安:乐意。

②梃:木棒。

③庖:厨房。

④厩:马栏。

⑤恶(wu):疑问副词,何,怎么。

⑥俑: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梃与刃”的譬喻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的“不仁”,来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

B、“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强调的是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C、文中用人们对兽相食尚且恶其残忍,来说明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对人的同情,这样来激发惠王对人民的仁心。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积累古汉语知识。

⑴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⑴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⑴了解孟子和《孟子》;⑴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

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

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课件)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舜(shùn)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百里奚(xī)孙叔敖(áo)法家拂士(bì)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经典文化阅读 《孟子》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经典文化阅读 《孟子》

1、完成孟子专题的练习
Bye-bye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2)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2、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人性问题提出什么观点?
【解答】 (1)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 则西流。
【翻译】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 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 (2)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翻译】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 的。 2、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人性问题提出什么观点? 【答】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 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 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①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 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 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②其君者 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 注)①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②后:怠慢。 (1) 翻译 (5分) ①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2分)
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 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 “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 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 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注]庄、岳:齐国街里名。
(1)把上面的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 ①欲其子之齐语也(3分) ②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4分) (2)孟子这段落话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第二、文意的理解和概括
一、 对作者整个思想体系的了解

【立体设计】福建省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二 第2节 文化经典阅读 ①一、《论语》考点整合课件

【立体设计】福建省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二 第2节 文化经典阅读 ①一、《论语》考点整合课件

(2)和而不同思想。所谓和,就是矛盾对 立面或各种不同因素的和谐结合。所谓同, 就是人为地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或人为 地去掉各种不同的因素,而强求简单的同一。 这种思想,政治上,强调缓和矛盾,既要求 人们不“犯上作乱”,又要求统治者克制私 欲;强调君臣之间交换意见,臣子对君主要 “勿欺也,而犯之”。经济上,强调“不患 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文学艺术 上,则强调善美结合,尽善尽美。
3.《论语》的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可以说是孔子“仁”的方法论, 是其思想的最高层次,主要有: (1)“过犹不及”思想。所谓过犹不及, 就是讲过头和“不及”一样有害,处理一切 事情既要反对过大,也要反对“不及”。正 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政治上,提倡“居 敬而行简”,但又反对“居简而行简”。经 济上,提倡“惠而不费,劳而不怨” (《尧 曰》) 。文艺上,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
(3) 关于“正名”思想。孔子认为:“名 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 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孔子的“正名”,就是从原西周政治结构(亦 即宗法等级结构)的观点出发,来纠正当时政 治领域中天子、诸侯、大夫这一等级序列中 名实不符的情况,以保持他所希望的“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稳定秩序。其目 的是希望在保持旧的政治结构的前提下,在 相对安定、和平的社会条件下,进行封建性 的社会变革,从而达到天下的统一。这就是 所谓的王道一统。
(2)从恢复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的目的 出发,提出行“仁”以“孝悌”为先。“孝” 即是爱自己的父母,“悌”即是爱自己的兄 弟和家族的同辈,然后广泛地爱其他一般的 人,这是对“仁”作出的进一步补充,强调 实行仁德必须从孝悌开始。 (3)从道德修养着眼,提出“仁者安仁”。 “仁者安仁”是说“仁”是一种高尚的道德, 真正具有仁德的人,他的仁德要建立于内心 信念的基础上。 (4)从道德完成,坚持真理着眼,提出 “杀身成仁”。作为仁者,必须勇敢地实践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孟子》二章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孟子》二章
怎么,哪里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
行冠礼 教导、训诲
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
告诫
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准则,标准
指丈夫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国家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
译文: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 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 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 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 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 则的,是妾妇之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国家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 路。 3.正确认识课文所反映的道理,积极进行反 思。
国家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
疏通文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
兴起,指被任用
选拔、任用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国家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遵循
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屈服,使动用法
国家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
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 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 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 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 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福建省高二语文阅读检测《孟子》尽心上1-20试题.docx

福建省高二语文阅读检测《孟子》尽心上1-20试题.docx

@2015届高二年下学期《孟子》阅读检测卷(尽^上1—20)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___(一)关键词:性善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①。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13. 1)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②而行,求仁莫近焉。

” (《孟子•尽心上》13.4)[注]①心,指本心,即善心;性,指本性。

②恕:指“恕道”,即推已及人。

1、下列关于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努力扩充善心,就可以知道人的木性是什么,进而可以顺应天道。

B、孟子认为,只要修身养性,就可以之安身立命,确保自身健康长寿。

C、孟子认为万事万物之理都具备在自我的身上,求仁也是如此。

D、努力地推已及人,是求仁的最佳捷径。

2、请结合上述文段内容,谈谈孟子关于“性善”的理解。

(二)关键词:知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①,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13.6)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13.7)[注]①无耻之耻: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一种耻辱;“之”,提前宾语的标志。

1、下列关于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如果人没有羞耻心,那么什么违法败德的事都做得出来ToB、如果能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最大的耻辱,知耻明耻,改过修弊,自然就不会再有令人羞耻的事了。

C、玩弄权谋、机变之巧的人,权位在手,名利熏心,耻对他是毫无作用的。

D、孟子还认为,连动物都要以自身不像个人而羞耻,更何况真正的人呢?2、请结合上述语段,谈谈“知耻”的作用。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

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

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

见且犹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尽心上》13.8)1、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孟子见梁惠王》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孟子见梁惠王》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孟子见梁惠王
作者:孟子
学习目标
了解回顾 孟子其人其思 想观点
积累文言重 点实词虚词、 词类活用及特 殊句式等知识。
掌握孟子 的说理艺术, 情感态度及 价值观。
感知孟子 的义利观,体 会其对现代社 会的借鉴意义。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 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 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子杀父,臣杀君,曰弑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
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杀害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 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从 一万里取一千,从一千里取一百,不能说不多了。
如果
满足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
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 先
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如果轻视义而重视利,那么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会满足。没有讲求‘仁’ 却 抛弃他的父母的,没有讲求‘义’ 却轻视他的国君的。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 何必说‘利’呢?”
仁 政 思 想
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
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
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高二语文暑假作业 选修诸子散文阅读--《孟子》选读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暑假作业 选修诸子散文阅读--《孟子》选读 Word版含解析

《孟子》选读一、《孟子》解读民为贵可见孟子说夏桀殷纣贼害仁义,所以是独夫,所以可杀,跟“民为贵”的思想正是息息相通的。

因为践履仁义是赢得民心的根本,所以桀纣贼害仁义便使他们丧失了民心,终至丧失了天下。

这样,说天子贼害仁义就可杀,就有了天子丧失民心就可杀的意思了。

在这里,“民为贵”的思想表现得非常有力。

孟子时时告诫统治者,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并且以天下万民的忧乐为忧乐。

1.孟子“民贵君轻”“诛一夫”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的思想意义和实际境遇。

2.说说在孟子理想中的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下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注]:容光:水的空隙。

(1)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②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2)孟子说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学习道理?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离娄上》)(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说:“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双亲最重要。

守护谁最重要?守护自己最重要。

”守护自己的意思是守护自身的操守,不失去白己的节操。

B.孟子欣赏不失去自己的节操而又能侍奉父母的人,对那些失节而侍奉父母的人是鄙弃的。

在孟子看来,“孝”固然重要,但“守身”更重要。

C.孟子对失节而能侍奉父母的人并不是鄙弃的,只是说没听说过而已,在孟子看来,“事亲”足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孝”比“守身”更重要。

D.孟子既肯定“事亲”,也肯定“守身”。

高二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孟子》专题训练

高二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孟子》专题训练

高二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孟子》专题训练高二文化经典《孟子》专题训练二(二)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

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

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

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

’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

②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

(1)从选段看孟子认为讨伐燕国,但必须由“□□”去讨伐,杀人犯该杀,但必须由“□□”去杀,如果一个无道的国家去征伐另一个无道的国家就叫“□□□□”。

(2)孟子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杀人犯可以杀掉么?为什么?(三)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④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①诚:真是。

②熄:同“息”。

他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

③冠:男子承认后戴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承认的帽子;命之:主持典礼,给予训词。

④女:同“汝”。

⑤淫:乱;移:变;屈:挫抑。

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节,威武不能挫其志。

(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称不上“□□□”是因为他们“□□□□,未能“□□□□□□”。

(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四)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1)一个人丧失本心叫“□□”,把本心找回来就叫“□□”,“哀哉”指的是“□□□□□□□”(2)孟子的“求放心”和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意义有无差别?(五)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部编孟子二章ppt

部编孟子二章ppt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 动: 忍: 曾: 不能:
用(这样的方法)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有的才能。
用这些办法
使…惊动
使…坚韧使…坚强
同“增”,增加
不具备的才能
《孟子》两章
01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要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
字词小结
古今异义。

【立体设计】福建省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二 第2节 文化经典阅读 ②二、《孟子》考点整合课件

【立体设计】福建省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二 第2节 文化经典阅读 ②二、《孟子》考点整合课件

之”,“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教 化可以使人“明人伦”,懂得“孝悌忠信” 的道理,从而达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企图采 用这种“亲亲”、“长长”的措施缓和社会 矛盾,保证社会和谐,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 长远利益。 3.“王道 ”政治是孟子仁政学说中国家 政治的最高理想。 “王道”意旨代表符合道德要求的政治秩 序,后经孟子发展成为儒家政治理想的集中 表达,他把法家的以法治国、以力服人、用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 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 第①句注意“行”、“藏”等词的落实,第 ②句注意“由”、“道” 等词的落实。第(2) 问要注意同为儒家圣人,孔子与孟子在处世 态度上的细微区别。将《论语》和《孟子》 相结合进行观点比较,要求考生综合能力更 强,体现了考题的新意,也是一种最佳的命 题方式。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 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 人的处世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政者王”。他深信“仁者无敌”,大力提 倡以德服人的仁政,极力反对武力服人的霸 政 , 积 极 主 张 “ 有 德 者 执 政” 、 “ 保 民 而 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所以,凡 是不以“王道”治国者,便被他视为“罪 人”,给以猛烈抨击。孟子还主张把伦理与 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 治的根本,“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由修身、齐家、治国,到平 天下,以天下一家,世界大同为最高理想。 4.“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 础。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孟子》二章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孟子》二章
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 被起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救出来并受 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百里奚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国家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
所以天上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 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 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 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 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 他所没有的才能。
国家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
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 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 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 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 警觉,居安思危非常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 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国家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
内容探究
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 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由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 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国家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
再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①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 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 是全文的重点;②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 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③最后提出 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之幼。
国家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
走近作者
作者 孟子 名 轲 字 子舆 朝代 战国
著名思想家、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 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尊称为“亚圣”,
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作品 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风格
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代表 作品
《孟子》
国家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
怎么,哪里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

福建省东山二中高三语文“文化经典”《孟子》专题突破与提升素材 新人教版

福建省东山二中高三语文“文化经典”《孟子》专题突破与提升素材 新人教版

东山二中2011届高三“文化经典”《孟子》专题突破与提升(供优生辅导之用)(一)《孟子》中的主要思想观点一、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兼并战争,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二、民本思想(1)政治①君民关系:主张“民贵君轻”,指出人民才是最根本的。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子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保证政治的稳固。

土谷神只有保佑人民,其设立才有意义。

如果国君无道,危及国家的存在,那就应该换掉国君;如果祭祀很周到,还发生旱涝灾害,就应该废置社稷。

唯有人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不能丧失,所以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②民意即天意:他主张限制君权,认为从圣人到民都是同类,人在“类”的面前一律平等;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这就提高了普通人的地位,论证了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特点;极力反对为人君主者大肆扩张并滥用自己的权力,主张从阶级的利益出发,对此加以适当的限制,“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异位”;主张君主与臣民之间在人格上的对等,“君之视民为手足,则臣视君为心腹;君之视臣为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为寇仇。

2021年届高考语文孟子专题复习

2021年届高考语文孟子专题复习

2021年届高考语文孟子专题复习语文____年高考复习专题 ____年高考复习专题语文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考试说明》《____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考试说明》明确了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考查的能力要求:考查的能力要求:1、考查不能偏难偏专,要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考查不能偏难偏专,内容的理解。

内容的理解。

2、要求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要求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

并进行分析和概括。

考题分析:考题分析:1、对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用单项选择题的方、对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式考查,其选择项具有提示和导读功能,帮助我们理解原文,提示和导读功能式考查,其选择项具有提示和导读功能,帮助我们理解原文,降低了文化经典文本阅读的难度,能力层级为B. 降低了文化经典文本阅读的难度,能力层级为 2、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和评价,用简答题的方式考、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和评价,查,能力层级为C. 能力层级为语文亚圣孟子亚圣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治家、教育家。

名轲,邹 ( 今山东邹县 ) 人。

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的后裔,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子思的门人,之孙子子思的门人,是儒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

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

为了实孟子曾周游列国,现抱负,孟子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但始终得不到重用。

道” , 但始终得不到重用。

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去世。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被尊奉为“亚圣” 响,被尊奉为“亚圣”。

语文孟府孟庙语文孟母三迁断机教子昔孟母,择邻处。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三字经》语文一、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性善论” 性善论础。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孟子说:人性之善也,之就下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①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①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②,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③,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民之秉彝也,好是懿德。

”(《孟子·告子上》)②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尽心上》) 【注】①蓰:五倍。

②蒸民:众民。

③彝:常。

(1)下列对以上两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具备了仁义礼智的本质,“善”是“在我者”,而非“在外者”。

B.孟子认为,按人们的性情是能够为善的,而有的人变得不善,不是天生资质的罪过。

C.文中孔子对《诗经》的赞叹说明,孔子也认为万物皆有其本然,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

D.孟子所说的“在外者”指的是诸如功名之类身外之物,即便求之有道,毕竟受“命”的支配。

【解析】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恐怕懂得大道呀!所以事物必定有法则规律,民众把握了常规,故而崇尚那美好的德行。

”此话并不能说明他也认为“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

【答案】 C(2)综合两段内容,请简要谈谈你对孟子所说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主张人要向自身探寻这些美德,并且坚持不舍,就会成就“懿德”;而如果舍弃了,就可能沉沦为不善之人。

示例二:孟子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仁义礼智”是人本身具有的,而不是外部给予的,对它的探求,如果寻求就能得到,舍弃就会失去,那么对“仁义礼智”的探求就属于有益于得到的探求。

【参考译文】①孟子说:“按人们的性情是能够成为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善。

至于成为不善,不是资质的罪过。

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

同情之心属仁,羞耻之心属义,恭敬之心属礼,是非之心属智。

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面注入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去领悟罢了。

所以说,求索就得到,放弃就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就是没能充分发挥他们资质的缘故,《诗》说:‘上天生育万民,事物都有法则。

民众把握常规,崇尚美好品德。

’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恐怕懂得大道呀!所以有事物必定有法则,民众把握了常规,故而崇尚那美好的德行。

’”②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

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邹与鲁讧①。

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③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⑥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讧:交战。

②穆公:即邹穆公。

③转:弃尸的意思。

④慢:轻慢。

⑤残:残害。

⑥尤:责备、归罪。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

孟子认为这根本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

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

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解析】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

【答案】 C(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

【答案】贤明的君主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这种情况在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

“你不仁,我不义”和“你仁我义”情况的产生,都是原先善恶的回报。

【参考译文】邹国与鲁国发生争斗,邹穆公就问孟子:“我有管理的官员被打死三十三人,而民众却没有一个死的。

要是杀了这些民众,又不能杀那么多;不杀吧,又恨他们眼看着长官被杀却见死不救,要怎样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在灾荒的岁月里,您的百姓中年老体弱的大批死亡而被弃尸于山沟中,年轻力壮的人四散逃荒,有近千人;而您的粮仓积满,府库充足,有关的官员却没有报告您,这就是居上位者残害下面的百姓。

曾子说过:‘切切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

’所以老百姓如今有机会回报了。

君王您不要求全责备。

君王您施行爱民的政策,这些老百姓就会亲近上级官员,甘愿为长官献出自己的生命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

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

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

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为王诵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公孙丑下》)(1)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

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作主张,为什么不辞职?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答案】 D(2)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

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参考译文】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 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

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 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

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哪儿眼看着牛羊饿死呢?”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

”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

”(孟子)给齐王复述了一遍他与孔距心的谈话。

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②,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注】①或:同“惑”,怪。

②数:技艺。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大王资质虽然不够聪明,但这不值得让人感到奇怪。

B.本段话用了“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诲弈” 两个比喻进行论证。

C.由于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因此必须好好地规劝他闭门思过。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弈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技艺远不如前一个学弈者。

【解析】大王的问题出在治理国家没有集中精力,不够专心。

文中无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之类的信息。

【答案】 C(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孟子说的也是和上面一段话同样的道理,请你结合孟子所说的两段话,谈谈自己的认识。

【参考译文】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

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

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比:替,为。

一:全,都。

洒:洗刷。

③易耨:及时除草。

易,疾,速,快;耨,除草。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梁惠王与孟子谈论如何治理国家的一段经典对话,梁惠王向孟子请教雪耻图强的良方。

B.孟子就施行仁政提出减轻百姓负担来发展生产和重视教化这两个方面的建议。

C.纵观全文,梁惠王问的是如何报仇雪恨,而孟子却避开了梁惠王的问题,大谈施行仁政,使得他们谈话的话题最终未达成一致。

D.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