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语用题专题复习——传统文化专辑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八 传统文化创题课件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八 传统文化创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a66c22c84254b35effd3460.png)
12/8/2021
第四页,共三十二页。
解析 题目提示对联悬挂在“杜甫草堂”,即对联要体 现杜甫的人生经历或精神特质,并表达尊敬、缅怀之情。① 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庐岳”即庐山, “隐”即隐居。“别有天地”符合《桃花源记》的意境。此 联是劳鸣勋题桃花源的对联。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 补蜀风:“十年幕府悲秦月”,是对杜甫在成都十年的幕府 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痛心疾首、 哀婉叹息的总结。“一卷唐诗补蜀风”指出诗人希冀用一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
A.小梅香里黄莺啭,垂柳阴中白马嘶。 B.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 C.学语莺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绿杨枝。 D.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2/8/2021
第八页,共三十二页。
解析 首先,观察漫画构图要素,把握其体现的意境; 其次,分析选项,找出适合漫画意境的诗句。漫画内容:画 面上有一艘小船,船家拿着长篙等待来人上船,准备开船。 向远处走去的二人,走向小船,背后留下串串脚印。二人上 方是一棵垂柳,柳枝上立着一只黄莺,黄莺脖颈向前伸出, 张嘴啼鸣,仿佛与行人相识,似是在问询行人去处。A.漫画 中并无“白马嘶”。B.漫画中并无“平桥”,且“归来”与 漫画不符。C.“飞未稳”“斜坠”与漫画不符。D.“浑相 识”“欲别频啼”契合漫画意境。
12/8/2021
第十八页,共三十二页。
考向二 诗歌
例 2 [2016·江苏高考]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 境的一项是( )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 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 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 的古人。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285c6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6.png)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一、请判断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并指出错误之处。
1.①给事中,为加官名,加此号得以出入宫禁,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
②国,战国时公卿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家,古代卿大夫的统治区域,国家,“国”和“家”的合称。
③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后来成为一州的军事长官。
④首辅,明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代典制中虽未明文规定其名,但习惯上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⑤明经,汉代察举制中选举官员的科目之一,由于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名。
⑥搢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
⑦河朔,泛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
相传汉武帝曾在此建立城池,名为朔方。
⑧章句,章节句子;也指研究分析古书章节句读。
⑨举子业,即举业,指科举时代为应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以后也专指八股文。
⑩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⑪疏,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的一种文书。
⑫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即采邑。
⑬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汉时多用于庄重场合。
⑭博士,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也指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后世沿置。
⑮羽林:指汉代禁卫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为皇帝护卫。
⑯考课,是对在职官吏的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⑰谥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⑱幕客,幕府中的僚属,因古代以西东分宾主,故又称“西宾”“西席”,主人称为“东家”。
⑲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
⑳言官,封建官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考核评定各级官吏的得失。
○21邸报,汉唐时的地方长官,皆在京师设邸,邸中传抄诏令奏章之属,以通报诸侯、藩镇。
后世又称朝廷的官报为“邸报”。
○22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高三语文语用题专题复习——传统文化专辑
![高三语文语用题专题复习——传统文化专辑](https://img.taocdn.com/s3/m/c02de1bb19e8b8f67c1cb9f9.png)
高三语文语用题专题复习——传统文化专辑1.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①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②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③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④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A. ①中秋②除夕③端午④元宵B. ①中秋②元宵③重阳④七夕C. ①重阳②七夕③端午④元宵D. ①重阳②除夕③元宵④中秋2.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下列诗句中没有表现春节习俗的一项是()A.儿童却立避其锋,当街击地雷霆吼。
B.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屠。
D.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3.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元宵七夕重阳春节B.春节中秋端阳除夕C.元宵中秋清明元旦D.元旦七夕重阳元宵4.下列为中国传统节日所编写的对联,对应恰当的一组是()①入酒菊香由我醉,向秋山色带云看。
②柳枝袅袅报春意,杏花团团念祖恩。
③芳草美人屈子赋,冰心洁玉大夫诗。
④高天冬去苏万物,大地春回放百花。
A.①七夕节②重阳节③寒食节④春节B.①重阳节②清明节③寒食节④元宵节C.①重阳节②清明节③端午节④春节D.①中秋节②重阳节③端午节④元宵节5.“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 岁B.70 岁C.100 岁D.141 岁6.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复习+课件36张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复习+课件36张](https://img.taocdn.com/s3/m/f8fa0861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d.png)
真题演练 2023全国乙卷
原文: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 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祓阴而 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 如?”群臣皆曰:“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 内容。从内容上划分,古代文化常识大致可划分为九大类别:姓名称谓、宗法礼俗、古代官制、 教育科举、天文历法、古代地理、文学艺术、历史人物、古文特有词汇。
(一)文化常识复习“三方法” 文化常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要点繁多而复杂,这就要求广大考生能够结合 考情有效把握复习方向,明确知识要点所在,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 1.紧扣教材,抓住重点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中学语文教材始终是我们展开复习的根本。立足教材、紧扣教 材是我们高考取胜的不二法门。 2.强化训练,整理笔记
(2)文体记忆法:教材所选的古文篇目,一般都是按“语录体、编 年体、国别体、纪传体”这四种文体优选出来的。《论语》,语录体,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20篇;《春秋》《左传》《资治通 鉴》,编年体,是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国语》《战国策》,国别 体,是分国叙述的记言史书;“二十四史”,纪传体,是记载帝王、诸 侯、社会各界著名人物事迹的巨著,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他均 为“断代史”。
2024届高三备考之
文化常识复习
学习目标
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化常识基本知识 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化常识判断能力。
考点解读
苏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 三专题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落实应用板块试题 及详解答案
![苏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 三专题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落实应用板块试题 及详解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a13c2bf111f18583d05a31.png)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0课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落实应用板块试题苏教版必修3(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筛.选(sāi)时髦.(máo)一大摞.(luò)B.威慑.(shâ) 神赐.(cì) 贬褒.不一(bǎo)C.媲.美(pì) 咀嚼.(juã) 一蹴.而就(cù)D.蜕.除(tuì) 烙.印(luò) 相互攻讦.(jiã)解析: A项,筛shāi;B项,褒bāo;D项,烙lào。
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妥善斑驳陆离有史可缉B.钳制抱残守缺刮垢磨光C.自戕消声匿迹与时具进D.急据不堪设想孤芳自赏解析:A项,有史可缉—有史可稽;C项,消声匿迹—销声匿迹,与时具进—与时俱进;D项,急据—急剧。
答案:B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组是( )①回首这十年来,互联网可谓经过了风云________,回想起最初的网络,老网民们都觉得有些陌生了。
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________,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
③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________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
A.变幻捉摸从而 B.变幻琢磨因而C.变换琢磨从而D.变换捉摸因而解析:“变换”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变换”的发生一般是可以控制的;“变幻”多指自然界或社会上那些没有规律、不可预期、难以控制的变化。
“捉摸”多用于不确定的说法;“琢磨”原意是对玉石的雕刻和打磨,后来引申为加工文章使之精美或要弄清一件事,翻来覆去地思考、推敲。
“因而”表示推论因果关系,根据上文所说的原因或者条件推出结果或者结论;“从而”表示根据前面所说的条件或者原因进行进一步的行动。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 专题高考传统文化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 专题高考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3e42653561252d380eb6e42.png)
第五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解析:选 B。A 项,“失陪”,客套话,表示不能陪伴对方,这 里用错了对象。B 项,“璧还”,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 品。用于此处正确。C 项,“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 句子中称别人的家,不得体。D 项,“千金”,敬辞,称别人的 女儿。此处用于说自己的女儿,不得体。
第五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1.(2018·高考全国卷Ⅰ)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 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 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 7 月 15 日开始施工。施工 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 住宿。望大家配合。 答:
第五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教育部公布的《2018 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中明 确提出高考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充分发挥高考命 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依据这个要求, 20言文阅读、名句默写等。尤其是第 20 题,意在引导考生 对日常生活中语言交际和传统文化礼仪的关注。作为高考语文的 实验田,语言应用题部分会是考查传统文化内容的重要平台!本 专题全面突破语言表达题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的七种类型,以得 体为主,从“四看一用一转述”入手突破语句得体题,注重积累, 提供知识清单,供同学们识记、运用。
栏目 导引
第五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本题给出的是某 报社一则启事片段,明确题目中“五处词语使用不当”的提示, 注意从书面语的使用以及词语的搭配、得体、感情色彩等方面 考虑。本则启事中,“参加者”与“重大事件”搭配不当,应将 “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参与者”;“打探者”用语不庄 重,应改为“知情者”;“关爱者”与“社会热点”搭配不当, 应将“关爱者”改为“关注者”;“征询”与“线索”搭配不当, 应将“征询”改为“征集”;“等着”用语口语化,应改为“期 待”或“等待”。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十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6f143d02020740be1e9b8c.png)
考点集训十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时间:120分钟满分:127分)(67分)1.(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___________”一句的注释。
(2分)(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夫以百亩之不易[注]为己忧者,农夫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 【注】易:修治,耕种。
(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2015·北京卷)《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素材:传统文化专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素材:传统文化专题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571b460b4c2e3f572763bc.png)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素材:传统文化专题阅读①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力求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春节之际,催动无数人返乡脚步的,也正是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从教育部提出“书法进课堂”,到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从语文教材中加大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比例,到各种以传统文化建设乡村的实践……越来越多人饮水思源,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追寻文化水脉、瞩望文化复兴。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想象共同体”的地基和屋顶,都因文化而来。
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滋养“不虚、不私、不妄”的真情;以古代典籍中的典故、名句,讲述治国理政的道理;要求“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念兹在兹,正是因为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因而视之为“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喻之为“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
毋庸讳言,我们有过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困惑与犹疑。
中国历史上,有“三晚”之说——晚周、晚明、晚清,都是社会文化断裂期。
1842年,英军陈兵南京城下,中国被抛入“全球时间”。
在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经抗争、变法,经革命、战争,经建设、改革,不到200年时间里,中国文化经历着剧烈的变革。
及至今日,面对传统,人们往往有“雾里看花”之惑;面对世界,又难免有“乡愁何寄”之困。
在不少人那里,“中国风”不过是丝绸、水墨、大屋檐的符号堆砌,节日的行礼如仪敌不过电商促销的广告,人际的传统美德被消费社会的物质战车甩在身后。
在现代化的轨道上疾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游弋,我们急需重新定义自身。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
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借助现代技术,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五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4 专题四 传统文化(含得体)教师用书-人教版高三全册语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五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4 专题四 传统文化(含得体)教师用书-人教版高三全册语](https://img.taocdn.com/s3/m/d933e10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c.png)
专题四传统文化(含得体)——淡妆浓抹总相宜,举止言谈讲礼仪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成语、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故事(典故)、射覆、酒令、歇后语、文学常识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包括传统历法(节气)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等。
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中明确提出高考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依据这个要求, 2017年高考语文命题材料的选取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
比如,文言文阅读、名句默写等。
尤其是第19题通过语言得体的考查,意在引导考生对日常生活中语言交际和传统文化礼仪的关注。
作为高考语文的实验田,语言应用题部分会是考查传统文化内容的重要平台!本专题全面突破语言表达题中表达出的传统文化的七种类型,以得体为主,从“四看一用一转述〞入手突破语句得体题,注重积累,提供知识清单,供同学们识记、运用。
1.(2017·高考全国卷Ⅰ)以下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解析:选A。
A项,舍弟:谦辞,称自己的弟弟。
B项,献丑:谦辞,用于表演技能或写作的时候,表示自己的能力很差。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主题练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主题练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c5855733d4b14e852468d7.png)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主题练【主题解说】中华传统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以儒家文化为核心。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某些传统文化几近消失。
如何看待这种传统与现代既融合又矛盾的现象,如何保持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弘扬这种文化,是现代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文学作品需要表现和阐释的重大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豆腐阿城孙福九十多岁去世,去世时略有不满,不过这不满在孙福的曾孙辈看来是老糊涂了,他老人家要吃豆腐渣。
做豆腐是先将黄豆,大豆,或黑豆磨成浆。
你如果说,老孙,这黄豆和大豆不是一种豆子吗?孙福就先生一下气,然后不生气,嘟囔着说:懂个什么。
豆子磨成浆后,盛在锅里掺水煮,之后用布过滤,漏下的汁放在瓦器里等着点卤,布里剩下的就是豆腐渣。
豆渣是白的,放久发黄,而且发酸变臭,刚滤好时,则有一股子熟豆子的腥香味儿。
豆渣没有人吃,偶有人尝,说,磨老了,或者磨嫩了。
磨老了,就是磨过头了,细豆渣漏过布缝儿,混在豆浆里,这样子做出的豆腐里纤维多,不好吃。
磨嫩了,就是豆子磨得粗,该成浆的没成浆,留在豆渣里,点浆成豆腐,豆腐当然就少。
磨嫩了就需要查查磨。
掀开上磨扇,看看是不是磨沟儿磨浅了,或有残。
磨沟儿磨浅了,就要剔沟儿。
残了不好办,要把磨扇削下去一层,再剔出沟儿来。
做豆腐最难的是点卤。
人常说,画龙难点睛。
孙福说,那又什么难?画坏了,重画就是了,豆腐点坏了,重来不了,糟蹋一锅。
点卤前,豆浆可以喝,做豆腐的师傅常常喝豆浆,却不一定吃豆腐,道理在豆浆养人。
浆点好卤,凝起来,颤颤的,就是豆腐脑儿。
凝起来的豆腐脑儿也在布里,系好,放重物压,水慢慢被挤出布外,布里就是豆腐了。
压久了,布里的是豆腐干儿。
打开布豆腐还是热的,用刀划成一块一块。
高三必修高三语文PPT课件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复习共53页
![高三必修高三语文PPT课件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复习共53页](https://img.taocdn.com/s3/m/a541342105087632301212e0.png)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讲义:第三板块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讲义:第三板块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4f38e3da38376baf1fae5a.png)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学前启动真题体验——试考题·明考向1.(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
②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答:解析: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盛年之时曾梦见他,欲行其道。
且孔子自称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周文化的重任,却因自身衰老而“不复梦见周公”。
“梦见周公”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参考答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答:解析:这则材料在于说明德更重要还是才更重要,也就是德与才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华,但如果“骄且吝”,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说明孔子在德与才之间更看重德。
参考答案: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论语·述而》) 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假使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论语·泰伯》) 2.(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语用题专题复习——传统文化专辑1.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①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②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③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④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A. ①中秋②除夕③端午④元宵B. ①中秋②元宵③重阳④七夕C. ①重阳②七夕③端午④元宵D. ①重阳②除夕③元宵④中秋2.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下列诗句中没有表现春节习俗的一项是()A.儿童却立避其锋,当街击地雷霆吼。
B.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屠。
D.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3.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元宵七夕重阳春节B.春节中秋端阳除夕C.元宵中秋清明元旦D.元旦七夕重阳元宵4.下列为中国传统节日所编写的对联,对应恰当的一组是()①入酒菊香由我醉,向秋山色带云看。
②柳枝袅袅报春意,杏花团团念祖恩。
③芳草美人屈子赋,冰心洁玉大夫诗。
④高天冬去苏万物,大地春回放百花。
A.①七夕节②重阳节③寒食节④春节B.①重阳节②清明节③寒食节④元宵节C.①重阳节②清明节③端午节④春节D.①中秋节②重阳节③端午节④元宵节5.“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 岁B.70 岁C.100 岁D.141 岁6.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7.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
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A. 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B. 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C. 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D. 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8.下列地名“江阴”“汉阳”“衡阳”“华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长江南岸、汉水的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B. 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北边、华山的南边C. 长江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D. 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南边9.中国古代文化中定义的“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
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古代的“史圣”“医圣”“书圣”“画圣”“茶圣”“诗圣”分别是()A. 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B. 司马迁、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C. 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张仲景D. 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张仲景、王羲之10.清代张鹏翮撰写的三苏祠的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其中“千古文章四大家”中“四大家”是()A. 韩愈、欧阳修、苏轼、王安石B. 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C. 柳宗元、欧阳修、苏洵、王安石D.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11.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即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②“庆历四年春”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④“天启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④⑤12.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下面关于“月相纪日法”用法分析正确的是()①《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望”阴历三月十五日。
②《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晦朔”,晦:阴历每月初的一天;朔:阴历月末的一天。
③《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阴历七月十六日。
④“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
”“朔日”指六月初一至初九。
⑤“道光元年辛巳冬十月朔五日”,“朔五日”指这个月初五。
⑥“正月晦日巷死。
”“晦日”,正月末的一天。
⑦“宋嘉定宁宗八年乙亥四月朔四日”,“朔四日”指这个月初四。
A. ①③④B. ②⑤⑥C. ③④⑦D. ③⑤⑦13.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下面对传统节日习俗描述正确的是()A.寒食禁火、祭祖扫墓、踏青插柳——重阳节B.扫尘守岁、爆竹门神、祭祀神佛、祭奠祖先——清明节C.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春节D.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端午节14.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
其中“三教”通常是指()A. 儒教、道教、佛教B.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C. 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D. 儒教、基督教、佛教15.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下面关于传统节日描述正确的是()A.七夕节,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以乞巧为主。
B.上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C.清明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以禁烟、冷食祭日为主。
D.中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16.下面关于“桃李”、“巾帼”、“须眉”、“伉俪”、“布衣”含义理解正确的是()A. 男子、夫妻、百姓、学生、妇女B. 妇女、男子、夫妻、百姓、学生C. 学生、妇女、男子、夫妻、百姓D. 夫妻、百姓、学生、妇女、男子17.古代散文中很多地理名称与现代地理名称含义不同,对下面句子的古代地理名称理解正确的是()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山东”是指“泰山以东”。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南、河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C.“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关中”是指“潼关以西”地区。
D.“以攻山西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山西”是指“泰山以西”。
18.中国封建社会有三大选官制度,分为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下列材料中体现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理解正确的是()①《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晋宣帝集》有司马懿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议:“案九品之状,诸中正即未能料究人才,以为可除九制,州置大中正”。
③《旧唐书•房玄龄》载:“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
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A. ①察举制②科举制③九品中正制B. ①九品中正制②察举制③科举制C. ①察举制②九品中正制③科举制D. ①科举制②九品中正制③察举制19.用典,也就是用事,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下面诗句运用的典故理解恰当的是()①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惭?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④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⑤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 杨得意、钟子期、周公、刘裕、五丁开山、曹操B. 杨得意、钟子期、刘裕、周公、五丁开山、曹操C. 杨得意、钟子期、刘裕、曹操、五丁开山、周公D. 杨得意、钟子期、曹操、刘裕、五丁开山、周公20.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化正确的一项是()A.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除:免除授职。
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传》)——拜:改任官职。
C.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D.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张衡传》)——出:出任京官。
21.下列诗词描写的内容与江苏地域无关的一项是()A.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D.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22.下面关于“桑梓”“社稷”“烽烟”“桑麻”“汗青”含义理解正确的是()A. 战争、农事、史册、家乡、国家B. 国家、战争、农事、史册、家乡C. 家乡、国家、战争、农事、史册D. 史册、家乡、国家、战争、农事23.对《欧阳文忠公文集》、《诚意伯文集》、《杜工部集》、《柳河东集》、《李太白全集》、《惜抱轩诗文集》这几部作品集命名理解正确的是()A. 谥号式、封号式、官爵式、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B. 封号式、官爵式、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谥号式C. 官爵式、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谥号式、封号式D. 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谥号式、封号式、官爵式1.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①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②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③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④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A. ①中秋②除夕③端午④元宵B. ①中秋②元宵③重阳④七夕C. ①重阳②七夕③端午④元宵D. ①重阳②除夕③元宵④中秋2.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下列诗句中没有表现春节习俗的一项是()A.儿童却立避其锋,当街击地雷霆吼。
B.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屠。
D.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3.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元宵七夕重阳春节B.春节中秋端阳除夕C.元宵中秋清明元旦D.元旦七夕重阳元宵4.下列为中国传统节日所编写的对联,对应恰当的一组是()①入酒菊香由我醉,向秋山色带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