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指南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盛会,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
一、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二、竞赛资格及作品申报1.参赛资格:凡具有我校正式学籍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均可报名参赛。
2.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不含文学、历史两个学科)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成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3.参赛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形势自行拟定。
4.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进行评审。
5.参赛作品须经作者本人或集体申报,有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6.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及历届“挑战杯”竞赛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三、竞赛奖励1.学校第五届“挑战杯”大赛分自然科学类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三类。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评审规则
附件2竞赛章程(经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省级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五条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
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1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
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若干名。
获得3次“挑战杯”的高校将获得持续担任组委会副主任成员的资格。
第七条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1. 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
2. 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 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 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
秘书处设秘书长、副秘书长若干名,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
第九条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立项指南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立项指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立项指南一、“挑战杯”竞赛简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国内著名高校和新闻媒体单位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每两年举办一次。
竞赛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其目的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发掘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并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使比赛的成果真正为广大大学生接受和享用。
自1989年以来,“挑战杯”竞赛规模发展到包括全国所有重点高校在内1000多所内地高校,以及港澳台、新加坡的20多所高校,先后共有200多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加了此项赛事。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项竞赛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93年,江泽民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后成功举办了十一届赛事,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跨世纪的创新人才,并日渐成为我国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展示主办高校所在地区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平台。
从第十届全国“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开始,邀请全世界的青年大学生共襄盛会,使“挑战杯”走向世界。
“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为一项综合性、全国性的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反映了高校教学水平和师生的科研水平,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导向和理念,随着国家“科教兴国”主战略的深入实施,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口号,“挑战杯”赛事在高校人才的培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日益突显出来,成为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指南
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草案)第一章总则第三章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第十六条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第十七条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第十八条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 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二十条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第二十一条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限报一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l件。
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委会办公室。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说明
12件作品参加省挑战杯。
13
Logo
参赛作品的准备及相关要求
❖ 完整的参赛作品包括哪些材料? ❖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申报书+学术论文+支撑材料” 注意事项: 1、学术论文必须为中文,采用规范的论文写作格式,包括标 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含前言、试验方法、过程、结果、 讨论、结论等),字数在8000字以内。 2、支撑材料可包括已经发表的论文(论文作者要与作品作者 相匹配)、与学术论文内容相关的照片、图片。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 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 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内。
5
“挑战杯”简介
Logo
❖ 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 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 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 得超过两人;
❖ 参赛作品数量:
Logo
湖南竞赛:
至多十二件,各门类作品应有适当比例。每人限报一件,每类 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申报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 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研究生作品总数的1/2。
全国竞赛:根据省级竞赛成绩进行推荐,主要是特等奖及部分一 等奖的作品
8
“挑战杯”简介
Logo
❖ 相关奖励:
“挑战杯”简介
❖ 湖南省竞赛: 设特、一、二、三等奖,奖项比例分别为5%、10%、
30%、55%。 政策:竞赛以计算学校团体总分进行排名。授予总分第一名的为
挑战杯参赛指南
六、比赛进程及各阶段的要求一、开题参加“挑战杯”竞赛,你得从选择一个题目入手。
从现在开始,利用你已掌握的知识和你敏锐的头脑,挖掘你感兴趣的学科中有科研价值的课题。
(一)“挑战杯”竞赛的参赛作品类别: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理、工、农、医类学术论文)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及地球科学等)、工(包括石油、化工、机械、仪器仪表、电工、电子、电信、自动化、计算机、建筑、交通运输、轻工业、手工业、动力、环境、劳动保护、土木工程、能源、材料等)、农、医题目示例: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中的应用研究碳分子筛变压吸附提纯氮气含氟液晶化合物的形成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参赛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专业。
作品应尽可能地结合社会实际。
题目示例:名牌战略案例分析中国私企二次创业管理体制问题的调查研究建立抑郁症学生的朋辈支持系统——关于大学生对抑郁症态度的调查与思考3.科技发明制作(包括化工、机械与控制、计算机、电工、电子、电信、农医等)科技发明制作 A 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科技发明制作B类:指制作投入较小,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题目示例:沥青基球状活性炭制备炭肾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微型反应器液晶参数综合测试仪要知道,一个好的选题,在“挑战杯”的成功中占有重要的份量。
在本指南的后面,列出了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的标题以及一些参考题目,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最好把你的想法和老师沟通一下,征求老师对于该课题的意见。
如果需要实验条件,可先与学院联系。
(二)“挑战杯”对参赛者以及参赛作品的资格的要求:1.对参赛者的身份要求:凡2011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并尚在校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可申报作品。
2.对作品内容的规范:参赛作品必须是距申报日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附件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五条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
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
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获得三次“挑战杯”的高校将获得持续担任组委会副主任成员的资格。
第七条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和评审规则;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
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参加挑战杯的规则
第一章走进“挑战杯”一、挑战杯(一)认识“挑战杯”“挑战杯”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
“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
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国高校乃至全社会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竞赛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江泽民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题词勉励。
竞赛采取学校、国三级赛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制,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赛段进行。
(二)“挑战杯”的近年概况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2009年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
在这次大赛中,全国组委会共收到全国31个省(区、市)507个高校报送的作品1387件;经全国组委会复审,淘汰281件,最终进入终审决赛项目为1106件(其中文科616件;理科490件),入围高校432个,来自海内外以及港澳台的3800余名精英学子和领导嘉宾齐聚北航。
本届挑战杯规格高、规模大、人员层次多、赛事活动时间长,是历年以来规模最大、参与层次最广的一届。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2011年10月举办。
赛会的主旨为: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二章参赛须知一、参赛日程赛程时间赛事阶段校赛每年 10月8日~每年11月30日动员准备阶段每年12月1日~每年12月15日作品初评阶段每年12月16日~2011年3月9日项目完善阶段次年3月10日~次年3月20日作品终审阶段省赛次年4月15日~次年5月10日作品上报参评阶段国赛次年7 月~次年10 月全国复赛和参展准备阶段次年10 月~次年11月全国决赛和表彰阶段二、作品要求(一)对作品内容的规范参赛作品必须严格遵守《“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详见附件2)。
大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申报书
性别
年龄
职称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邮编
单位电话
住宅电话
推荐者所在
单位签章
签章日期 年 月 日
请对申报者申报情况的真实性作出阐述
请对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作出您的评价
其它说明
E.组织委员会秘书处资格和形式审查意见
组委会资格审查意见
审查人(签名)
年 月 日
组委会形式审查意见
审查人(签名)
4.硕士研究生作品不在此列。
作品全称
作
品
分
类
(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
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
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
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
申报者代表情况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学院
系别、专业、年级
学历
学制
入学时间
作品名称
毕业论文题目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办公电话
常住地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住宅电话
其他作者情况
姓 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所在单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资格认定
学院学籍管理部门意见
以上作者是否为2010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在校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非在职的高等学校中国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
年 月 日
组委会审查结果
□合格 □不合格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F.参赛作品打印处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参赛指南
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安阳师范学院参赛指南共青团安阳师范学院委员会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前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国内著名高校和新闻媒体单位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
此项活动旨在全面展示我国高校教育成果,激发广大在校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俗称‚大挑‛,在奇数年份举行。
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2013年下半年举行。
在近三届的比赛中,我校同学成绩突出。
2010年6月我校在河南省举行的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选送的11件参赛作品获得1个特等奖、1个金奖、3个银奖、4个铜奖,并荣获得省级竞赛‚优秀组织奖‛。
同年11月,在吉林大学举办的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取得了铜奖1项,是我校‚小挑‛首次入围全国竞赛单元。
2011年6月我校在河南省举行的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获得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20个三等奖,并荣获省级竞赛‚优秀组织奖‛。
同年11月,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的全国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1个铜奖,是我校首次通过全国初赛,进入终审决赛现场。
2012年6月我校在河南省举办的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1特等奖,1个金奖,1个银奖,6个铜奖,其中1件作品在第八届中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铜奖。
‚挑战杯‛作为我校科技活动体系的龙头,为同学们搭建了科技创新的平台,提供了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充分展现了我校学术科研水平,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作出了贡献!为了使广大同学更加深入地了解‚挑战杯‛、熟悉竞赛规则与作品要求,校团委组织编写了这本《参赛指南》。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填写注意事项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填写注意事项来源:校团委作者:校团委时间:2010-11-09 点击:160点此下载“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填写注意事项一、作品类别个人项目的三个条件:Ⅰ.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Ⅱ.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Ⅲ.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集体项目的三个条件:Ⅰ.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Ⅱ.集体作品的代表为其中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Ⅲ.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说明事项: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专科生作品、硕士研究生作品或博士研究生作品;在职研究生不能申报。
二、作者学历与专业限制:Ⅰ.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
Ⅱ.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三、作品完成的时间限制: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以下四类作品不在申报之列:Ⅰ.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Ⅱ.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Ⅲ.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Ⅳ.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的获奖作品(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
四、对推荐人的要求:参赛作品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
必须由本人签字。
五、作品名额分配的限制:Ⅰ.每校选送参加全国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Ⅱ.每人只限报一件作品;Ⅲ.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总数的1/2,即研究生作品不超过3件,在研究生作品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1件;Ⅳ.集体项目按学历最高者划分;六、社会科学类作品的补充说明: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说明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说明
●社会调查及论文类目录
目录内容
1. 参赛作品(社会调查报告正文15000字,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正文8000字,附件均不限字数)
2. 已发表相关文章(期刊级别、影响因子等)
3. 相关应用等支撑材料(含获奖、政府企业批示、采纳证明等)
4. 推荐表和推荐人证明(含推荐人职称等证明材料)
5. 获得的社会影响(含领导接见、权威媒体报道、社会公众反响等)
6. 原始调研纪录(问卷、访谈、视频等)
●自然科学论文类目录
目录内容
1. 参赛作品(8000字科技类论文,附件不限字数)
2. 已发表相关文章(期刊级别、影响因子等)
3. 相关专利证明
4. 相关应用等支撑材料(含学术影响、应用转化等)
5. 推荐表和推荐人证明(含推荐人职称等证明材料)
6. 原始实验纪录(实验数据、相关图示等)
发明A类及B类目录
1. 参赛作品(作品说明文档或研究报告,不限字数,重点介绍发明背景、技术创新、应用案例、经济及社会效益等)
2. 发明作品实物图片及应用展示视频
3. 已发表相关文章(期刊级别、影响因子等)
4. 相关专利证明
5. 相关应用等支撑材料(含合作协议、第三方检测、查新报告、收入证明等)
6. 推荐表和推荐人证明(含推荐人职称等证明材料)。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二)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
赛章程(二)
- "挑战杯"是什么?
"挑战杯"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学生体育协会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性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
- 赛事目的是什么?
"挑战杯"旨在推动大学生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 赛制有哪些?
"挑战杯"分为校内赛、省赛、全国赛三个阶段。
校内赛由各高校自行组织,省赛由各省组织,全国赛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学生体育协会共同组织。
- 参赛作品有哪些要求?
参赛作品必须是由大学生自主完成的科技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科技发明、科技创新、科技应用等。
参赛作品必须是原创性作品,未曾在公开场合发表过。
- 评分标准是什么?
评分标准主要包括作品的创新性、实用性、科学性、技术含量、社会效益等方面。
评委会将根据作品的质量和创新程度进行评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奖、特别贡献奖等。
- 获奖有哪些好处?
获得"挑战杯"奖项,将对大学生的学术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获奖者将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为今后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同时,获奖作品还将得到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文件
迎接挑战一伟资德(WISDOM)IE有限责任公司…………………………… 60
第三部分 附录——历届挑战杯竞赛获奖作品总览与相关材料……………63
附录 1-1 石河子大学历届挑战杯获奖作品总览表之一(分届陈列表)………64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的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学院现有师生1515人,其中教工89人,硕士生导师21人,教授11人,副教授28人,博士9人,硕士60人,省部级教学名师1人,校“263”骨干教师18人。在校本科生1375人,研究生53人。
学院自建院以来,始终坚持以培养基础扎实、作风严谨、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为目的,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教改、人才培养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年来,获科研项目95项,其中国家级17项,省部级16项,自治区及兵团项目20项,校级项目近5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在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奖励多项。此外,学院还不断优化办学资源,以学院实验中心为平台,拓展区域型高水平工科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先后与国内外高校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目前学院正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依据大学“新跨越发展计划”的要求,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力争建成一个特色鲜明、西北一流、学科特色鲜明的区域型高水平工科学院。
回眸历史七 SMS—1500秸秆粉碎与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38
大挑参赛手册 (最终版)
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参赛手册竞赛简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
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竞赛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江泽民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题词勉励。
历经十一届,“挑战杯”竞赛已经成为: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引导高校学生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渠道和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课堂。
我校十分重视此项赛事,积极组织广大同学参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挑战杯”并非高不可攀,其宗旨重在挑战。
只要踏上征途,必会有所收获。
让我们一起充满信心,迎接挑战吧!四川大学同学参赛一般流程参赛作品分类参赛作品要求凡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所申报作品60%以上工作,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要求均是学生)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无论是个人作品还是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来划分为本(专)科生作品、硕士研究生作品或博士研究生作品。
鼓励申报跨学科作品和多学科交叉的作品。
研究生申报作品范围仅限于科技发明制作类和人文社科类社会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两类,不能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参赛。
此外,各类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作品、已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含全国“挑战杯”竞赛终审决赛作品)均不能申报参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一)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办的学术科技赛事,旨在发掘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推动创新创意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以下是该竞赛的章程:一、竞赛类型和报名要求1.竞赛类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分为普通组和创新创业组两种类型,普通组面向所有注册在全国各高等院校的普通本科生、专升本学生、专科生、高职生等,创新创业组面向在校大学生(聚焦在校生),同时结合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就业等活动推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报名要求普通组报名:符合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政策和毕业要求,以及参赛主题相关的大学生,已获得全日制普通本、专科、专升本学历,年龄在30周岁以下。
创新创业组报名:在校大学生,年龄在30周岁以下。
二、竞赛项目竞赛项目为学术科技类作品,注重综合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1.基础研究类2.应用研究类3.技术创新类4.人文社会科学类三、参赛作品要求1.参赛作品原创或拥有完整知识产权,没有侵犯第三方的知识产权2.参赛作品不得涉及国家秘密、与国家法律法规不符和不符合社会公德的内容;3.参赛作品必须完成,能够在开放展示时进行现场展示和演示;4.参赛作品须经过自行设计、编写和实现,不能抄袭或复制他人作品的内容。
四、赛事流程1.初赛初赛分为院级初赛和省级初赛,进入省级初赛晋级的参赛者将得到校方和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颁发的获奖证书(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和特等奖等),获奖者将获得适当的获奖奖金,前三名机会进入总决赛;2.复赛复赛分为分赛区复赛和全国总决赛,其中总决赛前三甲的参赛者将获得金、银、铜奖和一定的奖金,有机会参加国际全球技术创新大赛等国际性科技赛事。
五、奖项设置1.特等奖:1个,奖金10万元人民币2.一等奖:3个,奖金各8万元人民币3.二等奖:6个,奖金各5万元人民币4.三等奖:10个,奖金各3万元人民币5.优秀奖:15个,奖金各1万元人民币六、总结“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创新创意和实践能力的舞台,激发了他们在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等领域中的潜力和才华。
参赛指南1
参赛指南目录第一部分制度篇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4)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 (10)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 (12)第三部分指南篇六、备赛“挑战杯”的几个问题及评审原则 (22)七、撰写参赛论文与准备作品展示及问辩的几点提示 (25)八、“挑战杯”竞赛课题选择指导 (27)九、学术论文撰写指导 (33)十、“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格式要求 (39)十一、关于竞赛中课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41)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草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五条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
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工作流程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工作流程说明:1.“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大挑,校内赛事逢双数年进行。
2.参赛要求: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一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成果,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
个人申报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申报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且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并且以小组成员中的最高学历,确定作品的参赛组别。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单位举办的其它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报名范围之列。
3.参赛类别:(一)科技发明制作:1)、包括各种类型的发明创造,包括硬件制作和软件编写。
具体分为两类:科技制作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科技制作B类:指制作投入较小,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2)、必须是以学生为主的构思发明。
3)、运用现代化科技,制作精细,作品应用价值大。
(二)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参加。
2)、论文观点新颖,逻辑严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1)、参赛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等共六个专业。
2)、参赛作品应结合专业特色,与社会实际结合,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感。
3)、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
此类作品请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4)、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每篇论文在8000字以内,每份调查报告在15000字以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南阳师范学院参赛指南共青团南阳师范学院委员会二〇一〇年十一月目录第一部分制度篇一、“挑战杯”发展历史 (3)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4)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 (10)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细则 (12)第二部分实施篇五、比赛进程及各阶段的要求 (15)第三部分指南篇六、备赛“挑战杯”的几个问题及评审原则 (18)七、撰写参赛论文与准备作品展示及问辩的几点提示 (20)八、“挑战杯”竞赛课题选择指导 (23)九、学术论文撰写指导 (29)十、关于竞赛中课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35)附件1:南阳师范学院第七届“张衡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通知.附件2:“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附件3:历届全国“挑战杯”获奖作品汇总一、“挑战杯”发展历史科技挑战当代青年,青年主宰未来科技。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国内著名高校和新闻媒体单位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每两年举办一次。
竞赛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其目的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发掘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并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使比赛的成果真正为广大大学生接受和享用。
自1989年以来,“挑战杯”竞赛规模发展到包括全国所有重点高校在内1000多所内地高校,以及港澳台、新加坡的20多所高校,先后共有200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加了此项赛事。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先后成功举办了前十一届赛事,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跨世纪的创新人才,并日渐成为我国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展示主办高校所在地区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平台。
从第十届全国“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开始,邀请全世界的青年大学生共襄盛会,使“挑战杯”走向世界。
“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为一项综合性、全国性的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反映了高校教学水平和师生的科研水平,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导向和理念,随着国家“科教兴国”主战略的深入实施,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口号,“挑战杯”赛事在高校人才的培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日益突显出来,成为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更重要的是,“挑战杯”赛事培育和构建了从大学生个体到所在高校,从一所大学到一个省市再覆盖全国的青年学子课外学术创新实践体系。
17年来,200多万大学生得以直接或间接地在这一创新的舞台上关注新领域、研究新问题、运用新方法、创造新成果。
与之相适应,各省市主管部门和高校则将“挑战杯”赛事构筑为创新教育的系统工程,搭建起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的组织保障体系,以国家、城市及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项目推介、成果转化体系,对学生创新能力和项目的综合评估体系。
这些创新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建设,为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开展全面素质教育,提升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挑战杯”更是青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成果交流的一场盛会,每届比赛都有近两千件作品参与竞技,科技成果转让额最高突破一亿元人民币。
“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分别是“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次。
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草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五条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
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
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第七条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
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第九条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
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评审委员若干名。
全国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条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2.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
第十一条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在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时成立,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名、评审委员3名(根据被评判作品学科分布选定)、主办单位各1名代表、全国组织委员会高校委员中抽签产生的10名代表组成。
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担任。
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
第十二条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1.授权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2.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所属学校进行质询;3.投票表决被质疑投诉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
第十三条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
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
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该作品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
全国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
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投诉继续按本章程第三十三条执行。
第十四条主办单位根据团体总分优先原则,确定上届竞赛总分前70名的学校为联合发起高校,并可根据终审决赛规模、地区平衡、学校类别及代表性、承办地区等因素作部分调整。
第十五条各省(区、市)、各高校应举办与全国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各省(区、市)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区、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
第三章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第十六条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第十七条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第十八条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十九条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第二十条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第二十一条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限报一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l件。
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委会办公室。
各省(区、市)选送全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
每所发起学校可直接报送3件作品(含在6件作品之中)参加全国竞赛。
第四章展览、交流、转让第二十二条全国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及全部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参加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