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传统制作技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徽墨制作技艺
徽墨制作技艺简介:徽墨是我国制墨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自南唐奚廷珪始,取当地的制墨原料用易水墨法制墨,质量上乘,深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提拨廷珪为墨务官。
从此,歙州制墨名噪全国。
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更名为徽州,“徽墨”由此而来。
出现了程君房、方于鲁、曹素功、胡开文等一批制墨名家。
徽墨以松烟、桐油烟、漆烟和胶等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具有“粘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品质。
徽墨从原料加工到产品大致有点烟、和料、杵捣、制墨、晾墨、锉边、洗水、填金、刻模等11道工序,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之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
徽墨不仅以质取胜,而且还以精美的墨式著称于世,出现了《程氏墨苑》、《墨谱》、《墨海》等一批墨谱,既为研究徽墨提供了重要史料,也是明代版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黄山市屯溪区、歙县、宣城市绩溪县是徽墨的主要生产地,所制徽墨千姿百态,多道工序有其独特的秘不示人的绝技,由此形成徽墨的不同外观与内在品质。
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赏析:1978年,祁门县茶科所的基建工地里发掘了一座墓葬,棺内存有一枚“崇宁重宝”大钱,两枚“太平通宝”小平钱,一把木尺,最后从墓里的积水中清理出来的就是这锭墨。
墨呈扁长方形,圆弧边,长8.3厘米,宽2.7厘米,厚约0.9厘米,重18.2克。
墨上端残缺五分之二,中部裂为两截,颜色乌黑,并填蓝彩,由于正面残留楷书“文府”二字,故命名为“文府”墨。
经专家考证,这墨为北宋时期制作,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徽墨之一。
此墨历经千年,并在水中浸泡,形状却大体未变,在我国墨业史上也是首例,实属罕见。
据《墨经》一书记载,宋以前造墨用松烟,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文府”墨性质特点正与之吻合,属早期松烟,鉴于此墨侧沿皆留下一线印模痕,形制又较规整,足证其为模制。
徽墨研究报告
徽墨研究报告徽墨研究报告一、引言徽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材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报告旨在对徽墨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用途和保护方法,以进一步了解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二、历史渊源徽墨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徽州,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就已经开始制造和使用。
经过南宋时期的发展,徽州墨开始有了较为完善的配方和制作工艺。
明清时期,徽墨逐渐成为了中国文人雅士的常用文房四宝之一。
三、制作工艺徽墨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研磨、烟熏、晒制和成型等步骤。
首先,选择优质的松烟墨砚侧等原料,经过多道工序进行研磨,获得细腻的墨块。
之后,将墨块进行烟熏,使其具有独特的香气。
接着,将烟熏后的墨块晒制,以去除多余的水分,增加墨块的浓稠度。
最后,根据需要将墨块成型,通常分为圆形、方形和椭圆形等多种形状。
四、用途徽墨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和印章等领域。
在绘画中,徽墨的功效主要体现在墨色的深浓和笔触的自由。
在书法中,徽墨的墨色质地能够准确表达书法家的意境和艺术追求。
在印章制作中,徽墨的密度和质地决定了印章的印刷效果。
五、保护方法徽墨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其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徽墨的方法主要包括储存环境的调节、避免阳光、湿度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定期进行保养和修复,以保持徽墨的质量和保存期限。
六、结论通过对徽墨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墨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材料,其制作工艺和用途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在保护徽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创新和发展,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为文化传承做出更多贡献。
徽墨传承措施
徽墨传承措施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徽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中国四大名墨之一,徽墨以其独特的工艺技术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徽墨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徽墨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推动徽墨传承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加强徽墨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徽墨的传统工艺技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为了确保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相关部门加大了徽墨传统工艺技术的研究和收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传承计划和政策措施,推动徽墨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建立徽墨传承基地和研究中心。
为了搭建徽墨传承的学习交流平台,促进徽墨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和创新,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陆续建立了一批徽墨传承基地和研究中心。
这些基地和中心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展览等活动,吸引了大批徽墨爱好者和从业人员参与进一步推动了徽墨传承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徽墨市场开发和品牌建设。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徽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为了推动徽墨市场的开发和品牌的建设,相关部门加大了徽墨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展览和交流活动,拓展徽墨的销售渠道,提高徽墨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鼓励徽墨传承者参与文化创新和交流。
为了激发徽墨传承者的创作激情和创新能力,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纷纷推出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励徽墨传承者参与文化创新和交流活动。
这些创新作品不仅能够为徽墨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活力,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徽墨传承工作中,为徽墨传承事业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五、加强徽墨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为了保护和传承徽墨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加大了徽墨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严格禁止非法采集和销售徽墨,保护徽墨的合法权益和民族文化形象。
试论保护和弘扬徽墨传统制作技艺的现实意义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cerch094Vol.166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人的美术,常附加在工业上,而中国的工业,常注重在有关一般人生日用的器物上。
这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中国整套文化精神相配合之点。
”正因如此,中国传统工艺技艺的存续和发展,也皆与民众的喜好以及生活需要密切相关。
时代在进步,生活在变迁,历史对徽墨业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保护、继承和弘扬传统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的新成果、新方法和新手段,以提升墨品质量,丰富装饰技法,创造出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的作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是新时代赋予墨家的历史使命。
1 徽墨产业发展现状据统计,在徽墨的故乡黄山市,截至2018年,有徽墨生产企业和手工作坊25家,拥有传统知识产权专利产品18项,年产徽墨328吨,产值8516万元,仍居全国制墨业之冠。
其中,屯溪胡开文墨厂自2001年改制以来,坚持工艺科技创新、材质科技创新和产品科技创新,自1981年以来已连续36年获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
一大批新产品在国家、省和行业展评中获奖,创新研发的徽墨“幻彩法”描金技艺,设计、制作了高级书画大漆烟集锦墨,并通过对传统墨汁的升级换代,打造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年生产徽墨墨锭…25吨,,墨汁15吨,年生产销售额600万元以上。
歙县老胡开文墨业公司拥有“中华老字号”注册商标,年产徽墨145吨,占全国总产量60%以上,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2150万元。
歙县徽韵工艺品厂年产徽墨58吨,产值1100万元。
歙县聚墨堂墨业公司年产徽墨60吨,产值1200万元。
全市有徽墨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6人、市级31人,徽墨省级传习基地3处、市级传习基地3处。
在同属古徽州的安徽省绩溪县,以胡(开文)氏“新六房”、胡学文、石爱文等民国徽墨业为传承,发展出胡开文墨业公司、上庄老胡开文墨厂、良才墨业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制墨企业和手工作坊。
魅力非遗|徽墨: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魅力非遗|徽墨: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徽墨技艺与传承徽墨,即徽州墨(以江南古徽州的休宁、歙县、婺源(今江西婺源)三地为徽墨制造中心,且历代名家辈出,如曹素功、汪节庵、胡开文、詹云鹏、查森山、程君房等均系古徽州制墨名家)。
徽墨是中国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
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
2006年,被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徽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肇始于唐代末期,历宋元明清而臻于鼎盛。
它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
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相传在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中,绩溪县就有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清末民初著名的墨模木雕艺人胡国宾也是绩溪县上庄人。
他们是清代与民国时期徽墨制作技艺传人的代表,其后代至今仍在当地传承徽墨制作技艺的精髓。
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
到了明代,制墨方法和墨模的改进日新月异,首起者为制墨名家程君房和方于鲁。
清代墨模制作更是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制墨“四大家”各有千秋。
制墨大家胡开文之所以后来居上,名噪大江南北,除其制墨、经营有方外,也与其重视墨模有着极大关系。
徽墨不仅以质取胜,而且还以精美的墨式著称于世。
除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内在品质,同时还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
徽墨制作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有自己特有的绝技且秘不外传,一派中针对不同的制墨原料,也会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
如桐油、胡麻油、生漆均有独特的炼制、点烟、冷却、收集、贮藏方法,松烟窑的建造模式、烧火及松枝添加时间与数量、收烟及选胶、熬胶、配料和剂等也各有秘诀。
如此制出的徽墨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特点。
徽墨成品墨与制墨本身就是多种艺术的载体。
制墨不仅需要独特的原材料和复杂的工艺流程,还涉及雕刻、绘画、造型等多种艺术;而墨的鉴赏与收藏也都成为其价值所在的重要方面。
徽墨主要成分
徽墨主要成分徽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绘画材料,它是由墨汁和其他材料混合而成的一种黑色颜料。
徽墨的制作历史悠久,其主要成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被逐渐完善和提升。
本文将从徽墨的历史、制作方法以及主要成分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徽墨的历史徽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徽州(今属安徽省黄山市)就有人开始制作徽墨。
随着时间的推移,徽墨的制作技术被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徽墨在唐宋时期开始流行,成为了文人雅士们书写和绘画的重要材料。
明清时期,徽墨的制作技术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成为了当时绘画和书法的主要材料之一。
二、徽墨的制作方法徽墨的制作方法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制作出优质的徽墨。
首先要选择好原料,一般选择的是松烟、桑椹、油烟等原料。
这些原料要经过多次的烘烤和加工,才能得到纯净的原料。
然后将这些原料粉碎成细粉,加入适量的植物油、动物油等,混合均匀后再进行煮沸,待沸腾后慢慢加入适量的水和胶质等材料,搅拌均匀后再进行煮沸,待沸腾后再进行沉淀,最后将沉淀后的墨汁晾干,就可以得到徽墨了。
三、徽墨的主要成分徽墨的主要成分包括墨汁、植物油、动物油、骨胶质等。
其中,墨汁是徽墨的主要成分,它是由原料经过多次加工、煮沸、沉淀等工序制得的。
墨汁中含有大量的单宁酸、鞣质等物质,这些物质是徽墨能够具有防腐、抗氧化、抗紫外线等特性的重要原因。
同时,墨汁中还含有少量的骨胶质,这种物质可以增加徽墨的黏度和稠度,使其更易于书写和绘画。
植物油和动物油是徽墨中的另外两种重要成分,它们可以使徽墨更加润滑和柔软,同时也可以防止徽墨因干燥而出现龟裂等情况。
骨胶质是一种胶质状物质,它可以增加徽墨的黏度和稠度,使其更易于书写和绘画。
同时,骨胶质还可以防止徽墨因干燥而出现龟裂等情况,保持徽墨的良好品质。
四、徽墨的特点徽墨具有多种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1. 墨色浓黑:徽墨的墨色非常浓黑,且具有良好的遮盖力和显色力,可以使书写和绘画更加鲜明有力。
简论徽墨的传承与保护
简论徽墨的传承与保护作者:张培峰裴海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03期摘要:徽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其独特的原创性有利于增强文化的凝聚力,保持民族文化的纯正性,然而清末及民国以来徽墨传承历经坎坷,期间虽有短暂复兴,但在现代化的浪潮面前终究显得羸弱。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使徽墨萌发了新的生机,人们认识到保护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遗产,实为增加我国文化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现阶段,徽墨的传承与保护又遭遇后继无人、原料匮乏等新问题,希望本文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徽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本课题为安徽大学大学生科研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徽州徽墨为个案(课题号201410357078)和安徽大学精品课程“民间美术”(项目号J10118540025)研究成果之一。
]徽墨是古代文房四宝之一,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工艺品,因产于徽州而得名。
徽州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加之其他地区墨业的衰败,使徽墨逐渐成为中国墨的唯一代表。
徽墨品种丰富,融书法、绘画、雕刻、装帧艺术为一体,且集众多美誉于一身,如:“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等。
徽墨的品质之精,雕镂之工、装式之巧、无不备美,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徽墨既有科学、文化价值,又有实用和收藏价值,历代文人和藏家无不视其为至宝。
一、徽墨的历史沿革徽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晚唐时期,易水制墨名匠奚超率子廷圭南徙至徽州,取黄山松烟制墨,宣告了徽墨的诞生。
以松烟、油烟为主要原料的徽墨的发展,为中华文明谱写了光彩夺目的华章。
在宋时徽墨已经用于进贡,“每年以大龙凤墨千斤充贡”;明清时代,随着徽州商业的繁荣,徽墨传遍全国,开始步入黄金时代。
清未及民国时期,由于科举制度废除、新文化运动爆发、书写习惯发生变革等原因,徽墨业急剧萎缩。
徽墨传统制作技艺
徽墨是中国特有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
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
2006年5月20日,徽墨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制墨的历史不晚于春秋时期,依据十分有限的出土实物资料,只能粗略地描述先秦时期用墨的情况。
汉以后有关文献丰富起来,制墨业的发展脉络也比较清晰。
徽墨的源头开始于唐末奚超,五代时李廷珪墨名满天下及其后续影响,使得歙州从北宋以后成为全国制墨业重镇,宋徽宗改歙州为徽州,“徽墨”之名由此诞生。
明代随着徽商崛起,徽州制墨业达到鼎盛一枝独秀。
入清以后,徽墨制作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趋势,形成了歙县、绩溪、婺源三大流派,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先后崛起,被称为“清四大家”。
直到今天,“徽墨”一直是“墨”的代名词。
清末以后,国运衰落,民不聊生,徽墨也一蹶不振,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逐渐复兴。
尤其是从2005年中国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后,徽墨制作技艺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多位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代表传承人创作出不少名品佳作。
墨的制作过程既多且繁复,每个工序需要不同材料和处理方法,绝对一丝不苟。
松烟是用含脂量高的松树枝干,经特殊工艺烧制的烟炱,是最早用于制墨的原料,迄今仍是用量最大的主料。
不过,松烟的制备需消耗大量的松树,其生长周期长,在供应量上有所限制,油烟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除了烟炱,制作徽墨的另一个主要原料是胶,其用量与烟相当。
制墨所用的胶为动物胶,是用牛、驴、马、猪等家畜的皮和骨提取出来。
明胶的制作传统工艺现在仍有遗存,但制墨过程中使用的明胶绝大部分是现代化工厂中制造。
除了烟和胶这两种主要原料,制作徽墨还要添加一些辅料,包括麝香、丁香、熊胆、猪胆、甘松、广藿香、梣皮(秦皮)、栀子仁、青黛、漆、金箔、朱砂、雌黄等,其主要目的,一是使墨具有特殊香气,二是起到预防腐败变质的作用,三是使墨具有特殊的颜色和光泽。
徽墨酥发展现状
徽墨酥发展现状
徽墨酥是中国安徽省的一种传统糕点,制作工艺独特,口感香脆可口,深受人们喜爱。
经过多年的发展,徽墨酥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徽墨酥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挑选优质的面粉,加入特制的馅料进行搅拌揉捏,再经过发酵、烘烤等工序,最后制成金黄香脆的糕点。
其制作过程要求严格,需要技艺高超的烘焙师傅才能做出地道的徽墨酥。
近年来,徽墨酥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的推动和改进。
一方面,制作工艺得到了更加精细和标准化的提升,使得徽墨酥的口感更加出色。
另一方面,徽墨酥的包装和推广也得到了重视,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观性。
目前,徽墨酥的销售渠道主要通过线下门店和电商平台进行。
不少知名的糕点店将徽墨酥列为主打产品,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欲望。
同时,徽墨酥也通过电商平台进行在线销售,方便了更多消费者的购买。
徽墨酥的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境内,尤其是安徽省以及周边地区。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国内外游客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加,徽墨酥也逐渐走向国际市场。
一些外国游客在品尝过徽墨酥后,对其独特的风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重要的文化纪念品和礼品之一。
总体而言,徽墨酥作为一种传统美食,在经过改进和推广后取
得了良好的发展。
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使其备受人们喜爱,成为了安徽省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未来,可以预见徽墨酥有望继续在国内外市场上发展壮大,成为更多人喜爱的美食之一。
墨水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三到五年发展趋势报告
墨水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三到五年发展趋势报告Analysis of the Current Market Situation in the Ink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Next Three to Five Years墨水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三到五年发展趋势报告Introduction:引言:The ink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various sectors, such as printing, packaging, and publishing.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high-quality prints, the ink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witnessed significant growth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market situation in the ink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for the next three to five years.墨水制造行业在印刷、包装和出版等各个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高质量印刷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墨水制造行业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增长。
本文旨在分析墨水制造行业的市场现状,并提供未来三到五年发展趋势的见解。
Current Market Situation:市场现状:The ink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experienced steady growth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is growth can be attributed to 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packaging materials, the rise of e-commerce, and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digital printing. Additionally, the ink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witnesse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friendly inks that mee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墨水制造行业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稳定增长。
徽墨的传承900字左右
徽墨的传承900字左右徽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徽墨的传承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探讨。
首先,从历史角度看,徽墨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古代。
徽墨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就已经有徽墨的制作和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徽墨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国书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宋代,徽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文人墨客们所钟爱的墨材。
明清时期,徽墨更是成为了宫廷贵族们书画创作的首选。
可以说,徽墨的传承与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其次,从工艺角度看,徽墨的传承包括了制作工艺和配方的传承。
徽墨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选用优质的材料,并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制作徽墨所用的材料包括松烟、油烟、冬烟等,这些材料的选用和配比对徽墨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徽墨的制作工艺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需要师傅们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艺传承给后人,这样才能保证徽墨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再者,从文化角度看,徽墨的传承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息息相关。
徽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徽墨不仅在书画艺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与中国的文人墨客文化、书法文化等紧密相连。
徽墨的传承需要传承人不断地学习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徽墨的价值。
最后,从当代角度看,徽墨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徽墨制作工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因此,需要政府、专家和爱好者们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传承好徽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也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推广徽墨的传统工艺和文化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徽墨。
总的来说,徽墨的传承涉及历史、工艺、文化等多个方面,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关注和推动。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徽墨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徽墨行业分析报告
徽墨行业分析报告标题:徽墨行业分析报告摘要:徽墨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用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报告将对徽墨行业进行分析,从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竞争格局、机遇与挑战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参考依据。
一、市场规模分析:徽墨作为文化艺术用品,市场需求一直保持稳定增长。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推广为徽墨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其次,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艺术品的消费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高端化的趋势。
根据相关数据预测,徽墨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并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二、发展趋势分析:1. 产品创新:徽墨行业需要不断创新,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产品。
例如,将传统徽墨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出更方便携带、易保存、易携带的新型墨块产品。
2. 品牌建设: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徽墨企业可以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如线上线下宣传推广、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等,树立行业领导者形象。
3. 国际市场拓展:徽墨行业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不仅可以将徽墨作为文化艺术品进行推广,还可以将其运用于设计、礼品等领域,拓宽销售渠道。
三、竞争格局分析:目前,徽墨行业竞争主要集中在规模较大、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之间。
市场上存在着一些具有强大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徽墨企业,以及一些小型企业和个体工艺师。
虽然市场竞争激烈,但也给中小型企业和个体工艺师提供了机会,通过与大型企业合作或挖掘独特的工艺技法来突出差异化竞争优势。
四、机遇与挑战分析:1. 机遇:徽墨行业在经历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大潮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政府对传统文化艺术品的保护和扶持政策不断加强,为徽墨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遇。
2. 挑战: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竞争等是徽墨行业需要面对的挑战。
同时,还要面对传统文化艺术品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的变化,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徽墨酥发展现状
徽墨酥发展现状徽墨酥,又称徽州墨酥,是安徽省徽州地区的传统糕点之一,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徽墨酥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成为了徽州地区的特色美食。
徽墨酥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需要使用优质的糯米面、豆沙馅和油炸。
首先将糯米面加水搅拌均匀,然后将豆沙馅包裹在糯米面外面,再放入锅中炸制。
这种制作工艺需要非常熟练的技巧和耐心,以保证每一个徽墨酥都能做到内外兼修,口感松软,入口即化。
徽墨酥的口感独特,外层酥脆,内层软糯,豆沙馅香甜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徽墨酥的风味独特,与其他糕点有所不同,因此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不仅在徽州地区广为流传,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前来品尝。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徽墨酥逐渐成为安徽省的名片之一。
徽墨酥不仅在徽州地区的传统集市上销售,也在一些知名景点、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商平台上销售。
其中,一些知名的徽墨酥品牌还将产品打包销售,更方便游客带回家享用或赠送他人。
不仅如此,徽墨酥还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
有些徽墨酥店家推出了不同口味的徽墨酥,如香蕉酱、红枣馅等,使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
而一些徽墨酥品牌还将徽墨酥与其他地方的传统糕点进行结合,创造出了更多风味独特的糕点,不断吸引着更多的消费者。
然而,徽墨酥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糕点品牌,徽墨酥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和口碑,以保持竞争力。
其次,制作工艺复杂且时间消耗大,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经验。
因此,培训更多的徽墨酥师傅,传承制作工艺非常重要。
总之,徽墨酥作为徽州地区的传统糕点,在保留传统工艺和口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未来,我们相信,徽墨酥将会有更好的发展,成为更多人熟悉和喜爱的美食之一。
徽墨的研究报告
徽墨的研究报告
徽墨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徽墨的历史渊源、研究方法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论述。
徽墨起源于中国古代安徽地区,起初被广泛应用于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
徽墨的主要材料是植物,通过研磨等工艺加工而成。
徽墨的加工工艺非常精细,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烘炉、粉碎、搅拌、煮沉、研磨等,确保墨汁细腻、墨色浓重。
据考古学家研究,在安徽古墓中发现的大量徽墨,可见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研究徽墨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古籍、历史文献等获得相关信息,从而了解徽墨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等;二是实验研究法,通过实际操作、实验验证等手段,深入了解徽墨的质地、颜色变化、保存性能等方面的情况。
近年来,徽墨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传统的研究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徽墨研究的需求,因此需要整合现代科技手段,运用纳米技术、电子显微镜等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究徽墨颜料的微观结构、化学成分等。
此外,在徽墨的应用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徽墨不仅可以广泛应用于传统的艺术创作,如书法、绘画等,也可以应用于文化保护和修复领域,对古代文物进行修复和保护。
总的来说,徽墨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
对于徽墨的研究,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整合现代科技手段,以期促进徽墨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徽墨在传
统艺术创作和文化保护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徽墨的起源与发展
徽墨的起源与发展
徽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
徽墨的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徽墨的产地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安徽、江苏等地,其中以宣城、歙县、滁州等地最为著名。
徽墨的制作原料主要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墨汁,其中以楝、油脂、松烟等为主要材料。
徽墨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将原材料进行多次加工和熬煮,使墨汁更加纯净。
徽墨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
在古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繁盛,书法和绘画的需求不断增加,促使了徽墨的不断发展。
徽墨制作工艺不断完善,质量逐渐提高,色彩也得到了更好的保留和展示。
在明清时期,徽墨的制作技术和产量都达到了巅峰。
徽墨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化,墨汁的纯度更高,色彩更浓郁。
徽墨不仅在国内受到了大量书法和绘画家的赞誉和使用,也开始出口到国外,成为了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徽墨的地位逐渐被新式的墨水所取代。
然而,由于徽墨独特的质地和色彩,以及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的意义,徽墨一直保持着一定的市场份额。
如今,徽墨不仅在艺术品领域有一定的需求,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礼品。
总的来说,徽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其起源与发展与古代书法和绘画的兴起密不可分,也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
虽然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墨的应用产生了一定的替代作用,但徽墨作为独特的文化艺术品,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和欣赏。
研究徽墨的意义
研究徽墨的意义徽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研究徽墨的意义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价值。
研究徽墨的意义在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徽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通过对徽墨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制墨工艺、徽墨的精制过程以及徽墨在书法绘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徽墨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如中国人对于墨的崇拜、对于文化积淀的追求等,这些都是通过研究徽墨可以了解到的。
研究徽墨的意义在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徽墨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通过研究徽墨,可以发掘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创造力,并结合现代艺术的需求进行创新,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研究徽墨的意义还在于拓宽学术研究领域。
徽墨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历史意义,其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文化学、艺术学、历史学等。
通过对徽墨的研究,可以拓宽学术研究的领域,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从而丰富学术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研究徽墨的意义还在于推动文化交流与认知。
徽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对徽墨的研究,可以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认知,为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作出贡献。
研究徽墨的意义不仅在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拓宽学术研究的领域,还在于推动文化交流与认知。
通过深入研究徽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文化交流与认知做出积极贡献。
因此,研究徽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徽墨歙砚调研报告
徽墨歙砚调研报告徽墨歙砚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徽墨歙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和追求度逐渐提高,因此对徽墨歙砚的关注度也有所增加。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徽墨歙砚的特点、产地、制作工艺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情况,以期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参考。
二、调研目的1.了解徽墨歙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2.掌握徽墨歙砚的制作材料和工艺流程;3.研究徽墨歙砚的市场需求和潜在发展机会;4.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徽墨歙砚的传承和发展。
三、调研方法1.文献调研:查阅相关书籍、报纸、杂志和互联网资料,了解徽墨歙砚的基本情况;2.参观实地考察:到徽墨歙砚产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砚台制作工艺和传统文化;3.访谈调查:采访相关专家、厂商和消费者,了解他们对徽墨歙砚的认识和需求。
四、调研结果1. 徽墨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2. 徽墨歙砚主要以安徽省歙县和黄山为产地,其中安徽省歙县的砚台产量最大;3. 徽墨歙砚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多道工序,包括砚台的开凿、设计和雕刻等步骤;4. 徽墨歙砚的市场需求逐步增加,尤其是在艺术品收藏领域和高端礼品市场;5. 目前,徽墨歙砚的市场价格较高,主要是由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所致。
五、调研建议1. 加大对徽墨歙砚的宣传力度,提高大众对徽墨歙砚的认知度;2. 积极推动徽墨歙砚的传统制作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培养新一代的砚台制作人才;3. 发展徽墨歙砚的创新应用,开发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4. 拓展徽墨歙砚的销售渠道,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六、结论通过对徽墨歙砚进行调研,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潜力。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徽墨歙砚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徽墨歙砚,我们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场认知度,同时保护传统制作工艺,开拓新的市场渠道,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千年徽墨面临失传,日本人偷学配方,年轻人却不愿从事
千年徽墨面临失传,日本人偷学配方,年轻人却不愿从事在我们的印象中,墨就是墨水、墨汁,若你见过徽墨,会颠覆关于“墨”的认知。
徽墨技艺传人冯国华作品——《子辰佩》唐朝时,徽州因为松林茂盛、具备生产墨的天然条件,成为全国制墨中心。
松烟制造的徽墨自带天然清香徽州的制墨工艺历经千年,世代相传,冯国华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家。
国家级非遗“海派徽墨技艺传人”冯国华,他13岁开始做这行,至今仍和儿子坚持原始的手工制墨。
制墨工艺极为复杂,一锭徽墨的诞生,要经过千锤百炼,历时一冬一夏,所以有“一两徽墨一两金”之说。
炼烟把松枝放窑里烧,烧完提取烟灰。
因为松枝不易得,也有用灯草点燃桐油,让烟熏在碗里,冷却后扫取烟灰。
古时手工点烟一天仅能收几两烟灰。
现代多以碳素取代,但品质无法与手工相比。
现在一般的墨厂都以机器烧烟,而冯家坚持手工点烟。
所点的松烟原料来自黄山老松根,原料稀缺。
徽墨技艺传人冯国华作品——《墨出青松烟》他们取山上腐朽15年以上、含油脂高的松根,烧出的烟料还要存放3年以上才能使用。
配料徽墨配方极其讲究,要加入麝香、冰片、珍珠粉等材料。
根据墨的种类不同加入不同香药、甚至金箔,使墨有异香异色。
材料并非越多越好,要有一个恰到好处的比例,多一分则腻,少一分则寡。
为寻求徽墨各种材料的配比,日本曾数次派人来徽州“窃学”。
和胶要使墨“坚如玉”,就需熬胶。
用牛皮或鱼鳔慢熬成胶状物,然后倒入配好的墨料搅拌均匀。
捶捣制墨需要“轻胶十万杵”,就是说拌好的墨料,需要杵捣十万下才能充分融合。
塑型将墨锭制成圆柱状,放入墨模进行压制。
充分冷却成后取出,模上图案就印在了墨锭表面。
冯国华手工雕刻模板晾墨即将成型的墨锭摊开晾干。
晾墨房保持恒温恒湿,风不能吹,火不能烤。
晾干:一两的墨锭需要6个月,二两的墨锭需要8个月。
描金晾干后的墨锭,还要用颜料进行描画填彩,这也是徽州“文人墨”的精华。
徽墨写文作画能经久不褪,落纸如漆,能传承万年不褪色。
徽墨虽好,制作过程却十分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墨传统制作技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者:姚昱波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23期摘要: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还原了徽墨传统制作技艺的发展过程,并结合工艺传承的现实情况,对其继承和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徽墨;传统制作技艺;调查和前景展望人工制墨是中国古代十分重要的工艺技术,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而巨大,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徽墨的诞生和发展是最为灿烂的事件之一。
作为我国人工制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门类,徽墨的制作技艺是我国人工制墨工藝的巅峰,奠定了唐以后人工制墨的基本框架,也代表了中国墨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迄今,虽然有一些徽墨的研究性成果问世,但关于工艺继承和发展的调查研究却不多见。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力求还原徽墨传统制作技艺的发展过程,并结合工艺传承的现实情况,对其继承和发展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墨制作技艺的源流和发展明代朱常淓著《述古书法纂》记载的西周宣王邢夷制墨,是迄今最早的人工制墨文献资料,出土的商周甲骨上遗存的黑墨和朱砂侧面印证了这一记述,所以中国人工制墨应始于3000年前。
两汉的四百余年间,中国制墨技术处在不断摸索和逐步完善中,因书画艺术发展之需和使用者的缘故,新的制墨概念被不断引入,以珍贵药材入墨(麝香、珍珠等)和装饰艺术的使用(1974年宁夏固原出土的东汉松塔形墨应是使用了堆塑或刻划的技法)都在这一时期出现。
也因这些技术的使用,汉墨成为了奢侈品和时尚品,只有文人、士大夫和官吏阶层才有能力制墨和用墨。
因而一些今天认为是简陋和粗糙的墨品,和金、银、玉器等一同作为随葬之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一状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转机,长期的封建割据、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缺乏强力和统一的中央政府,使得波斯、希腊和佛教等外来文明得以侵入,尤其是佛教文化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教兴盛,抄经继而盛行,对墨的需求越来越大,制墨技艺从而突破了阶层壁垒,被民间匠户掌握并流传,这促进了制墨业的发展。
制墨史上最伟大的三大变革因而发生:技法改革(三国韦诞“合墨法”)、论述出现(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第一次系统、详细记载诞墨的制作方法)和工具创新(墨模诞生)。
尤其墨模的创立,使中国墨的形状从此变得规整、美观,具有了大小、方圆的规格之分,更为重要的是使得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唐代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印刷业和书画艺术达到了历史上的新高度,对墨的产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墨业逐渐扩展到安徽、河南、四川等适宜之地。
尤其是安徽南部山区的歙徽之地,唐末避乱南迁的士族文人大量迁居于此,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制墨技艺,结合当地优异的自然资源,自此徽墨诞生。
墨家迁歙徽最为著名的当为河北易水奚超一族。
奚超和其子廷硅,以上上之品的黄山古松取烟,辅之优质的药材,并采用对胶之法,造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墨品,又因受南唐后主李煜赏识并赐国姓李氏,故史称“李墨”。
由于大量使用和挥霍,北宋宣和时期李墨已极为罕见,当时即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
在李氏父子的引领和推动下,宣歙之地的制墨水平得以整体进步。
《墨经》记载了著名制墨家张遇曾妙得李氏制墨之法,并以此传家,其子张谷、孙张处厚皆以制墨名世。
其后,歙州又有耿仁、耿遂、耿文政等,宣州则有盛匡道、盛通等,皆受李氏墨法影响。
廷珪之后,其弟廷宽,子承宴,承宴之子文用,文用之子惟庆、惟一、仲宜等,也都继承了家传而制墨,其中李惟庆更是担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墨务官。
李氏一族所制之墨多以“新安香墨”“新安香剂”为铭,并题墨人款识,如“歙州李廷珪造”“歙州供进李承宴墨”和“歙州供进墨务官李惟庆墨”等。
新安、歙州均为古徽州旧称。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改新安郡为歙州。
宋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辖歙、黟、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
自此,徽墨之名渐次形成。
由于李墨与徽墨有诸多渊源,李墨被认为是徽墨的不祧之祖,李超和李廷珪也被普遍认为是徽墨的缔造者。
宋以降,徽墨逐渐从中国墨的体系中凸显出来,成为中国墨中最光耀的一个品类。
从1988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土的“歙州黄山张谷男处厚”铭松烟墨和“九华朱觐”铭油烟墨,以及江苏武进和苏州常山出土的南宋叶茂实墨来看,宋代徽州制墨呈现以下特点:桐油烟法已于松烟法并行;模制技术处于稳定而缓慢的发展进程,造型、纹饰仍显单调,以长、圆、梭等几何形制为主;制墨家题留名款已成例制,款识也由钤压渐变为模制。
这些特点也从出土的元墨实物上得到侧面印证,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出土的元王道宾款“一捻金”墨和山西大同出土的元“中书省”墨,都表明虽然元墨存在器形、款识粗犷和纹饰单调的问题,但成墨墨面平整、墨边规范、字口清晰,说明自汉代以来使用的热剂钤压纹饰、款识的做法至少在宋元之交已改为模制;宽而规范的墨边说明墨模亦可能从宋初简单的上下合版式,发展为四版甚至多版式。
宋末元初,墨模技术的改良对后世制墨起到了开创和启迪的作用。
明代尤其是嘉靖朝后,徽州社会经济、文化迅猛发展,墨业的发展呈现全新格局,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一是具有了现代商业生产和经营模式的雏形,出现了雇佣工匠专事生产和销售的墨肆,商业经营理念也被广泛应用。
如聘请名家名手绘稿、刻模,延请名士题铭、作赞,又如镌刻墨铭借以自颂,广发票、单用以揽客,编撰墨谱以求名世等。
二是商业化促生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革新工具的需求,技术因而出现创造性变革。
墨模技术在宋元的基础上飞跃发展,确立了四版(上、下边版和印、底版)、六版(上下、左右边版和印、底版)的形制,各版和外框的结合更为精密,纹饰、图案的琢制更为精致,象形或称为“异形”的立体把玩墨进而出现,款识题刻也从墨面移到墨边。
在烟料来源上,桐油烟制墨已广泛使用,漆烟制墨业已出现。
三是从业人员激增。
据明代麻三衡《墨志》记载,宋时墨家有六十余人,明代仅安徽地区即有墨作一百二十余家,具体从业的人员无法考证,但行业规模从明沈德符《野获编》描述的“今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中可见端倪。
四是形制上艺术化的发展趋势。
明墨形制丰富多样,以圆形、类圆形和方形的大笏为多,圆形和类圆形占到半数以上,构思奇巧、制作精美的异形小墨也占一定比例,中规中矩的长方形规矩墨较少。
缘由是使用者多为具有经济实力的社会上层,如文人士大夫、巨贾官宦等,制作成本和价格往往不为考虑。
精品大笏往往可以经年使用,这对稳固销售群体有益,而小锭则用于文人把玩和相互间馈赠。
且制作者如罗小华、程君房等人均为文人,了解士大夫群体的需求,故而徽墨艺术化趋势发展迅速。
五是文化内涵更加丰富,研究更为广泛和全面。
明代是墨文化研究的高峰时期,除了以沈继孙的《墨法集要》为代表的工艺技术类、以沈德符的《野获编》为代表的杂说类著作外,以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图谱式著作也相继面世,极大地丰富了墨的造型艺术,也为后世了解明墨设计、制作情况提供了依据。
清代,特别是康、雍、乾三朝时,徽州制墨技术持续发展。
清墨制作精巧、重装饰,色彩丰富并多变化,整体显得典雅华丽。
造型上较明代略显呆板,以长方形和变形长方形为主,兼有管形、剑形、玉佩、镇尺、砚等式,纹饰、款识、装帧极为讲究,很多墨尤其是集锦墨,结合诗、书、画、印为一体,形成一幅精美的文人画作,极富观赏性。
墨家们均好制作贡墨或御用墨以扩大美誉,乾隆《歙县志》就记载:“乾隆六年,内廷取墨工于歙县,歙合赵本,以绩溪人汪近圣应诏,上方给物料,令制造十匣歙墨,名益著。
先是海内巨卿贡墨皆取自于曹素功,康熙五十四年,素功孙定远亦制贡曰太平清玩。
盖亦自奏其技,非有常额。
”这些制作者主要为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他们也被并称为“清墨四大名家”。
四家之外,还有吴守默、程怡甫、胡子卿等人颇具盛名。
这一时期,以詹氏、查氏为代表的婺源(今江西婺源)墨家也逐渐崭露头角,并以朴实无华、注重实用占据墨业一席之地。
墨业在清后期,受外来廉价原料、商业资本和西方文化思想的打击,也同其他各业一样陷入困境,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不景气的状态。
建国后,徽州地区采取了很多措施积极恢复和振兴墨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 徽墨传统制作技艺及现状徽墨制作个性化强,从原料、配方到辅材添加的各道程序,各墨家均有自身特色,没有确切、统一的标准,和历代墨谱记载也有所不同。
但自古至今,制墨工序大致可分为备料、配料、和制、装帧四个重要步骤。
根据文献资料分析以及实地调查可知,现代各家制墨,在每个步骤的部分工序中,都采取了和古代不同的方法。
以下分別从烟、胶和模具的制备,配料和制,以及成型装帧几个方面,讨论古今制作工艺的相同和差异。
①制取烟料:人工制墨用烟分松烟和油烟两大体系。
现代松烟的制备方法基本承袭了宋代晁说之《墨经》所载的“卧式窑”法。
窑的形制、烟料搜集和等级划分也基本相似,由专事此业的私营业主在福建、江西山区择址制取。
但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取色泽肥腻、性质沉重的古松烧烟,甚至只有“大概松根生茯苓穿山石而出者,透脂松,岁所得不过二三株”的古松才能被评为上上之材。
现代由于保护政策,只能取十余年或枯死松树为材,所制之烟已大不如前。
现代油烟制备法则基本承袭传统,原料主要采用桐油,浸油、灯草和中药材添加也和明人沈继孙《墨法集要》中的记载类似。
因油烟制备原理并不复杂,对场地、原料要求也较低,故而多数墨厂都备有独立点烟房(在封闭无尘环境中点燃灯盏,覆盖瓷碗以取烟),按需制备。
另外值得肯定的是,屯溪胡开文墨厂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培坤先生的主持下联合高校,于2003年开发了机械化点烟设备,以输油(桐油)管替代灯盏、以液化气取代灯草、以滚筒替代烟碗、以刮刀取代烟刷,通过桐油的雾化燃烧实现了稳定、长期和高效的油烟制取。
据省级非遗传人陈国盛厂长介绍,现代机械点烟效率比传统点烟提高近三倍,且质量稳定,这对于徽墨的普及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②墨胶制备:主要采用动物胶,也采用植物胶、合成胶,但较为少见。
现代研究表明,墨胶主要成分是炭、氮、氧、钙等元素,类似现代明胶。
历代文献资料对墨胶的优劣也有分析。
《考工记》记载:“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饵,犀胶黄,莫先于鹿胶。
”用胶的目的是为了使烟料凝聚成型,便于使用和保存,胶的质量对成墨品质极为关键。
《墨经》就认为:“凡墨,胶为大。
有上等煤而胶不如法,墨亦不佳。
如得胶法,虽次煤能成善墨。
”古代制墨尤重胶法,这是墨家不传之秘。
现代墨厂由于需求量大,多采用成品骨胶或广胶制墨。
骨胶、广胶的制法相似,均为去脂肪层、去毛、洗净后,在大锅中用文火煎熬所得。
不同的是骨胶以动物骨骼为料,杂质较多,多用于普通市肆墨制作;广胶又称“黄明胶”“皮胶”,是以动物(主要是牛)皮为原料,多用于高档墨品的制作。
也有墨庄(如绩溪又玄斋墨庄石海明)在制作定制墨时,自行熬制皮胶或者鹿角胶,制法类似《墨法集要》中所记载,但产量不大,仅供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