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同步测试 2.2地球表面的形态 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 地球表面形态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 地球表面形态 新人教版

地层 新老 关系
新 ↓ 老
地层 代号
C
D
S
观测点 坐标
(31°38′13″N,117°50′12″E) (31°37′54″N,117°50′59″E)
(31°38′10″N,117°50′19″E) (31°37′57″N,117°50′52″E)
(31°38′05″N,117°50′32″E) (31°38′01″N,117°50′43″E)
(1)褶皱:强烈的_碰__撞__和_水__平__挤__压__使岩层发生弯曲。
(2)类型:
图中位置 名称
从形态上 判 断 从岩层的 方 新老关系 法上
图示

_背__斜__
岩层一般_向__上__ _拱__起__
中心部分岩层 较_老__,两翼岩 层较_新__
乙 _向__斜__
岩层一般向__下__弯__曲___
丙 500/300
5.乙地地形可能属于 ( )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乙地地形成因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B.适合在乙地寻找油气 C.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可选择乙地 D.甲丙处钻井会发现同一含煤层
【解析】5选B,6选A。第5题,根据海拔数字判断乙处为 一谷地;从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分析,该段岩层向上拱 起,为背斜。综合分析应为背斜谷。第6题,背斜谷主要 是由于外力侵蚀而形成的。
②当岩层形态不完整时,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 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这是判断背斜和 向斜最科学的依据。例如,下面四幅图中A、C为背斜,B、 D为向斜。
(2)断层判断方法。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 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 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 层,若只有断裂但无错动、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 (地质学上将断裂称为节理)。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2.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关系:①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①从地质构造上看,A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B为向斜,岩层向下凹陷。

②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A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B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③从地形上看,A常形成山地,B常形成谷地;但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A会被侵蚀成谷地,B则成为山岭。

(地形倒置)(2)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

其中,A部分叫地垒,常发育成山峰;B部分叫地堑,常形成盆地或谷地。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1)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温馨提示]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核心要点掌握好———————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边界类型示意图明显地形实例生长边界海岭、大陆裂谷东非大裂谷、红海。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自主学习】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一)内力作用(1)能量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的热能。

(2)表现形式:表现为、、等。

(3)对地表影响:使地球表面变得。

(二)外力作用(1)能量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

(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和等作用.(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全球分为板块,板块处于不断之中。

板块内部比较,板块交界带活动比较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2、类型(1)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形成褶皱。

它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般来说,中间向上隆起的叫,中间向下凹陷的叫。

(2)断层地貌: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 ,两侧的岩层沿产生显著的,称为断层。

【合作探究】探究一:1、在陆洋碰撞地带(消亡边界),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说明?2、在陆陆碰撞地带(消亡边界),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说明?3、在板块张裂地带(生长边界),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说明?探究二:读教材相关内容及P39图2—-14与2——15,试对下列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后检测湘教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后检测湘教

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基础巩固]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回答1~2题。

1.形成“猫咪山”形态的根本力量来源是( )A.太阳辐射B.岩浆活动C.大气D.流水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 )A.内力作用单独形成的B.外力作用单独形成的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D.板块运动形成的解析:第1题,“根本力量”是关键词,猫咪山的形态是遭外力侵蚀的结果,其根本力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第2题,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1.A 2.C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3~4题。

3.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A.c和a挤压而成B.b和d挤压而成C.c和b挤压而成D.a和b挤压而成4.红海的成因以及今后面积的变化是( )A.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扩大B.板块碰撞形成的,面积将缩小C.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缩小D.板块碰撞形成的,面积将扩大解析:第3题,喜马拉雅山是欧亚板块(a)与印度洋板块(c)碰撞挤压而成。

第4题,红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扩大。

答案:3.A 4.A5.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图,该区域地质构造的主要成因有( )①流水堆积作用②风力侵蚀作用③地壳水平运动④地壳垂直运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D。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地质构造为褶皱和断层。

褶皱和断层分别是由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形成的。

下图所示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

读图回答6~7题。

6.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断层D.谷地7.若在甲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A.火山喷发B.断层下陷C.地下溶洞塌陷D.地下冻土融化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处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为向斜。

第7题,我国南方地区由于有大量的石灰岩分布,而石灰岩极易受到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形成地下暗河、溶洞等地貌,该地貌极易出现塌陷等地质灾害,故若在甲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是地下溶洞塌陷。

中图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测试题(含答案)

中图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测试题(含答案)
(1)指出图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3)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4)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试推断其依据。
28.不丹北部与我国西藏自治区接壤,森林覆盖率72%。读不丹地形图,回答问题。
6.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表示,2009年是南水北调工程新的建设目标明确后的第一年,是工程建设的关键一年。该工程影响图中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
A.①B.②C.③D.④
地形倒置是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读喜马拉雅山东段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以下两题。
7.甲、乙、丙、丁中属于倒置地形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
B.日本列岛逐渐向海沟俯冲
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碰撞导致岩层下沉
D.亚欧板块内部断裂下沉
15.下列有பைடு நூலகம்日本火山地震描述正确的组合是
①新西兰和日本一样同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故多火山地震②日本列岛大致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呈东北-西南走向③日本如果出现相同级别的地震,深源地震要比浅源地震危害更大④日本火山岩浆活动赋予了日本丰富的硫磺矿产资源和地热能资源⑤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会削弱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C.极地高压控制D.属于高纬度地带
17.南极地区冬季比北极地区冬季气温更低的原因是
①纬度更高②海拔更高③下垫面性质不同④ 光照更弱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下图是北半球某条河流上游水文站和下游水文站测得的径流量随季节变化曲线,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8.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上游和下游的水源最主要补给分别是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测试题

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 地球表面形态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

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 地球表面形态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在高中地理体系中,地球表面形态及其成因是自然地理的基础理论,是解决区域地理问题必须借助的重要知识,而且初中阶段学生对地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了,掌握这一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区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的理解,对今后顺利开展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堂课的地理韵味很浓,理论性又比较强,特别是其中出现的一些专门的地理术语比较多,使之成为目前高中学生最难掌握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2.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3.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1.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

2. 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1. 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 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其中A为,B为【板书设计】地壳运动(主要形式)?板块构造学说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地球变质作用表面地质作用形态外力作用【教学反思】根据新课标准的要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是作为分析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一节课学生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并不少,而且地壳运动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

三、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概念:由_地___壳__运__动__留下的“痕迹”,如地层倾斜、 弯曲,甚至是断裂。
2.地质构造分类
(1)褶皱:图中 A、B 处水平பைடு நூலகம்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 A 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_背__斜___;B 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 _向___斜__。
(2)断层:图中 C 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 _位___移__,称为断层。断层的类型及特征如下表所示:
【核心归纳】 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如下图所 示:
2.两个角度看内、外力作用关系 (1)二者同时作用于地壳,从相反方向改变地表形态。内力作用 塑造了地表形态,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不断 对地表进行破坏,使得地表趋向于平缓。 (2)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同一时期,可能会以某种 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发展变化中起主 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或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 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
一、判断题 1.内力作用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 × ) 2.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 ) 3.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常形成裂谷。( × ) 4.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分别为向斜和背斜。( √ ) 5.背斜谷和向斜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 )
二、选择题 6.据研究,喜马拉雅山现在仍在“长高”,这说明( )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B.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外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C.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内外力共同起作用,不分主次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A
块。 3.板块的边界类型:如图 M 为__消__亡__边界、N 为__生__长__边界。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2021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2021

(浙江专版)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专版)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专版)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考试标准】学考要求考纲细解学考要求a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c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能够结合某一区域地表形态来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c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深对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表现为①风化、侵蚀、搬运、②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其结果使地表趋于③平坦。

2.外力作用可以形成侵蚀—堆积地形:地区外力作用地表形态横断山区④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青藏高原⑤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黄土高原⑥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千沟万壑3.外力对地表的沉积作用:大河中下游地区⑦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⑧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⑨沙丘.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有利影响如⑩修建梯田等。

不利影响如毁林开荒、⑪围湖造田等。

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必考a、c)干旱半干旱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分别是什么?提示:(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必修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必修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必修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测试题 2019.91,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1、图中A、B、C、D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A.A B.B C.C D.D2、图中A、B、C、D四处风力最大的是A.A B.B C.C D.D3、若B处为太平洋上,则该气压系统的名称是:A.亚速尔高压 B.夏威夷高压C.冰岛低压 D.阿留申低压2,读下图,完成:1.图中曲线表示的是A.臭氧层的高度B.对流层的高度C.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 D.平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2.对图中甲、乙两处的正确叙述是A.乙处的气温高于甲处B.甲处的水汽含量高于乙处C.甲乙两处同为上升气流D.热量主要来自短波辐射的是甲处3,下列岩石的形成过程中,经过外力搬运作用的是A.花岗岩B.砂岩C.玄武岩D.大理石4,1.主要由外力沉积作用造成的是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峡 C.桂林山水 D.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5,位于印度洋板块上的陆地有A.澳大利亚大陆 B.马达加斯加岛 C.新加坡 D.中南半岛6,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根本原因是A.风力侵蚀 B.风化作用 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7,我国吐鲁番盆地,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A.地垒 B.地堑 C.背斜 D.向斜8,澳门陆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是A.地面抬升 B.板块挤压 C.海水水位下降 D.围海造陆9,下列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利的是A.荷兰的围海造陆 B.长江中游地区的围湖造田C.大量开垦温带草原 D.在坡度较大的山地开荒种地10,下列地形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喀斯特地貌 B.东非大裂谷 C.恒河三角洲 D.风蚀蘑菇测试题答案1, CCD2, BB3, B4, A5, A6, D7, B8, D9, A10, B。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练习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练习湘教版必修1(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练习湘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练习湘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练习湘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答题时间:20分钟)1。

下图中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2. 如图所示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对应的是()A. 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风力作用B。

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流水作用C. 大理岩、喀斯特地貌、风力作用D。

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读下面的地貌景观图,回答3~4题。

3. 主要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A. 甲和乙B。

乙和丁 C. 丙和丁 D. 甲和丙*4。

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A。

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B. 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C。

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D。

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5~6题.*5。

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判断正确的是( )A. ①-a,②—b,③-cB. ①—b,②-a,③—cC. ①—c,②—b,③—aD. ①-c,②—a,③—b6。

配套K12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同步练习

配套K12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同步练习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读图,回答l~2题。

1.下列不属于图示内容反映的是
A.断层 B.褶皱
C.滑坡 D.岩层运动
2.图示构造形成的动力主要是
A.张力 B.水平挤压力
C.摩擦力 D.垂直挤压力
下图为某种地形的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判断图中甲地原来应为下列哪一种构造
A.向斜 B.背斜 C.断层 D.海沟
4.依地形的高低起伏来判断,图中乙、丙、丁三种
地层的软硬程度,由硬至软的排列应为
A.乙、丙、丁 B.乙、丁、丙
C.丙、乙、丁 D.丙、丁、乙
5.下列有关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地中海处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挤压带,故地中海面积在不断缩小
B.红海处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带,故其面积在不断扩大
C.东亚岛弧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D.冰岛、新西兰都处在两大板块的碰撞处,多火山和地震
6.下列地区处于亚欧板块的是
A.阿拉伯半岛 B.印度半岛 C.中南半岛 D.拉布拉多半岛
7.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板块名称:A ,
B ,E ,
F 。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海沟是由于板块俯冲到板块之下形成的,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

(3) 板块周围边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火山带。

(4)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分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层上,至今仍在运动。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2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2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

和向斜示意图。
29
材料二 某地地质剖面图。
30
材料三
华山 张乔 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 众水背流急,他山相向重。 树黏青霭合,崖夹白云浓。 一夜盆倾雨,前湫起毒龙。
31
问题 1 (综合思维)从形态上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从岩层 的新老关系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
6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2.内、外力作用比较
作用 特点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 太阳能
地壳运动 、岩浆 表现形式
活动、地震等
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 堆积
7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特别提醒] 内、外力作用同时作用于地壳,从相反方向改变地 表形态。内力作用塑造了地表形态,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外力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使得地表趋于平缓。
26
(2)图中③示意的是( )
A.大西洋中脊
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中脊
D.印度洋中脊
(3)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 ( )
A.大分水岭
B.安第斯山脉
C.海岸山脉
D.阿巴拉契亚山脉
27
(1)D (2)A (3)B [第(1)(2)题,①②两板块张裂,生长边界位 于海洋,是海岭。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亚欧板块与印度洋 板块之间都是碰撞、消亡边界。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虽然是 生长边界,但海岭两侧地理事物排列与题中信息不符,只有美洲板 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符合题意。这样③就是大西洋中脊(海岭),图中③ 的左侧就是南美洲,右侧就是非洲。第(3)题,位于非洲和南美洲纵 列分布的山脉,符合题意的只有安第斯山脉。]
49
(2)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断 ①根据岩层是否连续判断褶皱或断层。 ②根据岩层弯曲形状或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如上图中甲 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 ③根据地表起伏状况判断地貌类型,如背斜山(谷)、向斜谷(山)、 断块山、断层谷、陡崖等。

高中湘教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同步测试地球表面的形态

高中湘教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同步测试地球表面的形态

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A卷课内练习时间:15分钟满分:40分一、选择题(共24分)当地时间2016年1月27日日本中部的御岳山突然喷发。

据此回答1~2题。

1.火山喷发属于内力作用中的( )A.地壳水平运动B.地壳垂直运动C.岩浆活动D.变质作用答案:C解析:火山喷发属于岩浆活动。

2.日本御岳火山喷发的能量主要来自( )A.太阳辐射能B.重力能C.核聚变反应D.放射性元素衰变答案:D解析:火山喷发属于内力作用,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

3.下列地形区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①安第斯山②青藏高原③黄土高原④珠江三角洲⑤东非大裂谷A.①②③B.④⑤C.①③⑤D.①②⑤答案:D解析:③④分别是由风力沉积、流水堆积等作用形成的。

读东、西半球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4~5题。

4.甲板块为( )A.美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D.南极洲板块5.丙、丁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形成()A.安第斯山B.阿尔卑斯山C.喜马拉雅山D.科迪勒拉山答案:4。

D 5。

C解析:六大板块的相对位置关系需要识记,图中甲、乙、丙、丁四个板块分别是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碰撞,形成了巨大的褶皱山——喜马拉雅山.读“地质剖面图”,完成6~7题。

6.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泉水一般从地下含水层渗出,然后经断层处涌出.7.图中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A.岩层B.向斜C.背斜D.断层答案:D解析:图中原有地层应早就形成,最后由于断层将各岩层断裂错开(先褶皱后断层)。

读庐山附近地质剖面图,回答8~9题。

8.庐山属于()A.背斜山B.向斜山C.断块山D.火山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庐山相对于两侧岩块上升,属于典型的断块山。

9.下列地貌与鄱阳湖成因相似的是()A.华山B.日本富士山C.喜马拉雅山D.渭河平原答案:D解析:鄱阳湖和渭河平原都是由断层陷落形成的.10.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犸猛洞,洞深64 km,所有的岔洞连起来的总长度达250 km.犸猛洞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A.风化作用B.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C.流水堆积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答案:B解析:溶洞是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的结果。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互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学业分层测评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互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学业分层测评湘教版必修1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学业分层测评(建议历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下列地貌,之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有 ( )①风蚀蘑菇②安第斯山脉③河口三角洲④东非大裂谷⑤冲积扇⑥海沟⑦岛弧A.①②⑥B.②④⑤C.③⑥⑦D.①③⑤【解析】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所形成的,河流三角洲和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均属外力作用。

安第斯山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所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作用所形成的,海沟和岛弧是海洋板块俯冲到陆地板块下方所形成的,均属内力作用。

【答案】 D读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的相关示用意,回答2~3题。

2.表示搬运作用的是( )【导学号:00040060】A.①B.③C.④D.⑤3.下列岩石的成因与图中机理相同的是( )A.花岗岩B.石灰岩C.大理岩D.玄武岩【解析】第1题,按照图示①②为风化、侵蚀两种作用,两种作用可彼此增进。

③为搬运作用,④为堆积作用,⑤为固结成岩作用。

第2题,花岗岩和玄武岩属于岩浆岩,其成因是冷却凝固作用,石灰岩是堆积(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大理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答案】八卦洲是长江南京段中的一个河心岛,读图,回答4~5题。

4.八卦洲的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A.地壳抬升作用形成的B.地壳下陷作用形成的C.长江的侵蚀作用形成的D.长江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的5.由于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长江河道及八卦洲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可能是( ) A.八卦洲将与长江南岸相连B.八卦洲将与长江北岸相连C.八卦洲以侵蚀为主,面积缩小D.长江河道左偏,南岸淤塞【解析】第4题,在长江下游,由于河道展宽,流速减缓,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下来,后出露江面,形成八卦洲。

第5题,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长江水流向右偏转,故右岸(即南岸)冲洗严重,而左岸(北岸)流速较为缓慢,泥沙淤积,故八卦洲最终将与北岸相连。

【答案】6.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 )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B.暴雨形成的冲沟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解析】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是生物风化,A正确;暴雨形成的冲沟,是流水的侵蚀作用,B错;干旱区的风蚀城堡,是风力侵蚀,C错;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是流水的侵蚀作用,D错。

高中地理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_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_

高中地理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_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_

高中地理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_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_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状发生变化的力量要紧来自于两个方面,即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明白地表形状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地表形状是不断变化的。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板块运动的两种差不多关系(相互挤压碰撞、彼此分离)及对地势形成,变化的重大阻碍,明白得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势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类型、差不多形状及其与地表形状的关系。

(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与地表形状的关系。

(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状的阻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调查了解、野外观看、多媒体辅助等,了解家乡的地表形状及其不断变化,认识地表形状发生变化的力量要紧来自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表形状是长期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不断变化的。

(2)通过读图分析,野外考察、收集资料等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势的关系,认识地质构造的类型,差不多形状及其形成的地表形状,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收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定,构造地貌的分析和运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联系实际,举例分析,收集图片资料展现等,了解外力作用的要紧表现形式,及其发育的地表形状。

会以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塑造。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进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意识。

(3)通过对地表形状是长期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不断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思想。

(4)通过对人类活动与地表形状关系的认识,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依照新课标要求,依照教材内容,依照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变化的地表形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状”就被确定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

地球表面形态1.某野外科学考察队在美国夏威夷州,自东南向西北依次考察甲乙丙丁四个岛屿,发现四个岛屿岩石形成年龄依次为130万年、190万年、370万、510万年,这可以说明( )A.西北部地壳上升出露海面最早B.从西北向东南存在巨大的向斜C.该地区的板块向西北方向运动D.属于六大板块消亡边界的典例【解析】选C。

此处东南靠近太平洋大洋中脊,大洋底部岩浆喷出随板块张裂向两侧运动,夏威夷群岛东南部受挤压,整体向西北部运动。

因此岩石年龄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变老。

读下图,回答2、3题。

2.图示( )A.花岗岩的形成早于石灰岩B.乙山为断块山C.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D.地形主要为山地3.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 )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②断层破碎带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2选C,3选D。

第2题,花岗岩破坏了石灰岩的层理构造说明其形成晚于石灰岩;乙处为背斜构造,乙山为背斜山;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且甲处刚好处在槽部位置;该区域海拔在500 m以下,属于丘陵。

第3题,丙断层的断层面无陡崖发育,相对下沉的岩体也未形成低地,野外无法据此判断断层;而断层所在处,两侧岩层定有相对位移,即岩层错开,且在岩层相对移动时,断层滑动面会产生大量细碎物质,形成断层破碎带,可以为野外判断断层提供依据,故选择②③。

4.下面为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形区主要外力作用形式的差异及其对应的地貌形态。

主要外力作用形式对应的地貌形态甲乙(2)图中①河大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大的峡谷,该峡谷的成因是什么?(3)图中甲、乙两地都是我国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其中甲地常规能源中油气资源丰富,由此可知________岩的面积在该地分布应比较广,同时也说明地质时期该地的古地理环境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A卷课内练习时间:15分钟满分:40分一、选择题(共24分)当地时间2016年1月27日日本中部的御岳山突然喷发。

据此回答1~2题。

1.火山喷发属于内力作用中的()A.地壳水平运动B.地壳垂直运动C.岩浆活动D.变质作用答案:C解析:火山喷发属于岩浆活动。

2.日本御岳火山喷发的能量主要来自()A.太阳辐射能B.重力能C.核聚变反应D.放射性元素衰变答案:D解析:火山喷发属于内力作用,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

3.下列地形区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①安第斯山②青藏高原③黄土高原④珠江三角洲⑤东非大裂谷A.①②③B.④⑤C.①③⑤D.①②⑤答案:D解析:③④分别是由风力沉积、流水堆积等作用形成的。

读东、西半球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4~5题。

4.甲板块为()A.美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D.南极洲板块5.丙、丁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形成()A.安第斯山B.阿尔卑斯山C.喜马拉雅山D.科迪勒拉山答案:4.D 5.C解析:六大板块的相对位置关系需要识记,图中甲、乙、丙、丁四个板块分别是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碰撞,形成了巨大的褶皱山——喜马拉雅山。

读“地质剖面图”,完成6~7题。

6.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泉水一般从地下含水层渗出,然后经断层处涌出。

7.图中形成年代最晚的是()A.岩层B.向斜C.背斜D.断层答案:D解析:图中原有地层应早就形成,最后由于断层将各岩层断裂错开(先褶皱后断层)。

读庐山附近地质剖面图,回答8~9题。

8.庐山属于()A.背斜山B.向斜山C.断块山D.火山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庐山相对于两侧岩块上升,属于典型的断块山。

9.下列地貌与鄱阳湖成因相似的是()A.华山B.日本富士山C.喜马拉雅山D.渭河平原答案:D解析:鄱阳湖和渭河平原都是由断层陷落形成的。

10.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犸猛洞,洞深64 km,所有的岔洞连起来的总长度达250 km。

犸猛洞形成的地质作用是()A.风化作用B.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C.流水堆积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答案:B解析:溶洞是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的结果。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

据此回答11~12题。

11.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答案:A解析:石蘑菇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12.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冰川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C.风力堆积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答案:C解析:图中所示沙丘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二、综合题(共16分)13.下图是“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试试当一位地质工程师,对下列问题作一些简要分析。

(8分)(1)图示地质构造类型有:甲________,乙________,a、b________。

(2)该地地壳受到了________方向上力的作用,属于________(拉张或挤压)力。

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________运动和________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运动。

(3)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褶皱构造上覆岩石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

据此可推断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

若想打一眼深水井,应选择在________地;钻探石油应该选择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背斜向斜断层(2)南北挤压水平升降水平(3)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外力沉积先是地壳运动使岩层受挤压,发生弯曲,接受外力侵蚀,以后地壳下沉,接受外力沉积(4)甲上拱的岩层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乙甲岩层上拱,容易形成储油构造,且其中的隔水层能防止石油、天然气挥发,有利于其富集解析:第(1)、(2)题,要求据图判断,经过读图可以知道甲地岩层向上凸起,应为背斜构造;乙地岩层下凹,应为向斜。

a、b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位移,应为断层。

且由图示方向,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该地地壳受到了来自南北方向的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导致岩层发生了南北方向的水平移动,形成东西走向的弯曲变形。

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类,其中水平运动起着主导作用。

第(3)题,由图分析:甲构造属于背斜,顶部岩层因受张力作用,易被外力风化、侵蚀;褶皱构造上面又形成了新的地层,说明该地地壳后来发生了下降,形成了沉积环境,为外力沉积提供了基础。

第(4)题,甲地属于背斜构造,上拱的岩层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成为隧道的选择地点。

反之,乙地为向斜构造,岩层下凹缺少支撑功能,稳定性差,且地下水沿岩层向隧道内渗流,导致隧道潮湿,不能修建隧道。

甲地为背斜,岩层上拱,容易形成储油构造,且其中的隔水层能防止石油、天然气挥发,有利于其富集。

14.下图是地貌形成与地质作用关系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分)(1)将下列有关内容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①变质作用②侵蚀作用③内力作用④外力作用⑤固结成岩作用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2)据研究,上海崇明岛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与南通地区相连,形成该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变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冰川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

(4)地球地貌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有时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有时外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试解释青藏高原不断升高、大兴安岭起伏和缓的原因。

青藏高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兴安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④③②或⑤①⑤或②(2)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3)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积累的能量太阳能(4)地壳不断上升,以内力作用为主地壳不断遭受侵蚀,以外力作用为主B卷课后作业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是()①2016年4月日本熊本县发生里氏6.5级地震②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③黄果树瀑布形成④黄土高原的形成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地震等。

黄果树瀑布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形成的,均属于外力作用。

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完成2~3题。

2.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A、B分别属于()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B.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C.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D.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3.下列地形区的成因与图中所示的边界类型一致的是()A.喜马拉雅山B.日本群岛C.东非大裂谷D.马里亚纳海沟答案:2.C 3.C解析:根据六大板块的划分和分布规律易判断,A处为非洲板块,B处属于印度洋板块。

根据箭头标注,板块之间相对运动,该处边界应为板块生长边界,东非大裂谷是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

读我国某局部地区地层剖面图,回答4~5题。

4.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C.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D.自A向B由老到新答案:D解析:图中出露地表的各岩层中,A处岩层最老,故自A向B,岩层越来越新。

5.图中长腰山是()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答案:B解析:由长腰山所处的地层剖面可以看出,其岩层是向下弯曲的,应为向斜构造,地貌名称是向斜山。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从而形成山岭。

我国各省区的突出特点可以以苍劲的对联形式呈现。

如①“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②“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③“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④“石林自有高才生,群峰拔地”。

据此完成6~7题。

6.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多见于()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答案:B7.④地的自然环境体现了哪种外力作用()A.冰川侵蚀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海浪侵蚀答案:B读我国华北地区某地沉积岩层地质剖面图,回答8~10题。

8.图中各岩层从新到老的顺序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④⑤⑥⑦⑧⑨⑩③②①C.④⑤⑥⑦⑧⑨①②③⑩D.①②③⑩⑨⑧⑦⑥⑤④答案:D解析:图中岩层均为沉积岩。

沉积岩岩层中,下部岩层的形成时间早于上部岩层。

9.如果岩层⑧为含水层,岩层⑨为煤层,那么开采地下水和煤炭应分别在哪处打井()A.甲处、乙处B.乙处、甲处C.甲处、甲处D.乙处、乙处答案:D解析: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甲处煤层在①岩层形成前被外力剥蚀,不会找到煤炭。

10.根据图中岩层形态,判断图示地区在岩层②形成以后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是()A.外力侵蚀、挤压上升、外力沉积B.挤压上升、外力沉积C.挤压上升、外力侵蚀、地壳下降、外力沉积D.外力沉积、地壳水平挤压答案:C解析:据图可看出,该地区岩层先被挤压形成褶皱隆起,后被外力侵蚀;再后来该地区地壳下降,外力沉积形成了①沉积岩层。

11.如图所示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对应的是()A.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风力作用B.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流水作用C.大理岩、喀斯特地貌、风力作用D.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答案:D解析:景观图为桂林山水,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长期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下面图1为鄂尔多斯盆地油页岩示意图,图2中甲、乙、丙表示三大类岩石类型,箭头表示不同的地质作用。

读图回答12~13题。

12.油页岩属于图2中的()A.甲B.乙C.丙D.三者皆可答案:A解析:油页岩具有明显的成层现象,属于沉积岩;再根据图中甲岩石由外力作用形成,可判断甲为沉积岩。

13.地质作用N最可能是()A.岩浆活动B.地壳运动C.变质作用D.外力作用答案:C解析:乙可以形成丙,则乙为岩浆岩,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丙。

二、综合题(共34分)14.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6分)(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其中A为________斜,B为________斜。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是在________(流水、风力)的________(侵蚀、沉积)作用下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