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七年级下数学教案
七年级下数学教案范文(4篇)-最新
七年级下数学教案范文(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4篇《七年级下数学教案范文》,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生各几人吗?为什么?(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
设男生x人,女生y人。
方程如何表示?x,y的值是多少?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女生共40人。
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
方程如何表示?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像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
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①x2+y=0 ②y=2x+4 ③y+?x ④x=2/y+1 ⑤(x+y)/3-2=0(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血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一、案例实施背景本节课是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第七周笔者在长青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科学记数法,它是在学习乘方的基础上,研究更简便的记数方法,是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记数法的方法,能将一些大数写成科学记数法。
2、过程与方法:在寻找科学记数法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记数法的总结,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2、难点:正确掌握10的幂指数特征,将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原数五、案例教学用具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图片六、案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学:1、展示学生收集的非常大的数,与同学交流,你觉得记录这些数据方便吗?2、展示课本第63页图片,现实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比较大的数,如世界人口数、地球的半径、光速等,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的困难。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共12篇)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共12篇〕篇1: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目的(一)通过复习一位数乘整百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展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掌握口算的方法,可以比拟纯熟地进展口算.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理解的根底上,掌握用一位数乘的口算过程.难点:理解并掌握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投影出示口算题:老师提问:14×2请你说一说口算过程.(学生答复10×2=20,4×2=8,20+8=28)老师追问:那么你能不能说一说140×2又是怎样口算的呢?(同座位的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同学答复(把140看成14个十,先用10个十乘以2是20个十也就是200,4个十乘以2是8个十也就是80,200加上80等于280)老师提醒课题:(板书: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百整十数)(二)学习新课出例如1:板书:口算14×3.想一想14×3的意义是什么?(3个14是多少)根据14×3的意义,用小棒摆出来.想口算的顺序,先拿出表示10×3=30,3个十的小棒是30,再拿出表示4×3=12,3个4的小棒是12,合起来是42,30+12=42.板书:14×3=42.比拟14×3与14×2两道口算的异同:(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启发进展讨论)然后请同学答复:两道题口算过程是一样的.都是先乘以被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再乘以个位上的数,只是14乘以3,个位上的数相乘,满了十,最后一步是整十加上两位数.做一做投影出示:16×2=26×3=25×2=要求同学在练习本上直接写出结果.再把这几道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请几个同学直接写在小黑板上.待同学写完后集体订正.分别请同学说出口算过程.16×2:10乘以2等于20,6乘以2等于12,20加上12等于32.26×3,25×2分别请同学互相说,集体说,个人说.反复表达口算过程.出例如2:板书:口算:140×3=请同学想一想应该怎样做,然后试做.(老师巡视,个别指导一下)做完后,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集中起来说出不同的想法:因为14×3=42,那么140×3只需在42后面添上一个0得420.把140看成14个十,14个十乘3得42个十,即420.3乘14得42,然后再在得数后面添上一个0.以上这几种算法,要给肯定,尤其第三种方法,给予表扬和鼓励.做一做投影出示:130×5=150×6=每人在自己本上直接写出结果.四人小组进展讨论,能用几种方法说出口算过程.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个位上、十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1”.(三)稳固反应1.根本练习:(投影出示)首先看完题后,想一想这里是什么意思,然后填在书上,填完后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最后集体订正.2.填空练习:(投影出示)明确题目要求后,在课本上填括号.订正时请同学说出口算过程,左面三道题,被乘数添一个0,再请同学说出结果,并说明口算过程.3.找朋友游戏.15×318×212×514×435×2240×325×4310×332×326×2160×612×416×514×336×2120×4160×5240×2260×2题目卡片贴在黑板上,(或在投影上一题一题出示)答案卡片发到同学手中,当题目出示后,答案就是它的朋友.45366056708807201009109652960489072424809004805204.文字表达题.投影片出示,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做.四个同学写在小黑板上,订正时用.(1)乘数是7,被乘数是12,积是多少?12×7=84(2)250的3倍是多少?250×3=750作业:看书第1页.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教学内容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百整十数”.首先适量并有针对性的练习一些用一位数乘的不进位的乘法口算题,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讲授新课例1时,抓住满十进一这一难点,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的比拟,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获取知识,表达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悟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络.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到达能准确、迅速地口算的目的.板书设计篇2: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目的1.用它们拼成各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1、学生情况分析:这学期我承担七(1)(2)两班的数学教学,这些学生整体基础参差不齐,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任务艰巨。
在小学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位数不多。
对多数学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稍差。
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得到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强化几何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2、教材分析:1、第1章有理数:本章主要学习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及运算。
本章重点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
本章的难点在于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并将它们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
2、第2章整式的加减:本章主要是学习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
本章重点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及整式的加减运算。
本章难点在于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
3、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本章重点内容是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本章难点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本章主要学习线段和角有关的性质。
本章的重点是区别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有关性质和计算;理解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及应用。
本章的难点在于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3.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七年级数学下整册教案
教案一:整数的认识与运算一、教学目标:1.掌握整数的概念,了解整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2.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能够进行简单的整数运算。
3.能够解决生活中与整数有关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整数的概念和意义。
2.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3.运用整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1.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的掌握。
2.运用整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提高。
四、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1.展示一些由正负号和数字组成的数,让学生猜测它们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讨论,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并从生活中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猜测数字的意思。
学生参与讨论,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概念讲解1.讲解整数的概念和意义,正数表示向右移动,负数表示向左移动。
2.引入整数的表示方法:正数前可不写正号,负数前要写负号。
3.讲解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学生积极思考,向老师请教。
练习1.针对整数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设计一些小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
2.鼓励学生分组讨论,相互比较答案,互相纠正错误。
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参与练习。
学生互相纠正错误,加深对整数运算的理解。
巩固与拓展1.针对生活中与整数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整数运算进行解答。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互动,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积极思考和解答问题。
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直观的导入和讲解,让学生初步认识整数的概念和意义。
通过小练习的加深理解,学生对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有了一定的掌握。
并且通过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有了提高。
然而,有些学生在分组讨论和互动环节还比较被动,需要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
初中七年级优秀教案数学
初中七年级优秀教案数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2)学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能准确地画出各种类型的角;(3)能够运用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角的分类;(2)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3)运用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角的分类及判定;(2)用量角器准确地画出各种类型的角。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各种角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角的分类,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角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角的分类;(2)讲解角的度量方法,演示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掌握度量方法;(3)运用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 练习巩固: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师补充并进行点评。
6.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角的概念、分类和度量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5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5篇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2.在已有的对幂的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他们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活动内容: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二、情境引入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
三、讲授新课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m·an=am+n.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三、应用提高活动内容:1.完成课本“想一想”:a?a?a等于什么?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例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例文教学设计内容和情势应当根据需要而定,如果为了同行间探讨、交换而进行设计外,则应挑选较为详细和较强的理论展现为主要内容和相应的情势,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例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例文1一、知识导航1、主要概念:变量是 ;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2、变量之间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
其特点是:列表:对于表中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可以不通过运算,直接把的值找到,查询方便;但是欠,不能反应变化的全貌,不易看出变量间的对应规律。
关系式:简明扼要、规范准确;但有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很难或不能用关系式表示。
图像:形象直观。
可以形象地反应失事物变化的进程、变化的趋势和某些特点;但图像是近似的、局部的,由图像肯定因变量的值欠准确。
3、主要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和比较的方法(举例说明);数形结合和数学建模思想(举例说明)。
二、学习导航1、有关概念运用例1下列各题中,那些量在产生变化?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①用总长为60的竹篱围成一边长为L(m),面积为S(m2)的矩形场地;②正方形边长是3,若边长增加x,则面积增加为y.2、利用表格寻觅变化规律例2 研究表明,固定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以下关系:施肥量(千克/公顷) 0 34 67 101 135 202 259 336 404 471土豆产量(吨/公顷) 15.18 21.36 25.72 32.29 30.03 39.45 43.15 43.46 40.83 30.75上表中反应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使用量是多少时比较适宜?变式(湖南)一辆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从静止到起动10秒后的速度经测量以下表:时间/秒 0 1 2 3 4 5 6 7 8 9 10速度/米/秒 0 0.3 1.3 2.8 4.9 7.6 11.0 14.1 18.4 24.2 28.9①上表反应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因变量?②如果用t表示时间,v表示速度,那么随着t的变化,v的变化趋势是什么?③当t每增加1秒时,v的变化情形相同吗?在哪1秒中,v的增加?④若高速公路上小汽车行驶的速度的上限为120千米/时,试估计大约还需要几秒小汽车速度就将到达这个上限?3、用关系式表示两变量的关系例3.、①设一长方体盒子高为10,底面积为正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体积v与底面边长a的关系。
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七年级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的意义,掌握的三要素;2.使学生学会由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二、讲授新课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进而提问学生:在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例1 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例2 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课堂练习示出来.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四、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五、作业1.在下面上:(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1){-5,2,-1,-3,0}; (2){-4,2.5,-1.5,3.5};课堂教学设计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的概念.教学中,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七年级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的1.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锦集14篇)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锦集14篇〕篇1: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理解相交线、垂线的定义,在详细的情景中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定义,能找到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以及对顶角。
2、过程与方法:可以通过观察推断等方法准确找到图形中的邻补角、对顶角,可以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识图才能,开展空间想象才能,和逻辑推理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以及对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解。
2、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的相交线的图形,和同学们讨论自然界中还存在哪些相交线的图形,帮助同学们理解数学和生活的严密关系。
2、尝试活动:让同学们提早准备道具,在课上用剪刀剪纸,并且提出问题,在剪纸过程中假如把剪刀看成两条线,那么在剪纸的过程中剪刀发生了哪些变化?3、抽象图形:抽象出详细的图形,和同学们一起给出相交线的定义。
4、尝试探究: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四个角,让同学们把形成的四个角两两一组结对,一共能有几种,并且提问角一和角二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角一和角三呢?5、尝试反应:在和同学们的讨论中和同学们一起给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
6、在相交线的模型中,假如两条相交线形成的四个角为直角,介绍垂线的定义。
7、进一步研究:在研究了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之间的关系之后进一步研究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分别相交时,讨论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之间的关系,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定义。
四、总结拓展引导同学们一起进展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第七页,第二题,第六题,第十题篇2: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学习目的: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展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重点: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难点:平移的作图。
一、预习导学预习课本P27—P29,并完成以下练习1、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部分和其他部分重复,假如给你一个部分,你能复制他们吗?2如何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和大小如图的雪人?2、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___一定的间隔,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改变的是图形的_____。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将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3、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特性,并能初步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平面图形;反之,根据平面图形判别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让学生自己出示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的包装盒(课前准备工作),制作这些纸盒,我们是先根据它们表面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剪裁纸张,再折叠围成,从而引入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图形(棱柱)的感受,体会棱柱的性质做一做活动一:1、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请同学们以同桌的`形式动手做做看。
2、操作完后,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模型。
3、实践验证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如图2所示的棱柱。
4、教师介绍棱柱的各部分名称。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2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中,经历探究平行线和垂线特征的过程,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丰富学生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2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画图感知1、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摸一摸平放在桌面上的白纸,你有什么感觉?(1)学生交流汇报。
(2)像这样很平的面,我们就称它为平面。
(板书:平面)我们可以把白纸的这个面作为平面的一部分,请大家在这个平面上任意画一条直线,说一说,你画的这条直线有什么特点?(3)闭上眼睛想一想:白纸所在的平面慢慢变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直线也跟着不断延长。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进位制的认识与探究教学目标1.认识进位制.2.理解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的转换,以及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教学重点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的转换,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教学难点进制数的加法运算及应用.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的符号,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的和.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中较大者与较小者的差.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一个数与0 相加,仍得这个数.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且积的绝对值等于乘数的绝对值的积.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4.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转化为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5.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6.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7.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10n a ⨯的形式,其中110a ≤<,n 是正整数.8.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可以用 精确度 表示. 新知探究一、新知导入【问题】掰手指算数的方式,与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十进制记数法”密切相关,而计算机使用的是“二进制记数法”.两种不同进位制的意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进位制?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能否互相转换?如何转换?二进制数之间能否进行运算?如何运算?是否还有其他进位制?【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进位制的相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实际例子,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给出常用的两种进位制,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探究学习【活动一】认识进位制,探究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的转换进位制是人们为了记数和运算方便而约定的记数系统.约定逢十进一就是十进制,逢二进一就是二进制.也就是说,“逢几进一”就是几进制,几进制的基数就是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是十进制.3 721=3×103+7×102+2×101+1×100.十进制数3 721中的3表示3个千,7表示7个百,2表示2个十,1表示1个一.【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十进制记数法入手,引入新知.【新知】一个数可以表示成各数位上的数字与基数的幂的乘积之和的形式.【任务1】二进制是逢二进一,其各数位上的数字为0或1.请把二进制数1 011表示成各数位上的数字与基数的幂的乘积之和的形式,从而转换成十进制数.说明:为了区分不同的进位制,常在数的右下角标明基数.十进制数一般不标注基数.【答案】11【任务2】把89转换为二进制数和八进制数.【答案】(1 011 001)2 (131)8【任务3】把二进制数111 001转换为八进制数.【答案】(71)8【师生活动】教师给予说明和提示,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教师讲解.【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进位制,知道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的转换方法.【活动二】探究进位制的加法运算二进制只用0和1两个数字,这正好与电路的断和通两种状态相对应,因此计算机内部都使用二进制.计算机在进行数(十进制)的运算时,先把接收到的数转换为二进制数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转换为十进制数,并输出结果.【任务1】查阅资料,分析计算机运算选择二进制的原因,从多个角度分析选择二进制的优越性.【答案】原因:(1)二进制数在物理上最容易实现;(2)二进制数用来表示的二进制数的编码、计数、加减运算规则简单;(3)二进制数的两个符号“1”和“0”正好与逻辑命题的两个值“是”和“否”或称“真”和“假”相对应,为计算机实现逻辑运算和程序中的逻辑判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优越性:(1)易于物理实现;(2)运算简单;(3)机器可靠性高;(4)通用性强.【任务2】小组合作,研究二进制的加法运算法则,并填写如下表的活动记录单.(1)根据上面的加法运算法则,计算(10 010)2+(111)2,并交流一下计算方法.(2)①计算45+23;②把45,23分别转换为二进制数,利用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法则计算它们的和,再把和转换为十进制数;③比较①②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答案】(1)25.(2)①68;②45=25+23+22+20=(101 101)2,23=24+22+21+20=(10 111)2,(101 101)2+(10 111)2=(1 000 100)2=68.③相同.【任务3】计算机的存储容量是指存储器能存放二进制代码的总位数,用于计量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请研究手机、计算机等电子存储设备的容量以及它们存储的一些电子文件的大小,它们通常以什么单位表示?这些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它们通常以KB,MB,GB,TB表示.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1TB=1024GB【任务4】古人在研究天文、历法时,也曾经采用七进制、十二进制、六十进制记数法.至今,我们仍然使用一星期七天、一年12个月、一小时60分钟的记时方法.结合角度、时间等实际问题,分小组讨论一下六十进制的加法运算法则.【师生活动】学生归纳、交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究得到进位制的加法运算方法.【活动三】任选下列主题之一进行研究1.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是全球数学教育界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每四年一届.ICBM-14于2021年在上海举办,大会标识(上图)中蕴含着很多数学文化元素,其中八卦符号(下图)可以用于记数,请探究这个符号所表示的数,互相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提示:八卦中称为阳爻,称为阴爻,每卦均由三个阳爻或阴爻组合而成.把八卦符号看作表示二进制数时,阳爻对应数字1,阴爻对应数字0.大会标识中的记数符号由四个二进制数组成,将它们分别转换为八进制数得到一个四位数;将这个四位数看作一个八进制数,在将这个八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答案】这个符号所表示的数是2 021.2.除了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等记数法,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使用其他进位制,如十二进位制、六十进位制等.结合上述学习,写一篇与进位制有关的文章,包括进位制的意义及其计算,不同进位制的特点、适用范围及互相转换等.【师生活动】教师给予提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探究.【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进位制及其运算法则的理解,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认识进位制,探究不同进制数的数之间的转换二、探究进制数的加法运算三、主题研究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的:(一)知识点目标: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内容:老师说出指令: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一步,向后三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
问题见教材。
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3、-2、-0.5、-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6篇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6篇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⑴在具体情景中了解余角与补角,懂得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⑶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余角与补角的性质三、教学过程:复习、引入:⑴复习角的定义。
你知道有哪些特殊的角?⑵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组两个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你有什么发现?新课:由学生的发现,给出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文字叙述)。
并且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理解。
问题1:如何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①∠1的余角:90°-∠1②∠α的补角:180°-∠α练习:填表(求一个角的余角、补角)拓广:观察表格,你发现α的余角和α的补角有什么关系?如何进行理论推导?结论:α的补角比α的余角大90°α一定是锐角钝角没有余角,但一定有补角。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二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3、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索(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
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
)4、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1)。
备课初一数学教案
备课初一数学教案【篇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正式用)】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 2012—2013学年度教师:蔡弘哈密市第五中学第一章《有理数》单元备课一、单元(成章)教材分析:1、本章的主要内容:对正、负数的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及求法;数轴的概念、画法及其与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关系;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及相关运算律;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求法。
理解。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本章的知识是本册教材乃至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它一方面是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另一方面是学好初中数学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关键,尤其有理数的运算在整个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这一章内容是构建“数学大厦”的地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数与负数的概念:(2)、有理数的分类:(3)、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概念(4)、数轴:(5)、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掌握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的哪些方法(6)、有理数的乘方:掌握(1)a(其中n是正整数)表示什么意思?其中a、n的名称分别是什么?(2)当a、n满足什么条件时,a的值大于0?(7)、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和有效数字运算法则及运算律(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①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④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和为零。
(用符号表述:)(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③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数,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个时,积为正;④几个有理数相乘,若其中有一个为零,积就为零。
(4)、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法则一:两个有理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法则二: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5
5.1方程(第1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运用代数法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2.理解方程的定义,会设未知数,列方程.3.感受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体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教学重点设未知数,列方程.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并利用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思考】甲、乙两支登山队沿同一条路线同时向一山峰进发.甲队从距大本营1 km的一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1.2 km;乙队从距大本营3 km的二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0.8 km.多长时间后,甲队在途中追上乙队?【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时间=(3-1)÷(1.2-0.8)=5.教师提问:问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甲队速度×时间-乙队速度×时间=3-1.【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问题入手,引出用算式解决问题的本质是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进一步根据具体问题列方程作好铺垫.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问题】甲、乙两支登山队沿同一条路线同时向一山峰进发.甲队从距大本营1 km的一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1.2 km;乙队从距大本营3 km的二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0.8 km.多长时间后,甲队在途中追上乙队?你还能用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如果设两队行进的时间为x h,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你能分别列式表示甲队和乙队的行进路程以及甲、乙两队距大本营的路程吗?教师分析,学生回答.(1)列表:(2)在上面的表格中,有一些未知的量,根据设A,B两地相距x km,分别列式表示甲队和乙队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完成表格.教师提问:想一想,甲队追上乙队时,他们距大本营的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寻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甲队距大本营的路程=乙队距大本营的路程,列方程:1.2x+1=0.8x+3.教师总结:这样,我们就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得到了一个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来看两个实际问题.【问题1】用买3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4个小水杯,大水杯的单价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元,两种水杯的单价各是多少元?【师生活动】教师提问:这个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相等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已知条件是大水杯的单价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元.相等关系是用买3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4个小水杯.教师提问:如果设大水杯的单价为x元,那么小水杯的单价为(x-5)元.如何表示相等关系?学生回答:3x=4(x-5).【问题2】下图是一枚长方形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币,其面积是4 000mm2,长和宽的比为8∶5(即宽是长的58).这枚纪念币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毫米?【师生活动】教师提问:这个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相等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已知条件是长方形纪念币的面积是4 000 mm2,长和宽的比为8∶5.相等关系是长×宽=面积.教师提问:如果设这枚纪念币的长为x mm,则纪念币的宽可以表示为58x mm,面积可以表示为58x mm2.如何表示相等关系?学生回答:58x2=4 000.【新知】方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是等式;(2)化简后含有未知数.注意:方程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3+1=4是等式,但不含未知数,所以不是方程.教师提问:用算术方法和用列方程法解决问题,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计算过程,其中只含有已知数.用列方程法解题时,方程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归纳】列方程的一般步骤如下:(1)设未知数,一般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2)分析题意,找相等关系;(3)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不同设未知数的方法列方程,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二、典例精讲【例】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所学校有多少名学生?(2)如图,一块正方形绿地沿某一方向加宽5 m,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500 m2,求正方形绿地的边长.【答案】解:(1)设这所学校的学生数为x,那么女生数为0.52x,男生数为(1-0.52)x.根据“女生比男生多80人”,列得方程0.52x-(1-0.52)x=80.(2)设正方形绿地的边长为x m,那么扩大后的绿地面积为(x2+5x)m2.根据“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500 m2”,列得方程x2+5x=500.【设计意图】将简单的列方程题目大胆地放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例题的练习与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方程的定义二、列方程的一般步骤课后任务完成教材第113页练习1~3题.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七年级下数学教案
课题:1.2.3相反数
教学目标1,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
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
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
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
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1,相反数的定义
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
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
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
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
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
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
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
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
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
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一、差别性教学的作用
(一)通过差别性教学,学生更好地成长
由于学生处于不同的知识水平,他们对知识的运用并非相同,特别在数学领域,人们在应用推理、判断方面程度是不一样的,有较
强推理、判断能力的学生常常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就掌握了,但是
那些应用推理、判断能力较差的学生就要花费很久。
因此,教师要
是根据课本上的知识来教,那么好的学生没办法得到更长远的发展,而差的学生也没办法得到提高,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办法是不可
取的。
所以差别性教学教学有利于改善这一点,从每个学生的突出
点出发,根据他们的突出点来制定符合他们成长的教学手段与内容,学生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使学生更加自信
推理、判断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常常热衷于深入地研究难以解决的方面,这些学生在深入研究时能得到自信,要是直接采取同一种教
育方式去教育所有的学生,那样就很难使学生获得自信,会使学生
不愿意深入探究难以解决的方面。
另一方面,那些应用推理、判断
的程度比较浅的学生就因为太多的失败而不再相信自己了,产生放
弃的念头,从而使他们渐渐地落后于其他人。
因此,通过依据学生
水平不同进行教学的方式,能使好的学生深入研究难以解决的方面,使落后的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进步,
这样所有的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更加相信自己。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差别性教学的实施办法
(一)从学生的水平出发,有序地分组
通常,学生可以分为三种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是起点高,有好的方法和技巧,应用推理、判断程度高的;第二层次的学生是起点一般,但有较好的方法和技巧,应用推理、判断程度较高的;第三层次
的学生是起点低的。
我们应进行有序分组。
有序分组的过程中应关
注下面三个方面:首先,必须清楚地知道学生的突出点是什么,教
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应好好交流。
其次,有序分组
应理解学生的内在想法,不可只依据卷面测试结果来区分学生,分
组应该是具有伸缩性的而不是硬性的。
卷面测试结果属于有序分组
的一部分,学生了解自身的状况,有自己的目标,所以我们应理解
他们,不能忽略他们的内在想法,这样他们才会相信自己。
待分组
结束后,我们要进行差别性教学。
最后,教师在看待不同组的学生时,应一视同仁,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
(二)依据分组后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我们要考虑到所有的学生,将差别性教学深入应用在课堂上。
1.引入新的内容。
数学的内在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可以回忆学过
的内容来引入新的内容,此时则通过第三水平学生去回忆学过的内容,使其加深印象。
第二层次的学生则解决新的内容的引出,第一
层次的学生则完善第二层次的学生的内容。
2.解说新的内容。
解说
新的内容时要考虑到第三层次的学生,循序渐进。
3.课上操练。
结
束新的内容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操练,第一层次的学生比较得心
应手,教师则让学生操练转变形式的习题,可以给第二层次的学生
比较有难度的习题进行操练。
另外教师要认真对待第三层次的学生,提供难度小的习题有助于他们加深记忆。
(三)依据分组后学生的情况,安排的任务有所不同
安排的任务要使学生可以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而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第一层次的学生可以多安排统合性较高的习题,加强他们的处理数学问题的规则和程序,使他们挖掘习题中那些数学处理的规则和程序。
第二层次的学生,主要学会普通的题目和一部分难题的思考方向。
第三层次的学生则重复做题,做很多的习题来巩固基础。
(四)依据分组后学生的情况,评估的方面有所不同
因为学生的核心目的有所不同,所以要使用不同的评估方法。
举个例子,教师依据水平不同的学生,应把考试题目进行区分,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做不同的题目。
第一层次的学生重点做难题;第二层次的学生重点则是中等题目,外加小部分难题;第三层次的学生重点放在基本的题目上,外加一小部分中等题目。
那么,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范围内得到进步。
三、总结
差别性教学是根据从实际出发来解决问题的哲学思路来进行的,该方式可以一对一地处理学生遇到的困境,让所有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鼓励学生学习,使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助于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协调与进步。
作者:刘会艳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
看了“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的人还看了:
1.七年级数学上教学设计
2.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3.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免费下载
5.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