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曹操与文学中的曹操的不同之处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提起曹操,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把他当作奸臣的代表。

但艺术的形象与历史的真实并不是一回事,需要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千百年来人们从三国演义的描写中得来,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是有出入的。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曹操生在战乱时代,一生的大部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

他在三十五岁以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参加了大小近五十次的战役,征战地区几乎遍及到大半个中国。

在战争中,他长于选将料敌,“运筹演谋”,不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还善于吸取部属的正确意见,因此常常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

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

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

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

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

他毕竟也犯下了不少罪过,除镇压黄巾,屠城杀降外,还对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进行迫害,如对孔融、杨修、崔琰、祢衡、华佗,甚至连大有功于他的荀彧也不放过。

曹操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对照

曹操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对照

曹操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对照内容摘要:曹操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为“奸雄”形象,其奸险狡诈令人生畏;在《三国志》中,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人物:既有阴暗的一面,也有英雄的一面。

作为小说,《三国演义》以曹操的历史形象为原型,突出了其“奸雄”的一面,塑造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

关键词:曹操;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奸雄《三国演义》全书中塑造的400多个人物形象中曹操无疑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

作品中的曹操并非只有“罪恶”的记录,也有成功的业绩。

作者曾经指出,他笔下的曹操是一个“功首罪魁”于一身的两面性人物,这个形象既符合历史真实,也符合艺术真实,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作者给曹操的形象定型是:“乱世之奸雄。

”“奸雄”者也,奸诈与雄才相统一也。

在曹操身上,不奸不成为其雄,不雄则难施其奸,既奸且雄,又雄又奸。

其实,撇开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纯客观的历史视角审视曾经近两千年前彪炳神州大地的曹操,我们会发现曹操这位历史人物与《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截然不同。

一文学形象: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清代刘廷玑说:“演义者,本有其事,而添设敷衍,非无中生有者也。

”①所以,“演义”就是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述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

“小说中的著名主人公之一曹操的为人和历史地位也随着小说的不断演变而几荣几衰。

经历了由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到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从南北朝刘宋年间的裴松之《三国演义》注解,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元代至治年间的《全相三国志评话》到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②等迂回曲折的过程,最终发展为一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虽然以历史上的曹操为蓝本,但很多方面由于文学典型的需要和思想倾向的原因,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上的曹操仍然迥然不同。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

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

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

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

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

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

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

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一、曹操人物经历了解人物生平可以知晓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大致性格。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是汉朝丞相曹参的后人,曹操的爷爷是宦官曹腾,而他的父亲则是曹腾的养子,所以后代嘲笑曹操为宦官之后,但其实曹操父子与曹腾并无血缘关系,而曹操是名门之后却是事实,曹操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性情洒脱,其才能不被世人所看好,心中抱负也不被外人所知。

如何评价曹操

如何评价曹操

如何评价曹操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影响力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文化人和道德家,他在不同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成就。

下面将从这四个方面对曹操进行评价。

1. 政治家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三国时期成功地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整个北方。

他通过实行一系列有益于社会稳定的政策,使得中国北方地区在他的统治下保持了相对的繁荣和稳定。

首先,曹操重视农业发展,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生产效率等措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他注重法治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条例,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此外,他还倡导廉洁政治,通过打击腐败、减少官僚主义等手段,提高了政府效率。

然而,曹操在政治上也存在一些缺陷。

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不择手段地排除异己,甚至杀害了一些反对他的官员和民间人士。

此外,他在统治后期越来越专制,对人民的自由和权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2. 军事家曹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使得他在三国时期成为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之一。

他在战争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善于运用水军和骑兵等兵种,使得他在战场上取得了多次重要胜利。

曹操的军事才能体现在他的战略眼光和精心的策划上。

他在战争中不仅注重军队的战斗力,还注重对敌方心理的洞察和把握。

例如,他在赤壁之战中利用火攻打败了敌军,这显示了他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地形和气候等条件进行战术布置,使得他在战争中总是能够占据优势。

然而,曹操在军事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

他在后期变得越来越傲慢自大,多次拒绝听取部下的意见和建议,导致了他在几次战役中的失败。

此外,他在对待战俘和投降者方面也存在一些残忍和不人道的行为。

3. 文化人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文化人。

他热爱文学和艺术,提倡文化教育,使得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化人才。

曹操自己也是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的诗歌作品如《观沧海》、《短歌行》等都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修养。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人文学院 09文秘2 徐栋梁 20091004241)摘要: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的密切关来,使虚实问题在小说观念中占有特珠地位。

由于受到史学观念的巨大影响,唐代之前的小说创作和理论基本上以写实为主。

渊源于宋元说书艺术的白话小说,则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独特审美需要,度构想象在历史小说中进一步突玻写实观念的束缚,初步建立起“虚实相半”的创作原则。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做一些对比分析,以此来看古代小说的虚实观。

关键词:虚实观《三国演义》曹操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是一代枭雄,正史之中饱受赞扬。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①三国演义里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国贼,根本意义上是有其历史背景的,罗贯中身处元代,那时候民众反元思想极为强烈、小说中“尊刘”的思想由此而生。

然而。

在真正的历史中。

曹操远远要比小说中描写的要杰出的多。

也好的多。

鲁迅对历史上的曹操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②罗贯中贬低曹操,其实是有“尊汉”思想在其中,曹操只是当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反面教员”。

有人认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其实是影射明太祖朱元璋。

罗贯中曾是张士诚的谋士,对狠毒狡诈的朱元璋,可谓恨之入骨。

但是曹操被丑化,不完全因为罗贯中。

从北宋开始,曹操的形象一落千丈,由大英雄变成了大奸雄。

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简单的说,是有“两股力量三个梦”。

这“两股力量”,就是读书人和老百姓。

他们又都有自己的梦。

合在一起的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全都跟史书的记载有了差异。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故事。

然而,作为一本历史小说,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原因。

1. 人物描写与改编1.1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塑造成了一个智勇双全、威风凛凛的形象,而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如此英勇。

曹操在现实中更多地是个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致力于统一中国,有过不少政治手段和军事策略。

1.2 关羽关羽是刘备麾下重要将领,在小说中被赋予了忠诚、仁义、勇武等高尚品质。

然而,在历史中,关羽其实更为复杂。

他曾先后依附过曹操和刘备两位主公,而非《三国演义》中一直效忠于刘备。

2. 事件顺序与编排2.1 群雄割据的时期《三国演义》将群雄割据的时期简化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蜀汉和东吴。

然而,实际上,在这个时期,有许多小国家和势力也同时活跃,且并非都属于以上三个大国。

这种简化缺少了历史真实的细节与复杂性。

2.2 战斗描写的夸张在小说中,战斗描述经常被夸张渲染,英雄们也展现出超人般的能力。

但实际上战争是残酷而艰难的,没有那么多神奇和轻松取胜。

3. 文化传统的重构3.1 儒家思想在《三国演义》中,儒家思想被强调并成为主导价值观。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遵循儒家原则。

这种重构反映了作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并用之来塑造故事中人物的形象。

3.2 文化英雄与正统历史观《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文化英雄,并给予他们封号和礼遇。

这种现象在历史真实中并未如此高调存在,而是更加注重事实的记录与研究。

这种改变反映了作者对于正统历史观的追求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结论虽然《三国演义》是一本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但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

这些差异由于作者意图、时代背景等因素所导致。

我们需要认识到小说是一种创作性的文学作品,它在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时会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处理。

人物性格分析——曹操

人物性格分析——曹操

人物性格分析——曹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东汉末年分三国,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便正是英雄辈出的时候。

在这些英雄中,有贬有褒,对他们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

其中意见分歧最大的,便是魏的丞相——曹操。

”。

历史上的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治家、诗人,他在政治上是卓有成就的,他雄才大略,统一了中国的北方,结束长期战乱的动荡的社会局面,对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文学上,他堪称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慷慨沉雄,苍凉悲壮,气势非凡。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

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事实的确如此。

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不同了!《三国演义》不是人物传记,更不是历史教材,而且又因为作者罗贯中以拥刘反曹、宣扬正统的忠君思想在作指导,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是大相径庭的。

《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为了突出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活泼的可读性是要进行艺术想象和加工的,当然也是允许虚构的,《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因此谈历史人物不能以这本书为依据的。

那么《三国演义》忠的曹操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其父曹嵩,乃宦官曹腾的养子,因此说曹操的出身并不好。

东汉末年,皇帝幼弱无能,外戚、宦官互相争斗,交替把持朝政。

汉朝社稷倾颓,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频繁,各地手握重兵的诸侯蠢蠢欲动,都在伺机寻找机会进兵驻洛阳,以“挟汉”为名争夺大汉江山。

各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战争一触即发。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性格是复杂的,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

他在小说中刚一出场,就显示出他的聪明干练、机智勇敢,以及敢作敢为、的老练和成熟。

第一回作者写道:“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历史上的曹操与文学中的曹操的不同之处

历史上的曹操与文学中的曹操的不同之处

历史上的曹操与文学中的曹操的不同之处个人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_______东汉末年人,官爵至魏王、丞相、冀州牧。

魏国的缔造者和奠基者。

中华民族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__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丕代汉后,曹操被尊称为大魏武皇帝”,庙号魏太祖”。

曹操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

父亲曹嵩据考本姓夏侯,后成 ____为曹腾养子并改姓继承侯爵。

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

△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此说乃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待考)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起义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

董卓死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吕布、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 _____ 10万军队,公元201年在仓亭(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并于公元207年十二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

公元208年,成为东汉政权丞相。

曹操

曹操
1.2《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三国演义》则毫不避讳书纪曹操缺点,甚至把曹操塑造成了狡猾奸诈、自私残酷的反面形象。如《三国志》中乔玄、何颙对曹操的评语,在《三国演义》中被改写为:“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还有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以“能臣”“奸雄”并举,褒贬兼有,这是对曹操能力的肯定,对人性的否定。《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的基础上,参考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而写成,它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书中人物颇多。诸葛亮卓越千古,曹操则遗臭万年,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这在小说第一集中就有所披露“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少时的曹操奸诈在此已无可争议。长大后的曹操的奸诈则更加是变本加厉。
关键词:曹操;奸雄;英雄;历史性;演变
1曹操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差异
曹操在正史《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三国志》中主要张扬其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同时开启了尊曹贬刘的先河。而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塑造成了放纵不拘、奸诈无信、自私残酷的反面人物,并对后世以及民间形象中的曹操产生了绝大的影响。这其中不同的历史价值取向:一方面是由于《三国志》是正史,其书写也更加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而《三国演义》作为小说,文学性,可读性更强,其民间受众群体更为广泛。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陈寿生活的年代距离曹操生活的年代更接近,很多的历史真实尚未抹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其说阐述的历史事实抛却政治因素而言可信度更高。然而《三国演义》作为小说更多的地方是在强调小说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表达的更多的是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三国志》书写的是曹操的历史形象,而《三国演义》则表现的是曹操的文学形象。从今天大众对曹操的形象认知来看,文学性形象的对普通人的影响更为深远。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的对比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的对比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的对比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经典之一,以描绘了三国时期乱世英雄的故事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作品中,许多人物形象是基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然而,三国演义对历史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夸张和虚构,以满足文学作品的需要。

本文将通过对比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一、刘备:仁德之君与现实政治家的差异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被描绘成了仁德之君,儒雅有德,备受百姓爱戴。

然而,历史上的刘备实际上是一个更加复杂的人物。

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能力,但并非完美的圣人形象。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几乎没有任何缺点和错误。

他被描绘成一个完美的君主,对百姓极其关怀,从不辜负他们对他的期望。

然而,历史上的刘备在政治上也有一些失误,例如他在与曹操联盟时未能洞察曹操的真实意图,为后来的火烧赤壁之战埋下了伏笔。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并不像历史上那样善于利用他人的才能。

他在平定张鲁割据之后,没有好好利用张杰的能力,而是将其牺牲。

历史上的刘备则更注重个人的荣誉和长期目标,更多地重用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尤其是诸葛亮。

由此可见,刘备形象的夸张与虚构主要是为了符合文学作品的需要。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更加简单化和理想化,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相信他的仁德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

二、曹操:政治家与恶霸形象的塑造相比于刘备的仁德之君形象,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一个冷酷无情的恶霸。

他被认为是政治家,但却常常以残忍和权谋著称。

然而,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完全如文学作品中那样冷血无情。

曹操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的人物,他是建立魏国的关键人物。

他在统一北方时与民生息息相关,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改善民众生活。

他也很注重人才的重用,例如他提拔了荀彧和郭嘉这样的智囊团来辅佐他的统治。

然而,三国演义将曹操形象夸大成了一个极其残忍和权谋的政治家。

这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表达对刘备及蜀汉的赞扬,为刘备在演义故事中的胜利提供更大的反差。

对曹操的人物评价

对曹操的人物评价

对曹操的人物评价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他是东汉末年乱世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对曹操的人物评价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首先,曹操在政治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统治能力。

他以其智谋过人和出色的领导能力,成功地建立起了健全的政权,并且在经济、军事和行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

他坚决反腐败,重视人才选拔,有很高的管理能力,使得他领导下的国家保持相对稳定和繁荣。

其次,曹操在军事领域展现出了出众的才干。

他以出色的军事策略和勇猛的战斗力,一手创建了强大的军队并成功地征服了北方大部分地区。

他在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等战斗中明显显示出了自己的军事天赋,以迅猛的攻势击败对手。

此外,曹操还是一位文学家,丰富的文学才华使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更是一位文化艺术的支持者。

他以其广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情,创作了很多杰出的文学作品,给中国文化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然而,曹操也有着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形象和行径。

他采取了残暴的手段和策略,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与刘备和孙权等对手的斗争中,曹操常常以权谋权,不择手段,从而使得他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的争议。

总的来说,对曹操的人物评价应该综合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干和文学成就来看待。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既有赞许也有批评,但无论如何,曹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所作所为仍然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一说到曹操,我们自然会想到:“宁可我负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负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等等的语句。

曹操在我们老百姓心目中就是一个大奸贼,大坏蛋,篡权夺位的乱臣贼子。

其实,人们对曹操的了解是从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获得的。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这样的人吗?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宁可我负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奸诈多疑的典型形象。

出于文学,形象刻画的需要和曹操形象的大致影响,小说里的曹操给人留下了敌对和可恶的印象。

为了刻画这个人物典型,作者独具匠心地通过借黄祖之手杀害曾帮助自己解粮草之危、韬略满腹又恃才傲物的扬修的举动揭露他的奸诈和卑劣行径;通过描写曹操的梦中杀人以防随时的不测来表现其生性多疑、欺诈;通过借督粮官之首以平众怒定民心来渲染曹操的诡诈和残忍。

特别通过描写其杀害故人吕伯奢一家,然后竟声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毒心性刻画其忘恩负义和残忍无情。

作者还通过曹魏集团的内部关系来刻画曹操对人才的迫害。

文中的曹操为了罗致人才,往往不惜利诱和胁迫;对于已经到手的人才,又大抵充满猜疑和欺诈。

一些谋士对曹操事业的发展殚精竭力,屡建奇功,可当他们对曹操的愿望有所忤逆时,曹操便“深恨之,以为不助己也”,不久或赐死或借他人之手杀害。

似此宅心,小说中多所描绘。

苏轼《东坡志林》载王彭语云:涂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说明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宋朝已非常明显,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只是这种思想倾向的总结和发挥。

可以说曹操奸险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已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这只能说罗贯中塑造的曹操形象太成功了。

曹操文化形象在历史与文学中的表现

曹操文化形象在历史与文学中的表现

曹操文化形象在历史与文学中的表现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曹操以其杰出的智谋和领导能力闻名于世,并且在历史与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

本文将探讨曹操在历史与文学中所展现的形象,对他的评价以及如何塑造他的形象。

历史上曹操的形象1.政治才能:曹操以其卓越的政治手腕和组织能力处理政务,建立了强大的统治体系。

2.军事天赋:曹操借助精良的兵器,善于运用兵法战术击败对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战略智慧。

曹操在文学作品中的塑造1.《三国演义》:这个经典文学作品将曹操描绘为一个英勇果断、才智过人、权谋无敌、崇尚实用主义等多面形象。

他被描述为草莽英雄,有领导才能,但也存在一些残酷和不道德行为。

2.其他历史小说:各种历史小说或讽刺曹操的作品也涌现出来,以多样化的角度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学界对曹操形象的争议与评价1.正统观点:认为曹操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将其视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2.质疑观点:一些学者质疑他在统治过程中是否采取强权手段,对待政敌是否残忍无情。

他们认为曹操的形象在历史上可能被过度美化。

结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并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人物之一。

无论是在历史还是文学作品中,都有着丰富多彩、多维度而复杂的塑造形象。

对于曹操而言,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同时存在,使得这个历史人物更加引人入胜。

通过学界讨论和相关文艺作品的呈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曹操的形象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

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

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一、引言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琅邪国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属于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既是政治家,也是军事家,形象复杂多变,备受争议。

本文将对曹操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他在历史与文学中的形象呈现。

二、曹操的历史地位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当时东汉王朝内外交困,天下大乱。

曹操在这个时期展现出了出众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华,由于他的努力和智慧,逐渐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

曹操一生随军征战,多次打败敌对势力,终于掌握了大部分中原地区的实际控制权。

曹操在政治上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集权制度,提升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大大增强了国家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曹操实现了改革革命,成为了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家。

三、曹操的军事才能除了在政治上表现出色外,曹操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曹操熟谙兵法,精通战略布局,善于用兵。

他多次领导军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赤壁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大军面对东吴联军,被炎风大败,这也被后人称为曹操军事才能的一次巨大挫折。

然而,曹操并不是一位单纯的战争好战者。

他更愿意以政治手段解决问题,减少流血和伤亡。

他力求稳定与统治,同时也树立起一种仁政的形象。

四、曹操的文学造诣曹操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

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达。

曹操的文学作品以其豪放洒脱、意味深长而著称,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的文学作品主题广泛,既有对时事政治的反映,也有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的作品以雄浑有力的语言表达,情感真挚,思想深刻。

曹操的文学造诣使他在历史上独树一帜,成为文学与政治相结合的典范。

五、曹操的形象呈现曹操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多种多样。

在史书中,曹操被描述为一个非常聪明、果断、能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塑造成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形象。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其形象在小说中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特征和品质。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历史背景,文学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曹操的形象是如何被塑造的。

在历史背景下,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

他曾经统一了北方的政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受到了历史的影响,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也参考了曹操在史书中的形象和事迹。

曹操在小说中的形象既有历史的基础,又有作者的创造。

在文学背景下,曹操的形象也受到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曹操被视为一个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的人物。

他的形象既有正面的一面,如英明果断、善于谋略,又有负面的一面,如冷酷无情、权谋狡诈。

小说《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形象的塑造也体现了中国文学传统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

1.2 目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战争和英雄气概。

其中,曹操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小说中的形象塑造极具特色。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塑造,揭示其历史背景下的塑造、文学形象的展现、道德品质的表现、权谋手段的展现以及形象的多维性,探讨其对读者的影响,分析塑造的成功之处,并思考其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曹操这一历史人物在小说中的形象,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巨著对中国文学和历史的影响。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塑造在《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的形象塑造是在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其形象必然受到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的影响。

首先,从历史角度看,曹操出生于汉朝末年,成长于乱世之中。

在汉献帝时代,王室衰落,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安。

曹操作为一名有野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必然会展现出强大的政治野心和军事才能。

人名中的历史典故

人名中的历史典故

人名中的历史典故人名是社会中的基本单位,每个人名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典故。

一些人名可能来源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一些人名则因为其含义与历史事件相关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著名人名中的历史典故,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义与故事。

一、曹操:权谋之王曹操(15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堪称权谋之王。

他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曾经统一北方,实施一系列改革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曹操的名字中,“曹”是一个城邦的名字,而“操”则有握持、掌控之意,正好预示了他权谋高手的角色。

二、赵云:忠勇之将赵云(168年-229年)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被尊称为常胜将军。

他以忠诚、勇敢和谦虚著称,为人所敬重。

他的名字中,“赵”是他的姓氏,而“云”则象征他的志向高远、神秘而不可侵犯。

赵云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忠勇之将的典范。

三、孙权:统一南方的能臣孙权(182年-252年)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开国皇帝,他统一了南方各国,成为南方最强大的战略家和政治家之一。

孙权的名字中,“孙”是他的姓氏,而“权”则有权力、主导之意,准确地预示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四、刘备:仁者之主刘备(161年-223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仁主,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

他被尊称为刘氏帝王中的仁者,致力于恢复汉朝的正统,实行仁政,深得人民爱戴。

刘备的名字中,“刘”是他的姓氏,而“备”则代表他的胸怀和担当,预示了他作为仁主的伟大责任。

五、诸葛亮:智者之师诸葛亮(181年-234年)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他被誉为智者之师。

诸葛亮的名字中,“诸葛”是他的姓氏,源于古代的官名,“亮”则有聪明、明亮的意思,表达了他卓越的智慧和才华。

六、李世民:睿智之君李世民(598年-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朝皇帝,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他采取一系列政治、军事和文化改革,使得唐朝迎来了繁荣与盛世。

李世民的名字中,“李”是他的姓氏,而“世民”则预示了他具有卓越的智慧和睿智的领导能力。

浅论曹操

浅论曹操

浅论曹操姓名:沈兆阳班级:财务管理1002 学号:2010011543 摘要: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可以说对曹操的评价始终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从军事的角度看,他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从政治角度看,他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从文学的角度看,他是一名杰出的诗人。

个人认为,两个字评价曹操“奸雄”最为合适不过。

本文主要是对曹操进行简析。

关键词:曹操、军事、政治、文化、奸雄一,曹操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

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父曹嵩,本姓夏侯氏,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名姓曹。

曹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东汉灵帝熹平三年(174),以孝廉推举为郎,任洛阳北部尉,后官至丞相,封魏王,谥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二,政治上的曹操东汉未年,军阀混战,宦官和外戚控制朝政,到处是一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的惨状,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发展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因而暴发了黄巾起义,出于阶级本性曹操必然害怕和仇视农民起义,他曾多次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并且战功卓越,仅初平三年(即192年)在兖州就“破黄巾三十万众”致使其在当时人民心目中留下了农民起义军镇压者的恶劣形象。

然而,又由于曹操代表的不是大地主、大贵族、大官僚集团的利益,而是代表中小地主的利益,因而能够实行“摧抑豪强”减轻人民负担的开明措施,无疑从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在这一点上,他必然要受到大贵族、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仇视。

当然由于曹操必竟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者,当他的统治地位巩固之后,又日益向大地主、大官僚、地主集团妥协,并遂步向其转化。

很显然曹操在政治上是具有二重性的人物。

从人民方面看,镇压黄巾起义军,受到人民的唾骂,而实行催抑豪强,减轻人民负担方面又得到人民的支持;从大贵族、大官僚、大夺主集团方面看,他“打击豪强抑制兼并”以及“屯田”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英雄与奸雄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对比的论文

英雄与奸雄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对比的论文

英雄与奸雄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比照的论文英雄与奸雄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比照的论文曹操的形象历来为人们所争议,尤其是三国文化热持续升温的今天,对于怎样在新的时期评价曹操〔这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新时期”一样,虽然目的、意义、本质已大为不同〕应当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本文无意于此重复。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管是“英雄”也好,“奸雄”也好,曹操形象〔此文指文学形象,含《三国志》及《三国演义》中的不同形象,有关问题下文详述〕之所以进入千家万户,自有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和不朽的美学价值。

本文的目的亦即是想从曹操形象的美学意义方面略陈固陋。

一、《三国志》作为文学作品对曹操形象美学价值的肯定——英雄的产生曹操“英雄”形象的形成,在文人笔下主要是《三国志》的影响。

毫无疑问,《三国志》是一部史传作品,但正如有人认为《史记》是一部历史小说一样,《三国志》也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性质,或者说具有小说的因素,只不过,它是在完全依赖历史真实的情况下,作者进展了文学加工。

周亮工在评《史记》中项羽被围垓下、与虞姬唱和时说:“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有谁闻之,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①”。

其实,对于任何成功的史传著作均可作如是观。

所谓“笔补造化”,正是指作者对历史人物言行的艺术加工。

《三国志》对曹操艺术形象的塑造,立足于史实,成功地描写了曹操在动乱社会现实中表达出来的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的聪明与才智,其宽广的政治胸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超乎世俗的治人用人韬略、出色的文学创作成就,无不为后人所赞赏。

曹操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点,集中地表达了人类在与自然、社会的____中顽强、不屈、美妙的品质,换句话说,这些特点代表了人类最崇高、卓异、优秀的特征,是“美”这一深入内涵在“人”的行为中的凝聚与扩散。

人们在曹操身上看到了自己一直追求的人性优点,这一优点,就象一轮迷离梦幻般的光环突然之间变成了屹立在自己面前的现实,给人们以无限的慰藉与力量。

论曹操

论曹操

论“曹操”在中国历史上,能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者,曹操是空前绝后的一人。

可是提起曹操,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数落他的种种不是。

其实,撇开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纯客观的历史视角审视曾经近两千年前彪炳神州大地的曹操,我们会发现这位历史人物与《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迥然不同。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统治者形象.他有着无穷贪欲和权势欲的人物,但又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残忍的灵魂掩藏起来,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收罗人才,为他所用.可是他又有雄才大略,亲自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是一位有胆略的政治家和有才能的军事家.他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

作者对他的击败吕布、扫荡袁绍、统一北方等历史功绩给予中肯的评价,但出于文学形象刻画的需要和曹操形象的大致影响,小说里的曹操给人留下的终究还是敌对和可恶的印象。

如:."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曹操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曹操借黄祖之手杀害曾帮助自己解粮草之危、韬略满腹又恃才傲物的扬修;曹操的梦中杀人以防随时的不测;在"刺卓逃难",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然后竟声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毒心性等等行动都彰显他行径卑劣,残酷好杀,奸诈多变,生性多疑,忘恩负义,残忍无情等可恨之处。

所以,在《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是不被众人所喜欢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曹操与文学中的曹操的不同之处 个个人人简简介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人,官爵至魏王、丞相、冀州牧。

魏国的缔造者和奠基者。

中华民族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丕代汉后,曹操被尊称为“大魏武皇帝”,庙号“魏太祖”。

曹操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

父亲曹嵩据考本姓夏侯,后成为曹腾养子并改姓继承侯爵。

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此说乃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待考)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起义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

董卓死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吕布、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10万军队,公元201年在仓亭(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并于公元207年十二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

公元208年,成为东汉政权丞相。

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于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

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

公元212年又击败了汉中张鲁,至此,三国鼎立之势基本成型。

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册封曹操为魏国国王,于邺城建立魏国王宫,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

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葬于高陵。

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为“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魏武帝集》。

生平详述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中的一员,汉相国曹参的后人。

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

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有人也说曹操是"夏侯氏"之子。

曹嵩官至太尉。

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

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

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

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

随之迁为济南相。

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

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

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

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

“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甚至有了买官制度。

朝廷封曹操为议郎,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中平五年(188),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中平六年(189),西凉刺史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太师,专擅朝政。

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

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

曹操为副盟主,参加讨董军。

二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阳抵御关东军。

董卓之凉州军骁勇善战,关东军十余万人驻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无人敢向洛阳推进。

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

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为士兵数量相差大,曹操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

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

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

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在长安定计杀掉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攻陷长安,杀王允,进攻吕布,关中也陷入战乱。

是时,州郡牧守各据一方,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

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任兖州牧。

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

鲍信战死。

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

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

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

献帝初平四年(193)秋,曹操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

徐州牧陶谦退守郯县。

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

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

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曾参加讨董卓之战的陈留太守张邈和曹操部将陈宫对曹操不满,遂叛操,迎吕布为兖州牧。

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曾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

当时只有鄄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惇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

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

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

兴平二年(195)夏,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于巨野(今山东巨野南)大破吕布军,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曹操从陈留起兵到兴平二年将吕布、张邈赶出兖州,经过六年的经营,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

曹操起兵之初,仅有数千人,出任东郡太守前后,他陆续延揽一些拥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强地主归附自己,后击溃青州黄巾军,又收其精锐组成“青州兵”。

这样,曹操又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

根据地和军队,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条件。

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

建安元年七月,献帝终于回到洛阳,洛阳经董卓之乱,已是一片废墟。

百官没有地方居住,“披荆棘,依丘墙间”,洛阳也没有粮食,“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

早在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

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献帝。

随即挟持汉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

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

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

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祇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

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

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

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

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

建安五年(200),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通过以上二项措施,曹操统治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

这是曹操在经济上的一大成功。

迎献帝、迁都于许和恢复农业生产是曹操得以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

从建安二年起,曹操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开始了他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

其时,在曹操的北边,是占有冀、并、幽、青四州的袁绍;南边,是占据扬州的袁术;东南,是占据徐州的吕布;正南,是占据荆州的刘表;西边,是关中诸将。

此外,董卓部将张济之侄张绣投降刘表后,屯驻于宛县(今河南南阳),对许都形成威胁。

建安三年(198)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

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将侯成、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

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

曹操将吕布、陈宫处死,收降吕布将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当时,群雄实力最强的是袁绍。

曹操预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潜在影响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占领齐(治今山东临淄)、北海(治今山东寿光东南)等地,巩固右翼;又命大将于禁屯军黄河南岸,监视袁军。

不久,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

这年十二月,曹操自率军屯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准备迎击袁绍。

刘备在徐州牧陶谦死后,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后徐州被吕布攻占,刘备投奔曹操。

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英雄,先后表他为豫州牧、左将军。

曹操攻占徐州不久,淮南袁术准备逃往青州往依袁绍,曹操派刘备去截击。

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谋诛曹操事泄,被曹操杀掉。

刘备遂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

曹操为了免于将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

时诸将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都,曹操对此胸有成竹,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

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

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势力本就很大,后袁绍取得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实力大增,有军队数十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