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诗歌风格
曹操诗歌创造的风格
曹操诗歌创造的风格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诗歌创作也备受推崇。
曹操的诗歌创造以刚健、豪放、雄奇为主要特点,而且充满着浓郁的个人风格。
曹操的诗歌创作注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诗歌中常常展现出强烈的愤慨和热情,表达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天下大势的关注。
此外,他还常常在诗歌中反映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作的努力。
曹操的诗歌创作还注重形式美。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精悍有力,行踪奔放、气势恢宏,具有很高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同时,他还注重诗歌的结构和运用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的来说,曹操的诗歌创造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体现了他的思想、情感和文学才华,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推荐-试论曹操诗歌的语言特色 精品
试论曹操诗歌的语言特色摘要:建安时期的诗人曹操,其诗歌语言有别于《诗经》和其他同时代的作家,独树一帜。
关键词:借鉴突破,民歌特色,韵,生命意识,情感基调建安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与分裂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特殊的社会状况使这一时期在政治、思想和文学诸方面都产生急剧变化,呈现出新的风貌。
特别是诗歌,打破了两汉辞赋独盛和文人诗沉积的局面,“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创作出一大批作品,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和人生苦短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在文学创作领域出现的新气象、新特点被后人概括为“建安风骨”。
“三曹”、“七子”、蔡琰等人的大量创作,也从而形成了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作为建安时期文学领域里的一员,他跟西多同时代的作者一样,经历了汉末的大动乱,像其他文人一样,被卷入战乱的旋涡,甚至被推到社会的最底层。
但不同的是,曹操诗歌解除了儒家思想的舒服,勇于进取,勇于突破创新,使得自己的诗歌在当时文学领域独树一帜。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宗师”。
如果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那么曹操正是这一自觉时代的开拓者和先行者。
邓富华在《浅谈曹操诗歌的生命意识》中说道,“汉末建安时期,是政治上十分混乱,但也是人才辈出之际。
在当时涌现的众多接触人物中,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兼文学家的,首推曹操。
”从后人给以曹操诗歌甚高评价可以看出,曹操诗歌就像启明星一样,为当时的文学发展点明方向,同时又影响着后人创作。
那么,曹诗语言运用方面又如何呢?本文将从语言特色方面对曹操诗歌进行讨论分析。
一.曹操诗歌在语言运用方面对《诗经》既有借鉴又有所突破第一,在形式。
《诗经》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句,可算是四言句的滥觞。
在《诗经》中,不论多少章、多少句,从头到尾,全是四字一句,那是最标准的四言诗。
曹操诗歌在形式上仍保留着《诗经》中二句一行、四句一节的章法。
曹操的诗歌创作风格
曹操的诗歌创作风格
曹操的诗歌创作风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部分。
作为三国时期的名将、政治家,曹操并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
他的才华也同样在文学创作方面得到充分表现。
曹操的诗词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情感世界,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曹操的诗词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他的创作主题涉及到战争、政治、爱情、人生哲学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以抒情为主,情感内敛深沉,注重用典,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和排比等修辞手段,表现出强烈的感染力和辞藻华丽的特点。
对于曹操这种文学体裁的创作,当时的文人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形成了“曹门六先生”的盛名。
曹操的诗词也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和文化传统。
他的作品关注国家大事,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深刻理解和对天下人民的深情关怀。
曹操的作品中不乏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历史典故,唤起人们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在诗词创作方面,曹操的思想多元、文化涵养深厚,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人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将领,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诗词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也代表了古代文学创作的最高风格和水平。
曹操诗歌的基本风格
曹操诗歌的基本风格
曹操(155年-220年)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展现了他的个性和时代背景。
曹操的诗歌风格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1. 雄浑豪放:曹操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刚毅坚决、豪情壮志的气质,他的诗句大多饱含激情,表达出强烈的意志和王者风范。
2. 构思巧妙:曹操的诗歌通常结构精巧,思维敏捷,善于运用对仗、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作具有鲜明的形象感和韵律美。
3. 立意深远:曹操的诗歌不仅表现出他对国家大事和政治命运的关注,同时也包含了他对自然万物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的诗作中透露出对现实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掌握感。
4. 细腻入微:尽管曹操以其豪气决断而著名,但他的诗歌中也展现出他温情、细腻的一面。
他的诗作中常常描写人物情感、自然景色等,表现出他对细节的关注与感悟。
总的来说,曹操的诗歌风格兼具雄浑豪放和细腻入微的特点,既展现了他的个人气质和政治抱负,又反映了他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
这种丰富多样的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独具特色。
曹操诗的风格特点
曹操诗的风格特点
曹操诗的风格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雄浑奔放:曹操诗歌充满豪情壮志,行云流水、豪放不羁。
他以自己担任丞相的身份,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和雄心壮志,这种豪情和抱负在他的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2. 独特的节奏感:曹操诗有很强的音乐感,句子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感,读起来流畅有力。
3. 白描手法:曹操诗的描写手法简练朴素,注重形象的整体效果和气势的展示,常用白描的方式表现景物和人物。
4. 抒发情感:曹操诗歌中表达了他的思想感情,既有豪情壮志,又有乡愁怀古的情感。
他在表达国士之情、爱国之志的同时,也展现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复杂内心。
总的来说,曹操诗的风格以雄浑奔放、独特的节奏感、白描手法和抒发情感为特点,所以他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莽苍悲凉 气盖一世——略论曹操诗歌中两种风格的融合
但几乎在每一首游仙诗 中, 诗人都不只是 “ 游仙”还夹 ,
曹操还写 出了“ 诗史” 性的作品。 他的《 薤露行》蒿 杂 了对 生命 的慨 叹 和 自省 。 存亡 有命 , 之为 蚩” 的 《 “ 虑 说 里行》 被称为“ 汉末实录 , 真诗史也” 《 。 蒿里行》 白骨 是生死有命 , 中“ 富贵在天 ;造化之陶物 , “ 莫不有终期 ” 说
所 逼 。曹 操 不时 以周 公 自比 , 广纳 天下 贤士 , 要 因此有
— 、 隐含其 郜镪葵 苍悲瀛 |。 | ii |一
1悲 意 象。 .
诗“ 周公 吐 哺 , 下归 心 ” “ 慊 下 自屋 , 天 ,慊 吐握 不可 失 ” 。
“ 吐握”乃周公之举 ,史记 ・ 《 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的
“ 一 起 犹恐 失 天 曹操的诗 中景物多为肃杀之景 , 苦寒行 》 话 :我 一沐 三 握 发 , 饭 三 吐哺 , 以待 士 , 如《 中的 “ 树木 何 萧瑟 ,北 风 声 正悲 ” “ 谷 少人 民 ,雪 落何 霏 下之贤人。 《 ,溪 ”短歌行 ・ 对酒当歌》 , 中 诗人将感慨人生与
—
.
1 - 05
豁藏
C N SN A GA G
寿万 年”表 现 了诗人 对 生命 的珍 视 。曹操 如此 珍视 生 羞先 帝之圣 德 。 皇天 之灵 , , 赖 俾君秉 义奋 身 , 迅神 武 , 震
命, 为的是未成的事业 。 所以曹操的游仙诗表面是求仙 捍 朕 于艰 难 。 保 宗庙 。华 夏 遗 民 , 获 含气 之 伦 , 不 蒙 莫 得道 , 实则是眼见三 国鼎立 , 自己力不从 心 , 而带来 焉 。”哒 一段 文字所 言 。应该 说还 是合 乎历 史实 际的 。 从 【 壮志难酬的悲哀 , 进而引发对生命的哀叹。 残酷的现实 曹操 明确 的价 值 与行为 取 向 ,与他 独 出机 杼 的矛 盾调 使一 向“ 通脱 ” 的曹操将“ 老骥伏枥 , 志在千里 ; 烈士暮 适方 式 , 使他 克服 了道 德焦 虑与 生命 本体 实 现 的焦虑 ,
对曹操诗歌风格的介绍与评价
对曹操诗歌风格的介绍与评价
曹操(155年-220年),是东汉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创作以政治和战争题材为主,风格独特,充满激情和豪气。
曹操的诗歌风格主要特点如下:
1. 雄浑豪放:曹操的诗歌多以豪情壮志为主题,表达他的个人抱负和政治理想。
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气势和雄浑的语言风格,富有霸气和豪放之感。
2. 借古讽今:曹操的诗歌经常借古喻今,以历史典故和传说来表达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批评和思考。
这种手法使他的诗作具有深度和思想性。
3. 戏谑幽默:曹操的诗歌中也常常带有幽默的成分,他善于运用夸张和讽刺手法,用一些机智诙谐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调侃他人。
4. 丰富的艺术形象:曹操的诗歌中常常运用丰富的比喻和形象描写,如山川河流、季节变化等,使诗作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
对曹操的诗歌风格的评价可以说是正面的。
他的诗作虽然以政治和战争为主题,但不局限于琐碎的政治宣传,而是充满个人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豪情壮志,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他的诗作语言雄浑豪放,艺术形象丰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主题和创新意识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主题和创新意识论曹操诗歌的生命主题和创新意识:曹操善用旧调旧题描写新的内容。
汉乐府诗多着重塑造客观人物形象,曹操的乐府诗却突破诗人的自我形象;汉乐府诗以叙事为主,曹操的乐府诗却以抒情为主。
他没有从形式上模拟乐府,而是学习民歌反映现实的创作精神,用旧曲作词,既具有民歌的特色,而又富有自己的创造性。
曹操善于以诗歌抒写政治理想和抱负,雄心壮志,诗中充满奋发进取的精神。
部分诗中则杂有思忧难忘、人生朝露的消极情绪,还有宿命思想,又写了一些游仙诗。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曹操诗歌艺术特色
曹操(155年-220年)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展现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以下是曹操诗歌的几个艺术特点:
短小精悍:曹操的诗作以短小精悍著称,他善于用简练而有力的文字表达思想和感情。
他的诗作往往字数较少,语言简练,意味深长,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篇章严谨:曹操的诗歌篇章结构严谨,往往能够明确表达主题和情感。
他的诗作往往有清晰的开头、扣人心弦的中间段落和深入人心的结尾,构思有序,表达有力。
感情表达直接:曹操的诗歌表达直接,情感真挚。
他善于用简单的词语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鲜明,文字感染力强,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勇武豪迈:由于曹操的身份和军事背景,他的诗作往往带有勇武豪迈的风格。
他善于以武将的视角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表现出对战争和英雄气概的追求。
善于借景抒怀:曹操的诗作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他善于借景抒怀,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愿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曹操的诗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背景和个人情感。
他的诗作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后世文人所推崇,并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述曹操诗歌艺术风格
论述曹操诗歌艺术风格曹操是东汉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他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他高度的思想境界和艺术追求,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之一,下面我们来论述一下曹操诗歌艺术风格。
一、写实性鲜明曹操的诗歌以写实为特点,描绘的形态贴近事实。
他以雄浑的笔触和精练的语言,写出了大量生动的军事、政治、社会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他的诗歌展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真实关注和深刻认识,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独特的认识。
二、文学性强曹操的诗歌艺术风格文学性强,他身为文学大家,注重诗歌的语言、韵律、节奏和形式美感。
他的诗歌语言精练,表达了深邃的哲理和情感,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让人过目难忘。
三、哲学性突出曹操的诗歌艺术风格哲学性突出,体现了其独特的思想和文化底蕴。
他的诗歌里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还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社会思考和文化考察,对后代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政治性鲜明曹操的诗歌作品有着鲜明的政治性,反映了其宏观的政治视野和深刻的政治思考。
他通过诗歌表现了对现实政治、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关注和评价,体现了其执政理念和治国策略。
五、文化性丰富曹操的诗歌艺术风格文化性丰富,他对古代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和广博的知识积累,他通过诗歌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对后人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总之,曹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巨匠,他的诗歌作品以其完美的艺术形态和深绵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崇敬。
他的诗歌艺术风格通过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文学才华,铸就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不朽经典。
论曹操诗歌
论曹操诗歌作者:刘钊来源:《大观》2017年第06期摘要:作为汉末杰出的文学家与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曹操用自己开创性的作品创造了文学上的新风气,其诗歌创作在内容和艺术上都特色鲜明,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诗歌风格独树一帜,气韵雄浑、慷慨悲凉构成了曹诗的整体风格。
从曹诗来看,霸气、雄气、豪侠慷慨、乐观进取应是其主流个性,加之善思多谋、杀伐果绝、迟暮之感及悲凉之气,基本构成了曹操性格的全貌。
关键词:曹操诗歌;个性特征;风格一、时代背景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
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的诗作现存仅有20余首,然而这仅存的20余首诗歌,且全部是乐府诗体,却也能从管窥解曹操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
慷慨悲凉,在他的诗中,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
曹操的诗歌在当世的建安诗坛上成就是无人能及的。
当我们审读曹操的诗歌时,除了称赞其缘事而发,推陈出新,雅俗兼顾,沉毅雄迈,峻奇披阖,意境开阔,堪称双绝的特色外,透过金戈铁马的戎马生涯和权倾朝野的霸气,慷慨悲凉的字里行间却浮现了枭雄的另一面:孤独与无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重权的一代枭雄也有忧愁,而且这份忧愁无人分担。
二、曹操鲜明的个性特征曹操是中国历史人物中性格最丰富的“性格之王”。
论曹操诗歌的悲壮美
论曹操诗歌的悲壮美曹操是我国建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受乱世和他本人渴望统一和建功立业的志向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虽仅存留20余篇,但多呈现出两种情怀,一是对乱世中世事无常、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悲鸣”;二是渴望打破常規,在乱世中成就霸业、实现抱负的“壮阔”。
这两种情绪在他的诗歌作品中交融,呈现出了独特的“悲壮美”。
标签:曹操诗歌民生豪情惜才悲壮美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形象时而像一个“英雄”,时而又像一个“奸雄”。
而我国众多文学作品由于受“正统观念”的影响,虽然也肯定了曹操在奠定全国大一统局面、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成就,但更多的是表现他残忍、多疑、骄傲轻敌的性格弱点。
但不可否认的是,曹操在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同时,还是我国魏晋时期文学论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被推崇为建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代表作有《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蒿里行》等,他的诗歌气势恢宏、苍茫悲凉,充满了悲壮美。
毛泽东称“曹操的文章诗歌,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表达了对曹操文学作品的赞赏。
一、曹操诗歌呈现悲壮美的原因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大汉王朝在政治上陷入了黑暗、腐败的境地。
特别是在王莽篡政之后,外戚擅权、宦官专政,地方豪强占据一方,恶性膨胀,战乱不断,百姓生活痛苦不堪,致使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汉王朝里里外外都散发着腐朽的气息。
曹操就出生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他作为时代的政治领袖,置身于战争之中,戎马不解鞍,亲眼目睹了战争造成的惨状。
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一方面给他带来了世事无常、朝不虑夕的人生感受,造就了他思想中“悲情”的一面;另一方面又给他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和可能,成就了他经历中“壮阔”的一面。
这两种风格就这样在曹操的诗歌中融合了起来,使得曹操的诗歌激昂却又沉稳、质朴却又深沉、极为本色却又气势磅礴,在多个方面体现出了独特的悲壮美。
二、曹操诗歌中的悲壮美1.悲壮之民生曹操作为他所在时代的见证人,写出了“史诗”性质的作品。
论曹操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论曹操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曹操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在他的诗歌中,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描述,以及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真实体验的深刻思考。
他的诗歌中有对社会现实的描述,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他的诗歌描绘了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充满着需要被思考的世界。
他的诗歌中有对政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他的诗歌也揭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理解。
他的诗歌中有对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挣扎的描写,也有对现实生活中的激情和希望的描写。
他的诗歌中有着现实主义的精神,也有着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
曹操的诗歌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
曹操的诗歌把握住了现实生活的本质,以实际的视角去描绘事物和情感,力图把握住现实的真实,以及人们的真实情感。
曹操的诗歌不仅描绘了实际的社会生活,而且还把握住了人们的真实情感,深刻地表现出人们的情感变化和心理状态。
比如《折桂令》,描绘了曹操在折桂令中滔滔不绝地赞美自己的时候,也把握住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真实情感,表达了曹操对自己获得的荣耀和成就的自豪感。
另外,《短歌行》也把握住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真实情感,表达了曹操对于社会不公正的愤怒和不满。
总之,曹操的诗歌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以实际的视角去描绘事物和情感,力图把握住现实的真实,以及人们的真实情感。
试从曹操诗歌创作中浅析曹操其人
试从曹操诗歌创作中浅析曹操其人王永胜内容摘要:本文试从曹操诗歌创作中浅析曹操其人。
曹操做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诗歌风格也和一般文人不同,其诗歌多数与政治生活密切关联,他的诗歌用来表达个人对现实看法和态度,述说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诗歌整体风格为感慨悲凉,气韵沉雄。
就其风格,可分早中晚三期,就其内容大致分写实诗,抒怀诗,理想诗,写景诗,仙游诗五类。
从诗歌创作时序上看,每个年龄段的曹操的诗歌风格与内容均不相同,全文对此进行分析,了解到不同时期诗歌艺术的特色,同时了解其不同时期创作背后的个性特征及主导思想,通过总结看到一种纵贯其一生的伟大政治家的英雄之气概,是他的正真最主流个性,这注定其必成为史上伟大的政治英雄人物。
关键词:曹操;诗歌;个性;政治家一.引论关于曹操其人,史上众说纷纭,有奸臣、枭雄、奸雄、英雄等多个称谓,参照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的见解,大抵分为三种说法,民间传说中的曹操形象、文艺作品中的曹操形象及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形象;就其个性,更是变化莫测,用易中天先生的话说,就是:“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
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1]在民间传说中的曹操,多受文艺作品中的曹操形象的影响,更主要多受小说《三国演义》和众多三国戏曲中的曹操形象的影响,其阴险狡诈的“白脸”的舞台形象早已是深入人心。
这种“白脸曹操形象”是文学加工深化后的结果,是小说家之言,与事实多有偏移或放大,是言不足信的。
所谓“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从史书资料上来分析的,如《三国志》《治资通鉴》。
史书是通过史学家的客观眼光、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曹操,其结果可能更加接近现实。
但是史学家站在历史的第三者角度上,其当时历史条件不同和参照坐标不同,也常出现褒贬不一,常伴有政治色彩。
浅论曹操诗歌的艺术悲情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曹操这位“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既总庶政,兼贤儒林,躬著雅颂,被之琴瑟”(丁晏《曹集诠评》卷十),虽“身亲介胄,务在武功”,“犹尚息鞍披览,投戈吟咏”(沈约《宋书》卷十四《礼志》),“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如此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方才有“自汉而下,文章之富,无出魏武者,集至三十卷,又《逸集》十卷,《新集》十卷,古今文集繁富当首于此”(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二)。
大量的作品改变了两汉以来辞赋独盛的局面,开创了一个诗歌创作的新时代。
时至今日,文字漫灭,散佚大半,所余诗歌仅二十余首,皆为乐府体裁。
数量虽少,质量极高,且字字珠玑,力透纸背。
通篇读来,非悲字莫能概其全貌,统其性情。
钟嵘评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卷下),可谓一语中的。
鲁迅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而曹操正是这一自觉时代的开拓者和先行者。
这一时代宗白华说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富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曹诗之悲便是这艺术精神之一种。
同时,曹操的诗歌创作无一例外地采用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形式,把主体悲情融入到以叙事见长的文体之中,但并不停留在事件的具体的细枝末节上,而是对事件的本质意义做无情的解剖,把自己在事件当中受到的强烈震撼向世人尽情地诉说出来。
可谓直抒胸臆,毫无遮拦,是“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的典型体现。
再和之以具有哀情色彩的清商乐调(今之《清商》,实由铜爵,三祖风流,遗音盈耳(《南齐书・王僧虔传》)),越发让人为之动容,千载之下,依旧惊心动魄。
感时伤世 悲中见愤东汉末年,政治腐朽,乾纲败坏,矛盾激化,十常侍篡政,董卓乱纲常,干戈不息,战乱不止,民生多艰,满目疮痍。
“三曹”诗歌比较
“三曹”诗歌比较
“三曹”指曹操、曹丕和曹植,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
本文将对他们的诗歌进行比较探讨。
首先,曹操的诗歌尤其以叙事和抒情为主。
他的诗歌风格简练、深沉,不滥用华丽的词藻,而是以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感情和情感。
曹操的诗歌包含了很多哲理性的思考,如《观沧海》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表现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世事深邃的洞察力。
其次,曹丕的诗歌注重于表现情感。
曹丕的诗歌风格流畅、清新,常常表现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他的诗歌情感深厚、感性而又唯美,如《燕歌行》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表现出对自然的浪漫化和爱情的美好祝福。
最后,曹植的诗歌则是以抒发情感为主。
曹植的诗歌充满了青春、激情和朝气,语言简单明了,情感真挚,如《洛神赋》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流露出对爱情的向往和不输的豪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曹”诗歌的不同风格有别于各自的生活和性格特点。
尽管每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风格,但他们在诗歌中都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反映出时代和人生的厚重。
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上的珍品,更是长久以来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让人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入。
论曹操诗歌的特色
论曹操诗歌的特色作者:孔令军来源:《速读·中旬》2018年第06期摘要:曹操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写下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二十余首,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真实地反映了纷乱的社会现实,对人民遭受的苦难和士兵的疾苦深表同情和怜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求,迫切要求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诗人将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与沉郁悲凉的心境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古朴苍凉、沉雄顿挫、慷慨激昂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曹操;诗歌;题材;艺术;特色一、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
曹操一生征战,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
曹操不光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极负盛名的文学家。
曹操作为建安时期文学领域里的代表人物,跟其他同时代的作者一样,经历了汉末的大动乱,被卷入战乱的漩涡,甚至被推到了社会的最底层,深受战乱的摧残。
因此,曹操的诗歌,多以感时忧事、抒怀言志、豪放悲怆的特色被古代文坛称颂。
其重要的诗多为政治抒情诗,善将叙事、描写和抒情、言志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抒情性,形式自由,语言质朴自然,兼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诗的境界开阔、气象雄浑、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
曹操坦率质朴、简约严明的文风,具有现实性和斗争性,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打开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新纪元,开创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新起点。
二、曹操诗歌的题材特色1.反映汉末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其作品主要以《薤露行》和《蒿里行》为代表。
《薤露行》是对历史事实的记述,作者在描写董卓焚烧洛阳,强迫洛阳上百万人民西迁的情形时写道: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作者“怊怅述情”,诗中真实地再现了百姓被迫迁往长安时哭声载道的惨景,揭露了暴乱者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号泣而且行”的百姓的同情及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愤慨。
2.抒写自己的理想和雄心壮志曹操的政治思想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而富强的国家。
论曹操诗的特点
论曹操诗的特点滁州学院李会曹操(155-220)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早年他由讨董卓、败黄巾,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
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先后消灭了吕布、二袁、刘表等封建割据势力,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在他成为一个实际统治者之后,又发展农业,举贤才,抑豪强,增强综合国力。
从而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基础。
曹操在文学事业上也具有卓越的地位和令人瞩目的成就。
1、他唯才是举,笼络了大批人才。
建安时代邺下文人集团俊才云集,形成云蒸霞蔚的创作局面,与曹操的人才观念和文学的领袖地位是密不可分的。
2、他的流传下来的诗歌都是乐府歌辞,而且以以旧曲作新声,反映现实,在内容与形式上影响了建安诗歌。
3、他的一代枭雄的个性,通脱的人生情调,使他的作品在慷慨悲凉中又具有清俊、通脱的特征,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
曹操的诗歌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一关涉时事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 《苦寒行》,《步出夏门行》。
《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河朔寒",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曹操多用乐府古题写时事。
我们主要说一下他的《步出夏门行》中的<<观沧海>>和《龟虽寿》.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此后军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
这年七月,曹操胸怀统一北方之志,统领大军出卢龙寨,日夜抄道疾进,远征乌桓。
大军一到柳城,即大败乌桓骑兵,杀死了单于蹋顿。
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从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孙康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曹操诗歌风格内容摘要:曹操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
他的诗文以四言诗成就突出,继承了汉乐府的写实主义精神。
在汉末动乱时代,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写下了二十余首诗。
本文结合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对其中的一些代表作进行了分析。
诗歌真实的反映了纷乱的社会现实,对人民遭受的苦难和士兵的疾苦深表同情和怜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求,迫切要求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曹操的诗上继先秦两汉民歌的优良传统,下开建安时期“梗概多气”的现实主义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人们论及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时,往往笼统地以“悲凉慷慨”、“梗概多气”加以概括。
其实,曹操特殊的精力和地位,使他的诗歌与其他建安诗人相比,颇具独到之处。
诗人将昂扬的奋斗向上的精神与沉郁悲凉的心境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古朴苍凉、沉雄顿挫、慷慨激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曹操诗歌艺术风格慷慨激昂博大雄伟古朴苍凉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人。
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建安文坛的杰出领袖。
曹操的诗今古二十余首,都是乐府歌辞。
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
我觉得这种品评有失偏颇:汉武帝罢工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二四百年,弄少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
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又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
他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被子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①。
其诗虽然没有华丽的文彩,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实在是值得我们深究的。
本文试图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浅述。
一、沉雄顿挫慷慨激昂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面对复分配而矛盾交织的社会现实,没有悲观厌世,而是始终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豪情,在他的诗歌中,诗人善于描写社会现实,揭露矛盾,更善于表现自己积极的社会现实,揭露矛盾,更善于表现自己积极诉社会理想,处处灌注着要求建功立业的进取心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这使得他的抒情诗具有强烈的鼓舞力量和鲜明的个性特征,诗风粗犷刚健,气韵沉雄。
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二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全诗在深沉忧郁的气氛中激荡着一种慷慨昂扬的情绪。
诗歌开篇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低沉感伤。
诗人对月把酒,思绪万千,忆起自己半生戎马,忧患备尝,成败利钝,毁誉荣辱,均不堪萦怀,唯有以酒解忧。
诗人以微吟低唱的形式,倾吐自己慷慨激昂的心曲,诗人以“青青于衿,悠悠我心”②引出对贤才的渴望,婉转而清晰地吐露了自己深挚的情感。
接着诗人笔锋陡转,又借《诗经·小雅·鹿鸣》之成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草”来写故旧嘉宾,并未相忘,“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诗人与嘉宾“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诗人感情由沉郁变得高扬,但诗人笔锋又转,想到世界之大,还有众多贤士不为已用,贤士们犹如月明星稀之夜,向南飞翔的乌鹊,绕权徘徊,尚未择木而栖,诗人感情再次转入沉郁。
最后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一典故作结,表示要以高山的气魄,大海的胸怀来招纳贤才。
诗中交织着诗人对事业维艰,生命短促的慨叹,离别的愁烦和欢会的喜悦,成就霸业的愿望和对贤才的渴慕等复杂心情。
诗中虽有感伤的情绪,但格调却是高扬奋发的,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全诗跌宕苍凉,笔墨酣畅,是一曲典型的悲凉慷慨,苍劲雄浑的乐章。
此外,曹操的另一首诗歌《龟虽寿》也堪称这一风格的代表。
此诗作于建安十二年,在诗人北征乌桓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凯旋途中写下的著名诗篇。
这首诗通过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表达了诗人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不信天命,积极进取的精神。
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他不由得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可以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这样就把他明知年寿有尽却又壮心不已的雄心勃勃的奋斗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渗透着诗人积极进取的情感,对人生价值的重视,对事业追求和时间的无限珍视。
全诗理趣深邃,回荡着一种沉雄顿挫、慷慨激昂的旋律,具有巨大的力量。
二、时志显情博大雄伟曹操的诗不仅风格沉雄顿挫、慷慨激昂,而且还具有时志显情、博大雄伟的特点。
《观沧海》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行军途中,登上碣石山,观望大海所见到的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
诗人面对浩瀚激荡的大海,俯视古今,缅怀雄才大略的先代英灵,当年秦皇汉武都曾登过碣石山,而他们都建立过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
回首自己戎马倥偬,剪灭群雄的峥嵘岁月,而至今霸业未成,又联想到当前这场北征乌桓的重要战争,又怎能不百感受交集、壮怀激烈啊!此时诗人的心情就像这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难以平静。
诗人把自己这种渴望统一,建功立业的志向和奋发向上,豪迈乐观的精神融汇在诗句中,借助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倾吐了他对祖国山河由衷的热爱之情,展示了诗人伟大的胸襟和博大的情怀。
诗人登上碣石山,第一眼看到的是大海的全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茫茫沧海,浩浩荡荡,一座小岛拔地而起高高耸立,强劲向上,不可动摇。
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在这里秋天充满勃勃生机,树木葱茏,百草青青,充满生命力。
百草千树以生命的原色——绿点缀着大海,使大海更加壮丽壮观,气派雄伟,激起了人们对生的渴望,对力量的追求,诗人又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层:“日月之行,若在其中,星汉灿烂,若在其里”。
日月东升西落,就象从大海升起又沉入大海一样;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也象发源于大海。
充分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
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既是写景,更为述志。
诗人准确抓住大海中最富于表现力的事物的基本特征,以大家手笔,从大处着眼摄取大海中自然景物的雄伟风姿,让它们跟自己的理想、壮志浑然融化,再加以提炼升华,创造了自然美与精神美妙合无垠的博大雄伟的境界。
刘熙载说:“曹公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③道出了曹操诗歌独具的豪博大的特色。
沈德潜说曹操诗“时露霸气”,④是有几分道理的,就是在曹操的游仙之作中,这种明志显情、博大雄伟的特点也得到充分体现。
曹操的游仙诗多数评家视为糟粕,认为表现的是“悲叹人生无常,追慕神仙幻境地的消极思想”,⑤事实上,我们对曹操的游仙诗不应简单地以“消极”加以否定,应该联系他当时所处的社会实际加以分析。
当时由于曹操一方面“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性不信天命之事”,对事业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在理想和事业遭受挫折时,就寄情于游仙求得安慰。
因此,他的游仙诗并非虚无、颓废情绪的流露,而是功业不就,时不我待的激进情思的假托,是以游仙的形式,表现一种极为深沉的情感。
如《精烈》一诗,诗人因为“年之暮,何时过时来微”:年岁大了,“去日苦多”,功业未就,天下未定,所以他向往“昆仑”、“蓬莱”仙山,企求长生不老。
这种“不戚年往、忧世不治”的矛盾冲突,在这里表现得何等沉痛而雄伟!王世贞说:“武帝语壮”⑥敖陶孙亦称“魏武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⑦故而,曹操的游仙之作,就其总体而言,是他整个诗歌风格中悲壮雄健旋律的变奏,而非糟粕。
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其审美情趣也和一般文人不同,他的诗中很少有柔风细雨杨柳弯月的绮靡,用来明志显情的意象都体现出博大雄伟的特色。
毛泽东曾对曹操的诗赞叹不已:“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范文澜也曾给以适当的评价:“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特别是四言乐府,立意刚劲,造语质直,《三百篇》以后,只有曹操一人号称独步。
”⑧三忧世伤时古朴苍凉曹操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写实,有“汉末实录,真诗史也”⑨之称,其诗多以时世、政治、民情为抒写对象,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民生疾苦、战争艰难,以及将士们的思乡之情,风格悲凉而不哀婉,于悲凉中蕴含着极其深沉炽热的情感。
《薤露行》和《蒿里行》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
《薤露行》是曹操讨伐董卓作乱时所见所感而作。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于为哀伤”。
诗中真实地再现了百姓被迫迁都长安的场面。
通过对百姓“号泣而且行”的惨景的描绘,揭露了统治都奴役百姓的罪恶,诗人用充满激愤和忧虑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汉末社会离乱图。
表现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及对这种社会离乱图。
表现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及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愤慨,可谓是“莽苍悲凉,气盖一世”。
⑩这首诗不仅纪实般地叙述了董卓祸国殃民的历史事实,而且探究了东汉王朝朝政混乱的原因,表现了曹操志在主宰乾坤的雄才大略与过人的见识。
《蒿里行》这首诗记载的史实与《薤露行》相关。
前十句,展示了袁绍主盟的讨卓义师争权夺利给社会造成的严惩破坏,诗人用“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描绘了关东州郡起兵的丑态。
为人们展示了一幅萧条、冷落、荒凉的景象。
通过对饱经祸乱的百姓的描写,可以看出诗人反对豪强割据的思想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一味惨毒人,不能道此。
”在对苦难中的人民寄寓更深同情的同时,也流露出因兵势微弱而无法完成讨伐大业的深深遗憾,表达了诗人愤慨的情绪与悲伤的叹惋,把悲国忧民的情感与延续十多年的社会大动乱的现实相融合,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创造出凄凉悲怆的艺术氛围,有力地衬托出诗人深沉悒郁的忧世伤时心境。
全诗从大处着笔,在短短的十六句五言诗中概括了一个历史过程和广阔的社会面貌,使作品显得极其深厚有力,感情表达深沉凝重,格调苍凉而沉郁。
曹操诗歌中除了忧世伤时外,在内容表达上也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直陈其事,绝少牵强附会,矫揉造作之态。
前人说他“言其实境,不受束缚耳”。
⑾就是说他总是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出发,无论写时世、身世或军旅生活,都写出当时的实情实境,自出机杼,不落窠臼。
如《苦寒行》开端描写太行山高大险阻、羊肠坂道萦曲险要、隆冬风雪交加、虎豹横行无忌、溪谷人烟稀疏、水深桥梁断绝、日暮迷失方向、将士食宿无依的行军苦况,使人如历其境,如闻其声,具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