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

合集下载

短歌行作品描述

短歌行作品描述

短歌行作品描述一、概述《短歌行》的创作背景《短歌行》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曹操创作的一组诗歌作品。

当时社会动荡,烽火连天,群雄逐鹿。

曹操作为一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创作《短歌行》意在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军事才能和家国情怀。

这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二、分析《短歌行》的艺术特色1.形式独特:《短歌行》以七言歌行为主,形式短小精悍,节奏鲜明,富有韵律感。

2.内容丰富:《短歌行》既有咏史抒怀的诗篇,也有描绘战争场面的诗篇,还有表达家国情怀的诗篇,内容丰富多样。

3.寓意深刻:《短歌行》的诗歌语言寓意深刻,以意境传达思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4.真实情感:曹操在《短歌行》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军事才能和家国情怀,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

三、探讨《短歌行》的主题思想1.爱国主义: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带来和平与繁荣。

2.奋发向前: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曹操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积极投身政治和军事斗争。

3.忧患意识:曹操在《短歌行》中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担忧国家的命运,担忧民众的疾苦。

4.悯民情怀: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了对民众的关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

四、总结《短歌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短歌行》是东汉末年的一部经典诗歌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不仅展现了曹操卓越的文学才华,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表达了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

后世许多文人墨客受到《短歌行》的启发,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短歌行》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瑰宝。

评价曹操的诗

评价曹操的诗

评价曹操的诗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以下是对曹操诗歌的评价:1. 独特的风格:曹操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他的诗风雄浑豪放,气势磅礴,展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和豪放不羁的个性。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英雄主义和自我激励的主题,表现出他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2. 真实的历史记录:曹操的诗歌作品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上重要的记录。

他的诗歌作品中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为我们了解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3. 艺术价值:曹操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他的诗歌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得诗歌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同时,他的诗歌音韵优美,押韵和谐,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4. 情感丰富:曹操的诗歌作品中展现了丰富的情感。

他的诗歌中既有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又有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还有对亲情、友情等人间真情的流露。

这些情感使得曹操的诗歌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共鸣力。

5. 影响深远:曹操的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理念对唐代以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诗歌作品也成为后人传颂不衰的经典之作。

总体而言,曹操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真实的历史记录、艺术价值、情感丰富和影响深远等特点。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历史伟人的胸怀和格局。

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的诗歌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

然而,对于曹操诗歌的评价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有些人认为曹操的诗歌虽然具有豪放雄浑的风格,但有些作品过于注重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缺乏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情感丰富性。

此外,曹操的诗歌在艺术手法上也有所不足,如有些作品过于追求形式美,内容略显单薄。

综上所述,曹操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但不同的评价观点也提供了深入思考和探讨的空间。

在欣赏和评价曹操的诗歌时,既要欣赏其独特的风格和历史价值,也要注意其不足之处,从而更为全面地认识和评价他的文学成就。

曹操诗歌艺术特色浅析及探究

曹操诗歌艺术特色浅析及探究
学 的新 局 面 。 曹 操 的诗 从 内 容 上 大 致 分 三 种 : 反 映 汉 末 动 乱 的现 实 、
统 一天 下的理 想和顽 强 的进取精 神及 抒发 忧思难 忘 的悲凉 情绪 。具有悲凉沉雄 的独特 艺术风格 ,充 分表 现了他高远的 志 向、坚定 的信 心、卓越 的毅力 和雄 伟的气势 。本文将 从艺 术特色方 面对 曹操的诗歌进行分析和探究 ,期 待和 大家 _ 二 起 商榷 。
中图分 类号:G 6 3 4 .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0 0 9 7 — 0 1
《 短歌 行》通过诗人 思念 贤才 、宴请 宾客 的描写 ,表现 了诗人 爱才 若渴的急迫心情。诗的末尾 写道 “ 山不厌 高,水 不厌深 ,周 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 了诗人招揽 贤才 、完 成 统一事业的伟大抱负 。全诗在忧郁之 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 昂 的情绪 ,令人感觉到在混乱 的现实 中建功立业 的艰难 以及 诗 人 坚 定 不 移 的信 心 。 这 首 诗 低 昂 回旋 ,将 诗 人 起 伏 的 心 情 , 复杂的感慨 淋漓尽致地表现 出来 。《 短歌行》笔调低回沉郁 , 气韵沉雄,不但写 出了作为建安时代政治人物 的复杂心情和 深沉感慨,而且表达 了诗人君 临天 下的气度 与坚 如磐石 的意

志,体现 了建安文学 “ 志深笔长 ,梗概多气 ”的特色 。 《 龟虽寿》是曹操五 十三 时的暮年之作 ,体现诗人老而 弥坚 的进取精 神 。整首 诗一扫汉 末文 人感 叹浮生若 梦 的悲 调, 慷慨 高歌 “ 烈士暮年 ,壮士不 已”表达诗人顽强的精神 , 虽然到 了晚年 ,但 一颗勃勃雄心永不消沉 ,对 一统天下的理 想追求永不停 息。《 龟 虽寿 》直 抒胸 臆 ,抑扬顿 挫,从正反 两方面咏叹 了 自然界不可抗 拒的客观规律 :“ 神 龟虽寿 ,犹 有竟时 ,腾蛇乘雾 ,终为灰土 ”一一 自然规律虽不可抗拒 , 但永往直前 的人总是 “ 老骥伏枥 ,志在 千里 ”一一诗 人积 极 的人生态度得到 了前所未有 的张扬 ,贯彻终 生的进取 精神 得 到 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

短歌行用典文学短评

短歌行用典文学短评

短歌行用典文学短评《短歌行》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一首经典诗篇,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象征手法,表达了曹操对人生、友情、爱情、时光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下面将从诗歌背景、用典手法、艺术特点、社会价值、现代解读和结尾总结等方面对《短歌行》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

一、诗歌背景《短歌行》创作于三国时期,曹操在赤壁之战失利后,深感人生短暂,时光易逝,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曹操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于人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他的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也体现了对时代背景的深刻思考。

二、用典手法《短歌行》中运用了多个典故,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等,这些典故在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首先,这些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这些典故也表达了曹操对于友情、爱情、礼贤下士等方面的深刻思考,进一步突出了诗歌的主题。

三、艺术特点《短歌行》在形式上采用了四言体,语言简练明快,节奏感强。

在意象方面,曹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方式,营造出一种浪漫而悲凉的氛围。

在表达方面,曹操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此外,《短歌行》还体现了曹操豪放、率真的个性特点,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

四、社会价值《短歌行》作为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思想启示:曹操在诗中所表达的人生思考和价值观对于读者具有启示作用。

他强调珍惜时光、追求真理、重视友情等思想对于人们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2. 文化传承:《短歌行》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文学艺术的宝库,也为后来的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和素材。

3. 历史价值:《短歌行》作为一部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它对于我们了解历史、认识那个时代的人们具有重要意义。

五、现代解读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短歌行》依然具有重要的现代解读价值。

曹操《短歌行》赏析: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对贤才的深刻思考和热切期望

曹操《短歌行》赏析: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对贤才的深刻思考和热切期望

曹操《短歌行》赏析: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对贤才的深刻思考和热切期望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壮志的抒情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对贤才的深刻思考和热切期望。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一、作品原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已经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你们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高悬夜空的明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止。

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的喜鹊向南飞去。

环绕着树反复盘旋,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处?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都真心归顺于我。

2、注释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

当,是对着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过去的日子;苦:太。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

当以,这里无实际意义。

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衣服的交领。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沉思,深思,这里指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

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

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

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曹操,又称魏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生活在东汉末年乱世之中,身兼政治和军事要职,但他的诗歌才华同样出众。

曹操的诗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进行浅析。

曹操的诗歌主题广泛,涉及政治、历史、社会、爱情等多个领域。

他的政治诗歌以表达政治理念和思考时政为主题,展示了他的政治智慧。

曹操的历史诗歌则以描绘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展示了他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他的社会诗歌反映了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展示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此外,曹操的爱情诗歌较为罕见,但其对于爱情的描绘却充满了情感,展示了他细腻的一面。

曹操的诗歌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语言上。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清晰明了。

曹操善于运用对比、排比、揭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他的诗歌语言流畅、有力,常采用清丽明澈的句子结构,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

此外,曹操的诗歌还融入了苍凉、雄浑的气势,使诗歌更具有磅礴之感。

其次,曹操的诗歌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形象描写上。

他善于通过具体的形象描写来展示诗歌的情感内涵。

曹操善用象征、隐喻等手法,通过对事物特征的准确把握,使诗歌形象生动鲜明。

他的描写常常具有生动的色彩和强烈的空间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曹操的诗歌描写往往伴随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使读者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感受。

曹操的诗歌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作风格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曹操的诗歌对于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后世文人中,曹操的诗歌影响力得以延续,不少文人都以他为楷模,致力于研究他的作品和艺术手法。

除了文学领域,曹操的诗歌还在政治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曹操的政治诗歌以表达政治理念和思考时政为主题,通过诗歌来对社会政治进行思考和表达。

此外,曹操的政治诗歌还体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影响了后世政治家对诗歌的使用和关注。

曹操诗歌风格

曹操诗歌风格

曹操的诗歌风格是“朴实无华、不尚藻饰”。

在艺术表现上,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内容多反映汉末社会动乱,悲愤不平,语言朴实健谈。

曹操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他的作品有苍凉悲壮、刚毅雄豪、慷慨悲凉、沉郁顿挫等多种风格。

其中,慷慨悲凉是其作品最显著的特色。

他的诗中多有长歌之哀,怀古之幽,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短歌行》。

这首诗的主题非常深沉、情感丰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和忧虑,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求贤若渴、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整首诗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

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

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

总之,曹操的诗歌在汉末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愧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

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

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

. 写作提纲……………………………………. 开题报告……………………………………. 内容提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书目……………………………………写作提纲一、序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以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身份占一席之地者)地寥若畏星,曹操以其仅存地余首诗歌、余篇文章,形成独特地节术风格,构成“建安风骨”,对后代诗人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是非常难得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正文、曹操诗歌三大艺术特色①悲凉慷慨地艺术特征;②雄劲奋发地艺术风格;③质朴明快地诗歌语言.、曹操诗歌艺术风格形成原因①所处时代地重大影响;②与作者经历、地位、世界观息息相关;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风格;④与戎马生涯急促写就有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曹操诗歌风格地重大影响①对“建安风骨”地形成起显著作用;②对后代诗歌评论与创作影响深远.三、结论曹操独特地诗歌艺术风格值得学习,其风格影响重大深远,不可泯灭.开题报告、作者姓名、学科门类、研究方向及年级、汉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秋,汉语言本科、导师姓名与职称;郑乐农中教高级、研究题词;曹操诗歌风格及影响、选题缘由、目地和意义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被称之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地人物为数寥寥,而曹操凭其仅存地四十余篇散文,十十余首诗歌,及其卓越地军事、政治才能,同时拥有这三顶桂冠,年少时曾读其《短歌行》,感受颇深,故对其诗歌甚感兴趣,特撰本文对其诗歌风格及影响聊发一孔之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选题及研究背景诗言志.诗风即人风.研究曹操不多地诗作,或许更好把握、分析曹操地志向、胸怀及抱负,也更加清楚诗作文章均不多地曹操,能被后人赞称为文学家地原因究竟是什么.曹操地文章实在难找,而手头却有不少曹操诗作.于是,且走进曹操诗中,去品读诗作,咀嚼体味,鉴赏诗风,窥视这一枭雄地内心世界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研究方法、措施和步骤收集、查找有关曹操及其诗歌、文章有关资料进行仔细阅读分析,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准备情况本人查阅《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文学品》《诗品论》《唐诗三百首》《文心雕龙》等资料.、预期目标撰写此文,意在让人们了解到,曹操确实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诗歌风格及影响足以证明他是当之无愧地文学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具体进度和时间年月开始收集资料年月—月阅读、整理读书笔记年月—月列出提纲并进行写作年月日完成初稿年月日完成修改稿年月日定稿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李小敏内容提要: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地政治家、军事家,其雄才大略在存数不多地诗文中亦有典型表现,研究曹操诗歌地三大艺术特点形成原因及对“建安风骨”产生地重大影响,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认识历史上具有代表性地一代枭雄地性格、精神和形象,一定能获得更深地体会.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关键词:曹操诗歌特色建安风骨影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曹操于公元年乌桓经过河北碣不山时抒发地不甘衰老、积极奋发地凌云壮志.一代枭雄曹操不仅是个出色地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个很有风格、很有建树、很有影响地诗人,尽管存诗仅余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翻开《曹操集》,往往被诗歌所吸引.曹操诗歌地鲜明特点是悲凉慷慨.悲凉慷慨地艺术特色,实为建安时代许多作家所具有,但我们认为在曹操地诗歌中却体现得最为突出.例如他地《短歌行》乃是脍炙人口地诗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当你情不自禁地吟诵此诗时,你会马上联想到赤壁之战,曹操打了败仗,形成三国鼎立地局面.此后曹操虽多次用兵,均无显著成效.曹操此诗乃是晚年之作.由于战争失利,军事上受挫,统一大业难以实现,诗人感到年华易逝,壮志难酬,所以从内心深处发出“人生几何”和“去日苦多”地慨叹,呈现出极浓重地悲凉气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反映曹操悲慨风格地还有《苦寒行》.此诗为曹操于建安十一年(公元—)春,亲率大军征高干时所作.诗人细致地描写了路难行,沿途人烟稀少,却到处都是熊、虎地啼叫声等等景象,由此而抒发征战争地哀叹.“北风声正悲”,突出了征战地悲苦.“延颈长叹息”“直抒胸臆,刻画出远行征战者无可奈何地哀愁.此时天色己晚,人饥马困,无处宿营,连喝稀饭都极为困难.诗人于诗中写了“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两句,使全诗地悲慨气氛达到顶点.陈延杰指出:“备言冰雪溪谷之苦,尤为悲凉者也”(《诗晶注》卷下),较为准确地抓住曹操在此诗中表现地悲凉风格地特色.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曹操诗地悲凉风格,不仅体现在他地为人们所熟知地以征战为题材地作品中,同时也表现在他地游仙诗中.曹操地游仙诗,均为晚年所写,约占其遗留至今地全部诗篇字数地一半.诗人一方面幻想用游仙手段延长寿命;另一方面,又清楚地知道,死亡乃是不可抗拒地规律,为此他地思想常常处于矛盾之中.《精列》一诗中地“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就是充分反映出他地这种思想矛盾.又如《秋胡行》第二首,诗人写他“思得神药”,延长寿命,好实现统一.诗中地“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即不忧虑年岁己老,只忧虑社会混乱,因而发出感叹.诗人地此种感叹,贯穿在他地大部分游仙诗中.钟蝾指出:“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正好点出曹诗悲凉慷慨地艺术风格.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曹操地诗在艺术上虽有悲凉气氛,但使人读后总感到有一股令人上进和奋发之力.所以,雄劲又是曹操诗歌风格地另一特色.例如《短歌行》第一首:“……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作者在诗中表现地忧愁是深切地.这种忧愁与李煜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地忧愁,表面上好象有相似处,但李煜地这首词,读后使人看不到前途,只能增加感伤,而曹操地“忧”,却能激发你地进取心,为干一番事业而努力.尤其诗是地结尾用周公为了事业“一饭三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地典故,更增加了人们地奋发之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曹操诗歌中最能体现雄劲风格者,是他地《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面;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诗曾被历代称为“老骥之歌”.它地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在于,青年入读了它,要学习身老志不衰地顽强进取精神;中年人读了它,则要珍惜年富力强地时光,干一番事业;老年人读了它,要以曹操为榜样,身老心不老,临死前也要干出一番事业来.曹操死后一千几百年,多少有志地老年人把此诗当做座右铭!难怪敖器之论及曹操诗时指出:“魏武帝如凼燕老将,气韵沈雄”.(《敖陶孙诗评》)“沈雄”二字评得好,它既括了曹操地为人,同时也准确地概括出曹操诗地风格特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曹操诗歌地另一特色是质朴.这个质朴地艺术风格较明显地表现在运用不假雕琢地语言写诗.曹操地艺术特点是用质朴明快地语言抒写其胸襟,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例如《对酒》诗:“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圈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作者在诗中描绘他政治理想地蓝图.他希望通过“王者贤且明”地途径,达到“太平盛世”.曹操在描绘其理想时,完全用口语入诗,绝少用华美词藻.我们毫不夸张地说,现存曹操地诗,基本上都是曹操诗歌质朴地风格,还表现在写诗时采用白描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由于他直抒胸臆,流露出真情实感,使人们感到曹操地诗朴实可亲.在这方面曹植与其父相比较,则有显著不同.曹植诗多用比兴.例如《杂诗》六首、《白马篇》、《美女篇》等,都是此类作品.《杂诗》其—云:“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景忽不见,翩翩伤我心心.”此诗为怀人之作.由于作者运用比兴,使读者不能准确地指出所怀念之人是谁、(前入猜测所怀念者为曹彪).可见曹植比兴手法地运用所呈现地隐曲风格,与曹操直抒胸臆地朴实风格完全不同.曹植地诗也有悲凉气氛,我们上面所引录地诗便是很好例证.就这一点来说,曹植与曹操诗地艺术风格有相同处.但我们只要仔细考察,便会发现其中地差异.曹操地悲凉使人振作,曹植地悲凉令人感伤.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作家风格地形成尽管原因很多,但我们认为时代地特点,对一个作家风格地形成,往往起重大作用.曹操诗悲凉慷慨风格地形成,首先与他所处地时代是密切关系.刘勰在论述这一问题时指出:“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方宇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篇》)刘勰地话很精辟.它不仅说明建安时代文学繁荣与曹氏父子带头创作有关,更为重要地是,他论述了建安时代作家们慷慨地文学风格之形成,跟“世积离乱”,即时代地动乱有直接关系.鲁迅论及此问题时指出,“七子地文章很少流传,现在我们很难判断;但,大概都不外是‘慷慨’,‘华丽’罢.华丽即曹丕所主张,慷慨就因当天下大乱之际,亲戚朋友死于丧乱者特多,于是为文就不免带着悲凉,激昂和‘慷慨’了.”(《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曹操生活地年代,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公元一八四年爆发了全国规模地黄巾大起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一九),统治阶级内部又发生“董卓之乱”.各地世族官僚和豪强地主,利用“董卓之乱”,实行武装割据.从此,汉代统一地帝国陷入了大分裂、大破坏地局面.人民遭受空前大浩劫.正如王粲诗所描写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七哀诗》).这种乱世地悲惨景象,使曹操地诗歌呈现出浓重地悲慨风格.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作家风格地形成还与他地经历、地位和世界观有关,曹操地雄劲风格,恰好证实了这个道理.曹操饱经乱世之苦,身处比宰相地位还要高地“挟天子以令诸侯”地地位,加之他世界观积极进取,欲为统一大业而奋斗地思想占主导地位,因而使他地诗歌表现出苍劲地特点.这一苍劲地艺术风格,显示出曹操地英雄本色.这是当时“建安七子”、曹丕、曹植和蔡琰等著名作家所不具备地.如果说悲凉慷慨地艺术风格,乃是建安作家所共有,那么雄劲地艺术风格实为曹操一人所独有.我认为这样说不算过分.倘曹操没有指挥百万大军地地位和他一生中饱经沧桑以及为统一事业而奋斗地思想,类似《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等气魄雄伟、苍劲有力地诗篇就无法写出来.正由于他地经历与地位,当他登上碣石山,看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便不由抒发其雄心壮志,显示了雄浑有力地艺术风格.由于他地地位和抱负、使其游仙诗这类易于沦为消极地作品,也仍能表现出“时不我与”、急切欲实现其统一地壮志,因而使诗歌有一股感人之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写到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再就项羽地《垓下歌》和刘邦地《大风歌》谈几句.这两首歌地篇幅都很短,但就其风格来说都显示出雄浑地特色.这一雄浑风格地产生,则与他们地地位和思想紧密不可分.刘、项都是军事将领,又都想统一天下.因而他们地诗歌地风格,与一般文人是不会相同地.上述事实表明,一个人地地位、经历和思想,制约着他作品地艺术风格特点.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风格不是凭空产生地.一个杰出作家虽然能创造出自已地艺术风格,但这独特风格地出现,往往也要对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与作品地艺术风格有所继承.曹操诗质朴风格地形成,是与他继承乐府民歌质朴地艺术风格分不开地.汉代乐府民歌不仅刚健清新,而且在语言方面显示出朴素自然地特点.曹操诗歌运用乐府古题地旧形式,加进了新地社会生活内容,而使其诗歌面貌一新;同时又直接吸取了乐府民歌质朴自然地语言,从而使得他地诗歌也具有质朴地艺术特色. 曹操诗歌风格地质朴特色,还与曹操在戌马生涯中急促写就有关.战争期间,战事、政事等各种重大决策均需曹操亲自处理.曹操虽然有机会便作诗,但他地主要精力放在统一大业上.何况在戌马生涯中,他不可能用更多地时间推敲文字,只是随时抒其胸怀而己,因而他地诗显得质朴和自然,就毫不奇怪了.曹操诗地这一风格特点,恰为他两个儿子所不及.文学史上大量例证告诉我们:一个作者艺术风格地形成,总与他所处地时代、他地经历、他地世界观,以及对前代遗产地继承等方面有密切关系.曹操诗歌艺术风格地形成,探究其原因,也是如此.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某一特定历史时代地作家,在风格上有许多相同或相近地地方,于是就形成了时代风格.建安时期地时代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地诗歌风格,对“建安风骨”这一时起风格地形成,起了显著地作用.所谓“建安风骨”,是指作家反映这一历史时期地社会生活地诗歌中,表现了悲凉慷慨、刚健爽朗地风格特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曹操之所以对“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地形成起到显著作用,成为开一代诗风地人,首先是因为他地创作能用相素地语言描写战乱生活,充分呈现出慷慨悲凉、刚建爽朗地艺术特色.曹操能开一代诗风,还跟他地年岁有关.在三曹和建安七子这些著名作家中,他地年岁仅比孔融小两岁,其余作家均属年少.况且曹操又死在建安七子之后.他从事创作地时间,不仅较早,而且最久.例如被后代称为“诗史”地《薤露行》,约写于公元一九六年;《蒿里行》约写于公元一九七年.王粲地著名诗篇《七哀诗》“西京乱无象”一首,不会早于公元一九二年.此年曹丕仅五岁,曹植始生.此时除孔融外,其他著名诗人均在童年或青年时代,七子(除孔融外)地大部分著名诗篇不会早于曹操《薤露行》.仅以曹操被称为“诗史”地诗篇为例,我们说他是“建安风骨”地开创者,他也是当之无愧地.又由于他写作地时间最久,诗地质量也较高,说他对形成“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地作用最大,这也是事实.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在建安作家中,曹操地地位最高,权力最大.他“挟天子以令诸候”,名虽为相,但实际上他是当时北方最高权势者.由于身居高位,他地创作必然对他所统治地地区地文人产生巨大反响.特别是他地两个儿子曹丕与曹植,则是直接受影响地人.曹植地《送应氏》,描写了京都洛阳惨遭破坏地景象.诗地内容与慷慨悲凉地风格,显然是受其父《薤露行》地影响.至于除孔融外地其他六子地诗作,都在不同程度受曹操地影响.例如曹操喜欢用乐府旧题写时事,而陈琳地著名诗篇《饮马长城窟行》,写劳役繁重,造成人民妻离子散,其风格与曹操诗极相似.正因为曹操带头创作,其诗歌又独具风格,他对当时作家影响也大,他才有资格被后代视为“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地代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曹操诗歌地独具风格,不仅对建安时代时歌地发展,时代地风格地形成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对后代诗歌评论与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南朝时刘勰、钟嵘,为反对当时形式主义和玄言诗风,曾推崇“风骨”地传统.钟嵘指出:“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乃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诗品》)此处所说地“建安风骨”,即指“建安风骨”.钟嵘对东晋以来“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地不传,极为惋惜.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曹操开创地建安风骨,对唐代地诗歌批评与创作,其影响极为深远.作为唐初四杰之一地王勃,在批判以上官仪为首地浮艳诗风时,指出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子安集序》).此处说地“骨气”,实即“建安风骨”,“刚健”则指“建安风骨”所表现出地风格特点.可见王勃对“建安风骨”,颇为钦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唐代诗人受“建安风骨”影响深者,首推陈子昂.他在倡导文学时,曾高举“建安风骨”这面旗帜.他在《修竹篇序》一文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此处所说地“汉魏风骨”,主要是指“建安风骨”.陈子昂披览晋、宋以来地作品以后,深感远不如以曹操为代表地建安诗歌地创作,为此他对追求形式技巧之作,很是不满.陈子昂地文学革新主张,就是举起“汉、魏风骨”地旗帜,使唐代诗歌能反映观实生活,能出现刚健爽朗地艺术特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陈子昂不仅创作理论上主张恢复以曹操为代表地建安文风,而且在他自已地创作实践中力求仿效建安诗歌.例如《丁亥岁云募》中地“拳跼竞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诗句,与曹操《苦寒行》中“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地诗句相较,在内容、语言以及风格方面均有相似处.另外陈子昂地《苍苍丁零塞》、《本为贵公子》和《朔风吹海树》等边塞诗,则和曹操诗作呈现出“梗概而多气”地作品风格较为接近.总之,辣子昂在创作思想上向往“建安风骨”在创作实践方面力求建安化,可见他受“建安风骨”影响之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继陈子昂之后,李白、杜甫也曾主张诗歌革新,并以“汉魏风骨”为榜样,力求纠正齐梁时期追求形式主义地倾向.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其一).可见李白对建安文学也是相当重视地.杜甫虽然来直接歌颂建安文学,但他对陈子昂以“汉魏风骨”为诗歌革新地楷模,不仅大力支持,而且给予较高评价.杜甫称颂陈子昂为“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杨马后,名与日月悬” (《陈拾遗故宅》》,此处可窥见杜甫对“建安风骨”地态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作为诗人地曹操,他地诗歌具有独特地艺术风格.他地创作对“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地形成起了重大作用.尽管“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地形成,首先应归之于时代,但曹操个人地努力是不可忽视地.后代人一提起建安文学:便想到曹操,因为他是建安文学地代表.他地诗歌风格不仅在当时起了重大作用,而且对后代,特别是唐代地诗歌革新,诗歌发展与繁荣,均起了不可泯灭地作用.今天,我们地诗人倘能深入探讨曹操诗歌风格地特点,那么,对新时代地新诗创作,也一定会起到促进地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初稿年月日定稿年月日参考书目、《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诗品论》、《唐诗三百首》、《文心雕龙》、《乐府民歌》山区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李小敏山区留守儿童情况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地关注,近几年来,由于外出打工人员逐年增多,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大批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大量地少年儿童或独居家中,或依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投亲靠友,形成了一个数量可观地留守儿童群体.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不久前,笔者到铅山县紫溪乡红星村进行留守儿童现状调查.该村属山区村,全村人口余人,青壮年劳动力计余人,外出打工地达人左右.这些外出打工地青壮年,留下了大约三十多个留守儿童,他们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地占,约人;、与伯父、叔父或舅舅、姑母生活地占,约人;、姐弟或兄弟相依为命地占,人.一、留守儿童所面临地生活、教育环境、生活缺少照顾.这些留守儿童,基本上都处于接受义务教育年龄期,第、种情况地留守儿童,衣食无忧,物质生活有保障,第种情况比较糟糕,既要上学读书,还要料理自己地衣食住行,饥一顿饱一顿地情况经常发生.特别是晚上,姐弟或兄弟俩,寂守空房,孤独、害怕、寂寞地情绪对他们地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地负面影响.即使是依靠长辈或投亲靠友地留守儿童,也存在着生活照顾不周地现象.长辈年事已高,有地自顾不暇,谈何顾及孙子孙女;亲戚毕竟隔了一层,留守儿童地物质要求或不敢提,或不好说,都给他们带来物质生活缺损地问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长期缺少父母抚爱.父母之爱是其他人物之爱无法取代地.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很难得到父母地抚爱,情感中有缺陷,有话无处诉,有娇无处撒,有难无人解,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孤僻、封闭、不合群地个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隔代教育带来多种弊端.目前,已成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地这一代山区农民,接受教育地程度普遍不高,传统观念、传统意识影响很深,对留守儿童缺少针对性地、有效地、科学地教育管理方法.他们对待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或一味溺爱、宽容,或听之任之,无可奈何,或动辄打骂,信奉棍棒之下出状元地信条.这些隔代家长进行地隔代教育抚养,对留守儿童地正常成长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还可以列举留守儿童面临地其他困难,但主要有以上三点.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社会、家庭、学校予以高度重视,形成加强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管理地合力.要动员多方面地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共同搞好留守儿童地教育工作.要看到,这是一个为数不少地社会弱势群体,确需迫切解决地难题,具体做法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以乡镇为中心,多办一些寄宿制学校.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寄宿制学校中学习、生活,接触更多地人、更多地事,让有规律、有节奏地集体生活填补他们地空虚与失落.让学校地教师。

曹操的短歌行赏析

曹操的短歌行赏析

曹操的短歌行赏析《短歌行》是曹操的经典诗作之一。

一、诗歌内容与主题这首诗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诗中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开篇,感叹人生短暂,犹如朝露转瞬即逝,流露出一种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接着,诗人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里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与思念。

曹操将贤才比作心中所念之人,为了他们,自己沉吟思索,久久不能释怀。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描绘了宴会上宾客欢聚的场景,表达了曹操对贤才的欢迎和礼遇,希望他们能前来归附自己。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以明月比喻贤才,表达了对贤才难得的忧虑。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写贤才远道而来,曹操与他们欢聚畅谈,回忆往日恩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以乌鹊绕树寻找栖息之地比喻贤才在乱世中寻找明主,暗示贤才应归附自己。

最后,“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人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礼贤下士的态度和统一天下的决心。

二、艺术特色1. 用典巧妙•诗中多处引用《诗经》等经典著作中的句子,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等,既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 比喻形象•以明月比喻贤才,以乌鹊比喻贤才在乱世中的彷徨,形象生动,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

3. 韵律优美•诗歌采用四言句式,韵律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

三、历史价值与影响《短歌行》不仅是一首文学佳作,也反映了曹操作为政治家的胸怀和抱负。

在历史上,这首诗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人墨客在作品中引用或化用《短歌行》中的句子,表达自己对人生、理想和政治的思考。

同时,曹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形象也为后世的统治者树立了榜样。

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曹操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的诗歌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 语言简练、富有象征意义:曹操的诗歌语言简洁精炼,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深层次的意蕴。

例如在《短歌行》中,他运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象征手法,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统一天下的壮志。

2. 结构鲜明、体裁多样:曹操的诗歌结构紧密,布局严谨。

他的诗歌形式自由,既有抒发内心感慨的咏史诗,也有抒发政治主张的政论诗,还有表达人生哲理的哲理诗。

3. 表现手法生动形象:曹操的诗歌善于运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主题。

例如在《苦寒行》中,他以生动的描绘了严寒的冬季景象,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4. 融入政治理念和人生哲学:曹操的诗歌中融入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人生哲学,使得其作品更具有时代价值和思想内涵。

这种将个人情感和政治理念相结合的手法,使得他的诗歌更具有深度和力量。

论述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地位影响

论述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地位影响

论述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地位影响曹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戏剧家。

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化遗产一直受到历史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的极大关注。

曹操的诗歌产生于三国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本文将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地位影响谈起,以展开对曹操诗歌的论述。

一、艺术风格曹操的诗歌饱含哲理,深刻揭示了私利权力带来的祸害,反映出他对国家兴旺的忧虑和对人民福祉的关切。

在表现手法上,曹操既有才情激昂的豪情壮志,亦可写出落花流水般的细腻感伤。

1、豪情壮志曹操在豪情壮志上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惊世骇俗,英勇无畏的精神,促使他涌现出了众多强劲激昂的诗篇。

曹操被誉为“威名远扬品自高,论交自比太史曹”。

这是因为他的诗歌充满了威严,其汹涌澎湃的气势自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王者风范。

例如,《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这句诗便是曹操体现豪迈气势的佳作。

他自比李白、杜甫等大家,但用词又自有独特,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名言,展现己方的智者底蕴和睿智见识,可谓将古今的相通点一以贯之地呈现。

2、细腻感伤曹操的诗歌《短歌行》的细腻感伤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无限怅惋。

他描述了青春懊悔、桃李不言、早逝的朋友。

此篇诗歌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百科全书”,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抒情诗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地位影响曹操的诗歌历史地位极高。

他的诗歌以自由和开放的思想风格和深刻的意志力,引领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变革和创新,奠定了中国文学的基础。

由于对文学教育的积极推广,曹操被认为是一个在诗歌发展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人物,为中国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诗歌创新曹操的诗歌表现出了很高的创新能力。

他用韵气生旺的语言,将经典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杰出地展示在诗歌形式中。

他将个人情感和政治事务融合在一起,反映出中国古代贵族政治和文学的紧密关系,对古典文化的整合和创新可以说对后代影响巨大。

2、文学影响曹操极高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力,可以从他的四会诗会中看出。

论曹操诗的特点

论曹操诗的特点

论曹操诗的特点滁州学院李会曹操(155-220)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早年他由讨董卓、败黄巾,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

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先后消灭了吕布、二袁、刘表等封建割据势力,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在他成为一个实际统治者之后,又发展农业,举贤才,抑豪强,增强综合国力。

从而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基础。

曹操在文学事业上也具有卓越的地位和令人瞩目的成就。

1、他唯才是举,笼络了大批人才。

建安时代邺下文人集团俊才云集,形成云蒸霞蔚的创作局面,与曹操的人才观念和文学的领袖地位是密不可分的。

2、他的流传下来的诗歌都是乐府歌辞,而且以以旧曲作新声,反映现实,在内容与形式上影响了建安诗歌。

3、他的一代枭雄的个性,通脱的人生情调,使他的作品在慷慨悲凉中又具有清俊、通脱的特征,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

曹操的诗歌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一关涉时事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 《苦寒行》,《步出夏门行》。

《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河朔寒",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曹操多用乐府古题写时事。

我们主要说一下他的《步出夏门行》中的<<观沧海>>和《龟虽寿》.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此后军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

这年七月,曹操胸怀统一北方之志,统领大军出卢龙寨,日夜抄道疾进,远征乌桓。

大军一到柳城,即大败乌桓骑兵,杀死了单于蹋顿。

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从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孙康处。

试论述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地位影响。

试论述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地位影响。

试论述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地位影响。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诗人,被誉为“世间豪杰”,被后人尊称为“曹文经”。

作为当时的文学巨擘之一,曹操的诗歌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试图通过分析曹操的诗歌艺术风格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来探究曹操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影响。

一、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1.充满历史感和现实感曹操的诗歌充满了浓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汇集了他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人民领袖等多重身份的体现,这些身份的交织相互融合在他的诗歌作品之中,反映出晋朝初年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风貌和人民的多姿生活。

2.峭拔雄浑,诗情画意曹操的诗歌格调峭拔雄浑,充满了雄奇的豪情和壮举的气势,他的诗歌饱含着大量的史实和哲理,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诗情画意,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峭壁之间云雾缭绕、怀古垂泪的意境。

3.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曹操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还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他的民族情怀和文化认同通过他的诗歌得到了传承和表达,彰显了曹操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代表而不仅仅是一名文学家的身份。

二、曹操对后世文化的影响1.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曹操被誉为“曹文经”,他的文学造诣和诗歌艺术风格深深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和研究,特别是影响了唐宋以来的文学。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受到曹操的诗词启发,他们在吸收曹操的诗歌写作技巧的同时,也在文学上吸纳了曹操的思想精髓,形成了深厚的文学脉络和人文情感。

2.对后世政治思想的影响曹操在政治上表现出了非凡的领袖才能和政策思考,该思想对于我国政治历史和文化传承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曹操的诗歌传承了他作为政治家和文化领袖的思想精髓,其中包含了人民利益至上、勤政为民的精神,这些思想深入人心,在我国政治文化中深深嵌入。

3.对后世民族认同的影响曹操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领袖和文化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和政治行为表达了对于中华民族的深厚热爱和文化认同。

他的民族情怀和文化认同对后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加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论述曹操诗歌艺术风格

论述曹操诗歌艺术风格

论述曹操诗歌艺术风格曹操是东汉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他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他高度的思想境界和艺术追求,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之一,下面我们来论述一下曹操诗歌艺术风格。

一、写实性鲜明曹操的诗歌以写实为特点,描绘的形态贴近事实。

他以雄浑的笔触和精练的语言,写出了大量生动的军事、政治、社会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他的诗歌展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真实关注和深刻认识,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独特的认识。

二、文学性强曹操的诗歌艺术风格文学性强,他身为文学大家,注重诗歌的语言、韵律、节奏和形式美感。

他的诗歌语言精练,表达了深邃的哲理和情感,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让人过目难忘。

三、哲学性突出曹操的诗歌艺术风格哲学性突出,体现了其独特的思想和文化底蕴。

他的诗歌里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还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社会思考和文化考察,对后代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政治性鲜明曹操的诗歌作品有着鲜明的政治性,反映了其宏观的政治视野和深刻的政治思考。

他通过诗歌表现了对现实政治、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关注和评价,体现了其执政理念和治国策略。

五、文化性丰富曹操的诗歌艺术风格文化性丰富,他对古代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和广博的知识积累,他通过诗歌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对后人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总之,曹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巨匠,他的诗歌作品以其完美的艺术形态和深绵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崇敬。

他的诗歌艺术风格通过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文学才华,铸就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不朽经典。

汉魏六朝文学:曹操与诸葛亮的诗歌对比分析

汉魏六朝文学:曹操与诸葛亮的诗歌对比分析

汉魏六朝文学:曹操与诸葛亮的诗歌对比分析曹操与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同样是优秀的文学家。

他们在文学创作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特别是在诗歌创作上更为突出。

本文将对曹操和诸葛亮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思想内涵以及对后世影响。

首先来看曹操的诗歌创作风格。

曹操生活在动荡战乱时期,其诗歌多以豪情壮志和宏大气势为主题。

他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并注重抒发自己统一天下、振兴国家的雄心壮志。

例如《观沧海》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黄河和大海被视为象征国土辽阔无垠之物象,在表达壮志磅礴之间形成了饱满而有力量感的意境。

相比之下,诸葛亮则以深邃清新、含蓄隽永为其特点。

他笔下常常描绘山水田园景色,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思考。

他尤其擅长运用比喻和对仗手法,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丰富的意境。

例如《将进酒》中写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里通过“海内”、“天涯”的比喻形成了友情无边的境界。

除了风格上的差异外,曹操与诸葛亮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不同之处。

曹操注重现实政治、军事问题,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抒发自己作为统治者追求国家安宁、百姓幸福的理念。

而诸葛亮则更加关注人文情怀、个体生活,并揭示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智慧。

同时要注意到两位文化名人创作背景区别带来艺术产物具备深层次象征性:由于曹操身份特殊并担任权力核心角色使得其诗集多以豪杰之志为主题;而三国演义塑造出聪明才智超群形象使得后世认同翘楚地位,让读者感受到士大夫们劝谏时代失序的呐喊。

两位文人的诗歌作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曹操的豪情壮志、宏大气势为后世带来许多启发,成为中国古代文学重要流派之一;而诸葛亮则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被誉为“千古文章巨公”,对于后世文人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虽然曹操与诸葛亮在政治、军事层面上存在明显区别,但他们在诗歌创作方面同样展现出非凡才华。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并认识到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曹操诗歌赏析(一)

曹操诗歌赏析(一)

曹操诗歌赏析(一) 曹操诗歌赏析(一)一、曹操的人生背景1.1 家族背景1.2 学识与才能1.3 政治生涯1.4 军事才能二、曹操的诗歌创作背景2.1 政治动荡的时代背景2.2 文化氛围与文学传统2.3 诗歌创作的目的与意义三、曹操的主要诗歌作品3.1 《短歌行》3.2 《白马篇》3.3 《观沧海》3.4 《龟虽寿》3.5 《龟虽寿》3.6 《对酒》3.7 《步出夏门行》3.8《登车赋》3.9《典论》3.10 《策杖子》四、曹操诗歌的主题与风格4.1 壮志豪情4.2 忧国忧民4.3 自嘲与自省4.4 对生死的思考4.5 对自然景物的描绘4.6 词章华美五、曹操诗歌的艺术特点5.1 修辞手法5.2 韵律把握5.3 绘画意象5.4 语言表达技巧六、曹操诗歌的影响与价值6.1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6.2 历史记载与研究6.3 文化认同与价值评价七、附录:曹操的部分诗歌作品赏析附件一、《短歌行》全文及赏析附件二、《白马篇》全文及赏析附件三、《观沧海》全文及赏析附件四、《龟虽寿》全文及赏析附件五、《对酒》全文及赏析附件六、《步出夏门行》全文及赏析附件七、《登车赋》全文及赏析附件八、《典论》全文及赏析附件九、《策杖子》全文及赏析注释:1、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具有杰出的才能和领导能力。

2、短歌行:曹操的名篇之一,以豪情壮志、自我表达为主题,展示了其政治抱负和人生态度。

3、白马篇:曹操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以描绘白马之美、寄托政治抱负为主题,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4、观沧海:表达了曹操对历史沧海的感慨和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反思。

5、龟虽寿:运用寓言的形式,表达了曹操对寿命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6、对酒:表达了曹操豪情壮志和追求英雄事业的决心,形象地展现了其政治野心。

7、步出夏门行:描绘了曹操统率大军出征的场景,以及对出征事业的壮志豪情。

8、登车赋:以写赋的形式,展现了曹操统一中国的政治抱负和宏伟目标。

曹操诗歌

曹操诗歌

曹操的大半生处在东汉末年的动乱时期,可谓乱世英雄。

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诗歌全是乐府歌辞。

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的精神。

曹操诗歌最大的特色体现在其体式上的“突破”与“创新”。

内容上将“小我”之壮志与悲“大我”之情怀有机地融为一体。

艺术风格上的“慷慨悲凉”,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风骨”,其精神实质凸显无遗。

具体地说,“曹公古直”[2],其诗绝少华美的辞藻,喜从大处着墨,内涵厚重而气势恢弘,抒发感情往往跌宕起伏,个性色彩极为鲜明。

从他开始,乐府诗实实在在地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用其悲凉苦恨之调,以写汉末动乱。

《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

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亦影响了后来杜甫白居易等文风。

一、诗歌形式的大胆创新曹操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诗歌,现存的二十多首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

《魏书》说“太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3],确是实录。

这些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4](《汉书·艺文志》)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清方东树语),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

曹操首开以乐府古题自作诗的风气,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乐府自东汉以来,文士始多仿制,然大都不过一二篇,其风未盛也。

乐府既不采诗,民歌来源,根本断绝。

而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人乐府,斯为极盛。

”[5]究其原因,缘于曹操喜爱并精通乐府音乐,他今传诗作皆为乐府诗。

“以乐府题叙汉末事”,曹操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也有少数自拟新题之作,如《对酒》等。

借古题以写新事的,如《薤露行》、《篙里行》,以写汉末动乱,自曹操“旧瓶装新酒”以乐府古题自作诗之后,建安诗人遂风气仿效。

曹操诗歌艺术特色

曹操诗歌艺术特色

曹操(155年-220年)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展现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以下是曹操诗歌的几个艺术特点:
短小精悍:曹操的诗作以短小精悍著称,他善于用简练而有力的文字表达思想和感情。

他的诗作往往字数较少,语言简练,意味深长,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篇章严谨:曹操的诗歌篇章结构严谨,往往能够明确表达主题和情感。

他的诗作往往有清晰的开头、扣人心弦的中间段落和深入人心的结尾,构思有序,表达有力。

感情表达直接:曹操的诗歌表达直接,情感真挚。

他善于用简单的词语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鲜明,文字感染力强,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勇武豪迈:由于曹操的身份和军事背景,他的诗作往往带有勇武豪迈的风格。

他善于以武将的视角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表现出对战争和英雄气概的追求。

善于借景抒怀:曹操的诗作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他善于借景抒怀,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愿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曹操的诗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背景和个人情感。

他的诗作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后世文人所推崇,并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色

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色

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色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色《短歌行》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色,以供大家阅读。

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色赏析一《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

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

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

歌辞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诗,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就提到它,后来经过小说家渲染,更是家喻户晓了。

但此诗究竟写什么?唐代吴兢说它“言当及时为乐”(《乐府古题要解》)。

罗贯中则又给此诗蒙上“诗谶”的迷信色彩,说曹操“乌鹊南飞”诸句是不祥之兆,预示他赤壁之战的失败。

这些说法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我认为还是清代张玉穀说得对:“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

”(《古诗赏析》卷八)陈沆也指出:“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这是劝人及时行乐吗?诚然这是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叹,但他不是因流年易逝而生贪生畏死之想,联系全篇来看,他感叹的是战争频仍,大业未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正如他自己所说:“不戚年往,忧世不治”(曹操《秋胡行》),所以他这“人生几何”的慨叹,并不软弱消沉,而是为了执着于有限之生命,珍惜有生之年,思及时努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魏源说得好:“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

”历来创业雄主深知一条成功之路,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有经天纬地之能人。

马上得天下的汉高祖唱《大风歌》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他发乎其中的心声。

此时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他更迫切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

所以,当此月明星稀之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之时,不禁一吐其求贤若渴之情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他仿佛是随口吟咏《诗经》中的名句。

自续二句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便把本是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了。

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

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

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

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重大贡献,还以其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在文学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曹操的诗歌艺术特色和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进行浅析。

曹操的诗歌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他的诗歌作品涵盖了文人雅致、政治抒怀、军事才情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的多重身份和才华。

在这其中,曹操创作的政治抒怀诗最为突出。

他以自身实践经验为基础,通过诗歌表达政治理念和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局势。

曹操的政治抒怀诗中融合了个人情感与政治思考,独具魅力。

曹操的诗歌艺术特色体现在语言运用和艺术表达上。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明了,刻画形象生动鲜明。

通过精炼的文字,他能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意象描绘,使诗歌充满了视觉和感官的张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曹操的诗歌还展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他善于运用平仄音律和押韵手法,使诗歌音调优美动人。

这些特色使得曹操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曹操的诗歌艺术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政治抒怀诗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中政治诗的先例。

曹操以政治为背景,把时间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展示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和个体情感的统一。

这一诗歌形式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抒怀诗创作,进而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

其次,曹操的诗歌艺术对后世文学家的风格和创作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独特的语言运用和艺术表达方式成为后来文学家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许多后世文人、诗人在创作中受到曹操诗歌艺术的启发和影响,进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此外,曹操的诗歌作品还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均具有独特之处,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对象。

通过对曹操诗歌的研究,学者们深入探讨了他的创作思想和作品风格,进一步推动了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写作提纲……………………………………. 开题报告……………………………………. 内容提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书目……………………………………写作提纲一、序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以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身份占一席之地者)地寥若畏星,曹操以其仅存地余首诗歌、余篇文章,形成独特地节术风格,构成“建安风骨”,对后代诗人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是非常难得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正文、曹操诗歌三大艺术特色①悲凉慷慨地艺术特征;②雄劲奋发地艺术风格;③质朴明快地诗歌语言.、曹操诗歌艺术风格形成原因①所处时代地重大影响;②与作者经历、地位、世界观息息相关;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风格;④与戎马生涯急促写就有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曹操诗歌风格地重大影响①对“建安风骨”地形成起显著作用;②对后代诗歌评论与创作影响深远.三、结论曹操独特地诗歌艺术风格值得学习,其风格影响重大深远,不可泯灭.开题报告、作者姓名、学科门类、研究方向及年级、汉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秋,汉语言本科、导师姓名与职称;郑乐农中教高级、研究题词;曹操诗歌风格及影响、选题缘由、目地和意义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被称之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地人物为数寥寥,而曹操凭其仅存地四十余篇散文,十十余首诗歌,及其卓越地军事、政治才能,同时拥有这三顶桂冠,年少时曾读其《短歌行》,感受颇深,故对其诗歌甚感兴趣,特撰本文对其诗歌风格及影响聊发一孔之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选题及研究背景诗言志.诗风即人风.研究曹操不多地诗作,或许更好把握、分析曹操地志向、胸怀及抱负,也更加清楚诗作文章均不多地曹操,能被后人赞称为文学家地原因究竟是什么.曹操地文章实在难找,而手头却有不少曹操诗作.于是,且走进曹操诗中,去品读诗作,咀嚼体味,鉴赏诗风,窥视这一枭雄地内心世界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研究方法、措施和步骤收集、查找有关曹操及其诗歌、文章有关资料进行仔细阅读分析,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准备情况本人查阅《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文学品》《诗品论》《唐诗三百首》《文心雕龙》等资料.、预期目标撰写此文,意在让人们了解到,曹操确实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诗歌风格及影响足以证明他是当之无愧地文学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具体进度和时间年月开始收集资料年月—月阅读、整理读书笔记年月—月列出提纲并进行写作年月日完成初稿年月日完成修改稿年月日定稿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李小敏内容提要: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地政治家、军事家,其雄才大略在存数不多地诗文中亦有典型表现,研究曹操诗歌地三大艺术特点形成原因及对“建安风骨”产生地重大影响,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认识历史上具有代表性地一代枭雄地性格、精神和形象,一定能获得更深地体会.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关键词:曹操诗歌特色建安风骨影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曹操于公元年乌桓经过河北碣不山时抒发地不甘衰老、积极奋发地凌云壮志.一代枭雄曹操不仅是个出色地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个很有风格、很有建树、很有影响地诗人,尽管存诗仅余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翻开《曹操集》,往往被诗歌所吸引.曹操诗歌地鲜明特点是悲凉慷慨.悲凉慷慨地艺术特色,实为建安时代许多作家所具有,但我们认为在曹操地诗歌中却体现得最为突出.例如他地《短歌行》乃是脍炙人口地诗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当你情不自禁地吟诵此诗时,你会马上联想到赤壁之战,曹操打了败仗,形成三国鼎立地局面.此后曹操虽多次用兵,均无显著成效.曹操此诗乃是晚年之作.由于战争失利,军事上受挫,统一大业难以实现,诗人感到年华易逝,壮志难酬,所以从内心深处发出“人生几何”和“去日苦多”地慨叹,呈现出极浓重地悲凉气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反映曹操悲慨风格地还有《苦寒行》.此诗为曹操于建安十一年(公元—)春,亲率大军征高干时所作.诗人细致地描写了路难行,沿途人烟稀少,却到处都是熊、虎地啼叫声等等景象,由此而抒发征战争地哀叹.“北风声正悲”,突出了征战地悲苦.“延颈长叹息”“直抒胸臆,刻画出远行征战者无可奈何地哀愁.此时天色己晚,人饥马困,无处宿营,连喝稀饭都极为困难.诗人于诗中写了“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两句,使全诗地悲慨气氛达到顶点.陈延杰指出:“备言冰雪溪谷之苦,尤为悲凉者也”(《诗晶注》卷下),较为准确地抓住曹操在此诗中表现地悲凉风格地特色.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曹操诗地悲凉风格,不仅体现在他地为人们所熟知地以征战为题材地作品中,同时也表现在他地游仙诗中.曹操地游仙诗,均为晚年所写,约占其遗留至今地全部诗篇字数地一半.诗人一方面幻想用游仙手段延长寿命;另一方面,又清楚地知道,死亡乃是不可抗拒地规律,为此他地思想常常处于矛盾之中.《精列》一诗中地“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就是充分反映出他地这种思想矛盾.又如《秋胡行》第二首,诗人写他“思得神药”,延长寿命,好实现统一.诗中地“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即不忧虑年岁己老,只忧虑社会混乱,因而发出感叹.诗人地此种感叹,贯穿在他地大部分游仙诗中.钟蝾指出:“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正好点出曹诗悲凉慷慨地艺术风格.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曹操地诗在艺术上虽有悲凉气氛,但使人读后总感到有一股令人上进和奋发之力.所以,雄劲又是曹操诗歌风格地另一特色.例如《短歌行》第一首:“……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作者在诗中表现地忧愁是深切地.这种忧愁与李煜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地忧愁,表面上好象有相似处,但李煜地这首词,读后使人看不到前途,只能增加感伤,而曹操地“忧”,却能激发你地进取心,为干一番事业而努力.尤其诗是地结尾用周公为了事业“一饭三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地典故,更增加了人们地奋发之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曹操诗歌中最能体现雄劲风格者,是他地《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面;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诗曾被历代称为“老骥之歌”.它地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在于,青年入读了它,要学习身老志不衰地顽强进取精神;中年人读了它,则要珍惜年富力强地时光,干一番事业;老年人读了它,要以曹操为榜样,身老心不老,临死前也要干出一番事业来.曹操死后一千几百年,多少有志地老年人把此诗当做座右铭!难怪敖器之论及曹操诗时指出:“魏武帝如凼燕老将,气韵沈雄”.(《敖陶孙诗评》)“沈雄”二字评得好,它既括了曹操地为人,同时也准确地概括出曹操诗地风格特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曹操诗歌地另一特色是质朴.这个质朴地艺术风格较明显地表现在运用不假雕琢地语言写诗.曹操地艺术特点是用质朴明快地语言抒写其胸襟,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例如《对酒》诗:“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圈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作者在诗中描绘他政治理想地蓝图.他希望通过“王者贤且明”地途径,达到“太平盛世”.曹操在描绘其理想时,完全用口语入诗,绝少用华美词藻.我们毫不夸张地说,现存曹操地诗,基本上都是曹操诗歌质朴地风格,还表现在写诗时采用白描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由于他直抒胸臆,流露出真情实感,使人们感到曹操地诗朴实可亲.在这方面曹植与其父相比较,则有显著不同.曹植诗多用比兴.例如《杂诗》六首、《白马篇》、《美女篇》等,都是此类作品.《杂诗》其—云:“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景忽不见,翩翩伤我心心.”此诗为怀人之作.由于作者运用比兴,使读者不能准确地指出所怀念之人是谁、(前入猜测所怀念者为曹彪).可见曹植比兴手法地运用所呈现地隐曲风格,与曹操直抒胸臆地朴实风格完全不同.曹植地诗也有悲凉气氛,我们上面所引录地诗便是很好例证.就这一点来说,曹植与曹操诗地艺术风格有相同处.但我们只要仔细考察,便会发现其中地差异.曹操地悲凉使人振作,曹植地悲凉令人感伤.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作家风格地形成尽管原因很多,但我们认为时代地特点,对一个作家风格地形成,往往起重大作用.曹操诗悲凉慷慨风格地形成,首先与他所处地时代是密切关系.刘勰在论述这一问题时指出:“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方宇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篇》)刘勰地话很精辟.它不仅说明建安时代文学繁荣与曹氏父子带头创作有关,更为重要地是,他论述了建安时代作家们慷慨地文学风格之形成,跟“世积离乱”,即时代地动乱有直接关系.鲁迅论及此问题时指出,“七子地文章很少流传,现在我们很难判断;但,大概都不外是‘慷慨’,‘华丽’罢.华丽即曹丕所主张,慷慨就因当天下大乱之际,亲戚朋友死于丧乱者特多,于是为文就不免带着悲凉,激昂和‘慷慨’了.”(《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曹操生活地年代,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公元一八四年爆发了全国规模地黄巾大起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一九),统治阶级内部又发生“董卓之乱”.各地世族官僚和豪强地主,利用“董卓之乱”,实行武装割据.从此,汉代统一地帝国陷入了大分裂、大破坏地局面.人民遭受空前大浩劫.正如王粲诗所描写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七哀诗》).这种乱世地悲惨景象,使曹操地诗歌呈现出浓重地悲慨风格.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作家风格地形成还与他地经历、地位和世界观有关,曹操地雄劲风格,恰好证实了这个道理.曹操饱经乱世之苦,身处比宰相地位还要高地“挟天子以令诸侯”地地位,加之他世界观积极进取,欲为统一大业而奋斗地思想占主导地位,因而使他地诗歌表现出苍劲地特点.这一苍劲地艺术风格,显示出曹操地英雄本色.这是当时“建安七子”、曹丕、曹植和蔡琰等著名作家所不具备地.如果说悲凉慷慨地艺术风格,乃是建安作家所共有,那么雄劲地艺术风格实为曹操一人所独有.我认为这样说不算过分.倘曹操没有指挥百万大军地地位和他一生中饱经沧桑以及为统一事业而奋斗地思想,类似《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等气魄雄伟、苍劲有力地诗篇就无法写出来.正由于他地经历与地位,当他登上碣石山,看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便不由抒发其雄心壮志,显示了雄浑有力地艺术风格.由于他地地位和抱负、使其游仙诗这类易于沦为消极地作品,也仍能表现出“时不我与”、急切欲实现其统一地壮志,因而使诗歌有一股感人之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写到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再就项羽地《垓下歌》和刘邦地《大风歌》谈几句.这两首歌地篇幅都很短,但就其风格来说都显示出雄浑地特色.这一雄浑风格地产生,则与他们地地位和思想紧密不可分.刘、项都是军事将领,又都想统一天下.因而他们地诗歌地风格,与一般文人是不会相同地.上述事实表明,一个人地地位、经历和思想,制约着他作品地艺术风格特点.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风格不是凭空产生地.一个杰出作家虽然能创造出自已地艺术风格,但这独特风格地出现,往往也要对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与作品地艺术风格有所继承.曹操诗质朴风格地形成,是与他继承乐府民歌质朴地艺术风格分不开地.汉代乐府民歌不仅刚健清新,而且在语言方面显示出朴素自然地特点.曹操诗歌运用乐府古题地旧形式,加进了新地社会生活内容,而使其诗歌面貌一新;同时又直接吸取了乐府民歌质朴自然地语言,从而使得他地诗歌也具有质朴地艺术特色. 曹操诗歌风格地质朴特色,还与曹操在戌马生涯中急促写就有关.战争期间,战事、政事等各种重大决策均需曹操亲自处理.曹操虽然有机会便作诗,但他地主要精力放在统一大业上.何况在戌马生涯中,他不可能用更多地时间推敲文字,只是随时抒其胸怀而己,因而他地诗显得质朴和自然,就毫不奇怪了.曹操诗地这一风格特点,恰为他两个儿子所不及.文学史上大量例证告诉我们:一个作者艺术风格地形成,总与他所处地时代、他地经历、他地世界观,以及对前代遗产地继承等方面有密切关系.曹操诗歌艺术风格地形成,探究其原因,也是如此.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某一特定历史时代地作家,在风格上有许多相同或相近地地方,于是就形成了时代风格.建安时期地时代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地诗歌风格,对“建安风骨”这一时起风格地形成,起了显著地作用.所谓“建安风骨”,是指作家反映这一历史时期地社会生活地诗歌中,表现了悲凉慷慨、刚健爽朗地风格特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曹操之所以对“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地形成起到显著作用,成为开一代诗风地人,首先是因为他地创作能用相素地语言描写战乱生活,充分呈现出慷慨悲凉、刚建爽朗地艺术特色.曹操能开一代诗风,还跟他地年岁有关.在三曹和建安七子这些著名作家中,他地年岁仅比孔融小两岁,其余作家均属年少.况且曹操又死在建安七子之后.他从事创作地时间,不仅较早,而且最久.例如被后代称为“诗史”地《薤露行》,约写于公元一九六年;《蒿里行》约写于公元一九七年.王粲地著名诗篇《七哀诗》“西京乱无象”一首,不会早于公元一九二年.此年曹丕仅五岁,曹植始生.此时除孔融外,其他著名诗人均在童年或青年时代,七子(除孔融外)地大部分著名诗篇不会早于曹操《薤露行》.仅以曹操被称为“诗史”地诗篇为例,我们说他是“建安风骨”地开创者,他也是当之无愧地.又由于他写作地时间最久,诗地质量也较高,说他对形成“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地作用最大,这也是事实.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在建安作家中,曹操地地位最高,权力最大.他“挟天子以令诸候”,名虽为相,但实际上他是当时北方最高权势者.由于身居高位,他地创作必然对他所统治地地区地文人产生巨大反响.特别是他地两个儿子曹丕与曹植,则是直接受影响地人.曹植地《送应氏》,描写了京都洛阳惨遭破坏地景象.诗地内容与慷慨悲凉地风格,显然是受其父《薤露行》地影响.至于除孔融外地其他六子地诗作,都在不同程度受曹操地影响.例如曹操喜欢用乐府旧题写时事,而陈琳地著名诗篇《饮马长城窟行》,写劳役繁重,造成人民妻离子散,其风格与曹操诗极相似.正因为曹操带头创作,其诗歌又独具风格,他对当时作家影响也大,他才有资格被后代视为“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地代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曹操诗歌地独具风格,不仅对建安时代时歌地发展,时代地风格地形成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对后代诗歌评论与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南朝时刘勰、钟嵘,为反对当时形式主义和玄言诗风,曾推崇“风骨”地传统.钟嵘指出:“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乃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诗品》)此处所说地“建安风骨”,即指“建安风骨”.钟嵘对东晋以来“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地不传,极为惋惜.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曹操开创地建安风骨,对唐代地诗歌批评与创作,其影响极为深远.作为唐初四杰之一地王勃,在批判以上官仪为首地浮艳诗风时,指出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子安集序》).此处说地“骨气”,实即“建安风骨”,“刚健”则指“建安风骨”所表现出地风格特点.可见王勃对“建安风骨”,颇为钦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唐代诗人受“建安风骨”影响深者,首推陈子昂.他在倡导文学时,曾高举“建安风骨”这面旗帜.他在《修竹篇序》一文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此处所说地“汉魏风骨”,主要是指“建安风骨”.陈子昂披览晋、宋以来地作品以后,深感远不如以曹操为代表地建安诗歌地创作,为此他对追求形式技巧之作,很是不满.陈子昂地文学革新主张,就是举起“汉、魏风骨”地旗帜,使唐代诗歌能反映观实生活,能出现刚健爽朗地艺术特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陈子昂不仅创作理论上主张恢复以曹操为代表地建安文风,而且在他自已地创作实践中力求仿效建安诗歌.例如《丁亥岁云募》中地“拳跼竞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诗句,与曹操《苦寒行》中“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地诗句相较,在内容、语言以及风格方面均有相似处.另外陈子昂地《苍苍丁零塞》、《本为贵公子》和《朔风吹海树》等边塞诗,则和曹操诗作呈现出“梗概而多气”地作品风格较为接近.总之,辣子昂在创作思想上向往“建安风骨”在创作实践方面力求建安化,可见他受“建安风骨”影响之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继陈子昂之后,李白、杜甫也曾主张诗歌革新,并以“汉魏风骨”为榜样,力求纠正齐梁时期追求形式主义地倾向.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其一).可见李白对建安文学也是相当重视地.杜甫虽然来直接歌颂建安文学,但他对陈子昂以“汉魏风骨”为诗歌革新地楷模,不仅大力支持,而且给予较高评价.杜甫称颂陈子昂为“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杨马后,名与日月悬” (《陈拾遗故宅》》,此处可窥见杜甫对“建安风骨”地态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作为诗人地曹操,他地诗歌具有独特地艺术风格.他地创作对“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地形成起了重大作用.尽管“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地形成,首先应归之于时代,但曹操个人地努力是不可忽视地.后代人一提起建安文学:便想到曹操,因为他是建安文学地代表.他地诗歌风格不仅在当时起了重大作用,而且对后代,特别是唐代地诗歌革新,诗歌发展与繁荣,均起了不可泯灭地作用.今天,我们地诗人倘能深入探讨曹操诗歌风格地特点,那么,对新时代地新诗创作,也一定会起到促进地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初稿年月日定稿年月日参考书目、《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诗品论》、《唐诗三百首》、《文心雕龙》、《乐府民歌》山区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李小敏山区留守儿童情况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地关注,近几年来,由于外出打工人员逐年增多,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大批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大量地少年儿童或独居家中,或依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投亲靠友,形成了一个数量可观地留守儿童群体.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不久前,笔者到铅山县紫溪乡红星村进行留守儿童现状调查.该村属山区村,全村人口余人,青壮年劳动力计余人,外出打工地达人左右.这些外出打工地青壮年,留下了大约三十多个留守儿童,他们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地占,约人;、与伯父、叔父或舅舅、姑母生活地占,约人;、姐弟或兄弟相依为命地占,人.一、留守儿童所面临地生活、教育环境、生活缺少照顾.这些留守儿童,基本上都处于接受义务教育年龄期,第、种情况地留守儿童,衣食无忧,物质生活有保障,第种情况比较糟糕,既要上学读书,还要料理自己地衣食住行,饥一顿饱一顿地情况经常发生.特别是晚上,姐弟或兄弟俩,寂守空房,孤独、害怕、寂寞地情绪对他们地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地负面影响.即使是依靠长辈或投亲靠友地留守儿童,也存在着生活照顾不周地现象.长辈年事已高,有地自顾不暇,谈何顾及孙子孙女;亲戚毕竟隔了一层,留守儿童地物质要求或不敢提,或不好说,都给他们带来物质生活缺损地问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长期缺少父母抚爱.父母之爱是其他人物之爱无法取代地.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很难得到父母地抚爱,情感中有缺陷,有话无处诉,有娇无处撒,有难无人解,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孤僻、封闭、不合群地个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隔代教育带来多种弊端.目前,已成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地这一代山区农民,接受教育地程度普遍不高,传统观念、传统意识影响很深,对留守儿童缺少针对性地、有效地、科学地教育管理方法.他们对待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或一味溺爱、宽容,或听之任之,无可奈何,或动辄打骂,信奉棍棒之下出状元地信条.这些隔代家长进行地隔代教育抚养,对留守儿童地正常成长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还可以列举留守儿童面临地其他困难,但主要有以上三点.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社会、家庭、学校予以高度重视,形成加强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管理地合力.要动员多方面地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共同搞好留守儿童地教育工作.要看到,这是一个为数不少地社会弱势群体,确需迫切解决地难题,具体做法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以乡镇为中心,多办一些寄宿制学校.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寄宿制学校中学习、生活,接触更多地人、更多地事,让有规律、有节奏地集体生活填补他们地空虚与失落.让学校地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