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舒婷的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合集下载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致橡树》是一首现代诗歌,但是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舒婷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和表达。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致橡树》中的女性意识。

一、爱情观舒婷在《致橡树》中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的特定态度。

在这首诗中,她将爱情比喻为对橡树的爱,认为爱情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这种爱情不是恋爱的轻浮,而是她对爱的一种坚定信仰。

她用“你若不来,我不嫁,人生残又何妨?”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甚至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反叛。

舒婷认为,爱情是互相追求,一旦找到了就要相守到永远。

二、身份意识《致橡树》中也有舒婷对自身身份的反思和认知。

首先,她在《致橡树》中表达了她是一个女性的身份。

诗中她认为,女性应该有自我追求和表达的权利,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女性角色。

同时,舒婷也表达了对爱情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和反思。

她不再认为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附庸,而是主动地去寻找真爱,追求自己的幸福。

三、自我意识在《致橡树》中,舒婷表现出了对自身身份的巨大自信。

她不但要在爱情中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且要在生活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在舒婷看来,爱情不是女性全方位的追求,而是自我实现的一部分。

因此,舒婷对爱情的坚持和追求,也包含了对自己成功的自信和奋斗。

四、婚姻观总之,舒婷的《致橡树》并不是一首关于恋爱的诗歌,而是她对现代女性自我追求和实现的一种表达。

在这首诗中,舒婷勇敢地挑战了传统观念,表达了对自己的认识和自信,并呼吁女性应该追求自身价值和精神追求,并以此来达到幸福和自由的生活。

浅议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浅议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鉴赏浅议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武沛荣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摘要:舒婷是中国当代朦胧诗歌的代表人物,她以女性的细腻和敏感,用优美的诗歌语言,抒写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呼唤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对新时期的女性自我价值进行了重新探索,发出了女性追求真正幸福生活的呼声。

关键词:舒婷诗歌;自我价值;女性意识作为当代诗坛的代表人物,舒婷敏感而鲜明地记录了处于文化转型时期中国内地女性最内在的精神层面,以细腻的笔触精心地抒写她所理解的人和世界,积极地推动了女性意识的启蒙,呼吁女性敢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地位的平等,其诗歌中鲜明的女性意识,构成了中国诗坛的一道奇特景观。

一、女性独立人格的呼唤《致橡树》是舒婷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

诗中饱含对独立人格的召唤,以及对夫唱妇随、妻子依附于丈夫的传统观念的背弃。

诗歌以剖析内心的独白形式,在一开始就彰显出崭新的爱情观念和顽强而独立的人格力量:“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诗人在诗歌的开头就开诚布公,直面爱人橡树,表明强调女性人格价值。

在男女爱情关系上,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庸,二是首先以一个独立的认同身份出现,他们首先意识到自己是人然后才是女人。

真正的女性不能仅仅为了丈夫而牺牲自己的一起,将自己柔弱的肩膀作为丈夫攀登的阶梯。

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致橡树》)诗中的“我”既不愿作附属、陪衬,也不愿作袒护与滋润男性的日光、春雨,而是要作为平等的、并肩站立的“另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不独是对传统的“夫贵妻荣”“、夫唱妇随”观念的反拨,同时也是对于那种极端主义的“女权”意识(认为女性应凌驾于男性之上并提出所谓的“性别政治”、“性别战争”“、性别反殖民”等) 的警惕。

这是女性独立意识的张扬。

她不甘心仅仅是作为对方的铺垫和陪衬,而要求有一个平等独立的地位。

关于浅析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论文.doc

关于浅析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论文.doc

关于浅析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论文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女性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过,有一点需要指出的,在很多书籍乃至于教科书中,都可以发现朦胧抑或者朦胧诗二字都被加上了引号,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引号的使用一般是带有反语的意味。

事实上,北岛、顾城以及舒婷的诗歌并不是如朦胧二字所反映对于自己的思想、立场暧昧不清,相反,在她们的诗歌中,处处表现出非常坦率的意味,她们对于自己浅析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摘要:舒婷一一作为朦胧诗歌的核心人物之一,她的名字曾不断被读者和评论者提及。

舒婷的诗歌多创作于80年代,在她诗歌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女性自立、自强的精神,具体来说可以体现在女性对自我价值的确定、对社会责任感的承担以及对独立之精神的不懈追求。

因此在解读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阐述了关于舒婷简介,研究了舒婷诗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分析了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舒婷;诗歌;女性意识;分类号:I227文献标识码:A引言:在当代诗歌领域出现了众星璀璨的诗人,然而,最为被人称道的要数舒婷了。

她的诗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并且其影响不仅限于她那个年代,对现在的我们而言也是极为深远的。

"朦胧诗"中不乏有名的诗人,然而舒婷确实其中的佼佼者,然而,相较于那些饱受争议的人来说,她的诗歌非议较少。

当时的中国,占据主流地位仍然是男权思想,女性的思想受到了压抑,然而,舒婷对这一不公平的现象进行了有些抨击,她以诗的语言传达出女性自强、自立的精神。

她从女性所特有的心理来用心雕琢她的诗歌,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众所周知,男权思想都是比较狂野、豪放的,然而,舒婷的诗却展现了女性温柔、细腻的一面。

总之,从舒婷的诗中,我们感受到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对女权思想的维护,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动摇了占据地位的男权社会。

一、相关概述(一)舒婷简介舒婷本名并不是舒婷,而是龚佩瑜,其老家是福建泉州人。

试析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

试析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

第11卷第5期2006年10月 新 余 高 专 学 报JOURNAL OF X I N Y U C OLLEGE Vol .11,NO.5Oct .2006—24 —试析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 ●黎洋洋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舒婷以女性的细腻和敏感,抒写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以自我心灵的抒发和对传统的颠覆,呼唤着女性独立意识的真正崛起,这在新时期诗歌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从女性之于人、女性之于男性、女性之于传统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舒婷诗歌;生命体验;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65(2006)05-0024-02收稿日期:2006-09-17作者简介:黎洋洋(1978-),女,甘肃静宁人,2005级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文学批评原理》认为,女性意识是个庞杂而变动不居的概念,主要体现为女性通过思维、感觉等心理过程对自身和外在世界的全部认识的总和。

在文学创作中谈到的“女性意识”,实际上更多地强调从女性书写者的角度出发,对生活、生命、现实、记忆、传统以及世界的一种独特理解……新时期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之一舒婷,从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出发,以细腻的笔触,精心抒写她所理解的人和世界,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

一、女性之于人以人的觉醒为契机,舒婷开始了她对女性意识的探索。

正如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盛英所说:“舒婷首先是以一个女诗人的姿态出现在新时期诗坛上的,她早期诗歌的主人公是一位极富同情心与自强心的多愁善感的年轻女性。

”她强烈地意识到女性的价值:“女人的爱覆盖着五分之四的地球。

”在“红楼”世界里,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是贾宝玉一见顿觉清爽的那一类。

“洛神是水/湘妃是水/现代姑娘否认它们的根须浸过传说/但是/临水为镜的女人每每愈加温柔/一波一波舒展开/男人就一点一点被濡湿了。

”女人用她们的温柔,使人们生活的世界繁华滋润。

这是对女性作为人的价值的肯定,在这种肯定里,舒婷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才熠熠生辉。

以《赠》为例浅谈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以《赠》为例浅谈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以《赠》为例浅谈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在北岛、顾城、海子、江河等等活跃在现代诗坛上的诗人中,舒婷也可以说是很有代表性、也很独特的一位了。

有别于与她同时代的男性诗人们,舒婷的诗歌更偏重于感性而非理性,她曾坦言“我写诗的时候,宁愿听从感情的引领而不大信任思想的加减乘除法”,说自己“总也深刻不起来”。

的确,与北岛、江河等诗人相比,舒婷的诗歌很少涉及玄想和逻辑,也很少出现隐晦的暗示和譬喻,因而显得浅白易懂,但也正因为如此,她的诗歌总是感情充沛,无论风格是直白热烈,还是细腻委婉,都因为切近读者的情感体验而分外容易扣人心弦。

如果说感性的是女性的,理性的是男性的,这样的判断显然失之武断。

包括舒婷在内的许多女诗人都对社会和人生进行过冷静的、批判性的思考,她们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思想的睿智和活跃丝毫不逊于男子;而雪莱、叶芝、徐志摩等诗人的作品中也往往充满了柔性元素,他们的敏锐易感是许多女孩子都不具备的。

理性和感性是人性的两个方面,因而也同时存在于每一位诗人的诗作之中,但一个感性的女诗人和一个感性的男诗人,或是一个理性的女诗人和一个理性的男诗人,却的的确确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赠》这首诗中,舒婷的感情和表达感情的方式,就体现出了很明显的女性特色。

我们可以把舒婷的《赠》和北岛的《雨夜》做一个比较。

这两首诗的主题相似,都在抒写文革之后一代青年人的迷茫与觉醒、脆弱与坚持,两首诗都出现了“我”和“你”,这个“你”身份不明,估计是“我”的异性友人或是恋人。

然而两个“我”对“你”的诉求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明显的不同。

在《雨夜》中,“我”用深情的笔触记述了和“你”的美好记忆,强调“即使明天早上/枪口和血淋淋的朝霞/让我交出青春、自由和笔/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我决不会交出你”,宣称“你的微笑将印在红色的月亮上/每夜升起在我的小窗前/唤醒记忆”。

这些词句至少向我们透露了两个信息:首先,在“我”看来,“你”是“我”要保护的对象,“我”宁愿自己承担危险和迫害而希望“你”能幸福安宁;其次,对“我”来说,“你”是“我”的理想、信仰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的寄托,是“我”的勇气和力量的来源。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1. 引言1.1 介绍舒婷《致橡树》的背景和主题《致橡树》是中国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发表于1977年。

这首诗通过橡树与恋人之间的对话,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矛盾情感和追求自我价值的意识。

舒婷以橡树象征坚强的女性,向世人展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心理挣扎和坚守原则的意志。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探讨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价值,以及女性在爱情困境中的坚韧和顽强。

通过橡树对爱情的表白和坚守,舒婷揭示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表达了对自我尊严和尊重的追求。

舒婷通过这首诗向读者展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特魅力和坚定信念,为女性意识的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文学支持。

【2000字】2. 正文2.1 表达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舒婷《致橡树》一诗,是女性诗人舒婷在爱情面前深情细腻的倾诉。

诗中女性对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女性用“我被恨就变成橡树”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在爱情中女性对于受伤害时的悲伤和无奈。

女性在爱情中往往是弱势的一方,容易为爱情所伤害,而舒婷以“橡树”来形容自己,暗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脆弱和无助。

女性在诗中描述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诚和深情。

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信念体现出了她们内心深处的坚定和坚强。

正如诗中所说,“我(橡树)的爱情,跨越四季。

”女性在爱情中不畏风雨,坚定不移,表现出了对于爱情的坚守和珍视。

舒婷《致橡树》通过女性的视角和情感,表达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女性在爱情中展现出的坚强、执着、忠诚,反映了她们内心深处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些表达不仅是舒婷个人的情感体验,也代表了广大女性群体在爱情中的真实情感和渴望。

2.2 反映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和执着舒婷的《致橡树》中反映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和执着。

在诗中,女性用橡树作比喻,表达了她们在感情中的倔强和忍耐。

橡树虽然被风吹雨打,却仍然坚定地立在那里,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象征着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定和执着。

舒婷诗歌中的现代女性意识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舒婷诗歌中的现代女性意识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舒婷诗歌中的现代女性意识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

代表作家如北岛、顾城等,他们在作品中建立一个自己的、真诚而正直、正义和人性的世界。

舒婷是最先得到诗界认可的“朦胧诗人”,她以女性诗歌独立于诗坛,主要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她的诗侧重于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细腻的情感心理的描写,清新直白的“倾诉”风格,使她在文革后的一段时期拥有大量的读者,为新时期女性诗歌带来光明的未来。

女性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意识里是从属与男人,是男人的附庸,女性是封建纲常礼教中最底层的群体,经过几千年来思想的奴化、禁锢,男性按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打造出“贤妻良母孝妇”的女人典型范式,这种封建教条在女性心理成为一种牢不可破的精神枷锁,女性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固定的人生价值模式:生活内容是相夫教子;生活准则是夫唱妇随;生活理想则是夫荣妻贵。

中国女性在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和五四以来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和感召下逐渐觉醒,舒婷经历过历史的浩劫,生活磨难后,勇敢地发出了追求女性独立人生价值的呼喊。

《致橡树》是舒婷爱情诗的代表作,作者在诗中大胆的反对传统爱情观,宣扬独立人格与平等的观念,是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这也是它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爱情宣言的原因。

舒婷在诗中把女性比做有阴柔之美的木棉,把橡树比做具有阳刚之气的男性,开篇直入主题,首先坚决的反驳传统的、流俗的爱情观。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的凌霄花有着攀附性的爱情观;“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的痴情鸟,有的只一厢情愿的单相思,是取悦与谄媚的爱情观。

对凌霄花和痴情鸟的否定批判,是女性独立意识的苏醒,对传统的“夫贵妻荣”、“夫唱妇随”观念的反拨。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的泉源是奉献式的爱情,诗人接下来用递进的方式扬弃了中国传统女性“象泉源”、“象险峰”、“象日光”、“象春雨”式的作为陪衬的生存状态,正如刘登翰所说:“它们都是以压抑或牺牲一方为爱的前提,反映了长期封建社会在我们民族心理中的一种历史积淀。

论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

论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

引言女权意识与女性意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文学理论研究界一般认为舒婷诗歌体现的是女权意识,但经实际的研究探讨可以得出舒婷诗歌充满了女性意识.通过对女权意识与女性意识的研究对照,论证出舒婷诗歌的非女权意识,找出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以及女性的“爱”与“恨”,对丰富女性文学的理论具有一定的价值。

舒婷作为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代表,正是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去审视生活中的女性意象,去审视女性心目中的男性,自觉地从女性视角展开了对传统女性意识的反思,对女性的生存困境进行追问,并形成了一种以女性的视角来观照社会生活的有“女人味"的文学。

为此去探寻其诗歌创作中蕴含的女性意识,将为中国女性诗歌的发展提供例证和借鉴文献综述对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研究,国外比较早,而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全面开始对此理论进行研究探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国内对舒婷及其诗歌的研究分析也已有很多。

这样在理论方面和文本方面的研究都有涉及舒婷诗歌及其理论,同时,舒婷的诗歌多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带有这一时代的特色,对其诗歌的非女权意识的研究也是很有价值的,研究舒婷的诗作及其涉及的理论,能够分析女作家的思想现状、主观意识,从而丰富女性文学的理论。

一、国内外有关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方面的理论国外对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研究的理论有许多并取得很大的成就。

法国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

她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

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1]《第二性》实可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她揭开了妇女文化运动向久远的性别歧视开战的序幕,为解读分析舒婷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论舒婷诗歌中体现的女性意识

论舒婷诗歌中体现的女性意识

论舒婷诗歌中体现的女性意识【摘要】舒婷,当代著名女作家,朦胧诗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她的诗歌柔婉舒畅而饱含深情,是新时期女性诗歌创作的先声代表。

她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理想主义色彩,并以鲜明的女性认识全面而深刻地构建出了作为“自然形象”的崭新而独立的女性意象。

本文将通过探索舒婷诗歌女性的自我价值,解答诗歌中女性对爱的诉求,树立女性的独立意识。

【关键字】舒婷;诗歌;女性意识;男女平等Theory of ShuTing poems reflect female consciousnessGrade2011,Chinese Department,Shaoyang UniversityCui yuAbstract: ShuTing,the famous contemporary woman writer,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obscure poetry,her poetry soften a refreshed and full of deep feeling, is the first sound represents the female poetry writing in the new period.Her poetry is full of romantic and idealism color,and with distinct women know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build out as a "natural" new and independent female image.This article explores ShuTing poetry women's self-worth,answer poetry women appeal for love, set up the ideas of women's independence.Key words: ShuTing; Female consciousness; independent、前言舒婷,作为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代表和“朦胧诗”的第一个女性诗人,她的诗从女性视角出发,对有关女性的问题做出了很多思考。

舒婷诗歌中的女性独立意识

舒婷诗歌中的女性独立意识

(下转111页)参考文献[1]陆游.剑南诗稿[M].四部丛刊本[2]徐珂.清稗类钞选[ 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作者简介孙鸿亮,延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陕北民歌研究中心主任,博士,主要从事陕北民俗宗教与民间文艺研究。

化唱词,在陕北说书中被称为“书套”,内容包括人物出场、将帅点兵、骑马行军、疆场厮杀等等,是陕北说书长期流传过程中,数代说唱艺人不断加工、完善而成的精华,集中体现了陕北说书的艺术特点。

然而,随着“舞台化”的发展,这些“书套”在艺人的说唱中已经很难完整地听到了。

2、表演形式的戏剧化对于说书艺人而言,表演形式的转变,其实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电视的普及,作为书场消费者的民众对说书的接受已不满足于单纯的“听”,而更强调视觉性的“看”,同时,为了与道情、小戏等表演形式争夺台口(按:庙会演出的机会),说书艺人不得不增加人数,增强表演性以招徕观众,这必然导致陕北说书表演形式的戏剧化。

“走场书”的说唱者在说唱过程中挥舞竹板、模仿故事中人物的动作,并与其他表演者展开对话,这时陕北说书就已经开始脱离民间说唱而向戏剧化发展了。

这一趋势在陕北说书被搬上舞台后,表现得更为突出。

为了适合舞台演出,说唱者不仅粉墨登场,有的甚至还刻扮演某种角色和形象。

在定边县举行的“第二届陕北说书大赛”中,有的参赛选手就将自己扮成了蛮婆形象,在台上不停地扭来扭去,以赢得观众喝彩。

而像“说书剧”这样的新形式,在近年来所举行的的文艺表演中更是大行其道、屡见不鲜。

表演形式的戏剧化固然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然而,隐藏在其背后的却是陕北说书民间说唱文学质的蜕变和丧失。

戏剧化使陕北说书由讲述体演变为代言体,而对舞台表演的过分强调,必然使陕北说书失去自身的特性,沦为一种介乎说唱和戏剧之间的艺术形式。

3、审美趣味的媚俗化作为民俗宗教活动的组成部分,陕北传统说书具有浓郁的劝世思想。

在庙会或还愿活动中,通过说唱与请神、参神、送神等仪式的结合,更进一步强化了其肃穆氛围。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致橡树》是中国作家舒婷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诗中表达了女性的柔弱和坚强,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首诗歌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于女性意识的深刻理解和表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首诗歌中透露的女性意识。

从诗中饱含的柔弱与坚强来看,舒婷在诗中用“橡树”作为女性的象征,表现了女性的柔弱和坚强。

在诗中,作者用“你瘦小的身躯”来形容橡树的柔弱,而“你坚硬的根”则表现了橡树的坚强。

这种柔弱与坚强的并存,正是女性的内心所具备的特质。

女性在面对外部困难和压力时,可能会显得柔弱和脆弱,在内心的世界里,却是坚强和不屈的。

这种柔弱与坚强的对立和统一,正是舒婷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也是女性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

诗中对爱情渴望和追求也是女性意识的体现。

舒婷在诗中通过对橡树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来表现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在诗中,作者描绘了橡树在四季更迭中对恋人的思念,表现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这种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正是女性内心深处的柔情和温柔,也是女性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诗中爱情的描绘和表现,舒婷深刻展现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表现了女性意识中的浪漫和纯真。

舒婷的《致橡树》通过对橡树的描绘与爱情的追求向往,展现了女性的柔弱与坚强、感性的渴望和执着,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追求。

这首诗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女性意识的理解和表达,也增添了对于女性内心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使得这首诗歌成为了女性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

舒婷通过这首诗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坚强、渴望爱情、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形象,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认识了女性内心世界的复杂和深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引用了橡树作为象征,通过对橡树的倔强与坚韧来表达女性对爱情的态度。

在这首诗中,舒婷通过橡树和女性之间的关联,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奈和坚强。

本文将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出发,解读舒婷《致橡树》中所蕴含的女性情感和态度。

舒婷通过描述橡树在遭受风雨侵袭时依然屹立不倒的形象,暗喻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坚韧。

在诗中,舒婷写道:“你叶落归根,而我,永远地飘零”,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寻求和追求。

同样地,橡树在风雨中屹立不倒,执着地迎接每一片叶子的离开,这种宁愿孤独也要坚强面对的态度,正是女性在爱情中的真实写照。

女性在爱情中往往是被动的一方,但她们依然会坚持自己的选择,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也是舒婷想要表达的。

舒婷在诗中对橡树的描述充满了对爱情的期待和向往。

她写道:“你可曾想过,为什么她要变得那样坚强?”,这里的“她”指的是橡树,但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女性。

这句话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希望能够获得男性的理解和关怀,同时也希望男性能够尊重自己的选择和坚持。

女性渴望能够得到男性的理解和关怀,同时也渴望能够得到爱情的坚韧和执着。

这种对爱情的向往和期待,也是舒婷想要通过诗歌传达给读者的。

舒婷通过描绘橡树在风雨中凄凉的形象,突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助和孤独。

她写道:“在黎明之前,你挺立在夜色中”,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橡树在黑夜中的凄凉和孤独。

同样地,女性在爱情中往往会遭遇到种种的挫折和困难,她们需要承受着孤独和无助。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需要保持自己内心的坚强和勇敢,正如橡树一样,去面对爱情中的挫折和困难。

舒婷通过对橡树的描绘,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和无畏,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助和孤独。

舒婷通过对橡树的赞美和歌颂,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无悔和忠诚。

她写道:“如果天是可以选择的,我愿变作一棵橡树,站在充满风云的高岗”,这句话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

舒婷《致橡树》的意象观其女性意识

舒婷《致橡树》的意象观其女性意识

舒婷《致橡树》的意象观其女性意识舒婷《致橡树》的意象观其女性意识舒婷以全新的女性感受和细腻多情的女性笔致,建构了一系列独特而崭新的意象,运用了对比式意象、比喻式意象和象征式意象的组合,表现了诗人追求独立、平等、自由的理想爱情的女性意识。

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在中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题中,诗歌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培养学生诗歌文化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的精华。

但从目前的诗歌教学现状来看,诗歌教学与真正的诗歌鉴赏还存在较大的差别,要想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就要抓住诗歌鉴赏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核心概念。

《易・系辞传》讲:“立象以尽意。

”①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神用象通,情变成孕”②,并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③的思想。

王昌龄在《诗格》中讲“久用精思,未契意象”④。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看到了“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宋元评论家则把“意象说”中的“意”与“象”表述为“情”与“景”,主张“景在情中”,“情在景中”,“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浅析舒婷《致橡树》中的新时代女性意识

浅析舒婷《致橡树》中的新时代女性意识

浅析舒婷《致橡树》中的新时代女性意识第一篇:浅析舒婷《致橡树》中的新时代女性意识浅析舒婷《致橡树》中的新时代女性意识刘里燊中文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四班 201113000211【内容摘要】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女性意识: 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 是时代与经历孕育诗人诗歌女性意识的主旋律。

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是对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传承, 人格独立是当代女性文学回归这种女性意识的表现。

她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爱情诗, 同时也是人道主义大潮中泛起的一朵别致的浪花。

它标志着中国新女性的的意识的觉醒。

【关键字】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一、从意象浅谈文本内容。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在这里,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挺拔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烘托的写作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

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

从舒婷的爱情诗看舒婷的女性意识

从舒婷的爱情诗看舒婷的女性意识

从舒婷的爱情诗看舒婷的女性意识作者:孙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6期摘; 要:作为朦胧诗派的主将之一的舒婷,是在以男性诗人居多的朦朧诗派中,最具浪漫抒情情怀的女性诗人,毋庸置疑,其诗歌流露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舒婷;女性意识;《致橡树》;《双桅船》[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01一.抒情氛围浓郁而清新—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浓郁和清新两种风格,在舒婷的抒情诗中,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

《致橡树》中,舒婷抒写了这样的意境:以一株木棉的姿态,和爱人——橡树的形象并肩而立,共担寒潮风雨,分享雾霭虹霓,以此歌颂了伟大的爱情,同甘共苦、相互平等尊重的爱情。

树的飒爽英姿,诗情画意,诗意情境,与充满着自然界的泥土、风雷、流岚……满蕴诗意,抒情性浓郁,而又有着清新秀丽的自然环境,可谓是抒情氛围的浓郁与清新并重,让人体会到女性在爱情中的态度——似木棉的红硕花朵,象征的爱情的那般热烈与坚贞。

而在《双桅船》中,勾勒的是相同的情感,另一番图景:即一开始就蓄意着一个分离的场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预示着与爱人——在此诗中幻化为“海岸”这一形象的分离。

但整首诗歌所蕴涵的情感,所营造的意境,却不是一种离别的伤感、哀婉和孤凄,而代之的是一种满蕴的希冀和期许:“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含蓄委婉而又昂扬积极,在一种浓郁悠长的诗意氛围中,散发出别具一格的清新旋律,与众不同。

在这两首诗歌中,能够发现舒婷在描写爱情诗中的女性对待爱情的相同姿态:热烈坚贞,爱如木棉的红硕花朵、爱如船儿靠近心爱的岸,自由而自然,既有浓郁的诗意,也有清新的抒情旋律。

二.语言细腻柔和也有力量—女性个性品质的彰显舒婷的语言是朦胧诗派中少有的清晰、不晦涩,所凝结的意象,所架构的语言,都有着清新自然、细腻柔和的女性特点,和她诗歌中营造的意境高度协调和吻合,非常具有东方古典女性的优雅与大气格调。

舒婷诗歌中女性意识研究综述

舒婷诗歌中女性意识研究综述

舒婷诗歌中女性意识研究综述朦胧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独具女性特质,可谓是中国女性诗歌的崛起。

在女性诗歌崛起时,人们对于此褒贬不一。

而作为当代女诗人代表的舒婷,她看到了封建传统对女性的压迫。

借由她的一篇篇诗作,表现了新时代的女性不仅在爱情地位上具有独立意识,而且在事业、理想的追求上也不容小觑,向人们展示了新时代女性意识的苏醒,其中,她的《致橡树》、《神女峰》、《会唱歌的鸢尾花》等深刻表现了她的女性意识的逐渐苏醒并日渐成熟。

一、在舒婷的女性诗歌崛起之初,各方人士对于她的诗歌褒贬不一1、郭启宗认,.舒婷的诗作为一代人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走上新的道路的歌者,舒婷是不足为训的落伍者2、傅子玖认为,不该一位捧场喝彩以至于那种不健康的自我形象恶性地膨胀起来3、周俊祥认为它缺乏美的善的价值,很有可能使那些原来就怀有苦闷的青少年更深地消极和绝望,客观上起着不良的社会效果。

4、谢冕评价说:“她是新诗潮最早的一位诗人,也是传统诗潮最后的一位诗人。

她是沟,她更是桥,她体现诗的时代分野。

把诗从外部世界的随意泛滥凝聚到人的情感风暴的核心,舒婷可能是一个开始。

舒婷的诗体现了浪漫情调的极致。

她把当代中国人理想失落之后的感伤心境表现得非常充分。

因为企望与追求而不能如愿,舒婷创造了美丽的忧伤。

她的声音代表了黑夜刚刚过去,曙光悄悄来临的蜕变期中国人复杂的心理和情绪。

”舒婷诗中对人的肯定,最重要的成分就是对女人独立的肯定。

她在思考如何做真正的“人”的同时,也思考着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

5、贺卖晓认为,长期以来,男性话语占统治地位。

因而“女性诗歌”从长久被压抑和盲视的另一角度、另一情感世界和话语方式进行的写作,无疑丰富了诗歌样态,开阔了诗歌观念,故而应该宽容大度,尽量地让她们去写,而不要以男性的标准来削足适履、横加指责。

6、80年代《福建文学》以“关于新诗创作问题”专栏,围绕她的作品展开了讨论,迅速地引进了整个诗坛的注目和论争。

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颇受非议的“朦胧诗”诗人中,舒婷是最先得到认可的一位。

舒婷是朦胧诗人中最早关注个人内心情感的女性诗人,她分外关注女性的地位和处境、生命和情感。

她将人道主义关怀直接投向了女性的生存与命运。

从她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张扬。

舒婷的诗歌大都以“女性的身躯对传统文化心理和家族道德伦理的承担,在‘政统’与‘道统’的狭缝中挥舞一张花手帕,柔弱而又坚强,展现了女性温柔生命中令人惊悸的绚丽的美”。

一、对独立人格和平等爱情的追求爱情诗在舒婷的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致橡树》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诗中所抒发的对于独立人格和平等观念的呼唤,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被视为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

有一次,诗人和朋友散步,说到择偶的标准,有个朋友发表感慨:“现在的女孩呀,太弱不禁风了,总得找个强有力的男友才能过下去……”舒婷听了很气愤,回到宿舍就写下了一首名为“橡树”的诗,表达她的爱情观。

这首诗就是《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主张独立。

“也不止像源泉/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否定了单纯奉献的爱情观,这种爱情中的一方对另一方单一的奉献,却得不到应得的回报。

舒婷提倡的爱情是男女双方共同奉献的,因此她认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指出了女性必须有独立的,和对方同样地位的人格。

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情感的交流,互相独立、平等、相互尊重,息息相连,“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

两个人都保持独立的迥异的形象和性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男的刚毅、坚强、英勇,女的美丽、温柔、感情丰富。

两人共享生活的甘苦荣辱,共同承担人生的重担,终身相依。

《致橡树》以“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和单纯奉献的爱情,肯定了平等独立、同甘共苦的爱情,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

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

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舒婷的诗歌从女性生命、情感出发,以独特的女性话语和女性笔触构筑了一系列新颖的女性意象,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的丰富情感和深沉意识,创建了一个独具女性魅力的艺术世界。

一、“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性别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现实,对于文化生产具有潜在的制约作用。

”[1] “在男权中心的宗法社会之内,女性生活处处受男性的操纵、压迫、欺骗、藐视,……而她们也有投降也有反抗;投降者被誉为‘贞女’、‘良妻’,反抗者被骂为‘淫女’、‘妒妇’;而最后,投降者只能忍辱苟延度日,反抗者到底只有一个失败!” “沉默当然并不意味着从此泯灭了认识自己的渴望。

”[3]在男权社会的大背景下,东西方出现了“妇女解放运动”,出现了“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

“文学作为文化生产的一个领域,从一开始就同性别问题密切相关。

”[1]因此“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也都对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女权主义”(feminism)这一术语1895年首次出现在英文中,是西方有较大影响的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是关于男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应拥有平等权利的理论。

“女权”,刻意突出女性,否定男性,把两性完全对立起来,甚至走向一个极端――彻底否定男性,对男权进行彻底颠覆,更有甚者想把上帝改成“女上帝”,致使“女权主义”由受人认可到受人异议、否定。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于1870年在法国出现。

“女性主义”看到了两性存在的差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去追求女性应有的本性、地位和价值。

“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在概念界定上是有区别的。

“女权主义”仅限于女性应该有的权力,在争取男女平等的过程中忽视男性的存在,甚至否定男性,同时“权”字有过于剑拔弩张的色彩,使女性与男性产生敌对。

而“女性主义”在肯定“女性”追求适当应有的权利之外,还肯定女人的自然属性,把女人自己视为次于男性的“第二性”――女人。

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舒婷的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女性三部曲(《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
英林中学语文组洪金杯
【摘要】朦胧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独具女性特质,开创了新时期女性诗歌的新纪元。

舒婷的诗歌,饱含着丰富的情感,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构建出崭新而独立的女性意象,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带着女性话语的芳香气质,独具女性魅力。

【关键词】女性意识舒婷朦胧独立的宣言爱情
舒婷是我国当代最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具有明显的个性,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寻求人的自我价值,对祖国、对人民的炽热的爱,是舒婷诗歌创作的源泉,她在诗歌除中,以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于清隽蕴藉之诗意境界,传达她独自深入的灵魂的歌吟,将传统面影与现代气质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在女性诗歌的创作还比较凋零的季节,作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用她温婉细腻而饱含着淡淡忧伤的笔调,深沉而冷静地吟唱着一曲曲动人的女性之歌。

她谱写的女性诗歌以其对人的尊严的倾诉与提升,对爱的世界的理想与渴求,对意象的自然景物化及疏密有致的组合,对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及平朴、纯净、接近口语的诗歌语言的追求,显示了她独特的艺术个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舒婷女性诗歌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她诗中所蕴含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爱情理想。

这两者是相辅相依的,正是舒婷用她的女儿心时刻关切生命,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的价值和人类关系的平等,基于如此伟大的人格力量才使她具有了一种平等的建立在人格独立之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崇高理想,而其人格力量又因理想而更加光辉。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的扭曲,形成了对男性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人的生活内容,夫唱妻随成为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荣妻贵成为女人的生活理想。

几乎所有的女人都默默忍受甚至盲目屈从,只有舒婷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唤: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 甚至日光。

/ 甚至春雨。

/ 不,这些都还不够!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致橡树》这首诗可视作新时期女性人格的骄傲宣言,它集中体现了诗人崇高的爱情理想。

诗中的“凌霄花”象征依附式的爱情观,“鸟儿”象征奉献性的爱情观,诗人通过对这两种爱情观的批判来确立自己的爱情理想。

在诗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也就是说,爱情并不是一个人的进身之阶,更不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建立在双方保持独立人格的基础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扶持。

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属,而是首先以一个独立的人的身份出现,他们首先意识到自己是人然后才是女人。

正如诗人所言:花和蝶的关系是相悦、木和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

因此,相爱的双方不仅是心灵的相通,更是人格的相映,又是命运的“分担”和“共享”。

也因为“两个人
只有在生存的中心进行相互交融时才可能产生爱,因此任何一方都能从这一生存中心体验到自己和自己的存在,唯有这一‘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真实所在,唯有这,才使人充满了活力;唯有这,才使爱有了基础。

这样产生的爱也才能成为不断鞭策、鼓舞双方共同努力、共同成长和共同前进,而不是埋葬感情的坟墓。

双方关系的深度以及双方各自表现出来的蓬勃朝气和力量,这才是爱情存在的唯一证明,才是爱情存在的必然结果。


追求心灵相通的爱情,成为舒婷笔下的理想爱情的重心。

在历史长河中,作为女性,只是“事夫如事天”,只是“深宫固门,阍寺守之”,从来女性只生活在狭小的天地里,从来都是为“他”而存在的。

在爱情或婚姻中,女性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更好地“顺从”于对方,本本分分地服侍好丈夫。

因此,根本谈不上精神上的两情相悦,纵然有《孔雀东南飞》中“死同穴”的“完满”爱情,纵然有《倩女离魂》中痴情的杜丽娘,但争取理想爱情的过程是那般艰难!其中的悲凉足以让人感叹和同情。

所以,追求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默契,才是舒婷歌唱的理想爱情的最高境界。

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撼动着传统文化“相夫教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爱情观,如一缕温暖的春风,吹醒了人们心灵深处的爱情梦想。

《致橡树》所象征的纯洁、美好的爱情,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寻觅爱情伴侣的感情参照,以崭新的意象和独特的女性意识,传达出对完美爱情的憧憬与歌颂,在反传统的审美价值追求中,构建着新时期诗坛新的美学原则和精神向度。

诗人把伟大的女性人格诠释的近乎完美:从独立人格到平等相待,从外形到内心,从理想歌唱到现实生存,给爱情一个实在的归宿——现实。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而“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从小范围来讲,便是“爱人”的亲朋好友,“爱”一个人就要接受和理解“他”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这是“爱”的含义的延伸;再扩大一点来讲,诗人将“爱”提升一层,赋予“爱”更为深广的含义:即把爱情与爱国、爱事业以及爱自然、大地融合在了一起。

但无论怎样,这“伟大的爱情”,只有在两人“同分担”和“共分享”的现实生活中,才有意义。

正如舒婷在另一首诗《神女峰》中所写:“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多么犀利的揭露,多么真实的表白!当舒婷为理想爱情深情歌唱时,透过柔情弥漫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一种说不出的悲凉:“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当“神女”被世人无数次地瞻仰、称赞时,便成为古代“贞女”的现代版。

根植于世人灵魂深处的“贞节烈女”的封建思想,在新的历史场景下清晰地再现,这加深了“神女”的悲哀。

当舒婷从现实的角度,从女性的角度,从人性的角度,把“神女”还原为一个“人间女子”时,这是“神女”的幸福,更是“神女”在风雨中伫立千年的心酸。

夜以继日的眺望,是一种期待,但更多无望。

与其在无数次的无望中等待,不如正视现实,重新选择,因为“人只有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然而,“神女”无法选择,因为她被世人用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的“赞美”包裹着“供奉”于此,她无法回到现实。

不是她不想,而是不能!这就是“神女”的真正悲哀!是啊,“心,真能变成石头吗?”敏感多情的舒婷,在回眸的瞬间,一语道破了“神女”内心掩藏千年的凄楚和渴望,纵然无法更改。

相信“神女”在听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样痛彻心扉的诗句时,也会柔情满怀,肝肠寸断而泣不自已!这便是最现实的爱情,与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誓言相比,这种“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爱情显得更真实,更贴心,更容易让人接纳。

而诗人在另外的一首女性诗歌——《惠安女子》中,更是向那些愚昧麻木的世人发出严正的抗议,也是对我们社会尊重女性的人格独立,关注女性的生存环境的真诚的呼唤。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啊,浪花无边无际”。

头两句描绘了惠安女子独特的外形服饰,但诗人随即将笔触
轻轻一提,转向了惠安女子对幸福的追寻。

表面上看,诗人将女子的外貌和幸福相连似乎有些简单化,但事实上惠安女子的服饰确实相当独特且装饰性较强,惠安女子的典型装束是: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衫、银腰链、宽筒裤。

她们如此地站立在海边,天真地以为这能吸引她的亲人早日归来。

无数次希望的破灭也并没有动摇她们的信心。

“蒲公英”、“海面”、“浪花”这些意象的使用暗示了她们最终的失落。

正因如此,她们在对外在服饰追求中的悲剧意味更突现了出来。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唤醒普遍的忧伤/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是诗人对惠安女子坚忍个性
的刻画。

“洞萧”、“琵琶”、“晚照”等意象为惠安女子的忧伤增添了古韵,使这份忧伤有了历史的纵深感。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一个“咬”字写出了一种动感,包含了惠安女子对所有不幸的饮吞和她们的自制。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诗人表达了她对世人以猎奇心态关注惠安女子的不满。

惠安女子独特的生活状态下所铸就的美使她们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她们奇异的生活习俗和装束成为了人们口头流传的故事。

他们在对惠安女子发生兴味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她们的苦难,这就使她们得不到应有的关怀。

在这背景下,舒婷对她们苦难的抒写就有了意义,也显示出作者强烈的女性意识。

《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是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表达对长期受压抑的女性的愤激和忧伤。

舒婷的这三首诗无疑体现了女性意识在新时期的觉醒和张扬。

参考文献:
1、孟悦.两千年:女性作为历史的盲点[J].上海文论.1989,(2)
2、张爱玲.烬语尽.张爱玲散文全编[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