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舒婷诗歌中体现的女性意识
浅析舒婷的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舒婷的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女性三部曲(《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英林中学语文组洪金杯【摘要】朦胧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独具女性特质,开创了新时期女性诗歌的新纪元。
舒婷的诗歌,饱含着丰富的情感,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构建出崭新而独立的女性意象,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带着女性话语的芳香气质,独具女性魅力。
【关键词】女性意识舒婷朦胧独立的宣言爱情舒婷是我国当代最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具有明显的个性,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寻求人的自我价值,对祖国、对人民的炽热的爱,是舒婷诗歌创作的源泉,她在诗歌除中,以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于清隽蕴藉之诗意境界,传达她独自深入的灵魂的歌吟,将传统面影与现代气质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在女性诗歌的创作还比较凋零的季节,作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用她温婉细腻而饱含着淡淡忧伤的笔调,深沉而冷静地吟唱着一曲曲动人的女性之歌。
她谱写的女性诗歌以其对人的尊严的倾诉与提升,对爱的世界的理想与渴求,对意象的自然景物化及疏密有致的组合,对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及平朴、纯净、接近口语的诗歌语言的追求,显示了她独特的艺术个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舒婷女性诗歌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她诗中所蕴含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爱情理想。
这两者是相辅相依的,正是舒婷用她的女儿心时刻关切生命,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的价值和人类关系的平等,基于如此伟大的人格力量才使她具有了一种平等的建立在人格独立之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崇高理想,而其人格力量又因理想而更加光辉。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的扭曲,形成了对男性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人的生活内容,夫唱妻随成为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荣妻贵成为女人的生活理想。
几乎所有的女人都默默忍受甚至盲目屈从,只有舒婷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唤: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致橡树》是一首现代诗歌,但是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舒婷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和表达。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致橡树》中的女性意识。
一、爱情观舒婷在《致橡树》中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的特定态度。
在这首诗中,她将爱情比喻为对橡树的爱,认为爱情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这种爱情不是恋爱的轻浮,而是她对爱的一种坚定信仰。
她用“你若不来,我不嫁,人生残又何妨?”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甚至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反叛。
舒婷认为,爱情是互相追求,一旦找到了就要相守到永远。
二、身份意识《致橡树》中也有舒婷对自身身份的反思和认知。
首先,她在《致橡树》中表达了她是一个女性的身份。
诗中她认为,女性应该有自我追求和表达的权利,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女性角色。
同时,舒婷也表达了对爱情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和反思。
她不再认为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附庸,而是主动地去寻找真爱,追求自己的幸福。
三、自我意识在《致橡树》中,舒婷表现出了对自身身份的巨大自信。
她不但要在爱情中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且要在生活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在舒婷看来,爱情不是女性全方位的追求,而是自我实现的一部分。
因此,舒婷对爱情的坚持和追求,也包含了对自己成功的自信和奋斗。
四、婚姻观总之,舒婷的《致橡树》并不是一首关于恋爱的诗歌,而是她对现代女性自我追求和实现的一种表达。
在这首诗中,舒婷勇敢地挑战了传统观念,表达了对自己的认识和自信,并呼吁女性应该追求自身价值和精神追求,并以此来达到幸福和自由的生活。
浅议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鉴赏浅议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武沛荣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摘要:舒婷是中国当代朦胧诗歌的代表人物,她以女性的细腻和敏感,用优美的诗歌语言,抒写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呼唤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对新时期的女性自我价值进行了重新探索,发出了女性追求真正幸福生活的呼声。
关键词:舒婷诗歌;自我价值;女性意识作为当代诗坛的代表人物,舒婷敏感而鲜明地记录了处于文化转型时期中国内地女性最内在的精神层面,以细腻的笔触精心地抒写她所理解的人和世界,积极地推动了女性意识的启蒙,呼吁女性敢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地位的平等,其诗歌中鲜明的女性意识,构成了中国诗坛的一道奇特景观。
一、女性独立人格的呼唤《致橡树》是舒婷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
诗中饱含对独立人格的召唤,以及对夫唱妇随、妻子依附于丈夫的传统观念的背弃。
诗歌以剖析内心的独白形式,在一开始就彰显出崭新的爱情观念和顽强而独立的人格力量:“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诗人在诗歌的开头就开诚布公,直面爱人橡树,表明强调女性人格价值。
在男女爱情关系上,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庸,二是首先以一个独立的认同身份出现,他们首先意识到自己是人然后才是女人。
真正的女性不能仅仅为了丈夫而牺牲自己的一起,将自己柔弱的肩膀作为丈夫攀登的阶梯。
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致橡树》)诗中的“我”既不愿作附属、陪衬,也不愿作袒护与滋润男性的日光、春雨,而是要作为平等的、并肩站立的“另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不独是对传统的“夫贵妻荣”“、夫唱妇随”观念的反拨,同时也是对于那种极端主义的“女权”意识(认为女性应凌驾于男性之上并提出所谓的“性别政治”、“性别战争”“、性别反殖民”等) 的警惕。
这是女性独立意识的张扬。
她不甘心仅仅是作为对方的铺垫和陪衬,而要求有一个平等独立的地位。
关于浅析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论文.doc
关于浅析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论文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女性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过,有一点需要指出的,在很多书籍乃至于教科书中,都可以发现朦胧抑或者朦胧诗二字都被加上了引号,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引号的使用一般是带有反语的意味。
事实上,北岛、顾城以及舒婷的诗歌并不是如朦胧二字所反映对于自己的思想、立场暧昧不清,相反,在她们的诗歌中,处处表现出非常坦率的意味,她们对于自己浅析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摘要:舒婷一一作为朦胧诗歌的核心人物之一,她的名字曾不断被读者和评论者提及。
舒婷的诗歌多创作于80年代,在她诗歌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女性自立、自强的精神,具体来说可以体现在女性对自我价值的确定、对社会责任感的承担以及对独立之精神的不懈追求。
因此在解读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阐述了关于舒婷简介,研究了舒婷诗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分析了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舒婷;诗歌;女性意识;分类号:I227文献标识码:A引言:在当代诗歌领域出现了众星璀璨的诗人,然而,最为被人称道的要数舒婷了。
她的诗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并且其影响不仅限于她那个年代,对现在的我们而言也是极为深远的。
"朦胧诗"中不乏有名的诗人,然而舒婷确实其中的佼佼者,然而,相较于那些饱受争议的人来说,她的诗歌非议较少。
当时的中国,占据主流地位仍然是男权思想,女性的思想受到了压抑,然而,舒婷对这一不公平的现象进行了有些抨击,她以诗的语言传达出女性自强、自立的精神。
她从女性所特有的心理来用心雕琢她的诗歌,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众所周知,男权思想都是比较狂野、豪放的,然而,舒婷的诗却展现了女性温柔、细腻的一面。
总之,从舒婷的诗中,我们感受到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对女权思想的维护,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动摇了占据地位的男权社会。
一、相关概述(一)舒婷简介舒婷本名并不是舒婷,而是龚佩瑜,其老家是福建泉州人。
以《赠》为例浅谈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以《赠》为例浅谈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在北岛、顾城、海子、江河等等活跃在现代诗坛上的诗人中,舒婷也可以说是很有代表性、也很独特的一位了。
有别于与她同时代的男性诗人们,舒婷的诗歌更偏重于感性而非理性,她曾坦言“我写诗的时候,宁愿听从感情的引领而不大信任思想的加减乘除法”,说自己“总也深刻不起来”。
的确,与北岛、江河等诗人相比,舒婷的诗歌很少涉及玄想和逻辑,也很少出现隐晦的暗示和譬喻,因而显得浅白易懂,但也正因为如此,她的诗歌总是感情充沛,无论风格是直白热烈,还是细腻委婉,都因为切近读者的情感体验而分外容易扣人心弦。
如果说感性的是女性的,理性的是男性的,这样的判断显然失之武断。
包括舒婷在内的许多女诗人都对社会和人生进行过冷静的、批判性的思考,她们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思想的睿智和活跃丝毫不逊于男子;而雪莱、叶芝、徐志摩等诗人的作品中也往往充满了柔性元素,他们的敏锐易感是许多女孩子都不具备的。
理性和感性是人性的两个方面,因而也同时存在于每一位诗人的诗作之中,但一个感性的女诗人和一个感性的男诗人,或是一个理性的女诗人和一个理性的男诗人,却的的确确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赠》这首诗中,舒婷的感情和表达感情的方式,就体现出了很明显的女性特色。
我们可以把舒婷的《赠》和北岛的《雨夜》做一个比较。
这两首诗的主题相似,都在抒写文革之后一代青年人的迷茫与觉醒、脆弱与坚持,两首诗都出现了“我”和“你”,这个“你”身份不明,估计是“我”的异性友人或是恋人。
然而两个“我”对“你”的诉求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明显的不同。
在《雨夜》中,“我”用深情的笔触记述了和“你”的美好记忆,强调“即使明天早上/枪口和血淋淋的朝霞/让我交出青春、自由和笔/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我决不会交出你”,宣称“你的微笑将印在红色的月亮上/每夜升起在我的小窗前/唤醒记忆”。
这些词句至少向我们透露了两个信息:首先,在“我”看来,“你”是“我”要保护的对象,“我”宁愿自己承担危险和迫害而希望“你”能幸福安宁;其次,对“我”来说,“你”是“我”的理想、信仰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的寄托,是“我”的勇气和力量的来源。
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
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舒婷的诗歌从女性生命、情感出发,以独特的女性话语和女性笔触构筑了一系列新颖的女性意象,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的丰富情感和深沉意识,创建了一个独具女性魅力的艺术世界。
一、“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性别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现实,对于文化生产具有潜在的制约作用。
”[1] “在男权中心的宗法社会之内,女性生活处处受男性的操纵、压迫、欺骗、藐视,……而她们也有投降也有反抗;投降者被誉为‘贞女’、‘良妻’,反抗者被骂为‘淫女’、‘妒妇’;而最后,投降者只能忍辱苟延度日,反抗者到底只有一个失败!” “沉默当然并不意味着从此泯灭了认识自己的渴望。
”[3]在男权社会的大背景下,东西方出现了“妇女解放运动”,出现了“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
“文学作为文化生产的一个领域,从一开始就同性别问题密切相关。
”[1]因此“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也都对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女权主义”(feminism)这一术语1895年首次出现在英文中,是西方有较大影响的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是关于男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应拥有平等权利的理论。
“女权”,刻意突出女性,否定男性,把两性完全对立起来,甚至走向一个极端――彻底否定男性,对男权进行彻底颠覆,更有甚者想把上帝改成“女上帝”,致使“女权主义”由受人认可到受人异议、否定。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于1870年在法国出现。
“女性主义”看到了两性存在的差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去追求女性应有的本性、地位和价值。
“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在概念界定上是有区别的。
“女权主义”仅限于女性应该有的权力,在争取男女平等的过程中忽视男性的存在,甚至否定男性,同时“权”字有过于剑拔弩张的色彩,使女性与男性产生敌对。
而“女性主义”在肯定“女性”追求适当应有的权利之外,还肯定女人的自然属性,把女人自己视为次于男性的“第二性”――女人。
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试论舒婷爱情诗中女性主义色彩
试论舒婷爱情诗中女性主义色彩摘要:在所有致力于为表达"女性主义"的女诗人阵营中,舒婷的爱情史所展现的女性意识既没有对男权社会仇视下的偏激,也没有对于男权社会的无奈而屈服。
致力于实现一个男女平等、关系和谐的理想状态。
本文从舒婷的爱情诗歌中所展现的“恋爱观、婚姻观、人文关怀观”等方面舒婷爱情诗中对女性主义特有地展现,其跨度从女性之于男性的独立到女性在社会责任感中的独立,无不体现了女性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不断进步,同时诗歌中也鼓励女性作为社会独立的个体的个性解放、大胆去追求爱情,追求理想。
同时,舒婷笔下的爱情诗所展现的女性意识,同时也是对女性主义的探索,同时对于女性群体未来的发展走向的思考。
本文希望能够充分挖掘‘论述和总结舒婷爱情诗对女性主义的思考,探寻其对现代女性主义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舒婷爱情诗女性主义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前言 (3)二、爱情诗中舒婷对女性主义精神的表现 (3)2.1呼唤女性的独立人格 (3)2.2凸显女性的自我价值 (4)2.3体现女性的社会责任感 (5)2.4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 (5)三、舒婷女性意识的现代影响 (6)3.1引发了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的勃兴 (6)3.2唤起了一代人人格的独立和尊严的觉醒 (7)3.3女性话语权的重新构建 (7)四、结束语 (8)参考文献 (9)一、前言在中国这片古老与新生相交融的时代里,上世纪70年代末催生了一种新的诗派——“朦胧诗派”,幽灵而悄然地显示了其魅力,并迅速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注意。
到八十年代初期已经在诗坛占据了统治地位。
而舒婷则是最早被认可的“朦胧诗人”的代表,她的诗歌特别是爱情诗多反映了女性的“温顺、多情、柔美”以及独立的个性和品格。
而其对女性主义的关注和强调自然也受到了文学家的广泛关注。
诗歌中所展现的“女性主义色彩”指的是女性对于社会中的个体意识和深层意识。
从社会文化层面来看,是对以“父权制”为中心的男性霸权主义的反抗,追求男女平等,提倡女性追求理想、自由。
舒婷诗歌中的现代女性意识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舒婷诗歌中的现代女性意识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
代表作家如北岛、顾城等,他们在作品中建立一个自己的、真诚而正直、正义和人性的世界。
舒婷是最先得到诗界认可的“朦胧诗人”,她以女性诗歌独立于诗坛,主要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她的诗侧重于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细腻的情感心理的描写,清新直白的“倾诉”风格,使她在文革后的一段时期拥有大量的读者,为新时期女性诗歌带来光明的未来。
女性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意识里是从属与男人,是男人的附庸,女性是封建纲常礼教中最底层的群体,经过几千年来思想的奴化、禁锢,男性按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打造出“贤妻良母孝妇”的女人典型范式,这种封建教条在女性心理成为一种牢不可破的精神枷锁,女性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固定的人生价值模式:生活内容是相夫教子;生活准则是夫唱妇随;生活理想则是夫荣妻贵。
中国女性在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和五四以来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和感召下逐渐觉醒,舒婷经历过历史的浩劫,生活磨难后,勇敢地发出了追求女性独立人生价值的呼喊。
《致橡树》是舒婷爱情诗的代表作,作者在诗中大胆的反对传统爱情观,宣扬独立人格与平等的观念,是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这也是它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爱情宣言的原因。
舒婷在诗中把女性比做有阴柔之美的木棉,把橡树比做具有阳刚之气的男性,开篇直入主题,首先坚决的反驳传统的、流俗的爱情观。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的凌霄花有着攀附性的爱情观;“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的痴情鸟,有的只一厢情愿的单相思,是取悦与谄媚的爱情观。
对凌霄花和痴情鸟的否定批判,是女性独立意识的苏醒,对传统的“夫贵妻荣”、“夫唱妇随”观念的反拨。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的泉源是奉献式的爱情,诗人接下来用递进的方式扬弃了中国传统女性“象泉源”、“象险峰”、“象日光”、“象春雨”式的作为陪衬的生存状态,正如刘登翰所说:“它们都是以压抑或牺牲一方为爱的前提,反映了长期封建社会在我们民族心理中的一种历史积淀。
论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
引言女权意识与女性意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文学理论研究界一般认为舒婷诗歌体现的是女权意识,但经实际的研究探讨可以得出舒婷诗歌充满了女性意识.通过对女权意识与女性意识的研究对照,论证出舒婷诗歌的非女权意识,找出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以及女性的“爱”与“恨”,对丰富女性文学的理论具有一定的价值。
舒婷作为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代表,正是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去审视生活中的女性意象,去审视女性心目中的男性,自觉地从女性视角展开了对传统女性意识的反思,对女性的生存困境进行追问,并形成了一种以女性的视角来观照社会生活的有“女人味"的文学。
为此去探寻其诗歌创作中蕴含的女性意识,将为中国女性诗歌的发展提供例证和借鉴文献综述对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研究,国外比较早,而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全面开始对此理论进行研究探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国内对舒婷及其诗歌的研究分析也已有很多。
这样在理论方面和文本方面的研究都有涉及舒婷诗歌及其理论,同时,舒婷的诗歌多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带有这一时代的特色,对其诗歌的非女权意识的研究也是很有价值的,研究舒婷的诗作及其涉及的理论,能够分析女作家的思想现状、主观意识,从而丰富女性文学的理论。
一、国内外有关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方面的理论国外对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研究的理论有许多并取得很大的成就。
法国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
她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
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1]《第二性》实可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她揭开了妇女文化运动向久远的性别歧视开战的序幕,为解读分析舒婷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论舒婷诗歌中体现的女性意识
论舒婷诗歌中体现的女性意识【摘要】舒婷,当代著名女作家,朦胧诗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她的诗歌柔婉舒畅而饱含深情,是新时期女性诗歌创作的先声代表。
她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理想主义色彩,并以鲜明的女性认识全面而深刻地构建出了作为“自然形象”的崭新而独立的女性意象。
本文将通过探索舒婷诗歌女性的自我价值,解答诗歌中女性对爱的诉求,树立女性的独立意识。
【关键字】舒婷;诗歌;女性意识;男女平等Theory of ShuTing poems reflect female consciousnessGrade2011,Chinese Department,Shaoyang UniversityCui yuAbstract: ShuTing,the famous contemporary woman writer,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obscure poetry,her poetry soften a refreshed and full of deep feeling, is the first sound represents the female poetry writing in the new period.Her poetry is full of romantic and idealism color,and with distinct women know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build out as a "natural" new and independent female image.This article explores ShuTing poetry women's self-worth,answer poetry women appeal for love, set up the ideas of women's independence.Key words: ShuTing; Female consciousness; independent、前言舒婷,作为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代表和“朦胧诗”的第一个女性诗人,她的诗从女性视角出发,对有关女性的问题做出了很多思考。
舒婷诗歌中的女性独立意识
(下转111页)参考文献[1]陆游.剑南诗稿[M].四部丛刊本[2]徐珂.清稗类钞选[ 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作者简介孙鸿亮,延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陕北民歌研究中心主任,博士,主要从事陕北民俗宗教与民间文艺研究。
化唱词,在陕北说书中被称为“书套”,内容包括人物出场、将帅点兵、骑马行军、疆场厮杀等等,是陕北说书长期流传过程中,数代说唱艺人不断加工、完善而成的精华,集中体现了陕北说书的艺术特点。
然而,随着“舞台化”的发展,这些“书套”在艺人的说唱中已经很难完整地听到了。
2、表演形式的戏剧化对于说书艺人而言,表演形式的转变,其实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电视的普及,作为书场消费者的民众对说书的接受已不满足于单纯的“听”,而更强调视觉性的“看”,同时,为了与道情、小戏等表演形式争夺台口(按:庙会演出的机会),说书艺人不得不增加人数,增强表演性以招徕观众,这必然导致陕北说书表演形式的戏剧化。
“走场书”的说唱者在说唱过程中挥舞竹板、模仿故事中人物的动作,并与其他表演者展开对话,这时陕北说书就已经开始脱离民间说唱而向戏剧化发展了。
这一趋势在陕北说书被搬上舞台后,表现得更为突出。
为了适合舞台演出,说唱者不仅粉墨登场,有的甚至还刻扮演某种角色和形象。
在定边县举行的“第二届陕北说书大赛”中,有的参赛选手就将自己扮成了蛮婆形象,在台上不停地扭来扭去,以赢得观众喝彩。
而像“说书剧”这样的新形式,在近年来所举行的的文艺表演中更是大行其道、屡见不鲜。
表演形式的戏剧化固然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然而,隐藏在其背后的却是陕北说书民间说唱文学质的蜕变和丧失。
戏剧化使陕北说书由讲述体演变为代言体,而对舞台表演的过分强调,必然使陕北说书失去自身的特性,沦为一种介乎说唱和戏剧之间的艺术形式。
3、审美趣味的媚俗化作为民俗宗教活动的组成部分,陕北传统说书具有浓郁的劝世思想。
在庙会或还愿活动中,通过说唱与请神、参神、送神等仪式的结合,更进一步强化了其肃穆氛围。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致橡树》是中国作家舒婷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诗中表达了女性的柔弱和坚强,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首诗歌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于女性意识的深刻理解和表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首诗歌中透露的女性意识。
从诗中饱含的柔弱与坚强来看,舒婷在诗中用“橡树”作为女性的象征,表现了女性的柔弱和坚强。
在诗中,作者用“你瘦小的身躯”来形容橡树的柔弱,而“你坚硬的根”则表现了橡树的坚强。
这种柔弱与坚强的并存,正是女性的内心所具备的特质。
女性在面对外部困难和压力时,可能会显得柔弱和脆弱,在内心的世界里,却是坚强和不屈的。
这种柔弱与坚强的对立和统一,正是舒婷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也是女性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
诗中对爱情渴望和追求也是女性意识的体现。
舒婷在诗中通过对橡树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来表现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在诗中,作者描绘了橡树在四季更迭中对恋人的思念,表现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这种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正是女性内心深处的柔情和温柔,也是女性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诗中爱情的描绘和表现,舒婷深刻展现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表现了女性意识中的浪漫和纯真。
舒婷的《致橡树》通过对橡树的描绘与爱情的追求向往,展现了女性的柔弱与坚强、感性的渴望和执着,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追求。
这首诗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女性意识的理解和表达,也增添了对于女性内心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使得这首诗歌成为了女性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
舒婷通过这首诗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坚强、渴望爱情、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形象,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认识了女性内心世界的复杂和深刻。
试论舒婷诗歌中渗透的女性意识
试论舒婷诗歌中渗透的女性意识作者:刘善智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27期(福建省宁化六中福建宁化365400)【摘要】舒婷的朦胧诗渗透着深深的女性意识。
本文着重论述了舒婷诗歌中女性意识的内涵,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主体意识的觉醒、平等意识的追求和性别意识的认同。
【关键词】舒婷诗歌女性意识内涵主体意识的觉醒平等意识的追求性别意识的认同舒婷的朦胧诗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也渗透着深深的女性意识。
当代女性意识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体意识的觉醒,即作为“人”的意识的觉醒,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最初主要表现在对男权的反叛和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二是平等意识的追求,这里的平等主要是指两性的充分发展,包括性别差异的发展,它是一种男女和谐相处的状态,同时也符合顺应自然的原则;三是性别意识的认同,主要是从文化层面上来讲,站在女性立场上关注女性自身问题和体现女性自身特点。
这三个层面是相互渗透的,紧密联系的。
舒婷的诗不仅构思新颖,语言精美,同时在体现女性意识方面也是全方位的,以下从这三个方面对舒婷的诗所展现出来的女性意识进行简析。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表现在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上,而这点以舒婷诗歌《神女峰》为代表体现得淋漓尽致。
“神女峰”是一个典型被异化的坚贞妇女形象。
神女峰在人们的传说中一向被视作坚贞不渝的爱情象征,在诗人眼中却是一个被风干的虚幻祭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特别是宋元以后,随着封建礼教的日益猖獗,贞节观更是大行其道。
许许多多的妇女便戴着这种锦绣堆叠的枷锁过着“从一而终”的生活,成为“名留青史”的牺牲品。
舒婷的《神女峰》虽未对这种封建礼教进行强烈的抨击,却通过独特的反思者的视角对这一脍炙人口的神女峰传说提出质疑,鲜明的表达着对这种传统观念的批判。
例如:游人们向着神女峰挥舞起各色的花手帕,都被神女百代千年矢志不移忠贞与爱情的传说感动,诗人却感到悲伤痛苦:“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浅析舒婷《致橡树》中的新时代女性意识
浅析舒婷《致橡树》中的新时代女性意识第一篇:浅析舒婷《致橡树》中的新时代女性意识浅析舒婷《致橡树》中的新时代女性意识刘里燊中文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四班 201113000211【内容摘要】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女性意识: 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 是时代与经历孕育诗人诗歌女性意识的主旋律。
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是对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传承, 人格独立是当代女性文学回归这种女性意识的表现。
她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爱情诗, 同时也是人道主义大潮中泛起的一朵别致的浪花。
它标志着中国新女性的的意识的觉醒。
【关键字】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一、从意象浅谈文本内容。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在这里,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挺拔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烘托的写作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
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
探讨舒婷《致橡树》诗歌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探讨舒婷《致橡树》诗歌创作中的女性意识作者:曹源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2期摘要:《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品,也是朦胧派诗歌的佳作。
此诗作主要讲述的爱情题材,其诗歌思想内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致橡树》诗歌中蕴含的女性意识既是对传统女性意识的尊重和传承,又引导着现代女性意识朝着独立自主方向前进。
舒婷从女性视角出发,将独立自主的女性人格融入诗歌中,给予了现代女性情感支持和力量。
因此,本文主要从诗歌内容出发,对诗歌中的女性意识进行简要的探讨,希望其对诗歌文学创作提供可参考性思路。
关键词:致橡树;诗歌创作;女性;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女性群体的意识觉醒愈发热烈。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影响了,产生了一批像舒婷一样的诗人为女性意识发声,摆脱千百年来对女性在各方面的压迫。
《致橡树》作为一首表达爱情的诗歌,实质上凸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人格和平等地位,它唤起了女性群体对人权的关注,寻求女性思想境界的解放,一时受到万千女青年的追捧和喜爱。
该诗歌中表现的女性意识在现代社会仍具有较为深远的社会影响,值得学者进行深度研究。
一、诗歌内蕴含的女性意识(一)女性的自我觉醒意识《致橡树》属于爱情诗题材,有些人认为该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爱情中男女平权、共同负责的思想内涵。
但我认为此种理用解过于肤浅、表面,我认为该诗歌是借助爱情表达对传统男权至上观念的挑战和不满,强调女性对性别的认知和觉醒,对独立自由人格的追求。
诗歌中作者告白表现“木棉”对“橡树”的感情,而不是用“表白”,最后“这就是我们的爱情”,均表现出女性在感情中的自尊自爱的独立意识。
可以理解为,女性只有在爱情中懂得自尊自爱,才能收获圆满的爱情。
舒婷认为女性的自我觉醒意识在前、爱情在后,呼吁女性在爱情中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尊重。
(二)女性的自我审视意识比女性自我觉醒意识再深一层次的便是自我审视意识,在《致橡树》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诗中“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绝不学痴情的鸟儿”等语句,否定了传统爱情观中女性的角色地位和爱情观念。
舒婷诗歌中女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解析
舒婷诗歌中女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解析舒婷诗歌中女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解析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
作为最初“朦胧诗”创作中的女诗人,舒婷诗歌展现出的女性主义、女性思想、女性特色得到了读者的关注和认可。
她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自身价值的思考和追求,对男女平等观念的呼唤,这些探索对社会,尤其是对女性,产生了极大思想启蒙作用。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
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及最初“朦胧诗”创作中的女诗人,舒婷的诗作从女性视角出发作出了许多思考。
其带有女性色彩和女性视角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引起较大的反响,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接受,对新时期女性的思想启蒙做出极大贡献。
舒婷的诗歌表现出了对女性自身命运的极大关注,站在女性的角度去解读女性自身的命运。
诗人看到了中国女性在社会传统道德观念束缚、压制下的悲惨命运,将对这种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封建的不满带到了诗歌的创作中。
舒婷这样的关注角度,再加上她特有的女性眼光和细腻的内心,往往感悟到了常人,尤其是男性,所感受不到的一面,由此引起社会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当游三峡的旅客仰望着神女峰,沉浸于她美丽的神话传说中时,拘泥于传统的价值理念和审美情趣对其抒发肯定或赞美的感慨时,舒婷却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感受。
她看到的是神女在那里驻守千年的寂寞与孤独,看到的是神女不能与相爱的人在一起的悲哀,看到的是封建传统对人的幸福的破坏。
舒婷在看到了常人没有看到的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时,还自觉地站在了女性的立场去关注女性自身的命运。
所以,一些男性作者作品中的女性通常都是没有独立于男性而存在,最终因为出于男性自身的立场和思维方式,使作品中的那些女性成为男性脑中幻化出的理想女性形象。
不同于男性作者男权意识影响下对女性的感悟,舒婷真正从女性自身出发,由女性的情感来感受女性的情感,由女性的内心世界来感受女性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对女性内心世界理解的最大可能。
舒婷诗歌展示了女性对自身价值的探索,对男女平等观念的诉求。
舒婷诗歌中女性意识研究综述
舒婷诗歌中女性意识研究综述朦胧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独具女性特质,可谓是中国女性诗歌的崛起。
在女性诗歌崛起时,人们对于此褒贬不一。
而作为当代女诗人代表的舒婷,她看到了封建传统对女性的压迫。
借由她的一篇篇诗作,表现了新时代的女性不仅在爱情地位上具有独立意识,而且在事业、理想的追求上也不容小觑,向人们展示了新时代女性意识的苏醒,其中,她的《致橡树》、《神女峰》、《会唱歌的鸢尾花》等深刻表现了她的女性意识的逐渐苏醒并日渐成熟。
一、在舒婷的女性诗歌崛起之初,各方人士对于她的诗歌褒贬不一1、郭启宗认,.舒婷的诗作为一代人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走上新的道路的歌者,舒婷是不足为训的落伍者2、傅子玖认为,不该一位捧场喝彩以至于那种不健康的自我形象恶性地膨胀起来3、周俊祥认为它缺乏美的善的价值,很有可能使那些原来就怀有苦闷的青少年更深地消极和绝望,客观上起着不良的社会效果。
4、谢冕评价说:“她是新诗潮最早的一位诗人,也是传统诗潮最后的一位诗人。
她是沟,她更是桥,她体现诗的时代分野。
把诗从外部世界的随意泛滥凝聚到人的情感风暴的核心,舒婷可能是一个开始。
舒婷的诗体现了浪漫情调的极致。
她把当代中国人理想失落之后的感伤心境表现得非常充分。
因为企望与追求而不能如愿,舒婷创造了美丽的忧伤。
她的声音代表了黑夜刚刚过去,曙光悄悄来临的蜕变期中国人复杂的心理和情绪。
”舒婷诗中对人的肯定,最重要的成分就是对女人独立的肯定。
她在思考如何做真正的“人”的同时,也思考着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
5、贺卖晓认为,长期以来,男性话语占统治地位。
因而“女性诗歌”从长久被压抑和盲视的另一角度、另一情感世界和话语方式进行的写作,无疑丰富了诗歌样态,开阔了诗歌观念,故而应该宽容大度,尽量地让她们去写,而不要以男性的标准来削足适履、横加指责。
6、80年代《福建文学》以“关于新诗创作问题”专栏,围绕她的作品展开了讨论,迅速地引进了整个诗坛的注目和论争。
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颇受非议的“朦胧诗”诗人中,舒婷是最先得到认可的一位。
舒婷是朦胧诗人中最早关注个人内心情感的女性诗人,她分外关注女性的地位和处境、生命和情感。
她将人道主义关怀直接投向了女性的生存与命运。
从她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张扬。
舒婷的诗歌大都以“女性的身躯对传统文化心理和家族道德伦理的承担,在‘政统’与‘道统’的狭缝中挥舞一张花手帕,柔弱而又坚强,展现了女性温柔生命中令人惊悸的绚丽的美”。
一、对独立人格和平等爱情的追求爱情诗在舒婷的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致橡树》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诗中所抒发的对于独立人格和平等观念的呼唤,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被视为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
有一次,诗人和朋友散步,说到择偶的标准,有个朋友发表感慨:“现在的女孩呀,太弱不禁风了,总得找个强有力的男友才能过下去……”舒婷听了很气愤,回到宿舍就写下了一首名为“橡树”的诗,表达她的爱情观。
这首诗就是《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主张独立。
“也不止像源泉/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否定了单纯奉献的爱情观,这种爱情中的一方对另一方单一的奉献,却得不到应得的回报。
舒婷提倡的爱情是男女双方共同奉献的,因此她认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指出了女性必须有独立的,和对方同样地位的人格。
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情感的交流,互相独立、平等、相互尊重,息息相连,“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
两个人都保持独立的迥异的形象和性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男的刚毅、坚强、英勇,女的美丽、温柔、感情丰富。
两人共享生活的甘苦荣辱,共同承担人生的重担,终身相依。
《致橡树》以“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和单纯奉献的爱情,肯定了平等独立、同甘共苦的爱情,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诗歌中的“橡树”可以被理解为女性的化身。
舒婷将自己比作一棵橡树,表现了女性坚强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
在古代的中国社会里,女性总是被要求顺从、温顺,而橡树却是顽强的象征。
通过这个比喻,舒婷试图表达出女性在压迫和困境面前的顽强和坚韧。
在诗中,“橡树”承载了女性的情感、愿望和坚守,表现了女性对自我的坚守和对爱情的执着。
在诗歌中可以感受到舒婷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舒婷多次提到“我”,表现了女性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主张。
在古代封建社会,女性的自我意识往往被压抑,而舒婷通过诗歌表达了她对自我独立和自我认同的追求。
她希望能够像橡树一样,在爱情中保持独立和坚韧,不被外界影响,不流于软弱和顺从。
这种对自我的坚守和对爱情的追求,展现了她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追求。
诗歌中还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矛盾和挣扎。
舒婷在诗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爱情的质疑。
她渴望拥有一份真挚的爱情,但又对爱情的现实感到失望和疑虑。
这种矛盾的情感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挣扎和无奈。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往往被要求要顺从男性、要为男性牺牲,而舒婷在诗中对这种观念提出了怀疑和反抗。
她希望能够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独立,不被束缚和压迫。
这种对爱情的矛盾和挣扎,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困境和无奈,也展现了女性对爱情和自我的思考和追求。
舒婷在《致橡树》中表现出对命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
橡树是一种顽强的树种,能够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舒婷通过将自己比作橡树,表达了她对命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女性的命运往往受到了很多的束缚和限制,而舒婷希望能够像橡树一样,顽强地生长和奋力前行。
她希望能够摆脱命运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独立。
这种对命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体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对自由和公平的追求,也表达了女性对命运的坚定和勇敢。
舒婷的《致橡树》通过橡树的比喻,表达了女性的坚韧和顽强,展现了女性对自我的坚守和对爱情的追求,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矛盾和挣扎,同时也表达了女性对命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舒婷诗歌中体现的女性意识【摘要】舒婷,当代著名女作家,朦胧诗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她的诗歌柔婉舒畅而饱含深情,是新时期女性诗歌创作的先声代表。
她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理想主义色彩,并以鲜明的女性认识全面而深刻地构建出了作为“自然形象”的崭新而独立的女性意象。
本文将通过探索舒婷诗歌女性的自我价值,解答诗歌中女性对爱的诉求,树立女性的独立意识。
【关键字】舒婷;诗歌;女性意识;男女平等Theory of ShuTing poems reflect female consciousnessGrade2011,Chinese Department,Shaoyang UniversityCui yuAbstract: ShuTing,the famous contemporary woman writer,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obscure poetry,her poetry soften a refreshed and full of deep feeling, is the first sound represents the female poetry writing in the new period.Her poetry is full of romantic and idealism color,and with distinct women know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build out as a "natural" new and independent female image.This article explores ShuTing poetry women's self-worth,answer poetry women appeal for love, set up the ideas of women's independence.Key words: ShuTing; Female consciousness; independent、前言舒婷,作为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代表和“朦胧诗”的第一个女性诗人,她的诗从女性视角出发,对有关女性的问题做出了很多思考。
其女性色彩与女性视角在当时的诗歌中反响较大。
舒婷的诗歌用特有的女性角度展示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对女性的道德束缚,由此引发的女性命运的悲剧。
女性得不到人生自由,受制于社会道德的框架,以及她对封建专制的不满,这些都用诗歌创作表现出来的。
与诸多男性作家的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所不同的是,舒婷是自觉的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去捕捉女性自身的命运。
传统的思想充满了典型的大男人主义,认为女子必须三从四德,其作品中的那些女性只是男性脑中幻化出的理想女性形象。
只有作为女人的舒婷的作品,真正从女性视角去感受到女性的内心世界,抒发女性的真情实感。
舒婷诗歌的价值在于努力探索男女之间的平等,呼唤和向往女性的自由、独立。
舒婷用诗歌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女性形象,她们勇敢坚韧,追求自由独立,不再像以前那样屈从于男人。
她们专注于自己的幸福,有追求爱情的勇气。
这些女性形敢于冲破世俗,追求人生自由,这可以被看作是女性新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一种女性独立意识和自我定位的开始。
舒婷有着女性冲破世俗追求人生自由幸福的精神,她对新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对独立人格和美的追求有了新的认识,引导新时期女性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开始了新的审视和定位,这是一种充满人性带着同情以及对专制社会不满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
舒婷的诗歌,带着激情,对于当代知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精神的重塑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探索女性的自我价值舒婷的诗歌是一种女性先锋性的精神觉醒,特别是在文化断裂的“荒原”时期,更显得难能可贵。
在她的是诗歌中,充满了对女性人生价值的探索,对爱情的执着,对坚贞爱情的美好追求,并追寻女性解放的幸福,对于女性和男性两者关系有着积极的探索。
但在最初,舒婷的诗歌对女性的自我定位还带有传统意识,这种意识在其早期的许多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如果你给我雨水/我就能瞬息茁长、如果你能给我支援/我就能飞旋直上、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你是郁森森的原林/我是活泼泼的火苗、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1](P65)字里行间的那一份优美正是她对传统男女观念的理解和认识,也是她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对男性温暖的向往,这种憧憬和向往正是树的茁壮需要雨水和土壤的滋润和呵护时期;正是如天马行空般的展翅需要一个起飞的支点;正是花儿的五颜六色需要枝的落叶缤纷;正是火的熊熊跳跃需要原林的郁郁葱葱;正是船的依依不舍需要地平线的目送……“你”的刚健和“我”的柔媚正是传统的美好爱情,而她早期的诗歌正是这种爱情的结晶,它们的华丽让我联想到《天仙配》中的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2](P99)这种田园风情的美好爱情正是女诗人舒婷所期待的那一份羞涩,而她用她的词语和句式把这一份羞涩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从她的思想中读懂了爱情之于女性而言,正是一种付出和奉献,用自己的燃烧来换取爱的火焰,用自己的养分来滋润情的参天,她这种早期对爱情的感觉深深烙印着一层矜持和被动的色彩。
(一)探索女性的新形象舒婷的诗歌在文革期间迅速长大,勇敢地向前迈了一步,它让我们从诗中的“女人”看的“女性诗歌”。
多数评论家说舒婷诗既是独立女性对于自身人格的一种追求,也是对于自身思想的一种宣告。
对于女性而言,舒婷诗歌中的“她”常常被认为是站在男性的态度而写,容易让人忽视舒婷诗歌的女性确实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存在。
其实在大多数她的诗歌中,我们除了看到一位温柔的弱势妇女的孤独悲哀之外,还看到了作为独立的女性的形象与尊严。
她在《神女峰》中写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 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苦一晚……[3](P32)这让我们看到了爱情其实也有枷锁,更让我们学会了枷锁也可以被打破,皱着眉头的石像展现给世界的是:女性也想爱,也敢爱。
当我们听说相恋的情侣在大声呼喊,我才明白千年的封建传统道德正是女性追求爱情的桎梏,我才看到人们正被这种桎梏扭曲的痛苦和反抗。
诗表明,强调女性的新形象,传统女性观点下进行的始终是一个贤良淑德的妇女形象,在一场时代的巨变中,她觉醒了,用诗歌使国人崛起了。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 唤醒普遍的忧伤 /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4](P28)诗人用细腻的心思细密地写出了惠安女子的那颗初开蓓蕾的心还处于青春的懵懂之中,刻画了情窦初开的少女在心上人面前的羞涩和欢喜。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 /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5](P28)多情少女在最美的时候被忽略,有着说不出的委屈,等到女子终于被世人发现她的美时,一切“在封面和插图中成为了风景和传奇”。
诗歌反应了专制社会对女性不仅有身体摧残还有精神压迫,女性的愁苦和忧伤,皆因对美好恋情的追求不如意而生。
舒婷诗歌中塑造了一个真切实感的女性,她看似柔弱、压抑、哀愁、脆弱,即使她是水做的但是她也坚强了,独立了。
她没有用传统的男女观念来对待人生,取而代之的是,用女性追求自尊的思想来刻画女性追求独立的那种执着,正是这种执着让女性和男性的平等有了可能,这是女性意识即将觉醒的前兆。
急促焦灼不安的情怀在诗歌《四月的黄昏》中被那种委婉和深沉所深深的映射出来,“也许有一个约会 / 至今尚未如期;/ 也许有一次热恋 / 永不能相许 / 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泪水 / 流呵,流呵,默默地。
”[6](P45)《四月的黄昏》写于1977年,当时正值十年文革终于结束,但是一场文化浩劫把文人最后的自尊都践踏了,文化领域满目疮痍又百废待兴,女性自我意识的崛起似乎遇到了困惑。
舒婷把处于青春期和历史转折期的知识分子刻画的很深刻,展现给我们的是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现实之间的失落,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历史的无奈等等那许许多多矛盾心态撞击所产生的火花。
而诗歌《神女峰》就是对他们思想的一种宣泄和倾诉,“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 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苦一晚。
”[7](P32)畅快淋漓地宣泄自己的情感,爱也好恨也罢,不再犹豫不决,舒婷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崛起已经形成,正待发光发热。
舒婷早期的诗歌在蕴含着时代的声音,使得她的作品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并驱使我们用这种使命感来拯救和唤醒我们的国人,在后期,舒婷的诗歌中掺杂了人性的目光,对人道主义,用自己特有的女性角色开始从小我的世界里,转向大我世界,变成了关注全社会女性,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专制社会的不满。
在那个特有的精神压抑年代,她用她独特的情感体验来写这压抑的女人,从人的本能,最真实的感受,让我们重新思考了现代人在社会的压抑和解放。
(二)凸显女性的自我价值舒婷诗中含有浓厚的责任意识,正是因为这种意识,女人们追寻着自我价值。
舒婷的观点中的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我”的世界里,展现“女性”。
传统女性是男人的附属品,甚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普遍深入人心。
大家闺秀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女性是不应该有自我的,地位低下。
这是专制社会的悲哀,让女性浪费青春,用自己的眼泪和青春做了时代的无辜牺牲品。
《神女峰》中的思想,就是阐述女性的爱情是在一个女人应该在背后全力支持和扶持男人。
这首诗表明,女性如果不挣脱传统思维的约束,丢失了自我,往往最终会成为受害者。
反传统文化的出现造就了新女性的觉醒。
很多年来,大家宣扬的坚贞观念,一次次传颂神女峰的传说,舒婷发出了更深层次的质疑,喊出“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苦一晚!”[8](P32)这展现出了新时期女性的爱情观和自我意识。
中国女性冲破封建节烈观的束缚所透出的一缕又一缕的光芒,相信大家眼光稍微敏锐些就都能看清这些光芒意味着什么。
舒婷诗歌中的独立的女性自我意识已经产生,并开始扩大。
女性应该有自己的爱情观,在追求爱情时,女性也应该是自己爱情的主人。
舒婷的《致橡树》,首先阐述的是女性应该有自己的尊严,应该有女性独立的意识,这诠释了新的时期女性的主体意识。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在《致橡树》中,诗人以自身“我”的立场和感觉建立了自身存在的独立性,并在世界的主体地位基础上的展现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张扬而自信,是对男性为中心的话语和男性独立的权威强有力的挑战。
“木棉”敢表白“橡木”,木棉象征的就是女性主体意识,只有懂得自重,拥有独立意识的女性,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
(三)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舒婷的《致橡树》中的“告白话语”从女性的内心灵魂出发,展示了新时期女性的自信独立,张扬,敢于追求自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