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作者:赵慧敏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0期
摘要:作为新时期女性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舒婷的诗歌带给我们许多女性意识的思索。
舒婷诠释了自己的女性主义思想。
在她的思想中既没有对男权的仇视,也没有对男权的臣服,有的只是构建两性和谐的美好愿望。
本文试着从爱情观点、价值观点与家庭观点来分析舒婷理想中的女性世界。
关键词:舒婷;女性主义;诗歌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艺界呈现全面复苏景象。
随着文艺复苏,朦胧诗作为一个新的诗歌潮流而涌现,其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等人。
朦胧诗作为一个新的流派,主要发掘自我精神世界,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思想情节,使得诗作处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在表达上处于朦胧模糊的意境。
作为朦胧派诗坛的重要诗人,舒婷的诗歌长期被读者所喜爱,至今仍然长盛不衰。
舒婷的诗歌大多抒发个人内心情感,能够与读者引起强烈的共鸣。
在她的诗歌中,诗人能够正视个人内心情感,在表达中透露一种不可知又不可抗拒的外在力量,诗歌的字里行间萦绕着一种女性的哀愁与伤婉,却又不乏智慧与心灵启迪之语,同时从女性的角度去审视所面对的情感困境与人生百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舒婷诗歌的美妙之处不仅在于意境之美,更在于以一种崭新的女性视角来表达诗人情怀,透过这种视角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女性所特有的婉约与秀丽之美,又可以看到新时期女性所表现的独立与自我的人格之美。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龙海市石码镇。
1969年下乡插队到闽西山区,1972年舒婷以姨妈继女的身份返回城里。
然而生活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舒婷在家待业整整三年。
生活物质的匮乏与身体的劳顿一直折磨着女诗人。
1979年舒婷开始独立发表诗歌作品。
因此舒婷作品中更多的是从女性眼中所看到的世界的痛苦与无奈,伴随着诗歌中有着更多女性的思考与反抗。
笔者从爱情观念、价值观念、家庭观念以及个人情感方面来分析舒婷的女性意识。
一、人格独立的爱情观念
在女性主义浪潮涌现之前,不管在西方还是中国,女性的地位都是从属的、第二性的,女性一直作为弱者出现,对男人是依附关系,女性必须从一而终,对爱情必须是忠贞的。
虽然自五四运动之后,西方的自由民主与平等观念传人中国,但是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女性的人格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舒婷在她的《致橡树》中发出了女性在爱情中保持独立人格的呐喊。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俄必须是
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在诗歌的开头,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给出了一系列世俗的爱情观点,即通常所看到的女性依附、赞美、服务、陪衬等柔弱庸俗的恋爱观,诗人对这些恋爱观点都不屑一顾,诗人认为作为恋爱中的平等对象,女性必须与男性具有同等地位,不能作为一个异类来出现,因此作为与象征男性的“橡树”并肩而立的一株“木棉”出现。
此时的女性既不是依附于男性的附庸,也不是凌驾于男性之上的强势女性,而是作为两性平等身份出现的女性,在爱情中互相支持,共同担当困难与责任。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俄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俄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在诗人的眼中,男性有着男性的刚强健壮之美,女性有着女性的柔韧与温柔之美,在爱情中互相坚守,心心相印又不离不弃。
因此舒婷的爱情观点是基于女性独立人格的,既没有依附于男性,也没有超越男性的偏激。
这一点应得益于诗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即爱情方面“中庸”。
既没有西方女性主义的偏激,也没有中国古代传统中的男尊女卑。
舒婷的另外一首诗歌《双桅船》则对爱情做了内涵扩充的诠释。
在《双桅船》中提到“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线上/我在你的视野里”。
在这首诗里,舒婷化用了秦观的爱隋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过将爱情寓意于双桅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结尾处又表明对爱人永不离弃的忠贞表达,既传神地刻画出对爱情的不离不弃,又委婉表达了不惧分别、不为爱情所羁绊的观点,在思想感情上更上一层楼。
二、忠实自我的价值观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一直以端庄、温柔、贤惠和贞洁著称。
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对女性构成了道德的密网。
女性失去了对恋爱、婚姻的选择权利,出嫁后要事事听从丈夫的安排,在家伺候丈夫,照顾孩子,侍奉长辈。
在丈夫去世之后,要为丈夫守寡而不能再嫁,而男性则可以续弦。
这种不平等对女性婚姻幸福构成了严重的阻碍。
在舒婷眼中,男女不仅在恋爱方面平等,在价值衡量方面更要平等,传统的女性价值标准不能在新时期的女性群体中继续下去,女性必须要追求自己的幸福,不能受制于传统道德约束,为此舒婷在《神女峰》中发出了如是呐喊。
神女峰的传说源于宋玉的《高唐赋》与《神女赋》。
两篇歌赋讲述了巫山神女钟情于楚怀王而拒绝了后来的楚襄王的追求,民间传说又增加了神女日夜凝望怀王,日久化为石柱,成为了世人敬仰的神女峰的故事。
对于如此美丽的传说,我们的女诗人则发出了不同的见解:“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的杳鹤/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征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舒婷首先肯定了传说的魅力,如此美丽的传说让人们津津乐道,但是却让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多情的神女难道会永久的悲伤么?一颗多情的心难道真的会不再为爱而跳动了么?诗人为神女停留在思念中不能自拔而惋惜,认为与其整天在那里苦苦思念,化为世人道德的楷模和贞洁的典范,不如去寻找自己的真爱,在爱人的肩头痛哭流涕。
诗歌到此戛然而止,一个活生生的现代女性的形象呼之欲出。
诗人认为女性大可不必活的那么辛苦,为传统道德所羁绊而不敢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女性要忠于自己的内心,为自我而存在,与其做虚伪的贞洁模范,不如去过敢爱敢恨的生活。
诗人不仅呼吁女性为自我幸福而活,更呼
吁社会去关注女性所面临的痛苦。
她在《惠安女子》中写道:“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诗人认为惠安女子的优美成为了人们所追求的风景线,为人们所乐道,但是却很少有人们去关注她们的痛苦。
其实不仅是惠安女子,整个中国的女性又何尝不是。
在社会两性畸形的审美下,女性为了取悦男性而做出了很多的牺牲,却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她们的痛苦与无奈。
诗歌至此而止,女诗人为女性而呐喊、为女性而不平的情怀跃然而出。
三、有所保留的家庭观念
女权主义者西蒙·德·波伏娃说过:“女人第一件要做的首先是在痛苦和骄傲中去放弃传统,然后在蜕变的过程中从事她的学习:也就是说在自由之中生活。
”然而放弃传统对于女性而言是极其困难的,同时对女性而言,放弃传统意味着传统女性的身份与地位将彻底颠覆,同时也意味着对女性身份认同感的消失。
正如女性主义批判作家凯利尔·丘吉尔在她的代表作《天之骄女》中讲述的故事:女主人公玛琳成为“天之骄女”职业介绍所的常务董事。
之前玛琳自己出身贫寒,她年轻时离开家乡去独自奋斗,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安琪交给姐姐抚养。
她很少回去探望父母,以至于当她告诉姐姐“我去看过母亲”时,她的姐姐嘲笑她:“她还认得出你吗”。
当玛琳的女儿安琪来投奔自己时,玛琳反应冷淡,对女儿的到来只是感到意外和麻烦。
从这个故事来看,西方的女性主义者在成功摆脱女性弱势之后又变成了一个旧式的男权主义者,对家庭没有责任与担当,对亲情冷漠,一心只关心自己的事业,难道这就是女性主义要求达到的目的么?舒婷在她的诗歌中对这种思想予以否认,她在《女朋友的双人床》中写道:“我们就是心甘情愿的女奴/孩子是怀中的花束/丈夫是温暖和舒适的旧衣服/家是炊具、棒针、拖把/和四堵挡风的墙/家是感情的银行/有时投入有时支出”在这首诗歌中,诗人道出了自己对家的认同感,即家庭是女性温暖的港湾,为了这个家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为了丈夫、孩子所做的家务都是温馨的,同样在自己受挫时也渴望从家得到慰藉与温暖。
在对待家庭的观念上,我们的女诗人并没有去苟同西方偏激的女性主义的观点,相反,舒婷主张的是男性与女性共同构造温暖的家庭,每个人并不会因为家务的分工而分出男尊女卑,男性和女性都是为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而努力。
因此,舒婷的女性主义观点是“中庸”式的观点,这种观点比较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更能为广大读者所接收。
四、坚韧不拔的世界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一直是柔弱的代名词。
在传统文学中,女性在困难面前表现为软弱、哀婉、随波逐流以及毫无主见等性格。
例如古典文学作品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在舒婷的笔下,女性一扫柔弱与附庸的性格,不再是那个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的软弱之人。
女性之坚强比男性更加柔韧更加坚不可摧。
在《初春》的诗歌中,舒婷写道:“朋友,是春天来了,/驱散忧愁,揩去泪水/向着太阳欢笑/虽然没有花的洪流/冲毁冬的镣铐,/奔泻着酩酊的芬芳,/泛滥在平原、山坳;/虽然还没有鸟的歌瀑,/飞溅起万千银珠,/四散在雾蒙蒙的拂晓,/滚动在黄昏的林荫道。
/但等着吧,/一旦惊雷起,/乌云便仓换而逃,/那
最美最好的梦呵。
肼会在一夜间辉煌地来到!”这首诗歌写在1975年2月,当时尚处在文革之中,舒婷在下乡劳动和回城之间徘徊,下乡的艰苦生活使得舒婷饱尝艰辛,而回城的生活也是前途未卜,更兼有那个时代对青年人所施加的精神桎梏,这些都构成了精神上的严冬,让很多人看不到希望。
而舒婷一扫女性的忧伤和柔弱,在这样的高压下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憧憬。
诗人向一切热爱生活的人们发出疾呼,春天就要来了,要驱除忧愁,揩去泪水,为迎接春天做准备。
一旦惊雷起,阴霾尽扫,阳光普照,每个人都会享受到快乐而幸福的生活。
在这首诗歌里,人们看不到丝毫的悲观,更看不到对未来的迷茫。
有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光明未来的希冀,读这首诗歌人们分明感觉到了自由与希望的女神在高高地挥舞着旗帜,向被压迫的人们发出号召。
因此,舒婷的诗歌中对困难的不屈不挠,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或许是诗人给予人们的最好礼物,即相信美好的生活即将到来,阴霾即将被驱散,阳光即将普照。
五、结语
女性主义浪潮给中国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诗人舒婷在自己的诗歌中对传统女性受压迫的地位进行了大胆的挑战。
舒婷的女性主义观点更多地集中于女性的独立与平等方面,注重女性自我意识的发掘和两性和谐的创造,舒婷在自己的诗歌中诠释新型的女性主义,为中国的女性自我意识树立了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