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题名: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09年春季本科班
学校:海西广播电视大学
目录
一、内容摘要…………………………………………………………………
二、关键词…………………………………………………………………
三、舒婷简介…………………………………………………………………
四、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
(一)探索性……………………………………………………………
(二)深刻性…………………………………………………………………
(三)社会性…………………………………………………………………
(四)进步性…………………………………………………………………
五、舒婷诗歌创作的美学特点………………………………………………
(一)自然美…………………………………………………………………
(二)抽象美…………………………………………………………………
(三)高尚美…………………………………………………………………
(四)意境美…………………………………………………………………
【内容摘要】:舒婷的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
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舒婷的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关键词】:诗歌艺术,诗歌创作,主题意识,思想意蕴,美学特色,情感体验,朦胧诗,现代诗歌艺术
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一、舒婷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并被编入选入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和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真水无香》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文家授奖辞”。
舒婷的诗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握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性、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逻辑,哀婉而不悲切,凄壮而不沉沦。她以独特的情感体验和鲜明的意象,真实地展示了一代人的情感历程,构筑了中国当代诗坛一处别致的风景。
二、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
(一)探索性。
舒婷在诗艺上的探索尤为明显,由感觉上的联想创造独特的时空体验;能听到“旋律”的色彩,看到旋律的游移、低回,在灵魂里听到回响,对“通感”的运用使诗更加富有了多层次的含义,也更富有个性的生动气韵。总之,在舒婷的诗中,各种主观性的象征俯拾皆是,意象之间的组合由主体感觉的变化而任意多样,这其实都不仅仅是使诗的语言空间得到了拓展,而且也是突现出了诗人心灵中强烈的自我色彩。
舒婷作为现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诗歌处处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思想意蕴。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
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她诗歌的核心思想。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煽动新的背叛”(《神女峰》);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在《雨别》等作品里,舒婷真切地呼唤爱者与被爱者之间的真情和人性美,展现了当代中国女性美丽的灵魂。
舒婷的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舒婷的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日光岩下的三角梅》是舒婷的一首精致的咏物诗。是喧闹的飞瀑/披挂寂寞的石壁/最有限的营养/却献出了最丰富的自己……与诗人另外的此类作品略显不同的是,它是在一个境界中展开一切的。放逸有放逸的没,端凝也自有端凝的美。三角梅作为诗人精神的客观对应物,具有生命质量。此诗境高意奇,有所托又化若无痕,真称得上是探索诗的典范。
(二)深刻性。
细读舒婷的作品,是一场深刻的心理反思和精神享受,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促人顿悟,令人难忘。1981年秋天,舒婷创作力长诗《会唱歌的鸢尾花》,深刻揭示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又作为一位诗人,内心存在的种种深刻的矛盾。如果说,在此之前的多数诗作显示了舒婷的浪漫主义的基调,那么《会唱歌的鸢尾花》体现了诗人向现代主义的某种转化。写《致橡树》等诗的时候,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爱情的寻求者,她一方面宣称不做攀援的凌霄花,而做与橡树并立的木棉,另一方面,她也在寻找自己的橡树。而到《会唱歌的鸢尾花》,诗人显然已寻到了自己的橡树,她渴望的爱情已经实现:“在你的胸前/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但是,诗人并未沉醉到这种业已实现的爱情中而不能自拔,而是体悟到,爱情在女性生活中虽然占重要地位,却不是唯一的内容。在诗中,爱与欲,构成诗人情绪流涌动的浪花,理想与使命感则构成诗歌的精神底蕴:“我情感的三角梅啊/你宁可生生灭灭/回到你风风雨雨的山坡/不要在瓶上摇曳”,“我天性中的野天鹅啊/你即使负着枪伤/也要横越无遮拦的冬天/不要留恋带栏杆的春色。”诗人珍惜爱情,但又清醒地意识到她不仅仅属于爱人:“我的名字和我的信念/已同时进入跑道/代表民族的某个单项纪录/我没有权力休闲/生命的冲刺/没有终点,只有速度。”
从《会唱歌的鸢尾花》,我们明显地看到舒婷一方面在诗歌中强化了个人经验,另一方面还在努力把个人经验提升到一代人的人生追求上来。诗人在诗歌中展示了爱情与事业、欲望与信念、个人与环境的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忧伤与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