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合集下载

浅析舒婷诗中的生活与美

浅析舒婷诗中的生活与美

浅析舒婷诗中的生活与美“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舒婷在现实生活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女儿、爱人、母亲,她享受着生活,扮演好她的每一种角色,正是对于生活的这种挚爱和对自己本色的回归,她的诗为我们带来无限美的感动和温暖!舒婷诗生活美“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舒婷在现实生活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女儿、爱人、母亲,她享受着生活,扮演好她的每一种角色,正是对于生活的这种挚爱和对自己本色的回归,她的诗为我们带来无限美的感动和温暖!一、生活中的角色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不论生活给予多少打击,她仍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父亲的关爱,对母亲的思念,对儿子的责任,对爱人的挚爱,对拥有完整家庭渴求的最本真的书写。

她的诗作《呵,母亲》《中秋夜》《致橡树》《神女峰》《女朋友的双人床》《会唱歌的鸢尾花》《以忧伤的明亮透彻沉默》等淋漓尽致地诠释着她生活中的角色,对亲情饱含全部的爱!二、舒婷诗中的生活美“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舒婷在现实生活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女儿、爱人、母亲,她享受着生活,扮演好她的每一种角色,正是对于生活的这种挚爱和对自己本色的回归,她的诗为我们带来无限美的感动和温暖!舒婷擅长以直接抒写自我和自我的内心世界,以真实的自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形象抒发对生活的真实感。

她说:无论在感情上、生活中我都是一个普通女人,我从未想到要当什么作家、诗人,任何最轻量级的桂冠对我简单又简单的思想过于沉重。

读舒婷的诗,会让人觉得有在梦和现实之间缓步而行、在体验生命的痛苦与喜悦的感觉。

她用女性的柔情抚慰孤寂的心,让痛感和美感交织在一起,使我们忘却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卑微而进入到一种幻美的世界。

(一)简洁明了的诗歌语言就语言方面来看,舒婷的诗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

在《海滨晨曲》中她写道:“我醒来聆听你深沉的歌声:/一次比一次悲壮,/一声比一声狂热。

”这里使用的“一次”与“一声”重复出现与叠加,简单明亮、循环反复具有明显的音乐性,让诗歌产生了流动音乐一样的变奏,具有了跳动的音乐感,短促而激烈,扣人心弦。

舒婷诗歌研究综述

舒婷诗歌研究综述

舒婷诗歌研究综述舒婷,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她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情感和哲理,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近年来,对舒婷诗歌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本文将综述这些研究,以展示舒婷诗歌的魅力。

一、舒婷诗歌的背景与主题舒婷的诗歌产生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对于舒婷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她的诗歌主题多围绕爱情、人生、历史、命运等展开,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矛盾。

二、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1、情感含蓄:舒婷的诗歌情感表达含蓄,即使在表达强烈的情感时,也多采用暗示和寓言的手法,让读者在诗歌的意象中自我感受。

2、意象优美:舒婷的诗歌中充满了优美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3、形式独特:舒婷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自由诗,也有格律诗,她的诗歌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舒婷诗歌的研究现状目前,对舒婷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本细读:通过对舒婷的诗歌进行逐篇细读和分析,深入探讨诗歌中的隐喻、象征、意象等元素,理解其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主题研究:通过对舒婷的众多诗歌进行主题分类和研究,深入剖析舒婷对于爱情、人生、历史、命运等主题的思考和见解。

3、诗学研究:从诗学的角度研究舒婷的诗歌,探讨其诗歌与当代诗歌的关系,以及其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研究展望未来对舒婷诗歌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1、全面深入探究:对舒婷的诗歌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进一步挖掘其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艺术价值。

2、比较研究:将舒婷的诗歌与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诗歌的独特之处和借鉴之处。

3、跨文化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舒婷的诗歌,分析其作品如何反映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总之,舒婷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其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对舒婷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她的作品,进一步领略其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论舒婷的诗歌创作

论舒婷的诗歌创作

论舒婷的诗歌创作摘要:舒婷是中国现代文坛中的佼佼者,以其生动、自然、充满力量的诗歌作品而著称。

她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早期山水诗、中期现代诗、后期自由诗三个阶段。

其早期诗歌具有古风又不失现代感的独特风格,中期作品充满现代思潮与生活情感,后期则表现出更加自由、激情、矛盾的诗歌形态。

在艺术造诣和思想深度上,她的诗歌作品相较于当时的其他女性诗人,更具活力和现代感。

本论文主要介绍舒婷的诗歌创作,并对其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及思想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舒婷;诗歌创作;早期山水诗;中期现代诗;后期自由诗一、舒婷及其诗歌创作历程舒婷,原名葛宝珍,193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

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开始接触文学。

1958年参加新诗社,1960年创办诗刊,并担任主编。

1961年出版个人代表作《夏天的森林》。

此后,舒婷的诗歌奠定了华语诗歌创作的重要地位,成为当代华语诗坛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创造力的一位女性诗人。

舒婷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早期山水诗、中期现代诗、后期自由诗三个阶段。

从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可以看出,她的诗歌创作进入了不断探索、创新的阶段。

二、早期山水诗舒婷的早期山水诗以古风为主,构思新颖,富有现代感。

其代表作品有《千山走遍》、《高原之恋》、《月牙石》等。

这些诗歌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感悟,用古典诗歌语言来表达与现代情感的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千山走遍》中,舒婷借意写出人生探索之路,追寻自我和梦想。

她把草原、河流、山峦等山水形象巧妙地融入诗歌中,表现出诗人走过千山万水,只为寻觅自我和理想的坚定决心。

《高原之恋》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倾慕之情。

她借物寓情,描绘了大自然恢弘、无垠、寂静的美景,表达了自然界对人的慈爱和保护。

三、中期现代诗舒婷的中期现代诗歌作品多关注生活和人性,表现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特点,更加注重现实与现代性的融合。

其代表作品有《人生》、《面具》、《暮鼓》等。

在《人生》中,舒婷表达了对生命、人类的理解和感悟。

明代诗人舒婷的女性意识与情感表达分析

明代诗人舒婷的女性意识与情感表达分析

明代诗人舒婷的女性意识与情感表达分析引言在明代文坛上,舒婷是一位备受瞩目的女性诗人。

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个性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并且对于当时社会尤其是女性圈层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明代诗人舒婷:她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和她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

舒婷的独立自主女性意识舒婷作为一个明代女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拥有独立自主的思想。

她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了对传统男权社会束缚下女性力量觉醒和解放,以及对女性权益争取和平等呼吁。

对传统男权社会束缚下女性力量觉醒和解放舒婷通过她的作品表达了对传统束缚下女性力量觉醒和解放的渴望。

她以真实、坦率和直接方式描述了女性在家庭、婚姻和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例如,在她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对封建礼教、男权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批判,强调个体女性的自由和人权意识。

对女性权益争取和平等呼吁舒婷也通过她的作品呼吁女性争取自身权益和追求平等。

她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女性地位提升、教育机会扩大以及社会角色多元化的渴望。

她鼓励女性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并倡导妇女独立精神和财产所有权。

舒婷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舒婷以其敏感细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她通过各种形式的写作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情感,并将其转化为无比美丽的文字。

爱情与失落舒婷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关于爱情与失落的描述。

她用细腻动人的笔触描绘了爱情带来的喜悦、幸福,同时也表达了被爱情伤害和失去爱情所带来的痛苦和悲伤。

自省与孤独舒婷在作品中也展现了对内心世界的自省与孤独感。

她通过诗歌表达了人生的无常、迷茫,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同时,她也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受,使读者更能够共鸣与她的情感。

希望与坚韧除了负面情感,舒婷也经常在作品中传递出希望和坚韧的力量。

她用乐观积极的文字描绘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和人类前景充满信心的态度,使读者从中获得勇气和启示。

结论明代诗人舒婷以其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和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广泛赞誉。

她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倡导女性权益,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出超凡脱俗的情感才华。

浅谈舒婷朦胧诗的语言美

浅谈舒婷朦胧诗的语言美
当诗人 “ 情动于衷而发于辞”之际 ,一系列意象诸如 船 、大 海 、贝壳 、沙滩 、星星等接踵 而至,诗思所及 的所有人 、物 、事 、景 ,都被主体喷涌着的情 、理 、
逻辑。 她多数 诗的手法采用隐喻、 局部或整体象征 , 很
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 , 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 陛。



趣所涵盖 ,这 时,对词语 的选择和组合 ,就摆脱了约 定 俗成的概 念和规 范 ,使诗语 言成为主 体与客体 紧
密溶合 的产物 。例如 : “ 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 /在一 片丁当响的月光下” , “ 丁当响的月光”是一个感觉 形象 ,其中中心词与修饰语的搭配是超越常规的 ,但
重 障壁 。 “ 对于诗人 ,语言是净化和积累文化 传统
诚 然 ,诗人 为克服 目常语 言的 有限性 而对它 进
华 北 电业
l j Rj ¨ ㈡ { { N、 } W
后 ,她笔锋一转 ,把人们 的眼光 引向波涛和星光 。这 里有一 种欲 扬先抑 的效 果 ,是虚 和实 的有机 搭配 。 舒 婷诗 中的 感情不 是直线 到达终 点 的 ,而 是通过 疏 密 适度 的意 象组合 ,跌 宕回环 的句式 标 出诗 情运 动 的优美 曲线 。在 标出这 种思 想情 绪的运 行 曲线时 。 舒 婷充分利用了现代 口语的连词 ,使 “ 但是”、 “ 然 而 ”、 “ 虽然 ”、 “ 即使”等这 些转折性修辞发挥神 奇力量 。如 “ 想这 样安慰你 /然而我不敢” ; “ 即使 像眼汩一样跌碎 ”; “ 虽然黎明并不遥远 ”,舒婷非 常善 于用这 样 的转折性 修辞 来构成 情绪 的落差 ,并 把这种情绪推向一个更高层次 。 舒婷 诗 中的 语言 ,虽然 那 样通 俗 、口语 化 ,却 有一 定的张 力和 诗情 的浓度 。 “ 但 愿灯像 今夜 一样 亮着 吧 /即 使冰雪 封住 了 /每一 条道 路 /仍有 向远 方 出发 的人 ”表面上 看 ,舒婷 使用 的语言 是那 样平

舒婷诗歌中的创作内涵及美学特色分析

舒婷诗歌中的创作内涵及美学特色分析

舒婷诗歌中的创作内涵及美学特色分析作者:欧雨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9期摘要:本文主要从探索性、深刻性和进步性这三个方面,分析了舒婷诗歌的创作内涵。

然后再从自然美、抽象美和意境美三个角度出发,研究了其诗歌的美学特色。

希望能以此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舒婷诗歌;创作内涵;美学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舒婷的诗中,充满了对传统诗歌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并具有丰富的创作内涵和独到的美学特色。

其主要追求象征化、立体化与意象化,并且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针对其诗歌的内涵与特点展开分析,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其诗歌乃至对现代诗的理解。

一、舒婷诗歌的创作内涵分析(一)探索性内涵舒婷的诗歌具有探索性的创作内涵,其在诗艺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

她的诗歌能够根据感觉的联想而创造出独有的时间与空间体验,并呈现出“旋律”的颜色,甚至可以看到旋律的游转与低回,听到来自灵魂深处的回响。

她的诗歌经常运用通感这一手法,从而给诗歌赋予了丰富的含义。

在舒婷的诗中,各类带有主观性的象征比比皆是,不同意象之间相互组合,使得主体也产生变化,拓展了诗歌的语言空间。

舒婷不仅借助诗歌对人的价值和心灵的奥秘进行了探索,同时也发出了对人道主义的呼唤。

她的《船》,便是讲述了一代人的悲惨命运;《神女峰》表达的是觉醒和叛逆中构建的新诗歌主题。

她所作的这些探索,展现了人间的真情美,并代表了新时代女性的美好思想。

[1](二)深刻性内涵舒婷的诗歌仔细读来,可以让人产生内心的共鸣与反思,并获得精神享受。

她的长诗《会唱歌的鸢尾花》,说明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同时又是一名诗人,心里所存在的种种矛盾。

如果说,舒婷之前的诗作大多展示的是浪漫主义情怀,那么这首长诗便是其作品朝现代主义转变的标志。

在《致橡树》一诗中,她将自己比作爱情的追随者,宣称自己不会做攀援的凌霄花,而是会成为和橡树并肩站立的木棉。

舒婷诗作简析

舒婷诗作简析

舒婷诗作简析——以《致橡树》为例摘要:舒婷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关于人的价值与尊严的阐述,她善于站在生活与艺术的接触点融入自己内心世界进行细腻的表达,从而触发出情感热烈、意境独特的佳作,这些作品情理交融,处处运用象征、通感、隐喻等修辞手法,获得一种破除时空局限,极具视觉张力的艺术效果,形成了舒婷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这样的诗作,拓展了中国诗歌表现的疆土,充实了浪漫主义汇合现代派艺术的风格。

舒婷的笔触是敏锐纤细的,她善于捕捉细腻的情感体验,善于做自我的内省,由此交汇出作为一名女性所独具的生活体验。

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自始至终流淌在舒婷的诗作里,温暖平和里又充盈着激情,无论是关于祖国还是土地,也无论是关于人生还是爱情,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舒婷的视角又是尖锐深刻的,如在其《神女峰》《惠安女子》等作品里,往往能够发掘那些常人所忽视的哲理,总是闪耀出思辨的光芒,令人回味。

本文主要针对舒婷诗作的创作内涵,并分析这一主题的成因。

分三个步骤(探索性、深刻性和进步性)及三个角度(自然美、抽象美和意境美)来研究其70、80、90年代诗作中的亲情主题,并阐述其所呈现出来的诗歌美学。

关键词:舒婷诗作;创作内涵;美学特征引言“知人论世”是通常我们做作品研究的一个方法,因为创作主体所处的时代环境、家庭环境决定了创作主体的个体素质。

舒婷所成长的时代属于知青上山下乡及反思的一代,但由于家庭具有浓厚的宗教(基督教)氛围,使得舒婷的内心始终具有博爱与理想的追求,而没有导致因为生活境遇的残酷而被扭曲,她的情感表达反而更显露出时代下所少有的真诚与直率。

早期舒婷的诗作擅长借助个人感觉去展现眼前的现实,到了后期,其作品愈发关注生命本体意义,愈发注重深度发掘心灵的直觉和感悟。

总体看来,舒婷虽然也曾有在黑暗中孤独彷徨和迷惘,但却仍然能够怀揣着一盏“博爱”的明灯,来追寻明天的希望,仿佛是在黑暗中聆听理想的召唤,在现实的评判中仍然坚守光明的信仰。

一、舒婷诗歌的创作内涵分析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人,祖籍福建龙海石码镇,幼年时期,舒婷随母亲生活在外婆家生活,这令她获得了一笔珍贵的童蒙教育财富,“财富”的提供者一是她的外祖父,教她吟诵唐诗,二是她的外祖母,将三国水浒等中国经典故事当安眠曲哄其睡觉。

浅谈舒婷诗歌的语言特色

浅谈舒婷诗歌的语言特色

浅谈舒婷诗歌的语言特色任何诗歌的外在形式,无不是由诗人的内在情感律动而决定的,直接服从于对一种复杂情感状态的传达。

舒婷诗歌中的语言结构的明显特色就是运用转折、假设、选择和虚拟等句式。

这都是为了表现她独特的内心情感的纠结、缠绕、冲突,以及为矛盾冲突的情感寻找解脱、出路的努力。

她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原因即在此。

在她的诗中,经常出现连接性虚词:如果……纵然……却……、虽然……但是……、与其……不如……、不是……而是……、也许……等等。

如“如果有一个晴和的夜晚,/也是这样的风,吹得脸发烫”(《寄杭城)));“无限的大海/纵有辽远的疆城/咫尺之内/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船》);“呵,母亲,/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虽然晨曦把梦剪成烟缕/我还久久不敢睁开眼睛,”纵然呼喊能够穿透黄土/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呵,母亲》)。

以及《致橡树》的前半部分也出现了“绝不”、“也不止”、“甚至”、“不”、“必须”等几个虚词,它们不仅把诗中的多个意象连贯起来,而且是诗作塑造意象表情达意的重要法宝。

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其中,攀援的凌霄花所象征的是“攀高枝型”女子的情爱模式。

诗人把那些凭借紫色嫁与豪门而依附对方过奢华生活的女性喻为“攀援的凌霄花”,她们之所以要在人前炫耀自己春藤缠绕的幸福,也许是要掩盖出售美貌与青春而付出的沉重代价,或是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或是失去人格与尊严的悲哀。

诗人对这类“攀高枝”女子的情爱观嗤之以鼻,因为它根本谈不上爱,与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根本不沾边,所以诗中用了语气副词“绝不”,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爱情”断然否定的态度。

在《寄杭城》中,用一个假设出来的美丽清新的意境,来表达诗人心灵深处的序幕,真挚的友谊被赋予了诗情画意般的色彩,如此迷人而令人神往,纯洁的友情,犹如湛蓝的江水,清澈如流;《呵,母亲》中抒情主人公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挚、神圣的爱,用了一系列的转折假设句式,“企图”寻找表达这种爱的最恰当的方式,但终究为没有找到充分传达这份深挚的爱而感不安。

论述识香树这首诗从内容欣赏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论述识香树这首诗从内容欣赏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舒婷《致橡树》诗歌赏析分析一、诗歌主旨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

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二、诗歌特色象征手法的运用。

本诗不是从整体上蕴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表达: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这正是意象诗大显神通的地方。

这首诗就是一首意象化了的诗。

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

三、详细分析《致橡树》是一首绝美的爱情诗,其作者舒婷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女诗人,她宣扬的且被人接受的对旧伦理、旧观点、旧婚姻的彻底否定也的确激励过整整一代人。

它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而深沉的爱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让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爱你——绝不象攀缘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现代诗人舒婷的诗歌

现代诗人舒婷的诗歌

现代诗人舒婷的诗歌舒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现代诗人。

她的诗歌体现了对生命、社会、爱情、自然的深刻洞察和独特感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将围绕舒婷的诗歌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诗人简介舒婷,原名何丽亭,1938年生于陕西,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9年留校任教。

1961年开始发表诗歌,1964年作为青年诗人代表参加了全国青年文艺工作者大会。

曾发表过许多著名的诗集,如《雨巷红灯》、《女人如水》、《黄河颂》等,被誉为“中国现代女性诗人之首”。

舒婷的诗歌经历了从早期的短小精悍,到中期的浪漫主义,再到后期的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

她的诗歌以其简练、朴素、自然、贴近生活的风格而著名,同时也秉承着自己的思想和主题。

二、诗歌风格舒婷的诗歌总体呈现出四个特点:1、自然主义舒婷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她的诗歌经常描绘自然景象,如风、花、草、水、树等。

舒婷的自然主义倾向,在她的诗歌中体现得尤为显著。

她能够发现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景物和现象,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

2、浪漫主义在60年代学生运动鼎盛时期,舒婷的诗歌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浪漫色彩。

在这期间的诗歌中,舒婷充分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温情,作品中充满了善良、温柔、柔情与爱情。

3、现代主义到了七十年代,舒婷的诗歌风格逐渐发生了转变,出现了现代主义的风格特征。

她将自己的思想与诗歌的形式、语言结合在一起,使得作品更加自然、贴近生活、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

4、女性主义作为一位女性诗人,舒婷一直关注着女性的问题。

她以自己的视角,从女性的角度出发,为女性发声。

在她的诗歌中,女性经常被塑造成一个独立、自由、自主的形象,同时也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女性身份认同的思考和探索。

三、代表作欣赏1、《死水》死水无声无息,稳停在碧绿的荷叶里,叶子下面是漆黑的泥垢,望不尽,触不到,但它依然活着。

这首诗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的敬仰之情。

她描绘了死水在荷叶下静谧的画面,形象生动,情感深厚。

浅谈舒婷诗歌的情感世界和意象特征

浅谈舒婷诗歌的情感世界和意象特征

浅谈舒婷诗歌的情感世界和意象特征舒婷是一位著名的女性诗人,她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情感世界和意象特征。

她的诗歌语言清新简洁,富于感情色彩,深刻而真实地描绘了当代女性的内心体验,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首先,舒婷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情感。

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从情感出发,抒发自己对生活、对世界、对爱情的感受。

她直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她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力量。

比如,她的诗歌《漂亮的人》就是直接表达了现代女性对自己外貌的烦恼和感受,体现了现代女性在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自我认识和心理状态。

其次,舒婷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意象特征。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大量的意象,这些意象是她对生活感受的表达,也是她的情感世界的体现。

比如,她的诗歌《荷塘月色》中,用荷叶等大量的形象描绘了荷塘夜景,充分表现了她对生活环境的感受和思考。

她还通过描写花卉、风景等自然景物,传达了她对着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舒婷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女性意识和女性思考方式。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女性独特的视角、思维方式和情感回应,她塑造了众多具有女性特质的人物形象,在描写女性的世界、社会地位以及女性的情感世界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她的诗歌《车站》中,通过描写两位女性的对话,传达了她对女性地位和自我认识的思考。

综上所述,舒婷的诗歌充满了情感世界和意象特征,通过她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思考方式,传达了当代女性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世界,对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舒婷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情感与意象,她将自己对生活、对爱情、对世界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情感方面,舒婷的诗歌以深刻的人情味道和纯真的感性情感而著称。

她的情感和思想观念脱离了过去,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女性形象。

舒婷的情感以自我分析、自我情感的表达为主,虽然作品中涉及到爱情的情感,但更多的是反映了女性独特的情感状态和抉择。

诗歌中所述的情感是真实的、强烈的,都是基于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造成认真、心碎、坚强等情感的表达。

浅析舒婷诗歌的朦胧美及情感美

浅析舒婷诗歌的朦胧美及情感美

摘 要 :舒婷是 2 1 世 纪中国杰出的女诗人 ,“ 朦胧”是她诗歌永远 的本 色,“ 爱情”是她诗歌永恒的主题。她是 一位 颇 有 天赋 的女诗人 ,她 用真诚的感情体验世界 ,然后 用心思考 ,进发 出创作的火花 ,使诗歌充 满了灵 气。她 的诗歌 塑造
了独立、 自由、平等的新型女性形 象,她们 充满 了专一、真挚、母性的美 ,为女性点 亮 了人 生的灯塔 ,给 文坛带来 了
开始走上诗坛 , 舒婷理所 当然就成为 “ 朦胧诗派”的领军人物 。 朦 胧 的意 象

的,爱情 的领域非常狭小 ,他狭小到只能容下 能称作爱情 ,它只是感情 上的游 戏 。我认为这句话非常精彩 ,爱情必须是 “ 专一 ”的,它只是
单行道 ,否则就会 引起很多交通事故 。 这让我想起 蒲松林 《 聊斋志异 》中所 描写 的女子 ,虽然身 为鬼妖 ,与凡间男子相爱又不得不舍弃 ,有些甚至为了成全另 份感 睛而选择主动退出。她们不是凡人 ,但却能做 出这样 的
就像在雨 中呐喊却被雨声淹没 的无助 , 想 急切地放声 呼唤却无 法表述 的内心挣扎 ,使我们能深切的感受到诗人的苦闷。
将心理活动刻画得如此细腻的还有《 无题 》 : “ 我探出 阳台, 目送脉 走过繁花密枝的小路 / 等等 !你要去很远 的地方 吗?俄
匆匆跑下 ,在你 面前停住/“ 你 怕吗?” “ 你弯身在我书桌上/ 看 见几 行蹩脚的诗俄 满脸通红地收起稿纸脉 又庄重又 亲切 地 向我祝福/“ 你在爱着”/ 我悄悄地叹了 口气/ 是 的,爱着/ 但我不 告诉 你他是谁 。 ”在 《 无题 》这 首诗 中 ,舒婷通过 动作 和不易 觉察的表情 ,表达了深沉的情 感 ,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被表现的 淋漓尽致 ,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位处于热恋 中典雅 、大方而 又矜持的女孩。

舒婷的诗歌

舒婷的诗歌

舒婷的诗歌
舒婷,原名龚佩瑜,是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她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
格和深刻的内涵而广受读者喜爱。

舒婷的诗歌多以抒情见长,语言清
新自然,情感真挚细腻,常常能够触动人心。

她的诗歌作品不仅反映
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现实。

在舒婷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她的诗作常常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的景
色之中。

例如,她的《致橡树》中,通过对橡树的描写,表达了对坚
韧不拔、生命力旺盛的赞美,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坚持和
对理想的追求。

舒婷的诗歌也常常流露出对爱情的渴望和对亲情的珍视。

在《雨巷》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中漫步的场景,通过对雨巷的描写,
传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而在《母亲》一诗中,舒
婷则深情地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和对家庭的眷恋,让读者感受到了亲情
的温暖和力量。

除了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舒婷的诗歌也不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在《回答》中,诗人以坚定的语气回答了对人生意义的追问,表达了
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舒婷则以饱
满的热情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和悠久历史,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
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舒婷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
现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她的诗歌不仅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表现形式,
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诗歌的力
量和美。

舒婷诗歌分析

舒婷诗歌分析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考查论文发掘舒婷诗歌中的美与哲思引言:舒婷以特有的女性细腻而温柔的文字加以诗意化表达,让诗歌读起来流溢着婉转动人的旋律,如同在聆听一曲优美醉人的笛子,又如同在欣赏一幅自然清新的山水画,在静静地欣赏一条徜徉奔腾的小溪,流动着生命的缤纷色彩。

带着对大自然的强烈热爱和对生命的无限向往,诗人将生活之中的点滴美好一一道来,以诗歌的形式加以记录留存,赞美和宣扬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带有哲学启发式的诗句引发人们的思考,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简洁明了的诗歌语言诗中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怀着对人生、对爱情、对大自然的炙爱,细致的描摹刻画抒写,展现出她温婉细腻的心思也涌动着生命的激情。

就语言方面来看,舒婷的诗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

在《海滨晨曲》中她写道:“我醒来聆听你深沉的歌声:/ 一次比一次悲壮,/ 一声比一声狂热。

”这里使用的“一次”与“一声”重复出现与叠加,简单明亮、循环反复具有明显的音乐性,让诗歌产生了流动音乐一样的变奏,具有了跳动的音乐感,短促而激烈,扣人心弦。

另外,从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中也将诗人的情感直接加以抒发,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在《日光岩下的三角梅》中世人通过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三角梅的性格特点:坚韧、顽强、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与旺盛的生命力。

“不拘墙头、路旁/无论草坪、石隙/只要阳光常年有/春夏秋冬/都是你的花期”这样顽强的三角梅俨然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来自海岸线遥远的灯塔里发出的一束永恒的光芒。

“呵,抬头是你/低头是你/闭上眼睛还是你”则是通过通俗而简朴的语言真切地描写出作者对于故乡的市花的喜爱语无限的眷恋。

无论是描摹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自然之景,都少不了诗人主观情感的渗透,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无限热爱,这一点在舒婷的散文《多情诸君》中也有展现。

人文关怀的诗意化表达舒婷诗歌中的心灵美化作是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常常能触及读者内心最为柔软的那一部分。

【课外阅读】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课外阅读】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课外阅读】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一、舒婷生平和创作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

她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1982)、《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始祖鸟》(1992)、《舒婷的诗》(1994)。

二、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1、忧伤与憧憬并存舒婷诗歌由于失落、悲哀、迷惘所带来的忧伤、痛苦,却蕴籍着对人生道路的思考、探索,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或许追求了一生/仍然得从追求本身寻找”(《送友出国》)诗人把忧伤、悲苦,由个人家庭推及到社会,进而思考着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兴衰。

2、以“爱”为内核的诗综观舒婷的诗歌,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情感特色——以“爱”为表现主题。

“爱”始终是她诗歌的内核。

“爱”包括自爱和爱人。

三、舒婷诗歌的美学特色1、舒婷诗歌的意象特色——独立、优雅、典丽舒婷诗中的意象主要是指主体情感与具体、生动、直观的形态构成的一种审美契合。

具体看来,这种由主体直接规定审美对象所构成的意象组合,有这样几种类型特征:a、第一,诗中之“我”直接出现,以浓烈的情感使客体达到人格化。

b、第二种意境特征是隽秀自然,清新而舒展,诗中并无“我”直接出现,甚至把主体隐于客体之中,即使出现也是自然之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观之意在客观之象中消融了。

c、在舒婷作品中使用最广泛的意象表现方式是处于前两种之间的表现方法,兼备二者的基本特点,境中有象,境象结合,既具备“象”的流动性,又兼有“境”的和谐性。

2、低沉中蕴含高昂舒婷的诗歌,表面上给人以低沉的感觉。

其实,舒婷的诗在低沉中蕴含着高昂,把所感到的个人忧患,表现得婉转而热烈,缠绵而深邃。

3、追求宣判的诗歌语言舒婷诗歌中的语言结构的明显特色就是运用转折、假设、选择和虚拟等句式。

她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原因即在此。

四、舒婷在现当代文学诗坛上的成就和地位舒婷的内心情感和她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两者共同营造了她诗歌艺术魅力的独特氛围,从而使之在新时期诗歌的地平线上凸现出一道奇异、绚丽而迷人的风景!。

论舒婷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论舒婷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简论舒婷爱情诗的艺术特色摘要本文试图从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爱情理想,意象的自然景物化及其疏密有致的组合,语言的平朴、纯净及接近口语等方面对舒婷爱情诗的艺术特色作一个简单的论述,旨在加深。

对舒婷爱情诗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舒婷;爱情诗;思想;意象;心理描写;语言在爱情诗的创作还十分凋零的季节,作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用她温婉细腻而饱含着淡淡忧伤的笔调,深沉而冷静地吟唱着一曲曲动人的爱之歌。

她谱写的爱情诗以其对人的尊严的倾诉与提升,对爱的世界的理想与渴求,对意象的自然景物化及疏密有致的组合,对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及平朴、纯净、接近口语的诗歌语言的追求,显示了她独特的艺术个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舒婷爱情诗的艺术特色首先体现在她诗中所蕴含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爱情理想。

这两者是相辅相依的,正是舒婷用她的女儿心时刻关切生命,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的价值和人类关系的平等,基于如此伟大的人格力量才使她具有了一种平等的建立在人格独立之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崇高爱情理想,而其人格力量又因爱情理想而更加光辉。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的扭曲,形成了对男性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人的生活内容,夫唱妻随成为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荣妻贵成为女人的生活理想。

几乎所有的女人都默默忍受甚至盲目屈从,只有舒婷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唤: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 甚至日光。

/ 甚至春雨。

/ 不,这些都还不够!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致橡树》这首诗可视作新时期女性人格的骄傲宣言,它集中体现了诗人崇高的爱情理想。

诗中的“凌霄花”象征依附式的爱情观,“鸟儿”象征奉献性的爱情观,诗人通过对这两种爱情观的批判来确立自己的爱情理想。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舒婷,原名龚佩瑜,是当代“朦胧诗”创作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受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影响,诗风开阔、刚柔并进,把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带入到诗意的境界,传达出她灵魂的歌咏,将中国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完美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致橡树》和《双桅船》就是她的代表作,以下从舒婷的这两部作品来分析她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舒婷的诗歌抒写着人生的理想舒婷的诗歌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隽永着人生的体悟,例如在诗歌《致橡树》中,作者坦诚又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独立的姿态。

以“木棉”和“橡树”的形象象征相爱双方真挚的爱情以及相对立的人格。

“橡树”象征着刚毅的男性,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则象征着具有审美气质的新时代的女性人格,她充溢着刚健、丰盈的生命气息从旧式女性妩媚和纤柔中走出来,由于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仿佛永远分离”,但他们又有着共同的经历及信仰,又致使他们“却又终相依”。

这是诗人对爱情的理想,也是她对自我价值以及高尚人格的追求。

二、诗歌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舒婷的诗歌充盈着理想和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时代、对人生及爱情等重要问题的思考与关注,既充满着激情又温馨平和。

例如:在《双桅船》中,诗人利用具体的形象“双桅船”来替代诗人自己的复杂的情感。

一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面又是爱情向往的“岸”。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与“岸”相遇与别离,既和谐又矛盾。

让诗人感到了前行得沉重和艰难。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诗歌中表现出诗人自我的、个性的情绪与心态,也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的时代紧迫感所带来的动力。

另外,诗中的“岸”象征着女性最终的爱情归宿,而“风暴”则象征着那个时代的人所经历的不平常风云,“灯”代表着诗人坚守的光明信念。

三、诗歌的创作具有探索精神舒婷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上具有探索精神,她的探索主要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也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观来抒发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

现代诗歌鉴赏教案解读舒婷的诗意表达与人生哲思

现代诗歌鉴赏教案解读舒婷的诗意表达与人生哲思

现代诗歌鉴赏教案解读舒婷的诗意表达与人生哲思舒婷(1911-1936)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女性诗人之一。

她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富有深度的诗意表达,被誉为“红烛引路人”。

本文将通过解读舒婷的诗意表达与人生哲思,探讨她对现代诗歌的贡献以及诗歌在人生中的意义。

一、舒婷的诗意表达1. 自由意志与人生抉择舒婷的诗作常常表达出对自由、自主的追求。

在她的诗中,女性主体的形象经常被描绘成追求独立自由的追逐者。

比如在《母系社会世界中的卵子》中,舒婷以一个卵子的视角,讲述了对自由的渴望与抉择。

这种自由意志的追求,既体现了她对个体自由的坚持,也代表了她对于社会、家庭角色的反思。

2. 女性身体的诗意探索舒婷的诗作中,女性身体常被用作诗意表达的载体。

她通过描绘女性身体的感受与体验,探索了女性亲身感知世界的独特视角。

比如在《女裁缝》中,舒婷以女裁缝的视角,讲述了女性身体上的劳作与疲惫,以及与传统观念的抗争。

这种对女性身体和经验的描写,使她的诗作具有了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

二、舒婷的人生哲思1. 对死亡的思考舒婷的诗歌中常常出现死亡与生命的对立。

她以诗意的方式来表达对死亡的思考与对生命的热爱。

在《春天里》中,舒婷写道:“我不相信死亡/我相信春天!”这句诗道出了她对于生命的乐观态度和对于死亡的抗争精神。

这种对死亡的思考,反映了她对人生的深刻思索与个体价值的探寻。

2. 自由与责任的平衡舒婷在诗歌中常常表达对于个体自由的追求,但同时也强调了自由与责任的平衡。

在《雏菊》中,舒婷写道:“雏菊在自由摇篮中/发出自由的呼声,/抛弃羁绊走上怒涛,/飞向恶势力的攻击”,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与对应对困难与挑战的勇敢回应。

这种对自由与责任的平衡的思考,体现了她对现实生活的理性认知与勇敢面对的精神。

三、诗歌的意义与价值舒婷的诗歌以其独特的形式与深刻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人。

她的诗作展示了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与追求自由的精神,呼吁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关注女性权益与价值。

舒婷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舒婷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舒婷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如下是有关舒婷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1、主要内容:
(1)主要表现为对历史主义和人性价值的坚守,对理想未来的追求和歌颂。

《这也是一切》一诗就典型地体现了舒婷理想主义者的特点。

(2)对“人”的关怀与对“爱”的呼唤,并以此来表现现实和反思历史,也是舒婷作品的重要内容。

(3)作为一位女诗人,舒婷还在其诗中充分展示了女性曲折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尤其表现在一些爱情诗中。

其爱情诗总共分为三层:一是纯然抒写甜蜜而缠绵的“爱的忧伤”,如《四月的黄昏》《雨别》;二是借“爱”和“友谊”反映社会生活和同时代人的理性思索,如《岛的梦》等;三是作为独立个体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如《致橡树》《神女峰》《双栀船》。

2、艺术特色:
(1)巧妙地把握情感律动。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特别善于表现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在其诗中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2)浓厚的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

舒婷有着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苦难的体悟,都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她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反潜动着激情。

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3)意象逻辑紧密结合。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名: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09年春季本科班学校:海西广播电视大学目录一、内容摘要…………………………………………………………………二、关键词…………………………………………………………………三、舒婷简介…………………………………………………………………四、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一)探索性……………………………………………………………(二)深刻性…………………………………………………………………(三)社会性…………………………………………………………………(四)进步性…………………………………………………………………五、舒婷诗歌创作的美学特点………………………………………………(一)自然美…………………………………………………………………(二)抽象美…………………………………………………………………(三)高尚美…………………………………………………………………(四)意境美…………………………………………………………………【内容摘要】:舒婷的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舒婷的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关键词】:诗歌艺术,诗歌创作,主题意识,思想意蕴,美学特色,情感体验,朦胧诗,现代诗歌艺术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一、舒婷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

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

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并被编入选入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和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真水无香》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文家授奖辞”。

舒婷的诗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握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性、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逻辑,哀婉而不悲切,凄壮而不沉沦。

她以独特的情感体验和鲜明的意象,真实地展示了一代人的情感历程,构筑了中国当代诗坛一处别致的风景。

二、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一)探索性。

舒婷在诗艺上的探索尤为明显,由感觉上的联想创造独特的时空体验;能听到“旋律”的色彩,看到旋律的游移、低回,在灵魂里听到回响,对“通感”的运用使诗更加富有了多层次的含义,也更富有个性的生动气韵。

总之,在舒婷的诗中,各种主观性的象征俯拾皆是,意象之间的组合由主体感觉的变化而任意多样,这其实都不仅仅是使诗的语言空间得到了拓展,而且也是突现出了诗人心灵中强烈的自我色彩。

舒婷作为现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诗歌处处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思想意蕴。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她诗歌的核心思想。

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煽动新的背叛”(《神女峰》);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在《雨别》等作品里,舒婷真切地呼唤爱者与被爱者之间的真情和人性美,展现了当代中国女性美丽的灵魂。

舒婷的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舒婷的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日光岩下的三角梅》是舒婷的一首精致的咏物诗。

是喧闹的飞瀑/披挂寂寞的石壁/最有限的营养/却献出了最丰富的自己……与诗人另外的此类作品略显不同的是,它是在一个境界中展开一切的。

放逸有放逸的没,端凝也自有端凝的美。

三角梅作为诗人精神的客观对应物,具有生命质量。

此诗境高意奇,有所托又化若无痕,真称得上是探索诗的典范。

(二)深刻性。

细读舒婷的作品,是一场深刻的心理反思和精神享受,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促人顿悟,令人难忘。

1981年秋天,舒婷创作力长诗《会唱歌的鸢尾花》,深刻揭示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又作为一位诗人,内心存在的种种深刻的矛盾。

如果说,在此之前的多数诗作显示了舒婷的浪漫主义的基调,那么《会唱歌的鸢尾花》体现了诗人向现代主义的某种转化。

写《致橡树》等诗的时候,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爱情的寻求者,她一方面宣称不做攀援的凌霄花,而做与橡树并立的木棉,另一方面,她也在寻找自己的橡树。

而到《会唱歌的鸢尾花》,诗人显然已寻到了自己的橡树,她渴望的爱情已经实现:“在你的胸前/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

但是,诗人并未沉醉到这种业已实现的爱情中而不能自拔,而是体悟到,爱情在女性生活中虽然占重要地位,却不是唯一的内容。

在诗中,爱与欲,构成诗人情绪流涌动的浪花,理想与使命感则构成诗歌的精神底蕴:“我情感的三角梅啊/你宁可生生灭灭/回到你风风雨雨的山坡/不要在瓶上摇曳”,“我天性中的野天鹅啊/你即使负着枪伤/也要横越无遮拦的冬天/不要留恋带栏杆的春色。

”诗人珍惜爱情,但又清醒地意识到她不仅仅属于爱人:“我的名字和我的信念/已同时进入跑道/代表民族的某个单项纪录/我没有权力休闲/生命的冲刺/没有终点,只有速度。

”从《会唱歌的鸢尾花》,我们明显地看到舒婷一方面在诗歌中强化了个人经验,另一方面还在努力把个人经验提升到一代人的人生追求上来。

诗人在诗歌中展示了爱情与事业、欲望与信念、个人与环境的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忧伤与痛苦。

正是舒婷诗歌中的这种深刻的自我矛盾,以及散点透视的结构和幻梦的引入,使这首诗显示出诗人由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的某种趋向。

《会唱歌的鸢尾花》以后,舒婷搁笔三年,在她的第三本诗集《始祖鸟》中诗人已把自己定位一个普通的女性,因而这阶段所写的,也主要是基于个人人生经验的内容。

如果说,舒婷的早期作品主要表现了对爱、对人性、对人道的关切,那么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除去上述内容外,更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的生命状态的关切。

早期的强烈的社会性、使命感和伦理色彩有所淡化,而基于女性生命本体的体验有所加强。

像这首《女朋友的双人房》所描写的:“孩子的眼泪是珍珠的锁链/丈夫的脸色是星云图/家是一个可以挂长途电话的号码/无论心里怎样空旷寂寞/女人的日子总是忙忙碌碌”“我们就是心甘情愿的女奴/孩子是怀中的花束/丈夫是暖和舒适的旧衣服/家是炊具、棒针、拖把/和四堵挡风的墙/家是感情的银行/有时投入有时支出”。

诗人写的是琐屑的、平凡的人生经验,但不是自然主义的冷漠的展览,而是渗透着一位成熟女性对生命的感悟。

尽管这是“立秋年华”的心态,不同于早期的纤细、婉约、忧伤,但是在真诚地展示自己内心的律动上,前后期倒是完全一致的。

(三)社会性。

在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史上,舒婷已留下了宝贵的脚印,她的诗不是无病呻吟,不是歌花咏月,而是呼唤女性追求的晨钟,反映社会心声的暮鼓。

一般来说,男性诗人对自己的性别角色远不如女性诗人敏感,他们写起诗来很自然地是着眼于包括女性在内的整个人类。

真正成熟的女性诗人亦应如此,她们不仅是着眼于性别,而要着眼于全社会、全人类,这样才在写作上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

换句话说,真正女性诗歌所提供的都应是女性自身的和社会人的双重信息,女性诗歌既是女性的,又是社会的,更是人类的。

舒婷正是这种典型意义上的诗人,作为从中国六、七十年代那个对人的本能进行残酷扼杀的时代走过来的诗人,舒婷的诗深深地打上了对那个时代的烙印。

作为女人,她深知爱情在人生中的份量有多沉多重;作为诗人,她又深切地体会到应该抛弃世俗和偏见,大胆地让艳如牡丹的爱情走到阳光下。

正因为如此,舒婷才会真切地以女性的敏锐和深刻去触痛人们脆薄的内心,才会以执傲的声音去呼唤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和独立人格的树立。

也正是这些,使舒婷的爱情诗上升到了一种哲学的高度。

和《惠安女》等作品一样,舒婷在她的爱情诗中对女人的命运同样作了特别的关注。

《国光》以一只熟苹果为意象进行展开,对女性的脆弱作出了颇具寓言色彩的表现。

芽,虽然“渴死在你蚌一样坚闭的核里”,但灵魂,却不停地“在夜间擂击四壁”(《国光》),这依然是一种坚决的反叛。

有多少禁锢女人爱情之芽的“核”,就是多少砸开“核”的“舒婷们”。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人被封建的纲常礼教压在最底层,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地扭曲,形成了对男人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子的生活内容,夫唱妇随成为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贵妻荣成为女人的生活理想。

这种心理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也仍然有强大的市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舒婷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呼唤:“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舒婷的这首诗之所以能够传遍大江南北,正因为它是20世纪80年代知识女人追求独立、追求自由、追求解放的真实写照。

诗人响亮地指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崭新的一句浓缩了诗人对两性关系的思考。

男女是平等的,你是树,我也是树,你是“橡树”,我是“木棉”。

这非常契合当时的社会主题和时代气息,喊出了女性心中压抑已久的声音。

比肩而立,岸然相对的两棵树,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崭新的象征形象。

它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等无可奈何的爱情自白来得坚定而刚毅。

它以新时代女性全新的形象对爱情作出了全新的理解,这就是不舍不弃各自独立的地位与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