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埠贸易发展的分析
中国外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中国外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一、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发展历史和现状二战后日本利用“出口立国”的外向型发展道路,从二战的废墟中走出来,成为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和东南亚诸国效仿日本模式,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在较短的时期内从经济不发达国家发展成了令人注视的新兴工业国家,并使该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
这些新兴市场的显现证明了出口贸易战略的重大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也加入了东亚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行业,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特别是80年代末以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增。
我国成了鞋帽、纺织、箱包、旅行产品等的世界头号生产与出口大国。
自1984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增长迅速。
从1978年到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0多亿美元猛增至16000亿美元,增长了80多倍,同期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第30位跃升至第3位。
由此,近年来我国采取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是正确的,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连续7 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速, 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三, 出口规模名列世界第二。
但是自2007年开始,由于受国家政策调控、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外贸增速开始下滑。
2008年,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总额增速回落5. 7%, 全年增速前高后低, 并在最后两个月显现负增长。
之后的几年,我国的外贸出口总额增速放缓,世界经济在不断的调剂中寻求发展,我国外贸行业也在不断地调剂和适应世界经济。
具体的外贸出口情形以下表1、图1所示:表1:1978-2012年中国出口总额(亿美元)图1:1978-2012年中国出口总额(亿美元)金融危机影响背景下,加上欧债危机的升级,世界各国的购买力降落,信誉危机逐渐暴露,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涉也越来越多。
2012年2月《经济参考报》发表了《商务部密集预警:中国企业“走出去”步入风险高发期》文章,对外贸行业面临的国际风险给予了高度警示。
清季中国通商口岸的布局与云南省城开埠研究
清季中国通商口岸的布局与云南省城开埠研究清季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局面,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开展贸易往来,清政府推行了开埠政策。
该政策允许外国贸易商在中国的特定口岸开展贸易活动,同时也允许中国的商品流向全球市场。
云南省在清季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博大精深的少数民族。
本文文章将重点探究清季中国通商口岸的布局和云南省城开埠的情况。
清朝开埠政策开始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之后陆续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允许外国商人在中国固定的口岸进行贸易活动,这也被称作是“开放洋务”。
它将中国划分为通商口岸与禁止通商口岸两类,其中,通商口岸包括沿海8个口岸和9个内河口岸。
这9个内河口岸主要分布在京杭大运河两侧的黄河、长江、汉水、湘江等内流河流域,其中虎门口为图克辅助的内河口岸之一,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之一。
云南省作为中国多个交通要地之一,也成为了中国的通商口岸。
清朝在此地设立了昆明、曲靖、大理、芒市、保山、丽江等六个边境口岸,它连接了东南亚、中南半岛和中亚等多条贸易通道,使缅甸、老挝、越南等国通过云南省与中国其他地区开展贸易。
云南省城开埠的情况清朝初期,云南省的贸易主要集中在滇池和滇南的古滇市场,以及滇西的昔阳、巨平、剑川等地的集市。
这些市场主要是由土司或寺院控制的,交易主要是靠在拖河、漾濞、普者黑等地的木筏和船只运输。
清政府为了振兴国家经济和维护边疆稳定,开始在云南省建设开埠城市,引进外商,开放贸易。
首先在云南省开放的是曲靖和昆明,之后陆续还开放了大理、保山和丽江等城市。
曲靖是云南重要的军事和贸易重镇之一,曲靖开埠是清朝首批开埠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西南内河航运的中心港口之一。
曲靖市长期是滇中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拥有起步较早的绸缎业和盐业,经过开埠后,曲靖市的出口商品逐渐丰富,包括绸缎、盐、茶叶、烟草等。
同时,突尼斯、沙特、伊朗、约旦、利比亚、叙利亚、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阿曼等地的贸易商开始纷纷来曲靖市盘货、订赔,从而使得曲靖市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交流平台。
九江开埠与江西市场经济近代化的困境
九江开埠与江西市场经济近代化的困境鸦片战争后,九江口岸的开埠和贸易发展,意味着近代江西经济在外力的作用下开始走上了近代化的历程。
贸易的增长与进出口商品的变化,刺激着近代江西市场经济的发展,但这种作用是相当有限的。
由于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逼迫下开始的,所以江西市场经济的近代化举步维艰。
洋商通过控制进出口商品的各个流通环节操纵市场价格,对出口土货进行压价收购,掠取超额利润,导致生产者的生产和经济条件恶化,阻碍和破坏了近代江西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九江,洋商对进出口贸易和市场的控制是逐步加深的。
他们首先是扩大直接贸易,因为直接贸易中的洋货进口和土货出口都是直接通过洋行进行的。
随着九江等口岸直接贸易比重的加大,洋商对进出口贸易的控制也随之加强。
接着是控制间接贸易,随着外国人侵略势力的深入,九江各洋行或与上海的本家洋行联系,从那里运进洋货,向那里运出土货;或与香港和本国的总行直接联系,把上海作为中转站,运进洋货,运出土货,没有第三者插手的余地。
太古、怡和等洋行自己还备有轮船,货物运输极其方便。
九江华商不但不能直接和国外贸易,而且同上海的华商和洋商进行贸易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越来越局限于洋货代销和土货收购。
有人描述当时的情形说:“外商跟着他所输入的货物,越来越深入中国内地,他们深入中国的内地去取得他所输出的货物。
外国人尽可能把输入的货物控制在自己手里,也尽快地把输出的货物取到手里。
”[10](P96)最后,土货埠际贸易也被洋商侵夺。
洋商贩运土货,早在1861年《长江收税章程》签订后洋商获得复进口税的特权时就开始了。
不过当时他们在九江商埠的人数、洋行和船只有限,同时,华商和帆船运输尚有一定的地位和抵制力量,洋商很难从事大规模的土货贩运。
甲午战争后,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他们对内地的土货贩运也大大加强了。
这从洋商在九江海关复进口税中所占比重的增长可以反映出来。
正如通过掠夺式的茶叶收购,洋商获得了超额利润,而中国的广大茶农纷纷破产。
中国对外贸易的贸易模式演变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的贸易模式演变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贸易也不断拓展。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家和第二大服务贸易国家。
中国的贸易模式经过了多个阶段的演变,这些演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阶段:对外贸易的起步阶段(1978-1992年)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对外贸易非常有限,主要是一些特殊商品和技术装备的贸易。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例如,“税收退还,免征,减免,返还”制度,这些政策鼓励了出口企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放松了对外贸易管制,改善了外商投资环境,吸引了外资资金和技术的流入。
第二阶段:对外贸易大发展阶段(1992-2001年)这一时期,中国逐渐形成了对外贸易的完整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中国开放程度加强。
中国进入GATT,参加WTO,这意味着中国将正式走向国际市场。
同时,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将自己的贸易活动与国际市场的标准和规则相对应。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进一步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和管制,扩大了对外贸易的范围,加大了对外贸易的投入。
对外贸易方面,出口贸易成为重点,通过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增加了出口种类和规模。
在出口农产品方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
第三阶段:贸易模式多元化阶段(2002年至今)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内外生产力、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中国对外贸易也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
在这一阶段,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步减弱,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逐渐增强。
中国对外贸易也不再仅限于传统的商品贸易,开始涉足服务贸易和跨境电商等新领域。
服务贸易方面,中国已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协定,发展了旅游、文化、教育等服务贸易。
在跨境电商领域,中国的跨境电商出口规模已居全球第一。
同时,中国也加强与国际贸易伙伴的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规则制定和改革,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摘要】贸易,早在古代就出现了萌芽,随后慢慢地在我国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国际贸易蓬勃发展。
但是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了出口商品价格低廉、外贸增长额主要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与新兴市场贸易加快和贸易出口额主要依靠外资企业拉动等问题和特点。
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从这些问题点出发,研究制定出一些针对我国贸易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贸易市场产业结构进出口额区域合作人才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一)古代经济的对外交往古时候的中国,虽然历代朝廷不太看得起商人,但是并不轻视贸易,很早就开始了与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早在公元前963年,周穆王曾携带丝绸金银等贵重物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将和田玉带回。
及其后最具盛名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我国开启了与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的新纪元。
秦汉时期以及宋元时代,中国的对外贸易都是比较发达的。
而到了明朝统治者过度依赖农业生产,中国就逐渐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
(二)近现代贸易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改变了闭关锁国情况,大力发展生产力,慢慢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发展经济贸易。
自我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的贸易就进入了迅猛发展的几个历史新阶段。
从而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历了从初代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
第一阶段:1978—1991年,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
它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样板和经验,支撑我国度过了经济体制改革最为关键和艰难的时期。
第二阶段:1992—2000年,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发展。
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外转移的机遇,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的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1860-1894年中国开埠和外贸格局的变化
1860-1894年中国开埠和外贸格局的变化作者:虞和平文章来源:韩国《中国史研究》第44辑,2006年10月出版更新时间:2007年08月25日洋务运动时期,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的1861年,终止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1895年,是中国经济发生本质性转变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除了外资在华势力开始快速膨胀,中国的资本主义性基本产业开始产生和初步发展之外,中外贸易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不仅在数量和价值上有较大的增长,而且在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结构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既显示了列强各国随着其工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原料需求,使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也显示出外贸与产业的某种互动关系和正常化趋向。
对于这一时期的中国外贸已不乏研究,但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中,尚有一些问题需要商讨。
一、洋行状况变化的问题中国近代早期的对外贸易,是完全操纵在外国洋行之手的,因此洋行的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外贸发生何等变化首先需要考察的一个问题。
洋行是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和扩展而产生发展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开埠口岸突破原有的东南沿海5口的格局,到1894年逐渐形成了所谓T字型格局。
对此,已有国内外学者提出过“T字形”的说法,我在这里所以把“形”字换成“型”字,不仅包含着开埠口岸的地域结构状态,而且包含着经济结构内情。
由于中国幅员广大,加之缺乏现代交通工具,原有东南沿海的5个口岸(另有1851年根据俄约开放的新疆伊犁、塔尔巴哈台、直隶张家口、松花江),其对中国的辐射区域是极其有限的。
到这一时期,新增开口岸达26个,除了广西、云南、甘肃、新疆、西藏、蒙古等南北国境和内陆地区的并没发挥多少实际作用的10个口岸外,比较重要的沿海沿江地区有:琼州、北海、九龙、拱北、潮州、温州、烟台、天津、牛庄、镇江、江宁、芜湖、九江、汉口、宜昌、重庆,以及淡水、台湾(打狗、台南)等18口。
[1]这些新开的沿海沿江口岸加上原有的沿海5口,几乎囊括了中国整个海岸线上和长江上的主要港口城市,通过可以直接到达的外国轮船,把这些城市直接纳入通商贸易网络之中,并辐射到它们的腹地,使大半个中国被置于外贸网络之中。
鸦片战争以后的五口开埠问题
汇报人:
CONTENTS
五口开埠的历史背景
五口开埠的具体内容
五口开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五口开埠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五口开埠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PART ONE
起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时间:1840年
地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引进外资:五口开埠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进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促进城市化进程:五口开埠使得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经济结构调整:五口开埠使得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
贸易开放:五口开埠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往来,增加了中国的出口收入
科技发展:五口开埠使得中西方科技得以相互交流,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加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PART FIVE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贸易
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汇报人:
影响范围: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程度:开放程度逐渐加深,从通商口岸到自由贸易港
影响领域:贸易、金融、文化、科技等
影响结果: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PART THREE
推动工业化进程:五口开埠使得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近代烟台开埠后对外贸易的兴衰及其原因探究
近代烟台开埠后对外贸易的兴衰及其原因探究开埠前烟台是胶东半岛的一个小渔村,1861年开埠后,烟台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对外贸易逐渐发展兴盛起来,但在20世纪初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烟台对外贸易逐渐走向衰落。
一、开埠前的烟台据《福山县志》记载,“烟台其始不过一鱼寮耳,渐而帆船有停泊者,其入口不过粮石,出口不过鱼盐而已,时商号仅三二十家”。
开埠前,烟台仅是福山县的一个小渔港,面积及其狭隘。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恢复海上漕运,烟台成为海上漕运的中转站,漕船八成装米,二成搭货,免其纳税以恤商,到道光末年,烟台的商号已经达到上千家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于1858年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开放山东登州为通商口岸。
1861年,英国派马礼逊从济南出发,再次对开埠口岸进行考察,经一路考察后,马礼逊认为,“登州府作为一个港口是不利的,它的港口浅,并且非常无遮蔽”。
而烟台不论是在地理位置还是自然条件方面,还是当时的贸易规模,都远远超越登州,清政府被迫同意将通商口岸由登州改为烟台。
二、烟台对外贸易的兴盛自1861年开埠以来,烟台作为山东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可以直接进行对外贸易,此后,烟台对外贸易逐渐兴盛起来。
烟台对外贸易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主要商品对烟台对外贸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世纪末以前烟台出口的货物当中,对输出趋势影响较大的产品主要有豆类及豆饼、黄丝、野蚕丝、屑丝、茧绸、粉丝、草帽辫、果类、花生、花边、药材、发网共15项。
豆类、草帽辫、和丝绸是烟台对外贸易出口的代表性土货,所占出口总额的比例最大。
从1861年至1871年,豆类、豆油和豆饼出口值大约占烟台土货出口的一半。
代替豆货而起的是草帽辫贸易,从1877年至1903年的二十多年间,是草帽辫贸易的黄金时期,1881年草帽辫首次超过豆货成最重要的出口品,其出口比重达到最高峰,占烟台全部出口总值的38.1%,一直到1894年,烟台草帽辫年平均出口量达4.2万担。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分析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以及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对外贸易政策1978年,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对外贸易开始迈向国际市场。
当时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以出口导向为主,积极吸引外资,推动出口贸易增长。
为了吸引外资,中国设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提供了税收优惠和特殊待遇,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中国经济增长:通过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中国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了经济的起飞,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制造业基地。
2. 吸引外资:出口加工贸易模式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发展。
3. 增加外汇储备:外贸顺差使中国大量积累外汇储备,提升了国际金融实力。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对外贸易政策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贸易政策出现了新的变化。
中国在加入WTO后,逐步实现了市场准入的自由化和开放化,取消或降低了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速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准入的自由化和开放化使得外国企业更容易进入中国市场,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 提高国际竞争力: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得中国商品更具竞争力,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出口。
3. 促进技术转移与创新:外资企业的引入促使了中国企业的技术转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当前的对外贸易政策当前,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调整。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积极应对外部压力,推动了一系列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
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扩大进口:为了平衡贸易关系,中国积极扩大进口,减少关税限制,开展贸易投资自由化试验区等举措,鼓励更多的进口。
清季中国通商口岸的布局与云南省城开埠研究
清季中国通商口岸的布局与云南省城开埠研究清朝时期,中国和外国之间的贸易主要通过通商口岸展开。
在清季,国家对外贸易的口岸主要有18个,其中包括南北两个京口,以及北边神器关、东边旅大口等关键口岸。
同时,西南方面的云南省也是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并且在清朝开埠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通商口岸体系。
关于云南省城的开埠研究,历史上的最先开埠的城市是滇池边的昆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曲靖、蒙自等城市相继开埠,云南省的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在云南省城的布局中,通常都是以城中的码头和商业街为中心来发展的,并且大多数口岸都是沿着经济发达地区的河流和内陆水路开展的。
而一些大型的口岸,比如昆明和曲靖,由于其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不仅成为进出口的重要地点,也成为了南北方重要的贸易转运中心。
在清朝时期,云南省城的通商口岸分布主要如下:1、昆明:作为云南省的首府城市,在明朝时期已成为重要贸易城市。
1863年,昆明开埠,开放了对外贸易,成为贸易的重要中心之一。
与其它口岸相比,昆明口岸在布局和交通上拥有更加优势的位置。
2、曲靖:在昆明口岸的基础之上,随着交通的便捷和商业的发展,在清朝末期逐渐发展成为云南省的第二大城市。
曲靖也成为了云南省的贸易重心之一,商品的进出口量逐年增加。
3、大理: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大理在清朝时期也有相当规模的贸易。
1867年,大理开港,开拓了通往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路线。
4、蒙自:位于中缅边境,是贸易在滇缅边境的最远点之一。
1875年,蒙自开始对外贸易,成为清朝连接中南半岛和印度次大陆的重要贸易集散地之一。
本文简单介绍了清季中国通商口岸的布局和云南省城开埠的研究。
云南省作为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信仰着新鲜的商品和人员的往来,促成了国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一系列变化,同时也为社会和文化的交流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开埠与近代宜昌的商贸发展
4 4 3 0 0 2 )
( 三峡 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湖北 宜昌
摘
要 :宜 昌开埠 以后 , 大量洋行商号的涌人拉 动 了宜 昌经 济的发展 , 尤 其是航 运业 和转运 贸易 的发展达
到一次高峰 。为顺应 商业 贸易的发展 , 行 帮形成 和商会 发展成 熟也成 为必然 的趋势 。在开放 的经济 环境下 , 宜
NO V .2 O 1 7
V0 1 . 3 9 No . 6
第 3 9卷
第 6期
D OI : 1 0 . 1 3 3 9 3 / j . c n k i . 1 6 7 2 — 6 2 1 9 . 2 0 1 7 . 0 6 . 0 0 2
开 埠 与 近 代 宜 昌的 商贸 发 展
宜 昌是 湖北 西 部重 镇 , 也 是 川鄂 物 资 转 运 的重 要 筑 , 开展 业务 活 动 J l 那。 港 口, 因此 在开 埠之 前 就 已经 成 为 西 方列 强 重 点 经 营 1 9 1 7年 , 大 坂洋 行 (日清公 司 ) 在桃 花 岭修建 办 公 的 目标 区域 之一 。宜 昌海 关 成 立之 后 , 英 国首 先 在 宜 楼 房三 栋 , 开辟 大坂 轮 船码 头 , 开展 航 运 、 仓 储 和保 险 昌设立 领 事 馆 。从 1 8 7 7年 起 , 英、 美、 日、 法、 德等国 , 业务 , 这是 日商 进 入 宜 昌之 始 。此 后 , 日商 又 陆 续 在 都 相继 与 宜 昌 口岸 直 接 进 行 进 出 口贸 易 。当 年 , “ 在 宜 昌开设 大正元 、 斋罐 、 稻 田、 光华、 瀛华等 十多家洋 收 购 生漆 、 桐油 、 猪鬃 , 倾销 布匹、 棉纱 、 五 宜昌经商且具有法人代表资格 的外籍商人 已达 7 0多 行 和公 司 ,
近代中国的开埠通商与列强侵略
近代中国的开埠通商与列强侵略自从19世纪初开始,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开埠通商和列强侵略的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的开埠通商和列强侵略的背景、事件和影响。
一、开埠通商的背景19世纪初,由于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的封闭政策逐渐崩溃,开埠通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内因方面,清朝统治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腐败导致国家实力的衰落。
外因方面,西方列强的觊觎和外商迫切需要开拓中国市场也促进了开埠通商的出现。
二、具体事件1. 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年,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该条约规定英国在中国开辟五个通商口岸,并要求清朝政府向英国支付巨额赔款。
这次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中国开埠通商的开端。
2. 天津条约的签订1856年至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朝政府再度失败并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
该条约规定增加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并且开放了对外贸易。
这次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开埠通商。
3. 上海租界的建立由于《天津条约》的签订,上海成为了最重要的开放口岸之一。
在上海,西方列强建立了各自的租界,享有治外法权。
这种特权地位使得西方列强能够对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
三、列强侵略的影响1. 对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构成威胁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武力侵占,割去了中国的领土,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这些侵略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2. 对中国经济的剥削列强通过不平等贸易和租界制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他们强制中国向其输出原材料,并将工业产品倾销到中国市场,导致中国的工业受到打击。
3. 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影响西方列强带来了新的科技、教育和思想,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习俗。
这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社会逐渐发生变革和冲突。
四、中国的反侵略斗争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反侵略斗争。
浅窥近代福州的开埠贸易
浅窥近代福州的开埠贸易作者:王亮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2期摘要:福州开埠贸易的出现是鸦片战争后的福建对外贸易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深刻体现,迎合了列强的侵略扩张政策,随着殖民程度的不断加深,终将难逃半殖民地体制下举步维艰的厄运。
关键词:近代福州开埠贸易贸易表现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东南一隅的福建更是处于最先受影响的区域。
《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东南的门户洞开,福州、厦门等五处被强制开辟为通商口岸,这使福州的对外贸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福建的经济社会产生强烈的冲击。
一、开埠后福建社会经济的变化《南京条约》签订后,福州、厦门等五处被强制开辟为通商口岸,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
璞鼎查回国后,告诉英国资本家说,他“已为他们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广阔,倾兰开厦全部工厂的出产也不够供给她一省的衣料的”。
[1]条约签订的当年,“英国对福建的贸易价值为969,381镑;1843年已经达到146多万镑,到1852年猛增至2,503,599镑。
”[2]他们把大量的棉纺织品和其他商品也运到中国来销售,甚至把中国人根本不使用的餐具刀叉之类的商品也潮水一般的运进来,他们将中国这样一个大市场幻想得是那样的美好。
林庆元教授在《福建近代经济史》中列举了英国1864福州港的进出口贸易状况:“从1856年英国对福州的贸易来看,其时进口船只不过83艘,总吨位为20,270吨。
然而不到10年,1864年英国进口船只数已经达到326艘,吨位为131,123吨;其出口船只数325艘,吨位为131,541吨。
进口总值达2,207,774.15英镑,出口总值达3,890,889.05英镑。
仅仅过了一年到1865年,进口船只数增至365艘,吨位为170,794吨,进口总值增至2,454,228.03英镑;其出口船只数增至370艘,吨位为172,441吨,出口总值达4,881,750.05英镑。
开埠运动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影响
开埠运动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影响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处于极其动荡的时期,这是因为外国列强的侵略、清政府腐败败坏、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等原因造成的。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其中之一就是“开埠运动”。
开埠运动是指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延续近半个世纪的开放沿海港口、与外国进行经济和贸易往来运动。
这个运动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842年,当时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5个通商口岸,这些口岸包括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
之后的几十年里,外国列强相继在中国沿海开设了一系列的租界和商务机构。
开埠运动的政治背景开埠运动的发生与当时中国政治的背景密不可分。
从1840年开始,中国先后签署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迫使中国开放沿海港口,同外国列强进行贸易和往来,导致中国在经济上被压迫,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时,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使得中国的国力逐渐衰退,在这个背景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倡导改革运动,寻找解决中国面临的危机的方法。
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开展“开埠运动”来吸引外国资本,促进经济发展。
这些知识分子希望通过经济发展来强化国家实力,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避免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此外,开埠运动还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有关。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商业资本积累起来,这些商业资本的所有者开始在政治上发挥影响力,从而构成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势力的一部分。
他们希望通过经济利益来增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同时他们也反对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希望通过开展经济活动来提高中国的国力,从而在国际上实现人民的维权。
开埠运动的社会影响开埠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带来了经济发展和商业资本积累。
随着外国列强进入中国市场,大量的进口商品涌入中国,同时中国的出口商品也得到了开拓。
这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
另一方面,开埠运动也带来了困难和危机。
外国列强和租借的港口镇的存在,使得中国的领土和经济受到了侵略和控制,同时中国社会也面临着经济和文化上的威胁。
开埠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
开埠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是开埠运动。
开埠运动指的是中国在19世纪中叶开始,逐渐向外国开放港口,允许外国商人在中国城市开展商业活动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这一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崛起打下了基础。
首先,开埠运动在经济层面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在此之前,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内市场相对封闭,经济停滞不前。
而开埠运动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状况,引入了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和商业发展。
外国商人纷纷涌入中国的港口城市,带来了现代工业品和新兴产业,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与此同时,外国商人的到来也促进了中国商品的出口,推动了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
开埠运动的推动作用也体现在农业方面,外国农业技术的引入和农产品的出口带动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总的来说,开埠运动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开埠运动在社会层面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随着外国商人的到来,西方的现代社会制度、法制和人权思想也逐渐传入中国。
这些新观念的传播使得中国社会逐渐与世界接轨,启发了中国人对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的认同和追求。
在中国社会中,出现了大量拥抱现代化观念的知识分子,他们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改革。
与此同时,开埠运动也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交流。
外国的时尚、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和思潮激发了中国年轻人的创造力和艺术追求,使得中国的文化界焕发出新的活力。
最后,开埠运动对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在开埠运动之前,中国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国力衰弱,被列强欺凌。
而开埠运动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
外国商人的到来使得中国逐渐与世界经济体系紧密联系,中国的地位变得重要。
与此同时,开埠运动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开埠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
开埠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开埠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它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开埠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
1. 经济领域开埠运动初期,通过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港口陆续被开放,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中国的商品也得以拓展海外市场。
这一过程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助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外国引进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中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促进了现代产业在中国的兴起。
2. 政治领域开埠运动的推动效应也体现在政治领域。
在与外国列强签订条约的过程中,中国开始接触和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法治观念。
这对中国后来政治体制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逐渐认识到传统政治制度的缺陷,推动了政治变革的需求。
这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体制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3. 社会领域开埠运动的推动效应也体现在社会领域。
西方列强带来的各种新观念、文化和教育体系,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气象。
社会各界开始积极学习西方的知识,其中包括科学、哲学、艺术等领域。
这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全面开放和多元化发展,使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国际接轨。
4. 开埠运动带来的挑战值得一提的是,开埠运动虽然对中国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外国势力的入侵使中国陷入危机。
中国的国家主权和独立受到威胁,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这些挑战要求中国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总之,开埠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是不可忽视的。
它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与世界接轨,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尽管面临挑战,中国必须积极应对,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
汕头开埠对城市繁荣的促进作用及商业地位的奠定意义
开埠研究汕头开埠对城市繁荣的促进作用及商业地位的奠定意义黄浩瀚提要:今年是汕头开埠160周年。
回顾一下汕头开埠史实及其后民国时期的城市商业发展历程和城市格局的形成,也许会对今天汕头的现实工作带来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汕头开埠;形成促进;商业繁荣;城市格局说起汕头开埠史及其商业贸易地位,绕不过恩格斯的那句著名评论。
:1858年11月18日,恩格斯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发表的《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称:“由于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使广州的一部分贸易转移到了上海。
其他的口岸差不多都没有什么贸易,而汕头这个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又不属于那五个开放的口岸”(《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8页)。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恩格斯给汕头下这样的定论呢?其历史背景是什么呢?对汕头开埠有什么促进作用呢?一、“汕头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的缘由和历史背景汕头地处南海之滨,沿东北接闽台,向西南接穗港,素有“粤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自然环境优越,历来商贸繁荣,据史料记载,始于隋唐时期已有商人进行海上贸易。
汕头在明时称为厦岭,属潮州府澄海县舵浦司管辖,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2007年发现的南澳1号明代古沉船便是有力的历史真实见证)。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朝廷收复台湾之后解除海禁,潮州沿海航运业得到恢复发展,逐渐成为一个繁忙的港埠。
及至嘉庆年间,欧洲人航海来汕贸易者不断增加,因濒海而得风气之先,商业贸易随之转到汕头,逐渐取代潮州的商业港口地位。
从此举凡潮州出入口贸易皆以汕头为吐纳,汕头与中国沿海及新加坡、暹罗、苏门答腊各地间贸易逐渐增多,其时的汕头港已是华南一个十分繁华重要的商品进出口岸。
清嘉庆《澄海县志》记载:“邑自展复以来,海不扬波,富商巨贾,卒操胜赢,作者简介:黄浩瀚(1975-),男,广东汕头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委员。
舆贩他省,上溯津门,下通台厦,象犀金玉,与夫锦绣皮币之属,千艘万舶悉由澄分达诸郡,其自海南诸郡转输米石者,尤为全潮所仰给。
浅窥近代福州的开埠贸易
浅窥近代福州的开埠贸易发表时间:2009-03-24T19:32:32.107Z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王亮[导读] 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东南一隅的福建更是处于最先受影响的区域。
《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东南的门户洞开,福州、厦门等五处被强制开辟为通商口岸,这使福州的对外贸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福建的经济社会产生强烈的冲击。
一、开埠后福建社会经济的变化《南京条约》签订后,福州、厦门等五处被强制开辟为通商口岸,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
璞鼎查回国后,告诉英国资本家说,他“已为他们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广阔,倾兰开厦全部工厂的出产也不够供给她一省的衣料的”。
[1]条约签订的当年,“英国对福建的贸易价值为969,381镑;1843年已经达到146多万镑,到1852年猛增至2,503,599镑。
”[2]他们把大量的棉纺织品和其他商品也运到中国来销售,甚至把中国人根本不使用的餐具刀叉之类的商品也潮水一般的运进来,他们将中国这样一个大市场幻想得是那样的美好。
林庆元教授在《福建近代经济史》中列举了英国1864福州港的进出口贸易状况:“从1856年英国对福州的贸易来看,其时进口船只不过83艘,总吨位为20,270吨。
然而不到10年,1864年英国进口船只数已经达到326艘,吨位为131,123吨;其出口船只数325艘,吨位为131,541吨。
进口总值达2,207,774.15英镑,出口总值达3,890,889.05英镑。
仅仅过了一年到1865年,进口船只数增至365艘,吨位为170,794吨,进口总值增至2,454,228.03英镑;其出口船只数增至370艘,吨位为172,441吨,出口总值达4,881,750.05英镑。
”可见,五口通商时期外国船只在福州进出口贸易的上涨趋势是非常显著的。
《2024年天津开埠视域下绥远、察哈尔地区贸易外向化发展研究》范文
《天津开埠视域下绥远、察哈尔地区贸易外向化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天津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港口城市,其开埠对于周边地区,尤其是绥远、察哈尔地区的贸易外向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天津开埠背景下,绥远、察哈尔地区的贸易如何实现外向化发展,分析其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二、天津开埠的历史背景天津开埠是清朝末年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和通商需求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天津成为北方的重要港口,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北方与世界的交流。
三、绥远、察哈尔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资源特点绥远、察哈尔地区位于内蒙古中北部,与河北、山西等省接壤,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畜产品。
该地区地处内陆,过去交通不便,对外贸易受限。
然而,随着天津的开埠,这一状况开始发生改变。
四、天津开埠对绥远、察哈尔地区贸易外向化发展的影响(一)交通条件的改善天津开埠后,沿海的航运业得到迅速发展,这为绥远、察哈尔地区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出海通道。
同时,随着铁路的修建,如京张铁路等,大大缩短了绥远、察哈尔地区与天津及其他沿海城市的距离。
(二)商品交流的扩大天津的开埠为绥远、察哈尔地区的农畜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
同时,沿海的工业品也通过天津进入这一地区,促进了商品的交流与互换。
(三)贸易方式的转变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绥远、察哈尔地区的贸易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从过去的以物易物,逐渐发展为以货币交易为主。
这不仅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绥远、察哈尔地区贸易外向化发展的过程与特点(一)过程绥远、察哈尔地区的贸易外向化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起初,只有少量的商品通过天津出口到海外,随着交通的改善和市场的扩大,出口量逐渐增加。
(二)特点绥远、察哈尔地区的贸易外向化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一方面,出口商品以当地的农畜产品为主;另一方面,进口商品则以工业品和海外资源为主。
这种贸易结构反映了该地区的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埠贸易发展的分析
一、烟台开埠与贸易发展:1861年———二战前
1858年《天津条约》要求登州开埠,而英国认为烟台比登州更适合大型汽船的往来,要求改为烟台开埠。
烟台于1861年8月22日正式开埠,东海关于1862年3月正式设立。
东海关是中国最早设立的海关之一,清政府在山东沿海各地设置的23个常关均由东海关管理。
可见烟台在当时山东对外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烟台开埠后直到1898年青岛开埠,烟台作为山东唯一的开埠港,海外贸易逐渐繁荣。
从中国南部去北方的船只,从日本去天津的船只等都在烟台中转。
烟台开埠促进了以汽船贸易为中心的沿海贸易额的急剧增长。
烟台虽因外国的压迫而开港通商,但贸易的兴盛促进了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
烟台被称为“进出口产品的中心集散地”,“海洋交通的地区间贸易的中心港”也转移到该地。
贸易特别是出口的持续增长极大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在烟台极其经济腹地的发展。
刘(1990年)利用中国海关的统计资料———关册,把开埠后到1919年烟台的贸易按贸易额分为:①1867年―1879年的成长期;
②1879年―1895年的停滞期;③1895年-1913年的全盛期;④1914年―1919年的衰退期的四个时期。
本文根据重新整理过的《近代山东省沿海通商貿易统计資料》的数据,重新完整讨论1864年—1942年烟台的贸易发展。
在图1中,烟台的海外贸易,可以在1900年左右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海外贸易在1899年之前逐年增长并在1899年达到小高峰,在1901年以后,有小幅变动但基本维持在1900年以上的规模,并在1921年和1939年分别达到高峰。
大多认为烟台出口超过进口是在1910年,17而在图1中首先出现出超是在1911年。
其后从1919年以后才出现长期出超状态。
图中可以看出1919年之前,烟台的海外贸易受进口影响较大,之后除个别年份受出口影响较大。
这反映了烟台出口经济在开埠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长期的成长期,在20世纪逐渐繁荣。
图1中,烟台的海外贸易在开埠后经过近30年的缓慢增长,在19世纪末期开始快速增长。
这段时期,进口长期超过出口,说明与洋货的大量流入相比,烟台的出口产业相对处于成长期。
之后于1899年进口短暂减少,1900年出口减少,这是受青岛1898年开埠的影响。
其后到1905年烟台的进出口仍呈现增长态势,这是因为,一方面青岛虽然于1898年开埠,但港口建设需要时间。
另一方面,最初德国殖民者实施自由港政策,自由港政策对进出青岛的山东货物征税,为了避税,虽然路费相对高,中国商人更多选择从烟台出口。
进口在1904年下降并于1905年到1912年逐年下降,出口在1907年下降,其主要原因是1904年胶济铁路开通及青岛第一码头的竣工,1905年青岛税收政策改制等,使更多的货物转由青岛进出口。
特别是胶济铁路的开通,原山东内地、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由烟台进出口的货物改从青岛港走。
1905年的大连开港也使东北的部分货物转由大连出口,例如烟台豆饼的出口占全国的比例最高时达30%多,在大连开港后迅速降低直到0.1%。
1908年烟台大台风也加速了当年贸易的减少。
烟台进口在1913年到1917年逐年增加,主要因为一战的爆发以及1914年德国和日本在青岛开战,青岛的基础设施、港口以及产业受损,所以洋货转由烟台流入。
部分货物,例如草帽辫,茧绸,花生,其出口均在青岛迅速减少而在烟台大幅增加。
图2中1913年至1915年青岛的海外贸易大幅度减少,而烟台的海外贸易则相对增长。
1918年以后随着青岛港口功能恢复贸易增长,烟台贸易逐渐下降,特别是进口逐年下降。
1921年出口的急速增长带动了贸易额的迅速增长,这是因为烟台港的完全竣工以及烟台-潍坊间的烟潍公路的开通而带来的经由烟台贸易的增长。
1921年以后贸易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除了青岛海外贸易的迅速扩大这一主要原因外(参见图2),还有1922年的烟台地震及大火灾,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烟台港及所有船只被吴佩孚控制,1927年渤海湾结冰数月不能通航等原因。
1931年贸易的突增,是源自国内政局的短期稳定。
1939年的进口突增,主要是来自英国进口的突增。
1939年二战爆发,之后贸易额逐年减少。
由图3左侧图可知,烟台土货流出主要依靠国内各开放港再出口,经烟台港直接出口在20世纪后
逐渐成长,但最多仍未达到土货流出量的50%。
可知烟台当地的土货经济发展远不仅是直接出口的规模。
由图3右侧图可知,洋货进入在开埠后初期主要依赖烟台港以外的国内各港,进入20世纪,烟台港成为洋货进入的主要港口。
二、结语
在历史上,烟台一直是山东半岛地区的发达地区。
1864年烟台作为山东最早的开放港开埠,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起到了山东对外窗口的作用,贸易虽然波动,但整体持续兴盛并保持一定规模。
特别其出口及土货流出的持续增加反映了烟台及腹地经济的逐渐发展。
其后随着青岛开埠,胶济铁路开通,东北各港的开埠等,烟台作为山东第一贸易港的地位逐渐衰弱,并被青岛赶超。
开埠贸易发展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