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儿推拿穴位初探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本文介绍了小儿推拿的常用上肢部的穴位:各穴位的位置、穴位位置图、操作、主治功效等,点击文中穴位链接可以看到更为详细的讲解。

只有掌握好了穴位的准确位置和小儿按摩知识,才能根据孩子的体质来给孩子推拿,给孩子治病。

家长可以平时经常给孩子做推拿的,要注意下面的方法,及时推拿,增强宝宝的体质,让宝宝身体健康。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手掌及上肢屈面1、脾经【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1)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

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3)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心经【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

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

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3、肝经【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

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1)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 指自上而下直推,称 推 天 柱 。 100—500 次或用汤匙边蘸水自 上向下刮。
2020/8/14
推拿学科
11
❖主治:呕恶,项强,发热,惊风, 咽痛等。
❖临床运用:推、刮天柱骨能降逆止 呕,祛风寒。推板门,揉中脘,推 天柱骨:呕恶。拿风池,掐揉二扇 门合用:外感发热,颈项强痛。
❖主 治 : 外 感 发 热 , 惊 风,头痛,目赤痛。
2020/8/14
推拿学科
7
❖临床运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 脑明目,止头痛。
❖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合用:治 疗外感发热,头痛,推坎宫,清肝 经,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合用: 目赤肿痛。
2020/8/14
推拿学科
8
3 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 骨下凹陷中。
2020/8/14
推拿学科
12
胸腹部穴位
2020/8/14
推拿学科
13
1、胁肋
❖位 置 : 从 腋 下 两 胁至天枢处。
❖操 作 : 以 两 手 掌 从两胁腋下搓摩 至天枢处,称搓 摩胁肋。次数 50—100次。
2020/8/14
推拿学科
14
❖主治: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 积,肝脾肿大。
❖临床运用:搓摩胁肋,性开而降, 能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
用于腹泻,便秘,腹痛疳积等症。
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
合用:治腹泻,消化不良,临床中
一般是从脐向下推叫清脐,从脐向
上推叫补脐。补脐法常用于治疗脾
虚泄泻症。
பைடு நூலகம்2020/8/14
推拿学科
19
4 丹田:
❖位置:小腹部,脐下2—3寸间。 ❖操作:用指揉或用掌揉,称揉丹田,摩

小儿推拿穴位及功能详解

小儿推拿穴位及功能详解

小儿推拿穴位及功能详解
一.小儿推拿穴位介绍
1、百会:为太阳经穴位,位于头顶部,形成一个正三角形,三面离
太阳经线各8寸,两角点为“头池”“正溪”,直角点为“百会”穴位,
有疏肝理气,安神祛邪之功。

2、天柱:为少阳经穴位,位于颈部,横向距两耳后1寸,纵向距头
顶4寸,腹部正中线,为清肝明目之穴位。

3、太阳:为太阳经穴位,位于前臂背部,距手尺骨上方1寸,肱桡
肌外侧缘,有养心清火之功。

4、肩髃:其位置位于肩部外侧,声门处,离腋窝正中线2寸,舒筋
软骨,通络气血之功。

5、内关:其位置位于腋部正中,腋下1寸,相当于手尺骨末端,有
养心安神之功。

6、外关:其位置位于腋部正中,腋下2寸,距耳屏2寸,有健脾养
胃之功。

7、攒竹:为少阳经穴位,位于背部,横向距肩臂1寸,纵向距中脘
4寸,有强筋塑形之功。

8、五枢:其位置位于腰部正中,距骶骨上缘2寸,有活血调经之功。

二.小儿推拿功能详解
1、清热解毒:童子推拿可以调节能量的流动,促进血液循环,促进
新陈代谢,从而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2、童子推拿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的循环流动。

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附每个穴位图

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附每个穴位图

五、百会
•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 【操作】用拇指端按或揉,按30~50次,揉 100~200次,称按百会或揉百会
• 【作用】按揉百会: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治疗惊风、惊痫、烦燥等症,多与清肝经、 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合用;用于遗尿、脱 肛等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 丹田
将小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也为补,称补脾经;由小儿拇指尖直推向指根为清,称清 脾经(只做第一节指)。补脾经和清脾经统称为推脾经。100~500次。 • 【主治】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 • 【功效】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清湿热,止吐泻。 • 【应用】补脾经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形体消瘦等症。 • 清脾经主要用于湿热内蕴、肌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及热结便秘等症。脾为后天之本,小儿脏腑娇 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故一般脾经以补为主。 • 若脾实证需用清法,需清后加补,补法操作次数为清法一半。
气喘、咳嗽、呕逆均有效。
二、乳旁
• 【位置】乳外旁开一横指(0.2寸),左右两 穴。
• 【操作】以两手四指扶患儿两胁,再以两拇 指于穴位处揉30~50次,称揉乳旁。
• 【作用】揉乳旁:宽胸理气,止咳化痰。治 疗胸闷、咳嗽、痰鸣、呕吐等症。
三、乳根
• 【位置】乳头直下0.2寸,第五肋间隙。 • 【操作】以两手四指扶患儿两胁,再以两拇
于腹痛、腹泻。
五、脐
• 【位置】肚脐正中。 • 【操作】用中指指腹揉转,揉中加按,100-300次;或掌摩。 • 【功效】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涩肠固脱。 • 【主治】腹胀、腹痛、食积、吐泻、便秘。 • 【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龟尾、推上七节骨配合应用。

小儿推拿穴位图

小儿推拿穴位图

小儿推拿穴位图拿风池揉肺俞推三关揉大椎手掌面重要穴位1 脾穴:拇指外侧2 胃穴:大鱼际赤白肉际处拇指根到腕横纹头3 大肠穴:食指桡侧4 肝穴:食指掌侧5 心穴:中指掌侧6 肺穴:无名指掌侧7 肾穴:小指掌侧(第一关节缝)也叫夜尿点;指尖为肾顶8 小肠穴:小指尺侧9 板门:大鱼际正中10 内劳宫:与外劳宫相对11 八卦:手心正中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为半径12 掐四缝:1、2、3、4、5指各关节13 四横纹:2、3、4、5掌指交界处14 小横纹:小指根下,掌指横纹稍外侧15 小天心:大鱼际与小鱼际交界处16 运水入土:自小指尖偏尺侧到大指根,呈一弧形曲线17 阴阳穴:小天心两侧,外侧为阳,内侧为阴手背面重要穴位1 外劳宫:手背三四掌骨之间(二分之一处)2 二人上马穴:手背四五掌骨小头之间3 一窝风(或乙窝蜂):手腕横纹正中4 阳池:一窝风上两寸(成人外劳宫穴)5 威灵穴和精宁穴:手背外劳宫两侧(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正中)6 五指节:手指各关节处手臂重要穴位1 天河水:前臂尺桡骨之间,从腕横纹正中到肘横纹正中2 退六腑:前臂内侧,从肘横纹头推到腕横纹头3 上三关:前臂桡侧,从腕横纹头推到肘横纹头胸腹腰背重要穴位1 天突:胸骨上窝正中2 膻中:两乳头连线中点3 中脘:脐上4寸4 天枢:神阙旁开2寸5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6 定喘: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7 肺腧: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8 七节骨:第4腰椎到尾骨端9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10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11 涌泉:足底人字缝重要补充1 补法:(补)-向心推。

2 泻法:(清)离心推(例外:清天河水,向心推也为泻)。

3 清补:(清补)来回推。

当你搞不清楚该补该泻时,就来回推,这就是推拿和针灸的双向调节功能,也叫平补平泻。

4 人体从上向下为泻,从下向上为补;从四肢根部向手脚指尖方向推拿为泻,反之为补。

小儿推拿穴位ppt课件

小儿推拿穴位ppt课件

案例二:腹泻推拿
总结词
腹泻推拿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缓解腹泻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详细描述
小儿腹泻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推拿穴位治疗腹泻具有简单、方便的优点。通过刺激腹部和手 部的穴位,可以缓解腹泻引起的腹痛、腹胀等症状,调节肠道功能,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
案例三:厌食推拿
总结词
厌食推拿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改善厌食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膻中穴
中脘穴
气海穴
关元穴
位于前正中线,平第4肋 间,主治胸闷、咳嗽等
症。
位于脐中上4寸,主治胃 痛、呕吐、腹胀等症。
位于脐中下1.5寸,主治 下腹部疼痛、月经不调
等症。
位于脐中下3寸,主治小 腹疼痛、小便不利等症

腰背部穴位
大椎穴
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 治发热、咳嗽、项强等症。
命门穴
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 治腰痛、月经不调等症。
小儿推拿时应选择适当的穴位和手法,避免过度刺激和损伤 。同时,家长应密切观察小儿的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停止。
禁忌症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的小儿,如严重感染、骨折、皮肤破损等 ,不宜进行推拿治疗。此外,对于不明原因的病症或病情严 重者,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04
小儿推拿穴位实践操作
推拿手法介绍
推法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沿固定穴位,单 方向做直线推动,动作需轻柔、均匀。
肾俞穴
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处,主治腰痛、遗尿、小便不 利等症。
肺俞穴
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处,主治咳嗽、气喘等呼吸系
统疾病。
03
小儿推拿穴位应用
日常保健推拿
80%
健脾和胃

超全的小儿推拿穴位详解

超全的小儿推拿穴位详解

超全的小儿推拿穴位详解小横纹位置:在掌面小指根横纹之下,掌横纹之上的高起部位。

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术者以右手中指揉之,称揉小横纹。

100~500次。

作用:清热散结,宣肺止咳化痰。

主治:一切咳喘证,口舌生疮。

说明:本穴对呼吸系统疾病效果好。

肾顶位置:在小指掌面末端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顶。

100~500次。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水疝等。

肾纹位置:小指掌面末节横纹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纹。

100~500次。

作用:散瘀热,引内热外行。

主治:目赤,热毒内陷,内热外寒,高热手足凉等。

运水入土位置:自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至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小指掌面指尖起,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拇指桡侧缘指尖。

100~300次。

作用: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主治:多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完谷不化、腹泻痢疾、便秘、疳积等。

运土入水位置:自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至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拇指桡侧缘指尖开始,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小指掌面指尖。

100~300次。

作用:清脾胃之湿热,补肾水之不足。

主治:多用于新证、实证,如湿热内蕴所致的少腹胀满、泄泻、痢疾、小便赤涩等。

总筋位置:在掌面腕横纹的中点。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手,使其掌心向上,右手中指揉之,称揉总筋;或用拇指掐之或掐揉之,称掐总筋或掐揉总筋。

揉100~300次,掐3~5次。

作用:泻热散结,通调周身气机。

主治:心经有热,惊风,夜啼,潮热,口舌生疮,实火牙痛及一切实热证。

说明:本穴为治疗口疮主穴之一,尤其对舌尖及舌面口疮糜烂疗效好。

天河水位置:在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总筋)至肘横纹中点(曲泽)成一直线。

操作:1.清天河水:术者左手托住小儿前臂及手腕,使其掌心向上,右手拇指或食、中指并拢,用指面向心方向推之,即自总筋穴推至曲泽穴,称清天河水(所有穴向心推为补,唯独天河水向心推为清)。

【高清真人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

【高清真人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

【高清真人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手部腧穴总图一、脾经(脾土)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

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

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三、心经(心火)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

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

老中医总结小儿推拿基本穴位,值得收藏

老中医总结小儿推拿基本穴位,值得收藏

老中医总结小儿推拿基本穴位,值得收藏上肢手部穴位一、脾穴操作部位: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跟。

补脾:从指尖推向指跟。

清脾:从指跟到指尖。

清补脾,从指尖到指跟,从指跟到指尖,来回推。

主治:补脾:健脾益气壮气血。

不思饮食,面黄肌瘦,四肢不温,大便溏稀,睡喜俯卧,露睛,唇淡,眼睑浮肿。

清脾:利湿泄热除燥。

便干,湿热泻痢,食积腹胀,热痰咳。

主治脾火,脾燥。

脾的特点: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主四肢肌肉,主升,脾与胃相表里,脾喜燥而恶湿,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脾虚肝旺,因为木克土,肝主风主惊主动,脾虚就会慢惊,脾虚湿盛了,眼睑就会肿。

脾虚就不能正常供摄血液,小儿就会出现出血点。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驻痰之气,所以清脾可以治疗痰热咳嗽。

注意:补脾:必须配补肾。

二、胃穴操作部位:自腕横纹至拇指根部,外侧赤白肉际处。

胃气只能降,只清不补。

清胃主治:呕吐,食积,腹胀,口气臭秽,消谷善饥(吃完又吃,消化太快)。

三、板门穴操作部位:拇指根下平肉处,内有筋头。

主治:呕逆,霍乱呕泄(上吐下泻,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急性肠胃炎)跟清胃同时用。

四、肝穴操作部位:食指掌面,从指跟到指尖是清肝也叫平肝,从指尖到指跟是补肝,但是肝常有余,肝是不能补的。

主治:一切外感,发热,急慢惊风,泄泻。

肝藏血,主疏血调理。

注意:平肝必须先健脾。

五、心穴操作部位:中指掌面,指尖到指跟。

临床极少用,如果清心火则用天河水代替。

舌为心之苗,不管是实火还是虚火,都会出现口舌生疮。

主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贫血,小便短赤,泄泻等一切热证。

清心火,利小便,所以可以治疗泄泻。

六、肺穴操作部位:无名指掌面,从指尖推向指跟为补肺,但是补肺一般不用,如果要补肺的话,用补脾代替,培土生金。

从指跟到指尖为清肺。

主治:清肺:宣肺泄热,解表。

一切外感症,咳嗽痰多,便秘,小便不利。

补肺:益气。

固表的作用,易外感,出汗过多,远年咳嗽,气弱,用补脾代替补肺,虚则补其母。

七、肾穴操作部位:小指掌面,从指尖到指跟为补肾,清肾没有这个说法。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文
操作
用两拇指桡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用中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 揉运为补,向耳方向揉运为泻,30-50次。
百会
位置
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 连线的交叉处。
功效
具有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的作用。
操作
用指端按或揉,称按百会 或揉百会,100-200次。
风池
位置
位于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
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手法轻柔
01
小儿肌肤娇嫩,推拿时手法要轻柔、平稳、着实,以小儿舒适
为度。
穴位准确
02
熟悉并掌握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功效,确保推拿时穴位准确,以
达到预期效果。
观察反应
03
在推拿过程中密切观察小儿的反应,如出现哭闹、不适等情况,
应立即停止推拿并查明原因。
禁忌症及适用范围限制
禁忌症
皮肤破损、症、肿瘤及患有结核病的小儿禁止推拿;有严重心脏病、肝病的 小儿慎用推拿。
揉,亦称揉脐。
上下肢穴位
脾经
位于拇指末节罗纹面。旋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 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肝经
位于食指末节罗纹面。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 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心经
位于中指末节罗纹面。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 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
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天枢
位置
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
天枢穴有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的作用。
主治

小儿穴位归纳总结

小儿穴位归纳总结

小儿穴位归纳总结小儿穴位对于儿童的健康和治疗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小儿穴位是经络和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通过按摩和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整儿童的体内功能,促进健康发育。

本文将对小儿常用的穴位进行归纳总结。

一、足三里(ST36)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距胫骨前缘3寸。

这是一处经络运行畅通的穴位,被誉为“百会之会”。

按摩足三里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食欲和消化,还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对于儿童常见的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足三里是一个有效的穴位。

二、迎香(LI4)迎香穴位于手掌背侧第一、二掌骨之间的间隙处。

按摩迎香穴可以调节气血流通,增强免疫力,改善体质。

对于儿童常见的感冒、发烧、咳嗽等症状,迎香穴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但需要注意,迎香穴在孕妇中具有促进宫缩的作用,在儿童中轻柔按摩即可,不宜用力刺激。

三、曲池(LI11)曲池位于手臂外侧,当肘部弯曲时,尺侧尺骨下端后缘的凹陷处。

曲池穴具有清热解毒、通利经络的作用。

对于儿童出现的皮肤病、耳鼻喉感染等疾病,曲池穴的按摩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

四、百会(GV20)百会穴位于头部的中央部位,最高点的凹陷处。

百会穴是一处重要的穴位,具有平衡五脏、调整气血的作用。

对于儿童的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问题等,按摩百会穴具有较好的效果。

五、列缺(TE6)列缺穴位于手臂背侧,尺侧尺骨前缘直线下5寸,当手臂伸直时凹陷处。

按摩列缺穴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增强体质,对于儿童常见的肺热咳嗽、气血不足等问题有辅助疗效。

六、膈俞(BL17)膈俞位于背部正中线第七胸椎棘突下的隆起处。

膈俞穴是调节呼吸系统的重要穴位,可以舒张肺部,增强肺功能。

对于儿童的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等问题,膈俞穴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通过以上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到小儿常用的穴位及其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穴位按摩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且在操作过程中要轻柔、细致,避免过度刺激。

希望本文能对关注小儿穴位的读者提供一些帮助。

小儿特定穴常用穴位

小儿特定穴常用穴位

【小肠】 • 位置:小指尺侧边缘,自指端到指根成一直线。 • 操作: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小肠; 反之为补小肠。清小肠和补小肠统称为推小肠。 • 次数:100~300次。 • 主治:小便赤涩、尿闭、遗尿等。 • 临床应用:①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 可与清天河水穴合用;②补小肠可用于遗尿、多 尿,与揉丹田、揉肾俞等穴合用。
• 【六腑】 • 位置:前臂尺侧,阴池至少海成一直线。 •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部,称推(退)六 腑,或退下六腑。 • 次数:100~300次。 • 主治:高热、烦渴、惊风、咽痛、木舌、腮腺炎和大便秘 结等。 • 临床应用:退六腑性寒凉,可用于一切实热病证。可与清 肺经、清心经、清肝经、推脊等穴合用。 • 本法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之法,可单用,亦可合用。若患 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可 单用退六腑。而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 其正气。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退则可以退六腑与推三 关之比为3:1;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与退六腑之比 为3:1。
胸 腹 部 穴 位
• 胁肋 • 【位置】从腋下两胁至两髂前上棘。 • 【操作】用两手掌从两胁下搓摩至髂前上棘处, 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次数】50~ 100次。 • 【主治】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积等症。 • 【临床应用】搓摩胁肋,能顺气化痰、除胸闷、 消积滞,对小儿因食积、痰壅气逆所至的胸闷、 腹胀、气喘等有效。
• 【板门】 • 位置:掌测大鱼际平面。 • 操作:①指揉,称揉板门;②用推法自指根推向 腕横纹,或从板门穴推向横纹处,称推板门。 • 次数:100~300次。 •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暧 气等。 • 临床应用:①揉板门能健脾和胃,可与补脾经、 揉中脘、揉脾俞等穴合用;②板门穴推向腕横纹 能止泻,腕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小儿穴位图

小儿穴位图

小儿穴位图
实在不太懂得如何照顾孩子,每每对骋骋照顾不周,又加上骋睡觉不安稳,动不动晚上着凉,唉,闷啊...导致骋老是动不动咳嗽,总不能老吃药吧,开始研究国粹精华推拿,可惜还是不得入门,好像没有什么好的效果,而且还不知道是不是得了反效了.唉.
X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定位
摘自《幼科推拿三字经派求真》赵鉴秋
穴位
定位
脾穴(脾经)
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肝穴(肝经)
食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心穴(心经)
中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肺穴(肺经)
无名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肾穴(肾经)
小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胃穴(胃经)
自腕横纹至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
大肠穴(大肠)
食指桡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小肠穴(小肠)
小指尺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利小便穴
自腕部沿手掌尺侧缘推向小指尖称为利小便穴
八卦穴
手掌面,掌心的周边。

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画一圆圈,八卦即在此圆圈上,分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对小天心者为坎,对中指者为离
运水入土穴
手掌面,自小指尖偏尺侧至大指根,沿手掌边呈一弧形曲线
运土入水穴
手掌面,自拇指桡侧端至小指根,沿手掌边呈一弧形曲线
板门穴
拇指下,掌面大鱼际肌之中点,以指点之有大如豆粒的筋头,重按有酸麻感,为扳门的部位
小天心
掌根,小大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3—
万方数据
2009年第1期 惯上将不属于经穴和奇穴的小儿推拿部位称之为 /J',JL推拿特定穴。对于4,JL推拿特定穴的形成,目
表1明清以前小儿推拿穴位名称、出处 甲.位:个 名称 项、头、心、腹、脊 山处 《五十二病方》 年代数量 秦汉以前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宋 晋 宋 东汉
前研究还比较少.袁洪仁认为与古代相术有关.他 认为(4,JL按摩经》中的“面部五位歌”、“面部五位 图”、“命门部位歌”是相面术的内容.d,JL“i关”络
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小儿推拿所特有的穴位,这些 穴位不同于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也不同于《针灸 学》中的特定穴,dxJL推拿特定穴一般呈点、线或面
现代文献对4,JL推拿穴位的数量,各书论述不
・荩金项目:山东lI|医药大学资助课题,课题编号:DXKT0675
分布,以双肘、膝以下为多。目前,d,JL推拿临床习
中医小儿推拿疗法,古名“d,JL按摩”,是传统 中医推拿疗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小儿推拿是以手 法对d,JL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凭借医者双 手在体表进行操作的治疗方法,操作的部位主要是 在腧穴上。通过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机 体免疫力,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d,JL推拿疗法因
简、便、效、廉的特点,在中医临床广泛应用。
一15~
万方数据
3.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数量
穴位”),初步统计共有121个。占整个明清时期d,JL 推拿穴位的50.63%。其中,出自《五十二病方》的有 2-i",《素问)22个,《灵枢》35个,《肘后备急方》9个, 《针灸甲乙经》17个,《T.金要方》6个,《干金翼方》、 《银海精微》各3个,《伤寒论》、《本草经集注》、《幼幼 新书》、《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各2个,《中藏经》、 《华佗神方》、《脉经》、《诸病源候论》、《孙真人海上 方》、《太平圣惠方》、《苏沈良方》、《针灸资生经》、 《鸡峰普济方》、《针灸神书》、《女科百问》、《儒门事 亲》、《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经节要》、《卫生宝 鉴》、《瑞竹堂经验方》、《活幼口议》各1个。 另一部分是出现于明清时期的新增穴位,据初 步统计出现于明清时期的新增穴位共有118个,占 整个明清时期d,JL推拿穴位的49.37%。其中,出自 《针灸大成》的穴位最多,为39个,出自《补要袖珍小 儿方论》的有17个,(4,JL推拿广意》18个,QI"JL推 拿秘旨》9个,《推拿妙诀》8个,(d,JL推拿直录》6个, 《幼科推拿秘书》4个,《保赤推拿法》3个,《万育仙 书》、《医学纲目》、《医经小学》、《玉机微义》、《普济 方》、《扶寿精方》、《医方集宜》、《孙文垣医案》、《古 今医鉴》、《推拿仙术》、《慎柔五书》、《幼科铁镜》、 《医宗金鉴》、《验方新编》各1个。 明清时期穴位分布、归经情况,见表2。
-—14—・
万方数据
中医文献杂志
讨论
1.明清以前小儿推拿穴位分析 /bJL推拿的穴位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 程.最初记载小儿推拿的《五十二病方》中。没有具
说.小儿推拿的取穴,越来越趋向于身体的暴露部 分或比较容易操作的部位.而朐腹部和腰背部的穴
位,均排在最后.由此可见。tl,JL推拿穴位逐渐集中 在上下肢和头部,更加有利于操作。 3.穴位存在的几个问题 小儿推拿的穴位,存在着两个容易产生混淆的 问题,一个是名称问题,一个是定位问题。II',JL推
了解不深的话,单从字面上是很难分清到底是哪个
穴位的。例如,同是阳池穴,指的是十四经穴的阳 池穴还是腕上阴阳的阳池穴,就需要结合上下文仔
以膏摩为主,摩法的操作面积较大,因而面状穴较
多.其他手法,如掐法、推法等应用较少,因此,点状 穴、线状穴较少。 2.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穴位分析
细分析研究。另外,小儿推拿还存在着“同穴异位”
一。俞大方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推拿学》中。 介绍4,JL穴位82个,其中特定穴45个;曹仁发主编 的《中医推拿学》记载穴位65个;张素芳主编的《中 国d,JL推拿学》记载穴位94个;金义成主编的(d、JL 推拿》论述穴位最多,达到160个。通过检索中国中 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中医药学主题词 表》,其中“穴位主题词范畴表”中,只录入了十四经 穴及奇穴,而d,JL推拿特定穴未见记载。国家中医 管理局1989年组织全国有关专家,经过反复推敲论 证,对人体十四经361个腧穴及部分经外奇穴的定 位进行了审定,制定出标准化方案,并于1991年起 在全国范闱内实施。经检索,现代文献中记载的小 儿推拿穴位共179个。目前,小儿推拿特定穴还没
脉诊法、“手面图”诊法是相手术的内容等忙1。关于
囟、顶、心下、脐、背、掌《素问》 风池 胸骨上 背胁 脚中趾底 身 手足心 《灵柩》 《太平圣惠方》 《肘后备急方》 《圣济总录》 《华氏中藏经》
特定穴的形成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2.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命名
d,JL推拿特定穴的名称有一定的含义。命名也 有一定的依据。正如《干金翼方》指出的:“凡诸孑L 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J/J、儿推拿特定穴的命名 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根据脏腑名称命名,如脾 经、肺经、肝经、心经、胆经等穴位。是结合脏腑名称
推拿。又如承浆、年寿、鼻准等穴位,在位约有24"/个,其 中,经穴奇穴75个,特定穴172个,出现于明清以前 的穴位129个,出现于明清时期的穴位118个。穴
位的分布以上肢部最多,有38个穴位具有“同穴异
名”现象,有20个穴位有“同穴异位”现象,4个穴位 具有“同名异穴”现象。通过研究发现,小儿推拿的 穴位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来源于十四经穴及奇 穴;二是由作为诊断或煅、灸、贴等临床治疗的部位
范化研究并制定统一的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杨甲三.钟灸腧穴学fMl,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t,3.

袁洪仁.论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形成和配伍施术[J】.按摩与导
引.20(12。18(6):16.

孙思邈.千金翼方f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82. (收稿日期:2008—04—09)
体的治疗部位,无穴名记载.以病所为施术的部
位。之后,随着腧穴的出现和发展,到隋唐时期。小 儿推拿的治疗逐渐出现比较明确的定位,治小儿夜
拿穴位存在着很多同一穴位名称不同,即“同穴异 名”现象。同时,还存在着“同名异穴”现象.即穴位 的名称相同,穴位的位置、主治作用不同.这种现象 更容易给IbJL推拿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带来诸
现象,一个穴位有多种不同的定位.有的穴位定位
竟然有6种之多。这些现象可以说是目前/J',JL推拿
临床在穴位的应用方面比较混乱的主要原冈之一。
发展到明清时期,sbJL推拿的穴位迅速增加, 经统计,明清时期用于,'bJL推拿的穴位约239个,其 中,属于十四经穴及奇穴的有75个,其余164个均 为IbJL推拿的特定穴。这一时期/J"JL推拿的发展. 也是循序渐进的,在《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方论》 中,有的穴位是用于煅、灸、贴或诊断,而未用于推 拿,如脐上下、龟尾骨、印堂、风关、气关、命关等,到 {:按摩经》时,始将风关、气关、命关用于治疗。在 <小儿推拿广意》中才记录了脐上下用于小儿推 拿。龟尾骨、印堂在《推拿妙诀》中被记录用于小儿
多不便,如果对穴位的功能以及对sI,JL推拿的治疗
啼“摩儿头及脊”,“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 及手足,甚避风寒”等,已有穴位记载。明清之前, 文献中记载的小儿推拿穴位不多,共检索到17个。 分布以头颈部、胸腹部为多,上肢部、下肢部最少。 穴位以面积较大的面状穴如腹、背等为主,点状穴、
线状穴较少,这主要是因为明清之前IJ,JL推拿主要
来命名;根据所在部位命名,如乳根、手背、脊柱、五 指节、四横纹等穴位,是根据穴位所在的解剖位置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隋
2.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穴位 明清时期用于/bJL推拿的穴位,经考证有一部 分是沿用产生于明清以前的穴位(以下简称“沿用
命名;根据阴阳五行命名,如i阴、i阳、阴池、阳 池、脾土、肺金、心火、肾水等穴,是根据阴阳五行命 名;参照动物命名,如虎口、老龙、百虫窝、螺蛳骨、 黄蜂、走马等穴,是根据穴位所在部位的形象特点, 参照相关动物来命名。以比喻穴位的位置;借助自 然景物或建筑物命名,如二扇门、板门、天庭、山根、 泪堂、一窝风、靠山、水底、天门等穴,是根据穴位部 位的特点,结合自然景物、建筑物来命名;根据穴位 的治疗作用来命名,如精宁、左端正、右端正、天河 水等穴,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来命名的。了解小 儿推拿特定穴的命名特点,既有利于理解,也便于 记忆。
1.小儿推拿穴位分类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大致有以下两种分类 方法。一是按形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十四经穴、 经外奇穴、阿是穴;另一类是d,JL推拿特定穴。二 是按穴位分布的部位,分为五大类:头颈部穴位、胸 腹部穴位、腰背部穴位、上肢部穴位、下肢部穴位。
2.4,JL推拿穴位数量
1.4,JL推拿特定穴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小儿推拿特定穴尚没有明确的概 念,大多数学者认为dxJL推拿特定穴是该疗法在长
中医文献杂志
中医小儿推拿穴位初探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 于娟
摘要:通过对现存推拿文献中有关小儿推拿穴住资料的整理研究,总结出小儿推拿穴位来源主要有三部分: ①来源于十四经穴及奇穴;②由作为诊断或煅、灸、贴等临床治疗的部位或穴位发展而来:③是在小儿推拿实践 中,逐渐产生的小儿推拿特有的特定穴。小儿推拿穴位存在着“同穴异名”、“同穴异位”、“同名异穴”等现象。 关键词:小儿推拿 穴位初探
或穴位发展而来;三是在小儿推拿实践中,逐渐产
生的4,JL推拿特有的穴位,即特定穴。小儿推拿在 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众多穴位,但目前对于 4,JL推拿穴位系统性研究的文献较少,针对这个问 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文献研究。对小儿推拿的理论和
临床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对tbJL推拿穴位进行规
秘旨》中.还只作为诊断的部位,未用于推拿治疗, 在之后的小儿推拿专著中才陆续用于推拿。 明清时期新增穴位借助于十四经穴及奇穴的 比例逐渐减少,属于十四经穴及奇穴的仅有7个,占 5.93%,而特定穴的比例迅速增长,无归经的特定穴 111个,占94.07%。由此可见,4,JL推拿特定穴主 要出现于明清时期。穴位的分布部位、新增穴位与 沿用穴位均以上肢部最多,其总数占总穴的 51.04%;头颈部第二,占16.32%;下肢部第三,占 11.72%;胸腹部第四,占7.11%;腰背部最少,为 5.02%。总之,发展到明清时期,随着特定穴的不断 出现,小儿推拿穴位在身体各部的分布,产生很大 的差距。分布于上肢部、头颈部、下肢部的穴位共 79.08%,胸腹、腰背部的穴位仅占12.13%。也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