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主体性教育-论文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教书育人新解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教书育人新解[摘要]教书与育人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和价值,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讨论教书与育人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这是当代教育的新的价值取向。
文章从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来探讨教书与育人,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认为在科学发展的时代要重视人本教育。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书育人人本教育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与天地之间的各种生命相比,人是最有价值的。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人为本已成为我们的时代精神,突出人的主体性已经是中西方人们的共识,而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这些特点决定了新时期教书和育人的关系,也对教书与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问题的缘起“教书育人”,简言之,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本质属性贯穿于一切教育之中。
学校教育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肩负着教书与育人的职责,教师充当教育者的角色,教书与育人是教师神圣的使命和职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当下最大的弊端仍然在于以教书为中心,把育人放在从属和被动的地位。
有的教师把教书和育人截然分开、对立起来,认为自己只管教学,不管育人,或者把教书和育人混淆起来,认为在教书的过程中就完成了育人的任务。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我国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育也要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我们教育的哲学范畴,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无疑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教育上的具体表现,就是如何认识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的本质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而这也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
一个“以人为本”时代的到来,呼唤着教育对人的回归。
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
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论文篇一: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可以说,这就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
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没有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
范文科学发展观心得——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教育发展
范文科学发展观心得——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教育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农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将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针和理论依据。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将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农村教育是农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村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
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强调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
我们要坚持面向全体人民的教育方向,注重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发展机会,推动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
其次,科学发展观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倡协调发展的理念。
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充分整合和统筹利用。
科学发展观强调资源的协调配置和整体效益,要求统筹农村教育资源的分配,坚决克服教育资源的城乡差异。
我们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农村教育的发展要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注重教育成果的衡量。
我们要推进农村教育的内涵发展,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加强农村教育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
同时,农村教育的评价体系也应更加科学、合理,注重能力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使教育真正发挥出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创新,促进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同样对于农村教育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积极探索农村教育的创新模式,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地进行教育,加强农村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中的应用水平。
总之,科学发展观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和理论依据。
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农村教育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贡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教育工作者的实践心得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教育工作者的实践心得近年来,科学发展观逐渐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和各行各业,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更加显著。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实践工作的理论指南,我们需要将科学发展观融入到教育实践中,发挥其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是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现代化理念,它提倡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教育的核心任务。
二、将科学发展观融入教育实践中的体现1、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这也是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思想灵魂之一。
在学生的身心发展方面,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身心健康,发挥学生的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打造健康的发展基础。
2、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全面素质教育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途径之一,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注重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素质。
学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可以更好地获得广泛的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
3、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科学发展观的应用之一,体现在拓宽教育资源渠道、推广教育补偿机制、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等多方面。
教育公平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4、坚持德育为先科学发展观中强调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等理念,也体现在教育德育方面。
我们需要从学生的根本问题出发,从小培养学生爱国、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热爱生命等优良品质,进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走向。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随着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不均。
这时,我们需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进行合理的教育资源分配,促进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建立统一的教育政策,让教育机会得到公平分配。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课程论文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课程论文从初中就开始听到“科学发展观”,但那时候并不了解它的内涵。
到了高中后,通过政治课上的学习,慢慢对科学发展观有了一定的了解。
到了大学,还是在学科学发展观,不禁想问,怎么学来学去都一样?但是渐渐的,我发现原来这五个字中包含的东西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学习完、消化完的。
今天,我将在这里结合所学的和搜索到的资料谈谈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它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有: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
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4.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科学教育全面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科学教育全面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主题,也是进一步推进科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
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知识的普及,离不开科学教育的着力实施。
长期以来我国科学教育一直沿袭分科设课的传统,随着世界教育思想的演进和科学教育的发展,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同时,开始了科学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验。
近年来出台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站在科学的、发展的历史高度,为全国范围内推进科学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指明了发展方向。
因此,从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层面上,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科学发展观对科学教育发展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推动科学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义,积极推动科学教育发展要发展科学教育,首先要坚持发展。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强调为发展,这是总结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基本路线和重要战略思想。
因此,推动科学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一第一要义,毫不动摇地推进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发展。
1.纵观世界各国的历史,科学教育无一例外都是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20世纪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十分注重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创新与研究。
以目前在这方面较为领先的美国为例,其现代科学教育的改革始于50年代末,到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又提出了著名的“2061计划”,指明了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在经过近40年的不懈研究和实践之后,美国全国科学院于1996年公布《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形成较完整的科学教育理论体系。
近年来“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教育”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和认同,包括英国、法国、瑞典、墨西哥、西班牙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全面学习和借鉴这一理论和经验,研究制定本国的科学教育纲要和课程。
“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教育”正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线。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主体性教育理念的研究
19 9 0年 代 以 来 , 方 学 术 界 给 予 学 习 理 论 研 究 高 西 度 的关 注 显 然 和 知 识 经 济 对 于 创 新 人 才 的 培 养 要 求 密 切 相 关 , 们 的 目光 从 工 厂 工 人 角 度 转 向 研 究 者 、 人 大
摘要 : 现代教 育理念中本身包含有主体性的维度 , 然而在 目前的研 究中却 出现 了偏颇 : 么直接缺失 要 了主 体性 维度 ; 么将 主体 的理 想性 内涵和 现 实性 内涵割 裂 开来 , 而使得 在教 育 活动 中主体 性教 育 要 从
理念 只 能漂 浮在 理 想层 面 , 法与现 实相 关联 。将 主体 性 教 育理 念 置 于科 学发 展 观 的视 域 下 可 以有 无 效地 解 决这 一 问题 。在科 学发展 观视 域 下 由于 实现 了主 体 的理 想 性 维度 和现 实维 度 的 勾连 , 么对 那 教 育 的绝对规 定就是 主体 解放 以及 达到 更 高解放 的工作 。
目前 关 于 主 体 性 教 育 理 念 的 研 究 主 要 涉 及 以 下 四 个 方面 , 即关 于 现 代 教 育 理 念 的 研 究 ; 于 科 学 发 展 观 关
对 教 育 理 念 发 展 的 研 究 ; 于 大 学 生Βιβλιοθήκη 信 仰 研 究 ; 于 个 关 关
人 自 由的 研 究 。
标 。② 忽 视 主体 内 固有 的逻 辑 反 思 能 力 , 为 对 威 廉 ・ 作
冯 特 的 内省 法 内在 主观 性 的 回应 , 为 主 义 者 强 调 必 须 行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教育
校规划和建设上要考虑未来 发展需要。 实现人的可持续 发展是终 身 教育 的客观 要求 , 的发展贯穿人 的生命始终 , 人 学校教育的结束 不 是人生教育的终点 , 而是终身教育 的一部分。 社会的发展 、 知识的更 1 科 学 发展 观 对 教 育发 展 的指 导 意 义 新 , 求人要终身学 习才能跟上时代 的步伐。人在学校 教育 阶段所 要 发展是科学发展 观的第一要义 , 与教育培养人具有 内在的统一 获得的知识与未来广阔社会相 比有如 沧海一粟 , 不可能使人一劳永 性。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 的重要组成部分和 重要标志之一。教育 逸、 终身受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 , 学校教育只是为人 的进~步 发展奠 作为上层建筑 , 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教育担负着建设人力资源 定 良好的基础 , 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 , 因此 , 教育必须促进人的 强国的重任 , 而教 育从 一定 意义上说是在 为未来培养人 , 教育在 现 可持续发展 , 为以后的工作和学 习提供 必要的基础。 代 化事业 中具有基础性、 先导性和 全局性 的作用 , 教育不仅要适应 2 坚 持 以人 为 本 。 现 教 育 的 全 面 发 展 、 调 发 展 和 可 持 续 发 实 协 经 济社会的发展 , 更要适度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面 , 因此 , 发展对 展 必 须 注意 以 下 几 个 问题 。 于教育 而言 , 是教育 的优 先发展 , 必须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 的战 略地 第一 : 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作为培养人 的社会活动 , 教 位。 教育的优 先发展 , 不仅仅是数量上 的扩张 , 更要注重以质量 为核 育的终极 目的是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 没有人才的培养就 心 的内涵发展 。 发展是教育 的永恒主题 ,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 , 从 谈 不上社 会的发展 , 教育 的发展就成 为一句空话 , 教育一旦偏离 了 根本上说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 , 促进人 的社会化 , 通过人才培 养 , 最 人才培养这一中心, 失去 了发展的根基 , 就 也失去 了存在的意义。 在 终促进社会 的发展。 市场经济 大潮 的冲击下, 为了追 求经济利 益 , 国的教育存在偏离 我 以人为本 的核心内容是尊重人 ,是对人的 目的地位 的肯定 , 科 人才培养这一 中心的倾 向。 有悖教育的宗 旨, 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因 学 发展 观把 人 作 为 目的 , 分 肯定 了人 的 目的地 位 。 而 要 维 护 人 的 充 此, 教育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 才培养为中心。 目的地位 , 必须 关注人的发展愿望和 多样性 的需求 , 必须体现 人文 第二 : 着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教育的发展 不仅仅是学校 关怀 , 关注人的价值、 权益和 自由: 为本是对人 的主体地位 的尊 以人 数量 和受教育人 口数量等指标的增 长 , 更是 以人才培养质量 为核心 重。教育 的对象是人 , 教育的 目的是培养人 , 教育要培养人 , 就必须 的教育质量 的提高。 教育的发展 , 要实现质量和效益相统一 , 充分挖 以人为本 , 以人 的培养为本, 而不是以赚钱 为本 。坚持 以人为本 , 就 掘潜力, 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 的产 出。 要更好 的了解人、 尊重人, 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 尊重人的主体 第三 : 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能仅仅停留 地位 , 发人 的首创精神 , 激 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 、 协调 发展 在理论层面 , 或仅仅停 留在纸面上 , 甚至只 留在墙上的宣传栏 中, 而 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 也是教育发展和人 才培养 是要真正落到实处 , 在教育 实践中贯彻执 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 的应有之义。 国家发展 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关注教育事业 , 加强理论研究 , 进教 推 全面发展 , 就是要 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 , 全面推进经 济、 政治 、 文 育 实践 。 化建设 ,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这就要 求教育也要实现全 参考文献 : 面的发展 , 既要实现 中等教育和 高等教育 的发展也要 实现幼儿教育 …彭树人: “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理论学刊) 0 4 , 载《 2 0 年第 7 期. 和初等教育的发展 : 既要实现普通教育的发展 也要实现职 业教育和 [刘 强 :以人为本 : 2 1 “ 生产 力发展的起 始点和 归宿 点”载 《 , 学术 探索) 特殊教育的发展 : 既要实现学校教育的发展也要实现社会教育和家 2 0 0 4年第 4期 . 庭教育 的发展 :既要实现公办教 育的发展也 要实现 民办教 育的发 I 3 】 郭健 国 际职业教育的 新观念与 新举 措 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0 2 . 20, 【 张兴国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主体地位 ”载《 4 】 “ , 北京大学学报)0 3 20 第 展。 而在人 才培养方面 , 同样 要达 到全面展的基本要 求。 的十七大 党 0期 . 报告 明确 指 出 , 培 养德 智体 美全 面 发 展 的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者 和 接 班 2 要
科学发展观与教师的主体作用
的作用 。身教胜于言教 , 良好 的道德行 为可 以更好 地影响 、 迪 启 和感化学生 的心灵。 同时应 当意识 到 , 在现代信息化 时代 , 统 传 的价值观 已发生 变化 。过去 的谦 虚忍让 、 吃苦耐劳 、 认真严谨 等 美德 , 已经不全被认可 , 取而代之 的是 自信 、 效率 、 公平和个性化
再适应需要 。现代教 师应将 自己作 为学 习的参与者 , 参与到学生 的学 习中去 , 成为学生 的“ 习伙 伴” 和学 生一起交往 、 学 , 思考 、 理 解、 释疑 和积累知识 , 并彼此交 流情感 、 体验与观念 , 富教学 内 丰 容, 求得新的发现 , 现互相促进 、 实 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教学 过程 中交流 、 沟通 、 参与 、 相互构建 , 这种教 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活 动过程 , 更是 一种人 与人之间平等 的精 神交流 。师生 相互 交流 、 沟通 、 发 、 启 补充 的过程 , 是师生积极互动 、 同发展 的过程 。 也 共 良好 的 教 学 方 式 必 须 是 服 务 于 学 习 方 式 并 促 进 学 生 学 习 的 。在 教学过程 中 , 教师要 努力改变教学 的方式方法 , 并通过多 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 习活动 ,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 引 导下主动地 、 富有 个性 的发展过程 。教师 要创 设引导学生主动参 与学习的教学环境 , 激发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 、 主动性和创造性 , 培 养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 每个学 生的智力 和非智 力因素都能得到 使 充分发挥 与展示 。另外 , 师还要引导学生 通过探究性学 习 、 教 参 与性学习 、 体验性学 习和实践性学 习 , 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 从 而促进学生知识 、 情感 、 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 使教学方式体 现科 学 发 展 观 。 4 教研教改与科学发展观 教 师 的 发展 方 向 是 向 研究 型 发 展 。 在 教 学 改 革 中 , 师 应 充 教 分地发挥 主体作 用 , 教学研究活动也应发挥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 教学 活动和教研 活动是彼此分 离的 ,按 照教学大纲规定 的内容 “ 和 教 学 计 划 规 定 的进 度 , 教 科 书 为 准 , 合 参 考 资料 、 卷 和标 以 结 试 准 答 案 去 教 ” 了教 师 的 主 要 任 务 , 师 成 了各 项 规 定 的机 械 执 成 教 行 者 。导 致 新 的教 学 研 究 成 果 不 能 及 时 向教 学 行 为转 化 , 能 服 不 务 于教 学 。 另 外 , 师 的 教 学 缺 少 理 论 的 指 导 , 学 缺 乏 创 新 意 教 教 识, 从而就会走 上 旧经验重 复 、 方法照搬 的老路 。这种教学 与 老
2024年范文教师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教育同仁、亲爱的学生和家长们:在这个科技越来越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的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
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模式,拥抱科学技术,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育方式,用我们的智慧和创新为学生的未来描绘美好的蓝图。
我们需要明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调科学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当代人的主体地位。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必须积极贯彻落实这一理念,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好时代变革,掌握新技术,灵活应用新技术改进教学模式。
近年来,、大数据、移动终端等新技术开始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
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勇于挑战自我,将新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让学生在更加自主、互动、开放的环境下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例如,网络课堂、MOOC、移动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轻松在线学习。
此外,教师要持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学科水平,推动教育进步。
教育领域的变革日新月异,教师不能停留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上,必须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拥抱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科水平。
教师要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要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互动讨论、项目制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在未来,教师的任务是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发展机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这个任务中,教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必须始终抱有激情和使命感,持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设计更加优秀的课程和教学方案,为学生打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主体性教育
第12卷第2期2014年4月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2):85-90A pr i l2014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主体性教育张海明(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0)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主体性教育开始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热点。
然而,已有的主体性教育研究存在对“主体性”理解的片面化和绝对化倾向。
科学发展观从更为宏观和系统的视角理解与建构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考量主体性教育,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发展愿景中,让人们重新审视主体性教育,发现主体性教育的科学发展因子,明晰主体性教育的“发展”主题,丰富主体性教育的“以人为本”理念,拓展主体性教育的“和谐”内蕴,为深化主体性教育研究提供新的契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主体性教育;以人为本中图分类号:C,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805(2014)02—0085-06收稿日期:2013—1枷3作者简介:张海明(1976一),男,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主体性教育开始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热点。
研究者围绕“教育主客体关系”“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主体性教育的目标及其实施”【l I等问题开展探讨。
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主要从哲学中寻找依据,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的关系研究,试图从方法论上统一不同认识,把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培养作为落脚点和归宿。
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是主体性研究的延伸,把精神交往看作主体间交往的核心。
另外,很多研究者还提出“宽容”闭‘‘创造”“合作”p,等主体教育的目标,确立了整合式课程实施等主体教育实施路径。
然而,已有研究强调人的本体价值,却忽视了人的教育对社会的工具性价值州,从而忽视社会环境对人的本体价值实现的反哺。
因此,需要在一个更加宏观、系统的视角考量主体性教育。
十六届三中全会中以来,科学发展观逐步走向成熟,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发挥了指导和引领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实践论文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实践论文以上的一些关于科学发展观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的思考必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升化和发展。
作为一名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也将会在不断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中和我的学生们一同成长、进步。
教育先行。
教育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就“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教育有如下定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我们可以进一步的问:促进人的什么样的发展,怎样促进人的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评价标准,即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育?长期以来,在旧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刻度,那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
围绕这一指标,教育的功能被弱化,单一化,简单化。
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下培养的接班人,是不能够达到知识经济时代下激烈竞争的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的;是不能够达到自身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怎样才能有效打破这一教育短视?那就是要在根本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学校教育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学校教育的立足点。
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前提、以学生为动力、以学生为目的。
学校教育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应体现在以下方面: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学生既是学校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也是自我生活的主体。
要让学生学会对自我的管理,包括对时间的管理和对行为结果的管理。
只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才能内化知识,增长能力,才能在学校生活中获得自尊、自信的积极情感体验,才能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
育 与非正规教育之 问的相 互关系不顺 , 的甚 至完全 有 对立 , 而导致办学单 位 之 间 出现不 公平 问题 。 “ 从 教
育公平 是社 会 公平 的重 要基 础 。 l3 育 是全 社 会 ”l。 l教 共 同面对 、 有社 会成员所离不 开 的事情 。它 的上 述 所
非均衡状况所 造成 的不公平 , 强烈 地反 映出整个社 会
济社会 发展的要求 , 不适应 国家对人才培养 的要求 ” ,
“ 我们这些年甚 至建 国以来培 养的人 才尤其是杰 出人 才, 确实不 能满足 国家 的需 要 , 不 能说在 世 界上 占 还 有应有 的地位 。 总之 , 国教育 的现状还 不是令人 满 ” 我 意 的。之所 以不 能满足整个社会 的发展需 要 , 主要 是
题, 提高发展质 量和效益 , 又好又 快发展 , 实现 为发展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 打下 坚实基 础 ”I _l _ 。在上 述 三大
分配不均衡 。基础教育和高 等教 育 中的城乡之 间 、 同 城 同乡学校 之问 、 同一学校 内部 的教育资 源都分成 若 干类重点和其他类 别 , 导致人们在 进入这些 学校或 专 业、 班级时 , 因争夺 重 点或 优质 资 源而 引起 一 系列社 会不 公 问题 。在教 育类 别上 , 普通教 育与职业 教育之
第1 2卷
第 3期
黄河科技 大学学报
J OURNAL OF HUANGHE S &T UNI VERST IY
21 0 0年 5月
Ma 01 v2 0
V0 _ 2 No 3 l1 .
・教 育教 学ຫໍສະໝຸດ 究 ・ 科 学 发 展 观 视 阈 下 的 教 育 发 展 和 教 育 改 革
科学发展观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论文
科学发展观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道路,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本质上就要求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为学生服务,有四个方面含义:一是生活服务。
从学生生活、安全、健康着手,为学生提供饮食、医疗、安全、救助等多方面的服务。
学生管理应更多地从人文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以生为先,把学生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办学生之所盼,解学生之所怨,真正把对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
二是教学服务。
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搞好教学服务,必须树立两个“零距离”思想,即: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实现在校学习与岗位需要零距离。
做到不仅要“对口”,更要“接口”。
三是成长服务。
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浓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办大学应有良好的氛围,在美的环境熏陶下,人的情感、道德、意志会受到润物无声般的影响。
加强校园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使学生对校园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校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是就业服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有出口畅,才能进口旺。
就业服务重点要做好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和跟踪服务,为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创造条件。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职教育的“三个转变”200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职教育的“三个转变”,不断增强高职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实现“三个转变”,即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
论“科学发展观下的教育选择”
论“科学发展观下的教育选择”所谓“观”就是“用……的眼光看……”,所谓“发展观”就是“用……的眼光看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
科学发展观非常明确地为我们指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它让我们明白“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教育事业是为人的终身发展与兴国安邦的伟大基业,它不是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获得最理想的发展的一腔热情与愿望一蹴而就的事,是需要每一个人,特别是负有一定领导责任和教育工作者理性地思考、冷静地对待、科学地行动的大事。
到底该坚持怎样的理念、落实怎样的行为、追求怎样的效果,是需要科学抉择的。
一、学习科学发展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历史发展中能动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因此人在可持续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
而每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水平、程度,几乎完全是由这个人的自身素质和接受的教育及由此产生的学习能力所决定的。
从培养、教育与发展的基础来看,首先要以科学的态度尊重人的个体差异性,即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独立个体,犹如我们不能强行要求柳树开出美丽的桃花一样,因为柳树是美在枝与叶,而桃树它的花很美、果很甜。
尽管每个人的遗传智能结构都有“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但对于不同的儿童,到底哪个方面是强项是不同的。
如第29 届奥运会在香港进行的马术比赛中的盛装舞步项目,最后的金银铜牌获得者全都是女性,新闻媒体调侃说主要是女性情感细腻,带着马感受舞曲旋律比男性更到位,此话不无道理,用事实更加强调了个体差异性。
教育是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事业,对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人,不宜用大一统、规模化的工业批量生产方式开展教育活动。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研究[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就是要以育人为本,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
本文通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调查分析了教师教育的现状,研究了教师教育在职前、入职和职后的一体化下的对策与方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师教育一体化育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就是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把培养人作为思考、谋划、推进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教师教育是以教师为本的教育工作,是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的统称。
目前,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直接地成为新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的理论基础。
本论文通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教育的研究,针对教师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等内容,探索解决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将长期实践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推动我国教师教育持续地向前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教育要发展,做为主体的教师是发展的关键。
而今天的教师在职前教育和入职教育时期,是以育人的主体形式出现的;在职后培训中,他们已是办学的主体。
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师教育出现了新的趋向;各种新的课程理论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
我国的教师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适逢难得的机遇。
因此,用科学发展观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指导教师教育的发展,就可以把教师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思想落实到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育中,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到新的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教师,在新的趋势下,要适应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形势发展的需要,那种终结性的师范教育必然被发展性的教师教育所代替。
科学发展---以教育为例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以教育为例【内容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以后,在各个领域得到了积极学习,热烈响应。
本文将着重研究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诞生前提。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教育资源educational resource科教兴国develop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正文】在学校,教育的问题是学生教育的问题;在社会,教育的问题是人民的教育、社会文化的引导,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有“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领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229页)从一个方面讲这是社会文化的政策,但是从另一种方面讲这是社会人民的教育问题,尽管说这只是从社会角度对文化、科技实行开放政策,但是从这个方面可以映射到高校的学术环境,尽管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高校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这已经为刚刚起步的高校教育指明了方向。
虽然在那之后我国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的文化科教事业带来了一定的打击。
科学发展观征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
科学发展观征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引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确立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党对待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一种科学态度和方法论。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引领教育工作全局,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首先,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培养具有环境意识和生态素养的青年一代,推动绿色教育的深入开展。
其次,教育工作必须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同时,科学发展观还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方针,这对于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路径1. 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体制改革是推动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教育制度。
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此外,要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推动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科学发展观提倡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教育工作必须以此为导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要加强对学科教学的创新,鼓励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探索。
此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
3. 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协调发展要求我们要关注教育公平,为每一个人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缩小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差距。
同时,注重发展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不同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并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教育论文
科学发展观教育论文浅析以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摘要】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念,把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进行各方面改革。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1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由此凸显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
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②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问题的继承和发展,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坚持怎样的发展、发展为了谁等重大问题。
回顾我国教育改革30多年的历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实验,取得不少宝贵经验。
走出主体性困境——科学发展观的主体间性视阈
走出主体性困境——科学发展观的主体间性视阈摘要: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揭示出其实质是人与自身、人与人(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人、自然、社会就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及人与自身关系的二重化的共同根源在于近代人类主体性的困境。
要走出这种困境,必须从单一的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主体性;主体间性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提出,是对主体性哲学的反思,是从主体间性视阈出发,对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审视、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重新定位,是对自我的重新理解,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外发展理论的秉承和创新。
1 主体性的生存困境“主体性哲学主要指一种根源于自我和外部世界对立明确化的意识到思维作用的哲学思维范式。
它起源于近代西方,贯穿于整个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之中。
它本质上是求真的学问,主客体二元分立是其不可缺少的前提,”[1]主体性哲学在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下,把主体的纯粹意识作为哲学的起点,在主体的自我意识中把握自我与对象的关系,把自我(即主体)看成是外在于对象的独立自足的存在,而一切非主体的东西只能作为主体的对象,被动地服从于主体自我肯定这一最高目的。
当以自我的意志、目的来规范对象时,对象要获得存在的合理性就必须具有主观的合目的性,其结果必然是造成主体同一切非主体的东西相对立,最终必然陷入“唯我论”的困境。
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社会)的和谐统一,人的身心的和谐统一,然而主体性视闭的传统发展观却因主体性的过度张显,使上述三者都失去了平衡,使人类陷入了主体性的生存困境之中。
首先是生态失衡,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
传统发展观,从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出发,把自然当作客体,当作征服和索取的对象,而自然作为外在之物也会抵抗主体对它的征服,结果便造成了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后果,从而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使人类的生存面临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卷第2期2014年4月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2):85-90A pr i l2014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主体性教育张海明(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0)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主体性教育开始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热点。
然而,已有的主体性教育研究存在对“主体性”理解的片面化和绝对化倾向。
科学发展观从更为宏观和系统的视角理解与建构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考量主体性教育,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发展愿景中,让人们重新审视主体性教育,发现主体性教育的科学发展因子,明晰主体性教育的“发展”主题,丰富主体性教育的“以人为本”理念,拓展主体性教育的“和谐”内蕴,为深化主体性教育研究提供新的契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主体性教育;以人为本中图分类号:C,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805(2014)02—0085-06收稿日期:2013—1枷3作者简介:张海明(1976一),男,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主体性教育开始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热点。
研究者围绕“教育主客体关系”“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主体性教育的目标及其实施”【l I等问题开展探讨。
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主要从哲学中寻找依据,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的关系研究,试图从方法论上统一不同认识,把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培养作为落脚点和归宿。
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是主体性研究的延伸,把精神交往看作主体间交往的核心。
另外,很多研究者还提出“宽容”闭‘‘创造”“合作”p,等主体教育的目标,确立了整合式课程实施等主体教育实施路径。
然而,已有研究强调人的本体价值,却忽视了人的教育对社会的工具性价值州,从而忽视社会环境对人的本体价值实现的反哺。
因此,需要在一个更加宏观、系统的视角考量主体性教育。
十六届三中全会中以来,科学发展观逐步走向成熟,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发挥了指导和引领作用。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其基本内涵,其根本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和人的内在价值实现。
一方面指出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和理论主张无疑为解决主体性教育的困境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为进一步深化研究主体性教育提供了方法论视角。
通过科学发展观对主体性教育的考查,将凸显主体性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契合性,明晰主体性教育的“发展”主题,丰富主体性教育的“以人为本”理念,并拓展主体性教育的“和谐”内蕴。
一、主体性教育与科学发展观具有内在的契合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是贯穿在科学发展理论中的一条主线,说明了发展的目的、动力、依靠力量和最终归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人是实际活动和实践创造的现实主体,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同时认为人既是实践主体,又是价值主体。
马克思曾言:“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嘲价值本身是个关系范畴,是一种完全的属人关系,在价值关系中,外界物通常为价值客体,而人称为价值主体。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通过社会实践发展生产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力和文化,不断满足自己物质文化需要的过程,是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不断循环生成、升华的过程。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问没有人的存在,就不会有人类社会。
人的自身发展过程就是人创造社会历史的过程。
马克思一再强调:“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川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立足于主体地位不断生成的自主运动过程。
历史必然性只是人类活动本身的必然,是内在于人的主体性活动之中的;生产力虽然是历史发展的前提,但也是主体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其本身也需要人的主体性活动去创造。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一切社会历史都是人的历史,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载体”,社会的发展程度是人的发展程度的“外显”,人的发展程度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程度降】。
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人的主体地位与价值的不断确证,是人对自身本质的不断展开和充分占有,是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自身需要的满足,是人自身的超越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主体性教育强调并尊重人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人真正视为独立的、能动的个体,并且通过教育进一步促进其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寻求人的主体性的超越与发展。
主体性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能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与社会实践,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主体性教育引导、启发人主动、积极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认知、去实践,自由全面地发展。
因此,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两个问题上,主体性教育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第一,主体性内涵中的自主性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即主体能自由支配和调控客体为自身服务,自由支配和调控自身及其活动,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
主体性教育中,自主性是指让受教育者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生活的主人。
第二,主体性内涵中的能动性是指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
侧重于主体的能力,表现为主体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自觉选择和能动改造活动。
主体性教育中,能动性是指受教育者积极、努力地进行认识和实践。
他们有自己的物质与精神需要,能够从客观实际出发,在多种目标、活动中进行选择,对学习生活进行有目的、合规律的调整和控制,主动接受教育影响,以达到预期目标。
第三,主体性内涵中的创造性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探索和求新,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不断循环生成、升华的源泉,在主体性教育中是指受教育者可以超越前人的认识,也可超越时代的认识以及实践的局限性。
第四,主体性内涵中的和谐个性是一种具有和谐意识的内部统一、外部共生的个性。
对内是一种认同自我、悦纳自我的状态,对外是一种包容、和谐、共生的关系和状态唧。
在主体性教育中是指受教育者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能够正确地发挥主体性,即正确认识、处理与教育者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与集体、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片面地、无节制地张扬。
在主体性的内涵中,自主性是前提和基础,能动性是自主性的延续和发展,创造性是能动性发展的提升,和谐个性是能动性与创造性发展内涵的拓展。
也就是说,自主性赋予一个人自我做主的权利,能动性表明个体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自我努力和自我实践,创造性意味着个体的不断超越与发展,和谐个性体现了一种共生共在的可持续发展。
在主体性教育中,就是让受教育者能够自我做主,合理、科学地调控自己的认知与实践活动,不断超越,追求共生共在的可持续发展。
而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依靠的是具有主体性的人能动及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最终旨归是为了人的主体地位与价值的不断确证与发展。
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使其能够自觉、自控、创造性地按照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与自然共生共在的可持续发展,就是科学发展观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这种内含于主体第2期张海明: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主体性教育性教育中的科学发展精神同时也为主体性教育的“发展”主题确立提供了支撑和辩护。
二、科学发展观明晰了主体性教育的“发展"主题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思想,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要求和方法的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无论是全面、协调,还是可持续,最后都要落实到“发展”上。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需要保持适度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同时又必须努力做到速度、结构、效益的统一,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0】‘‘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
”【111而教育自从诞生开始,就肩负着培养人和发展人的职责。
教育为了人的发展而存在,人是为了实现发展而接受教育。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专门指出:“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
使每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又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传统和文化多样性的内源发展的真正需要。
”n习因此,教育的主题理应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使蕴含于人自身的主体性力量得到充分发展。
主体性教育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其本质就是促进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这里的“自由”是一种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的状况,是一种体现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积极状态1131。
主体性教育是在尊重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和启发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对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成果和未知世界进行自主性建构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促进受教育者自由发展的过程。
同时,人又有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人需要在情感、能力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另一方面,每个人都作为无可替代的独立个体存在,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充分地展现自身的个性。
主体性教育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并创造条件使受教育者的潜能在其个性领域各个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过程。
因此主体性教育的主题就是促进受教育者自由全面的发展,就是通过受教育者“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不受阻碍的发展”,而成为教育活动乃至整个人类历史活动中的主体,主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贡献n町。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的自由发展理论。
在马克思看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当是社会发展的主旨目标。
在谈到共产主义社会时,他说:“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网马克思把社会发展和个人追求自由的全面发展,理解为同一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