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的变迁

合集下载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文化

第一章历史上的苗装五、历史上的苗族服饰变迁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本民族文字典籍缺乏。

清以前的汉文字典籍对苗族记载又过于简略,对其服饰描述往往寥寥几句,另一方面考古发掘出的实物资料亦十分稀缺。

所以,我们很难像苗族学者沈从文先生复原中华民族服饰变迁脉络那样去复原苗族服饰的发展脉络。

没有办法复原上古、中古的苗族服饰,这是一件憾事。

或许这正是作者以后努力的方向。

从“三苗墅首”这句古话来看,仿佛苗族人民的头部装饰变化比较缓慢。

时至今日,在贵州大方、水城、纳雍一带的被称“小花苗”的苗族支系男女仍将红色的毛线混入发内盘在头上。

织金、盘县、毕节等县的苗族女子更是将大把假发或毛线掺发盘结,这或许就是“三苗发首”的遗风。

可是,我们不能据此风俗而要妄断苗族服饰变化的缓慢,没有发展。

其实,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不可能不踏着与时代同步的节拍,不可能不受到时代风潮的冲击。

苗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他们居住在中南、西南各省的广大地区,与中原民族及其他民族相邻而居,接触在所难免。

前文提到的战争与迁徙过程中把过去生活地方的山川、河流和城郭做成衣服穿在妇女和儿童的身上,并世代传承至今日。

那么我们要问,在这次演变之前呢?他们穿的是怎样一种服饰呢?从这则传说中我们不难窥见苗族服饰是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的。

民族的服饰变迁是民族文化变迁之一,它同民族的其他文化变迁一样,受到内力和外力两方面的驱动。

变迁呈自发性、自觉性的和被迫性或强制性的。

自觉性、自发性的变迁一般表现为渐进的、局部的增减状态。

这种变迁主要是由于纺织工艺的改进,新材料的引进使用等原因。

当然,作为一个民族,也可能因为本民族倡导的改革等,加速了民族服饰的自觉变迁,这种变迁也可能表现为突进的方式。

被迫性或强制性的变迁一般是由于封建王朝政令或统治民族的强制措施造成。

这种变迁常常表现为突发性的,传统的服装为新服装取代。

从这层意义上讲,服装的保守与反保守常常成为政治化的问题,有的甚至成为爆发民族战争的诱因。

贵州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及其文化的变迁与发展研究

贵州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及其文化的变迁与发展研究

三、人物与描写
阿朵还积极培训当地妇女学习刺绣技艺,帮助她们增加收入,为传统技艺的 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人物与描写
另外,还有一些年轻的设计师和创业者也在努力推动贵州苗族女性传统服饰 技艺的创新发展。他们深入挖掘传统服饰文化精髓,将其与现代流行元素相融合, 设计出一系列颇受市场欢迎的时尚品牌。例如,设计师小张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人 物。她将苗族女性的传统银饰工艺与现代时装设计相结合,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时 尚饰品,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小张还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为更多热爱 传统技艺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一、起源与传承
为了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技艺,贵州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组 织专家学者深入挖掘和研究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的文化内涵和工艺特点,编纂 相关书籍和资料,为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民间传承,通 过举办传统技艺大赛、展览等活动,提高公众对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的认识和 了解。同时,贵州省还加强了与国内外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为苗族女性 传统服源自技艺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谢谢观看
二、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现状与发展趋势
当前,贵州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一些当地 的苗族女性将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具 有现代感的时尚服饰。例如,设计师可以将苗族传统的刺绣图案与现代流行趋势 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时尚品牌。此外,贵州省还利用旅游业的发展,将苗 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以传统技艺为主题的旅游 产品和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二、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贵州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也正在与现代技术融合,创新 发展路径。例如,一些传统工艺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提高制作效率和 精度;同时,网络平台的普及也为传统技艺的传播和销售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些苗族女性服饰传承人通过开设网店、社交媒体账号等途径,将传统技艺传播 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苗族传统服饰变迁探析

苗族传统服饰变迁探析

苗族传统服饰变迁探析摘要:苗族传统服饰在发展过程中,在款式、面料、纹样、功能、工艺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价值观变化、政府政策等。

本文就苗族传统服饰的变迁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苗族服饰变迁原因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苗族服饰是苗族外部特征的重要标识,是苗族历史记载的载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服饰文化涵义不断丰富,功能不断增多。

同时,受经济发展、价值观变化、教育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苗族服饰在款式、面料、纹样、功能等方面也在不断发生变迁。

了解变迁情况,分析变迁原因,能使人们更好地把握民族传统服饰变迁的规律,以更理性的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服饰的继承与创新。

一苗族传统服饰当代变迁的状况任何民族服饰的变迁都是不可避免的,苗族传统服饰也是如此。

笔者通过对湖南、贵州、广西及云南的苗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苗族服饰在款式、面料、纹样、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当地人的生活。

1 苗族服饰款式的变迁苗族服饰在款式上的变迁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我们以湘西苗族服饰为例作具体分析。

在清朝以前,湘西苗族服饰和其他地区的苗族服饰一样,男女基本都是花上衣,百褶裙,配以银饰,相差不大。

直到清政府的“服饰宜分男女”政策,才使得苗族男子穿满襟,衣袖短而大、长裤,打绑腿;妇女改裙为裤,裤大而宽,衣襟、袖口、裤脚等部位均绣花边,腰系围裙。

男女服饰有了初步不同。

民国时期,少数民族穿汉装的政策使得苗族男子开始穿对襟衣,与之前相反,衣袖变长而小,裤子变短而大,妇女很少穿百褶裙,以裤子为主,且腰围、袖口都变小,衣襟、袖口、裤脚等处的花边纹样也较以前简单了许多。

新中国的成立给苗族人民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系列生活的巨大变化。

汉族服装随同汉主流文化影响了苗族男女服饰,传统服饰便装化趋势明显,女子上衣长而宽,衣襟花饰很少,纹样简朴,下着西裤,脚穿布鞋或高跟皮鞋,在衰退中保留了一些民族传统。

苗族古今服饰考略

苗族古今服饰考略

苗族古今服饰考略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苗族古今服饰考略苗族的服饰既古朴又艳丽,一套苗族妇女的服饰就是一件绝妙的艺术珍品。

苗族,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各地区各支系在服饰方面至今都不同程度地保持了自己共同的民族传统,但不同地区和不同支系之间有明显差异,各具特色,这使苗族的服饰更显得多彩多姿。

笔者拟就湖南。

贵州、云南三大聚居地区苗族的服饰及其古今沿革变迁,略作考索。

一、湖南地区湖南苗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和湘西南,即古称武陵五溪地区.唐宋以前,大部分苗族都还聚居于这一地区,故各种史籍多将苗族包括在“武陵蛮”之内,并称之为。

盘瓠之后”。

从关于“盘瓠”和诸“蛮”的记载中,我们可以追溯蓟湖南地区苗族传统服饰的某些基本特征的渊源。

这些特征实际上也就是后来各地苗族服饰所具有的共同的民族传统特色。

关于“盘瓠之后”和诸“蛮”服饰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和晋干宝的《搜神记》.他们在转述关于。

扭瓠”的传说时均曰:“盘瓠”子孙“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

又说:“世称‘赤髀横裙,盘瓠子孙’。

荆后,范哗《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盘瓠之后”“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斑斓”。

《南齐书》载:“蛮俗,布衣徒跣,或惟髻或剪发”。

《隋书·地理;志》载:。

诸蛮本其所出,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宋史.蛮夷传》曰:。

渚蛮。

,。

椎髻跣足,走险如履平地,言语侏伤,衣服斑斓”。

从这些记载看,秦汉至唐宋时代,由于苗族大333部分已移居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武陵五溪地区,并部分进入云贵高原,因而形成了适应山区生活的风俗习惯,服饰已与汉人大不相同。

所谓“好五色”,衣服“斑斓”,“以斑斓布为饰”,都是指喜爱以不同颜色的布缝制衣服和穿着饰有花纹的衣裙。

至今这仍是湖南和其他地区苗族传统服饰的一个重要特点。

而这一服饰特点在苗族中看来是已古有之,渊远流长,后来一直保持了下来。

关于苗族服饰的介绍

关于苗族服饰的介绍

关于苗族服饰的介绍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的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苗族男子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长衫、马褂、褶裙、长裤等。

其中,长衫是苗族男子的主要服饰,通常是用蓝色或黑色的布料制成,上面还会绣上各种图案和花纹。

马褂则是一种短款的外套,通常是用黑色或深蓝色的布料制成,上面也会绣上各种图案和花纹。

褶裙则是苗族男子的下装,通常是用黑色或深蓝色的布料制成,上面还会绣上各种图案和花纹。

长裤则是苗族男子的常规下装,通常是用黑色或深蓝色的布料制成。

苗族女子的传统服饰则更加多样化,主要包括上衣、褶裙、长裙、披肩等。

其中,上衣通常是用彩色的布料制成,上面还会绣上各种图案和花纹。

褶裙则是苗族女子的主要下装,通常是用彩色的布料制成,上面还会绣上各种图案和花纹。

长裙则是苗族女子的常规下装,通常是用彩色的布料制成,上面还会绣上各种图案和花纹。

披肩则是苗族女子的常规外套,通常是用彩色的布料制成,上面还会绣上各种图案和花纹。

除了传统服饰外,苗族还有一些特殊的服饰,如苗族的“银饰”和“花饰”。

银饰是苗族女子的重要装饰品,通常是用银制成,包括耳环、项链、手镯、脚镯等。

花饰则是苗族女子头上的装饰品,通常是用
鲜花或人造花制成,包括花环、花簪、花饰等。

总的来说,苗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的服饰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但传统的苗族服饰仍然是苗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文化在芦笙芒筒齐奏的恢宏神韵里,向您展示服饰斑烂、银潮滚滚、歌舞翩翩的动人场景。

使你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都感受到苗族服饰文化,使你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苗族服饰文化的环境之中,感受它与其他服饰文化的极大差异。

您若感受到了这种差异,将是我们举办首届中国黔东南苗族侗族服饰文化节的欣慰。

为使您更快更好地对苗族服饰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特撰此文。

苗族服饰文化伴随着苗族历史发展而变迁,了解苗族发展的历史,有助我们理解苗族服饰变迁的文化背景。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游地区。

他们的历史可上溯至尧、舜、禹时代。

战国时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

这个“三苗”或“三苗国”的地域,在今江汉、江淮平原和江西、湖北、湖南一带。

春秋战国时期,苗族先民生活在荆楚地区被称为“荆蛮”。

“三苗”后裔“荆蛮”势力的兴起,大约在商朝前,成为后来掘起的楚国的主要居民之一。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因苗族先民生活在五溪、武陵地区而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长沙蛮”等。

到唐、宋及其以后时期,苗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繁盛,在祖国南方再度呈现出自己的重要影响,引起了唐、宋及其以后各王朝的注目。

各中央王朝与苗族的关系亦日渐密切,对苗族的认识也有所增强,于是“苗”遂从若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重现于文献之中。

现在苗族分布的状况,大约成形于汉唐时期。

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古歌《跋山涉水》这样描述苗族先民的迁徙:“古时苗人住在广阔的水乡,古时苗人住在水乡边的地方;打从人间出现了魔鬼,苗众不得安居,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走,受难的苗众要从水乡迁去。

”“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行。

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西方。

”他们追赶着太阳的足迹,他们相信“西方万重山,山峰顶着天,好地方就在山那边,好生活就在山那边。

”苗族先民在压迫中迁徙,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期望,迁向陌生的领地。

贵州苗族服饰图案探析

贵州苗族服饰图案探析

贵州苗族服饰图案探析贵州苗族是中国大家族之一,其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图案和精美的工艺闻名。

苗族服饰图案融合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宗教、生活等多方面的理解和表达,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苗族服饰图案的历史渊源、设计特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探析,希望能让读者更深入了解贵州苗族服饰图案的独特魅力。

一、苗族服饰图案的历史渊源苗族服饰图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统一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据考古发现,苗族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纺织品,且装饰有特殊的图案和纹样。

随着历史的演进,苗族服饰图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苗族人民不断地提炼和创新服饰图案,使得其图案具有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气息。

1. 色彩丰富苗族服饰图案以其丰富多彩的色彩而著称。

通常会运用红色、绿色、黄色、黑色等鲜艳的颜色来进行配色搭配,使得服饰图案更加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和活力。

这些色彩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反映了苗族服饰图案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

2. 纹样独特苗族服饰图案的纹样设计非常独特,常常以蛇、鸟、龙、云朵等动植物元素为主题,加上几何图案的点缀,形成了独特的纹饰风格。

这些纹样既源自于苗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神秘的感悟,又反映了苗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这种独特的纹样设计不仅为苗族服饰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使得苗族服饰图案在艺术上更加丰富多彩。

3. 工艺精湛苗族服饰图案的设计与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通常采用刺绣、刺花、织锦等技艺,做工细致、精美。

苗族妇女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服饰图案的制作上,体现了苗族人民对传统手工艺的珍视和传承。

这些精湛的工艺使得苗族服饰图案更加具有收藏和欣赏的价值,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1. 文化传承苗族服饰图案承载着苗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之一。

通过服饰图案的设计和制作,苗族人民将自己对生活、自然、信仰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表现了出来,使得苗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苗族服饰历史背景

苗族服饰历史背景

苗族服饰历史背景(一)解放前的苗族服饰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用服饰记载历史、传承文化是可以理解的。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我们祖先曾度过了赤身裸体的时代,那时“未有火化”,人们吃的是“草木之实”、“鸟兽之肉”,身上赤条条没有什么可以遮掩的东西。

正如《庄子》言,“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天积存下柴草,冬天用来烧火取暖,叫做“知生之民”。

由此推知其他民族亦然。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为了获得御寒、遮羞、装饰的服饰意识,他们遂以最原始的天然材料如树叶、草叶或兽皮等裹身,从而形成了最古老、最原始的服饰样式和服饰意识。

《礼记"礼运篇》:“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菅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考古学家也认为,“最早的服装是原始人把树叶、草叶缠裹在身上,或用石器把兽皮稍加分割后披在身上或掩于 *** 。

” 《滇书》卷上称我国古代苗族“楫木叶以为衣服”,此亦印证。

而到神农、伯余(黄帝臣子)、黄帝时期已被织造麻、丝布帛和垂衣裳的习俗所取代。

(《礼记"礼运篇》):“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庄子"盗跖》):“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淮南子"汜论》):“伯余之初作衣也,纟炎麻索屦,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领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周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又此可以想象,服饰的创造和演变是一个曲折而痛苦的过程。

(二)解放后到90年代服饰此时期的服饰纵横交错,既有传统的,又有改进的,类别繁多,交叉混杂,有关专家学者对此时期的服饰描述达六七种,笔者只选取比较典型的其中两种。

第一种描述见李廷贵教授等主编的《苗族历史与文化》第217页到218页:毕节北部的燕子口一带,穿绣花栏干的大襟短衣,外穿白麻布大领对襟长衫,无系也无扣,衣襟缠于腰间,衣背、两肩都缀有桃花锦件,衣领也挑花纹,当地汉族称“花褡褡”。

苗族服饰文化考略

苗族服饰文化考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贵州苗族服饰的颜色搭配也是非常讲究的。苗族人民善于运用鲜艳对比的颜 色,如红、黄、蓝、绿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色彩风格。同时,不同颜色的搭配 也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如红色象征着热情、黄色象征着尊贵、蓝色象征着沉稳、 绿色象征着生命等。这些颜色在苗族服饰中的运用,既丰富了视觉效果,又体现 了苗族人民的情感与信仰。
最后,苗族服饰的工艺精美绝伦,包括刺绣、编织、镶嵌等多种技艺,反映 了苗族人民的精湛技艺和审美才能。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查 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云南文山苗族服饰文化的基本情况和背景。其次,制定 详细的实地考察计划,收集云南文山苗族服饰的样本,并对样本进行深入的数据 收集和分析。
总之,苗族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 性和价值。未来的研究需要全面深入地探讨苗族服饰的历史起源、地域特色、工 艺特点、社会文化功能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策略,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珍 贵的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加强跨学科合作,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 法对苗族服饰文化进行综合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以贵州省雷山县控拜村为例,这里的苗族妇女擅长在衣服和绣花鞋上刺绣 “龙”、“凤”、“蝶”、“鱼”等图案,寓意着对祖先的崇敬和对子孙繁衍的 祝福。同时,她们还将自己的心愿和信仰融入刺绣作品中,如“蝴蝶妈妈”图案 就代表了她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这些图案的色彩搭配和针法技艺都非常精湛, 令人叹为观止。
三、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 苗族服饰的色彩、款式和图案往往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例 如,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服饰以黑、白、红、蓝等颜色为主,与当地的地貌和气候 条件相呼应;湘西地区的苗族服饰则注重图案的精美和银饰的镶嵌,反映出当地 人对工艺美术的热爱。

湖北苗族服饰的变迁特点及其原因

湖北苗族服饰的变迁特点及其原因

时 在 变迁 中形 成 了 自身 特 有 的 发 展 规 律


湖 北 苗 族 服 饰 变 迁 的特 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由此 带 来 了湖 北 苗族 社会 文化 的 巨大 变 迁 在 不 断 借取 和创
据 20 0 0年 第 五 次人 口普 查 统 计 .湖北 现 有 苗 族 2 4 2 新 的 互 动 过 程 中 .湖 北 苗 族 服 饰 形 成 了 自身 特 有 的 变 迁 特 12 6 人 . 湖 北 少数 民 族 人 口的 第 二 位 . 要 分 布 在 恩 施 土 家 族 点 归 纳 起 来 。 居 主 主要 有 以下 几 点 : 苗族 自治 州 境 内 学 术 界 认 为 . 湖北 苗 族 大 多 是 在 清 雍 正 十 1 服 饰 原 料 来 看 . 北 苗 族 服 饰 制 作 原 料 经 历 了从 植 . 从 湖
20 0 9年 第 6期 总 第 1 2期 3
LJ 『 j  ̄ j c " 窟 虏 J
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介
口王 希辉
湖北 苗族服饰 的变迁特 点
及 其 原 因
1 r / \ 化 变 迁 是 社 会 的永 恒 现 象 。作 为外 来 移 民 , 北 苗 库 随 着社 会 的 不 断 进 步 . 北 苗 族 服饰 发 生 了很 大 变 化 ③ 湖 湖 . 社会 的进步与发展 不 断 产 生 出新 的 文 化 因 子 . 同
服 饰 作 为 苗 族 历 史 与 文 化 的 重 要 载 体 . 的稳 定 均 衡 是 湖 北 苗 族 社 会 发 展 较 为 迅 速 . 饰 原 料 也 随 之 改 变 . 始 使 它 服 开 相 对 的 . 发 展 变化 则 是 绝 对 的 。千 百 年 来 , 北 苗 族 用 自己 用 丝 、 等 来 做 服 饰 原 料 据 清 代 李 涌 整 理 的 《 溪 蛮 图 志》 而 湖 麻 五 的 辛 勤 劳 动 创 造 了 丰 富 多 彩 的 服 饰 文 化 . 富 了 中华 文 化 宝 记 载 : 苗 族 ) 昔 以 楮 木 皮 为之 布 , 昔 用 丝 、 染 成 五 色 、 丰 ( “ 今 麻

近现代贵州苗族服饰文化的变迁

近现代贵州苗族服饰文化的变迁

中国是一个多 民族 国家 。 数千年来创造 了博大 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 , 中国民族 民间的服饰异彩 而
巫教礼仪……历经数千年 的历史 进程 , 巫教精神 的 血液源源不断地 注入苗族服饰 的躯体 , 造就 了苗族
纷呈、 个性分明 , 传统 民族文化 不可 分割 的一 部 是 分 。近现代以来 , 中国民族传统 服饰 文化 在西方现 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发生 了从内容到结构 、 模式、 风 格的质 的变化… 擀新。尤其建 国 以来 , 随着社会经

近代贵 州苗族传统 服饰文化
贵州苗族文化 由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 凝结 了苗族被迫从黄河之滨迁徙到贵州的悲壮历史 情怀 , 以及对祖先深深 的怀念及崇敬之情 。贵州地
的力量 。这丰富的想象力使苗族服饰表现出苗族巫 文化风格 , 呈现出浓郁 的超 现实 的浪漫色彩 。为 了
表达这些文化内涵 , 劳的苗族妇女还创造 了许多 勤
处边疆 。 历代王朝对苗族都采取征服镇压政策 , 阻挠
贵州苗族文化与中原 文化的交流。因此 , 中原的儒 释道文化对苗族文化并没有起主导的影响作用 。在
精湛制作工艺 , 如蜡染 、 刺绣 、 银饰等 , 使苗族传统服
饰具有很高 的审美价值。 但是 , 巫文化是人类无法在 现实 中掌握 自然而
二、 清末及 民国 时期 贵 州 苗族 服 饰 文化
的变迁
近代中国被洋炮 轰开了国门 , 在与西方文明接 触中发生了文化变迁 。不管历史 多么不堪 回首 , 在 今天看来 , 这实质是 中国社会从传统走 向现代的转
业及学校的帮助下 , 苗族 人进一步改进 了棉 的种植 技术 、 服装 面料 的纺织 技术 , 传统纺机进行改造 , 对

什么是苗族传统服饰

什么是苗族传统服饰

什么是苗族传统服饰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苗族人民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苗族传统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介绍苗族传统服饰的特点、演变和现代认识,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一、苗族传统服饰的特点苗族传统服饰以其鲜艳夺目的色彩和独特的款式而闻名。

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色彩丰富多样:苗族传统服饰以鲜艳的色彩为主,常见的颜色有红、绿、蓝等。

这些色彩代表着苗族人民的喜庆和祝福,同时也展示了苗族文化的活力和独特性。

2. 刺绣工艺精湛:苗族传统服饰以刺绣为主要工艺,刺绣图案细腻精致,富有民族特色。

常见的刺绣图案有花鸟、瑞兽和各种几何纹样等,这些图案既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传递着他们的文化和信仰。

3. 材料独特多样:苗族传统服饰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如麻布、棉布、丝绸等。

这些材料不仅舒适耐用,还具有特殊的质感和光泽,为苗族传统服饰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二、苗族传统服饰的演变和现代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苗族传统服饰也经历了一定的演变。

在过去,苗族传统服饰主要是在节日、婚礼等重大场合穿着,承载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而在现代社会,苗族传统服饰逐渐融入了日常生活中,并在艺术、时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如今,苗族传统服饰已经迈向了创新和现代化。

设计师们结合时尚元素与传统服饰相结合,创造出了更多符合现代审美的苗族服饰作品。

同时,苗族传统服饰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民族认同的重要媒介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苗族文化的关注和研究。

三、苗族传统服饰的重要意义苗族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更是苗族文化的载体和传承。

它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传承历史文化:苗族传统服饰记录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是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穿着传统服饰,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苗族的历史和传统,加深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同和尊重。

2. 彰显民族特色:苗族传统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苗族人民身份认同和族群归属感的象征。

苗族服饰之美

苗族服饰之美

苗族服饰之美苗族,是中国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文化悠久而独特,苗族服饰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

一、苗族服饰的起源与历史苗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代。

据考古发现,中国南方地区的部落社会中,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对服饰的特殊需求与创制。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服饰文化。

二、苗族服饰的种类与特点苗族服饰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吊脚裤”、“百褶裙”、“花裙带”等。

其中,“吊脚裤”是苗族女性的代表装束,通过裤脚长达一米的特殊设计,使得女性的步伐优雅而有韵律感。

“百褶裙”是苗族女性在婚礼和节庆等重大场合中穿着的重要服饰,以其精美的刺绣和多层次的褶皱设计,展示了苗族女性的纤细与典雅。

“花裙带”则是苗族女性日常生活中的常备服饰,以其色彩斑斓和图案精美而脍炙人口。

三、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讲究细致和精巧。

首先,苗族妇女们使用手工纺织的缎子和绸缎作为面料,然后采用刺绣、织锦、缀花等传统工艺进行装饰,最后经过多道工序完成一件精美的苗族服饰。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历时数月甚至数年,体现了苗族人民对于服饰的热爱和对传统工艺的执着。

四、苗族服饰的文化意义苗族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物,更是苗族人民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苗族人民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和生活态度,同时也传承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五、苗族服饰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服饰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

现如今,苗族服饰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成为了时尚界的亮点和文化的窗口。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借鉴苗族服饰的元素,将其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使其在时尚舞台上大放异彩。

六、苗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苗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至关重要。

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应加大对苗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力度,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扬。

同时,苗族人民也有责任将自己的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让苗族服饰之美延续下去。

近代以来凤凰苗族服饰文化变迁

近代以来凤凰苗族服饰文化变迁

收稿日期:2006-08-30作者简介:梁自玉(1969-),女,湖南会同县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

2006年12月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Dec,2006第3卷 第4期Journal of A rt College of I nnerMongolia UniversityVol .3 No .4近代以来凤凰苗族服饰文化变迁梁自玉(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摘 要:近代以来,凤凰苗族服饰在民族和社会变迁过程中,从款式、面料、制作到功能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

传统的苗族服饰的现代化导致其民族文化的内涵淡化,其变迁更加实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服饰文化;苗族(凤凰);近代以来;款式;功能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838(2006)04-0042-05一、服饰款式的变迁清代以前,苗族男女服饰大同小异,一律是色彩斑斓的布。

上着花衣,下着百褶裙,包赭色花帕,穿船形鞋,佩带多种银饰。

清代康熙年间“改土归流”,清政府诏令“服饰宜分男女”,苗族男子必须穿满襟,妇女必须改裙为裤,此时苗族服饰吸收了汉族服饰的特点,妇女衣圆领大襟右衽袖宽,裤大而宽,腰系绣花围裙。

衣襟、袖口、下摆及裤脚均镶绣宽幅、多层花边。

有时包头帕。

男子衣穿对襟袖短大、长裤,也包头帕,打绑腿。

男女上装式样仍无大差别,唯女装滚边绣花。

民国时期,陈渠珍主政湘西,狠抓湘西建设,大开新风,下令“废除一切奇装异服”,强迫少数民族着汉装,所以“男的逐步改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脚短而肥。

头戴方格花帕,或黄格花帕、或青丝花帕。

妇女服装由繁变简,与清代相比,腰围、袖口要小,滚边要窄,花边图案简单,下装改百褶裙为裤子,裤筒滚边。

就地区而言,凤凰的妇女服装比花垣、保靖、吉首等地肥大且长,花边图案要简单而清瘦,头帕和缠戴呈桶形。

”[1](82)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南沿海、华北、华中沦陷区大量逃亡难民以及国民党机关、学校、医务人员、工厂、企业等取道湘黔、湘川公路去川黔时,一部分人停留在湘西各地,使湘西各地的城镇人口迅猛增长,出现了战时繁荣。

从文化生态角度浅析苗族服饰的突变现象

从文化生态角度浅析苗族服饰的突变现象
/R FS IN FR M/ P OE SO 札 O U > >专业讲坛
r (、 rII I { 】(r 、 OFII r { L ( R )lI l I l 、 p I l I : II、 (FTl 、; ¨) (l \ ( : r ) l Il T :l I ) ( r【\ I I )
现 代化 是不 可船 挡 的册 旃, 坦明 代 化的实 现 不能 以牺 牲民 族 传统艾 化作为代 价。昂接 待统文 化露 要现代 化,现 代『同 £ 拌 需要民族 传 化 . 是一个观 向进挥 ,是同 时进 行的泣 陂 这
翟 .二 音是 互动 的。

瑰 变 是 蒯} 一个 代都 有的 的 迁 以 倚 朝 未 。 的 为 族 志 民 作 民 标 的 族服 取而代 之的 从市 饰 是 成 从 选 贩运 的 衣 廉 美 很 杌 发 地区 来 成 价 物 ・ 性

苗族年轻女子 常生活中 在日 也选择了简单 的现代
联 键
筛 ; ; 舞变 日代 嚣
然 年 女 了 上捷 0 耳 挂 银 中 妇 保冒 头 靛 朵上 大
但羹装上 也改穿现代 装。传统 苗族服饰 成为现 在节目庆典、嬉丧嫁娶替重大仪式 中 韵礼服 和盛 查表明.现夸兰大方言区的苗旅Ⅱ文化聚蓓 各千
汰,对外来文 化当中先进的因素 生态 角度浅 析
襄登反 映在服饰上 . 指服饰发生 可遗传 是
的变异。赛变切断了服饰文化连续发展 的 径. 造

J 当今 的射 代背 景下’世界 各民 撰部 进^ 丁现代 化的 ,
首 裹 为 期 现 饰的 、 。 直 先 现 短 出 稼 损伤 替换 一 以
祷 中苗 所 临 境 也 丈 敷 数 旗 面 的 程 族 面 的 遘是 多 少 昂 所 临 ,

古代苗疆男子服饰

古代苗疆男子服饰

古代苗疆男子服饰苗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民族,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苗族男子服饰在苗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苗族男子服饰的历史渊源、特点、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了解苗族文化。

一、历史渊源苗族男子服饰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考证,苗族的祖先是古代南方的一个部落,其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与现代苗族相似。

在古代,苗族男子服饰以皮革、毛皮等天然材料为主要材料,制作方式简单粗糙,多采用手工制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男子服饰逐渐演变为多种多样的形式,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点1. 形式多样苗族男子服饰形式多样,主要有袍、褂、衫、衣、裤等。

其中,袍和褂是苗族男子服饰的代表性形式,是苗族男子最常穿的服饰。

袍是一种长袍,通常由丝绸、棉布等材料制成,颜色多为黑色、蓝色等深色调。

褂是一种短上衣,多为红色、蓝色等鲜艳色彩,常用来作为节日、婚礼等场合的礼服。

2. 色彩鲜艳苗族男子服饰的色彩鲜艳,常用红色、蓝色等鲜艳色彩,寓意吉祥、祝福之意。

在苗族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幸福,蓝色代表清新、祥和,这些色彩都是苗族人民热爱的颜色。

3. 装饰丰富苗族男子服饰的装饰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绣花、镶边、刺绣等。

绣花是苗族男子服饰的主要装饰方式之一,通常在衣袍的领子、袖口、下摆等处进行绣花。

镶边是将彩色绸带镶在服饰的边缘,以增加服饰的美观程度。

刺绣则是将各种图案刺绣在服饰上,以增加服饰的艺术价值。

三、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男子服饰逐渐演变为现代化的形式。

现代苗族男子服饰多采用化纤、合成材料等现代化材料制作,制作方式也更加精细、复杂。

同时,现代苗族男子服饰也融合了现代时尚元素,使其更加时尚、个性化。

总之,苗族男子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渊源、特点、发展等方面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苗族文化,增强对我国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云南苗族服饰的传统与变革颜恩泉

云南苗族服饰的传统与变革颜恩泉

云南苗族服饰的传统与变革颜恩泉颜恩泉云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历史上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开发边疆、建设云南的伟大斗争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苗族人口共计7398035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和中南各省的山区和半山区,其中贵州省最多,约360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总数的一半左右。

居住云南境内的苗族共90多万,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滇东北的昭通地区。

此外,滇中地区的曲靖、富民、禄劝、安宁等县市也有分布。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

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形象的标志之一,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由于受特定的社会制度、历史条件、经济状况、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各地的服装款式也有较大差异。

苗族服饰究竟有多少种?这个问题早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由于居住环境不同,在同一民族中又分成不同支系,按不同服装的颜色分有青苗、花苗、白苗、红苗、汉苗等多种。

云南苗族居住山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服饰种类相应地形成多元格局,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此纷繁的苗族服饰反映了时代脉搏的跳动、揭示了苗族服饰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

长期以来,苗族妇女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生活中逐步掌握了塑造自身,美化自身的本领,谱写了一部光彩耀人的妆饰历史。

苗族服饰和其他任何民族的服饰一样,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凝聚着苗族人民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反映着苗族人民热爱生活和对美的追求;苗族服饰不同的挑花、蜡染图案,记录着本民族长期流动迁徙的历史足迹。

迁徙是苗族历史上频繁而重大的事件,它深深地烙印在苗族人民的心里,铭记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长时期大幅度的迁徙流动,使苗族社会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也使苗族的社会财富遭到大量消耗,这是导致苗族处于贫困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

云南苗族服饰的传统与变革

云南苗族服饰的传统与变革

云南苗族服饰的传统与变革刺绣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讲,刺绣是一个颇为复杂的概念,它包含着各种不同的针法;凡是在布帛、绸缎上用针绒色丝作花为装饰而增强美感的,都可称之为刺绣。

但人们对民族的刺绣看法,则常常把刺绣局限在以剪纸或画图为底样,用有色丝线覆盖的平绣上。

这样,人们心目中的刺绣就是狭义的了。

戳纱绣是刺绣中的一种针法,而所谓的戳纱就是云南苗区普遍称为挑花的各种针法。

凡以锐器刺物皆称为戳,在民间也有称挑花为挑纱的,因为挑纱不用打样,而是根据纱线把自己所需的图案挑出来,故古之戳纱及挑纱就是今天大家所说的挑花。

苗族的挑花有多种针法,其中常用的有长串针、短串针和打点针,目前在苗区普遍用的十字挑就是打点绣的放大,在苗族生活中,运用较多的有平绣、挑花两种,小咪彩从六七岁起就习作纺织刺绣和蜡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姑娘们的工艺技巧日臻娴熟,到青年时期已成为描龙画凤的能手,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近水者多绣鱼虾。

居山者多描,源于生活的广泛题材在她们手中得到生动体现,作为苗族妇女主要装饰手段的刺绣、挑花、蜡染和银饰等制作工艺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代代相传,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居住在滇南的青苗、花苗、红苗和滇东北地区的白苗等几个支系妇女的裙子均采用绣染结合的方法,即先蜡染后挑花所挑的花纹图案多为几何纹,布局是中心装饰区与边角装饰区及花边组合而成。

滇中和滇东北地区的大花苗由于畜牧业较发达,多饲养绵羊,所以这一地区的上衣披肩多用自纺的羊毛织成呈三角形的图案,其选色多为红、白、蓝几种,这种几何形与自然形结合的花纹,具有明清宋式锦的风格特点,而云南苗族的挑花图案也可用纳绵戳沙绣来称它,这些绣锦乍看似乎色彩主次分明。

衬套用来衬披肩,也作防寒之用,由两段整幅土布以纵向拼缝二分之一为后片,未缝的二分之一做前片,再用线将后片与前片的边缝一尺左右,无领无袖前后长过膝部,腰带为近一尺宽,丈余长的漂白土布,用来束缚衬套,扣结于腹前,盘腰如同一条小白龙,以增雄姿披肩分左右两块,菱形状两块花纹图案无异,每块又分披面和披底披面分别挑织有卷柏、蕨草、猎槽三种花卉,构成一组组对称的几何图案,并用浸染的青、红色土羊毛线挑织加饰四周,形成锯齿纹、波浪纹和菱形纹,三种花纹各异,其含意有别。

苗族服饰历史

苗族服饰历史

苗族服饰历史苗族处于我国南部,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在多个省份都有涉及,由于苗族历史文化丰富,苗族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有着多彩多样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而苗族服饰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制作工艺精美,风格多样,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瑰宝。

一、苗族服饰的历史演变发展苗族因为自然变化和历史影响,曾经进行过多次民族迁移,在迁移和适应生存环境中,苗族服饰渐渐形成,并且历经演变和发展,服饰类型不断分化,最终演变成现代化风格。

这是由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改变所导致的,苗族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需要不断与大自然抗争,从而满足自身需求,当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之后,日常使用的物品和服饰一定会发生改变,尤其是服饰,将随着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日常使用方面的需求而发展,有的服饰因为生活的不再需要,所以消失了;而有的服饰则分化成了其他类型,形成新的款式。

苗族服饰的发展是渐变式的,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二、苗族服饰的现代化发展转型苗族服饰民族极具民族特征,但是在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中,一些服饰图案和纹路等在不断产生变化,有的逐渐形成现代风格,有的随着文化变迁而消失。

服饰文化发展中,其内涵一定要满足现在人的需求和审美,所以苗族服饰的文化差异导致有些功能逐渐失去,文化发展过程中,新的文化形式必定会取代旧的文化形式,这就是苗族服饰的现代化发展。

(一)傳统服饰逐渐向礼服化转移,更加简洁苗族服饰制作的传统工艺,需要经过染色、刺绣和手工纺织等制作工艺,受到几千年苗族文化的历史熏陶。

苗族人民在过去进行相关仪式或者举办活动时,都会穿着民族服饰。

而现在由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变迁,在日常生活中,苗族人民基本没有在穿戴传统服饰的,只有在一些宗教文化合婚礼节日的场合中,才会将传统服饰当做礼服来穿戴。

另外,苗族服饰在整体变化中,更加简洁化。

现代苗族人民穿着上不再繁琐,在发达地区,苗族男子为了方便生产和生活,在服饰的选择上更加简易,而苗族女子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采用了现代化的装饰,不再穿戴一些小饰品和首饰等等。

【传统文化】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的历史发展与改变

【传统文化】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的历史发展与改变

【传统文化】苗族服饰文化苗族服饰的历史发展与改变【传统文化】苗族服饰文化苗族服饰的历史发展与改变一、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苗族历史苗族的发展过程和文化积淀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对事物的理解和升华,也产生了苗族的审美意识。

文山有句俗话松桃凤凰苗族服饰语:“苗族住山头,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

这句俗语大致勾勒出文山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也反映了文山苗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条件。

他们所处的环境为苗族从感性认识到山上事物的理性理解奠定了基础。

服饰是民族认同的手段之一,也是区别民族的特征之一。

它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审美观或世界观。

文山苗族大致分为白苗、青苗、花苗、汉苗等。

根据苗学专家对苗族服饰类型的划分,文山州的苗族服饰为几何花衣披肩型(即川黔滇型)的马关式(即挑花褶裙式)、邱北式(即白裙式)和开远式(即飘带式)。

这三种服装风格包括苗族人,他们自称孟斗、孟化、孟氏、孟佩、孟寿、孟巴和孟比。

他们都说四川、贵州和云南的苗语。

他们的文化习俗相似,但各自的服装有细微的变化,可以区分开来。

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苗族的生活也日益好起来,其服饰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服装款式已由原来的单一的以深蓝色和黑色为基调而发展为色彩艳丽的式样,而且更接近于艺术舞台化。

苗族妇女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是她们所需要的色彩材料,她们应该把它们戴在身上,形成一种源于自然、超越自然的美。

从文山苗族服饰的发展演变情况看,其服饰款式已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而肥、宽而松的样式发展到扬各支系服饰之长的服装样式而以展示女性曲线美的审美境界,这种美是刻在苗族女性头脑里而反映在服饰上的内在的、表现自我的审美情趣。

“自然作为生活和社会的对立面或补充,最容易引导人们进入这种审美境界。

并诱导审美理解。

这是因为,无论是在展示生命活力和生命力,还是在展示现象多样性的独特和谐和吸引力方面,外部混杂的新型苗族女性服饰形式的本质都能让人产生美感,进入梦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5
·基金课题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湖北省民宗委文化研究课题“社会变迁下的民族服饰文化研究”重点课题(QSZ1300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SQ13038)
苗族服饰的变迁
孙菲菲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 430073)
摘 要:本文按新中国成立以前和成立以后两个时间段,
对历史苗族服饰变迁和现代苗族服饰变迁进行了分析,并对
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提出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苗族服饰;变迁;传承
在了解苗族服饰变迁的过程中,我根据变迁的时间段把苗族服饰变迁划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历史上苗族服饰的变迁,时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另一部分称为现代苗族服装的变迁,时间为新中国成立之后。

贵州是苗族人们生活最为集中的地方,从偏远的山区小乡村到繁华的新民族城市都是我们田野调查的对象。

然而由于语言不通大多数交流都只能依靠手势和图案,更多准确的资料信息来源还是依靠翻阅了大量的图书。

苗族虽然人口众多但是没有统一的文字,所以本民族的文字记载十分缺少。

清朝以前国家对苗族的相关记载也过于简单,对苗族服饰的记载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1 历史上的苗族服饰变迁三苗髽首[1]是对苗族头饰的描述。

贵州被称为小花苗的苗族支系的男女们仍然是将红色的毛线混在头发里面一起盘在头上。

还有一些地方的苗族女子更是将大把的假发或是黑丝毛线掺在头发里盘起来。

苗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居住的地区也很广泛,与中原民族以及其他民族相邻居住,这样以来,接触就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民族服饰的变迁受到了内力作用和外力呈现自发性和被迫性的变迁。

自觉性变迁一是一种渐进状态,主要由于科技进步和时代的变化;被迫性变迁表现为一种突变,一般由于外界力量的介入,比如政治,军事等原因。

清代文献记录相关苗族服饰到如今,苗装变化显著,男装的变化尤为突出。

《黔书》《贵州通志》《黔南识略》《黔南职方纪略》记载了清代别具一格的男装。

在清朝中后期以后,苗族男人改装的景象增多了。

这种改装主要是因为与外界交流频繁,受到外族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市场的纺织布料的影响。

谷蔺苗道光年间改装,与汉俗同,是因为他们与外界联系密切。

她们织布名叫谷蔺布。

《黔南识略》说其布最精密,名谷蔺布。

在清代,苗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杂居的地方或者苗族搬迁的地区,苗族服饰的自发性变迁严重。

自然变迁的背后隐藏着高压的移民屯军政策。

清朝以后,苗族社会的相对稳定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雍正年间,湖南、湘西、云南、四川改土归流,[2]并且清朝在苗族地区安营设堡,苗族人民生活环境突变,被迫加快民族融合的进程,苗族服饰变迁随之加剧,苗族男穿满襟,女改裙为裤,大量吸收汉服饰特点,女装圆领大襟右衽,袖裤宽大,腰间系绣花围裙。

衣襟、袖口、下摆及裤脚镶绣宽幅、多层花边,有时包头帕。

男子衣穿对襟袖短、长裤,头帕绑腿。

男女上装式样无大差别,女装滚边绣花。

同时历代封建王朝的强制同化政策对苗族服饰的变迁也是影响深远,其中清王朝的尤为严苛。

时至清末民初,苗族男装几乎全部消失,女装中用斑丝、红布作成的褶裙消失,服饰色彩从尚红到尚青。

民国时期也下令过强制换装如“剪发换带”的事件。

再者苗族内部精英倡导服饰改革。

锦屏县杨学沛在娄江、偶里、稳江、铜坡等“二十一早半”地区倡导了有关妇女服饰的改革。

[3]此次改革影响深远,至今很多地区沿用此服装制式。

清末民国初雷山县西江地区及周边把褶裙和多襟绣花衣“欧贝”(译“雄衣”)演化成为节日、婚庆、走亲访友的盛装,以紧袖短上衣,贴身上裤为日常生活装、劳动装的服饰款式。

巴拉河流域至今仍在沿用。

2 近现代苗族服饰的变迁新中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也是研究贵州服饰变迁重要的分水岭。

伴随新中国成立而来的是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随着56个民族的统一,贵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也逐步进入了国家一体化体系。

苗族人逐步接受现代学校的教育,经受现代文化熏陶,融入汉族主流文化。

随着苗族与外界的交流,很多苗族人到沿海城市工作,生活,受到现代服饰文化的影响,不会在日常生活中着民族服装,着装方式参照其他汉族装扮。

原居住地区同样受到了影响,贵阳、凯里苗族妇女上衣襟花饰很少,头帕为花格布帕,长达十几米的,服饰便装化,呈圆筒形。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90年代后贵州苗族服饰“回归”,同时也因为现在审美的需求,款式上做了部分改良。

典型服装有领,宽衣大袖,上衣下裤,及各式围裙,颜色多用青色、蓝色、白色、红色,花饰和图案简化,日常服装讲究实用,几乎没有绣花。

旅游工作人员的女性服装满襟右衽,衣襟、袖口、下摆虽然保持了绣花,但都用机绣代替了手工绣花。

整体衣身造型采用了立体式的现代剪裁方式,尺寸修身合体,符合现代审美。

百褶褶叠保留,裙长且宽大,裙脚边沿绣满花纹,或者改为流行摆裙、一步裙,符合轻松自在的现代审美。

另外服饰原材料由于传统的手工艺方式,供不应求,服饰原材料寻找更多的供应渠道,日趋多元化。

随着材料和工艺的现代化,科技逐渐涌向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也未能幸免,逐渐走向衰落。

即使在雷山这一苗族文化的中心地带,种棉、养蚕、蓝靛种植等逐渐消失,苗族人只是在成品纱基础上织布,或者使用化学染料在成品布的基础上染织。

这也意味着纺车、织机、染缸逐渐废弃,手里有着绝活的工匠相继逝去。

年轻人在现代社会环境的熏陶下,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中,也不再可能回到男耕女织的生活状态中,失去了大的生活背景,年轻人很少从事这些活动,传统工艺后继无人。

综上所述,贵州苗族服饰变迁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未能幸免,无论是款式、面料还是工艺都发生了变迁。

面对变迁,通常都会发出两种声音,一种认为“百年之后,研究苗族服饰要到国外去”。

[4]另一种认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固然要继承,但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法则是人类不能违背的。

笔者认为,服饰文化的产生是由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我们要想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必须还原服饰文化产生的大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服饰文化传递的一部分应该有生活方式的内涵,审美情趣以及社会风尚,所以简单的保护只能说保持了苗族服饰中物质外形的一部分,文化内涵的这一部分也会逐步丢失,因此给予一定的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延续以往的生活传统习俗,减少对他们生活的打扰,这样或许是一种完整意义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1]…辛丽亚.黔西北白苗与箐苗支系女性头饰比较研究[J].大众文艺,2014(13):63-64.[2]…伍新福.试论湘西苗区“改土归流”——兼析乾嘉苗民起义的原因[J].民族研究,1986(1):15-22.[3]…周梦.苗侗女性服饰文化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4]…武鹏冲.苗族服饰文化研究综述[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9(3):16-19.作者简介:
孙菲菲,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服饰与计算机视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