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课及课外后四首古诗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一、第一首《秋词》秋词刘禹锡〔唐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首诗开篇就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说出了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秋日胜春朝”,使用对比的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充满生机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的方式抛出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秋胜过春呢?先说了自己的看法,再作解释。
第三句体现了五言绝句中的第三句破局转折的结构性特点。
用一个场景感很强的画面来把诗歌的情感丰富度拉开。
诗人用特别典型有动感的具体事物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一只飞速上升的白鹤冲破云霄,这句就一个感觉,动感十足。
这幅画面可以是看做对“秋日胜春朝”的解释。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里的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
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这样的描写里面根本找不到什么悲凉的气息。
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白鹤一飞冲霄是“实”,自己的诗情得旷远是“虚”。
这样的两句把“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自然而然就得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
这首诗,读起来根本读不到悲凉的感受,体会到的是博大的胸怀和高昂激越的气概。
二、第二首《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八下课外古诗诵读(后四首
送友人
译文
青山横北郭, 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 白水绕东城。 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
此地一为别,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孤蓬万里征。你就像那随风飘荡的蓬草远行万里了。
浮云游子意,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落日故人情。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挥手自兹去,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 萧萧班马鸣。 也为惜别声声长鸣…
沙洲甘愿受苦。
四、品读鉴赏: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 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营造出萧疏 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 出场作铺垫。
“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色调的描写, 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2.上片中“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作者 什么心境?
★
1. 苏轼在《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 通过一连串意象,营造萧疏凄冷、幽寂的氛围 借以表达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句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2、在《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以鸿自喻 最能体现苏轼虽贬谪黄州仍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 人生态度的句子(通过描写孤鸿选求宿处的情景,表达 清高自许、蔑视流俗的人生态度):
孤蓬,这个意象,借喻即将离去的友人,一个 “孤”字写出离程之孤独;万里,点明离程之遥远。
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 切关怀。
颈联:扣题,分析表达效果。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 偶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 “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 云”、“落日”作比喻,来表明心意。天空 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 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
总结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四年级语文20课古诗两首(整理版)分析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西劝 客渭 出君舍城 送
阳 关 无
更 尽 一青 青 柳朝 Nhomakorabea雨 浥元
【 唐
二
】 王
使
故 杯 色 轻 维安
人酒新尘 西
。, 。,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 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 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 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苏轼评价说“味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 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 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送别诗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xūn] ,1.落日的余光。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谢谢
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天际流:流向天边。
译文: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 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课外拓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 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 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 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古⽼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诗,⽆⼀不在彰显着中国⼈的浪漫情怀。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课⽂原⽂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昂 【朝代】唐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曾云,决眦⼊归鸟。
会当凌绝顶,⼀览众⼭⼩。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 【朝代】宋 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层。
游⼭西村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鸡豚。
⼭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箫⿎追随春社近,⾐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拄杖⽆时夜叩门。
⼰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珍 【朝代】清 浩荡离愁⽩⽇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知识点 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陈⼦昂(661~702),字伯⽟,梓州射洪(今属四川)⼈。
唐代⽂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昂是唐诗⾰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充实,语⾔刚健⽽质朴,风⾻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对唐代诗歌影响巨⼤。
现存诗⼀百多⾸,其中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集》传世。
⼆、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轻率,少谋略。
陈⼦昂进⾔,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翻译 前:过去。
古⼈:古代能够礼贤下⼠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怆然:悲伤的样⼦。
涕:眼泪。
(完整版)20课《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赏析
20课古诗赏析望岳杜甫主旨:这首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积极向上、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赏析:1、“望”贯穿全文,扣住“高大”二字进行描写。
2、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1)以设问统领下文。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
(2)“未了”写出了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了山势绵延不尽的特点。
“齐鲁青未了”是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3、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1)画面: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2)炼字:“钟”有聚集之意,体现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割”有分开、隔断之意,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3)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4、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1)画面: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
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是实景,是细望所见。
诗人抓住“云气”和“飞鸟”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5、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
以“众山小”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2)情感: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乐观自信,积极向上,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3)哲理:(衍生意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主旨:本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人生态度。
赏析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修辞: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塔高,同时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为下文议论作铺垫。
(2)炼字:“千寻”正面写塔高,借写山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提充满信心。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诗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直接打印贴课本上背诵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翠色欲滴。
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诗人借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诗人借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翠色欲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翠色欲滴。
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诗人借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背景】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6单元第20课 古诗两首
(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背诵这首古诗。
(重点)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难点).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被称为“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主要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古人送别的方式:第一是设宴饮酒;第二是唱歌、赋诗;第三是折柳送别。
由于“柳”“留”谐音,折柳相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hèmènɡwéi línɡ鹤 孟 唯 陵 .自由朗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遇到不懂的字或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释。
.说一说这首古诗描绘了什么场景?描绘了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场景。
.结构:上下组词:孟子 姓孟造句: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姓孟的新同学。
音序:M 部首:皿书写指导:“皿”略扁,底部托住上面。
孟mènɡ.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氵”略呈弧形,右部第二横稍长。
结构:左右组词:浩大 浩荡造句:如此浩大的工程,他们只用了一年就完工了。
音序:H 部首:氵浩hào.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攵”中的捺为斜捺。
结构:左右组词:丘陵 陵墓造句:考古队发现了一座帝王陵墓。
音序:L 部首:阝陵línɡ.孟浩然(mènɡ mèn ) 唯一(wéi wēi )广陵(línɡ lín ) 告辞 (cí chí )√√√√ ·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我的老朋友孟浩然向西辞别黄鹤楼,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课外古诗20首并赏析
课外古诗20首并赏析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才华和智慧,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在课外阅读中,我们常常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古诗,它们或慷慨激昂,或婉约妩媚,或豪放奔放,或深沉含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20首课外古诗,并对其进行赏析,希望能够带领读者一起领略古诗的魅力。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简洁清新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明月光”和“故乡”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情的交融,展现了诗人的离愁别绪,令人感到无限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2.《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一首写景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向往。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3.《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歌,通过对春天清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
诗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句,通过对春天清晨的景象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美好向往和渴望。
4.《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描写草原景色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向往。
诗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5.《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天景色的诗歌,通过对江南春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江南风光的赞美和向往。
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通过对江南风光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江南风光的热爱和向往。
6.《登高》杜甫。
课外古诗后四首知识点
课外古诗后四首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秋词》1、一二句表现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对比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
2、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排”和“引”“排”是推开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引”是“引发”,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3、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画面描绘了一幅秋高气爽,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着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明快豪放的画面。
4、思想感情赞颂了秋天的美好;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壮志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夜雨寄北》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有何表达作用点明季节,渲染寂寥、凄冷的氛围,烘托人物孤独凄凉的心情。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 的赏析“涨”是上涨、涨满,富于动态形象,生动地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凄凉。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反衬出作者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
4、整体运用什么手法虚实相生(虚实结合),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写实,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写虚,两者形成一种对比,反衬出作者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
形成一种回环对照之美,将情感表达得委婉曲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诗中“僵卧”“孤村”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1)“僵卧”写出年老病弱,“孤村”写出孤独凄凉(2)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写出作者的乐观积极和坚定信念。
2、“夜阑卧听风吹雨”一语双关,结合内容分析(1)风吹雨”既指现实生活中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命运。
(2)诗人由“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联系在一起,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解读
《古代诗歌五首》课文解读《登幽州台歌》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诗歌鉴赏:《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说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的前代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明主又不及见,真是生不逢时。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台远眺,宇宙茫茫,地老天荒,更是倍感孤独,悲从中来,怆然泪下。
前两句写俯仰古今,觉时间之绵长,第三句写登台远眺,感空间的辽阔;在时空无限的背景中,第四句直抒胸臆,一诉郁积于心的孤独悲凉。
思想情感: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更是唱出了历代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知遇难逢的孤独,时不我待的焦灼。
《望岳》译文: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迭起使人心胸摇荡,极目远眺可以看到鸟儿归巢。
有机会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一眼望去,群山(都显得)渺小。
诗歌鉴赏: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七年级下册 古诗20课和后4首古诗诗歌赏析总结
七下20课和后四首古诗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诗歌意思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二、主题归纳抒发了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失意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三、赏析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4、《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5、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诗歌意思泰山到底怎么样?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首一览,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二、主题归纳表达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坚定豪迈气概以及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透露出诗人早年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后四首赏析
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 ,统一祖国为国效力的爱
国情怀。
迁移运用,内化积累
同学们,假如作者陆游现 在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 特别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再回叙 情思。
深夜秉烛长谈。
却话/ 巴山/ 夜雨时。
• 1、“君问归期未有期”这句诗看似平淡,实则内 含丰富,请简要分析。
• 开首点题,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 “未有期”既有热切的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 惆怅。
• 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 一扬一抑,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而且“期”字重复出现,构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 折的意境。
•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用未来的欢聚反衬今夜的
愁苦,而今夜的愁苦又将成为重聚的话题,增添重聚的
欢乐的句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写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作者想象日后与友人相见, 秉烛夜谈,共叙思念之情的诗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 时的情景的诗句:
2020/1/2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秋高 气爽。
“一鹤”是孤单的,也是独特的,正是这 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 肃杀的氛围。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 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便会一扫而空的。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现出诗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 神。虽人生坎坷,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不 被重用,但仍励志高歌,整个诗无不表现出
夜雨寄北
李商隐
你问君我问回/家归的期日/子未,有我期尚,未确定
七年级下册 古诗20课和后4首古诗诗歌赏析总结
七下20课和后四首古诗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诗歌意思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二、主题归纳抒发了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失意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三、赏析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4、《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5、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诗歌意思泰山到底怎么样?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首一览,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二、主题归纳表达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坚定豪迈气概以及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透露出诗人早年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鉴赏课内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鉴赏课内阅读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
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
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
"念天地之悠悠"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独怆然而涕下”描绘了诗人孤寂悲苦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
2、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悄然流泪了。
3、《登幽州台歌》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登幽州台歌》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沧桑易变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待我的事理悲情。
4、本诗的中心是什么?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5、陈子昂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天地的落寞情怀。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后四首原文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后四首原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后四首的原文如下:1. 《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 《鲁山山行》北宋·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3. 《浣溪沙》北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半僧寺,溪上六株松。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后四首的原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以下是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后四首原文:1.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 《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4.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歌诗体
•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孤独苦闷的愁苦情怀。
• 1.古人: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 2.本诗在抒怀上借助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使人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苦闷之情。
请具体赏析。
•前两句俯仰古今,写自己没有遇到贤明君主,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失意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后两句把个人置于广阔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让人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表现了诗人孤独苦闷的愁苦情怀。
• 3.赏析“念”“独”
•念,想到,展现了诗人包含古今、宽广无垠的崇高精神境界;独,独自,表现了诗人独上幽州台的孤独心境以及怀才不遇的孤苦之感。
二、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诗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的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起境界。
• 2.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聚集,钟爱,将大自然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表现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一虚一实,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峻挺拔。
• 3. “小”赏析。
•小,矮小、渺小。
站在泰山的顶峰,一眼望去,群山(都显得)渺小了。
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通过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的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和不畏艰难、励志有所作为的政治抱负。
•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站得高就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深层含义是有成就
大事业的心胸,才能无所畏惧。
含蓄的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和不畏艰难、励志有所作为的政治抱负。
四、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以“游”字作为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表达了诗人对农村淳朴好客民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1.赏析首联“莫笑”和“足”
•“莫笑”写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丰足,写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表现了他们淳朴热情。
•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颔联描绘山间水畔的优美景色,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既充满了诗意,又包含了深刻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探索,不退缩,不畏惧,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赏析
•对偶写热闹的乡俗民事,表现村民的淳厚质朴,抒发了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以及对乡民的喜爱之情。
•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情感
•写诗人对出游之地的恋恋不舍,表现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五、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写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心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虽远离官场仍要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赏析
•写辞官离京时的心境:以“浩荡”修饰“离愁”,写出离愁的深广;以“白日斜”“天涯”衬托“离愁”,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等种种情怀。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
•比喻、拟人,以落花自喻,赋予落红以人的情态,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愿像保护花的春泥一样关注民众、心系国家,形象、贴切地表达了了诗人不甘自弃、继续为国效力的奋斗和奉献精神。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 2. 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笼,笼罩。
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朦胧冷寂、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
“寒”字,把冷意具象化、形象化,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也表现了诗人压抑的心境,寄托了诗人的忧思情怀。
• 3.谈谈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理解。
•借古讽今。
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这首诗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醉生梦死的讽刺与愤怒,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重忧虑,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本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鬼神的情节,揭示了晚唐皇帝只知道求仙访道,不能识贤、任贤的社会现实。
• 1.分析表现手法及情感
•借古讽今。
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却不关心黎民百姓只醉心鬼神之道的故事,揭示了晚唐皇帝只知道求仙访道,不能识贤、任贤的社会现实,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 2.“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
•“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
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借助景物描写和拟人的手法,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的哲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错,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的失落神态。
• 1.赏析“放出”“拦”
•拟人的修辞,赋予山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富有情趣。
• 2.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飙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比喻、拟人本诗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
的哲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要不断进取。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写诗人在一个夏夜独自候客来访,以景寄情,展示了使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含而不露地表现了诗人寂寞的心境。
• 1.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江南夜雨图)
•修辞:夸张对偶手法:以声衬静氛围:单调寂寞恬静安闲
•画面:池塘边的青草因为雨水而湿漉漉的,水面上漾起薄薄的水汽,远处的梅树静静地立在夜中,蛙声清脆悠远,直入诗人心间
• 2.诗歌的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
•“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梅雨的无处不在与急骤密集,表现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
隐约写出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 3. “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①“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奈。
②“敲”与“落”衔接紧密,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约客未至的怅惘的心情,形神兼备。
• 4.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含蓄描写诗人怎样的情景?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雨夜等候客人。
待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
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