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完整word版)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3)
---------------------------------------------------------------最新资料推荐------------------------------------------------------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参考答案在最后)(一)江陵① 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
(30 字左右)(二)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1/ 11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
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完整)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完整)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一)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万枝,XXX掩映XXX迟。
我想起你,你的心像西江水,日夜流淌不停。
1、XXX和万枝对应的是枫叶,重复的“枝”字加强了枫叶的形象,表达出枫叶茂盛的景象。
2、江桥掩映XXX迟,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江边夕阳下的景色,令人想象江水和帆船的缓慢流动。
二)渡汉江(唐)XXX岭外音书断,经XXX。
离家久了,音信断绝,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冬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回到故乡,我却有些害怕见到亲人,不敢主动询问他们的消息。
1、外、断、复三个字表达了作者的孤独、远离家乡的苦楚和时间的流逝。
2、作者不敢主动询问来人,表达了他内心的复杂和矛盾,既渴望家人,又害怕失望和伤心。
三)闺怨(唐)XXX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XXX都飞走了,我写信寄不出去,愁绪纷杂,梦境也难成真。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我希望自己能像孤月一样,照亮伏波营的黑暗。
1、孤字可以理解为寂寞、孤独,也可以理解为独特、独立,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状态和个性特点。
2、通过描绘思妇的心情递进,表达了她对远方恋人的思念和渴望,以及她自己的孤独和无助。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XXXXXX接水为乡,君去XXX正渺茫。
我和XXX一起生活在荆州和吴县之间的水乡,现在他离开了,漫长的XXX在他面前无边无际。
日暮征帆何处泊?XXX一望断人肠。
夕阳西下,他的帆船驶向何处?他的离去让我感到无尽的伤痛。
1、以XXX之口,表达了他对故乡、家人和朋友的思念和不舍。
2、XXX渺茫,与XXX的离去相呼应,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效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五)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我独自一人在旅馆里,寒冷的灯光下无法入眠,内心充满了悲伤和忧虑。
故乡今夜思千里,XXX明朝又一年。
今夜,我在思念远方的故乡,我的白发在明天又要增加一年。
1、XXX形成对比,加强了孤独的感觉。
2、表达了主人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时间的流逝和自己的老去。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诗歌鉴赏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全诗紧扣一个“________”字,按________推移展开叙述。
(2)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3)“古风存”一句用来赞美农民的什么品格?(4)本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含有什么哲理?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5)“柳暗花明”写出了自然美景,请问:①为什么用“暗”来形容“柳”、用“明”来形容“花”?②“柳暗花明”流传下来成为一个成语,它现在意思通常指什么?【答案】(1)游;时间(2)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3)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5)①柳色深绿,所以用“暗”;花光艳丽,所以用“明”。
②比喻困境后重新出现转机,看到希望。
【解析】【分析】(1)题目“游山西村”紧扣一个“游”字展开写。
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
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所以全诗按照时间推移展开叙述。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学出了农家的美好和热情好客,一个“足”字,是“充足”之意。
写出了农家丰收的年景和农人热情好客的淳厚品性。
(3)“古风存”一句展现出的是对农民美好品质的赞美,突出农民服饰的简单、朴素,据此作答即可。
(完整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练习及答案
古诗赏析(七年级下)1.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早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 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2.与“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为哪一项A.须晴天,看红装素裹,格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答案分析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颔联是最能表现禅寺后院环境特点的一联。
其意为一条波折的小道通向清静的远方,那边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依据诗句意思,再联合“幽 " 和“深”两个重点词,能够得出幽静沉寂的特点2“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意为此时此刻万物都缄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前句写万物静寂无声,后句写钟磬之声,此处是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
四个选项中,只有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切合这个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 1 幽静沉寂 2.C2.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边对这首诗歌理解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这首诗向来被誉为歌唱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睁开,热忱赞叹了泰山的高大宏伟的气概和奇特艳丽的风景。
B. 这首诗写景富裕层次,从近望到眺望,到细望。
写出泰山的高大宏伟,神气艳丽,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C.“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 " 是实写,虚实相生,写出泰山的高大宏伟,奇特艳丽。
D.“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一句运用了衬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衬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矗立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剖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答案分析1.本题考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
本诗一共四联,据其内容可知,第一联为眺望,第二联为近望。
第为细望,最后一联为梦想。
(最新整理)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的全部内容。
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参考答案在最后)(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二)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请你将五,六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答案】(1)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2)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开:打开,开启。
轩:窗户。
面:面对。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把:拿起。
端起。
话桑麻:闲谈农事。
桑麻:桑树和麻。
这里泛指庄稼。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写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全文十分押韵。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
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故答案为:(1)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2)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七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分析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分析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观沧海》曹操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和抒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答:写作手法: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境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抒发感情: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3.诗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出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4、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5、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7、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8、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
①道潜,字参寥,杭州于潜(今浙江临安)人。俗姓何,本名昙潜,赐号妙总大师。自幼出家。与苏轼、
.本诗描写了时间从______到______,天气由______转______的变化过程,层次分明地烘托出江上秋夜静谧的气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月色,一句一景,合成一幅完整
.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这句是从细处着笔;第二句由梧叶翻卷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
.第三句“断”字是“停”的意思。“断”字与上句“井梧翻叶”相应,写风的一起一止,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
.末句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出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半夜风雨之后天
从遣词用语、修辞方面揣摩、推敲、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词语、诗句的含义。
从作者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古诗词在语言中所寄寓的深意。
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古诗词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感知诗词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庭树不知人去尽”的情况下“发”出的供人欣赏的花,用乐景来反衬哀情。而且本诗是一首吊古之作,诗人所要
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和反衬的表现手法。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反衬哀情,
课内古诗词鉴赏
一)饮 酒(其五)
二)钱塘湖春行
三)破阵子 为陈同甫
四)山坡羊 潼关怀古
四)(2015·黄州中学二模)归次汉中境上
.下面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作者途中所见景物很多,但这里只选了“云栈”和“屏山”,这样高度的概括,表现了他的精练特色。
最新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二)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三)闺怨(唐)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五)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六)雨后池上(宋)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七)雨晴(唐)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八)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九)新晴(宋)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表达效果.(十)送友游吴越①(唐)杜荀鹤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注】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1、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的哪些特色?2、“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字的妙处.(十一)秋江(宋)道潜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注】①酒旗:古人酒店外挂的小旗,青白布制成,以招徕生意.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十二)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春天的景象?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各有怎样不同的形态?(十三)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十四)绝句(唐)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十五)题奉晚(宋)周敦颐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谈谈你的理解.(十六)夜雪(唐)白居易已讶①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②声.【注】①讶:惊讶.②折竹:竹子折断.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2、从诗歌描写的情境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感情?(十七)菊(唐)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注】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长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十八)社日①(唐)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注】①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子.1、开头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怎样的景象?反映了农家怎样的生活情景?2、末句“扶得醉人归”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十九)江上渔者①(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②爱鲈鱼③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注】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小、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十)春游湖(宋)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分析.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参考答案)(一)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二)1、从空间的间隔,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在贬居生活期间的孤苦情绪.2、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三)1、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2、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四)1、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2、“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五)1、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2、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六)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七)1、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2、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八)1、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2、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九)1、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2、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十)1、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十一)1、第一句将耀眼红枫与青白酒旗相缀,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映,而两句之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色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色,真是绚烂之极,好一幅色彩浓丽、美不胜收的画面.2、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十二)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十三)1、柳条、藤蔓、黄莺.2、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的“频啼”,化无情为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物的的挽留、眷恋衬托出人与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十四)1、答:景物:江、鸟、山、花.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2、“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十五)1、吟余小立闲干外.2、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矣.(十六)1、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层次.2、孤寂凄冷的心境.(或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十七)1、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2、示例l: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示例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十八)1、村外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内猪满圈,鸡栖埘.反映了农家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2、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十九)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二十)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2、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完整word版)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阅读以下各首古诗, 而后回答以下问题。
(一)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说明】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如何的思想品行?(答案: 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自命不凡的品行。
)(二)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天曛,寒风吹雁雪纷繁。
莫愁前路无知音,天下谁人不识君?【说明】①董大:指唐朝有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曛:惨淡。
白天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以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何?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如何的友情?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风格有什么不一样?(答案: 1、用“千”字好。
“千里”境地壮阔,能够着力衬着凄寒悲苦的氛围,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和赞叹之情,鼓舞朋友乐观豪放,踊跃进步。
这两句诗气概雄伟,胸怀宽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说明】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程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应诗人如何的贬谪生活?2、按常理说后两句仿佛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适合,这里的“怯”和“不敢”反应了如何的心理?(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想念亲人,又长久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难过。
2、因为一方面诚然昼夜在想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辰担忧家人的命运,怕他们因为自己的连累或其余原由受到不幸。
这类抒写,更显真实、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说明】①物态:光景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风景。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成效上品尝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由?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景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梦想?(答案: 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洗浴在春色中的静景写活了,给光景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忧如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这样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五)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1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第一部分一、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二、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三、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四、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五、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六、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七、送友游吴越杜荀鹤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中考考查内容1.能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情感。
(1)概括古诗词的大意,能描绘出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
(2)能联系与古诗词有关的背景资料对古诗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3)注意诗体与风格,品味古诗词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能说出自己对古诗词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会。
2.会品析古诗词的语言、写作技法。
(1)从遣词用语、修辞方面揣摩、推敲、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词语、诗句的含义。
(2)从作者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古诗词在语言中所寄寓的深意。
(3)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古诗词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把握内容,体会情感1.感知诗词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看题材。
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如:田园诗多写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或向往;写景诗多写诗人对自然的陶醉、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送别诗多写与友人的惜别、对亲人的思念、对友人或亲人的安慰劝勉;边塞诗多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愤、思乡念亲的孤独;咏物诗多写自己的人生态度、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蕴含对人生道理的理解;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对民众的同情等。
(2)抓题目。
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一看题目就知道这首诗是写诗人读书的感受。
因此,从题目入手,应该成为感知诗词内容的重要环节。
(3)析词义。
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扫清诗词中的阅读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题一、《龟虽寿》1、开头以神龟、螣蛇为喻,目的是什么?说明生命终会消亡的自然规律2、作者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怀?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3、诗的结尾四句是(议论)的表达方式,旨在告诉人们什么道理?旨在告诉人们: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
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二、《过故人庄》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是名句,试描绘画面。
选一角度(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赏析。
画面: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绕起来,青山在村周四周远远地横斜。
赏析:(1)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2)两句诗运用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相互对应,十分工整。
(3)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
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或“斜”字形象描画出村外青山又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强)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流露出诗人怎样思想感情?流露出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三、《题破山寺后禅院》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的禅房。
2、"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使这肃穆地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主要围绕反衬或以声衬静的写法来回答)3、作者着力描写了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襟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淡泊)情怀。
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古诗词赏析(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古诗词赏析(附参考答案)(一)放舟蓬莱①阁下戚继光②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
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崚嶒③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
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注释】①蓬莱:今属山东,戚继光家乡。
②戚继光: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征讨倭寇,屡建奇功,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因遭弹劾被罢官回归故里之时。
③崚嶒:形容山高峻。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先从时间上着笔,“续”字点明是故地重游,从“自悠悠”可见诗人心境悠然自得。
B.颔联中“沧波”言水之澄碧;“浩荡”言水面广阔壮大,“浮轻舸”暗合诗题“放舟”。
C.颈联慨叹不知不觉中两鬓已经花白,但上天依然让自己存活于世,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情感起伏变化,意蕴深远,撼人心扉。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时隔三十年旧地重游,看到山川依旧,有人事沉浮、物是人非之感。
B. 颔联中“出”字精炼传神,突出了蓬莱阁立于高崖有缥缈飞天之势的特点,表达诗人隐逸家乡的意愿。
C. 颈联写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诗人已是双鬓斑白,垂垂老矣,转而又想到自己仍存活于世,颇有感慨之意。
D.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情感起伏变化,意蕴深远,撼人心扉。
3.尾联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4. 这首诗情感起伏有致,撼人心扉。
请根据诗歌内容和注释,简要概括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二)客夜与故人偶集①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②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③。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①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
②翻疑:反而怀疑。
翻:义同“反”。
③寒蛩:深秋的蟋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描写了诗人羁旅之中与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
B.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城中),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诗歌鉴赏练习题(word版 有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诗歌鉴赏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本诗从体裁上属于(____),本诗的作者与杜牧则有(____)之称。
2、“君问归期未有期”中连用两个“期”有什么作用3、如何理解标题中的“寄北”?4、请说说“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有何作用。
5、(2)“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诗歌前两句通过描写“巴山”“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寄寓了诗人__________的情感。
7、这首诗其实可以看作是一封普通的家书。
第一句中“________”和“_________”。
其中包含了太多的苦涩与无奈,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感。
8、“却话巴山夜雨时”中“话”的意思是:______。
9、“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通过写实,营造了怎样的气氛?10、诗歌首句通过对“_________”的一问一答,诗人的愁苦形象跃然纸上11、第二句与第四句的映照,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12、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13、作者在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虚实相生,请你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4、写出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
15、请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16、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想象到什么情景?感情由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请简要分析。
17、这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18、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诗人“今夜的心境”。
19、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夜雨寄北》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了什么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诗人想象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2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对归期问询的回答,抒发了诗人对亲友的深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参考答案在最后)(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
(30字左右)(二)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
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八)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九)新晴(宋)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表达效果。
(十)送友游吴越①(唐)杜荀鹤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1、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的哪些特色?2、“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字的妙处。
(十一)秋江(宋)道潜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注】①酒旗:古人酒店外挂的小旗,青白布制成,以招徕生意。
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
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十二)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春天的景象?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各有怎样不同的形态?(十三)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十四)绝句(唐)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十五)题奉晚(宋)周敦颐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谈谈你的理解。
(十六)夜雪(唐)白居易已讶①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②声。
【注】①讶:惊讶。
②折竹:竹子折断。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2、从诗歌描写的情境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感情?(十七)菊(唐)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长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十八)社日①(唐)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子。
1、开头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怎样的景象?反映了农家怎样的生活情景?2、末句“扶得醉人归”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十九)江上渔者①(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②爱鲈鱼③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小、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十)春游湖(宋)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参考答案)(一)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
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二)1、从空间的间隔,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在贬居生活期间的孤苦情绪。
2、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三)1、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2、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
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四)1、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五)1、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六)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七)1、对比。
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2、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八)1、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九)1、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十)1、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
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十一)1、第一句将耀眼红枫与青白酒旗相缀,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映,而两句之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色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色,真是绚烂之极,好一幅色彩浓丽、美不胜收的画面。
2、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
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
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十二)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十三)1、柳条、藤蔓、黄莺。
2、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的“频啼”,化无情为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物的的挽留、眷恋衬托出人与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十四)1、答: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十五)1、吟余小立闲干外。
2、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矣。
(十六)1、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层次。
2、孤寂凄冷的心境。
(或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
)(十七)1、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
2、示例l: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
示例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
(十八)1、村外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内猪满圈,鸡栖埘。
反映了农家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十九)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