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赏析备课讲稿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3篇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3篇设计理念:1.从儿童出发,在文化的视野下,引导儿童漫步诗词王国,“让学”于生,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
2.诗词是一种艺术,一种语言的抒情艺术,品读诗词应从形象入手,从意境入手,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把握诗词韵感,体会诗词美感,领会诗情感。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初步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词的意境,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4.初步感受品读诗歌,体会古诗词“炼字”的妙处,学习遣词造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文字、图片、音乐)教学过程:一、诗词激趣,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是我国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特殊的诗歌(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板书课题,谈谈“村居”。
注意书写:“清、村”左窄右宽,“平、乐”注意左右对称,“居”把“古”向外写写,字成梯形)。
重点引导读好“村居”,说说“村居”在你头脑中的印象。
3.初读正音。
4.体会节奏。
5.比拟诗词特点。
二、诗、画结合,理解意境。
1.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请你结合书中的插图,边默读边想象,你读懂了什么2.其中,哪一幅画面留给你深刻的印象(1)童趣图“卧”: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可爱,可以和“躺、坐、趴”等字比拟。
引导读出小儿的天真、活泼、可爱。
无赖:可爱、顽皮的意思,对小儿的爱称(古今词义的差异)指名读(板书:趣)(2)乐趣图大儿、中儿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看这两位儿子的(勤劳、孝顺、能干)(3)情趣图主公是:翁媪(书写:翁,引导从偏旁理解翁媪)吴音:是指中国吴地的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文中指江西上饶地区吴方言。
讲解“媚”:眉——媚——相媚好——亲热地交谈什么引导想象老爷爷和老婆婆会说些什么,聊些什么指名读(这对老夫妻多会享受生活的情调啊,板书:情)(4)清趣图低小:体会生活不富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篇古诗文。
这是辛弃疾所作,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的农村景象。
全诗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诗中的关键词有:茅檐、小溪、青草、翁媪、锄豆、织鸡笼、亡赖、相媚、醉里、吴音、亡赖、无赖、最喜、溪头、卧剥、莲蓬。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可能还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诗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诗文大意,了解诗文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诗文大意。
2.难点:理解诗文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2.朗读感悟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文。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诗文。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好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农村生活的印象。
然后播放《清平乐·村居》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文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解释诗文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心情。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如“茅檐”、“小溪”等,理解这些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优秀教案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优秀教案1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所作,这首词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农村的宁静和谐,以及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全词如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对学生理解宋代农村生活具有一定的帮助。
同时,这首词也具有一定的韵律美,有利于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三年级的相关诗词之后,对于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这首词中的一些词语,如“翁媪”、“锄豆”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些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词中的词语,把握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生活,珍惜和谐家庭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词中的词语,把握词的意境。
2.教学难点:对于词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以及对于词意的深入感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诗词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词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意。
2.图片:准备一些与词意相关的图片,如农村景象、翁媪、锄豆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意。
3.音频:准备一些与词相关的音频资料,如朗读、古筝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词的意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景象,引导学生感受农村的宁静和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清平乐·村居》全文,引导学生朗读,注意读音和停顿,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清平乐村居的说课学习教案稿3篇范文.doc
《清平乐村居》的说课稿 3 篇一、教材分析与处理《清平乐 ? 村居》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它通过“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西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些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 2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 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 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利用网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
二、媒体设计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通常以单机操作、单线型课件形式表现教师的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课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教师用了,其他教师就无法使用,使用不当甚至会造成一种新的满堂灌──“电灌”。
新时期,新课程,新方式,对教学资源的运用提出了新课题。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清平乐 ? 村居》的教学中以网络为平台,设计了课程资源网页。
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美文诵读、词义点拨、课文动画、宋词简介、田园佳句等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
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多层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三、教法学法1、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与指导。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解题1、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读题。
2、解题:“清平乐”是词牌名,“乐”要读成“yuè”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来的词,每首46个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韵脚字。
3、“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人家”。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课文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⑴生字正音。
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⑵理解上述词语。
⑶指名试读课文。
三、练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听清节奏。
2、学生试读。
3、学生分组齐读。
4、全班齐读。
四、学写生字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齐读全文。
二、讲读课文1、学习上片四行:⑴学生读。
⑵指名解说,教师补充:茅檐低小:茅屋又低又小。
溪上青青草:河边上长着青青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带着酒意操着吴语两人谈得很亲热。
吴音指吴地的方言。
白发谁家翁媪:是哪一家的白发夫妻二老。
⑶小结。
⑷齐读上片四行。
2、学习下片四行:⑴指名读。
⑵指名解说,教师补充:大儿锄豆溪东: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里锄草。
中儿正织鸡笼: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鸡笼是圈养鸡鸭的半球形罩子,平底,用竹篾编织,顶上有孔。
看图理解。
最喜小儿无赖: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
“无赖”本意是指游手好闲、品德不好的人,这时作“顽皮”来解释。
溪头卧剥莲蓬: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吃。
⑶小结。
⑷齐读下片。
3、连起来讲说:⑴各人自练。
⑵同座位互讲。
⑶指名讲说。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通用5篇)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通用5篇〕《清平乐.村居》说课稿〔通用5篇〕《清平乐.村居》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p 与处理《清平乐·村居》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它通过“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西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些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欢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开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认识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才能目的:利用网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气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
二、媒体设计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通常以单机操作、单线型课件形式表现老师的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课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老师用了,其他老师就无法使用,使用不当甚至会造成一种新的满堂灌──“电灌”。
新时期,新课程,新方式,对教学资的运用提出了新课题。
本着以学生开展为本,以效劳教学为宗旨,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以网络为平台,设计了课程资网页。
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美文诵读、词义点拨、课文动画、宋词简介、田园佳句等局部,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
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多层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三、教法学法1、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开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老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老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浸透与指导。
【必背干货】语文试讲 《清平乐·村居》教案+试讲稿!
《清平乐·村居》教案+试讲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
2. 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难点:1. 诗词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及其作品风格。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农村的生活吗?农村生活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清平乐·村居》,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解答疑问。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平实、清新、淡雅等。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词中的画面。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农村生活的看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应用拓展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清平乐·村居》这首诗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课后作业布置上,既有对诗词的背诵,又有对农村生活的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必背干货】语文试讲 《清平乐·村居》教案+试讲稿!
【必背干货】语文试讲《清平乐·村居》教案+试讲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合作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农村生活的理解。
2. 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的全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3. 学生分组,准备讨论和展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复习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
b. 简介《清平乐·村居》的作者辛弃疾和词的背景。
2. 诗歌学习(15分钟)a.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语气和节奏。
b. 教师讲解诗歌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c. 学生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诗歌分析(1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b.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对诗歌的分析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补充。
b. 学生根据对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清平乐·村居》的理解和感受。
c.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清平乐·村居》,并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和展示。
六、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2.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可以采用口头评价、录音评价等方式。
【必背干货】语文试讲 《清平乐·村居》教案+试讲稿!
教案:语文试讲《清平乐·村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面意思和意境的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深入感受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巩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2)学生自主探究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各小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讨论农村生活的特点和价值。
(2)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活动,写一篇关于自己向往的农村生活的短文。
四、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2.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
五、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的PPT和教学素材。
2. 学生自主学习使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3. 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所需的讨论和写作材料。
教案:语文试讲《清平乐·村居》本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思,现在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的古诗词三首之一。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所作,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乡村景象。
全诗共三十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词,并能运用想象力描绘诗中的画面。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深入理解诗文。
此外,学生对乡村生活的了解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清平乐·村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清平乐·村居》。
2.难点: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会品味诗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古诗词鉴赏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乡村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乡村生活的了解和感受,引出本课的内容。
2.朗读与背诵:让学生自由朗读《清平乐·村居》,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3.诗句解析: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关键词句,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等,理解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的宁静和美丽。
4.情感体验:讨论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5.应用拓展: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乡村景象,或创作一首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的现代诗。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1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1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描绘了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全词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语言朴实,意境深远,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良好素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诗词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理解。
但辛弃疾的这首词在意境和表达方式上与以往学习的诗词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农村生活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农村生活的和平与美好,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2.难点:体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欣赏古诗词的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农村生活的画面,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清平乐·村居》的原文及其注释、翻译;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或黑板。
2.学生准备:预习《清平乐·村居》,了解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收集有关农村生活的图片或故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农村景色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农村生活的印象。
引导学生进入《清平乐·村居》的学习。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清平乐·村居》,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词两首清平乐村居丨语文A版
《清平乐村居》讲课稿一、说教材《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述农村生活的有名词作。
作者经过对农村清爽艳丽、朴素安静的环境描述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神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不过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原来是农村中屡见不鲜的东西,可是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分外清爽优美。
在写人方面,作者可以把这家老小的不一样容颜和神态,描述得栩栩如生,活龙活现:翁媪喝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经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活力勃勃、和平寂静、朴素悠闲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响出来了。
拥有浓厚的生活气味,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爽悦目的感觉。
二、说目标依据教材编写企图,新课标的教课要求,联合学生思想感情、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课实质状况,确立了以下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恶棍、卧剥”,借助画面与说明,认识词的马虎。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词的一般特色。
在多层次的朗读、想象、拓展中,感觉词中田园生活的情形,农村生活的友善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类平易生活的神往。
要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境界;有感情朗读的课文,使学生遇到美的熏陶。
指引学生融入课文,感觉江南农村的清爽艳丽、平易祥和之美三、说教法与学法:教法:倡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课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一样的学习需求,珍爱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步精神。
所以,将教课方法确立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的“情境教课法” 、“以读代讲教课法” 。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 的学习方法贯穿一直,把时间留给学生。
学生的朗读水平跟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获得提升。
2.采纳自主合作、研究学习的方法。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说课稿第【1】篇〗一、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内容,借助朗读、想象,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重点难点:1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解题。
说到田园,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这样一些词:"阡陌交错"、"竹木扶疏"、"田舍掩映"、"鸡犬相闻".田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许多文人吟诗作画,心驰神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词人辛弃疾(其词可分为:抒写爱国情怀的英雄词,描绘田园风光的农村词,体物言情的咏春词和_词。
)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走进田园,共同领略田园所特有的美。
谁来读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师指名读。
)(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乐"要读"yue",不读"le")是词牌,每首46个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韵脚字。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词牌)词牌还有很多呢:"念奴娇"、"浣溪纱"、"虞美人","沁园春"也是的,对了,还有苏轼"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村居是什么(乡村人家)。
★关于题目"村居"———激发学生的想象:村居有什么景致呢学生接触到的首先是题目。
一个"村居"会令孩子们浮想联翩。
会想到小桥、流水、人家;还会想到青山、绿水、树林,会闻到花香,会听到鸟语、泉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说课稿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说课稿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说课稿第【1】篇〗【教材简解】《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
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
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目标预设】1、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设计理念】这首小词写景见人,由人及事,人事相传,作者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它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对于这样意境幽美的词,在教学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重点抓住描写小儿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词意。
【设计思路】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下阕叙事,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悠闲美好的乡村家庭生活画卷。
在教学时,教者应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感知、感受、感悟、感慨全词。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讲课文档
和快乐。
第6页,共23页。
《清平乐·村居》词中哪几句写景,怎 样的一幅图景?词人刻画了哪些人?他们都 在干什么?从他们的行动及特点中你读到了 什么?说说你对词中“醉”的理解。
第7页,共23页。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
轩,历城人(山东济南 人),南宋爱国词人。 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
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 《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 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 所写的。
第9页,共23页。
回顾“词”
词,又称为“诗余”、“长 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 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 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 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 词牌。
第4页,共23页。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第5页,共23页。
学习目标
1.认识“媪”、“剥”2个生字,会写“醉”、“媚”、 “锄”、“剥”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鸡笼、莲 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
第15页,共23页。
自学提示四: 说说以下诗句的意思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第16页,共23页。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 锄豆:把豆地里的杂草用锄头除掉。 译义: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赏析: 这里,词人善于抓住切合人物年龄、身份的特征,用寥 寥数语,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人物的神情意态。“大儿”锄豆, 俨然一位懂事的大哥哥;“中儿”织鸡笼,正认真地学哥哥做 事。
《清平乐村居》公开课精品课件讲课讲稿共54页文档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清平乐村居》公开课精品课件讲课讲稿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村居赏析
清平乐村居赏析
清平乐(yue第四声)·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这里的亡念(wu第二声)表示调皮的意思。
【作者】:辛弃疾【朝代】:南宋【体裁】:词
【注释】
1.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
泛指南方的方言。
2. 翁媪(ǎo):老翁、老妇。
3. 亡(wu)赖:指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4.清平乐:词牌名,“乐”读乐。
(同月)
5.相媚好:这里只互相逗趣、取乐。
【背景】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赏析】
上片勾勒出一个农家生活烘托出下片的内容。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住在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里,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
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词解】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潺潺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一对白发老夫妻亲热地坐在一起用吴地方言聊天,还带着几分醉意。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编制鸡笼;还有那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草地上剥莲蓬吃。
【评析】
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
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
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
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