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知识体系表及背书提纲
文化生活背诵提纲
11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27.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支撑……推动……,是中华民族之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要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高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①……全民族综合素质……4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10.为什么要庆祝(传承、保护)民族节日?民族节日蕴含着………………等文化因素,是………………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11.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考试答题时可以根据材料,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综合国力的增强、民族精神的弘扬等多角度回答原因或意义。
) 12.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和表现:世界文化是3启示: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解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7.文化影响人的途径、表现、特点:(1)途径:来自于特定的文化活动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深远持久,潜移默化。
8.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塑造人生)丰富……增强……促进…… 9.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P21: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知识点,可以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本文将介绍文化生活第十课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文化的定义和特征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艺术风格等非物质层面的创造性成果。
2. 文化的特征:文化具有普遍性、历史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
它通过传承和交流,不断发展演变。
二、文化的分类1. 材料文化和非材料文化:材料文化指物质领域的文化成果,如建筑、工艺品等;非材料文化指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无形文化。
2.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历史悠久、深深扎根于民族之中的文化形态;现代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产生并逐渐形成的文化。
三、世界各国的文化特色1. 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强调和谐、中庸、礼仪,注重人际关系和家庭责任。
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文物。
2. 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以宗教为核心,尊重生命,崇尚和平与宽容,有着多元化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3. 美国文化:美国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成就,强调人权和机会平等,对科技和时尚有着深远的影响。
4. 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强调纪律、秩序和团队合作,尊重长辈和传统价值观。
富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四、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1. 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文化的互补和发展,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2. 文化冲突:由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误解、冲突和矛盾,因此需要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文化。
五、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传统文化的保护: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修复古建筑、传习古艺等。
2. 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吸收新鲜事物,创新传统文化形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六、文化与个人发展1. 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对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引导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态度。
文化生活知识体系及重点
文化生活知识体系及重点1. 引言文化生活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
文化生活知识体系是指对于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的分类和整理,它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到文化生活中。
本文将从宽泛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生活知识体系的构成和其中的重点内容。
2. 文化生活知识体系的构成文化生活知识体系的构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2.1 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指对于文化生活的基本了解和认知,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1 文化概念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传承的精神和物质成果。
文化概念的理解对于进一步了解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1.2 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指将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代代相传的过程。
了解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方法,对于传承和发展文化生活至关重要。
2.1.3 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指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参与到文化生活中的行为。
熟悉文化活动的种类和特点,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
2.2 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指对于某一特定领域或主题的深入了解和研究。
在文化生活知识体系中,专业知识涉及的领域较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2.2.1 文学文学是指人们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了解文学的流派、作品和作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
2.2.2 艺术艺术是指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介表达美的创造性活动。
熟悉艺术的各种形式和流派,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2.2.3 音乐音乐是指用声音和即时性的音调来表达感情和意义的艺术形式。
了解音乐的流派、作品和音乐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音乐作品。
2.2.4 电影与电视剧电影与电视剧是指通过影像和声音来表达情节和故事的艺术形式。
熟悉电影和电视剧的类型、导演和演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观看和理解影视作品。
3. 文化生活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在文化生活知识体系中,有些内容被认为是重点内容,因为它们对于整个文化生活的认知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生活》知识点框架图
建设
根本任务:培育四有公民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社会
主义
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精神 文明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公益性 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
地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思想道德建设
文
潜移默化 并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不知不觉形成的 Nhomakorabea化 对 人
特点 深远持久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的
影
响
丰富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
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 文化塑造人生 和号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文化建 设中心 环节
社会 主义
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 同思想道德基础
核心 价值 体系
内容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文化6(上)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 生活
文化市场
文化建设 必然要求
喜与忧: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与传媒的商业性 应对: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生活》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知识要点)
一、如何认识《文化生活》模块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一)《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
(二)为什么要开设这样一门课时代发展的需要:时代的变迁凸显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日趋激烈的文化竞争需要建设文化国力和保护文化安全。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文化建设。
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飞速变化的时代对中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升其文化理论素养。
(三)课程的基本目标使学生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全面认识文化的作用;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使学生了解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义,形成对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能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正确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强文化创新的意识。
使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价值,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
使学生明确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能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使学生确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使学生懂得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如何理解教材的体例规范、逻辑结构和内容目标1、教材整体的逻辑结构文化一般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是什么):即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什么):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文化的传承:传播、继承与创新中国文化第三单元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怎么看):中华文化的精髓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精神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怎么办):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文化的选择:当代文化生活2、各单元的地位及内容体系第一课在备课时应重点把握三个问题: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2、文化的外延是什么?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什么?第二课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1、文化影响的不同侧面2、积极的文化生活对个体的影响是什么?3、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是什么?第三课要重点把握三个问题:1、如何理解文化的多样性?2、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3、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第四课应重点把握以下四个问题:1、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3、如何理解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4、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第五课要把握以下三个问题:1、如何理解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动力?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3、文化创新应注意的问题?第六课要把握以下四个问题:1、为什么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如何正确理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3、如何理解中华文化发展中的磨难与转折?4、如何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载体与基本样式?第七课要把握以下三个问题:1、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2、如何理解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3、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八课本课要把握以下四个问题:1、如何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大众传媒与文化市场对人们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2、如何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3、如何理解大众文化?4、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第九课本课要把握以下三个问题:1、如何理解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2、为什么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第十课本课要把握以下五个问题: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与作用?2、如何理解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5、如何处理日常的道德要求和树立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三、《文化生活》的教学原则和基本要求1.《文化生活》的教学原则一是能否把握住明确的价值导向(观点);二是能否借助于丰富的素材(常识);三是能否选择好有意义的题材(话题),四是能否针对了当前的问题(困惑),五是能否关注到学生的经验(认识)。
文化背书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一、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作用1、内涵:(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4)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也离不开物质载体2、社会作用:(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C、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交融。
A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促进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
B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三、文化与综合国力(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一、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及其特点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生活背诵提纲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5分钟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文字汉字 史书典籍 博大精深—独特性 区域性 民族性 包容性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地位 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 意义 如何81
第四单元 发展中特文化----7分钟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喜与忧 大众文化 落后腐朽文化 主旋律 文建的必然要求
第九课 建设文化强国
中特文化 文化自觉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源自明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道德模范、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公民道德素质、两个修养
期末考试-------文化背诵(走课本)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文化与生活---5分钟
文化与社会—一般作用 9 文化与经济政治 9--11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表现、特 点、文化塑造人生 ---3点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6分钟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28-37 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多样性、传播途径、手段、意义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继承性、特点、作用、态度、继发关系、影响发展的因素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生活背书提纲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P104)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P106)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P107) 4.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关系(P110) 5.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106) 6.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P104) 7.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113) 8.如何不断提高两个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 思想道德目标(P111—112)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文字)及史书 典籍重要性地位(P64)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P66-P70) (1)独特性:(地位作用) (2)区域性: ①形成因素②发展态势 (3)民族性:(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 (原因及重要性意义)(P68)
第七课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P72)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3.爱国主义的地位、作用、特征、主题(P72-75 )
4.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P72、76、80、81)
5.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6点)(P79、80、81)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市场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喜和忧的原因及 表现)(P87) 2.如何解决文化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国家、 企业、个人角度)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原因和内涵) (P88-89)
注意
教材中多处出现的“科技”、“教育”、 “基石”、“标志”、“-----者”等。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关系(P48-49) 2.文化创新的的意义(作用)、主体(P48-51) 3.文化创新的的途径(6点)(P51-55)(注 意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创新关系) 4.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的关系(P53) 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P55)
文化生活考纲要求及知识结构简图教学讲义
对知识结构简图教学的展望
01
发展趋势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知识结构简图教学将成为未来教学的重要趋势。
通过知识结构简图,可以清晰地呈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
整的知识体系。
02
技术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结构简图将更加智能化、动态化。利用信息
技术手段,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知识之间的关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在于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掌握文化传 承与创新的途径;难点在于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结构
文化生活考纲的知识结构包括文化的基本内涵、文化的作 用与功能、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等。
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和理解能力。
03
实践应用
知识结构简图教学将更加注重实践应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
下坚实的基础。
THANKS
感谢观看
确定主题和目标
在制作知识结构简图之前,需要 明确主题和目标,确定需要梳理
和呈现的知识点范围和重点。
搜集资料
搜集相关的教材、笔记、课件 等资料,整理出需要呈现的知 识点。
绘制简图
根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层次 关系,使用图形、符号、文字 等元素绘制知识结构简图。
完善和优化
在初步绘制完成后,需要对简 图进行完善和优化,确保简图
详细描述
文化的传承是指将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 传递给后人,文化的创新则是在传承的 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知识点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生活知识体系和重点共24页文档
谢谢!
பைடு நூலகம்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文化生活知识体系和重点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文化生活背诵提纲新版本
《文化生活》期末冲刺背诵提纲注意:最后二十天,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必须强化.......................记忆,多记忆,多默写!!!.............1.、记忆单元、课、框标题及主干框架,把基础题记准.......................确并恰当运用就是我们的最大胜利!!!..................2.、答题务必审范围,审指向,审材料................1!!...3.、书写时做到格式正确(尤其是理论................+.分析),语言准.......确规范,字迹清晰工整..........!!!...4.、细节决定成败。
注重细节,宁可多答不可少答,尽.......................量不做无用功......!!!...祝成功!!!......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理论要点(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教育、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回答问题主要用到的理论要点。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A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B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生活知识框架(详细版!)概要
内涵: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 意识形态性质部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非意识形态性质部分:自然科学、语言、文字形式: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思想、艺术、信仰) 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②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活动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渐培养出来的(个人)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物质)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政治、经济、文化间的关系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是经济和政治的反应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 ③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相交融 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文化成为当代国际斗争的主要内容(反文化霸权主义斗争)文化的重要性(综合国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与社会: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优秀文化的作用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与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超前或落后)不与政治、经济同步文化与人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节日 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的个性和共性)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共同构成的 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世界性)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文化生活背诵提纲-超级干货
文化生活背通提纲1.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开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2.文化的作用〔力量、功能、意义〕:◊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熟悉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开展和人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C汶化对社会的影响: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根本领域之一.增强文化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开展和进步.★⑴对经济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升,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①文化对经济的效劳功能:在经济开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开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升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建设良好的文化余围、人文环境,促进经济开展.②文化自身的经济功能:文化产业快速开展,文化消费日益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⑵对政治的影响: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①国内: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开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国际:文化渗透、文化入侵,与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要维护国家的文化平安.★⑶对综合国力的影响: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占据文化开展的制高点,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文化是广阔开展中国家维护国家利益和平安的重要精神武器.反对文化渗透、文化入侵、文化霸权主义,维护国家的文化平安.我国的文化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拄.★很化对人的影响:⑴途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丁①特定的文化环境;②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增强文化环境、文化场馆的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⑵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①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实践活动、熟悉活动和思维方式. ⑶特点:①潜移默化〔方式上〕;②深远持久〔效果上〕.⑷优秀文化塑造人生:①丰富精神世界;②增强精神力量;③促进人的全面开展.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乂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并非经济、政治的派生物或附届品.经济发展是文化开展的根底,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开展与经济的开展亦步亦趋.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开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开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那么会对阻碍社会的开展.4.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5.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丁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丁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6.文化是民族的,文化乂是世界的.7.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文化多样性,认同本民族文化,乂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那么,相互借鉴,求同存异.8.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①商业贸易②人口迁徙③教育……9.群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10.科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开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 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促进了群众传媒的开展.群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11.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的开展;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12.文化具有继承性表达: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继承.13.传统文化的特点:①相对的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存着根本特征,具体内涵乂能够因时而变.② 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14.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开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开展的精神根基、精神纽带.15.影响文化开展的重要因素: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开展方向.⑵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开展的重要因素.⑶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促进文化的开展.⑷教育的方式与水平也是影响文化开展的重要因素.16.教育:⑴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坚持教育优先开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效劳、为人民效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⑵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17.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根底上开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开展的实质,就在丁文化创新.18.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文化.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答复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开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19.文化创新的意义、作用⑴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开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开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⑵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牛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页要保证.20.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在继承的根底上开展、创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反对“守旧主义〞、“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21.文化继承与开展的关系:文化的继承与开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开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根底上开展,在开展的过程中继承.22.正确对待外来文化:①尊重外来文化.②增强中外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抵抗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③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植根丁民族文化的土壤.④反对“封闭主义〞与“全盘西化〞、“民族虚无主义〞.23.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在社会实践的根底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开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根底.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开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根底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24.文化创新的途径: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②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③增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坚持正确的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⑤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眼丁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自觉走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⑥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创新文化传承手段、创新文化体制机制.25..26.中华文化的特征:⑴源远流长⑵博大精深⑶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丁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丁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27.文字是文化的根本载体 ,记载了文化开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创造,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传承中华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28.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届感.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鼓励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鼓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29.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30.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深深植根丁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民族牛存、开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我申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开展强基固本.是提升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④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⑤宵年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32.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要增强治理、正确引导.个人在文化生活中要学会选择. 面向广阔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开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33.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果断抵抗、依法取缔腐朽文化.34.奏响主旋律3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36.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熟悉、以文化开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开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开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果断信念.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37.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8.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开展文化生产力.39.开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证人民根本文化权益; ______40.加快开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43.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立活动.44.增强思想道德建设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道德模范的典范作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45.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46.增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文化学习与生活提纲总复习时候用的~共48页
1
0
、倚南窗来自以寄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文化学习与生活提纲总复习时候用的~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化生活教材详细知识体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交融
从科学技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术作用看 文化与 从劳动者 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 经济相 看 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互交融 从文化生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 产力看 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从国内看 文化与 政治相 互交融
本教材目录(知识体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
本教材四个单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五课 文化创新 综合探究 建设“学习型社会”
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
三者 关系 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经济。
含义 角度 特点 注意 启示(要求) 启示我们要自觉 学习、主动接受 健康向上的文化, 提高自身素养 启示我们应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自身的全面 发展
特点
时每刻、 侧 重 影 一般不是 文化对人潜 潜移 不知不觉 响 的 过 移默化的影 有形的、 默化 地受到文 程 响,不都是 强制的 化的影响 消极被动的 具有相对 文化对人的 是指经年 侧重影 稳定性, 影响是深远 深远 累月、难 响的效 短期内一 持久的,并 持久 以抹去的 果 般不会改 不是一成不 文化影响 变 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活》知识体系表及复习提纲
文化生活关键词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强国)
文化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发展大众文化
1、(为什么)①当代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②当代文化生活有“喜”,也有“忧”,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③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④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2、(是什么)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3、(怎么样)(1)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积极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3)提高辨别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能力,拒绝污染。
(4)弘扬主旋律,提倡文化的多样化,使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5)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②、(要求)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意义)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5、教育的作用: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
发展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④发展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①、(必然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源
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作用或意义)(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④、(主体)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⑤、(要求)自觉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⑥、(途径和方向)a(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b(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①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一脉相承)②博大精深独特性区域性
民族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1)汉字的传承。
(2)史书典籍的流传。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①、(作用)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特点)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③、(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④、(关系)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民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⑤、(意义)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
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3)(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
会主义精神文明。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4)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6)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