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课件:第七章 课程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学PPT课件
实践化
小学教育学更加注重实践应用,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 教育实践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
02 小学教育的目标 与内容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智育目标
发展小学生的智力、思维能力 和创新精神,打下扎实的知识 基础。
美育目标
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 修养,发展个性特长。
德育目标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生家校合作的途径与策略
途径
家长会,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交 流;家访,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生活 环境;家长学校,开设家长课程,提高家 长教育水平;网络互动,利用网络平台, 实现家校实时互动。
VS
策略
建立信任关系,增强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 信任感;明确合作目标,共同关注学生的 全面发展;加强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生 在校表现及进步情况;共同参与活动,组 织家校互动活动增进彼此了解。
专业素养
小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学科知识、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良好的 身心素质。
能力要求
小学教师需要具备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教育 科研能力等,以应对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挑战。
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培训途径
要点一
专业发展
要点二
培训途径
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更新 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和增强教育创新能力。
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校内外培训、学术研讨会、教育考察 和网络学习等途径,不断拓宽视野、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机会。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对象:小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研究小学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如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环境与管 理等
小学教育学更加注重实践应用,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 教育实践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
02 小学教育的目标 与内容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智育目标
发展小学生的智力、思维能力 和创新精神,打下扎实的知识 基础。
美育目标
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 修养,发展个性特长。
德育目标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生家校合作的途径与策略
途径
家长会,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交 流;家访,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生活 环境;家长学校,开设家长课程,提高家 长教育水平;网络互动,利用网络平台, 实现家校实时互动。
VS
策略
建立信任关系,增强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 信任感;明确合作目标,共同关注学生的 全面发展;加强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生 在校表现及进步情况;共同参与活动,组 织家校互动活动增进彼此了解。
专业素养
小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学科知识、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良好的 身心素质。
能力要求
小学教师需要具备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教育 科研能力等,以应对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挑战。
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培训途径
要点一
专业发展
要点二
培训途径
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更新 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和增强教育创新能力。
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校内外培训、学术研讨会、教育考察 和网络学习等途径,不断拓宽视野、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机会。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对象:小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研究小学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如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环境与管 理等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部分课件
西方当代教学理论
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斯金纳) 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即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 射。 斯金纳在20世纪30年代发明了斯金纳箱。 他把饥饿的白鼠放入这个箱子,箱内装有按键,白鼠 如果碰到按键,就会有一粒食丸掉出来。
开始白鼠是在箱内乱动,偶尔碰到按键,得到食物强化。 多次强化之后,白鼠会自动按键,以得以食物。所以, 这个键变成了获得食物的手段或者工具。这种通过动物 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 反射,即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认为:有机体作出 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 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斯金纳由此 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 —反应”的联结,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 正强化、负强化与惩罚:呈现一愉快刺激以增强一反应 发生的概率即正强化;撤消一厌恶刺激以增强一反应发 生的概率即负强化。而呈现一厌恶的刺激或撤消一愉快 的刺激以消除一个特定的(错误的)反应都是惩罚。负 强化是加强某种适当行为,惩罚是制止某种不当行为。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是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 下,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促使身 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教学的作用
1.教学是学校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 劳动技术教育,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基本途径,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全面深刻的影 响。 2.教学是传递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 技能和人类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手段。
六、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 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 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中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二)谈话法 (三)讨论法 (四)读书指导法 (五)演示法 (六)参观法 (七)练习法 (八)实验法 (九)实习作业法
教育学第七章PPT课件
1 精2选ppt 3 4 5 6 7 8 9 9 10
四 教学的任务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促进个性健康 发展
(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奠定科学的世 界观、道德观、审美观和劳动观
(一)外国学者的观点
史密斯:
1、描述性定义:教学是传授知识或技能。 2、成功式定义:“教学”意味着不仅要发生某
种相互关系,它还要求学习者掌握所教的内容。 3、意向式定义:教学作为一种意向活动 4、规范式定义:教学的活动符合特定的道德条
件 5、科学式定义 :即精确到在运用一个概念时,
每个人都有一致的看法
1 精2选ppt 3 4 5 6 7 8 9 8 10
三 教学的意义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一)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 持以教学为主;
(二)教学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都起着重要 的作用:
1 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 教学是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 3教学还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
案例分析5: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 上数学课时,教师把圆面积公式S=∏R2 写在黑 板上,叫学生反复念。
一个学生举手提问:“S=∏R2 是什么意思?”
教师说:“这是圆面积公式。”
学生又问:“圆面积公式是怎么来的?”
教师说:“不要寻根问底了,把它背下来熟记就行 了。”
请从教育过程规律的角度进行分析。
1 精2选ppt 3 4 5 6 7 8 9 13 10
《小学教育学》课件pptx文档全文预览
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 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 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 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小学教师职业素养提升途径
加强师德修养
关注学生情感变化
及时发现学生的情感问题,给予关心和支持 。
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情感冲 突。
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
社会性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扩大, 逐渐从家庭走向学校和社会, 开始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价
值观。
提供社交机会
组Hale Waihona Puke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 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
小学智育的内容与方法
智育内容
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 等基础学科知识和技能。
智育方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 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 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创新精神。
小学体育的内容与方法
体育内容
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体育运动项目和体育基础知 识。
体育方法
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或校本研修 等活动培养科研兴趣;学习教 育科研方法掌握基本的科研技 能;结合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 究或案例研究等。
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报刊杂志拓 宽视野;关注时事政治了解社 会动态增强社会责任感;参与 各种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提 升个人气质修养等。
THANKS
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
小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01
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小学阶段的儿童身心 发展特点、教育教学活动及其
完整版《小学教育学》课件
方法论述
采用故事法、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积极参与、体验、感悟。
2024/1/25
14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艺术
2024/1/25
班级管理
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氛围,制定科 学合理的班级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 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
班主任工作艺术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关 注学生的成长发展,采用谈心、家访 、心理辅导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和家长 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2024/1/25
3
小学教育学概述
小学教育学的定义与 研究对象
小学教育学与相关学 科的关系
2024/1/25
小学教育学的研究任 务与意义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掌握小学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 方法,了解小学教育的历史、现状和 发展趋势。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 观、儿童观和教师观,具备良好的职 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案例二
某小学实施档案袋评价制度,定期收集学生的作品和成果并展示给 家长和师生观看,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案例三
某小学在考试制度改革中注重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采用等级评分制 代替百分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024/1/25
39
07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途径与方法
2024/1/25
40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观摩学习
观摩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 ,学习其教学方法和技巧。
教学反思
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 总结,不断改进和提高。
2024/1/25
43
案例分析:优秀教师成长之路
2024/1/25
《小学教育学》ppt课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小学教育学将不断探索新的教 育理念,如生命教育、幸福教育等。
未来的小学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推动课堂 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元化教育模式的融合。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在小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
小学教育学将更加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 和优化配置。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 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 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 力的一种方法。
小学教育的教学手段
01
02
03
传统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挂图、模型 等。
现代教学手段
投影、幻灯、电影、录音 、录像、多媒体等。
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等政策的实施与成效。
小学教育与家庭、社会的合作与互动
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家庭教育的特点与功能,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支持。
小学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社会教育的资源与内容,学校对社会教育的整合与利用。
家校合作与互动的实践策略
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互动平台等的建设与作用。
特点
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时代 性。
小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小学教育现象,包括小学教育制度、 小学教育目标、小学教育内容、小学 教育方法、小学教育管理等方面。
任务
揭示小学教育规律,指导小学教育实 践,推动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
小学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教育学的关系
小学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的是小学阶段的教育现 象及其规律。教育学为小学教育 学提供了一般原理和方法论指导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课程
•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 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探究不同课程类型之 间异同及内在联系, 是确立理想课程结构 的基本前提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课程的载体
• 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 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内容的组织和不同取向
所谓课程组织,即是在一定
课程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
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进行组 • 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
合,妥善形成相应课程结构,
• 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 程组织
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
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 • 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
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促进 • 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
• 生成性目标: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 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
• 表现性目标:指学生在课程情境中的种种际遇——每一 个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个性化的表现
课程目标确定的环节
确定教育 目的
教育目的或教育宗 旨是课程开发的终 极目的,它是特定 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确定教育 目标的基 本来源
课程目标及其三个来源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 念,它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 课程设计的教育追求中,指明 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或在学 习完成后,应该掌握的知识与 能力、理解的过程与方法以及 体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或表述方式
• 行为目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 课程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 生的行为变化
课程创生和教学创新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层次 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区分的五种课程层次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一) 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 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 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二)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 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一)显性课程:也被称为正式课程、官方课程、
(二)课程评价的模式与功能 1.课程评价的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4)差距评价模式
(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5)CIPP评价模式 (3)外观评价模式 (6)自然探究模式
2.课程评价的功能 课程评价从根本上具有三大功能: (1) 促进发展 (2) 鉴定水平 (3) 选拔淘汰 通过课程评价,可在鉴定水平的基础上, 对符合某种程度和标准要求的评价对象进 行筛选,对不符合的评价对象进行淘汰。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 1.独立关系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与教学相对独立,各执 一端,互不交叉。 • 2.包含关系 “课程与教学是包含关系”的这一观点 具体包括两种情况:(1)大课程小教学: 课程是教学的上位概念。(2)大教学小课 程:教学是课程的上位概念。
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决定、相互制约的。
二、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三)文化因素
• 文化模式对课程变革的影响。 • 文化变迁对课程变革的影响。 • 文化多元对课程变革的影响。
(四)科技革新
• 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 • 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 • 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
(五)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大致有如下方面: •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 • 学生需要。一方面,学生发展有一些共同需 要,构成了个体经验的基本内容,也是课程改 革中相对稳定的因素。 • 课程改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意义的活动
(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 究和创造为根本
2021/6/4
11
3、新的知识观
(1)知识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2)知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4、新的学习观
(1)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学习 (2)新的学习离不开原有的经验 (3)社会性的互动能促进学生学习 (4)学习离不开真实的情境
2021/6/4
(3)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局限性: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易忽视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能动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
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021/6/4
4
2活动课程
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 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系列活动组成的课 程.
特点: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3)合理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1/6/4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2
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 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 其可接受性
4.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基础上的课程理 论的历史传统的影响
2021/6/4
6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列入学校 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隐性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 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 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和干扰教育目 标的实现。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 “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
《小学教育学》课件说课讲解PPT
《小学教育学》课件说课讲 解PPT
目 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小学教育基本理念与原则 • 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 小学智育与学科教学 • 小学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 小学班级管理与学生评价 •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素养提升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 目标
《小学教育学》课程概述
课程性质与定位
德育与心育相互促进
德育与心育相互补充
德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和良好的品德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 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道 德规范。
德育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 的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关注学生 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二者相互补 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
德育与心育相互渗透
《小学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小学教育的基 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独立解决小学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与结构
课程内容包括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教育目的与制度、教学原理与方法、德 育原理与方法、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等。课程结构清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 合。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心理 调适技巧和方法,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增强学生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 和不足,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更好地面对 挑战和困难。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自律性等品质。
美育在小学阶段的实施途径
01
02
03
艺术教育课程
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 艺术教育课程,让学生接 触和了解各种艺术形式, 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目 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小学教育基本理念与原则 • 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 小学智育与学科教学 • 小学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 小学班级管理与学生评价 •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素养提升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 目标
《小学教育学》课程概述
课程性质与定位
德育与心育相互促进
德育与心育相互补充
德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和良好的品德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 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道 德规范。
德育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 的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关注学生 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二者相互补 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
德育与心育相互渗透
《小学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小学教育的基 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独立解决小学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与结构
课程内容包括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教育目的与制度、教学原理与方法、德 育原理与方法、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等。课程结构清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 合。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心理 调适技巧和方法,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增强学生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 和不足,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更好地面对 挑战和困难。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自律性等品质。
美育在小学阶段的实施途径
01
02
03
艺术教育课程
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 艺术教育课程,让学生接 触和了解各种艺术形式, 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工作PPT课件
4、运用知识阶段
• 运用知识是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完成作业和解决 实际问题的活动。
•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 而且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运用。
可编辑课件
11
第三节 教学原则
可编辑课件
12
一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 科学性是指以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方 法、组织形式进行教学。
• 思想性是指教师发挥教学中所蕴含的思 想影响,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 接受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
• 领会: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方法的优化与 组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课堂教学的目 标设计与时间设计。
可编辑课件
3
第一节 教学概述
可编辑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4
一 教学的概念
• 广义的教学包括着人类在所有情况下教和学的 共同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人与 人之间的传授与学习的活动,都可称之为教学。
• 狭义的教学,它是专指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 间的有组织的教和学的活动。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运用感知规律,加强直观教学效果。
2)在运用直观手段时,要适当地配合讲解。
3)根据教学目的、教材性质和学生特点恰当地 选择直观手段,不可为直观而直观。
4)要注意和防止直观教学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可编辑课件
20
七 启发性原则
•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学方向、内 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设计和决定,充分发挥 学生主体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学生 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 对某个概念或原理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叫讲解。
• 不仅描述事实,而且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在此基
础上做出科学结论,叫讲演。
• 运用知识是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完成作业和解决 实际问题的活动。
•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 而且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运用。
可编辑课件
11
第三节 教学原则
可编辑课件
12
一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 科学性是指以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方 法、组织形式进行教学。
• 思想性是指教师发挥教学中所蕴含的思 想影响,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 接受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
• 领会: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方法的优化与 组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课堂教学的目 标设计与时间设计。
可编辑课件
3
第一节 教学概述
可编辑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4
一 教学的概念
• 广义的教学包括着人类在所有情况下教和学的 共同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人与 人之间的传授与学习的活动,都可称之为教学。
• 狭义的教学,它是专指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 间的有组织的教和学的活动。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运用感知规律,加强直观教学效果。
2)在运用直观手段时,要适当地配合讲解。
3)根据教学目的、教材性质和学生特点恰当地 选择直观手段,不可为直观而直观。
4)要注意和防止直观教学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可编辑课件
20
七 启发性原则
•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学方向、内 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设计和决定,充分发挥 学生主体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学生 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 对某个概念或原理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叫讲解。
• 不仅描述事实,而且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在此基
础上做出科学结论,叫讲演。
《小学教育学》课件:第七章 课程
• 创立者:拉尔夫•泰勒,美国教育理论 家,“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 理论之父”,代表作《课程与教学的 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圣 经”)。
• 实践背景:八年研究(1934-1942), 中学与大学如何更好衔接。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目标模式)(1/2)
• 核心内容
✓①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目 标)
• (2)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 心理学对课程的影响更加直接,更加明显, 也更加具体。与心理学的结盟是课程论形成 独立科学的主要条件。真正为课程建立起心 理学基础的人是赫尔巴特。
• 3.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重点) •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 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亲自从实践中取得的经验;
• (一)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 面发展的基础
• (二)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的 科学文化水平打好基础
• (三)保证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
案例分析一
• 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威于19世纪末创立 的学校,也叫杜威学校)中,孩子们在教师的 指导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校舍、购置学校的 设备,也模拟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在学校里开设 商店,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他们课程的相当 一部分,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一 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探究学习。
➢间接经验:从书本或别人的经验中取得的经验。
• ②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和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 ➢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表现形式是活动课
程;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表现形式是学 科课程。这是课程论中有代表性的两种主张。
• ③间接经验为主课程的缺陷
• 当前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积极方面是赢得 了教育的时间和速度;消极方面,则是失去了 认识的完整性和活力。当人们把它当做惟一的 课程类型时,就必然地造成学习者在发展上的 局限:对于所学知识缺少深刻的理解,不善于 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欠缺,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没有与知识 的获得同步,等等。
• 实践背景:八年研究(1934-1942), 中学与大学如何更好衔接。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目标模式)(1/2)
• 核心内容
✓①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目 标)
• (2)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 心理学对课程的影响更加直接,更加明显, 也更加具体。与心理学的结盟是课程论形成 独立科学的主要条件。真正为课程建立起心 理学基础的人是赫尔巴特。
• 3.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重点) •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 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亲自从实践中取得的经验;
• (一)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 面发展的基础
• (二)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的 科学文化水平打好基础
• (三)保证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
案例分析一
• 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威于19世纪末创立 的学校,也叫杜威学校)中,孩子们在教师的 指导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校舍、购置学校的 设备,也模拟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在学校里开设 商店,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他们课程的相当 一部分,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一 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探究学习。
➢间接经验:从书本或别人的经验中取得的经验。
• ②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和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 ➢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表现形式是活动课
程;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表现形式是学 科课程。这是课程论中有代表性的两种主张。
• ③间接经验为主课程的缺陷
• 当前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积极方面是赢得 了教育的时间和速度;消极方面,则是失去了 认识的完整性和活力。当人们把它当做惟一的 课程类型时,就必然地造成学习者在发展上的 局限:对于所学知识缺少深刻的理解,不善于 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欠缺,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没有与知识 的获得同步,等等。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选择经验)
✓③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组织 经验)
✓④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评价结果)
• 2.课程的实施
•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理解)
➢课程的实施可以理解为教学。教学与课程是 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课程是指教什么的问 题,教学则是指怎么教的问题。这两个方面 相互依存,离开了教的内容,怎么教就无从 发生;离开了教的形式,教什么就将完全落 空。同时,教什么一定会影响到怎么教,怎 么教也必然制约着教什么。
• 我国小学阶段课程的实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 的。1992版课程计划规定小学开设九门课程。
•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 课程计划(实验稿)》提出:“从小学至高 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 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 小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问 答,案例分析)
• (2)课程的结构
• ①课程的基本结构(重点) 课程的一般结构,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也称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 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 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在课程 结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纵向结构 中最宏观的安排,又是展现课程的横向结构。
➢接受学习:教学大纲+教科书。
➢自主探索学习:主题、任务、评价标 准。
三、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 1.课程设计的层次与模式 • (1)课程设计的层次 • 课程设计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
划和安排,是课程论在应用层面上最重 要的范畴之一。
• 根据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课程设 计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全部课程问题就是内 容问题。课程的设计、课程的目的、课程的 评价以及课程的实施,都可以理解为围绕着 课程内容的安排及其结果展开的:课程设计 是关于内容的组织安排,课程目的是决定内 容的依据,课程评价是判断内容产生的结果, 课程实施是内容的逐步实现,等等。
• 就目前而言,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 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 合课程。(重点,填空,选择)
•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 ①形式教育派与实质教育派
• 形式教育派:注重能力的培养
• 实质教育派:注重知识的传授
• ②现状
• 实质教育派以知识为主导的思想理论对我国 的课程实践影响最大。因此,中小学生在能 力发展上的不尽如人意,直至今日仍然是相 当普遍的。
• ③改革
• 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 分开。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条 件,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无论课程是知识取向还是能力取向的,知识 与能力的这种内在联系始终存在着。但是知 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二者从存在方 式上分属于不同范畴。为了处理好这一基本 关系,使得课程能够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 真正统一起来,一个必须解决的任务就是建 立起不同的学习方式。
• ③微观的课程设计
• 由教师进行的教学设计。在这种微观设 计是在接受和认可现存目标的前提下进 行的。影响微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是学生 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教师的自身条 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
课程设计的层次
层次
承担任务
宏观
课程体系结构的整体 编制
中施时教师的再 设计
• (2)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 心理学对课程的影响更加直接,更加明显, 也更加具体。与心理学的结盟是课程论形成 独立科学的主要条件。真正为课程建立起心 理学基础的人是赫尔巴特。
• 3.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重点) •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 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亲自从实践中取得的经验;
第七章 课程
孙玲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系
第七章 课程
• 一、课程概述 • 二、课程的基本范畴 • 三、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概述
• 1.课程与课程论 • (1)几种不同的课程观 • ①课程是知识 ➢代表人物: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
值” ➢历史地位:目前最有代表性和广泛性的
课程观,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 相应的理论,就是这种观点的表现。
• ③人文主义课程与科学主义课程的冲突 ➢科学主义(第一次)→人文主义(第二
次)
➢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二、课程的基本范畴
• 1.课程的目标
• (1)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 ①第一层次 aims 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 • ②第二层次 goals 适用于一定阶段的具体
课程,是总体目标在特定课程领域里的表现
➢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中国、苏联、 日本、法国,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和教学 大纲(课程标准)最典型、最显著的特点就 是统一性。
➢以多样化为特点的存在方式:英国、德国、 美国(最典型),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和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和差异性,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甚至同一 地区的不同学校,所实行的计划和标准都可 能有十分悬殊的差异。
➢基本思想: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都是从相应科 学中精心选择的,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 的,并且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作 为知识的课程通常特别强调课程计划(教学计 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所谓 看得见、摸得到的客观存在物;课程是社会选 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 静态的、外在于学习者的;学习者服从课程, 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 ③课程基本结构的发展变化
• 在统一性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 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试行)》提出:“实行国家、 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 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 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性
• ④课程结构的改革
• 学习者的不同学习方式是课程具体结 构的基础。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 是多方面,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是学 生的学习方式。
• 第二个层面,是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 讨,这通常是由一些操作性很强的要求、步骤、 原则、方法等的说明和规定构成。
• 2.课程的理论基础
• (1)课程的哲学基础
• 在课程的各种理论基础中,哲学对于课程的 影响最为长久、最为深刻。一般说,哲学对 课程的影响有两个层次:本体论层次和方法 论层次。
➢间接经验:从书本或别人的经验中取得的经验。
• ②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和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 ➢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表现形式是活动课
程;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表现形式是学 科课程。这是课程论中有代表性的两种主张。
• ③间接经验为主课程的缺陷
• 当前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积极方面是赢得 了教育的时间和速度;消极方面,则是失去了 认识的完整性和活力。当人们把它当做惟一的 课程类型时,就必然地造成学习者在发展上的 局限:对于所学知识缺少深刻的理解,不善于 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欠缺,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没有与知识 的获得同步,等等。
•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 ①人文主义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 ➢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 ➢在课程实施中,充分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 ②科学主义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课程目的上,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 ➢在课程内容上,重视科学知识。 ➢在课程实施中,讲究科学性和效率。
➢心理基础:关注并依赖学习者的认知品质和过 程。
• ②课程是经验
• 基本思想/特点: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 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 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 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 心理基础:跳出了单纯认知的范畴,强 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及主动 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 度等。
• (一)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 面发展的基础
• (二)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的 科学文化水平打好基础
• (三)保证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
案例分析一
• 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威于19世纪末创立 的学校,也叫杜威学校)中,孩子们在教师的 指导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校舍、购置学校的 设备,也模拟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在学校里开设 商店,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他们课程的相当 一部分,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一 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探究学习。
产生结果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科书 教学设计
• (2)课程设计的模式
• 一般认为,课程设计的模式(方法)大 致可分为五种,它们是:主观法、经验 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
• 主观法和经验法是人们进行课程设计最 常用的模式 。
• 我国新课程的推行中曾经采用实验法和 客观法。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目标模式)(1/2)
• ①宏观的课程设计
• 这一层次的课程设计应当解决课程的一 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 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 的基本结构等等。
• 课程计划就属于这样的设计。
• ②中观的课程设计
• 将课程计划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 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他形式的教材 为载体表现出来。这一层次的设计工作 以宏观的课程设计为前提和基础,是在 具体的课程门类基础上进行的。
• ④改革
• 杜威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 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 课程,并且付诸实践。
• 在今天世界范围的课程实践中,各种以学生 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已经成为现代课程结构 中有机的组成部分,融入了现代课程的主流。
• 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学生的直接经验 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与 发展中,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 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课程标准, 也称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 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 教学指导文件。
✓③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组织 经验)
✓④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评价结果)
• 2.课程的实施
•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理解)
➢课程的实施可以理解为教学。教学与课程是 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课程是指教什么的问 题,教学则是指怎么教的问题。这两个方面 相互依存,离开了教的内容,怎么教就无从 发生;离开了教的形式,教什么就将完全落 空。同时,教什么一定会影响到怎么教,怎 么教也必然制约着教什么。
• 我国小学阶段课程的实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 的。1992版课程计划规定小学开设九门课程。
•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 课程计划(实验稿)》提出:“从小学至高 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 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 小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问 答,案例分析)
• (2)课程的结构
• ①课程的基本结构(重点) 课程的一般结构,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也称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 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 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在课程 结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纵向结构 中最宏观的安排,又是展现课程的横向结构。
➢接受学习:教学大纲+教科书。
➢自主探索学习:主题、任务、评价标 准。
三、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 1.课程设计的层次与模式 • (1)课程设计的层次 • 课程设计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
划和安排,是课程论在应用层面上最重 要的范畴之一。
• 根据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课程设 计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全部课程问题就是内 容问题。课程的设计、课程的目的、课程的 评价以及课程的实施,都可以理解为围绕着 课程内容的安排及其结果展开的:课程设计 是关于内容的组织安排,课程目的是决定内 容的依据,课程评价是判断内容产生的结果, 课程实施是内容的逐步实现,等等。
• 就目前而言,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 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 合课程。(重点,填空,选择)
•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 ①形式教育派与实质教育派
• 形式教育派:注重能力的培养
• 实质教育派:注重知识的传授
• ②现状
• 实质教育派以知识为主导的思想理论对我国 的课程实践影响最大。因此,中小学生在能 力发展上的不尽如人意,直至今日仍然是相 当普遍的。
• ③改革
• 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 分开。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条 件,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无论课程是知识取向还是能力取向的,知识 与能力的这种内在联系始终存在着。但是知 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二者从存在方 式上分属于不同范畴。为了处理好这一基本 关系,使得课程能够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 真正统一起来,一个必须解决的任务就是建 立起不同的学习方式。
• ③微观的课程设计
• 由教师进行的教学设计。在这种微观设 计是在接受和认可现存目标的前提下进 行的。影响微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是学生 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教师的自身条 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
课程设计的层次
层次
承担任务
宏观
课程体系结构的整体 编制
中施时教师的再 设计
• (2)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 心理学对课程的影响更加直接,更加明显, 也更加具体。与心理学的结盟是课程论形成 独立科学的主要条件。真正为课程建立起心 理学基础的人是赫尔巴特。
• 3.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重点) •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 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亲自从实践中取得的经验;
第七章 课程
孙玲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系
第七章 课程
• 一、课程概述 • 二、课程的基本范畴 • 三、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概述
• 1.课程与课程论 • (1)几种不同的课程观 • ①课程是知识 ➢代表人物: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
值” ➢历史地位:目前最有代表性和广泛性的
课程观,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 相应的理论,就是这种观点的表现。
• ③人文主义课程与科学主义课程的冲突 ➢科学主义(第一次)→人文主义(第二
次)
➢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二、课程的基本范畴
• 1.课程的目标
• (1)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 ①第一层次 aims 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 • ②第二层次 goals 适用于一定阶段的具体
课程,是总体目标在特定课程领域里的表现
➢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中国、苏联、 日本、法国,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和教学 大纲(课程标准)最典型、最显著的特点就 是统一性。
➢以多样化为特点的存在方式:英国、德国、 美国(最典型),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和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和差异性,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甚至同一 地区的不同学校,所实行的计划和标准都可 能有十分悬殊的差异。
➢基本思想: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都是从相应科 学中精心选择的,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 的,并且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作 为知识的课程通常特别强调课程计划(教学计 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所谓 看得见、摸得到的客观存在物;课程是社会选 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 静态的、外在于学习者的;学习者服从课程, 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 ③课程基本结构的发展变化
• 在统一性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 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试行)》提出:“实行国家、 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 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 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性
• ④课程结构的改革
• 学习者的不同学习方式是课程具体结 构的基础。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 是多方面,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是学 生的学习方式。
• 第二个层面,是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 讨,这通常是由一些操作性很强的要求、步骤、 原则、方法等的说明和规定构成。
• 2.课程的理论基础
• (1)课程的哲学基础
• 在课程的各种理论基础中,哲学对于课程的 影响最为长久、最为深刻。一般说,哲学对 课程的影响有两个层次:本体论层次和方法 论层次。
➢间接经验:从书本或别人的经验中取得的经验。
• ②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和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 ➢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表现形式是活动课
程;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表现形式是学 科课程。这是课程论中有代表性的两种主张。
• ③间接经验为主课程的缺陷
• 当前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积极方面是赢得 了教育的时间和速度;消极方面,则是失去了 认识的完整性和活力。当人们把它当做惟一的 课程类型时,就必然地造成学习者在发展上的 局限:对于所学知识缺少深刻的理解,不善于 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欠缺,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没有与知识 的获得同步,等等。
•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 ①人文主义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 ➢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 ➢在课程实施中,充分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 ②科学主义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课程目的上,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 ➢在课程内容上,重视科学知识。 ➢在课程实施中,讲究科学性和效率。
➢心理基础:关注并依赖学习者的认知品质和过 程。
• ②课程是经验
• 基本思想/特点: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 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 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 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 心理基础:跳出了单纯认知的范畴,强 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及主动 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 度等。
• (一)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 面发展的基础
• (二)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的 科学文化水平打好基础
• (三)保证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
案例分析一
• 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威于19世纪末创立 的学校,也叫杜威学校)中,孩子们在教师的 指导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校舍、购置学校的 设备,也模拟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在学校里开设 商店,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他们课程的相当 一部分,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一 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探究学习。
产生结果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科书 教学设计
• (2)课程设计的模式
• 一般认为,课程设计的模式(方法)大 致可分为五种,它们是:主观法、经验 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
• 主观法和经验法是人们进行课程设计最 常用的模式 。
• 我国新课程的推行中曾经采用实验法和 客观法。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目标模式)(1/2)
• ①宏观的课程设计
• 这一层次的课程设计应当解决课程的一 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 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 的基本结构等等。
• 课程计划就属于这样的设计。
• ②中观的课程设计
• 将课程计划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 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他形式的教材 为载体表现出来。这一层次的设计工作 以宏观的课程设计为前提和基础,是在 具体的课程门类基础上进行的。
• ④改革
• 杜威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 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 课程,并且付诸实践。
• 在今天世界范围的课程实践中,各种以学生 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已经成为现代课程结构 中有机的组成部分,融入了现代课程的主流。
• 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学生的直接经验 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与 发展中,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 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课程标准, 也称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 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 教学指导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