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实验班语文试题(二)Word版

合集下载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6至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统考语文试卷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6至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统考语文试卷

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统考高二语文(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命题:审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实验班定时训练语文试题(五)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实验班定时训练语文试题(五)

舒城中学2017届实验班定时训练(五)语文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百越之中的“於越”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那儿的先民与“乌鸟”结缘。

《说文解字》说“於”即“乌”,“於越”就是“乌鸟佑护越人”的意思。

《博物志》曰:“越地深山有鸟,如鸠,青色,名曰冶鸟。

此鸟白日见其形,鸟也;夜听其鸣,人也。

时闻乐便作人悲喜,形长三尺,涧中取石蟹就人间火炙之,不可犯也。

越人谓此鸟为越祝之祖。

”鸟为越族部落的原始图腾即护身符,古藉记载越族中早有鸟书与鸟语,人们穿鸟纹服,用鸟形器,还遵行鸟居,耕作鸟田……温州有“瓯越”民族瓯”即“鸥”,鸥鸟是他们的保护神。

广西有“骆越”民族,“骆”即“雒”,就是越语中的“鸟田”。

看来,百越的“崇鸟”是一脉相承的。

“乌”,又名孝鸟。

因为乌鸦有反哺之孝德,而为世人所效仿。

成公绥《乌赋》有孝鸟集余之庐,乃喟尔而叹曰:余无仁惠之德,祥禽曷为而至哉?”舜帝是中华孝德文化的鼻祖,民间的说法是“乌乃舜之影”;孔于说“孝乃德之本”。

崇乌便是崇舜崇孝崇德。

“乌”,还名曰玄鸟。

“越为禹之后。

”传说中的禹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化为黑熊与水怪进行搏斗,终于制服了滔天洪水。

又黑又瘦的大禹成为天下行义的第一人,史称“禹墨精神”。

黑,便成为坚毅、刚正,以及大公无私、甘愿牺牲的可贲品格的象征。

玄是黑色,便也象征着“义”的精神。

越族“尚乌”,其源头应在大禹的义道。

中国传统的“五行”观念中,居于最高地位的即是黑色。

黑色纳“五色”于一体,是“五色”的还原与复归。

《史记•夏本纪》说帝锡禹玄圭,以告功于天下。

”玄圭,即黑色的玉圭。

帝舜为表彰禹治理水土的功绩,赐其黑色的玉圭,将黑色的特定意义与水之玄色联系在一起。

按五行黑色从水,越人生活在山海环境中,水是他们最为亲近的对象,加上祖先大禹崇拜,这些独特的信仰又使尚黑之风世代不衰。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绍兴的尚黑习俗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文化时期。

河姆渡遗址的陶器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夹炭黑珣。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卷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卷

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统考高三语文(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 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

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

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

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

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

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

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

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画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

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蜒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39653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39653

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统考高一语文(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66分)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篇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统考语文试卷 Word版缺答案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统考语文试卷 Word版缺答案

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统考高三语文(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命题:审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西方为何称赞在中国被妖魔化的科举近代以来,中华学人为自强图存,主动吸纳西学,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也形成了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

中华文化或者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或者被解构、割裂得七零八落,失去了独立性、主体性。

我们的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无不是在西学体系下的重新组建。

中华自身的学术体系、传统文化的固有面貌已不复存在,许多价值被淹没而得不到彰显。

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科举。

“五四”以降,科举被认为是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

但事实是,1300多年的科举制中,涌现出无数俊杰,不仅有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苏轼等伟大诗人与政治家,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等科学家,甚至直到晚清,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人才皆从科举中来。

科举制度到后期确实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鼓励官本位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而是专制主义的必然结果。

如果将整个系统设计的缺失全部归罪于分系统,至少有欠公允。

有趣的是,虽然近代以来国人对科举制度口诛笔伐,必欲除之而后快,可它在西方却颇有口碑。

孟德斯鸠曾说,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因为官员毕竟要通过考试,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

早在明朝末年,当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时,曾经对中国的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

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甚至提到了八股文。

1621年在英国出版的伯顿的《忧郁症的解剖》,在讲述中国的科举制度时,说道“他们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上来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贵。

”葡萄牙人曾德昭的《大中国志》详细地记录了科举的全过程,并且评论道:“从学生头次赴考,直到最后考取博士,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实验班语文试题(五)缺答案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实验班语文试题(五)缺答案

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实验班语文试题(五)一、现代文阅读(18分,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说,仓颉造字,“天雨栗,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这种时“文字”的共通感。

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

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

汉字则不热。

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孳乳:繁殖、派生。

)而寝多也."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字”所包台的“孳乳”义,与西方的“字母”不同,是以“字子”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完成了一种飞跃。

“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遥渐“象形化"“文字化”。

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

这里,就产生了一种似乎古怪的现象,那就是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

可是,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字”表音说似乎可通;但“字母"与中国“汉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哎,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品读这首小诗,你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答案】把握现在,珍惜眼前我们要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不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心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这样我们才能及时品味人生的乐趣。

有些人永远无法面对自己所站的位置,一心一意想把自己和高阶层的人放在同一个天枰比较,然后用不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残酷的事实。

我们时常幻想生活在一个没有伤害,没有利益纠纷的自由的国度。

梦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不总像你所想的那样美好。

总是认为现如今的世界充满黑暗和不堪,否认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浑浑噩噩地在抱怨中度过自己美好的青春。

青春的花季美丽而浪漫,这些都是自然的厚爱,不是你我的资本。

然而,你是否又想过,只有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才能在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无怨无悔。

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不会因为你的停滞不前而停止转动。

拥有时不懂珍惜,懂得珍惜时却已不再拥有。

青春不会因为你的悔恨而再来一次。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珍惜眼前的美好,把握现在的青春。

从现在开始制定目标,并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

从一点一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善于抓住机遇,才能赢得主动,努力取得优势,才能加快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命的海洋中扬帆起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即使到最后你不能完成这个目标,至少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

成功的人珍惜自己的成功,失败的人珍惜自己的付出,是因为他们知道成功的不易和付出的辛劳。

我们总是不停地在向前奔跑,而忽视眼前的美好,在你的心中,是否肯停下自己的脚步,去关怀你所在乎的人或事。

生活就是这样,想要的得不到,不留恋的却偏偏徜徉在身边,当那个“爱我们的人”对我们还恋恋不舍的时候,我们以为这一切幸福都不会消失,我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他们的爱。

舒城中学高三实验班语文试题(一)

舒城中学高三实验班语文试题(一)

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实验班语文试题(一)一、现代文阅读(18 分,每小题3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①古人讲“修辞立其诚”.写作首先要诚恳、诚实、真诚、坦诚地对待读者,讲真话,不讲假话。

但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讲的是真心话就合乎道德?季羡林先生有句名言:“假话不能说,真话不全说。

”季先生的这一思想,既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说话,更适用于写作。

更适用于写作,写作(文学创作)不能只讲真话。

②无论写文学作品还是写各种论著,都不同于写日记,都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更不是个人内心思想自然主义的宣泄和展示。

写作是为了让别人看,势必会对读者产生影响。

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感受和见解有正误之分,欲望和念头有正邪之分,心境和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现在有的人写文学作品,把内心中贪婪、淫秽的肮脏思想,都借用艺术形式来展露和渲染,严重地玷污了圣洁的文学园地,熏染着人们的心灵。

③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

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就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写作时,从选题立意、谋篇布局,到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都要慎重考虑社会需求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力求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健康洁净的精神食粮。

这就决定了,写作讲真话,要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理性思考,对什么话该写、什么话不该写,进行慎重的辨别、选择和取舍。

④真话和真理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

真话指的是真心话,而真理则是指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道理。

真话并不等于真理,真话未必全是真理.但既然写作会对社会产生影响,作者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真话,也应当用来表达真理;既然写作是一种社会责任,作者就应当具有追求真理、阐释真理、传播真理的责任感。

⑤虽然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写的句句都是真理,但在写作时必须经过深思熟虑。

安徽省舒城一中2017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二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舒城一中2017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二试题(含解析)

2017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微博粉丝”的兴起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粉丝”自身心理因素的驱动。

美国社会学家卡茨认为: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要。

“微博粉丝”的出现也是源于这个群体的特定需求。

“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粉丝”相类似,是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

偶像的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象。

“粉丝”通过微博通信进行信息沟通,不再单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接触途径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媒介体验,甚至于对自己产生认同。

所以,“粉丝”关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情感的自我需求,并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找到自我认同。

劳伦斯•克罗斯伯格曾撰文指出:“‘粉丝’对于某些实践与文本的投入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获得某种程度的支配权,这又进一步使他们对新的意义形式、快感及身份进行情感投入以应对新的痛苦、悲观主义、挫败感、异化恐惧及厌倦。

”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身我实现。

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虽然不像其他“粉丝”那样狂热,但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而成为“粉丝”的,我国几个门户网站微博开通以来,吸引了很多官方机构的入驻,这些微博上的信息无疑为关注它们的“粉丝”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为“粉丝”节省了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而一些具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传统的“粉丝”群体和社团要获得有关“粉丝”客体的信息,通常需由第三方提供,例如借助电视娱乐节目、广播和报纸的娱乐板块,或者是“粉丝”团能够接触到的明星的领导层提供的消息。

微博的产生无疑舍弃了第三方这一环节,“粉丝”只需通过关注名人微博,就可以即时接收明星发布的所有消息,甚至可以在明星微博下进行“评论”,这就给“粉丝”创造出一种与名人直接互动交流的错觉。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实验班语文试题(七)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实验班语文试题(七)

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实验班语文试题(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

……江中有鸑鷟,似兔而大,赤目。

”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

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

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批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

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

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

《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

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

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

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研究性学习材料试题(二)(无答案)不分版本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研究性学习材料试题(二)(无答案)不分版本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研究性学习材料试题(二)(无答案)不分版本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研究性学习材料试题〔二〕〔无答案〕时间:150分钟总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沉着〞,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

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那么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根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别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实验班语文试题(三)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实验班语文试题(三)

舒城中学高三实验班语文试题(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

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

《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

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

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

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

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之间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

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

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

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

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

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

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

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

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模拟仿真卷(二)语文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模拟仿真卷(二)语文

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仿真试题(二)语文命题人:姚益刚龙娟三审题人:李大金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

诗歌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含蓄‛。

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

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

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

‛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

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

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

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

安徽省2017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安徽省2017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安徽省2017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安徽省2017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秦汉以后有显隐之分。

“独尊儒术”以后儒法二者的关系,是一种显文化与隐文化的关系,即儒学备受推崇,以正统的意识形态的身份起作用,而法家备受贬抑,以隐蔽的心照不宣的方式乃至“日用而不知”的方式起作用。

二者既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相互依赖,一句话,是相反相成的。

儒法二家的思想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基础,还是从人生的理想和达到的方法途径看都是对立的,因而二者具有不相容性。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即现实主义、超越主义和理想主义。

现实主义包括法家、兵家、纵横家,理想主义则为儒家。

他认为,这三者具有的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各不相同,人生理想和由以达到人生理想的方法途径也大相径庭。

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以消除和克服人已物我之间的种种矛盾。

理想主义则主张共存之道,亦即人己物我之间的和谐相处。

正因为不相容,所以它们不能并立。

在法家占统治地位时,没有儒家的合法地位,在儒家占统治地位时,也没有法家的合法地位。

但儒、法二家的许多具体主张又同样为统治阶级所必需,本质上是可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

例如,在价值观上,儒家重义轻利、崇德贱力,法家重利轻义、尚力黜德,实际上,义和利、德和力同为统治阶级所需要,不可偏废;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道德的教化和法律的惩处同样都是需要的,也不可偏废。

在这个意义上,儒、法二家又相辅相成。

由于儒、法二家的思想体系不相容,所以,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法家作为独立的一家或者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被摧毁了。

儒家在以后的发展中有条件地吸收消化了法家的一些思想观点和主张,以“贵德贱刑”的方式给法律一个地位,以“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方法给君主专制一定程度的承认,同时也给予一定的限制。

舒城县高考试卷及答案语文

舒城县高考试卷及答案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开篇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的学者形象,引出作者对现代学者“精神萎靡”的批评。

B. 作者认为,现代学者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过分依赖权威和前人成果。

C. 文章提出,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者必须具备质疑精神。

D. 文章最后强调,学者应该关注现实问题,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2. 下列对文本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举例论证,使论述更加有力。

B. 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C.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D. 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学者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关注现实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5小题,16分)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故事,使读者更容易代入主人公。

B. 小说通过“我”与陈老师的互动,展现了陈老师的独特魅力。

C. 小说中的陈老师形象丰满,具有鲜明的个性。

D. 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引人深思。

2.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说通过对比“我”与陈老师的人生观,揭示了当代青年面临的困境。

B. 小说中“我”的形象代表了大多数青年,具有普遍意义。

C. 小说通过陈老师的言行,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D. 小说结尾的开放式结局,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3.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说通过描写“我”对陈老师的感激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敬仰。

B. 小说中“我”的成长过程,反映了当代青年的成长轨迹。

C. 小说通过对陈老师的刻画,展现了教师职业的伟大。

D. 小说结尾的开放式结局,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

4.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说以“我”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

[首发]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仿真(二)语文试题

[首发]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仿真(二)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首发]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仿真(二)语文试题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36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试卷第2页,共12页第II卷(非选择题)一、语言表达(题型注释)1、下面是人类能源消耗统计表,阅读后请按要求答题。

(1)请概括出人类能源消耗比例的变化趋势。

(不超过60个字)(2)请总结这一变化趋势说明了什么问题。

(不超过30个字)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

人,是社会的群居物。

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①;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

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

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②,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

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③,因为底线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后一道防线。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二、(题型注释)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釉变浑然天成、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构成一幅神奇的图画,如寒鸦归林、夕阳残照、高山云雾、峡谷飞瀑、伯牙抚琴等。

这些釉变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千古耐看之魅力。

①非人工描绘②观之形态端庄优美③钧瓷独特的窖变釉色自然形成④尤其是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独一无二,即“钧瓷无双”⑤钧瓷胎质精纯、坚实细腻、玉润透脱⑥叩之声音圆润悦耳A.⑤②⑥③①④B.③②⑥④①⑤C.⑤⑥②④③①D.③⑥②⑤④①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抒写性灵”的价值在于:它淡化了以往报告文学作品过于意识形态化、新闻报道化和人物故事过于程式化的弊端。

安徽省舒城中学高三实验班定时训练试题(二)(语文)

安徽省舒城中学高三实验班定时训练试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网络文学的新贡献桫椤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

但是,基于人类情感的稳定性,文学所要表达的人的内心世界已是“常量”状态,唯有文学的形式才是“变量”。

从甲骨文到当代长篇小说,从希腊神话到后现代主义诗歌,我们看到的多是形式上的变化,文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并无太大的差别。

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其“新”也在形式上。

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文学要以“书”的形式存在的历史,网络成为文学的载体,文学的传播方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文字的黑白意境被光怪陆离的光电幻境所取代。

如同从原始岩画、陶器到青铜,从竹木简到帛和纸,文学又一次迎来了载体形式的变化,这是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

除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变化,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注入的另一股新力量,是它所引起的文本形式的变化。

从早期的《悟空传》到改编为电视剧走红的《甄嬛传》,它们都在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文本样式发挥着吸引读者的优势。

叙述以对话为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模仿网络聊天的样式;段落容量短小,甚至以句号分段,每一句话都成为一段,令读者从冗长、复杂的文本段落中解脱出来,以轻松、快捷的愉悦体验完成阅读。

受此影响,当代文学作品在文本形式上正在悄然变革,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的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短小精悍的对话和叙述。

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新的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用语和对网络语言的大量运用上。

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完全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特别是在大量的对话描写中,基本上是日常口语的翻版,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是纯粹的形式艺术,即便是那些“无厘头”的篇章,也一定在表达某种意义。

望文生义地理解“网络文学”,仿佛网络是形式,而文学是内容,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网络文学也不是文学在网络上流传这样简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实验班语文试题(二)一、现代文阅读(18分,毎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和乡绅。

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

这三者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乡村社会秩序。

乡贤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用于乡土社会,上利国家,下益乡民。

他们有些人通过读书获得功名,走出乡村,在外为官,但是在他们年老退休之后,选择了回乡养老。

他们深受儒家礼仪教化的熏陶,一向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即便是退隐在野,也不忘教化乡里,热衷于地方公益事业,如设义田、修水利、办书院、赈灾民等等。

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沟通地方政府与社会的权利和便利,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亦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

同时,他们又经常是宗族长,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

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着儒家“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维系着乡村社会的秩序。

从大体上说来,中国传统社会“皇权不下县”,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管理只到县一级。

这就为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使得乡贤对于乡村的治理成为可能。

乡贤属于士阶层,其与乡村发生紧密联系当在宋代以后。

先秦时期的士主要依附于贵族,如张仪、苏秦之辈,纵横捭阖,在诸国之间逞其舌辩之才;吴起、乐毅之属,学得兵法,志在建功立业,他们都很少与乡村基层发生关涉。

秦代不重文教,焚书坑儒,压制读书人,士人虽多散落在民间,但甚至连道德教化的作用也谈不上。

魏晋重门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读书人也多集中在世家大族。

有些可以被当作乡贤的,其影响乡里也只限于道德教化方面。

直到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才开始打破门阀对士阶层的垄断。

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在宋代以后逐渐增多,他们构成了乡贤的主体,并逐渐参与到地方事务中来。

最为典型的要数范仲淹,他晚年捐献积蓄,在家乡苏州购置良田千馀亩,设立义庄,在家族范围内进行慈善救助。

为此,他还订立了义庄规矩,对米、绢、钱发放的对象、数量、方式、管理、监督等事项均作了具体可操作的规定。

后来吕大钧的《吕氏乡约》更是对乡民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行为和婚丧嫁娶等社会性的活动作了规范性的要求。

钱穆先生说,宋代有一种“自觉的精神”在“士大夫社会中逐渐萌茁”,这种自觉的精神,就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

随着明代“一条鞭法”和清代“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作为乡村基层的里甲制度逐渐流行,国家将缴纳赋税的职能交给民间社会自行办理,由此形成了明清以来的基层社会自治化。

而地方政府往往也因人力、财政上的困难,而难以有效地组织公共工程、福利机构和教育设施等,乡村的组织及公共产品的提供很大程度上依靠乡贤。

清末民国,随着科举的废除,乡村的读书人通往上层社会的渠道被阻断,只好走向城市,乡贤大量流失,一向以乡贤为精神领袖的乡民在文化层面丧失了指引,乡村道德水平急剧下降,其留下的交化真空很快被外来文化尤其是外来宗教文化所填补,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乡村社会急剧凋敝,基层社会动荡不安。

(摘自胡彬彬《古代乡贤与乡村治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宗族、乡里、乡绅作为从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社会秩序。

B.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立足乡土,利用自身的权利和便利,上利国家,下益乡民。

C.有些在外为官的乡贤,在年老退休返乡之后,施行乡民教化,积极参与地方事务,维护乡村社会的秩序。

D.乡贤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具有社会责任感,他们作为政府和基层民众之间的中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大体上说,传统中国中央向地方派遣的官员到县级为止就不再有命官,这就为乡村的自我管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B.乡贤作为士阶层,参与乡村管理的程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深,魏晋时期对乡里的影响仅限于道德教化,宋时成为乡村管理的核心主体。

C.隋唐时期,寒门子弟通过考试,有机会获得“士”的身份,参与国家政治和地方事务,这些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在宋代以后渐增。

D.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可以说是宋代士大夫“自觉的精神”的反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参与地方事务的乡贤典型,范仲淹对家乡事务的参与仅限于宗族内部;后来吕大均的《吕氏乡约》则超越了宗族的范畴。

B.明清以来,由于基层社会自治化程度提高,再加上地方政府人力、财力上的困难,乡贤在乡村治理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C.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可以说是传统乡贤流失的原因之一。

科举制度废除之后,乡村读书人为了寻求发展的途径,只好走向城市。

D.随着乡贤的流失,乡民失去文化引领,乡村治理失效,乡村社会凋敝,基层社会动荡,以致乡村的文化空间被外来文化占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内在超越品质成就了中国人的“境界”意识。

中国文化是一种以描述和体验为特征的文化,其中蕴含着“物我合一”“道器不离”“体用不二”“和谐共生”等中性智慧。

在中国哲学看来;人性是一个“向善”的不断自我实现、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伴随着这种向善过程的就是人的境界的提升。

在中国文化的实践中,境界是一种修为,境界是一种格调,境界更是一种层次。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对“境界”的领悟成了中国人实现自我人生超越的重要标志。

中国哲学强调个体的人生理想必须依托于个体的人生境界来实现,即人生理想需以完善最高人生境界为基础才能得以实现。

我们首先以孔子为例,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认为个体的生命展示其实是一个文化成长的过程。

孔子在总结他一生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文化成长的最终目标就是养成像文武周公那样的君子人格。

在《论语》中我们看到,“君子”与“小人”是一个张力结构,这个张力正是君子所修为的空间。

在孔子那里,境界与一个人的理想、志向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当主体确定了人生的理想目标之后,必须通过提升修养以确立一种人生志向,并把外在的礼、乐转化为主体的内在需要,自觉地加以运用并有所取舍,才可能自觉地建立起君子人格境界,实现人生的超越。

孔子的人生境界是成为谦谦君子,而孟子的人生境界则是成为尧舜。

在孟子看来“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是在谈到人与动物的区别时,孟子也曾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强调人虽绝大部分同于动物,但却具有“异于禽兽者”的部分。

要做好人成为尧舜,关键在于克制同于禽兽的部分而保存发扬那“几希”的“人性”。

这样,人就是一种在“尧舜”与“禽兽”之间挣扎的特殊性存在。

而“尧舜”与“禽兽”之间,留下了人的境界修为的空间。

在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那里,“无为”既是其最基本的精神追求,也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

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这是《道德经》五千言讲的核心问题。

道家的“无为”绝不是提倡什么也不做和不为,而是要崇尚“天道”,以实物的自然为纲,遵循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其深层次内涵是绝对不能逆道而为,去干预自然之道。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总之,儒家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都讲求超越,以求人生境界的提升。

但其超越的路径则不尽相同。

儒家“尚有”,强调刚健有为;道家则“责无”,主张顺应自然。

虽路径不同却殊途同归,都很好地诠释了人生的境界追求——通过超越有限而实现无限与永恒,通过超越有形而进入无形,通过超越小我而成就大我。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境界诉求是其最具人性魅力的环节。

(节选自邹广文《论文化的境界》,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文化以描述和体验为特征,其中蕴含着“物我合一”“道器不离”“和谐共生”等丰富的中性智慧,它的这一特点与中国哲学一起促成了中国人的“境界”意识。

B.在中国哲学看来,人性是一个向善的过程,不断自我实现、超越的过程,伴随它的是人的境界的提升,而完善最高人生境界可促进人生理想的实现。

C.中国人在一定意义上把对“境界”的领悟作为实现自我人生超越的重要标志,这种境界在中国文化的实践中是一种修为,一种格调,更是一种层次。

D.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君子”与“小人”的张力正是君子所修为的空间,孔子认为人的生命展示应是一个文化成长而最终养成君子人格的过程。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君子人格境界的建立,是在明确自身理想与志向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将外在的礼、乐转化为内在需要并加以取舍才可能实现。

B.根据孟子的人生境界追求,人是一种特殊性的存在,人在境界的追求中,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兽性、发扬自己的人性,在“尧舜”与“禽兽”之间找到修为的空间。

C.《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要求人们在追求人生境界的过程中不可违背自然甚至干预自然,这样才可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D.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境界诉求具有强烈的人性魅力,尤其是在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那里,境界问题是构成其思想的重要内容。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尚有”,强调刚健有为,无论是孔子的“成为谦谦君子”还是孟子的“成为尧舜”,都是在强调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来提升人生的境界。

B.道家主张崇尚“天道”,顺应自然,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以达到“无为”这种道家思想的最高的精神境界。

C.孟子在孔子的“君子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主张,也指出人与动物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异于动物的部分。

D.儒家与道家在境界的追求中都讲求超越,通过超越有限、有形与小我,而进入无限、无形和成就大我,但这种超越路径是不同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52分)(—)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余懋衡,字持国,婺源人。

万历二十年进士。

除永新知县。

征授御史。

时以殿工,矿税使四出,骄横。

懋衡上疏言:“与其骚扰里巷,榷及鸡豚,曷若明告天下,稍增田赋,共襄殿工。

今避加赋之名,而为竭泽之计,其害十倍于加赋。

”忤旨,停俸一年。

巡按陕西。

税监梁永辇私物于畿辅,役人马甚众。

懋衡奏之。

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永虑军民为难,召亡命擐甲自卫。

御史王基洪声言永必反,具陈永斩关及杀掠吏民状。

巡抚顾其志颇为永讳,永乃藉口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