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专题02 古诗文欣赏(A卷)(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五)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一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 专题02 文言文欣赏(A卷) (必修1) Word版含解析.doc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姓名分数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下列各句加点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越国以.鄙远C.焉用亡郑以.陪邻D.阙秦以.利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连词,表因果,因为,B.C.D项为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秦王惊,自引.而起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王必说.见臣C.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D.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深刻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陪伴C.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 D.持千金之资币.物币:货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A深:刻毒;B陪:增加;D币:礼品。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语句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3分)①失其所与,不知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③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④进兵北略地⑤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⑥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⑦唯大王命之⑧秦王还柱而走A.①③④⑥⑧ B.①②⑤⑥⑧C.②③④⑤⑦ D.②③⑤⑥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专题02 古诗文欣赏(B卷)(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五) Word版含解析
(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因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
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
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
卫国的哀骀(tái)它是一个奇丑的人,“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
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
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
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
“闉(yīn)趾支离无脤(shèn)”“瓮盎大瘿(yǐng)”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dòu)肩肩(瘦小样子)”,矮小可怜了。
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
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
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
期末测试卷(A卷)-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版含解析
(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姓名分数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文人对自己生存环境——大自然的观照,深深的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
山水画虽然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但在中国山水画的水墨写意中,两度(平面)空间、多点透视及线的表现特点又不是客观真实的再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以形媚道”和“天人合一”的两大特征。
西方人一直对中国画家早就能够完整地表现出山水百思不解。
山水画的出现的前提包括非拟人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的地中海地区,洛克利歇斯的《神圣的自然》就是这一哲学的最基本的文字表述。
那时的古希腊地中海地区出现了一种有创见的、有发展前途的西方山水艺术。
它远远先于远东地区的山水画,但后的基督教改变了这一切。
西方山水画艺术被扼杀、中断了,直到文化复兴运动后,一些思想家和艺术家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山水画才得以重新发展。
然而在中国,自然哲学一直把人和自然看作是无法分割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察自然的方式,为山水画提供了创作前提。
中国山水画在“以形媚道”的创作思想指导下,以似与不似、虚虚实实的创作方法把自然和人格之美结合起,通过对自然界的山川、草木、宇宙、大地的赞美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
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同样影响着历代画家的审美世界观。
在山水画史上,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老庄理论认为,最高的智慧不是站在客体之外去认识把握客观规律,而是需要尽可能地融入客体之内去体会、理解,使主、客体完全融合。
道家的这种哲学精神,转化成了中国艺术的主要精神。
作画时,不局限于同一时空的写实,而是凭记忆按照心想去表现景物,力求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自由境界,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对道的感悟、体验、转述、传达与表现。
第03单元(A卷)-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版含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几场秋雨过后,北京迎来了真正的秋天,秋风一起,树叶在风间飘然而落,竟有一丝萧瑟与凄凉。
B.“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江南是烟雨江南,是水的江南,是在画船中听着雨声入眠的江南,有太多的游子因为无法拒绝这一份诗意而终老江南。
C.“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我漫步在成都城外,将自己融入到鸟语花香、一片明媚的春色里,心旷神怡,久久不想离去。
D.“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春天悄悄来临,独立小桥,看十五明月悬空,河畔青草,堤上嫩柳,随着暖风拂袖,心中顿生丝丝惬意。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诗句与情境、心情不合;C诗句与语境的情调不合;D时间和所见的景象以及心境不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下列诗句中,涉及的季节不同于其他诗句的一项是()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B.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D.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答案】B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下列对李白《望庐山瀑布》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第一句诗人用浪漫主义的笔法,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为瀑布创造了不同寻常的背景。
B.第二句诗中“挂”字用得妙,其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而下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C.第三句中“飞”字,写出了瀑布的喷涌而出,“直下”既写山的高峻陡峭,又写水流之急。
D.这首诗综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描绘出一幅雄奇瑰丽的瀑布图。
专题02 唐诗欣赏 (B卷)--高一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3)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第二单元双基双测AB卷能力提升卷(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姓名分数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
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牡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样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共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
《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
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
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
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
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引中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
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专题02 唐诗欣赏 (A卷)--高一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3)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第二单元双基双测AB卷基础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姓名分数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吁嚱.(xū)石栈.(zhàn)秦塞.(sài)抚膺.(yīnɡ)B.巉.岩(chán)吮.血(shǔn)鱼凫.(fú)崔嵬.(wéi)C.江渚.(zhǔ)颔.联(hàn)潦.倒(liáo)颈.联(jǐnɡ)D.万壑.(hè)飞湍.(tuǎn)萦.回(yínɡ)喧豗.(huī)【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项,“湍”读tuān。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各组词语的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3分)A.义愤填膺扪心自问曲折莹回楹联B.一夫挡关豺狼之心磨牙吮血崔嵬C.峥嵘岁月面目狰狞开门缉盗湍急D.敷衍塞责气魄宏伟闻名遐迩咨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莹—萦。
B项,挡—当。
C项,缉—揖。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B.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茫然:前途迷茫的样子。
C.扪参历井仰胁息胁息:屏住呼吸。
D.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感叹。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对画线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险也如此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B.胡为乎来哉乎:语助词,无义。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D.所守或匪亲或:副词,倘若。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也这里表示停顿。
考点:本题考查对虚词的理解能力。
5.下列不符合对联要求的一项是()(3分)A.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B.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C.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D.人影独立不随桥边流水去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孤眠枕上梦魂回到故乡来【答案】D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第01单元(B卷)-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版含解析.doc
(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姓名分数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
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
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
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
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
它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
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
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
《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
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
第04单元(A卷)-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版含解析.doc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批大卻,导.大窾导:指导C.族.庖月更刀,折也族:众,一般D.然已解,如土委.地委:卸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导:顺着,循着,导入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B.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C.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善刀而藏之..牛者 D.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 即使这样,B 本来的样子C 没有不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不同的一组是()A.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B.而刀刃者无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C.令诸君知天亡.我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掠江东南..飞【答案】B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对下列加点词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幸:宠幸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随从C.田父绐.曰“左”绐:欺骗D.然今卒.困于此卒:最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受宠幸。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不同的一组是()A.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身七十余战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歌.数阕,美人和之C.令诸君知天亡.我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马童面.之【答案】C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王军壁.垓下壁:修筑营垒,退守B.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D.吾为若德.德:感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恩惠,人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期末测试卷(B卷)-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版含解析.doc
(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姓名分数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书指书体,即汉字。
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
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
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
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
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
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
而“韵”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
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
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
“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
在瞬间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
第06单元(A卷)-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版含解析.doc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姓名分数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选出下面四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句()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D.宗庙之事,如.会同【答案】AD【解析】试题分析:AD是或者,连词,B连词,如果,C介词,至于。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各项中,有关加点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居.则曰(闲居)子路率.尔而对(轻率急忙的样子)千乘.之国(兵车)B.夫子哂.之(微笑)摄.乎大国之间(夹,迫近)加.之以师旅(加上)C.因之以饥馑..(饥,五谷不熟;馑,丰年)比及三年(等到)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D.方.六七十(纵横)宗庙..之事(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馑:蔬菜不熟。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秦王还柱而走。
D.风吹草低见牛羊。
【答案】A试题分析:B莫-暮,C还-环,D见-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与例句“千乘之国”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
B.加之以师旅。
C.夫子哂之。
D.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答案】A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雨泽下注②东犬西吠③乳二世④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⑤执此以朝⑥使不上漏A.①④⑤∕②③⑥ B.①②④⑥∕③⑤C.①③⑤∕②④⑥ D.①②⑥∕③④⑤【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①②④⑥名作状∕③⑤名作动。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各句与“垣墙周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妪,先大母婢也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D.其制稍异于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是省略句,B是判断句,C.D是状语后置句。
第02单元(A卷)-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版含解析.doc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姓名分数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宋代诗人曾巩有诗《正月六日雪霁》:“雪消山水见精神,满眼东风送早春。
________,但须期约看花人。
”下面哪句填在空格处最恰当?A.明日杏园应烂熳B.家家买酒清明到C.送春无限情惆怅D.莺飞草长树树红【答案】A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面是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的《沁园春》上阙,中间空缺部分填入哪一组最恰当()沁园春一曲狂歌,有百余言,说尽一生。
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
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
A.读书读史,四方奔走,费十年灯火,求利求名。
B.读书读史,费十年灯火,四方奔走,求利求名。
C.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
D.费十年灯火,求利求名,读书读史,四方奔走。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首先要熟知《沁园春》词牌的格律要求,按照词句格律句式排列,答案暂定C.D。
再看内容内部层次,“费十年灯火”是指“读书读史”的情况,“四方奔走”当然是为了“求利求名”,所以答案确定C。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答案】B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人《过湖》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____________。
A.欲堕还飞絮往来 B.心折舵楼长笛哀C.白鸥飞处带诗来 D.楼上春容带雨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句连接的题目,注意前后语意,A季节不符,B意境情感不和谐,D意境不合,与“日暖风香”矛盾。
第05单元(A卷)-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版含解析.doc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姓名分数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壮:雄壮。
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身:身体。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项,身:自身、自己。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接近)敛不凭.(凭借)其棺B.不省所怙.(依靠)遽.(突然)去吾而殁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D.远具.(准备)时羞止.(停止)一岁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答案】A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省.所怙吾往河阳省.坟墓B.将成家而致.汝衔哀致.诚C.汝之子始.十岁始.速祸焉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分别解释为“知道”和“探望”,B项分别解释为“使……来”和“表达”,C项都解释为“才”,D项分别解释为“穷尽”和“处境困难”。
第01单元(A卷)-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版含解析.doc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姓名分数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阅读下面一段屈原的《湘夫人》,回答后面问题。
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蓣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榜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襟兮醴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子降兮北渚.渚:洲B.蛟何为兮水裔.裔:边C.夕济.兮西澨济:成功D.将腾驾兮偕.逝偕: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济:渡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诗句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葺之兮荷盖”——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
B.“灵之来兮如云”——神灵的到来就像云朵满天。
C.“时不可兮骤得”——欢乐的时光难以马上得到。
D.“聊逍遥兮容与”——暂且一起逍遥快乐。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对本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湘水男神表达对女神的思慕向往之情。
描述了彼此相爱思而不见的悲欢离合。
B.第一节写男神焦急地等待和张罗着女神的到来。
C.第三节写男神到处寻觅心上人,想和她一起比翼双飞。
D.第四节写到精成所至金石为开,终于与女神恩爱相聚。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月考测试卷(B卷)-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版含解析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境与象袁行霈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
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妤,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
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且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
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
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
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
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
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
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
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
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
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促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
”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
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
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
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
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
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
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
第02单元(B卷)-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版含解析
(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姓名分数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言志”见于《尚书·尧典》,它只是原始乐教的一个关目,沟通人神的一条途径,达致“神人以和”的一种手段。
早期的“诗言志”还不是独立的文学观念,而是宗教观念。
但它为后来的诗学独立和诗教发生奠定了文化基础。
自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以后,“诗”被纳入礼乐教化的体系之中,与世俗政教和文化制度紧密结合。
“采诗”和“献诗”制度使“诗”成为表达氏族情感和沟通政治情绪的工具,完成了从“神明昭告”向“天子听政”的转变。
社会礼乐制度规范和仪式运用规则赋予了诗乐以意义和价值。
春秋时期,“诗”逐渐摆脱礼乐束缚而获得独立发展,这种发展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
一是通过“赋诗言志”以摆脱乐教的束缚,从而凸显诗的独立“言志”功能;一是通过“礼”“仪”之辨以摆脱典礼仪式的束缚,从而凸显诗的内在意义价值。
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春秋诗教传统,为诗的观念解放和文学观念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也使诗进入到表达个体情感和培养独立人格的发展新阶段。
“献诗陈志”的礼乐教化增强了诗的社会性功能,文学观念的伦理道德要求可以从这里获取实践理性经验。
“赋诗言志”的春秋诗教赋予了诗的独立性价值,文学观念的私人化倾向可以从这里开放出个体人格和精神情感的奇葩。
当诗获得独立价值并与个人精神生活和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独立的文学观念也就同时发生了。
春秋末年,孔子继承西周以来的诗教传统,强调其“兴、观、群、怨”的社会功用,提倡用诗来培养君子“威仪”和“气志”,并指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学术路径,将重视集体仪式的传统诗教改变为重视个体人格修养的新诗教,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学观念的成熟和文学思想体系的建立。
孔子的文学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源头,无论道家、墨家,还是后起的法家,都从孔子文学观念中得到启发,并循着各自的学术路径来表达他们各自的文学观念,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着文学观念的发展和文学思想体系的建设。
第02单元(B卷)-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5)+Word版含解析.doc
(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姓名分数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因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
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
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
卫国的哀骀(tái)它是一个奇丑的人,“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
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
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
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
“闉(yīn)趾支离无脤(shèn)”“瓮盎大瘿(yǐng)”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dòu)肩肩(瘦小样子)”,矮小可怜了。
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
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
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
第03单元(B卷)-高二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版含解析.doc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
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
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舟遥遥..以轻飏遥遥:遥远的样子。
B.景翳翳..以将入翳翳:阴暗的样子。
C.泉涓涓..而始流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
【答案】A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策.扶老以流憩 B.或棹.孤舟C.园日.涉以成趣 D.乐琴书..以消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项,名词作状语,每天;A.B.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策:拄着;棹:用桨划;琴书:弹琴读书。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选出“尽”字意思不同的一项()(3分)A.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是他乡之客。
B.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则智者尽其谋。
C.潦水尽而寒潭清。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D.聊乘化以归尽。
食之不能尽其才。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完全;B.竭力做到;C.完;D.了结,全部用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选出“属”字意思不同的一项()(3分)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B.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C.有……之属为之谋。
D.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属于;其余的,类,辈。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慈父见.背曹刿请见.B.日薄.西山不薄.今人爱古人C.寻.蒙国恩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D.是以区区..之地..不能废远然秦以区区【答案】C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句子“刘病日笃”中的“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谨拜表.以闻 B.非臣陨首所能上.报C.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D.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答案】A【解析】名词作动词。
其他名词作状语。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而.刘夙婴疾病拔剑撞而.破之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猥以.微贱,当侍东宫C.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臣之.进退,实为狼狈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零丁孤苦,至于.成立【答案】C【解析】之:结构助词“的”。
A.表转折,表修饰 B.因为,凭……的身份 D.比,到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抢.榆枋而止抢:触,碰。
B.我决.起而飞决:快速的样子。
C.绝.云气,负青天绝:阻挡。
D.《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答案】C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9.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其翼若垂天之云②水之积也不厚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④汤之问棘也是已⑤鹏之徙于南冥也⑥楚之南有冥灵者⑦众人匹之⑧之二虫又何知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①③⑥是结构助词“的”;②④⑤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⑦⑨是人称代词“他”;⑧是指示代词“此”;⑩是动词“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对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舟遥遥以轻飏②农人告余以春及③木欣欣以向荣④家叔以余贫苦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①和③都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关系;②是介词“把”;④是介词“因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
(共19分)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
父早亡,母何氏醮①。
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
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为郎。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乃上疏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陈情表》原文,省略)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宫无中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后卒于家。
二子:赐、兴。
【注】①醮:jiào,改嫁。
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
③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A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2.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3分)例句: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答案】B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周门人方之游夏”“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
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
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有误。
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
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翻译下列两句话(10分)(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5分)(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5分)【答案】(1)(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师”、“方”为关键得分点)(2)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
(“敌”、“碎”为关键得分点)【解析】试题分析: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彭山)。
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
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
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
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
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
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
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
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
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
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
于是上奏章说:……(《陈情表》译文省略)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
”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
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
”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
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
”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
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
”张华认为他说得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
”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
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
(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
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
后来李密死在家中。
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赐、一个叫李兴。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11分)山居晚眺赠王道士王勃金坛疏俗宇,玉洞似仙群。
花枝栖晚露,峰叶度晴云。
斜照移山影,回沙拥籀文。
琴尊方待兴,竹树已迎曛。
【注】尊:酒杯。
曛:黄昏。
15.请“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全诗。
(5分)【答案】通过“花枝”“晚露”“斜照”“山影”“回沙”等意象,(1分)描绘了一幅清新、幽美的山居远眺图,(1分)结尾用“方待兴”和“已迎曛”写出自己的忘情之态,(1分)表明自己对山中美景的喜爱之情。
全诗情景结合,情景交融。
(2分)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诗歌的颈联中的两个字用的十分精当,试简要赏析。
(4分)【答案】诗歌中的“移”和“拥”(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斜照”“山影”“回沙”构成美丽图景,(1分)同时化静为动,动静结合,(1分)使山景富于动态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景色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