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讲 新闻事业

合集下载

当代传媒经营管理第三讲 传媒的组织结构-文档资料

当代传媒经营管理第三讲 传媒的组织结构-文档资料




(2)锥型结构及其优缺点 锥形结构是管理幅度较小、管理层次较多的高、尖、细的金字塔 形态。 其优点与局限性正好与扁平结构相反;较小的管理幅度可以使每 位主管仔细地研究从每个下属那儿得到的有限信息,并对每个下 属进行详尽的指导; 但过多的管理层次不仅影响了信息从基层传递到高层的速度,而 且由于经过的层次太多,每次传递都被各层主管加进了许多自己 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可能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同时,过多 的管理层次可能使各层主管感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相对渺小, 从而影响积极性的发挥;最后,过多的管理层次也往往容易使计 划的控制工作复杂化。


2、管理层次
最高主管的委托人也需将受托担任的部分管理工作再 委托给另一些人来协助进行,并依次类推下去,直 去, 直至受托人能直接安排和协调组织成员的、具体业务 活动。由此形成组织中最高主管到具体工作人员之间 的不同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关系
3、两种基本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态




董事会主席
英文虎报
星岛日报
各投资企业
总经理
总编辑
总经理
总编辑
广告部
发行部 人事部 财务部 印刷部 市场部 采访部
编辑部
香港星岛报业集团事业部型结构
三种传媒集团组织结构类型权责的比较
结构类型 U型 H型 联系的紧密 程度 很紧 松散 集分权 集权 分权 中间管理层 无 集团(公司)总部职 责 总部职责介入日常管 理

(三)传媒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其演变


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的要求,就是建立规范而完善的公司 法人治理结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 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四个部分。 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决定公司的重 大事项;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对股东大会负 责;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董事会、经理人以及 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经理层主持公司的日常管理 和经营,对董事会负责。

第三讲 (补)传媒业需宏观把握的问题

第三讲 (补)传媒业需宏观把握的问题

第三讲(补)传媒业宏观介绍一、中国传媒业的基本特性(1)性质(1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国家2001年8月20号颁布的《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第3条中这样规定,“改革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既有一般行业属性,又有意识形态特殊性,既是大众传媒,又是党的宣传思想阵地,事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负有重要社会责任。

无论什么情况下,党和人民的喉舌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

要确保党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领导,确保宏观控制力……”《党章》第15条:党的各级组织的报刊和其他宣传工具,必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

(2)运作方针:“两为”方针国务院发布的《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都是第一章总则、第三条)中,两个条例都分别规定:“出版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广播电视事业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一般新闻业内将其简称为“两为”方针。

(3)双重属性:意识形态属性、产业属性(4)四个不能变:党和人民的喉舌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

(5)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处理原则2001年8月20号颁布的《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第二条规定:有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改革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注:中西方(产业)理念上都提社会效益第一,实践却都是在社会效益(政策空间)底限内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但中国政策提、也真对实践这么要求(政策宣传、公序良俗);西方提是外在形象的口号,对实践不这么要求。

但中国提法有问题:关键在其提法中的“统一”,意味着“取度、妥协”,数学模型:50.1>49.9;易给实践钻空子。

新闻采编实务第三讲

新闻采编实务第三讲

新闻采编实务第三讲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1)集中式短期内组织大规模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或时段,形成较大的声势2)连续式紧跟事件的变化,进行跟踪报道,反映其全过程,取得扣人心弦的效果3)组合式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从而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4)系列式着重于组织事物各个侧面的稿件,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为一体,达到报道的广度和深度5)受众参与式受众参与报道活动,对内容参与讨论,受众的活动与意见构成报道的主体6)媒体联合式新闻媒体相互合作,联手展开某一报道。

各个媒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当的角度和表现手法,形成一种合力,有助于提高报道的效果。

◆访问是新闻采访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可分为个别访问和集体访问●个别访问:即记者与采访对象单独交谈,主要的形式为提问,起到挖掘、引导和桥梁的作用。

✓提问的方式:1)开放式提问仅提示出某一话题或访谈的范围,给对方以充分发挥的余地,如“请问你对华师有何印象?”“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觉得自己30岁时会做些什么样的工作?”2)闭合式提问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对方只能回答提问的具体内容,如“你喜欢这部电影吗?”“你认同马云的观点吗?”✓提问的方法:提问的方法要根据采访的具体情况而随机应变。

1)正问法指开门见山、正面提出问题的方法,适合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或突发事件的现场等场合,如“请问今年的房地产形势怎样?”2)侧问法指从侧面入手,采用迂回方式提问的方法。

一般以闲聊、漫谈、家常话开头逐渐把话题引入正题。

如要问采访对象月薪多少,对方又不愿透露时,可从“请问平时都习惯去什么地方消费?”等问起,然后绕到正题。

3)设问法采用假设方式提问的方法。

启发被采访者思考,从而达到采访的目的,如“假如你也被欠薪,你打算怎么做?”4)反问法针对被采访对象不愿正面回答的问题,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促使对方思考并回答。

如要了解一个交警的内心想法时,可问“你从来没有想过调换一个轻松点的工作吗?”5)追问法刨根问底的提问方法。

第三讲理论篇2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

第三讲理论篇2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
打破常规:按材料的重要程度安排结构 非六要素式导语:突出最重要的新闻要素 逻辑连贯:段落、句子保持逻辑上的连贯 简略,简洁:事件过程叙述简略,文字简洁
类型
硬新闻结构:倒金字塔结构 正金字塔结构 沙漏型结构
软新闻结构:华尔街日报体
消息的构成
标题
结尾
导语
消息
背景
躯干
请分析下面几则新闻作品的共同特征?
新华社:屠呦呦获诺奖是对中国世界级贡献的认可
强台风“彩虹”致广东全省11人死亡7人失踪
“十一”黄金周中国人出行密度远超春运
青岛“38元一只大虾”店铺关停 被罚9万
▪ 第一次用一句话报告事 实,起索引作用
▪ 第二次叙述事实,补充 标题,吸引读者。
▪ 第三次叙述事实,展开, 补充导语。完全打开包 袱。
一、硬新闻结构:倒金字塔结构 (一)倒金字塔结构的产生 倒金字塔结构产生于19世纪
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期间
技术因素:电报线路
环境因素:战争影响
倒金字塔结构的来源
第三讲 新闻作品评析方法
教学要点
1、掌握针对新闻作品 进行两个层面的分析: 主题、形式
2、会针对具体的新闻 作品进行分析概括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主题分析
新闻主题,是指 新闻报道的中心思 想和基本观点,也 就是记者对客观事 实的看法、态度和 通过事实的报道所 表达的主观意图。
如何评价新闻主题?
▪ 1、主题是否符合 新闻事实?事实是 否足以成为记者所 定主题的依据?
最初竖立这两尊6米高的雕像的时候,几位市领导还担心许 多当地市民会出于中国传统中保守的性观念而加以反对,要 求遮盖人体的性别器官。(这一段扩展介绍事件原因)
然而,让他们吃惊的是,他们发现该市200万城市居民毫不 介意,并且还有数以千计的居民和游客前来观看。现在该雕 像已成为城市一景。(与上一段共同为事件的详细说明)

第三讲:新闻真实性

第三讲:新闻真实性

始作俑者是《三秦都市报》记者!
该图片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照片是由《三秦都市报》一 名姓王的记者7月15日下午三、四点左右提供给网站的。当时 他们的编辑在处理图片时也感觉到有些异样,但没太在意, 还是按正常程序发布上网了。之后被美联社采用,16日晚上, 该图片社被美联社告知,图片有问题,于是开始调查此事。
时雷 髦锋 的一 事脸 。灿 烂 , 坐 在 摩 托 车 上 留 影 同 样 是 件
他 的 姿 势 前 倾 , 车 似 乎 正 在 飞 驰 过 长 安 街 。
雷 锋 在 天 安 门 前 停 着 的 一 辆 摩 托 车 上 留 影 。
美联社有四位记者,专门到抚顺雷锋纪念馆采访,他们指着 雷锋给伤病员送月饼、扶送大娘的照片说:雷锋做好事是 自发的还是被迫的,为什么雷锋做好事还有照片,这是不 是“导演”出来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实验:支起一张干净的过滤纸,在过滤纸背后再架 起一台抽风机,不间断地吸风以形成强大的吸引 力。在这种吸引力的作用下,24小时后,过滤纸 上吸附了大量的颗粒,变成灰色。 报道:有科学家把一张光洁白纸放到兵马俑博物馆 内。24小时后,它已布满炭微粒,变得灰黑。
3. 对事实的分析、评价真实 how why
【点评】仔细分析,这篇报道之所以严重失实, 关键就在于记者在采访时没有进行深入调查, 而是道听途说,主观猜测,看到残肢等,就联 想到肢体被煮熟,并由此推断是一起杀人碎尸 案,从而造成了恶劣影响。 《西部商报》:“就孩子的具体死因,警方正在 进一步的调查中”。两者比较,高下立判。
(二)整体真实
新闻媒体 一定时期 反映社会总体面貌 理论前提: 社会是多面的,要反映每一个侧面; 主流和支流,要反映主流
【真相】4月5日下午4点,兰州市榆中垃圾场发现人 体组织警方调查结果新闻发布会举行,兰州市公安 局副局长胡义就警方的调查经过及结果进行了详细 汇报。 经公安局民警广泛走访调查,最终核实:两截人体上 臂及碎片组织,系甘肃中医学院基础学实验室标本 制作室于 3 月 31 日在制作人体标本时所切除的碎片, 属于正常教学尸体标本。有关人员将其装入塑料袋 中,放在标本实验室门口,准备次日入库。 4月1日早晨,学院清洁工清扫卫生时,误将此袋当作 生活垃圾清理,送到前来运送生活垃圾、医用垃圾 的清洁车上,拉到阳洼沟垃圾场倾倒,直到4月3日 被拾垃圾的群众发现报警。

第三讲:新闻与新闻传播

第三讲:新闻与新闻传播

2、“新闻欲”



“新闻欲”是指人类了解社会或自然界新近变 动的一种欲望。 “新闻欲”的主要内涵。 某些西方新闻学者认为,新闻欲是新闻事业产 生的根据。 而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只有人类的社会存在 和相互沟通的社会需求,才是新闻传播活动产 生和演变的根本原因。
终于悔悟
(埃菲社耶路萨冷11月29日电)一个以色列人将他34年前在 特拉维夫一所技术学校读书时盗窃的一个制作药品的机器物 归原主,以求使自己能够安心入睡。 这名男子如今已是体面的生意人。一天,他在特拉维夫 的街上偶遇34年前教过他的一位老师。这名男子对这位老师 说,当年他从学校的器材柜中偷走这部从美国进口的机器, 只是因为那玩意儿很漂亮、很精制,但此后他从未使用过, 一直保存在原包装盒中。为求心安,他决定将自己在学生时 代盗窃的这部机器归还给当初就读的学校。
●1974年 2月6日 众议院以410票同意、4票反对的表决结果同意授权 司法委员会更大的权力,展开对尼克松的弹劾程序。 4月30日 白宫公布1200页尼克松录音带的文本资料,但弹劾 委员会要求其提交录音带原件。 7月24日 最高法院拒绝尼克松有关总统特权的声明,勒令尼克 松必须提交与“水门事件”有关的64份白宫录音带。 7月27日到30日 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批准了弹劾委员会的三项弹劾声明。 8月5日 尼克松公布录音带“罪证”,证明他参与了“水门事 件”。 8月9日 尼克松辞职。9月8日继任总统福特宣布了对尼克松的 大赦。
两名中国公民被美国设陷阱在匈牙利诱捕 记者10月24日从权威人士处获悉:9月2日,匈牙利布达佩 斯城市法院判决对两名中国公民临时逮捕并声明引渡条件成立。 目前看来,中国公民宪宏伟和李礼两人被引渡至美国,似乎已 成定局。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黄风教授告诉记者,类 似事件近年来屡有发生。 2007年,我国湖南的一名企业家袁宏伟与美国一公司有知 识产权纠纷,被对方以谈判名义诱骗至英国遭逮捕。袁宏伟后 来因伦敦一家法院逮捕令在姓名拼音上的拼写错误侥幸得以回 国。 3年后,美国诱捕中国公民的事情再次发生。这一次,涉 案的两名中国人没有那么幸运。(后略)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三、明清时期古代报纸的发展与《京 报》的出现
(5)《京报》的成熟
– “京报”发展到成熟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
指称,则始于乾隆年代。 – 其印制任务由与内府有关系的荣禄堂南纸铺承担,
清代的《京报》
其性质仍为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可以公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3)唐代的进奏院状
– 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藩镇设在京都的邸实际上成 了情报机关,负责邸的官员被称为“邸务留后使”,由地方上的 节度使或观察使所委派。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改称 为进奏院,“邸务留后使”改称为“知进奏院官” 。 – 进奏官给节度使提供的信息材料,被称为进奏院状(亦称进奏官 报)。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1)概说
自唐代起,古代报纸开始出现,后人称之为“邸报”。
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报 纸最为相似,并随着这一新闻信息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而日趋接 近,直至清王朝的覆灭后才退出历史舞台。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二、古代报纸在宋代的发展
(4)古代报纸内容模式的确立
– 在宋代,进奏院状的具体内容也基本定型:
– 一是朝政简报,又称为朝报,每天由门下后省编定,在进奏院公 布,也称为进奏院朝报,大多为关于帝王动态、大臣任免升降的 消息。二是明发上谕,即最近皇帝公开发布的诏书。三是大臣奏 章,即臣僚给皇帝的上书。 – 这三项内容,以后成为历代古代报纸的内容模式,经历了近千年 而没有变化。

马新观十二讲目录

马新观十二讲目录

马新观十二讲目录由中宣部、教育部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设立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课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3月1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由全国知名新闻院校和科研机构的13名专家学者共同撰写。

该书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产生及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新闻工作基本要求、新闻传播规律、新闻事业根本性质、舆论导向、社会责任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重要问题作了专题论述。

该书配有,链接了生动、丰富的相关案例和音视频拓展资料。

本书目录如下:前辅文第一讲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第一节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背景及意义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科学的新闻观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发展第四节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基本遵循第二讲把握新闻工作基本要求第一节正确认识新闻的起源第二节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第三节准确及时客观全面地报道新闻第三讲遵循新闻传播客观规律第一节新闻传播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第二节满足社会与公众信息需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第三节准确把握和严格遵循新闻传播客观规律第四讲认清新闻事业根本性质第一节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第二节新闻事业是党领导下的社会文化事业和宣传舆论阵地第三节新闻事业是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讲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第一节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内涵及要求第三节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和统一第六讲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第一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极端重要第二节全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第三节努力提高舆论引导质量和水平第七讲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第一节做好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第二节加强典型宣传和主题宣传,发挥正面宣传思想引领作用第三节实现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有机统一第八讲坚持新闻真实第一节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新闻真实的意义、内涵及要求第二节防治虚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第三节力求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统一第九讲实现新闻传播权利与社会责任的统一第一节新闻传播权利是人民赋予媒体的职业权利第二节承担社会责任是对新闻媒体的职业要求第三节实现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辩证统一第十讲遵行新闻法治与道德规范第一节坚持新闻法治规范第二节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第三节实现新闻法治与道德规范的有机统一第十一讲与传播新技术同行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第一节传播新技术推动新闻事业发展第二节用互联网思维和先进技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第三节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第十二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第一节统筹国内国际新闻传播第二节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第三节优化国际传播战略布局配套案例教材后记本书的姊妹篇《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已于2015年1月出版,同样是中宣部和教育部共同组织编写的案例教材,集聚了全国十几所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知名学者、业界诸多资深专家的智慧和经验,精心选取了近60个生动鲜活的、接地气的新闻报道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主要观点以及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深刻的现实要求。

《名记者传》教学大纲

《名记者传》教学大纲

《名记者传》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212105302课程名称:名记者传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适用专业:新闻学开课教研室:新闻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选修课,是所有新闻学专业学生的选修课。

2.课程任务:本课程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特征。

教学目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外名记者的生平经历和著作成就,尤其要重点掌握中外名记者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新闻业务方面的成功经验;第二,通过对中外名记者的探讨,培养学生新闻业务方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门课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新闻从业技能,学会从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的视角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中外名记者的生平经历和著作成就,尤其要重点掌握中外名记者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新闻业务方面的成功经验,培养学生新闻业务方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其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研制电子教案和多媒体PPT课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本课程考核形式为考试,综合成绩构成为:期终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讲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黄远生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黄远生的生平和职业生涯;掌握黄远生的新闻思想;掌握黄远生的经典新闻作品采写的技巧。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掌握黄远生的新闻思想和黄远生的经典新闻作品采写的技巧。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黄远生的新闻思想。

教学难点是黄远生的经典新闻作品采写的技巧。

4.教学内容一、黄远生生平二、职业生涯三、新闻思想四、新闻作品赏析第二讲“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新闻出版家——邹韬奋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邹韬奋的生平和职业生涯;掌握邹韬奋的新闻思想;掌握邹韬奋的经典新闻作品采写的技巧。

第三讲-消息的写作

第三讲-消息的写作
消息的基本构成
第三讲

消息头
一、消息头的概念及其分类 1.报纸消息第一段有一个“本 报讯”或“××社(报)××地 (如本地可省)×月×日电 (讯)”,这样的部分就叫“消 息头”。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 。 消息头有“讯”、“电”两类, 只是传递手段不同,性质和作用 没有区别。
1)版权所有的标志; 2)表明消息来源,以利于读者的 判断; 3)影响新闻发布单位的声誉; 二、消 4)便于读者区别消息和其它新闻 息头的 文体。

作用
三、 消息 头的 组成
本报讯 记者××报道: 本报讯(记者××) 本报伦敦11月8日电(记者××)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记者××) 据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消息 的导 语
一、什么是导语 导语是一篇消息的先导,位于消 息的开头部分,是紧接消息头的第 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一般是用最 精练的文字,简明扼要,生动地导 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或 者最能吸引读者的内容,包括依托 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

第三代导语(自由式导语或丰富型 导语)产生于20世纪九十年代。
由于新闻界的竞争加剧,现代社 会的信息渠道十分通畅,高科技的通 讯设备又使新闻记者如鱼得水,消息 的导语写作还出现了第三代。新华社 高级记者孙世恺认为,第三代导语是 在继承第二代导语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
新闻界把新闻五要素或六要素俱全 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也称 “晒衣绳式导语”。 由两个以上的自然段组成的导 语,称复合导语。第一自然段称为 主导语,其后的导语段落称为次导 语或准导语。

复合导语举例: 《都市快报》报道“霍金来了”的新 闻导语: 穿越时空,霍金来了! 昨晚9点,在雨中,杭州迎来一 颗伟大的头脑。当今世界上继爱因 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誊的伟人史蒂 芬· 霍金安全抵达杭州香格里拉饭店。

第三讲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讲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五、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报纸有益于国家,对近代报刊功能的认识: 一、 “通下情”“通外情”; 二、开通民智; 三、开通风气; 四、具有反专制的战斗作用; 五、提出应制定报律的问题。 对维新派新闻观的评价 方 简史P99

六、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色
(一)、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时务文体:维新运动中《时务报》上发表的以梁启超为代 表的论说文的文风,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 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戊戌变法时初步形成,梁启超 办《新民丛报》时臻于成熟,风靡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 这种新文体成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的文体, 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特征: 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即灵活自由,不拘一格; 2.“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即浅显流畅,内容、词汇新颖生动; 3.“笔锋常带感情”,即感情充沛,富有鼓动性和感染 力。 不足:轻率粗浅、铺陈冗长。
二、维新派的第一批报刊

《万国公报》 1895年8月,康、梁等人主办的《万国公报》在北 京创刊。双日刊,书册式。梁启超、麦孟华任编辑。内 容以讲论洋务为主。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 1895年11月中旬,维新派在北京建立了第一个具 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万国公报》转为该会 机关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成为维新派的重要舆 论机关,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编。 《强学报》:上海强学会机关报
三、王韬与《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 1874年创刊于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由黄胜、 王韬等集资创办的“中华印务总局”出版。 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 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 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政论报纸,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之一。

《新闻理论》教学大纲

《新闻理论》教学大纲

《新闻理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12003英文名称:Journalism Theory开课学期:3学分/学时:3/48二、先修课程:前续课程为《媒介概论》(012004)、《中国新闻史》(012001)三、教学方式:主讲教师与辅导教师相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内讲授与课外调研相结合。

四、考核方式:考试(闭卷)五、课程简介:新闻理论是新闻学、传播学等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

作为新闻学学科体系的核心,新闻理论课程对社会上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对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自身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

本课程经过教学改革的反复研讨,确立了以下原则: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释和说明新闻现象;第二,坚持以教学大纲为本,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注意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来充实教学内容;第三,把握“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六、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一)教学目的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新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观,为学生今后从事新闻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要求(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新闻观点,解释新闻现象。

(2)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结合新闻工作的实际去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

(3)借鉴西方新闻学中有益的东西和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借鉴政治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七、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讲绪论(4学时)重点内容:第1节:新闻学的产生和发展;第2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现了新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第4节: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学习方法和意义。

第二讲新闻本源(3 学时)重点内容:第1节: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第2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第3节:“新闻”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讲新闻真实(3 学时)重点内容:第1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第2节:在新闻工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第3节:新闻真实是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前提。

第三讲 认识新闻_427509912

第三讲 认识新闻_427509912

一、什么是新闻
2.国外10种主要定义 (1)约斯特:“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乔治.穆托:“新闻是经过记者选择以后及时的事实报道。” (3)埃文.希尔:“新闻是以事实、事件或意见为基础的及时报道。”
(4)莫特:“新闻是新近报道的事实。”
(5)布莱耶:“新闻是新近发生的、能引起人兴趣的事实。” (6)小野秀雄:“新闻是根据自己的使命对具有现实性的事实的报道和批
二、新闻要素
3.新闻要素的重要性:“把事实弄清楚的起码条件” (1)新闻要素含量越多,形式上越客观、越真实; (2)新闻要素越精确,可信度越强;(忌用模糊说法) (3)新闻要素越贴近受众,越引起关注;
(4)严格对待新闻要素,对防止新闻的流言化、传闻化有重要意义。
三、新闻的类型
(1)根据媒介形态分类:有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网络(多媒体)新 闻等。新闻的不同媒介形态有不同的传播规律、不同的诉求力和影响力。
参考:我国关于报纸和新闻商品性的三次大讨论
第一次,50年代,复旦大学的王中教授提出报纸的双重属性:“我认为报纸 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而且是在商品性的基础上发挥宣传工 具的作用。”该观点被批判为资产阶级新闻学观点。 第二次,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在“解放思想”的大背景下重新探讨报纸的 商品性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报纸具有商品性。 第三次,90年代初期,有人提出“承认报纸的商品性就是搞西化和资产阶级 自由化”,引起新闻学界的反弹,最终从新闻凝结着新闻人员的劳动、是等价交 换的产品的角度,认识趋于统一。 (参阅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第12章)
新闻示例
中央电视台: 南方科技大学开学 45名新生报到 视频
/shipin/2011/03-01/news33931.html

第三讲 新闻评论的基本元素

第三讲  新闻评论的基本元素

第三讲新闻评论的基本元素一立论什么是立论?新闻评论的立论,就是指一篇评论的主要论断或结论。

它是作者对所提出的论题的主要见解,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起统率全文所有观点和材料的作用。

必须警惕和避免的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不动脑筋,照搬照抄文件,而不联系实际,不作具体分析,不解决任何问题;或者反过来,不了解全国工作大局,自以为是,标“新”立异,以致使选题立论有意无意地跟中央精神“唱反调”。

二是赶浪头,“凑热闹”,大轰大嗡,人云亦云;或者反过来,拖拖拉拉,松松垮垮,不讲究时效,缺乏预见性。

立论要具有针对性新颖性和前瞻性1、立论的针对性的具体内容和要求(1)、针砭时弊,对症下药。

(文章立论不仅切中时弊,而且对症下药,予以诊治。

应该说,立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正视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

(事实表明,报纸宣传尤其是新闻评论唯有正视实际矛盾,善于针对人们的迫切要求和疑虑落笔,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解决,才会产生积极的引导效果。

)(3)、善于触及社会性的思想问题及其实质。

(这不仅要求体现在着生批评不良倾向和风气的评论方面,也还常常体现在正面引导乃至颂扬正面人物的评论之中。

)2、立论的前瞻性的具体表现立论的前瞻性具体表现在:重提示、洞察力和预见性(1)、重提示:也就是注重提示式舆论引导。

它是一种富有前詹性的引导艺术。

(2)、洞察力:在政治与经济的结合上有着锐利地洞察社会矛盾及其趋势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水平。

(3)、预见性:对复杂莫测的矛盾的未来结局通过镇密分析论证进而作出具有科学预见的论断。

3、怎样体现立论的新颖性?(1)、论题的新颖。

论题是否新颖,直接关系到立论的新颖性,关系到新闻评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写言论只要重视抓住新矛盾、新事物、新论题做文章,并从中引发出人尚未言的见地和主张,自然也就有了新意,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2)、见解独到。

立论的新颖性,还表现为是否有一点新鲜的论点,是否言人之所未言,是否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开掘,从中引出精辟独到之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新闻事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 要手段
国家综合实力: 硬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 软实力(传播力、凝聚力、影响力) 文化、政治、外交
五、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
1、传递信息,报道新闻 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功能,也是发挥其 他功能和作用的基础。
2、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社会影响力的主要体现
1、私人经营的以商业为主的时期 2、充当反封建政治斗争工具的时期 3、为党派斗争服务的政党报纸时期 4、面向市场的大众化报纸时期 5、财团控制的传媒垄断时期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四阶段:
1、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产生以前的工人报刊阶段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革命报刊阶段 3、为夺权直接服务的政治报刊阶段 4、为建设新社会服务的大众传媒阶段
《红色中华报》红色中华社(新华通讯社)《新华 日报》《解放日报》新华广播电台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事业——建国后
1949—1956:建国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1957—1976:反右、大跃进、文革 1978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二、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
1.党领导下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章 新闻事业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与任务
现代新闻事业
包括: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通讯 社、新闻图片社、新闻杂志社、新闻纪录电 影制片厂、互联网新闻网站。 广义的新闻事业还包括:新闻教育和研究机 构,及其教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新闻战线 新闻工作者队伍
党的干部队伍中的重要力量
新闻工作
党的领导和监督之下,按照党的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办事
党管媒体
舆论引导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马克思主义认为,新闻事业的性质是: 一定阶级、政党等特定群体的舆论工具, 反映他们的主张和观点,维护他们的立场和 利益。
3.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重要舆论工具
——舆论即众人的议论、意见,是社会生活中经济 利益和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群体对某一事态 的大体相同的看法。
原始形态的社会舆论——自发、分散 新闻舆论——经过新闻传播媒介集中了权威性意见
新闻舆论是社会舆论中最敏锐、最有力、 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是社会舆论集中反映。 作用:反映舆论 表达舆论 影响舆论 引导舆论
新闻事业的三种属性: 社会属性——决定其存在形式和行为方式 信息媒介和社会文化事业的特征 政治属性——决定其政治方向和工作原则 阶级舆论工具的特征 经济属性——决定其生存基础和发展潜力 新闻事业中的经营部分的特征
课堂讨论:关于报纸的商品性问题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正确认识西方新闻事业“第四种权力”、“无 冕之王”、“超党派性”的本质: 新闻事业的政治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 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二、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 定着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影响着新闻传播 者和接受者的能动性发挥及其相互关系
事实 —— 记者 —— 受众
反馈
三、社会和阶级的需要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新闻事业是适应一定历史阶段下特定阶级的 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资产阶级新闻事业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
资产阶级新闻事业五个发展阶段:
如何引导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关键是政治导向,也要重视非政治导向,如思想导向、 经济导向、生活导向
(二)用事实说话的前提下,力求做到事实的倾向 性与舆论的倾向性一致 (三)审时度势,增强针对性
3、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第一、传播知识,普及教育 真实、科学、通俗 第二、倡导文明,宣扬道德
第三、刊登广告,服务生活 第四、提供娱乐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任务
一、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形成和发展
对比一: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五个发展阶段 (一)私人经营的以商业为主的时期 (二)充当反封建政治斗争工具的时期 (三)为党派斗争服务的政党报纸时期 (四)面向市场的大众化报纸时期
(五)财团控制的传媒垄断时期
对比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四阶段
1、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产生以前的工人报刊阶段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革命报刊阶段 3、为夺权直接服务的政治报刊阶段 4、为建设新社会服务的大众传媒阶段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
1.五四运动时期诞生——革命新闻事业发轫 《新青年》《劳动界》《劳动者》《向导》
2.革命新闻事业阶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动员和组织群众投 身社会主义建设的舆论工具,是党和政府开 展新闻宣传的主阵地,是舆论引导的中坚力 量。 上情下达、下情上传
三、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任务
1.推动经济发展 为经济发展服务是首要任务
全面准确宣传党和政府经济方针政策 积极宣传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涉外经济方针 从群众角度解读重大经济政策
三、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任务
2.引导人民思想
思想引领、舆论引导、促进主流舆论形成
3.培育社会风尚
社会道德、社会风气、科学文化素质
4.促进社会和谐
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理顺群众情绪维护社会稳定
(二)新闻事业与经济基现 实基础,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 ②新闻事业对经济基础又有很大的反作 用。 2、不同的经济基础,新闻事业不同 ①资本主义新闻事业 ②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三)新闻事业与其他上层建筑的区别
与政治上层建筑的区别 与其他思想上层建筑的区别 1、新闻具有政治性强的特点,与经济基础联系 更直接 2、面广、迅速,影响极大 3、以新闻手段为经济基础服务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用事实说话
二、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 满足人们新闻信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
新闻事业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 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新闻信息、娱乐休闲及各 种相关服务,在此基础上,将政治目标及宣 传意图寓于其中,以此影响并引导社会舆论 至既定的目标。
三、新闻事业是一定阶级传播新闻、 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
1、制约着新闻事业具体媒体形态及传播手段 的发展水平 报纸:造纸术、印刷术 通讯社:电报机、电报线路 无线电技术:广播电台、电视台 网络技术:互联网
相关史实:
世界第一张近代报纸:1609年德国《报道与新闻报》 世界第一座新闻广播电台:1920年美国匹兹堡KDKA 电台 世界第一家电视台:1936年11月2日英国BBC 中国第一座无线电新闻广播:1923年泰来洋行的中国 无线电公司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立日:1940年12月31日,新华 广播电台在延安正式播音 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中 央电视台前身)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近代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产生的条件:
(一)有了专门的新闻机构和专门的新闻从业人员 (二)受众有了广泛的信息需求和广阔的市场 (三)非手工操作的传播工具 (四)规模较大的持续不断的新闻运动 (五)实现了传播方式由点到点向点到面的转变
二、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新 闻事业发展的水平
决定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 决定新闻事业存在形式及其所能提供的 传播手段
二、社会交往和阶级斗争的现实需要 决定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及其传播的基 本内容
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一、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 手段的反映 (一)上层建筑 1、政治上层建筑:国家、军队、法 庭、监狱等,硬控制,强制性 2、思想上层建筑:文学、艺术、哲 学、新闻、宗教等,软控制,潜移默化的 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