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知识要点

合集下载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考核知识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性②耦合过程③动力性④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2、教育要素: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的人。

因此,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她/他在实践活动中说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②、学习者: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3、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5、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③、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①、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②、英国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③、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④、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现在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成为科学;⑤、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⑥、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7、教育学流派:①、实验教育学;②、文化教育学;③、实用主义教育学;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⑤、批判教育学。

教育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学基本知识点1、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2、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国教育家乌里。

3、教育学首次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提出来-----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4、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凯洛夫的《教育学》。

于1933年出版,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5、文化教育学生死德国的传统与风格。

6、课程与教学论是根据教育的组成内容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

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8、班级授课制首兴于16世纪的欧洲。

9、“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来自《说文解字》。

10、“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

11、有关教育本质的问题最早是由前苏联教育学者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12、古代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

1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最早出现于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学校。

14、唐代设立的“六学二馆”主要反映了古代教育的等级性。

1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反映古代教育的教育与生产实践相分离和对立。

16、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

17、“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是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的。

18、科学间接对教育产生作用。

19、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就是教育民主化与教育主体性。

20、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5月提出的。

21、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基础是科教兴国战略。

22、教育的最基本的职能是生产功能。

23、必须把教育理论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十四大。

24、教育通过个体主观能动性起主导作用。

25、我国古代社会设定学校教育目的为明人伦,说明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有影响。

26、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格赛尔双胞胎爬梯实验。

27、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是依据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28、“学校消亡论”的提出者是伊里奇。

教师教育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师教育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手段和方 式,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等多种方法。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 馈,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优化教学效果的策略和 技巧。
THANKS
谢谢
教育学与社会学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的科学,为教育学提供了关于教育与社会关 系、教育公平和社会分层等方面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教育学则关注如何在社会背景下 理解和改进教育实践,推动教育的社会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02
CHAPTER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01
02
03
定义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 知识、技能、思想、品德 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 。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 育目标的体现者和实现者。
特点
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主 动选择、接受和内化教育内容,实 现自我发展。
教育内容
定义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者向受 教育者传递的知识、技能 、思想、品德等方面的信 息。
构成
教育内容通常由课程、教 材、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 ,是教育活动的核心。
选择原则
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育学与哲学
哲学为教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帮助教育学从整体上把握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 律。同时,教育学也为哲学提供具体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案例,丰富和发展哲学理论。
教育学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为教育学提供了关于学习者心理发展、学习 过程和个体差异等方面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教育学则关注如何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应用于教育实践,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教育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相对独立性:教育有自身的规律;“超前”或“滞后”三、教育的功能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四、教育的起源:心理起源学说: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局限: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五、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社会: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奴隶社会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近代社会: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近代社会,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德国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孔子:1. 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3. 教育内容: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4. 论教学的原则与方法①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最早)②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③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④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记》地位: 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1. 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 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3. 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4. 豫(预防)时(及时)孙(循序)摩(观摩)5. 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6. 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扬长避短)7. 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苏格拉底:以其问答法著名,产婆术、助产术(西方最早)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2、独立形态阶段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归纳法夸美纽斯:代表作:1632 年《大教学论》地位: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主要思想:“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班级授课制: 系统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卢梭:代表作:《爱弥儿》倡导自然主义教育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洛克: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论,代表作:《教育漫话》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理论代表人代表作:1806 年《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主要思想:教育性教学原则,“旧三中心”:课堂、教师、教材杜威:现代教育理论代表人“新三中心”:学生、活动、经验三即两学无目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育无外在的目的3、多元化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教育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教育学基础重要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教育学发展历史:教育家、教育名著、主要思想和观点。

2.教育学的概念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是什么?第二章现代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概念,包括广义和狭义(学校教育)。

2.教育的起源学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3.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4.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是什么?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的涵义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3.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4.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如何适应这些规律?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2.教育目的的作用3.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结构4.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个体本位、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5.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6.《教育法》规定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7.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8.全面发展教育与因材施教的关系第五章教师及其专业发展1.教师劳动的特点2.一个合格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4.师德的内容包括哪些?第六章学生及其成长1.学生的本质属性(p253-254)2.“内发论”学生学生发展观及其意义(p261-262)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p273-274)4.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要求(p279-280)第七章课程与课程改革1.课程的概念2.学科课程的概念3.活动课程的特点4.泰勒的课程课程开发模式(四个问题)5.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6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区别7.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什么?第八章教学1.教学的意义2.教学过程的规律3.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4.备课的任务5.一堂好课的标准6.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含义和优缺点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要求掌握原则内涵、贯彻的要求)8.教学评价的概念9.讲授法及其优缺点第九章德育1.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含义、贯彻要求)2.陶冶教育的概念、主要方式3.说服教育法4.榜样示范法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6.后进生教育的策略。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概述一、教育学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指导、培养和促进个体社会化、个性化和职业化的系列活动。

- 教育旨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塑造价值观和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2. 教育的目的-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公民。

- 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3. 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促进身心健康、智力开发和道德修养。

- 社会功能:传承文化、促进社会整合和推动社会变革。

二、教育心理学1.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与反应的关联。

-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

-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

2. 学习动机- 内在动机:源自个体内部的兴趣和好奇心。

- 外在动机:源自外部的奖励和惩罚。

3. 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如复述、组织和精细加工。

- 元认知策略:如计划、监控和调整学习过程。

- 资源管理策略:如时间管理、环境管理等。

三、教育方法与技术1. 教学模式- 直接教学:教师主导,系统传授知识。

- 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探索和研究主动学习。

- 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

2. 教学技术- 传统教学技术: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 现代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翻转课堂。

3. 评估与反馈- 形成性评估: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旨在指导学习。

- 总结性评估:在学习过程结束时进行,旨在评价学习成果。

- 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建议。

四、教育制度与政策1. 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国家法律规定的基础教育阶段。

- 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

-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特定职业技能的教育。

2. 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确保所有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 教育质量:通过标准化测试和质量监控提升教育水平。

- 教育改革: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五、教育管理与领导1. 学校管理- 组织结构:明确学校内部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配。

教育学基础知识__重点

教育学基础知识__重点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3、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

5、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6、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7、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的方向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行功能8、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

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10、学校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11、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12、教师的职业角色、职业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定义和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科。

-教育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和提供教育和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2.教育学的历史渊源-古代教育思想的探索与试验:从古代文明至公元前4世纪。

-古代教育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苏格拉底至笛卡尔。

-现代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启蒙运动至现代教育学创始人杜威。

3.教育学的基本分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

-教育学的相关学科:包括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史学等。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等。

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教育的目标是人格的培养和社会角色的塑造。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客体是受教育者。

二、教学法基础知识1.教学法的定义和概念-教学法是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导向,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规范。

-教学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法的基本原则-适应性原则: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渐进性原则:教学过程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的学习。

3.教学法的分类-根据教学方法的逻辑关系: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包括理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

-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包括幼儿教学法、小学教学法、中学教学法、大学教学法等。

4.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教学目标的设定: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课堂教学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与反馈: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提供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一、选择填空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学把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3.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我国的《学记》。

不陵而施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4.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5.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也是第一个提出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

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他提出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

7.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实验教学”8.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其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等教育和教学原则,强调教育要以儿童、活动、生活经验为中心9.1939年凯洛夫主编《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0.杨贤江《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11.1963年布鲁纳出版《教育过程》他特别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倡发现学习12.赞可夫《教学与发展》13.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利图尔诺的《动物界的教育》体现了生物起源说,孟禄的著作体现了心理起源说14.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15.最早将“教”和“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16.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17.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8.西方奴隶社会的教育主要以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为代表19.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学校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

20.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四书”和“五经”21.西方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是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22.现代社会的教育特征: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开放性2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实践活动24.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25.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决定因素26.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7.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30.教育目的由教育价值和身心素质两个部分组成3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32.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部分组成。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实践对象,即各级各类学生,他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形。

学校文化: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

课程论:研究课程的理论。

包括课程基本理念的研究探讨,关于课程编制和设计的探讨。

班级: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学生申诉制度: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与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从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教育的目的:教育主体对其所希望达成结果的设定,具体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能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生何种性质的影响。

课程: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懂得。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法律救济: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当公民权利收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或其它机关给于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受到补救。

学校物质文化:只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完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表达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与神。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暗示教学法:保加利亚医学博士萝扎洛夫创立,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的方法,在该方法中,教师广泛利用环境信息,上课如同游戏、表演,是理智与感情统一,尤其是觉察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在愉快欢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信息。

教育基础必学知识点

教育基础必学知识点

教育基础必学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教育基础必学的知识点:
1.教育理论:了解不同的教育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建主
义等,以帮助理解学习过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2.发展心理学: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
以便在教学中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3.教学设计:学习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
设计,并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资源。

4.学习理论:了解学习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记忆、理解、应
用和评估等方面的知识,以帮助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评估学生
的学习成果。

5.教育法律和伦理:了解教育领域的法律要求和规范,包括学生权益、教师责任和教育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6.教学评估: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包括课堂评估、作业评估、标准化测试和学生反馈等方面的知识。

7.跨文化教育: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需求和教育差异,并学习
如何在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元素,以提高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
流能力。

8.特殊教育:了解特殊教育领域的基本知识,包括残疾类别、支持服务、教育法律和个别化教育计划等方面的知识。

9.教育技术:了解常见的教育技术工具和平台,如电子白板、在线学习平台和教育应用程序,以帮助创新教学和提高学生参与度。

10.学校管理和领导:了解学校管理和领导的基本原则和实践,包括教师领导、课程管理、学校文化和家长合作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教育支持,并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一、引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的科学。

它涵盖了教育的目的、过程、方法、内容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等多个方面。

本文旨在总结教育学的基础知识点,为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

二、教育学的核心概念1. 教育定义:教育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过程。

2.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通常包括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培养等方面。

3. 教育过程:教育过程是指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包括教学、评价、管理等环节。

4.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和策略。

5.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包括课程、教材、实践活动等,是教育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

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1.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强调外部行为的改变。

2. 认知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内部认知过程,如信息加工、问题解决等。

3.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

4.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人潜能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注重学习者的主观体验和自我评价。

四、教育心理学1. 学习动机:指驱使个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或外在因素。

2. 学习风格: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偏好使用的认知、情感和心理策略。

3.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技巧。

4. 学习成效评估:通过各种评价手段,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测量和分析。

五、教育方法论1. 直接教学法:教师通过讲授、示范等方式直接传授知识。

2.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提问、研究和实验来主动探索知识。

3. 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 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

六、教育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旨在提供及时反馈,促进学习。

教综知识点汇总

教综知识点汇总

教综知识点汇总一、教育学基础理论1. 教育学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实践活动的科学。

2. 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身心发展。

- 社会功能: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

3. 教育目的- 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 个性化发展: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4. 教育原则- 科学性原则:遵循教育规律,科学组织教育活动。

- 民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平等参与教育过程。

- 实践性原则: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5. 教育方法- 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讲解传授知识。

- 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探究问题。

-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学习理论知识。

二、教育心理学1. 学习动机- 内在动机:出于兴趣或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 外在动机: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

2. 学习风格- 视觉型:通过视觉信息学习效果最佳。

- 听觉型:通过听觉信息学习效果最佳。

- 动觉型:通过动手操作和身体感觉学习效果最佳。

3. 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形式运算期。

-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4. 情感与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愧和怀疑、主动与罪恶感、勤奋与自卑、身份与角色混乱、亲密与孤立、生产力与停滞、完整与绝望。

三、教育法律法规1. 教育法- 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运行。

2. 教师法- 教师资格:规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资格。

- 教师权利与义务:明确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

3. 学校管理- 学校章程:规定学校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

- 学校安全:确保学校环境安全,预防校园事故。

四、教学设计与评估1. 教学设计- 目标设定: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与目标一致。

- 教学策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学基础--各章重点知识总结

教育学基础--各章重点知识总结

试卷构成:单选15个;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用法: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最基本)、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2、我国最早的教育概念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3、教育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4、教育的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5、教育形态的标准有: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实践标准6、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7、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形成的教育形态。

8、社会教育主要包括:社会传统的教育、社会制度的教育、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

9、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勒图尔诺和英国沛西·能,教育的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10、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孟禄11、农业社会教育的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①现代学校的出现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12、《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13、培根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14、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15、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即心理学和哲学17、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18、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经验与教育》和《设计教学法》19、简答题当代教育学的状况(特征):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第二章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教育系统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的作用和影响和作用2、教育功能的类型:一、从教育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①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②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③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二、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①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②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四、多维度的复合分类3、重要:P32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表现在:①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②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③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①教育促进人的主题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②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③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体现4、重要P41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一、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小知识点:教育是保存文化的有效手段;文化的表现形式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教育的文化保存和延续功能有两种方式,①纵向和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②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二、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四、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五、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六、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5、重要P4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①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源,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②教育通过生产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6、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最主要就是促进政治的民主化)①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②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第三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回顾所具有的作用①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②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③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3、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①社会依据②人的依据4、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候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和教育规律的学科。

它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整体素质。

教育学基础知识是理解教育学核心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一、教育学的定义和特征教育学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研究与探索的学科,它关注教育的对象、目标、内容、方法和影响。

教育学的特征包括: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它通过分析教育现象和评价教育成果,为改进和创新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二、教育学的分类教育学可分为多个学科分支,其中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法学等。

每个分支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教育问题,丰富了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

三、教育学的核心概念1. 教育目标:教育活动的宗旨和发展方向,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 教育内容:涵盖了学科知识、技能、文化、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教育课程的制定和实施。

3. 教育方法:指教育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和评价方法等。

4.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和教育成果进行客观评判和反馈,帮助教育实践持续改进。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教育问题,常见的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研究者需根据具体问题进行选择和运用。

五、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1.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学的研究与应用可以帮助教育实践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规律,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2. 促进教育改革: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引导教育制度的创新和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

3. 培养教育专业人才:教育学作为培养教育专业人才的学科,旨在培养具备教育思维和专业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

六、教育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教育学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的教育学趋势包括:注重个性化教育、技术融入教学、创新教育模式和跨文化教育等。

(完整版)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考教育综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考点一: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

代表人: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

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考点三: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

(私塾不是班级授课)3、近代社会近代教育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会学校)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3.教育民主化;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性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考点六:教育的功能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全)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是有目的地培养人。

广义的教育: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学校教育。

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3.教育媒介: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前苏联】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形态:1.按教育系统自身标准分——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2.按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按教育系统发展历史进程分——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现代社会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特征: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有关;主要方式为言传身教和有意识模仿学习。

古代社会教育——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中国:夏代——出现学校教育形态;西周——“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私学,儒墨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度,“六学二馆”;宋代——“四书五经”,“学而仕则优”;明代——八股文;清代——清光绪31年(1905),科举制度被废.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脚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代希腊、罗马:欧洲奴隶社会——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骑士教育。

教育基础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基础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基础知识必背考点教育基础知识是教育学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备考教育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必背考点是提高考试成绩的关键。

本文将通过详细介绍教育基础知识必背考点,帮助考生进行备考。

一、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具有以下特点:1. 学科特点: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

2. 研究领域: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规律等。

3. 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实验法、观察法等。

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 教育目的论:包括个体全面发展目的、社会适应目的和个性发展目的。

2. 教育内容论:教育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科学性、启发性和系统性原则。

3. 教育方法论:包括教学方法、教育手段和教学手段。

三、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派:学习是一种行为,重点在于外部刺激和反馈。

2. 认知主义学派:学习是一种认知过程,强调思维和理解。

3. 社会文化学派:学习是社会文化交往的产物,强调社会环境和社会互动。

4. 建构主义学派:学习是个体对新知识的建构过程,注重学习者主动参与和构建意义。

四、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变化规律和心理发展阶段,其中必背考点包括:1. 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如皮亚杰、维果茨基和柯尔伯格的理论。

2. 社会情境对发展的影响:家庭、学校、同伴等社会情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 思维、语言和情感的发展:例如各个阶段的认知发展、语言发展和情感发展。

五、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判断的过程,其中必背考点包括:1. 教育评价的目的和原则:评价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学生全面发展,评价应公正、客观、科学。

2. 教育评价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考试评价、观察评价等。

3. 教育评价的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六、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指对教育领域进行规范的法规文件,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对于理解和掌握教育法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必背考点包括教育法律法规的体系、基本原则和相关法规。

教育学基础-核心知识

教育学基础-核心知识

教育学基础-核心知识1. 概述教育学基础是研究教育的学科,包含了教育学的核心知识和理论。

它提供了教育活动背后的理论和原则,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目的、方法和效果。

2. 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基础的核心知识源于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如古希腊和古印度,但现代教育学主要起源于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如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等。

3.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学基础的核心知识包括了多个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其中,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构建主义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理论。

行为主义注重研究者的外部行为表现,认为研究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形成的;认知主义强调研究者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研究是通过知觉和思维来实现的;社会构建主义认为研究是一种社会活动,强调社会环境和社会互动对研究的影响。

4.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基础的核心知识还包括了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学的研究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进行。

实证研究通过采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假设或回答研究问题,而理论研究则通过对现有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来深化对教育问题的理解。

5. 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学基础的核心知识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指导实践的理论依据。

通过了解教育学的核心理论和原则,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活动、评估学生研究成果,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6. 总结教育学基础的核心知识是理解和应用教育学的基础。

它涵盖了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在实践中的应用。

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掌握教育学基础的核心知识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前提。

以上是教育学基础-核心知识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

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

(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

(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12、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有效地协调其它教育影响;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动物园文化环境,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有益有趣的教育活动;注重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13、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3)评价、检测教育质量。

14、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5、“个人全面发展”包含哪三个层次的目标?(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弥补旧式分工对工人所造成的缺陷,减轻资本对工人,尤其是对童工有体力智力方面的摧残。

(2)在处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作为过渡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逐步消除私有制,消灭旧的分工,推动社会发展,向“个人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日益逼近。

(3)到共产主义社会,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观念中的“个人全面发展”和现实中的“个人全面发展”真正取得完全的一致性。

1、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角度不同,全面发展教育界是从教育学的角度,“个人全面发展”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

(2)二者分属不同范畴,“个人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与共产主义理想联系在一起的最终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则是仅就受教育者抽受教育抽共有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言的。

(3)实现条件不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一样,必须同时具备各方面的相宜条件才行,全面发展教育仅借助学校教育就可能得以实现。

联系:(1)都是以研究人的发展问题为基本任务;(2)教育毕竟是人的发展重要影响因素;(3)“个人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导全面发展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器,这一学说对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规和进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素质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长期性、开放性、时代性、实效性。

3、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注重思想先导,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2)改革检测评价,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3)抓好常规管理,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机制;(4)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4、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认知停靠点,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心灵交流点。

在这四个基本点中,靠认知停靠点解决学会的问题,靠情感激发点解决想学的问题,靠思维展开点解决会学的问题,靠心灵交流点解决乐学的问题。

5、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1)狠抓薄弱环节,努力争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建立新型课堂人际关系,增强心理相融度;(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4)充分发掘潜能,注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6、课堂素质教育应该遵循哪些教学原则?(1)全面施教,整合优化;(2)注重个性,鼓励创新;(3)目标导向,情境熏陶;(4)动手动脑,和谐发展;(5)师生互动心向一致;(6)关注学法,改进教法。

7、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1)精讲精练加强针对性;(2)分层递进,符合规律性;(3)学会做人,寻准教育点;(4)指导学法,教人会学;(5)自主发展,训练自控力。

8、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社会的代表者和社会道德的实践者。

9、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父母的代理人。

10、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劳动成果的长效性。

11、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什么特殊要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12、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五对矛盾是什么?主观的成熟体验与客观的相对不成熟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的活动需要与能力发展的同步的矛盾;旺盛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较低的矛盾;性意识的萌芽,成熟和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的矛盾。

13、学校教育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学校教育系统作为国家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的最严密、最有效的组织,它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学校教育制度制定得是否正确和完善,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行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也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生产力的提高,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4、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讲授要有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层次清楚,突出重点、难点;讲授的语言要有条理性、简练性、启发性、生动性、语音、语调要有和谐性;恰当运用板书和体态语言,强化讲授效果。

2、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来选择;根据学科和教材特点来选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来选择;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来选择;根据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来选择。

3、班级授课制有哪些特点?以“班”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能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学;便于学生之间互相观摩,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能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能保证正常的教学常规,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因此,自产生以来,班级授课制便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4、怎样备课?做好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写好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5、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教学目标明确,完成任务好;教学内容正确、充实。

抓住重点、难点、关键;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语言规范、板书整洁;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师生双方积极性高。

6、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哪些?传递——接受式、引导——发现式、辅导——自学式、情境——陶冶式。

7、运用练习法有什么要求?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精选练习材料,使之具有典型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适当分配练习的份量、次数和时间;在练习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经常检查练习的结果。

8、良好班集体形成的标志?(1)全班同学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团结一致的领导核心;(3)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集体舆论。

9、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引导学生学好功课;(3)组织好课外活动,指导课余生活;(4)组织学生劳动;(5)指导团队会工作,协调班内外教育力量;(6)处理班级日常工作;(7)抓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10、班集体形成过程: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巩固发展阶段。

11、建设班集体的主要方法:(1)调查了解学生,研究班级情况;(2)提出奋斗目标,组织共同活动;(3)培养集体论,形成优良班风;(4)培养和发现班级骨干,形成集体核心;(5)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12、班集体管理的几种类型:常规性班集体管理;阶段性班集体管理;毕业班集体的管理。

13、毕业班集体管理的内容:掌握学生的志愿和思想动态,进行理想教育和毕业指导;指导学生复习功课,迎接考试,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做好毕业生鉴定和优秀生评选。

14、阶段性管理工作的内容: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开学初报到注册工作;期中对前一阶段进行检查和小结;期末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和考试。

15、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

16、课外校外教育的基本要求:明确的目的性与周密的计划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面向全体;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1、课外校外教育的三种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2、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自愿原则:(1)充分考虑学生意愿,让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2)教师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